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

发表时间:2021-11-20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2.理解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含义。

3.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个圆柱形物体。

学生:圆柱形物体

教学过程:

一、要呈现的问题

看“神州五号”图片,了解它的船舱的形状是圆柱,引入课题。

师生活动预设

1.课件出示“神州五号”的图片,引入课题。

2.板书课题。

3.口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课本30页,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自主学习内容,并巡视指导。

2.抽生汇报学习内容,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3.强调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

三、互动探究内容

(一)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长方形)

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联系。

3.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面积公式。

(二)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先算……再算……最后……)

师生活动预设

1.出示自主学习的内容及要求,巡视并指导。

2.指导小组进行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及时的精讲释疑。

3.出题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4.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直径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5.提醒学生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底面积要乘2。

6.在生活中,有的圆柱形物体如无盖水桶,通风管,烟囱等它们的表面积该怎样计算。

四、当堂测试内容

1.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计算制作一个无盖水桶的需要多少铁皮,得数保留整数。(强调用进一法)

五、课堂评价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但在小组共同的学习下,多数学生掌握的不错,极个别的差生还需牢记公式,还不能灵活运用。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及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扩展阅读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 方形 ,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绪与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 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仔细观察你 有什么发现?对,都有圆柱体纸筒组成。那我们要做这样一个漂亮的 手工艺品,首先要做一个圆柱体纸筒。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大家。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研究圆柱侧面积。

师:求“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 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师:用你手中的圆柱,通过剪一剪,把圆柱的表面展开,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剪法和发现?

师:对,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圆柱侧面展开不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它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请小组交流 一下。哪个小组展示一下?

同学们真有想法!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果用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圆柱的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

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吗?(板书:S侧=C·h)

练习:你能求出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吗?

(1)底面周长4cm,高5cm。

(2)底面半径0.2cm,高20cm。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三、课堂练习。

1.牛刀小试。

①用一张长8cm、宽5cm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 )cm2。

②一根10米长的圆柱形排水钢管,量得横截面圆的半径是0.2米,如果在钢管的表面喷上 防锈油漆,喷漆面积是( )平方米。

2.应用实践。

做一个这样的 圆柱形纸筒,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

3.轻松一刻。

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4.再接再厉。

做一个圆柱形的无盖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5.挑战自我。

如图,把一个圆柱形薯片盒的商标纸展开,是一个长18.84cm,宽10cm的长方形,这个薯 片盒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呢?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语文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二、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旧知复习

1、圆柱有几个面?分别是 、 和 。

2、底面是 形,它的面积= 。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它的高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 形。它的长等于圆柱的 ,宽等于圆柱的 。

4、一个圆形水池,直径是5米,沿着水池走一圈是多少米?

(二)列式为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指的是什么?

(2)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 。

(3)侧面积的练习

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

①底面周长是1.6m,高0.7m。 ②底面半径是3.2dm,高5dm。

小结: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的 和 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圆柱的表面积

(1)圆柱的表面是由 和 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

(3)圆柱的表面积练习题

一顶圆柱形厨师帽,高28cm,帽顶直径是20cm,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用多少面料?(得数保留整十平方厘米)

分析,理解题意: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就是求帽子的 。需要注意的是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 个底面。

列式计算:

① 帽子的侧面积=

② 帽顶的面积=

③ 这顶帽子需要用面料=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囱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2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3、巩固练习

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2dm,高是4.5dm,求它的表面积。

4、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知识?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

五、教学结束:

布置学生课下复习本节课内容。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的教案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2、例3和“练一练”及练习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自主研究: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柱,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5.组织练习。

(1)第七页第四题(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书面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四舍五入法。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8、10、11题及数训。

五、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例2(1)S侧:20×2×3.14×44=5526.4(平方厘米)

(2)S底:20×20×3.14=1256(平方厘米)

(3)S表:5526.4+1256×2=8038.4(平方厘米)

答:-------。

圆柱的表面积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表面积”,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柱的特征,而是让他们自己观察,触摸,与同学对比,拿尺子量各自手中的圆柱,在观察,触摸,对比,测量中得出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我没有包办代替,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知道了圆柱侧面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而且弄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自己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思路清晰,算理透彻,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说,整堂课的学习过程,我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合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由于学生经历了不断的再创造,主动地从事数学思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数学知识,所以整堂课的学习气氛和教学效果取得了双丰收.教师在本节课也真正体现了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对于圆柱的侧面积:重点在于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如何把底面的周长、高与长方形的长、宽对应起来是关键。

在这节课中,我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卷也一个圆柱体的管子,做演示。同学们都能理解,把侧面打开就成了长方形,再换个角度,就能看到底圆周长=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对于表面积的处理,我先让学生自己找找,什么是圆柱体的表面积。通过学生在书本中画,小组讨论得出;

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主动,课堂上他们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终于发现了知识,领悟了知识,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自始至终在自主学习中发展。

1、重视学习内容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在教学的环节中,我创设了八宝粥罐头的情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边看边想边说,复习了圆的面积和圆柱的特征。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老师要制作一个圆柱形教具,请你帮助选择合适的部件(两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和一些大小不同的长方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思维进入了积极的状态: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促使学生思考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的关系。让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中来。第二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大胆探索,培养了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著名数学家、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辩论澄清的过程,就是自己发现或创造的过程。本节课中,首先以现实生活问题引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选择哪一个长方形才会与两个圆围成圆柱呢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辩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

3、重视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推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从而得知圆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同时,情感上得到满足。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圆柱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在新课的进行中始终抓住重点难点,教学思路清晰,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精讲多练,讲练结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教师能适时点拨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表面积的变化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主要是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

1、 课前把全班同学合理分组,并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2、 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准备8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2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以及10盒同样的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 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小结:把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追问:把3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

再次小结: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2、课件再次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个长方体。

提问:表面积有没有发生?

让学生通过拼一拼,计算或观察的方法来发现,在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

组织交流:A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B拼成长方体后表面积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C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课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写结果。

(2)、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拼一拼来验证。

(3)、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的。”

4、小组动手操作,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2个相同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交流时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小结:不管怎样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二、拼拼说说

1、课件演示: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并动手拼一拼,再体积讨论交流,交流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体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述回顾,导入新课

以2人小组回顾下列内容:(要求1题组员给组长说,组长补充。2题同桌互说。说完后坐好。)

1、说一说:(1)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如何用字母表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 ) 用字母表示( )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只说出解题思路,不计算。)

(1)r=1厘米; (2)d=4分米; (3)C=6.28米。

(二)揭示课题

你想知道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体积”吗?你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吗?今天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读

请仔细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一)以小组合作完成1、2题。

1、猜一猜 ,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 )×( )

2、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指出: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圆柱的底面也可以像上面说的那样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切、拼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如课本第8页右下图所示)。(用自己手中的学具进行切、拼)观察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之间的关系

(1)圆柱的底面积变成了长方体的( )。

(2)圆柱的高变成了长方体的( )。

(3)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后,体积没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 ),所以圆柱的体积=( )×( )。如果用字母V代表圆柱的体积,S代表底面积,h代表高,那么圆柱的体积公式可用字母表示为( )

[汇报交流,教师用教具演示讲解2题]

(二)独立完成3、4题。

3、如果已知课本第8页左上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5米,怎样计算柱子的体积?

先求底面积,列式计算( )

再求体积,列式计算( )

综合算式( )

4、要想知道“一个圆柱形杯子能装多少水?”可以用杯子的“( )×( )”(杯子厚度忽略不计)

【要求:完成之后以小组互查,有争议之处四人大组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挑选一些小组进行汇报、交流,并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自我检测

1、课本9页试一试

2、课本9页练一练1题(只列式,不计算)

【要求:完成后小组互查,教师评价】

四、巩固练习

课本练一练的2、3、4题

【要求:组长先给组员讲解题思路,然后小组内共同完成】

教师进行错例分析。

五、拓展练习

1、课本练一练的5题

2、有一条围粮的席子,长6.28米,宽2.5米,把它围成一个筒状的粮食囤,怎样围盛的粮食多?最多能盛多少立方米的粮食?

【要求:先组内讨论确定解题思路,再完成】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我们利用转化的方法,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来推导其体积公式,切记用“底面积×高”来求圆柱的体积。

2、作业:课本练一练6题

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圆柱的特征。提问:圆柱有什么特征?

2.计算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口头列式):

(1)底面周长4.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直径3厘米,高4厘米。

(3)底面半径1厘米,高3.5厘米。

3.提问:圆柱的一个底面面积怎样计算?

4.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呢?这节课就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表面积计算方法。

(1) 请同学们拿出圆柱来看一看,想一想圆柱的表而包括哪几个部分,然后告诉大家。指名学生拿出圆柞,边指边说明它的表面包括哪几个部分。

(2)教师演示。

出示教具,说明把表面全部展开,看一看得到什么图形,和大家说的对不对。揭下圆柱表面的纸,贴在黑板上,再与圆柱对比说明各个部分,明确圆柱表面包括一个侧面和两个相等的圆。

(3)得出公式。

请同学们看着表面展开的图形说一说,圆柱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板书: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追问:圆柱的侧面积怎样算?圆柱的一个底面积怎样算?

2.教学例2。

出示例2,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分哪几步来算?你们会做吗?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具体含义,是怎样算的。

3.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指出: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要注意题里的条件,正确列出算式计算。

4.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读题。提问:这道题实际是求什么?这里求表面积与例2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只要用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追问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强调不用四舍五入法及其理由,说明用进一法,并让学生说明结果的近似值,板书订正。

5.组织练习。

(1)下面的数用进一法保留整数,各是多少?(口答)

162.3 29.4 3.8 42.6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前两步各求什么,怎样算的。(老师板书算式)提问:第三步要怎样算,为什么只加一个底面积。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子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些什么?指出:求圆柱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要注意题里的实际情况,弄清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什么时候要侧面积加一个底面积,什么时候只要求侧面积,然后计算结果。另外,在求需要材料取近似数时,一般要用进一法。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5~7题。

家庭作业:练习一第4、8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积及它的展开图;

2、学生经历圆柱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建立空间观念;

3、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自学、合作学习的良好品质,逐步达到善学、乐学、会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

1、立空间观念;

2、 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

预习提示:

1、你都认识哪些立体图形?

2、说说你见过的圆柱。

3、自学课本28页,说说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4、观察你手中的圆柱实物,你发现了什么?

5、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过《幸运52》吗?(看过)现在,请根据下面的提示语猜一个数学名词。(出示课件)提示语

1、墙壁;

2、平静的湖面;

3、镜子。

生:平面。

师:你真聪明!那请同学们看老师(师将一张纸卷起来),同学们看,现在的这个面还是平面吗?(不是),那我们就叫它曲面。 师出示四个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和球)

生:将物体分类(曲面和平面两大类)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举例。

师:同学们都是有心人,那么善于观察生活。同学们刚刚说的都是直直的,而且上下同样粗。像这样的圆柱就叫做直圆柱。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都是直圆柱。

二、探究新知自学课本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你知道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吗?请打开课本31页看一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

生:底面、侧面、高。 探究圆柱的特征。

A、圆柱的面。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

(3)用双手摸侧面、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B、圆柱的高。

师:(出示两个圆柱)哪个圆柱比较高,哪个比较低,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高低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师:那你量出圆柱的高吗?

①引导学生观察圆柱的纵切模型,(师出示圆柱纵切模型图)感知两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②媒体演示:圆柱的高可以在圆柱的侧面上来表示。(师在立体图上表示出高,学生在自己的圆柱上画高。

生小组讨论——发现

①圆柱可以有无数个纵切面,每个纵切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长方形对边平行,说明圆柱纵切面可以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②侧面上可以作无数条高;③在两底面之间只要量出垂直于底面的线段的长度都是圆柱体的高)(师板书:有无数条高,长度都相等)

生:练习——指出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C、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两个底面都与侧面相交,观察一下,两个底面与侧面相交的线是底面的什么? 生:底面周长 师:侧面是一个曲面,如果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展开,你能想象出侧面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吗?(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生:动手操作。

师:讨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生小组讨论——发现: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

师:画一画、议一议——展开图可以是一个其它图形吗?如果不沿着高展开,侧面剪开可能是什么形状?

生:尝试。

师: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生思考——回答(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三、课堂小节、质疑

(教师结合板书过程组织学生回顾、议论,总结学到的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

生:通过学习,我懂得了……

师:知道了这么多,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你觉得你这节课学的怎么样?(评价)

四、巩固练习

1、巩固性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课本)

2、针对性练习(教师补充设计)

(1)一张长方形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如果把它围成圆柱状, 围成后的圆柱侧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

(2)一张正方形纸边长20厘米,围成一个圆柱。 这个圆柱底面周长和高各是多少厘米?(以上各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计算结果。)

(3)算一算:能不能做成圆柱 已知底面直径6厘米,长方形长25.12厘米、宽18.84厘米。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

2、情感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合作的乐趣,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价值目标:学生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每组准备一张包装纸和一根塑料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两种立体图形。大家看,(出示长方体),这是什么图形?长方体有几个面?它的面有什么特征?这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叫这个长方体的什么?它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出示正方体),这个图形认识吗?它有几个面?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我们是怎样计算它的表面积的呢?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像这样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外包装盒。

二、引入课题:(出示牛奶的包装盒)。这是牛奶的包装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装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书(表面积)让我们打开包装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样摆放的?(显示牛奶的摆放样式)其实这些牛奶还可以摆成其它样式进行包装,请大家看,(电脑演示几种不同的摆放样式),那么为什么我们所见到的都是用这种样式包装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奥秘吧。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在这堂实践活动课中探索和寻找答案吧。

三、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1.请大家拿出一个正方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正方体的棱长看作1厘米,那么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表面积呢?两个这样的小正方体,体积一共是多少?表面积呢?

2.如果同桌的同学把你们手中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两个正方体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呢?表面积呢?同组的同学一起算一算,说一说。

3.组织大家讨论。

4.交流讨论的想法。

5.小结:同学们都发现,用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会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变呢?让我们仔细观察,深入研究。

6.请大家看一看小正方体的每一个面,看到了什么?(每个面上都贴了一颗五角星)你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两个这样的正方体一共要贴几颗五角星?把这两个正方体拼在一起,你还能看到几个贴有五角星的面呢?比原来减少了几个?为什么会减少两个?那两个面哪儿去了?摸一摸相拼的面,拼起来以后,再摸一摸长方体的表面,还能摸到刚才的面吗?相拼的面到了长方体内,不在表面上,所以不能算在表面积里了,那么表面积就会减少。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

7.小结:(电脑演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拼成后的长方体表面积减少了原来两个面的面积。

8.那么用三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成一个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几个面的面积呢?大家在小组里拼一拼、看一看、并说一说。如果用四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像这样拼呢?

9.请小组的同学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写完整。

当若干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

正方体的个数23456…10

拼成后长方体表面积减少原来几个面的面积246

仔细观察,每一列中上下两个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发现吗?

10.小结:把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中减少的面的面积与正方体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关系式:(正方体的个数-1)×2=减少的正方体面的个数。那么你们能运用这样的关系很快说出20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排,得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比原来减少了几个面的面积呢?

11.小结:同学们在刚才的探索中已经发现了把若干正方体拼成一排后,表面积的变化,在探索中我们不但要善于发现变化的现象,更要善于总结变化的规律,这样我们可以体会更多学习的乐趣,你们说是吗?

四.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

1.你们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长方体。用长方体拼一拼,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大家愿意动手试一试吗?

2.拿出一个长方体,量一量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3.小组的同学依据长宽高的长度算一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4.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两个这样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合起来是多少呢?如果将它们拼在一起,表面积会变吗?怎样变化?减少多少呢?

5.讨论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有不同的拼法,小组的同学互相指一指,减少的是哪些面。

A.将上下面相拼时,减少的就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B.将左右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C.将前后面相拼时,减少的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之和

小结:也就是说,把相同的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时候,用不同的面去拼,表面积虽然会减少,但是减少的面积是不同的,那么怎样拼表面积减少的最多呢?

6.看来表面积减少的多与少,和原来的长方体的各个面的大小是有关系的。大家讨论讨论有什么关系呢?(电脑显示:把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多,把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积就减少的较少)。

7.同学们的这个发现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商品时,往往就会选择经过包装的组装产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纸,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铅笔,这些物品在进行包装时,可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一番考虑的。为这些产品进行包装的厂家会考虑些什么呢?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8.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有的考虑到美观,有的考虑到节省材料,还有的考虑到了携带的方便,是的,包装是一门学问,有时在包装时为了美观,为了吸引顾客,不惜花费大量的材料;而更多的时候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材料的损耗,会选择一种比较省材的方式对物品进行包装,那么今天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包装师,动手为一些物品做包装。你们愿意吗?

五.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老师这儿有些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香皂、火柴盒等)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一下,策划一下,确定一种包装方案,要求是既节省材料又携带方便。方案确定好以后,用提供的包装纸包装起来,最后我们评选出最佳的包装作品,好吗?

六.作品展示,总结收获,并补充完整课题:

通过这堂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不仅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装的学问,将数学和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去观察和思考,那样我们会感受到更多生活的乐趣,数学的乐趣!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侧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交流、操作等活动中,经历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过程。

2、认识圆柱和圆柱侧面展开图,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带商标纸的罐头盒,一个圆柱图,小鼓、卫生纸、小木头段、圆台形物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出它的名字和形状。

2、提出:想一想,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形状是圆柱的物体?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引出今天的课题。

二、认识圆柱

1、让学生先观察自己带来的圆柱体物品,再闭着眼睛摸一摸表面。然后交流摸的感受。

2、讨论:圆柱有几个面?各有什么特点?重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图上标出来。

4、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实物,指出它的底面、侧面和高。

5、提出: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圆柱上下两个圆的大小相等呢?给学生充分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6、分别拿出圆柱体小木棒、卫生纸卷、瓶子、小鼓等物品,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体。

三、圆柱侧面积

1、拿出一个带包装纸的罐头盒,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沿着侧面的一条高把包装纸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

2、教师照教材的样子,把罐头盒的商标纸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示并把商标纸贴在黑板上。

3、分别提出教材中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

4、提出“议一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由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四、尝试应用

1、师生共同测量出罐头盒的周长和高。

2、让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尝试计算出它的侧面积,并全班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

五、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先让学生读题,并判断用哪张纸比较合适。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自己计算罐头盒包装纸的面积,然后交流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3、第3题,用字母给出圆柱的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的侧面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订正。

六、布置作业:

练一练

板书设计:

圆柱的侧面积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采取小组合作、质疑问难、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

让问题来源于生活 为了创设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我先让学生看电脑显示,(在海边堆沙堆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沙堆都是近似圆锥形的,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有的的同学想知道圆锥的特点,还有的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确定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样一来教学问题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现场从生活实际巧妙地引进课堂。这一环节的处理,使问题来源于孩子们,来源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体是圆锥体的?通过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圆锥体的图片,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圆锥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纸做的扇子、铅笔、转笔刀、直角三角形等材料,让学生在制作的的过程中,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圆锥,从而概括出圆锥的特征。同时用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指一指实物圆锥的高,从而明确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才是高。同时置疑,从实物中我们无法看出圆锥的高,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它的高呢?我将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测量方法,并根据汇报出示课件,然后再实际测量自己制作好的圆锥的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当了一名引导者,提示着研究方向,我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作品。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时空,让学生品位研究的乐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联想猜测 让学生猜测、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设想:

1、以长方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圆柱体,以三角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而得到圆锥体,由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而联想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

2、学生也可能认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锥把一个倒过来拼不成一个圆柱,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等等各种设想。这里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二步:探索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得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倍数。 接着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和圆锥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并提问:“你们所说的圆柱是这样的圆柱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显示出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这样的设计,解决了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心中的疑问。

第三步:分组验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案:

1、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受到启发,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的圆锥体,捏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有的学生利用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物体排出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发现实体圆锥三次排出的水正好装满空圆柱。

3、还有的学生利用传统的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等等。 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步:形成共识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教师演示(课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回归生活,让探究变得富有魅力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体冰淇淋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5厘米。据统计,每毫升冰淇淋约可以产生5.02焦耳的热量。这个圆锥体冰淇淋大约可以产生多少焦耳热量?(得数保留整数)

2、口答

3、变式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或是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找的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通过这道练习,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知识对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的现象的解读。书本知识是生活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它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以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创造性地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原本枯燥的探究也变得充满灵性。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和圆锥》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认识圆柱和圆锥》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及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资源:

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课件出示: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示意图

2.教师:这么多物品,你知道它们各是什么形状吗?

指名学生分别说。

谈话:回忆一下学过的图形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

谈话:不论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它们都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

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

你能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你见过那些圆柱和圆锥?(指名学生说,如铅笔、烟囱、套管、铅锤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圆柱、圆锥。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征

(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谈话:对于圆柱和圆锥,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教师把有关圆柱、圆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提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圆柱、圆锥的特点,其它问题我们以后再来研究,好吗?

2.认识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教师出示圆柱实物并将直尺靠在圆柱实物边上,告诉学生上下粗细相同的圆柱叫直圆柱。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实物,仔细看一看。

①先看一看,你认为它有几个面?

②再摸一摸每个面有什么特征?

③然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手中的实物和同学的实物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解答疑惑。

汇报观察结果

谈话: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先指名学生拿着实物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再指名不拿实物说发现。师生及时共同进行评价)

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

指名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圆柱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相等,叫圆柱的底面,中间有一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

课件随时演示,将茶筒的底面和侧面抽象出的圆柱立体图形

板书:底面 2个完全相同的圆

侧面 1个曲面

高 两底之间的距离

3.认识圆柱的高

教师从学生拿来的圆柱中随便找两个高矮、粗细不同的圆柱,让学生观察比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

谈话:哪是圆柱的高,谁来指一指?

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

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圆柱的高,记下测量数据,多量几条,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测量结果。指名一组到讲台前演示,

使学生明确:圆柱的高长度相等,有无数条。

提问:什么是圆柱的高?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 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柱的高

(二)认识圆锥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圆柱,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锥形物体,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柱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观察结果。

使学生明确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有一个侧面是曲面。圆锥是尖的有一个顶点。

教师出示圆锥实物课件

思考:圆锥有几条高?

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用平移的方法将藏在圆锥中的高平移出来测量,学生合作动手测量圆锥模形的高并指名上台演示。

板书:底面 1个 圆形

侧面 1个 曲面

高 1条

2.交流对圆锥的认识

3.小组讨论比较圆柱与圆锥的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0页练一练。

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是圆锥?为什么?

2.练习二第1题。

结合图形指出圆柱、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二第1题。

“连一连”。学生自主连线,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回顾新知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巩固圆柱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题。

板书设计:

认识圆柱和圆锥

观察—比较—归纳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4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

课本第7页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长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北京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六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