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教案:《练习题》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法制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26

高二地理教案:《练习题》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二地理教案:《练习题》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每题有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

1.人口再生产的主要含义是指:

A.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B.出生人口等于死亡人口

C.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D.人口世代更替,不断延续

2.关于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再生产就是指使人口不断地延续下去的人口世代更替的过程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被称为“传统型”

C.目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出生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D.目前世界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现代型”

3.有关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历来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B.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C.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地域联系,减少了人口迁移数量

D.文化教育越落后,人口自发迁移的数量越多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学技术水平 B.资源状况

C.人口消费水平 D.人口智力状况

5.下列主要属于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是:

A.20世纪末,卢旺达难民大批迁往邻国

B.古代中国人口分布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

C.美国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向本国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出留学.经商人员明显增加

6.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质量越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

B.地方病主要是由环境污染造成的

C,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

D.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现有资源的依赖程度越低

7.有关人口再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再生产类型与文化教育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关系不大

B.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所决定

C.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下降,但人口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

D.目前世界人口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具有老龄化特点

8.关于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古至今,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B.人类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不是人口数量增多造成的

C.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惟—决定性因素

D.不能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9.关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次生环境因素

B.时至今日,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已不明显

C.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D.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原生环境因素

10.当前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科技知识 B.经济水平 C.地形 D.气候

11.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入地区的环境影响更为广泛 B.对迁出地的环境影响不明显

C.对迁入地和迁出地都是既有利、也有弊

D.人口迁移数量越大,积极影响也越大

12.下列因素对人口迁移有促进作用的是:

A.航班增加、电话降价、高速公路发达

B.迁入异地后,造成两地分居,子女入学不便

C.迁移者受教育年限长,对环境适应性强

D.迁出地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环境质量高

13.下列由于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有: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是在社会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B.科学技术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类获取资源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改变环境人口容量

D.人口的文化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不大

15.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A.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与科技水平不断发展变化有关

B.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并不确定

C.现有的资源总数是不确定的

D。不同的假设条件和估计方法可以得出相同的估计结果

16.下列地理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有:

A.从天津市的静海县迁居至宝坻县

B.从美国返回中国探亲

C.陕西的学生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天津工作

D.上海科技人员去法国巴黎学习访问

17.有关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正确叙述是:

A.总体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B.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C.东部三大直辖市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较高

D.广大城乡公民都已接受过科学文化教育

18,三峡工程需移民达百万之多,其移民安置难度很大,其最主要原因是:

A.移民不愿离开放乡、故土

B.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容量低下

C.移民安置的费用巨大

D.移民不能适应迁入地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条件

19.有关人口与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A.人口规模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提高环境质量的基本途径

C.人口发展史就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

D.控制人口、保护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综合题

读1995—1997年统计的世界及一些国家人口再生产状况数据表,回答问题:

(1)计算A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并填入表中。

(2)表中三个国家分别是尼加拉瓜、德国、韩国,据数字所示时人口再生产类型来判断,

B国是——国,C国是——国

2.读“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答问题: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

的主要原因是——————。

新疆吸引入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3)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4)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目的———

3. 读下图和数据统计表,对此分析后,你会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4.读“我国人口再生产发展变化”图,回答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出现在——— 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

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

(2)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

(3)利用上表给出的数据,在图中完成1980—1995年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

并与1975年前曲线连接起来。

5.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民垸(Yuan)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特有的聚落。通俗地说,民垸就是在湖泊、湿地和河道上围堤造地后,供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1998年特大洪水袭来,民垸首先受害。湖南、湖北两省受灾最严重的200多万灾民几乎全部来自各个民垸。在洪水超过警戒水位且不断上涨期间,大约有占总数73%的民垸先后溃口或被迫扒口。

(1)修建民垸反映出来的人口方面的问题主要是:——————。

(2)围湖造田、修建民垸对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的不良影响是———。

(3)洪灾后,湖南、湖北两省均做出取消民垸,退耕还湖的决定,这一举措说明了什么问题? ———。

6.阅读下列一组资料,回答问题:

至1995年底,山西省约有381万在温饱线以下的贫困人口,其中有20.5万人分布在3660个偏僻的山庄。这里天气多风沙,土地多丘陵坡地,有1011个村庄不通电,有59%的村庄不通电话,7个乡不通公路,382个村不通机动车,97万人和17.3万头大牲畜吃水严重困难。175个村庄没有卫生所。患缺碘性地方病的农业人口近500万人。在这些贫困人口中,失学儿童3万多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为65%。

这些地区受高山的阻隔,人们很少与外界联系。他们都用祖辈流传下来的落后的生产工具及方式进行生产和生活,辛苦一年仅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们只靠加大劳动量和开垦更多的土地来增产粮食,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逐年加剧。

据1996年统计:

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上海5.75-1.3

山西16.6010.48

(1)据资料分析,造成山西省这些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方面:——————————————————,

社会经济方面:——————————————————。

(2)你认为该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育观念与上海有较大差别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你认为改善该地区生存环境和贫困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7.读右图。图中黑河一腾冲一线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少,而且相差悬殊的

特征。又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口增加了几倍,此线分布依然如此。

(1)中国人口分布具有东南多、西北少特点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 社会经济原因有哪些? ——————————————————。

(2)中国西部地广人稀,但自然资源较丰富。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哪些可能会导致西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下降的问题发生? ————————————————。

答案:

一 选择题:

D A B B CD CD BC AD C AB AC AC BCD AC ABC AC ABC B ABCD

二 综合题

1.(1)-0.2(2)韩国 尼加拉瓜

2.(1)京津、沪、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业较高

(2)开发资源,边贸发展经商,

(3)减缓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强与外界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4)自发性流动人口;务工、经商

3.(1)发达国家人均排放CO2量多,说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高

(2)人口数量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压力

(3)人口数量并不是影响环境污染的唯一因素,还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与环 境污染并不呈正相关

4.(1)60年;三年自然灾害

(2)计划生育政策

(3)略

5.(1)人口增长过快,人多地少

(2)导致湖泊泄洪能力下降

(3)增强泄洪能力,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

6.(1)自然:地形——多丘陵、坡地;气候——多风沙、干旱

社会:交通、通讯落后,水利落后,卫生条件差,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与外界联系少,生产工具落后等

(2)科学文化的高低(受教育程度)

(3)首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

7.(1)地形较平坦,气候较温和、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较肥沃等

(2)距海洋近,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发达等

(3)主要防止由于西部开发而导致新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生态破坏)

相关知识

高三地理教案:《中国的经济发展练习题》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高三地理教案:《中国的经济发展练习题》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练习当做考试,体验考试时的状态,做习题时要进行限时训练,注意提高做题的效率。以下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练习题,详情如下: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3)耕作技术的提高

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春秋时期的桔椽、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两汉时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儿井,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耕作和管理技术:商周时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并总结了及时收割、优选种子的管理经验;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②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⑤两宋:北方的粟、麦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南宋时棉布逐渐代替麻布成为人们主要衣被原料。⑥元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⑦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⑧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2、历朝调整经济政策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③两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刘秀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④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⑤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⑥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⑦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⑧元朝设置大司农司,颁布《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⑨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⑩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过度的开发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3、古代主要手工业部门发展概况

(1)冶铁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冶铁的国家之一,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①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②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③魏晋南北朝: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还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④隋唐: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⑤明朝: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产铁量达到六七千斤;云南采矿业也很有名。⑥清朝: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青铜铸造业:①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周青铜铸造业兴盛,西周时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②夏朝青铜器目前尚未发现,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③商朝青铜器由官府垄断,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④西周青铜器产品趋向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大.有些动物形状的器皿栩栩如生。⑤春秋战国时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贵名器;战国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青铜雕塑艺术也有创新,器物上已有建筑雕塑图案。

(3)纺织业:①商周: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和刺绣。②春秋战国:的纺织品纤维相当细密。③魏晋:曹魏在纺织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缫丝质量高,蜀锦、邺锦、回纹锦著名。④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北方以来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吴越、宣州出名;另外丝织品种类增多。⑤明清:棉纺织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双色套印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出现许多颜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兴起,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4)陶瓷业:①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②秦:多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兵马俑是制陶与雕塑结合的艺术化。③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④隋唐: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越州的青瓷、邢州的白瓷、巩县的唐三彩最为有名;还出现了秘色瓷。⑤明清: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很细,有春土、澄泥、造坯、字画等十几道工序。

(5)造船业:①两汉:水军拥有用途不同、类型多样的舰船;发明了橹、舵、布帆和使用锚。②三国:吴国造船技术很高,卫温曾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③隋唐: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而且最早出现了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洪州是著名的造船中心。④宋元:北宋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南宋造船业中心有明州、泉州、广州,海船载运量大。⑤明朝:造船水平的高超可以从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远洋航行成功上得出。

(6)煮盐业、酿酒业:①甲骨文中有关于商周时期酿酒技术的记载。②春秋战国:煮盐业有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和四川的井盐都已开发;人们已能用曲造酒,是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③两汉:汉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反映了盐在当时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汉代开发的盐,分为池盐、海盐、井盐等,那时,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四川吃井盐。

(7)造纸业:①西汉:前期已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②魏晋南北朝:纸张质量提高,逐渐取代简族,成为最主要的书写工具。造纸中心:洛阳、长安、建业、扬州。

(8)制漆业:①原始社会: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红漆碗。②商朝:漆器出现了浮雕式花纹,并镶有绿松石和钻花金箔。③周朝:漆髹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种植漆林,已被征收税赋。④战国漆工艺有新成就,已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漆器。⑤秦朝:专设官吏管理漆园的种植和漆器的制作生产。⑥两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都是汉代漆器当中的精品。

(9)玉器雕刻业:商周玉器加工有了很大发展,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安阳妇好墓就出土玉器七百多件。

(10)手工工艺专著:战国:《考工记》。明清:《天工开物》。

4、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⑴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贝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商朝的都城已经称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⑵战国: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交换的商品大多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

⑶秦朝:都城咸阳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民间自有经商的人日益增多,出现不少大商人。官府也兼营盐铁等。

⑷两汉:官营和民营商业遍及中原和周边地区。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如长安有东、西等九市。各地物品,如山西的木材玉石,山东的鱼盐丝漆,东南地药材,北方的牛马,都作为商品交换,并形成较为适当地比价。西汉齐地韦姓、京师樊嘉等非常富有。汉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诸少数民族之间的贸易,相当频繁。

⑸隋唐:城市商业繁荣: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在广大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市。

⑹两宋:①北宋:a.东京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夜市),有娱乐贸易场所“瓦肆”。b.城市中行会组织进一步发展,行会保护和垄断行业的商业利益。c.农村出现定期的集市,有的形成固定的市镇,活跃了城乡经济,反映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南宋:商业贸易更加繁荣,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到百万,市内兼有货栈、酒楼、茶馆等。

⑺辽、西夏、金:①辽的南京市商业繁荣的城市,“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②西夏的凉州,商业也很发达,有专门贸易的场所。③燕京市金的商业中心。金设立了税收管理机构,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商税称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由于商业的发展,金代后期,银币已经称为通用的货币。④榷场贸易,在辽、夏、金的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除官方贸易外,一般商人在榷场作生意必须从政府领取营业凭证并交纳税金。宋辽边境上雄州、霸州的榷场最为有名。金人用马匹、毛皮换取南宋的茶叶、香料和药材等物,贸易比较发达。

⑻元朝:①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②海外贸易发达。

⑼明清: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到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运输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②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③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④商业的持续繁荣使商人阶层日趋稳定,形成了闻名全国的晋商和徽商。

5、古代城市的发展

夏商周:商都是繁荣的贸易城市。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战国:许多城市发展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这些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经济和文化中心。交换的商品大多数都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与人民的日常生活不是很密切。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的经济特征。

两汉:长安和“五都”(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

隋唐:①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长安城内市坊分开,东市和西市为商业区,坊为住宅区;洛阳,武则天时,引漕渠开新潭,使船进入市内。②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成都。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江南的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是扬州城的一个特点。成都物产富饶,当时的谚语称“扬一益二”,说明成都工商业地位的重要。

两宋:北宋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南宋商业城市以临安最为繁荣,人口达百万

辽夏金元:辽的南京(幽州),西夏的凉州,金的中都(燕京)。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荣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朝:1421年迁都北京。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港口减少,只留有广州对外通商。

6、古代交通的发展

⑴先秦:夏朝交通工具有车、船、橇等。商朝沿途设有驿站,建立邮驿传递制度。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路面平坦。

⑵秦汉: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秦朝史禄修建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西汉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向西一直到达欧洲的大秦;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印度半岛南端。

⑶隋唐: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在北方修筑两条大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唐代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驿道,四通八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过敦煌、葱岭,可到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国;海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可达马来半岛、印度、波斯湾。

⑷宋元:古代交通进入鼎盛时期,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陆路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由元大都启程往西,经过x疆,有三条路通往西方;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可抵达直沽;内河航运,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的运河连接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启程,可直达大都的积水潭。

⑸明清: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高蜂,郑和七下西洋,到达中南半岛、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拉伯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高二地理教案:《公众参与》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公众参与》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学习目标】

1. 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2.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知识链接】

一、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1.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需要全人类在生产、生活、①____________等方面都发生根本的变革。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②____________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③________和使命,树立人与自然④________共处的新型文化观念,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协助⑤________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2.民间环境保护组织(NGO)

(1)优势:拥有⑥________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⑦____________和充沛的创造力,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⑧________和支持。

(2)作用(工作方向):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⑨________;协助政府执行环境⑩________;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________及服务。

(3)“自然之友”:我国政府批准成立的第一个较大的群众性民间环保团体,它以开展?______________环境教育、倡导?________文明、建立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促进中国的环保事业为宗旨。

二、个人环境道德修养

1.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它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________和?________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有的态度与责任:尊重自然和其他?_______存在的权利。尊重自然生态的和谐稳定。尊重和保护?________ (克服短期行为)等。

3.环境道德主要行为准则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属于绿色消费环境伦理观;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自然,万物共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

4.青年环保运动

【学习过程】

一、公众参与

1.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义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意义

原因

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对于环境、经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处理方法和行动方式的变革,体现人类追求效率与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只有广大人民的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保护法的制定和完善,与公众参与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真正治理好环境问题,不仅要靠政府的高效率和国民的高素质,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推动环境保护的法则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运动

公众参与使环境保护决策更加科学

公众参与的主要目的在于制约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确保政府公正、合理地行使行政权力。可使环境影响评价制定的环保措施更加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增加环保审批的透明度,能充分体现公正、公开、科学、民主的精神

2.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

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包括三个方面,相应地体现了公众参与的不同程度(层次)。

第一层面是公众参与环境宣传教育。参与环境文化建设,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道德水平,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层面上升到公众自身的环境友善行为。积极参加环境建设,努力净化、绿化、美化环境;坚持做好本职工作中的环境保护,为保护环境尽职尽责;改变消费观念,做绿色消费者。

第三层面是鼓励公众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公众、团体和组织既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过程,也要对污染环境的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执法进行监督。保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杜绝以权代法、以言代法和以权谋私。特别是参与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社区决策以及对决策执行的监督。

【典例 1】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备选答案的代号填入相关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加 C.农业减产

D.土地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存 F.全球变暖

①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⑥__________。

(2)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众参与是一个重要方面,下列哪些行动符合这一要求?__________(多选)。

A.实行垃圾分类存放 B.充分享受生活,购买象牙雕刻的工艺品,用野生鸟类羽毛装饰房间

C.逢年过节,给亲朋好友寄送贺卡 D.出门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

E.购物时,自备布袋或篮子 F.建议家人购买小汽车,提高消费档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问题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和参与措施。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要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成功的关键。

【答案】(1)①B ②D ③A ④F ⑤C ⑥E

(2)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ADE

二、民间环境保护组织

【典例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2 年 9 月 2 日,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约翰内斯堡正式开幕,包括 104 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 192个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商全球未来可持续发展大计。

材料二:1998 年特大洪灾肆虐神州大地,2001 年春漫天的沙尘暴席卷北京城……大自然的报复让我们触目惊心,同时也唤醒了我们沉睡的环保意识。从 1994 年第一个环保组织成立以来,全国的环保社团已经发展到 2 000 多个,200 多所高校设立环境资源专业。

材料三: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了行政法规30 多件,环保法律 20 多件,缔结和加入了国际公约 30 余项;资金投入从 1981 年的 25 亿元到 2001 年的 1 106 亿元。

(1)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2)我国政府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了哪些工作?

(3)近年来,国际上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发展迅速,它们的优势及作用是什么?我国的环保 NGO 发展也非常快,它们在哪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解析】第(1)题,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召开,归根结底,是各国共同利益的要求,符合联合国的宗旨,也符合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第(2)题,在于强调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意坚持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策略,从国家机关的角度看.又是在履行相关环境管理职能。第(3)题。主要考查了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以及我国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工作。

【答案】(1)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符合联合国成员的共同利益,符合联合国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的宗旨;②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及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维护世界和平。

(2)①发展了环保社团,200 多所高校设立了环境资源专业;②出台行政法规、环保法律,缔结国际公约,体现了依法治理环境和保护资源;③通过投资治理生态环境,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提高了经济效益。

(3)优势:拥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调查能力;拥有更加单纯的社会责任感和充沛的创造力;引起了更广泛的基层团体的参与和支持。作用: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政策;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我国环保 NGO 的工作:社会宣传、青少年普及教育、教师培训、绿色学校活动、绿色社区活动、绿色消费活动、保护野生动物、植树造林、提供法律援助、表彰优秀人物。

【基础达标】

1.有关公众参与含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青年是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②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最基本的人权 ③广义的公民环境权包括知情权和检举控告权两种  ④公众参与是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为使《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最具广泛意义的是()

A.保护社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

B.政府制订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C.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D.提倡广泛的公众参与

3.我国环保NGO的主要工作方向不包括()

A.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的强度和力度

B.监督企业的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及服务

C.协助政府执行环境保护政策

D.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

自2008年6月1日开始,我国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都实行了塑料购物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据此回答4~5题。

4.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有利于()

A.刺激人们的消费  B.减少“白色污染”

C.方便人们的生活 D.增加商品零售额

5.下列行为可减少塑料购物袋使用量的是()

①使用布袋子 ②重提菜篮子 ③重复使用耐用型购物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6.读下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中国的环境标志。某商品带有此环境标志就意味着该商品具有______等优点。

(2)在人们的生活中,提倡“绿色消费、环保选购”,请列举一些符合此要求的行为。

(3)倡导选购带环境标志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4)实施环境标志认证为什么能达到上述目的?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拓展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绿色住宅是我国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兴建的住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下列内容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住宅要求的是()

①供热制冷使用清洁能源 ②装修材料的化学污染低于规定标准 ③生活污水净化后排放 ④公用绿地和停车场各占一半 ⑤隔音效果好,噪音低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2.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每位中学生应当()

①树立环境意识 ②讲究环境道德  ③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 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3.回收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了一些有分类标志的垃圾箱,结果却发现仍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造成这种现象可以排除的原因是()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我国不少城市的大街小巷分布着烧烤食品摊点,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此完成4~5题。

4.这一现象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是()

①污染空气,使局部气候变坏 ②伐木烧炭,破坏林木资源 ③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④使鸟类失去家园,破坏生态平衡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5.既保留这种被大众接受和欢迎的烧烤饮食文化,同时又能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其正确的方法是()

A.加强城市管理,分片集中设置摊点

B.选用无污染的热源烧烤,如电烤

C.逐步淘汰或限额烧烤

D.坚决予以取缔

6.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行动的是()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

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

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篮

7.我国环境保护这一国策成功实施的基本前提是()

A.参与国际行动 B.减少污染物得排放

C.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D.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

8.下列关于环境伦理的正确说法有()

A.环境伦理强调后代人的价值和利益

B.环境伦理包括一系列的调整人与自然环境的态度、习惯、传统及善恶判断标准等

C.享用自然是人类的特权

D.尊重和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界的原始面貌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对我国保护臭氧层工作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要求,2015年前淘汰甲基溴,在2015年冻结含氢氯氟烃(HCFC)、2040年实现全面淘汰,要实现这些国际履约目标,我们的主要任务十分艰巨。

(1)《蒙特利尔议定书》主要是限制破坏臭氧层气体排放量。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为什么会对两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较严重?

(2)作为一名环保志愿者,我们怎样为新时代“女娲补天”尽一份力?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政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台了行政法规30多项,环保法律20多项,缔结和参加了国际公约30余项。资金投入从1981年的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 000亿。2011年11月24日,环保部透露,经过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入将加大,环保总投资将达到3.1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要投入1万亿元。

(1)根据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从“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从“水养鱼”到“鱼养水”的认识。

(2)过去,我国的环保工作主要局限于政府主管部门和环境专业工作者,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意识都比较低。近年来,公众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国际上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也发展迅速,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作为中学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做的是(多选)()

A.树立环境意识

B.参加工作以后再接受环境教育

C.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D.学习和生活中减少消费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①思维方式 ②环境 ③责任 ④和谐 ⑤政府 ⑥专业 ⑦社会责任感 ⑧参与 ⑨研究 ⑩政策 ?产品 ?群众性 ?绿色 ?认识 ?处理 ?物种 ?环境

[基础达标]

1. D 2. D 3. A 4. B 5. D

6. (1)低毒少害,节约资源 (2)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购买绿色食品。(3)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有益于人类及其他物种的共存和安全。(4)环境标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心目中衡量商品信誉的重要指标,而商品的信誉直接关系到商品的销售和企业的效益。所以,实施环境标志认证是保护环境,引导企业走向清洁生产的有效措施。

[拓展提升]

1. B 2. C 3. B 4.C 5.B 6. A 7. D 8. B

9. (1)南北两极气温低,对流活动弱,对流层高度低,人类排放的氟氯烃易到达平流层,破坏此层的臭氧。

(2)①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产品。②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周围居民的环保意识,动员公众参与。 ③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推动绿色家庭、绿色社会建设。

10. (1)“要我环保”反映的是政府的约束能力,没有发挥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我要环保”反映的是公众对参与环保的程度和意识的加强,只有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水养鱼”只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了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往往造成环境的破坏。“鱼养水”是一种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环境和生态的教育与研究;协助政府执行环境管理;监督企业行为,与企业合作开发环保产品和服务等。

(3)ACD

高二地理选修一(补偿练习)


江苏省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

高二地理选修一(补偿练习)

姓名: 班级:

命题人:陈军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人口自然增长率决定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三者的相互关系决定了人口再生产类型。据此判断1-3题。

1、1998年上海市人口出生率是0.65%,人口死亡率0.68%,人口自然增长率-0.03%,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原始型B、传统型C、过渡型D、现代型

2、下列人口再生产类型与其地区的分布配伍,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原始型B、德国、芬兰-过渡型

C、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现代型D、南非及其附近国家-传统型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0556

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地理教案:《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活动】说感受

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提问:

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

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呈现图片

【学生回答】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

【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

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

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过渡】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秦岭——淮河

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结合教材P5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区;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预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