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10-26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

人口、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要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是人口地理的重要内容。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与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把人口与环境放在第一单元讲述。

在初中地理和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课中,已涉及到一些人口与环境方面的内容,但这些内容主要侧重于感性认识或现象。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重点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这虽与以前所学的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其内容的理论性更强一些,专题知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人口与环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素质与环境及人口迁移与环境,这三个内容反映了人口与环境的内在关系。本单元共有6课:讲人口再生产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的有1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的有2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探讨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在第1课首先安排讲述人口再生产内容。人口再生产是人口发展的基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规律,是人口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所掌握的人口学知识,比起初中地理的计算人口增长率等内容,将深化一大步。同时也为正确理解和认识人口与环境、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2课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内容,教材从环境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制约作用,及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分析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这部分内容实际上反映的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制约,通过这一课的讲述,会使学生对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控制人口增长有进一步的认识。第4课讲人口素质与环境内容,主要从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和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方面,探讨了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本课讲述的重点在第二部分,通过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关系的讨论,使学生认识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质量有着重大影响。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内容,主要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并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第6课简单分析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

一 网上课堂

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一节

1了解人口再生产的四种类型及特征,人口再生产的转变规律及动力,人口再生产类型在世界上的地区差异。

2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其成因,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二)学习指导

2 教材分析:

在教学中一定要清楚人口发展和人口再生产的内涵并不完全相同,以免有错误的理解。

人口发展的内容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而由出生率、死亡率及二者所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速度),正是人口再生产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恶劣,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数量增殖十分缓慢。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增长是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数量越来越大;但到了现代社会,随着生育率的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又趋于下降。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口再生产类型有着很大的变化。

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这里的客观世界,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在现代社会中,人口素质越来越成为人口发展的主要方面。

人口结构主要可分为:自然结构,即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人口的婚姻、家庭、民族,职业,教育等结构;地域结构,主要指人口的地理分布。人口结构的改变也是人口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结构也发生名深刻的变化。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教材对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只是粗线条地进行了介绍,目的是使学生能对人口转变的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还应对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所认识。

第一,关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教材中已指出,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的。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尽管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划分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但人们对下面两点的看法却是完全相同的:(1)都承认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人口再生产类型;(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沿着一定方向演变的。

第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时,虽然没有特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从人口发展的历史来看,各个阶段死亡率始终低于出生率(当然这并不排除某些年份或时期死亡率超过出生率),要不然人口也不会从原始社会很少的数量,发展到今天约60亿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

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中只是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及各大洲的角度进行了讲述,此部分内容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再深入。需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正如教材中已指出的,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化及环境条件等存在差异,因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并不具有同步性。例如,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型”就有很大差别,其出生率、死亡率有很大差异。(表1,3)

第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但死亡率病并不极低,因为其年龄结构中老龄化严重,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 而分年龄死亡水平仍小于发展中国家.(表1,2)WWW.jAb88.COM

3.知识要点:

1.1人口再生产: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人口再生产的地区分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一)人口再生产的定义:

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先哲箴言:

一代人过去了,另一代人接踵而至,世界亘古长存。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

人口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

1.原始型:

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

特征——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原因——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们主要依靠天然食物来维持生存,抵御疾病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

举例:

欧洲古代尼安德特人的平均寿命28岁

2.传统型:

时代——农业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特征——高死亡率、高出生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原因——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手工劳动为基础)举例:历代封建王朝初期的兴盛与末期的衰落

3.过渡型:

时代——工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

特征——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原因——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产业革命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举例:

工业技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促进(西医)举例:

工业文明带来的经济变化与文化观念变化

4.现代型:

时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

特征——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低高)

原因——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一)发达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

1.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

2.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

旧大陆发达国家(欧亚)人口受社会竞争与工业文化影响较深;新大陆发达国家(美澳)外来人口较多。

(二)发展中国家:

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1.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2.亚洲拉美提倡计划生育,已接近现代型,但差别较大。

非洲落后、生育期早;亚洲拉美经济发展较快。

4.重点与难点:

1能用相关图表说明人口再生产类型和特征,分析预测其转变趋势。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差异。

3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有不同的人口发展政策,如中国现阶段“计划生育”政策.

二、网上训练

单项选择题:

1在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过程中先转变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是与一定阶段的( )

A 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 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 D人口自然增长率

3关于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世界总体人口再生产已处于现代型阶段

B世界各国或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具有同步性

C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D人口再生产的类型转变过程与文化及环境无关

4下列地区或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处于“过渡型”时期的是( )

A美国.加拿大B澳大利亚.新西兰 C 韩国.新加坡D巴布新几内亚.埃及

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

A 人口死亡率与发达国家基本持平

B人口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C人口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

D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发达国家低

(二) 综合题

根据下表数据,完成相关内容

年份 出生率 死亡率 年份 出生率死亡率

19493.602.0019752.300.73

19523.701.7019781.830.63

19573.401.0819801.820.63

19623.701.0019852.100.68

19653.790.9519902.100.67

19703.340.7619951,.710.66

(1)中国目前人口出生率已___________,死亡率也_________,自然增长率也___________,

人口再生产类型已接近_____________型.

(2)你对中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有和认识?

答案:

(一) 选择:1 B 2 C 3 C 4 D 5 A

(二)综合

(1)降至较低水平 接近某些发达国家 很低(降低至较低水平) 现代型

(2)中国人口问题的突出表现是基数大、增长快,主要是增长的高峰效应和基数大所致,再过几十年,这种状况将会大大改变,基本处于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阶段那时中国人口虽多但基本稳定,但要借助计划生育政策来加快这一过程,实践证明国策正确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扩展阅读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与环境》教学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5课讲人口迁移与环境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及考查要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五节——人口迁移与环境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以及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了解,学会用运动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口迁移现象及深刻的原因。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教材介绍了有关人口迁移的定义与分类的基本知识,这些应知道;其次,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进行了简单的讨论,这些应理解;最后,教材对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既讨论了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也讨论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作用,这些应了解。

二、关于人口迁移和分布的一些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本课讨论的主要内容是: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如影响人口迁移的环境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时期,环境对人口迁移的作用;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等。由于人口迁移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同为一个地区人口变动的源泉,为了更好地把握好这个教学内容,有一些概念需要区分清楚。比如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的联系与区别方面的知识。

前面在讲人口数量增长时,为了简化问题,曾将人口迁移的影响忽略掉了。实际上,尽管从全球来看人口的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死亡一样,也是人口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出生、死亡一起,共同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人口结构等,它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劳动力供给上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地区的人口会由于外来人口的迁入而增加,也会因本地区人口向其他地区迁出而减少。但需要注意的是,人口迁移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出生和死亡对人口变动的影响。

第一,出生和死亡虽然受到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因素的重要影响,但它们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现象,主要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一个人生下来以后,或迟或早都要面临死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物学规律;一个人是否生育子女、何时生育、生育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人们的意愿决定,但从根本上,人们的意愿只能在一定的生物学范围内发挥作用。人口迁移则基本上不受生物学规律的影响。通常,一项迁移活动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其中包括了人的主观决策过程。因此,人口迁移是人类对外界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所作出的一种反应。

第二,如果说出生、死亡和迁移都是影响人口增加或减少的因素的话,那么出生和死亡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是比较平稳的,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波动。迁移则不然,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数量及其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当大批的人口迁入或者迁出某一地区时,此种影响尤其明显。在研究一个地区的人口问题时,必须对人口迁移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人口迁移的概念。教材在一开始,先介绍了什么是人口迁移,并给出了一个较为简明的定义。在现实中,不同的学者依照自己研究的兴趣和资料的可得性,给人口迁移下了不同的定义。教材中的定义,是国际人口科学联盟在概括各种不同定义的基础上,给出的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这个定义中包含了的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迁移对迁出地、迁人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前面的讨论表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人口迁移概念,因此人口迁移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不同的人口迁移分类标准,大都是人们根据各自的需要和情况所制定的。教材中主要介绍了按地理范围和按迁移方向对人口迁移的划分,这是两种最常用的分类方法,它们对于人口迁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十分方便的。

但是,人口迁移是一项很复杂的活动,仅仅按这两种方法来划分人口迁移还显得过于简单。所以人们还常根据人口迁移的目的。性质、原因、结果、方式等,划分了多种形式的人口迁移。如按移民的就业性质可分为产业性(如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等)与非产业性

移民(如为了投靠亲友,或一些政治、军事、宗教等目的移民);按迁移方式又可分为自发性与计划性、有组织与无组织、自愿与强制等类型。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其根本原因是在不同地区有生存环境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多种环境因素作用造成的。教材主要从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三方面,讨论了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教材在讲按迁移方向划分人口迁移类别时,曾提到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主要是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往往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够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古往今来的人口迁移,均是如此。当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规模巨大的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更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可从农村人口为什么外迁和城市地区靠什么吸引人口迁入来进行分析。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

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出现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集中和转移,这是我们分析和认识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和流动时的基本出发点。

同时,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直接原因,是农村人口在其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从而促使了人口向外迁移。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地区和农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了重视城市而对农村重视不足的发展政策。与城市及现代工业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和农业的收入水平普遍明显偏低。收入水平的低下,引起了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足和生活条件的恶化。这是促使农村人口外迁的直接原因。

(2)农业的高失业率。由于农业生产对土地等生产资料的依赖性很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增长潜力有限。在人口急剧膨胀的今天,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农业失业率过高的压力,农村人口纷纷外迁,以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过高的人口压力,以及由此导致的过高的人口土地比率,被认为是形成农村地区贫困和大量人口外移的重要原因。 (3)土地的分散经营和土地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也是引起农村人口大量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经营的分散,不利于实行规模经营,不利于提高收益水平,使原本就很低的农业收入更难以提高。而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在一部分人可以发财的同时,使很多人失去了在

农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不得不向外迁移。当然,上述原因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能截然分开。事实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强化。

那么,城市地区又是靠什么来吸引农村人口迁入呢,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存在各种促使人口外迁原因的同时,在城市里也存在着一系列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社会经济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城市里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等。由于它们实际上就是农村地区促使人口外迁的各种因素的对立面,因此,这里不作详细介绍。此外,城市地区吸引农村人口迁入的因素,还包括城市里有较好的教育设施、较好的医疗卫生设施和较好的文化娱乐设施等。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教材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介绍较为简单。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些内容有所了解就可以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当代信息社会,交通和通讯业已很发达,这无疑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通讯发展本身,又可能使过去一些必须发生的人口迁移成为不必要。这表明当代社会的人口迁移过程,将变得更为复杂。另外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比如在发达国家,人们作出迁移的决定时,往往把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劣,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其次,教材对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的分析,是从迁入地和迁出地两方面来展开的。这一部分内容了解也就可以了。另外还需说明两点:第一,人口迁移除了对环境有所影响外,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发展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人口数量变化方面,也表现在各种人口结构及人口素质等方面;第二,人口迁移对迁移者也有影响。在自愿迁移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对迁移者常常能带来各种有利的影响;但在强迫或者强制性人口迁移中,迁移者却常常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不愉快甚至痛苦。

3教材要点: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居住地永久性或者长期改变)

(二)分类:

1.地理范围: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2.迁移方向:从农村到城市(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现在主要类型)

(1)从农村到城市:城市化、城镇化

(2)从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从农村到农村:闯关东、三峡库区移民

(4)从城市到城市:科技人员调动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气候因素:美国退休老人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

2.水因素: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资源,丰富会成为迁出地

3.土壤因素:数量和质量下降会成为迁出地

4.矿产因素:丰富会成为迁入地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主要、经常因素)经济的发展和布局的改善会造成大量的人口迁移

2.交通和通信:促进人口迁移

3.文化教育:促进人口迁移

4.婚姻家庭:

(四)政治因素

1.政策

2.政治变革

3.战争

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1.渔猎时代:果实、猎物

2.农业时代:土地

3.工业时代:最优区位

(二)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1)正面影响:提供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负面影响:环境问题

2.对迁出地的影响

加强联系、发展经济;缓解人地矛盾

4.重点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迁移通常应具有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跨行政区界线

B.只要离开常住地就算

C.不论距离长短

D.户籍变动,居住地不一定变动

2.有关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叙述正确的

A.自然环境因素一直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B.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C.矿产资源开发不会引起相应的人口迁移和流动

D.家庭原因引起的人口迁移也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3.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出现了向东南沿海地区迁移的趋势,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优越 B.经济因素 C.政治原因 D.交通和通讯原因

4.有关人口迁移的动力,叙述正确的是

A.迁入地往往只有吸引力

B.迁出地只有排斥力

C.迁入地与迁出地之间没有中间阻力

D.人口迁移是多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5.大量的农村人口涌人城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只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不会出现社会经济问题

B.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C.是发达国家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D.是造成城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简述题

简述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A 2.B 3.B 4.D 5.D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综合多样的,大体上有三大类。一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各种资源的优劣及分布均能引起人口迁移。二社会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工资收入、生活水平、经济布局调整、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程度、家庭和婚姻因素均能引起人口迁移,其中经济因素最主要。三是政治因素,如政治变革、政策调整和出台或战争均能引起人口大迁移,古今事例很多。

高二地理教案:《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二地理教案:《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3课讲环境人口容量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1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及提出背景、影响因素、如何评估、全球及中国人口容量评估值,以及这项工作的意义

2运用发展、综合分析的观点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预测.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

一、本课主要讲述环境人口容量。首先,教材介绍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讨论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接着,教材简单地讨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问题,主要介绍了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以及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二、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为什么提出环境人口容量?人们关心自身所处的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引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人们自然地关注人口增长与地球承载能力的关系问题。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可看成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由于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教材中给出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这一定义理解就可以了。学习这一定义时,注意其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 (1)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2)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3)地区的开放程度和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4)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要求理解。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容量的定义,教材主要讨论了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和生活消费水平三方面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在学习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 (3)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

三、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不要求具体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而是要求知道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估计的,并了解有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不同观点。

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讲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时,在环境人口容量制约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和人口的消费水平不断变化较易理解;而一个地区的资源也会不断变化则可能不大好理解:资源的数量和开发利用程度,要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科技发展了,一方面现有资源的利用程度会得到提高,如煤炭的利用,过去只采取直接燃烧来得到能源,技术发展后,可把煤炭制成煤气,提高了煤炭资源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可开发出新的资源,如太阳能的利用等。资源的不断变化,实际上说的就是它的利用程度和开发程度的不确定。

第二,教材中出现了人口承载力一词。人口承载力和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人口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另外也有环境人口承载力的说法。

第三,环境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区别。主要讨论的是区域最佳的人口规模,或是理想人口规模,即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保持在多少才最适宜,这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含义并不相同(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适度人口,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本课“活动”的参考答案。研究环境人口容量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第二,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第三,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3知识要点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一) 概念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影响因素

1.资源是首要因素:资源多, 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2.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重要因素.

(1)科技发展水平高,获取资源多, 环境人口容量就大

(2)地区开放程度大,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3)消费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1不确定性:

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

科技发展水平的变化

人口消费水平变化

2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条件)

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

假定技术水平

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

3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通常把一种或某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例如土地、淡水、能源等.

(二)合理容量

适宜人口——不确定性

(三)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1悲观派:

现今世界人口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目前科技发展速度不能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2乐观派:

未来世界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人类有足够力量制止环境恶化。

3中间派:

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悲观派主要从几大环境危机中得出结论

乐观派主要从人类科技发展中得到启发

中间派主要从精密计算中寻找结论

(四)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控制在16亿左右。

1.原因:

可耕地总数和人均数持续减少。

淡水总量和人均淡水严重不足

2.措施

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坚定不移的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自觉保持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科技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大。

居民生活要求不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发达国家人均消耗资源几倍于发展中国家。环境人口容量就小.

环境箴言:

我们不知道已经失去了什么?

我们不知道将要失去什么?

我们不知道未来我们需要什么?

高消费的观念使人们无节制的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生活的需求导致了生产的发展,最终使得环境人口容量变小。

二 网上训练:

(一) 选择题

1.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B.环境人口容量现已饱和

C.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D.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家是科技发展水平

2.有关中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中国是世界上人均草地最少的国家

B.中国属于世界人均可耕地最低的国家行列

C.随着计划生育的进行,中国人均耕地可望在短期内转为上升趋势

D.中国是一个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正确的是( )

A.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

B.在假定条件下,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绝对量的估计

C.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D.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大致相同

(二) 综合题

请分析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的含义:

答案:

(一) 选择题

1 C 2 B 3 C

(二) 综合题

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人口的生活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也可以是其他地区或国外的,它会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数量与环境》教学设计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人口数量与环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2讲安排讲人口数量与环境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1理解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特别是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生育率和死亡率。

2了解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即环境与生育率、死亡率的关系:

社会经济环境是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因素。

自然环境对死亡率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人口增长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但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人口增长不一定带来环境变化,只要处理好人地关系,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

一 本课主要讲述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教材简单分析了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理解在不考虑迁移的情况下,人口数量变化的唯一来源就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其次,教材简略分析了环境如何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变动,主要分析的是自然环境对死亡率的作用,最后,教材分析了人口数量变动对环境的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

二 在学习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时,出现了生育率的概念,教材中对其进行了简单的解释。出生率和生育率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区别在于生育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的关系(育龄妇女一般指年龄在15~49岁的妇女),而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至于生育率的具体计算,并不要求掌握,不要将生育率和出生率两个概念相混淆。

环境对生育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任何地区生育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以及婚姻制度、生育意愿、生育政策、避孕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可以认为是微乎其微的。这些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很小,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再深入,但教师可对此应有些了解。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说明不同地区的人口,因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生育率的差异。有资料表明,现代女性由于营养条件的改善和一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女性人口有生育能力的时间得以延长,也就是说使女性潜在的生育力得以提高。然而潜在的生育力并不是实际的生育力,事实上,潜在的生育力较长为明显的发达国家,妇女生育第一个孩子的平均年龄却日趋增大。

有学者认为,环境对生育率的影响与环境对死亡率的作用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为在死亡率,特别是婴幼儿死亡率较高的情况下,生育率往往也较高。人之所以愿意多生孩子,主要是为了保证家庭后继有人。这种由于婴幼儿死亡率高而诱发的补偿性高生育率现象,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社会中普遍存在。因此,如果说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有影响的话,那也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所施加的间接作用。

三、环境与死亡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死亡率水平的主要因素,经济条件,政治因素、职业结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等对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但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这种作用往往比较直观。

四、 关于人口数量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虽然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文字不多,但这部分内容却相当重要,是本课的重点。

教材首先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简单地分析了人口数量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接着,教材从三个方面简单论述了人口数量增多对环境的作用。一是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大量必然增大,人口数量增长给资源带来的压力是其对环境产生的最基本影响。二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人口的分布也越来越集中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生活排污剧增。有资料表明,城市人口的人均生活排污量大大高于乡村,如果这些排污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活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三是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当然要带来更多的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虽然没有理由把人口数量增长完全等同于生产活动扩大的原因,但人口数量增长应该说是生产活动增加的推动力之一。这是人口数量增多,从生产方面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教材中通过以上讲述,已能充分地显示出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但教材又安排了课文的最后一段,讲述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对于人口数量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在这里有必要再进一步阐述以下几点。(1)人口增长无疑对环境恶化有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的程度有多大,值得讨论。事实上,与人口增长过程相联系的,还有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过程,这些过程也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很难说环境污染就是人口增长造成的,也没有直接的证据或充分的理由说明人口增长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2)至于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也很难下定论。就已观察到的事实,有些污染物如农业活动中的环境污染,与人口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而有些污染如工业污染,更多的是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关联,这或许可认为是人口增长对环境的间接作用,因为工业生产的扩大和科技进步,目的无外乎是为了满足人类需求的增长。(3)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并不呈现正相关,不能认为人口多,环境污染程度就高,人口少环境污染就轻。换一个角度看,某一地区人口多,增长快,并不一定其环境污染就严重;另一地区人口少,增长慢,也不见得其环境污染就轻。这不难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中得出结论,发达国家人口少且增长缓慢,但环境污染的程度并不比发展中国家轻。

通过学习充分理解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应明白,人口增长对环境有影响;但就环境污染的原因而言,人口增长只能算其中之,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真正认识人口和环境的内在关系。本课“活动”的设计,主要是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三种说法,均不正确。第一种说法是把环境污染主要归回于人口数量增长,这种说法明显不正确。第二种说法是把环境与人口数量的关系“机械化”了,虽然环境污染与人口数量增长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不能认为“只要人口数量增长了,环境就必然更加恶化”。第三种说法的核心是忽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作用,同时对先进技术的作用也片面理解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当然有利于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但技术能不能完全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先进的技术能不能被掌握,并利用到改善环境中,这些都是问题。况且如前面已经指出的,技术的发展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3.知识要点:

1.2人口数量变化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影响

一、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

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迁移)

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决定出生率

死亡率

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1.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生育率低;经济发展水平底,生育率高。

婚姻制度——早婚制度,生育率高;晚婚制度,生育率低。

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政策,生育率高;限制生育政策,生育率低。

避孕技术——避孕技术先进,生育率低;避孕技术落后,生育率高。

文化传统——农业文化(传宗接代),生育率高;工业文化(竞争享乐),生育率低。

宗教意识——禁欲宗教,生育率低;纵欲宗教,生育率高。

2.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是极小的。经济发达,妇女地位高,就业机会多,育龄妇女不愿负担过多子女。

文化水平较低地区,接受早婚制度。

封建格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

伊斯兰教阿拉伯国家虽然主张多妻制,但又主张禁欲,导致生育率低。

由于人类属于哺乳类恒温胎生动物,所以自然条件对生育率影响极小。

(二) 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1.社会因素

经济落后,出现冻饿致死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政治动荡,盗匪横行。

受教育水平低,容易受到封建迷信的毒害。

经济因素——经济发达,死亡率低;经济落后,死亡率高。

政治因素——政治稳定,死亡率低;政治动荡,死亡率高。

受教育水平——受教育水平高,死亡率低;受教育水平低,死亡率高。

医疗卫生条件——医疗卫生进步,死亡率低;医疗卫生落后,死亡率高。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严重,死亡率高;环境清洁,死亡率低。

2.自然因素

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直接、间接)影响生病率和死亡率。

3.环境污染

造成死亡率上升

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三、人类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一) 原始社会(采集、渔猎):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很小,主要因为人类生存完全依赖自然环境,人口数量很少,生活空间狭窄。

(二)农业社会(种植、饲养):

通过扩大生产活动,影响改造自然。(种植、饲养、造房、水利)

(三)工业社会(技术革命):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1.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需求量加大。

2.人口数量增多,生活排污量剧增。

3.人口数量增多,出现了大量生产废弃物。

(四)人口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因素,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该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绝不是说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增长。人口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因素,人口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因素

4.重点难点:

1.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即环境与生育率、死亡率的关系

2.人口数量变动对环境的影响。

3.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

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增长是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环境污染就是因为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过多造成。

B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口数量多少成正相关。

C人口增长对环境污染无足轻重。

D人口数量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但不能把人口增长当作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因素。

2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因素对生育率有明显的影响。

B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是最主要的。

C自然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均是直接的。

D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率上升不能算作自然因素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3基本不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是

A婚姻制度 B避孕技术 C文化和宗教 D自然因素

4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

A出生率高低 B死亡率高低 C 自然增长率高低 D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

(二)读下列材料回答:

随着我国北方人口的剧增,无节制的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有些地区地下水埋深已经低于植物根系分布的深度,结果造成植物枯死,土地失去植被保护,极易起沙扬尘;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带,人口密度增加,土地负荷加重,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大量土地沙化。

造成土地沙化的人为原因和相关措施:

答案:

(一)选择

1.D 2. B 3.D 4.D

(二)人口增加,过度抽取地下水、滥垦滥种。

控制人口数量,兴修水利、合理使用土地和水资源、因地制宜

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学习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学习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预习案:

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的①______________,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②______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③____________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④______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类型

迁移方向

主要形式

国际

迁移

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永久性移民、⑤________________、国际难民定居等

国内

迁移

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⑥__________进入另一个⑦________定居的现象

库区移民、招生、分配等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人口迁移类型:由⑧______到⑨______的人口迁移。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引起人口迁移的作用力:①______(或排斥力)与②______(或吸引力)。

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协调的③____________。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原因

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

迁入地优势

④______环境优越、⑤____________丰富

拉力因素

气候⑥______、土壤肥沃、⑦______方便、宜于农耕的平原或⑧______地带

推力因素

环境恶化、⑨____________

(2)经济因素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原因

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人口迁移的目的

寻找改善⑩______生活条件的机会,获取更高的____________

表现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人口迁出率高

拉力因素

______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________________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等

结果

改变了人口迁移的______________,影响人口______分布

限制因素

____________的发展

(3)政治因素

原因

______政策、人口政策、______

结果

限制人口迁移或______人口迁移

特点

较强的______性

(4)社会文化因素

因素

影响

文化教育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______

家庭和婚姻

影响______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

历史上也曾导致__________人口迁移

探究案:

1、下列对世界人口增长不具有影响的是

A、人口出生率的变化 B、国际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的变化 D、某些国家的生育政策

2、以下的人口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某人去美国旅游 B、某人去美国讲学

C、某人去美国留学 D、某人侨迁新居

3、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

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

4、在近现代,人口迁入的国家和地区是

A、印度B、中国C、东南亚D、西非

5、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A、人口主要从北方迁往南方地区

B、人口迁移的规模较小,但频率较高

C、年平均迁移量在1500万以上 D、人口以自发迁移和流动为主

6、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的是

A、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B、洪涝灾害的发生

C、严重的水土流失 D、恶劣的气候

7、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

A、工作机会多 B、生活困难、质量低

C、公共设施不足 D、失业率、犯罪率高

8、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范围、跨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气候变暖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 D、经济地区差异不断增大

9、20世纪30年代,促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农民大量外迁的原因是

A、火山爆发 B、旱灾

C、洪涝灾害 D、森林火灾

10、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的政策影响 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开发国外资源

练习案:

(1)A、B、C代表三个不同的 。

(2)图中发生迁移现象的箭头是 和 ;虽然有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

和 ,原因是 。

(3)按地理范围划分,人口迁移可以划分为

人口迁移和 人口迁移。

(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

2、根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见下表,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美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菲律宾

14.4

英国

13.6

印度尼西亚

18.0

澳大利亚

8.3

(1)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迁出国 ,迁入国 。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