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发表时间:2021-10-26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三、学习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倾听,质疑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含义。

难点:单位“1”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长方形白纸、软尺,学生用的笔。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分数,了解学生的起点

师: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涂色的1/4圆。你们能用一个数表示涂色部分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并板书1/4

师:对于1/4这个分数,同学们还了解一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分母、分数线)

2、揭示课题

师:是呀!我们已经初步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意义。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展开分数意义的研究

1.研究1/4,理解单位“1”。

(1)探究,用多种材料表示1/4。

师:刚才同学们说1/4可以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一份。1/4还可以表示什么?下面利用我们准备的学具进行探究活动,先看看活动的要求:

课件出示要求:

(a)任意选用一些材料,通过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1/4。

(b)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来表示1/4的。

(2)小组活动

(3)反馈

师: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样来表示1/4?

让学生汇报,在汇报同时可以利用学具进行演示。

(4)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

师:是的,我们都是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有不同的地方吗?学生回答。

师:是的,平均分的物体不一样。有的是在分一个物体或者几个物体。像这样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我们通常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还有那些物体可以看做单位“1”?把你的想法给你的同桌说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5)再次研究1/4

.拿出学具进行演示。,老师说出部分,让学生说整体

2、研究几分之几

让学生任意写一个分数,和同桌说说你写的这个分数可以表示什么?

3、总结分数的意义

板书: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练习(课件出示)

填空:

(1)5/9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的数。

(2)把6只熊猫玩具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2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分之()4只熊猫是这个整体的()分之()。

(3)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不对?

(四)介绍是分数的产生

师: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课件逐屏出现,让学生阅读有关内容。

(五)延伸练习

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下图,你能用分数来说一句话吗?

(六)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内容?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精选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折一折、涂一涂等体验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单位”1”的建立

学具准备:学具袋(圆形纸片1张、长方形纸片1张、一分米棉线1根、水蜜桃图片5个、火柴棒12根、同一样式的纽扣8个)

教学过程:

一、单位“1”的意义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数字1。

师:这是几?表示什么?能具体说说可以表示1个什么吗?

学生回答(1个苹果、一张白纸、一根绳子、一群羊、一个学校的全体学生……)

师:对于数字1如此丰富的意义,老师可以给它加上引号,起名叫作单位“1”。

师:取出学具袋,倒出其中的学具,分一分、说一说,哪些能用单位“1”表示?

【评:开门见山教学单位“1”,突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单刀直入式的导入无疑是本课亮点之一,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其分一分、说一说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我们可以把单位“1”怎么分?

师:以前我们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数,研究“分数的意义”。(教师板书课题)

师:用以前所学的分数的知识,分你手中的单位“1”,你能得到哪些分数?

学生操作,组内交流,各组推荐汇报。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对不准确的地方要加以修正,尤其要强调“平均分”,尽量做到不要重复别人的发言内容。

【评: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教师将几种学具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操作用分数表示,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又在不知不觉中为新知的构建架设桥梁。】

二、研究分数单位

师:你们想研究别的分数吗?

教师出示1/○

师:这是分数吗?你会读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请大家拿出12根火柴棒,分一分、说一说,看看可以有多少种不同方法来表示1/○ ?

学生操作,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2 →6根、1/3 →4根、1/4 →3根、1/6 →2根、1/12 →1根。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知识!

【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犹如一枚枚石子投进蓄势已入的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究、积极合作,足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行云流水般的分数单位的教学全无例行公事,思路闭锁,空间狭小之嫌。正所谓“灵感总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三、深入研究分数的意义

教师出示○/○

师:猜猜看,老师想让你干什么?

教师出示要求:

分一分(选择合适的学具表示这个分数)

画一画(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这个分数)

折一折、涂一涂(选择合适的学具,用折叠、涂色的方法表示这个分数)

说一说(组内互相说说这个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推荐学生汇报……

【评: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问题设计得精且极具开放性、挑战性,以丰富的操作实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注重学生感性认识,学生真正在“做数学”。】

师:关于分数的知识,以前我们学习过一些,在课前我们也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你现在知道多少分数的知识,能告诉老师吗?

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看看数学书上专家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圈划、摘读,组内交流。

师:什么是分数单位?我们刚才研究了吗?35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有几个? 7/12 、11/20 呢?

【评:教者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熏陶。在设计时,教者注意到学生自我获取信息能力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课前自学课本、查阅资料、请教别人,了解分数的有关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分数的写法

师: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会读分数了,想写吗?

师:会写的请到黑板上在任意位置任意写一个你喜欢的分数,比一比,看谁写的规范好看。(学生一拥而上,在黑板的上上下下写下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分数。)

师:生活中人们常用分数来进行描述。谁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黑板上这些分数的?你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

学生汇报……

【评:教者不再将黑板视为教师神圣的领地,把板书的权利回归学生。黑板上每个分数后面都藏着那句经典的概念,学生的交流无不是将已经获得的主观印象投射在所写的分数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学生的求异的心态无时无刻不让其他学生处于活跃的互动之中。】

师:你觉得谁写得规范好看?写分数是要注意什么?分数有几个部分?能结合具体分数说说各个部分表示的意义吗?

【评:生成性的课堂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强烈地拨动着思维之弦。】

师:下面请同学们练习写分数,比一比谁写得规范好看?任务是8个。

学生在写分数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

师:数一数,你写了几个分数?你能用刚学的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一猜你完成的情况吗?

师:对于分数的意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提问。

学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师:关于分数的知识你掌握的情况如何,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分数的知识说一说吗?

(如果学生说出类似5/5 这样的分数)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分数,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

【评:学以致用,在应用中赋予数学活力与灵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

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

1: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示意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这个蛋糕的 ,就是 个“1”。

板书:1÷3= 1/3(个)

2.教学例

2:出示题目

(1)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3)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3÷4=3/4 (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 表示的意义。

3.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观察1÷3= 3÷4= 这两道算式,

想一想

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总结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 (b≠0)

(4)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5)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教学例

3: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7÷10

(2)怎样计算?。7÷10=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的第1、2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怎样计算。

第3、4题: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5、6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作业:练习十二7----11题,选作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1:1÷3= 1/3(个)

例2:3÷4=3/4 (个)

例3:7÷10= 7/10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北京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49~50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二1~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并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明确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经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3.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究,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学难点:

理解可以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把一根铁丝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铁丝的几分之几,把谁看作单位“1”?

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书:5÷9

如果商不用小数表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1÷3=)

(2)讨论:1除以3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3)教师画出示意图。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应是这个蛋糕的 ,就是 个“1”。

板书:1÷3= 1/3(个)

2.教学例2:出示题目

(1)动手操作。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把它看作3块饼,用剪刀把它们分成同样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结果,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3)归纳:从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无论怎样分,每一份都是3块饼的 ,即3个 块,把3个 块饼合起来就是1个饼的 ,即 块,因此,3÷4=3/4 (块)。

由此可见, 不仅可以理解为把1块饼(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也可以看作把3块饼组成的整体(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

学生相互说说 表示的意义。

3.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观察1÷3= 3÷4= 这两道算式,

想一想

①两个(非0)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②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2)总结三点

①分数可以表示除法的商。

②在表示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

③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3)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a/b (b≠0)

(4)这里的b能为0吗?为什么?

明确:两个整数相除,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两个整数相除?(可以,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5)分数与除法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

(分数是一种数,但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除法是一种运算)

4.教学例3:出示题目

(1)列出算式。板书:7÷10

(2)怎样计算?。7÷10=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练习十二的第1、2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怎样计算。

第3、4题:做在书上,集体订正。

第5、6题: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作业:练习十二7----11题,选作1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与除法

例1:1÷3= 1/3(个)

例2:3÷4=3/4 (个)

例3:7÷10= 7/10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信息窗1:分数的意义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 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信息窗2:分数与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1÷3=

谈话: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3。

谈话:1 ÷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2÷9=

学生可能得出2/9,

谈话: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1÷4= 2÷5= 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 2÷9=2/9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

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除数

谈话: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a÷b= a/b

谈话:大家考虑:这里的a和b是否可以是任何自然数?为什么?

左侧b≠0,那么右侧的b是否可以是0?为什么?

讨论完后,教师用红色粉笔标上: b≠0

4、总结提升,归纳关系。

⑴、让学生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法中的除号。

⑵、判断:“分数就是除法,除法就是分数”这句话对不对?

1、课本17页自主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学生试做,最后一组教师适当加以点拨。

2、自主练习2,这是一道实践题,可让学生自主完成,同位交流。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全课,说说学会了什么,自我总结,教师作补充。

教学反思: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有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很好的运用,不能较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在以后的课中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信息窗3: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谈话:(出示课件)光明小学举行了校园科技周活动,看:同学们正在制作科技展牌。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作品,请看第一张,看到这幅作品,你想到了那个分数?你是怎样想到的?请看第二幅作品,图片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第三幅作品呢?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表示的都是每幅作品中图片部分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大家比较这三张展牌,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你认为哪个大呢?

谈话:是否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请小组长快速地从一号信封中拿出三张一样长的纸条,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这三个分数相等吗?

学生操作。

师展示一组的纸条。

谈话:同学们都是这样涂的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得出这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相等,因此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谈话:大家同意吗?好,现在老师就把大家的发现写下来

同学们注意观察这三个分数,这三个分数的大小不变,他们的分子呢?分母呢?老师还能写一组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黑板。(老师随机写出

2/5=6/15=12/30,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组这样的分数吗?学生写分数。

二、组内交流,发现规律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相等的分数,思考: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应怎样变化?请把你的发现告诉你小组的同学。小组长注意,要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记在练习本上。

三、组内交流,抽象规律

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发现的规律和探究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学生可能得出很多规律

谈话:同学们对于他们组的发现,你想提问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你是怎么发现的?(如果学生提不出来老师提)

谈话:哪个组还有补充。对他们的补充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谈话: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也会不变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大家听明白了吗?

谈话:你能把刚才同学们的发现概括出来吗?

学生能得出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师板书)

四、举例验证规律

谈话:这是同学们根据这两组例子发现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分数经过这样的变化,大小都不变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请同学们打开信封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素材,先用一张纸条或在一条线段上表示一个分数,然后根据规律变化出另一个分数并在另一张纸条或线段上表示出来。最后再放在一起比较,看两个分数大小是否相等。

生操作。

谈话:谁来展示一下你们的验证情况。

学生展示。

谈话:这个结论是你发现的,请你骄傲的写上去。哪组跟他们验证的分数不同?

谈话:有没有验证出两个分数大小不相等的?(没有)也就是说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请同学们利用这个规律完成下面的题 = 括号内可以填几?为什么0不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0除外,并告诉学生: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出示课题

五、应用规律,巩固拓展

1、光明小学的同学还设计了一个这样的版面,你知道图片部分占这个版面的几分之几吗?你能写出两个与十分之二相等的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2、请你把相等的分数连起来。

3、请你来当设计师。

光明小学计划做一块综合栏目的展牌,内容如下:“知识城堡”占版,“活动乐园”占版,“科技图片”占版,“生活园地”占版,其余的为“开心一刻”。

(1)哪些栏目的版面一样大?

(2)哪种栏目的版面最大?

(3)请你画图设计版面。(略)

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我学会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2、学会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有关分数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培养主体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性质。

教学难点:

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激发兴趣。

出示:1/3 5/4 7/7 9/7 6/9 6/7……

师谈话:看到这些分数你想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意义、分类、性质、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师谈话: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质疑

师谈话:刚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分数的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这样放在一起,有什么感觉?怎么办?

2、整理

师谈话:要想使这些知识有条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同学们想怎样整理?(指名说一说整理的思路。)

3、小组合作

师谈话: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整理,并记录。我们来比一比,看哪组整理得既清楚,又完整,而且有特色。

(学生分组整理,教师巡视指导,参与讨论)

4、展示交流

师谈话:同学们,整理好了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整理的结果和过程。在介绍之前,老师提一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认真听,再想一想,请你给它们做个评价。(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有选择、有重点的板书)

5、回顾总结

师谈话: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整理这些知识的?以什么为基本概念?分成哪几部分?

三、自我检测,形成技能。

(一)、质疑扫清障碍。

对于这部分知识,大家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请提出来。

(二)、基本练习。

1、填一填

(1)把30吨小麦分4次运完,平均每次运这些小麦的 ,每次运多少吨。

(2) 6/9里面有( )个,有( )个。

2、综合练习。(教师出题)

3、拓展练习。(教师出题)

教学反思:

通过我学会了吗的学习,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中,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的单位》数学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的单位》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一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为进一步认识其它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体积计算及应用打好基础。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内容是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学习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学生对什么是物体的体积,怎样计量物体的体积,以及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千进位等问题,都不易理解。为此,这部分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学情分析:

体积单位教材是通过迁移类推引出来的。教材呈现两个不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让学生想怎样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教材由此指出: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教学难点:学生对体积和体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一只,鸡蛋一个,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各一个,1立方米的框架一个。

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回忆《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说完后,师问:“水面真的会升高吗?”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乌鸦非常善于动脑。

生2:我发现乌鸦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上升了。

师:为什么往瓶子里填小石子,水面就上升了呢?

生3:因为石头占了瓶子的一部分空间,把水挤上去了。

师:体积和空间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研究研究。

2.实验演示,揭示概念。

老师做实验:拿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再把一个鸡蛋投入杯中,请同学观察水面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水与原来相比有没有增减?为什么水面会升高?

从上述情况说明:水面上升是因为鸡蛋占一定的空间。

像我们每个人都占一定的空间,教室里每一件物品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让学生举生活中占空间的例子。……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板题:体积和体积单位),首先请看学习目标: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表象。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学习指导。

二、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27至28边看边画出重点。思考:

1.什么叫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三、自主学习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

生看书自学,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

四、检测反馈

(1)什么叫体积?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出示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电视机、影碟机、手机的图片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生:不好比较。)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板书: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

师:1立方厘米有多大?怎样记住它?请具体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让学生观察,你知道了什么?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合用立方厘米用单位?

1立方分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分米?(出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

1立方米有多大?怎样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让学生感受其大小,举例说说生活中1立方米的物体。

(4)练一练(课件出示)

a.数一数,下面物体的体积是多少。

b.下面的图形是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c.说一说1cm、1cm2、1cm3分别是用来计量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先由后进生来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五、讨论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完成作业

课本第44页1-3题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cm3):棱长1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cm3

立方分米(dm3):棱长1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dm3

立方米(m3):棱长1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m3

物体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性,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根据进率进行体积单位的互化。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能回忆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呢?

3、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液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

5、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6、提炼猜想,为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学生出现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二、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出示自学纲要:

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

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

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

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3.类比迁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

(2)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3)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

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

5、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6、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7.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将3.8立方米,2400立方厘米改写成多少立方分米,分别是把什么单位变成什么单位?

(2)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交流解题思路。

(4)小结相邻体积单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低级体积单位的名数÷1000=高级体积单位的名数?即大变小,乘1000,小变大,则相反。

8、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放手让学生尝试作业.(2)交流解题思路

四、当堂巩固,评价辅导

1.基础训练

(1)口算:

0.9立方米=()立方分米

54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38立方分米=()立方米

(2)判断,说理由

0.5立方米=500立方厘米()

2.拓展训练

4立方分米5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10.38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分米

3.应用训练

教材36——4

五、课堂总结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认识体积和容积》数学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认识体积和容积》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认识体积和容积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单位和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教材先让学生通过小实验的活动,用两个相同的量杯倒入相同的水,再放入石头和马铃薯,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情况,感受“物体占有一些空间,物体有大有小”。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物体放入水中后水面上升了,说明它们都占了一定的空间;还能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不一样,说明两个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一样。当学生有了比较充分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再揭示体积的概念。接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容器容纳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再揭示容器的概念和容积的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而且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在初步理解和区分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说一说,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能力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设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相同的量杯、石头、水、土豆、粉笔盒等。

教法学法: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从前在一个镇上,有一家面条店,老板非常奸诈,对伙计也很苛刻。月底,要开工资了,老板总想为难伙计,一天,老板煮了一碗满满的面条,叫伙计端给客人,但前提是不许洒出一滴面汤,否则,这个月的工钱一分不给。伙计皱眉想了想,胸有成竹去端,结果一滴也没洒出来。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吗?

生1;分成两碗。

生2:用另一个碗盖着。……

师揭晓答案:其实伙计的办法是一只手用筷子把面条夹起来,面汤下降以后,另一只手去端面条碗。其实这个故事蕴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认识体积和容积。(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感受体积。

(一)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协助老师完成小实验。

桌面上摆了两个同样的杯子,装了一样多的水,并作好记号。

1.实验一:把小石头放入水杯中,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生:水面上升了,因为石头占了一些地方。

师小结:石头占去了一部分水的体积,所以水升起来了。(板书:石头占有一些体积)

2.实验二:老师有一个比石头大的马铃薯,把马铃薯放入水杯中,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和第一个杯子相比,哪个的水面上升得更多?为什么?

生:第二个杯子的水上升得更多,因为马铃薯比石头要大。

师小结:物体有大有小,所占的空间也有大有小。(板书: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

师:粉笔盒放在这里,占了一定的空间,粉笔盒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粉笔盒的体积;老师站在这里,也占去了一定的空间,老师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老师的体积。同学们,你知道老师的体积和粉笔盒的体积,哪个更大吗?为什么?

生:老师的体积大,因为老师所占的空间多。

师:老师的体积比粉笔盒的体积大。你能像老师这样,举例比一比两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吗?

生1:讲台的体积比黑板的体积大。

生2:课桌的体积比盆栽的体积大。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题目:把大、小石子分别放入装满水的两个同样大的杯里,哪杯溢出的水多?(生:第二杯)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个石头比第一个石头要大

师追问:两个杯子原来都装满水,把石头放进去,水就会溢出来。那么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与石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生:溢出来的水的体积等于石头的体积)

2.出示题目:商店把同样的盒装饼干摆成三堆(如下图)。这三堆饼干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师:请同学们用一分钟的时间安静地思考一下,再来回答。

生:因为每堆饼干都有8盒,每盒饼干的体积相等,8盒饼干的总体积也相等。

师:看来饼干的总体积与所摆的形状无关。

三、讲授什么是容积。

(一)教师出示两套书,问: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吗?(生: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两套好看的课外书,分别是《四大名著》和《成语故事》,老师把它们装进了书盒里,你能说说哪个书盒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生:《四大名著》

师:我们把两套书拿出来验证一下,同学们都猜对了,四大名著的体积大一些。这个书盒可以装这本书,粉笔盒可以装粉笔,水杯可以装水,像这些可以装东西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容器。(板书:容器)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齐读一遍这句话。书盒所能容纳书的体积就是书盒的容积。粉笔盒所能容纳粉笔的体积就是粉笔盒的容积。(师举起一个杯子)这个杯子也是一个容器,你能说说什么是这个杯子的容积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水的体积。

生2:杯子所能容纳水的体积就是杯子的容积。

师:什么是油桶的容积?

生:油桶所能容纳油的体积就是油桶的容积。

(二)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容积的理解。

1.练习1:下面哪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

生1:一号杯。

生2:二号杯。

生3:相等。

师:这两个杯子的容积比较接近,不能直接看出来,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生1:先把两个杯子都装满水,再分别把水倒入第三个杯子,以第三个杯子里水的多少来判断谁装的水多。

师:这个方法可以,但是如果只有这两个杯子,没有第三个容器了,你有办法比较出来吗?

生2:先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不满,说明第二个杯子大;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不仅满了,还有溢出来,说明第一个杯子大;如果第二个杯子中的水正好也满了,而且没有剩余,说明两个杯子一样大。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2.练习2:下面两个盒子,哪个盒子的容积大?为什么?

生:第二个盒子的容积大。因为第二个盒子能容纳6个杯子,第一个盒子只能容纳4个杯子。

四、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和联系。

(一)出示题目:从外面看两个盒子同样大,那它们的体积相等吗?

生:相等。因为从外面看两个盒子同样大,它们所占的空间一样大。

师:容积呢?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生3:不一定。

师:容积指的是盒子里面的空间,所以我们要打开盒子来看。(出示打开图)

容积相等吗?为什么?请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容积不相等,因为第二个盒子比较厚,所以它里面所能容纳的物体体积就变小了,也就是容积变小了。

师:通过这道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体积相等的两个容器,容积不一定相等。

(二)(举起一个保温杯)同一个容器,它的体积和容积相等吗?为什么?

生1:相等。

生2: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2:因为保温杯的材料有厚度,占了一定的空间。

师:体积是从外面看的,而容积是从里面看的,容积要扣除材料本身的厚度。也是说同一个容器的体积比容积大。

(三)选一选。指名回答

(1)求一个油桶能装多少油,是求油桶的()。①容积②体积

(2)求一个木箱占的空间有多大,是求木箱的()。①容积②体积

(3)求一个木箱能容纳多少东西,是求木箱的()。①容积②体积

(4)盛满一杯牛奶,()的体积就是()的容积。①杯子②牛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五、全课总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认识体积和容积

石头占有一些空间

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方程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长、宽、高。

3、能比较区别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框架。

课前谈话:师:老师听说我们班的孩子是最聪明的,这样,老师课前先和大家玩个游戏——猜相对词。仔细听,东——,南——,天——,上面——,右面——,前面——。难不倒大家呀,看来大家真是名不虚传。老师期待着课堂上大家的精彩表现。

一、新课导入。

1、看,老师带来了一些物品,都认识吧。如果我不小心触碰到桌子,哪件就不能平稳地摆在那里呢?我就取走它。如果我还想将剩下的物体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分成长方体和正方体)

3、师:这一组叫——长方体,这一组叫——正方体。(粘贴)他们呀,都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今天我们将再次拜访他们,进一步认识它们。

二、新课教学。

1、长方体的认识。

(1)为什么这些物体在桌子被触碰时依旧能平稳摆放呢?原来秘密藏在它们的面上,你来摸摸?有什么感觉?(光滑平整)你也来摸摸,有何感觉?这些叫做长方体的面。(出示)长方体有几个面围成的?谁来为我们数数?他指,我们一起说出是哪个面?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评价:我发现他在数的时候做到了一对一对地数,很有顺序,这样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如果我们在数的时候能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就不容易重复或遗漏了,谁能能重新试一试吗?)我们把这些一对一对的面叫做相对面。

(2)下面,高举你的长方体,徐老师说出哪个面,你就边说边摸它的相对面,好吗?长方体一共几个面?(板书:6个面)

(3)孩子们,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摸到了什么?你来摸摸。(摸一个面后,再摸一个面)老师想问问你,当你把手从一个面滑向另一个面时,你碰到了什么?这条线叫——长方体的棱。注意,它读棱。你也来摸摸。长方体的棱在哪里?(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对,两个面相交的线叫长方体的棱。

(4)请你选择一条棱,从它的一端摸到另一端,立定。老师也选择一条棱,看,我们相遇了,相遇的地方就是长方体的顶点。顶点在哪里吗?(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5)长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呢?小组长带着大家一起数数,想想按照怎样的顺序数才能不遗漏不重复。你发现他是怎样数的?(这四条棱都是水平方向,方向相同,它们就叫相对的棱。再数纵向相对的棱,垂直方向相对的棱。)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板书:12)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呢?谁来数数?(表扬数法)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6)6,12,8,可是非常特殊的几个数字。下面,老师快速考考大家,长方体有6个——,12条——,8个——。

(7)长方体的面和棱还有什么特点?下面请看导学提示:

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什么图形,相对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友情提醒:小组成员合作,通过观察自己准备的小长方体,利用各种工具,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多种方法发现长方体面和棱的奥秘。

(8)下面我们来交流大家的发现。长方体的面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对,一般情况下,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老师为什么要加“一般情况”,说明还有——你们发现特殊情况了吗?(出示特殊长方体)它就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长方体的面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就是说上面和——完全相同,左面和——,前面和——。你说相同就相同呀?我不信,你得拿出证据出来,说说你是是怎样验证的?(剪,量等)

勤动脑,勤动手,真理就在勤奋的人面前呈现。这回我心服口服了。让我们睁大双眼,见证真理的诞生。看来,长方体不仅一般情况下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而且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出示)

(8)长方体的棱还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谁来找出一组相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怎样?谁再来找一组相对的棱,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还能找到一组相对的棱吗?它们的长度又怎样?总之一句话,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口说无凭,你是怎样验证的?让我们一起见证奇迹。电脑展示。

由此可见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出示)

(9)这就是长方体的特点,你记住了吗?老师要开考了,(出示填空)学生口答。评价。

(10)我们把长方体上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快速数数,长方体的十二条棱中包含几条长,几条宽和及条高?

(11)学到这里,一个同学将长方体的特点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伴随着节奏快乐地读读吧。

出示:四四方方一座城,六面八点十二棱。相对两面全相同,相对四棱长相等。

(12)再次走近长方体,大家都学得那么快乐。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个长方体,让美在我们手中诞生呢?组长带着组员们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13)谁来介绍介绍你们的作品?

2、正方体的认识。

(1)看着同学们做得这么快乐。老师心里也痒痒,看,我也数了十二条棱开动了。咦,我做了个——(正方体)我咋会做成正方体的呢?

(2)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又有什么特点?请在小组中观察准备好的正方体,很快交流处正方体的特点,并完成导学活动单二。

交流: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分别有多少个?它面还有什么特点?棱呢?

出示:正方体有()个面,是()的正方形。它有()条棱,长度都()。它有()个顶点。

(3)交流正方体的特点。

我们同学都长着一双火眼金睛呢,你一定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4)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你一定能很快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物体,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4)看,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它是长宽高都相等的一种特殊长方体。(出示)

(5)如果用一个集合圈表示所有的长方体,那么正方体应该画在哪里呢?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三、巩固练习

1、马小虎看到大家快乐地创造长方体,他也想试试,可还没搭完,他就出去玩了。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出他搭的是什么物体?如果想让你帮他继续搭完,你还各需要几条多长的小棒?

为什么第三个长方体只要两种小棒?

2、在大家的出谋划策下,一个长方体就搭成了。如果给它的前面、上面、后面都蒙上彩纸,分别需要长、宽多少的彩纸?口答。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再次见到我们的老朋友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了它们的各种特点。其实,长方体和正方体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只要仔细观察,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欣赏)带着一双慧眼上路,身边处处皆能发现数学的奥妙。

看,独居老人王大爷想做点小买卖维持生活。他想做一个用铝合金条焊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做玻璃柜台。已知柜台的长5米,宽0.8米,高1米,热情的你能帮他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米铝合金条吗?聪明的你一定能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助他一臂之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数学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数学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分数?

2.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包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

3.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填一填。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按要求涂色,并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

(2)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比1小)

(4)明确真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教学例2

(1)用分数表示出各图的涂色部分。

(2)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3)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

(4)明确假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根据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分辨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在直线上表示出来。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作业:同步练习十三1-2题,选作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数学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数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一个是分数的意义,一个是分数的单位.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学习分数就可以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帮助学生从分数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新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假分数。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分数?

2.说出下列各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包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

3.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填一填。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按要求涂色,并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

(2)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3)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比1小)

(4)明确真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2.教学例2

(1)用分数表示出各图的涂色部分。

(2)观察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

(3)想一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

(4)明确假分数的意义: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根据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意义分辨出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在直线上表示出来。

2.练习十三的第1~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作业:同步练习十三1-2题,选作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成数》数学教案


《成数》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2.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并能自评。

3.在上册已经认识了百分数,并理解了单位“1”,会解答与百分数相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成数”、解答有关“成数”实际问题的过程。

2.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3.读成数问题有好奇心,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成数”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商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折扣,我们身处农村,你知道农业上与百分数有关的术语是什么吗?

学生个性化回答。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成数”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阅读了本篇文章),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教师预设:

1.什么叫成数?

2.几成是什么意思?

3.如何来计算成数?

4.在农业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很有针对性),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为(成数的意义、计算、应用)方面的内容,并据此提出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预设:

自学课本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将课本中的空白部分补充完整。

1、什么叫成数?举例说明“几成”的含义。

2、成数除了农业上广泛应用,你还在什么方面见过?举例说一说。

3、例2中的“二成五”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二、解疑合探: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预设):

成数除了农业上广泛应用,你还在什么方面见过?举例说一说。

例2中的“二成五”是什么意思?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该怎样解答?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预设:

(1)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十。“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百分之三十五。

(2)成数在其他领域也应用广泛,如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二成,2012年某市出境游人口比去年增加两成。

(3)“二成五”表示25%,就是今年用电比去年少25%。把“去年用电量”看作单位“1”的量。求今年用电多少就是求去年用电量的(1-25%)是多少。

列式为350×(1-25%)=262.5(万千瓦时)

还可以先算出节约的电量350×25%=87.5(万千瓦时),那么今年用电量就是350-87.5=262.5(万千瓦时)

答:今年用电262.5万千瓦时。

2.教师点拨或精讲预设:

同学们你们真棒,我们为他们精彩展示和评价鼓掌,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如果“成数”与“折扣”相比,折扣仅仅应用于商业,而成数的应用更加广泛。都可以转化为百分数,成为解答百分数的问题,与百分数问题的解法相同。

三、质疑再探: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四、运用拓展:(13分钟)

1、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对于学生中优秀的自编题予以展示。

2、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预设):

(1)填空:

一成==()%

三成==()%

四成五==()%

八成五==()%

(2)填表。

(3)说一说下列各语句的意思。

1、今年我省粮食比去年增产二成。

2、今年进口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五。

3、今年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五成。

(4)计算

某市2012年出境游人数为15000人次,2012年比上一年增长两成。该市2011年出境游人数为多少人次?

王大爷的这块地去年产玉米3000千克,预计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预计今年可产玉米多少千克?

某水泥厂5月份销售水泥875吨,比4月份减少二成。4月份水泥销售量是多少吨?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四)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词语盘点(人教新课标)


2017五年级语文下册词语盘点(人教新课标)

第一单元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

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

新疆陷入

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浑黄一体

读读记记

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妖娆机械

开凿巍峨媒体狰狞逞凶撕扯效率贯通

下马威精神饱满美轮美奂银装素裹严阵以待始料不及

杯水车薪废寝忘食

第二单元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牧童蓑衣鸡笼莲蓬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淘气妨碍

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迫害

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汁

读读记记

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澄澈困窘花苞柔软柳絮

喧闹梳妆圆滚滚水墨画一动不动

第三单元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

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读读记记

解释负责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了如指掌

第四单元词语单元

读读写写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情谊噩耗刚强大嫂篮子咆哮狂奔

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胸膛搀扶祭奠

乱哄哄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读读记记

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放弃

下旬募捐水泵筹齐颠簸节奏簇拥

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势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

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

第五单元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妒忌

都督推却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

丞相

和氏璧军令状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读读记记

限期吓唬诡计霹雳酥软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家当

顽劣

弓弩手踉踉跄跄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伸头缩颈抓耳挠腮

第七单元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破绽咕咚侄子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致

气派祖宗可怜

手疾眼快精神抖擞膀大腰粗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

读读记记

刷浆屁股师傅包袱透亮清爽衔接搜索威严露馅发怔

发傻魔力通融刻薄钞票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

雅致考究

半信半疑兴致勃勃妙不可言十全十美

第八单元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

威尼斯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

读读写写

悠闲松弛按摩尴尬绅士气氛感染笨重陶醉斑斓炽热

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

熟视无睹彬彬有礼冲锋陷阵翩翩起舞摇头晃脑繁花似锦

含情脉脉大饱眼福目不暇接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相关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