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代谢》教学设计(一)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核

发表时间:2021-07-14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代谢》教学设计(一)。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细胞代谢》教学设计(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专题三 细 胞 代 谢

(二)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考试目标

知识内容要求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细胞呼吸Ⅱ

整理知识(关键词)

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发酵、对比试验、澄清石灰水、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重铬酸钾溶液、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松土透气、提倡慢跑、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水的光解、CO2的固定、CO2的还原、C5的再生、类囊体、叶绿体基质、

色素提取和分离、纸层析法、层析液、无水乙醇、二氧化硅、碳酸钙、滤液细线、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普利斯特利、恩格尔曼、萨克斯、同位素标记法、卡尔文、光合作用的强度、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化能合成作用

课堂练习

1.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2.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不产生C0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3.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开始连续取样分析,在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和C5化合物含量变化是

A.C3和C5都迅速减少

B.C3和C5都迅速增加

C.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

D.C3迅速减少,C5迅速增加

4.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O2浓度过低 B.O2浓度过高 C.CO2浓度过低 D.CO2浓度过高

5. 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CO2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C6H12O6分解成CO2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6.下列关于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叶片反射绿光故呈绿色,因此日光中绿光透过叶绿体的比例最小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

C.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主要是由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经有氧呼吸产生的

D.光合作用强烈时,暗反应过程直接将3个CO2分子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

7.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甲基绿染色可使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呈绿色

8.为证实叶绿体有效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9.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制造的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

10. 小王发现黑暗中生长的大豆幼苗比阳光下生长的大豆幼苗高得多。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大豆植株高度的影响,并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和用具:大豆种子(200粒)、光照培养箱(光照强度范围0—10000Lux,温度、湿度等均可自行设定)、培养皿、直尺等。

(1) 实验方案:

(2) 实验结果预测:

BDCCD BBBA

10.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选出180粒大小一致的种子,分成6组,每组30粒,在培养皿中培养。

实验条件:光照强度0、2000、4000、6000、8000、10000lux;温度250C,培养一周。

测定指标:用直尺测量植株高度,计算每组的平均值;

结果预测:随光照强度增加,植株高度下降

专题三 细 胞 代 谢

主要题型分析与巩固

考试目标:

1.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

3.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专题主要的典型习题分析:

1.坐标曲线题:

【例题】阅读下列与光合作用有关图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图表示在二氧化碳充足的条件下,某植物光合作用速度与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关系。

①在温度为10℃、光照强度大于 千勒克司时,光合作用速度不再增加。当温度为30℃、光照强度小于L3千勒克司时,光合作用速度的限制因素是 。当温度为20℃时、光照强度大于L3千勒克司时光合作用速度的限制因素是___。

②根据甲图,在乙图的坐标上标出光照强度为L2千勒克司,温度分别为10℃、20℃和30℃时的光合作用速度。

(2)若丙图表示A、B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速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①当A、B两种植物的总光合作用速度相同时,光照强度约为 千勒克司。

②A植物在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2小时单位叶面积可积累葡萄糖 mg。(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相对原子质量C-12,H-1,O-16)

③A植物在1天内(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要使有机物积累量为正值,白天平均光照强度必须大于 千勒克司。

(3)若丁图表示温度与光合作用速度之间的变化曲线。

①该图中C点横坐标表示该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合作用的 。出现CD段的原因是 。

②请先依据丁图信息在甲图中绘制在50℃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变化的曲线。然后再根据甲图,在丙图中绘制光照强度为L1时,10℃~50℃之间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曲线。

方法小结:

2.图表题

【例题】为了探究植物体呼吸强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在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氧含量下,测定了一定大小的新鲜菠菜叶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表中为相对数量),其数据如下图所示:

0.1%1.0%3.0%10.0%20.0%40.0%

3℃ 6.23.61.24.45.45.3

10 ℃31.2 53.75.9 21.533.632.6

20 ℃46.435.26.438.9 65.567.2

30 ℃59.821.48.856.6100102

40 ℃48.217.37.142.474.273.5

(1)为了能使实验数据真实地反映呼吸强度的变化,在实验环境条件上应特别注意的是什么?为什么?

(2)研究人员在对数据分析时,发现在温度、氧含量分别为_______条件下所测数据最可能是错误的。

(3)图中数据反映出当氧含量从20%上升到40%时,植物的呼吸强度一般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

(4)就图中数据分析,蔬菜长期贮藏的最佳环境控制条件是______________。此条件下植物细胞内二氧化碳的产生场所是______________。

10. (1)遮光处于黑暗状态;防止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干扰呼吸强度的测定;(2)10℃,1.0% ;(3)保持相对稳定 酶的数量限制(或线粒体数量限制);(4)温度,氧含量分别为3℃,3.0%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方法小结:

练习巩固:

1。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CO2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2. 把几百粒浸泡的豌豆播于松散、潮湿的锯木屑里,每隔5天取20粒切细并加热到恒重,把20粒幼苗的干重同生长时间作图。如图所示的哪一条曲线是所获得的结果(C)

3. 将等量且新鲜的苹果果肉分别放在O2浓度不同的密闭容器中,1小时后,测定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如下表:

变化量/O2浓度01%2%3%5%7%10%15%20%25%

O2吸收量/mol00.10.20.30.40.50.60.70.80.8

CO2释放量/mol10.80.60.50.40.50.60.70.80.8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B)

A. 苹果果肉细胞在O2浓度为0~3%和5%~25%时,分别进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

B. 贮藏苹果时,应选择O2浓度为5%的适宜环境条件

C. O2浓度越高,苹果果肉细胞有氧呼吸越旺盛,产生ATP越多

D. 苹果果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时,产生乳酸和二氧化碳

4.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种植物的叶片分成4等份,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暗处理1 h,再光照1 h(光照强度相同),测其质量的变化,得到如下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B)

组别一二三四

温度(℃)27282930

暗处理后的重量变化(mg)-1-2-3-1

光照后与暗处理前的重量变化(mg)+3+3+3+1

A.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7℃

B.该植物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29℃

C.27~29℃的净光合速率相等

D.30℃的实际光合速率为2 mg/h

5.下图表示三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度的日变化。请据图回答。

(1)光合作用速度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的时刻,a植物叶片出现在_________,c植物叶片出现在_________。

(2)在6:00-8:00时之间,单位时间内吸收CO2最多的是_________植物叶片。

(3)b植物叶片在晴天中午光照强烈时,光合作用速度出现了低谷,这一现象被称为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植物叶片一天内光合作用速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中结果推测,三种植物一天内有机物积累量多少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一定的CO2浓度和适宜温度下,把某植物叶片置于5千勒克司(光合作用速度 44mgCO2/100cm2叶·小时)光照下14小时,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呼吸作用速度 6.6ngCO2/100cm2叶·小时),则一天内该植物每25cm2叶片葡萄糖积累量为__________。

【答案】37.(10分)(1)19:00、5:00 10:00、15:00(每格1分) (2)b('分)

(3)中午光照强烈,为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气孔关闭,通过气孔进入的cch量减少(2

分) (4)在10:00--15:00时之间,光合作用速度为负值,其余时间为正值.(2分)

(5)a>b.c(1分) (6)78(2分)

6.某班学生选取了一水体中的4种生物:棚藻(单细胞绿藻),水绵(多细胞绿藻),菹草(高等植物)和颤藻(蓝藻),用其生长旺盛的新鲜材料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A、B两组同时开展平行实验,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4种生物中,含有叶绿体的有 。

(2)A组的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据图推测,一年中最早出现生长高峰的生物可能是 ;夏季高温阶段最具生长优势的生物可能是 。

(3)B组测得的棚藻净光合放氧率明显低于A组。仔细对比发现,两组实验条件的唯一差别是B组接种棚藻的浓度明显高于A组。实验在短时间内完成,水中也不缺乏各种营养,造成B组棚藻净光合放氧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4)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大量增殖常常会引起鱼类缺氧死亡,为种情形下,导致水体缺氧的主要原因有 和 。

答案:(1)栅藻、水绵和菹草 (2)菹草 颤藻 (3)栅藻密度过大导致栅藻接受光照不足 (4)藻类呼吸的耗氧量增加 藻类死亡导致微生物增殖,耗氧量增加

相关推荐

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要点归纳


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要点归纳

1.3细胞的代谢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进出细胞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也有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主动运输。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水,氧气,二氧

6

化碳)。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P72了解胞吞胞吐

2)细胞是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胞吞胞吐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酶的本质、特性、作用

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见书P85图5-35-4及小字部分)

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pH值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ATP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7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ATP就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P89图5-5)。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1)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一、18世纪中期前,人们认为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未考虑到空气。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三、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上述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四、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五、因人们发现放射性同位素,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P106页第6题)。六、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最终证明产物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的途径,称为卡尔文途径。

2)光合作用的过程CO2+H2O叶绿体光能(CH2O)+O2

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第一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氧和[H],氧直接以分子形式释放出去,[H]则被传递到叶绿体内的基质中,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到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中去;

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光能就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暗反应阶段中,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不能直接被[H]还原,它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叫做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被一个C5分子固定以后,很快形成两个C3(一种三碳化合物)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又形成C5,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持续的进行下去。

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的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速率的影响

光照的强弱,温度的高低,CO2的浓度

2)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同上

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

有氧呼吸

9

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

C6H12O6+6O2酶6CO2+6H2O+能量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二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的。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无氧呼吸

除酵母菌以外,还有许多种细菌和真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马铃薯块茎、苹果果实等植物器官的细胞以及动物骨骼肌的肌细胞等,除了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一般地说,无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也是葡萄糖。

无氧呼吸分成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的。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C6H12O6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10

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2)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意义: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呼吸作用。应用:(P95-96资料分析)1.4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P112图6-1)

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例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细胞的有丝分裂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异同

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的有丝分裂期的过程:

前期:间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P112图6-2)。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11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称为赤道板。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末期: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以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逐渐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此时,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散,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大多数子细胞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期的过程的不同点:

第一:动物细胞有由一对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第二: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2)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之后,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中保持了遗传形状的稳定性,对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调亡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及实例

特点: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意义:细胞分化使许多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物生理功能的效率。

实例:多细胞生物体从小长大,不仅有细胞数量的增加,还有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即使在成熟的个体中,仍然有一些细胞具有产生不同种类的新细胞的能力(造血干细胞)。

2)细胞分化的过程及原因

过程: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原因: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的情况是不同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P119图6-11胡萝卜的组织培养

细胞的衰老和调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是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

13

率减慢。

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下降

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调亡的含义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调亡。由于细胞调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3)细胞衰老和调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细胞调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

主要特征:一、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二、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三、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

恶性肿瘤防治

预防:远离致癌因子,尽量规避罹患癌症的风险。

治疗:手术切除、化疗、放疗。

实验(略)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知道无丝分裂过程和特点。

3.理解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4.理解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5.能够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1)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

(2)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必然性和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染色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3)如何理解和掌握有丝分裂的各时期?

2.解题障碍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变化规律。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咬文嚼字法”和“层析综合法”来分析理解细胞周期。

①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由教材中细胞周期图可知,整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且分裂间期时间远长于分裂期。

[例1]下图四图,能正确反映细胞周期概念的是

解析:用“咬文嚼字法”解。由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前一次分裂结束为起点,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终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再结合两个时期所需时间的长短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A

②用“层析综合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A.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间期所占时间为整个周期的90%~95%,占绝对长的时间。

B.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例如,小鼠十二指肠细胞周期为15.3小时,蚕豆根尖细胞为17.3小时。且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各不相同。

C.不是任何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就细胞周期来分,有三种类型的细胞存在,第一,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之中的,一直进行分裂的细胞。例如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人体造血干细胞以及其他的干细胞、植物的根尖生长点细胞、茎尖分生区细胞以及形成层细胞等;第二,处于休眠期(又称为G0期)的细胞,这些细胞仍然具有分裂能力,在合适条件下仍可以回到分裂周期之中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例如肝脏细胞、肾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第三,完全脱离细胞周期,不能再分裂的走向成熟和衰老的细胞。例如骨骼细胞、白细胞、植物的韧皮部细胞等。

[例2]下列四组人体细胞中,能够通过细胞分裂使组织得以修复和更新的一组是

A.成骨细胞和白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

D.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

解析:用“排除法”解。题中所列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只有成骨细胞、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其他五种细胞均已经高度分化而失去了分裂能力。

答案:C

(2)用“借比法”和“成因法”理解有丝分裂及其意义。

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由整个的分裂活动体现出了生命活动高度的有序性,如果从理解进而感悟生命的神奇与奥妙的情感中去理解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及其意义。那有丝分裂的知识就不会枯燥无味,只是机械记忆了。

首先,需要了解细胞分裂的原因,加深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着代谢,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不断地生长。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地长大而要进行分裂呢?我们可以将细胞比喻为一个生物体,就像咱们人,要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细胞的生长要受到细胞核与细胞质以及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等因素的制约。

①受到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限制。

细胞要通过它的表面(细胞膜)不断地和周围环境或邻近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它就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否则它的代谢作用就很难进行。当细胞的体积由于生长而逐步增大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的需要,这就会引起细胞的分裂,以恢复其原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适宜比例。就像煤粉比煤块燃烧会更充分和迅速一样,适宜的大小是有利于物质的高效交流的。

②要维持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平衡状态。

细胞质中的生理、生化过程都受到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指引和控制。就好比人的行为活

动受控于大脑一样。因此,当细胞质的体积增大太大时,细胞核对这样大范围的细胞质的调控作用就会相对减弱,以致造成核、质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细胞分裂,以恢复其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稳定状态。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人工培养的变形虫快要分裂的时候,把它的细胞质切去一块,这个变形虫就不再分裂,等它长大起来又要分裂时,又切去一块,它也不再分裂。但如果让其继续生长,体积达到一定大小时,它又会开始分裂。

③细胞分裂生成子细胞,要使子细胞具有和母细胞一样的功能特性,关键还是核中的遗传物质——染色质(染色体)的合理传递。

由以上分析不难理解,细胞分裂是必然的,并且还要尽可能保证遗传物质合理的分配,这样一个难题就摆在了分裂细胞的面前。

长期的进化选择的结果,细胞选择了“复制、平分”(先复制遗传物质,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就好比是基本路线定下了,具体怎么实现呢?

(3)用“并列比较法”掌握细胞分裂的各时期。

①分裂间期 这一时期为细胞分裂进行物质上的准备,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由于DNA的复制,导致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加倍。在DNA复制之前,细胞核中的每条染色体上(间期实际上呈染色质的状态)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的DNA分子,但仍然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也就是说,姐妹染色单体是在间期形成的。此时,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增加一倍,但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没断开,而保持不变,只有到了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才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分裂期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细胞周期

主要变化特点分析

记忆小窍门

分裂前期

两消:核膜、核仁消失;两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一着一移: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上,牵拉染色体向中央移动

膜仁消失两体现

分裂中期

三清晰:染色体的形态清晰、数目清楚、纺锤体最清晰;一排列: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形定数清赤道面

分裂后期

分开加倍:着丝点分开,由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两极移:染色体在纺锤丝牵拉下向两极移动

点裂数增两极移

分裂末期

三现:核膜、核仁重现,(植物细胞)细胞板出现;两消:染色体解旋变成染色质而在光镜下消失,纺锤体解体消失

三现两消分裂完

注意:细胞中央的赤道板是假想平面,实际不存在,而细胞板是实际存在的,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将植物细胞一分为二。

仔细体会,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有一个加倍过程,但加倍的时期是不同的。DNA在间期加倍,而染色体是在后期加倍,这样在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细胞的前后代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2.解题障碍的突破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几种变化规律,用“图解法”和“并列比较法”掌握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

(2)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复制→螺旋化,散乱分布于细胞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假设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含量

2a→4a

4a

4a

4a

2a

染色体数目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

0→4N

4N

4N

0

0

[例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的时期是

A.间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前期和后期

D.间期和中期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解。

答案: C

[例4]下图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其中A图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周期的第_________分钟,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B图中直线c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时,测得DNA的数目为32,则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依次是_________。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先读图分析。

(1)从A图所示的曲线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开始,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在逐渐缩短,说明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 B图中直线c的数学含义是从第10分钟开始,距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联系到有丝分裂,已知从第10分钟开始,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那么,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的是发生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从第10分钟开始,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可以判断出从细胞周期的第10分钟开始是后期,因此,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是前期或中期,染色体已经复制。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着丝点已分裂,染色单体已变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为0,还没有分裂成子细胞,因此,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32。

答案:(1)10 (2)发生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32、0、32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2.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间期、前期

B.前期、中期

C.后期、末期

D.中期、后期

3.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

B.N/2和Q/2

C.N和Q/2

D.N/2和Q

4.根尖生长点细胞和马蛔虫受精卵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不同点在于

A.是否出现纺锤体

B.是否出现染色体

C.纺锤体的形成及细胞质的分裂方式

D.染色体的分裂及细胞核的分裂方式

5.如下图所示是两个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请据图回答:

(1)A图示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B图示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A图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或“淘汰法”来解。答案:D2.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

3.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4.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5.解析:用“图文转换法”直接识图作答。答案:(1)动物 植物 A图中有中心粒,B图中有细胞壁

(2)中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 染色体着丝点分开,一套染色体形成两套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

高二生物教案:《人和动物的代谢》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人和动物的代谢》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本章知识框架】

【疑难精讲】

1.弄清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关系

对于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归纳。一是来源:糖类、脂类和蛋白质是不溶于水的有机高分子物质,不能被动物直接吸收,动物只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将其水解成小分子、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消化过程为: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脂肪→脂肪酸+甘油,蛋白质→多肽→氨基酸。二是去向:进入体内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三大营养物质共有的途径是氧化分解释放出所含有的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不共有的途径是在体内贮存起来,即糖类和脂类在体内可以贮存,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三大营养物质具体的代谢过程,从来源和去路两种情况可以比较如下:

(1)糖类代谢——葡萄糖在体内的变化

(2)蛋白质代谢——氨基酸在体内的变化

(3)脂类代谢——脂类在体内的变化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实质上是介绍了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相互转化情况,科学实验证明了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可以进行相互转化。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完成的,由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基本相同,故这些中间产物构成了三大营养物质联系的桥梁。对植物来讲,糖、脂肪、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对人来讲,糖类和脂类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多余的蛋白质可以转化成糖类或脂肪。但糖类和脂肪只能转化为组成人体的12种氨基酸,另有8种氨基酸不能转化,只能靠从食物中摄取,因此,这8种氨基酸叫人体必需氨基酸。

对于糖类、脂肪、氨基酸(蛋白质)之间的关系,可通过设例分析理解。例如,北京鸭在育肥阶段用含糖类很多的谷类食物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鸭就变肥了,这说明糖类在动物体内可以转变成脂肪。又如,把酵母菌放在含糖培养基中培养,它的细胞内就能合成各种脂类;某些动物在冬眠后发现脂肪层变薄;糖类可以转变成非必需的氨基酸,但在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氨基酸。用蛋白质饲养患人工糖尿病的狗,则有50%以上的食物蛋白质可以转变成葡萄糖,同时用蛋白质饲料喂动物,发现动物逐渐肥胖等。这些实验表明了三者之间可以实现转化,研究发现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代谢与人体健康

①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正常人空腹时血糖浓度是相当恒定的,每100mL血液含葡萄糖80~120mg。进食后,由于大量葡萄糖吸收入血,血糖浓度暂时升高,但不久即恢复正常。在短时间内空腹,没有糖吸收入体内时,肝糖元再分解成葡萄糖而进入血循环。血糖的去路有四条:一是氧化分解。二是合成肝糖元或肌糖元而贮存。三是合成非糖物质,如脂肪,某些氨基酸等。四是随尿排出。血糖从尿中排出是一种不正常的去路,但在某些情况下,血糖含量升高,如超过160mg/dL,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此时部分糖从尿中排出。血糖的来源及去路概括如下图所示:

②血糖浓度平衡的原因:上述血糖的来源与去路在机体内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是在神经、激素及某些器官的功能调节作用下来完成的。

③血糖浓度过低或过高对人健康的影响。人在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情况下、血糖浓度低于50mg/dL,就会出现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而发生功能性障碍,出现惊厥和昏迷等低血糖晚期症状。这时应及时给患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

当人体内胰岛素分泌过少时,可使血糖浓度升高,一部分血糖随尿液排出,称糖尿病。此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所以注射胰岛素可使症状消失,但不能根治。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口服时容易被胃肠内的蛋白酶分解而失效,所以不能口服。

(2)脂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①肥胖的原因:一般情况下的肥胖,是人多食少动,使得摄入的供能物质多于消耗的供能物质,由食物中吸收来的过量脂肪和糖类、蛋白质可转变成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肥胖。

②肝硬化的原因:肝脏是脂肪运输的枢纽。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先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成体内脂肪而贮存;饥饿时,贮存的体内脂肪先被运到肝脏,然后再进行分解。脂肪在血液中是以脂蛋白的形式运输的。如果肝脏功能不好,或者缺乏合成脂蛋白的原料之一——磷脂,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顺利地从肝脏中运出去,因而造成脂肪在肝脏中积累,形成脂肪肝。这种情况会影响肝细胞的功能,长期发展下去,可使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最终导致肝硬化。合理膳食,适当地休息和活动,并注意吃一些富含卵磷脂的食物,能防治脂肪肝。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组成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经常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因此机体必须经常从外界摄取蛋白质,作为体内新生蛋白质的原料,以维持体内蛋白质的平衡。我们日常生活中食入的蛋白质都是混合蛋白质,各种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含有不同成分和比例的必需氨基酸,所以混合食物中蛋白质可以互相补充所缺少的必需氨基酸,而使它们的成分和比例更接近于机体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成分和比例。故同时吃几种不同来源的蛋白质可取长补短,使营养价值不高的蛋白质,可以更合理地高度利用。

【学法指导】

本部分知识可以安排2~3课时完成。

充分利用知识网络图解学习人和高等动物的三大物质代谢。重点是糖的代谢与健康,明确血糖的来源和代谢去路,氨基酸的代谢去路等,明确三大物质代谢的关系。可以联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对糖代谢的调节来掌握该部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对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重点分析糖代谢与人体的健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病例,如糖尿病、低血糖症、脂肪肝、肥胖症等分析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问题。然后结合练习题记住有关问题。

【典型例题精讲】

[例1](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题)在将鲜牛奶制成酸奶的实验中,盛鲜奶的容器必须密封的主要原因是防止

A.空气进入容器

B.产生的乳酸分解

C.水分过度蒸发

D.灰尘掉入容器

【解析】酸奶的形成,必须在乳酸菌的作用下,产生乳酸,才能使奶变酸。乳酸菌的代谢方式是异养厌氧型,所以只有在无氧气的条件下,生长繁殖才能更快更好,产生较多地乳酸,在有氧的条件下,反而受到抑制。

【答案】A

[例2](2002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各类人群中,一段时期内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氮量基本相等的是

A.健康儿童

B.重创伤恢复期病人

C.健康成年男子

D.禁食期病人

【解析】此题表面上是考查氮代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考查蛋白质的代谢问题,因为人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中产生含氮的废物。人在不同年龄段以及健康与患病时的物质代谢的速度是不同的。健康儿童正处在生长旺盛的时期,其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因此一段时间内,摄入物质的量大于分解物质的量;生病的人和禁食的人,一段时间内摄入物质的量少于排出物质的量;只有健康的成年人,其同化作用等于异化作用,因此在一段时间内摄入和排出的物质的量基本相等。

【答案】C

[例3]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共同的代谢终产物有

A.二氧化碳和尿素

B.胆固醇和氨

C.尿素和尿酸

D.二氧化碳和水

【解析】脂肪在人体内氧化分解中的代谢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蛋白质在氧化分解中,首先通过脱氨基作用脱下氨基形成尿素,不含氮部分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答案】D

[例4]动物在饥饿状况下,组织内首先可能降低含量的物质是

A.糖元 B.氨基酸

C.血糖 D.脂肪

【解析】动物在饥饿状况下,得不到食物的补充,而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主要是糖类,因此动物体内的氧化分解仍在进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氧化分解的物质主要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因此,组织内首先降低含量的是血糖。

【答案】C

[例5]不吃早餐的学生,往往在上第二节课时,出现头昏、心慌、四肢无力等现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血糖低于160 mg/dL

B.体内缺少必需的氨基酸

C.血脂浓度过高

D.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应

【解析】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吸收血糖,来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不吃早餐的学生,到第二节课时,体内缺少能源物质糖类,导致血液中缺少葡萄糖,从而使脑组织中缺少能量供应而出现上述症状。

【答案】D

[例6](2000年上海高考题)下图表示人体的物质代谢途径和产物,其中和为代谢中间产物,→表示反应方向。

(1)写出图中下列物质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

(2)人饥饿时首先使用的贮能物质是_________,当它的数量不足时,则动用_________和_________。

(3)用图中标号依次写出食物中的淀粉转化为脂肪的代谢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

(4)A物质分解过程⑧又称为_________作用。人体所必需的A物质有一部分不能由过程⑦生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这部分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蛋白质可以分解成氨基酸;而分解成甘油与C(脂肪酸)的是脂肪;淀粉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元(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元、在肌肉中合成肌糖元),当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时,需要吸进O2。(2)饥饿时,肝糖元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肝糖元不足时,糖类、脂肪、蛋白质也会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需要。(3)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D(葡萄糖),形成x(代谢中间产物),再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再合成脂肪,这是淀粉转化成脂肪的大致过程。(4)A(氨基酸)分解成Y的过程,称为脱氨基作用。对于人来说,有8种必需氨基酸不能通过体内的其他物质转化而成,必需从食物中摄取。

本题将三大有机物代谢综合考查,题目中出现了一系列数字、符号,这就要求在平日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一定要学扎实、牢固,并能进行分析、综合、应用。

【答案】(1)氨基酸 脂肪 糖元 氧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血糖浓度相对稳定起重要作用的一组是

A.胰岛、肝脏、肾小管

B.胰岛、肝脏、肠腺

C.胰岛、胆囊、肾小管

D.胰岛、胆囊、肠腺

【解析】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的作用,正常人进食后由于消化和吸收,血糖浓度在0.5小时左右达到最高峰,在胰岛素的作用下,部分血糖在流经肝脏和肌肉时,分别形成了肝糖元和肌糖元,作为能量的暂时贮备。肾小管对原尿中的葡萄糖有重吸收作用,正常情况下,能将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重吸收回血液,但当血糖浓度大于160 mg/dL时,肾小管亦不能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故在尿液中有葡萄糖。

【答案】A

2.在人体内糖类代谢过程不会发生的是

【解析】在糖类代谢过程中,血糖和肝糖元可以互相转变,当血糖浓度高于80~120mg/dL时,血糖则合成肝糖元贮存起来,以此来降低血糖浓度。反之,肝糖元则转变成葡萄糖,陆续释放入血液中,以供给各组织需用。在无氧呼吸时,葡萄糖可以形成乳酸同时释放能量。同时在糖类代谢过程中,一部分糖类还可以转变成脂肪,所以糖类物质摄入量过多,也会发胖就是这个道理。而血糖和肌糖元之间则不能互相转变,肌糖元则是作为能源物质,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C

3.(2003年上海高考题)糖、脂肪和蛋白质在人体代谢过程中,都可出现的是

①可在体内储存 ②在体内可相互转化 ③分解后释放能量 ④能生成水、CO2和尿素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葡萄糖在人体内可被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为非糖类物质;脂肪在体内储存或氧化分解或转变为糖元等;氨基酸在人体内合成自身组织蛋白、酶或激素等,也可以通过转氨基作用合成新的氨基酸,还可以通过脱氨基作用进行氧化分解或合成糖类、脂肪。

【答案】B

4.由肠道吸收到体内的氨基酸可能有的各种变化是

①氨基酸组织蛋白质

②氨基酸新的氨基酸

③氨基酸糖类、脂肪

④氨基酸尿素、二氧化碳和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 D.①②③④

【解析】肠道吸收人体内的氨基酸主要有以下几种变化:一是直接用来合成组织蛋白质等;二是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三是通过脱氨基作用形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含氮部分可以在肝脏内形成尿素,不含氮部分可以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可以转变成糖类或脂肪。

【答案】D

5.体内过多的碳酸氢盐排出体外,主要依靠

A.呼吸系统 B.泌尿系统

C.消化系统 D.循环系统

【解析】碳酸氢盐属于体内的无机盐离子排出的途径主要通过泌尿系统。

【答案】B

6.临床通过检测尿液中一定时间的含氮量,可粗略地估算下列哪一营养物质在该段时间内的氧化分解量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维生素D

【解析】氮是蛋白质和核酸特有的组成元素,其代谢产生的废物分别是尿素和尿酸,所以检测尿液中的含氮量,可以推测体内的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情况,但题目中只提供了蛋白质这一选项,所以应选A。

【答案】A

7.人体内合成糖元的主要部位是

A.肝脏和小肠 B.胰腺和小肠

C.肝脏和骨骼肌 D.胰腺和肝脏

【解析】人体内的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肝糖元在肝脏内合成,肌糖元主要在骨骼肌中合成。

【答案】C

8.下列氨基酸中,人体能合成的是

A.赖氨酸 B.丙氨酸

C.甲硫氨酸 D.缬氨酸

【解析】构成人体的20种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8种)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而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合成。A、C、D代表的氨基酸都是必需氨基酸,只有丙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合成。

【答案】B

9.下列关于三大营养物质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A.人和动物所需要的能量都是由糖类供给的

B.人体的肝脏和肌肉能够合成糖元

C.人体内的脂肪完全是来自食物中的脂肪

D.在一般情况下,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同样,脂肪也可以大量转化成糖类

【解析】三大营养物质中,糖类是人和动物的主要能源物质,蛋白质和脂肪也能提供能量,因此,A答案错误。人体内的脂肪一部分从食物中吸收,主要是在人体内合成的。一般情况下,过多的糖类比较容易转化成脂肪,但脂肪并不容易转化为糖类。正常情况下,过多的血糖可以在肌肉内合成肌糖元,在肝脏内合成肝糖元。

【答案】B

10.导致某人肥胖是由于其摄入的供能物质多,而消耗的供能物质少,这些供能物质包括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A、B、C三项

【解析】人体内的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但是脂肪和蛋白质也能提供能量。

【答案】D

11.下列哪项不是蛋白质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A.细胞成分的更新物质

B.酶的主要成分

C.组织修复的原料

D.能量的主要来源

【解析】蛋白质在人体内主要用来构成组织、细胞或组织更新的原料,大多数酶是蛋白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蛋白质不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答案】D

12.有人长期食用一种食物,会出现蛋白质营养不良,其原因是

A.缺乏各种糖类、脂类 B.缺乏必需的氨基酸 C.缺乏动物性蛋白质 D.缺乏各种氨基酸

【解析】人类需要的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体内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长期食用一种食物,就会导致蛋白质营养不良。 【答案】B

13.苏氨酸—→丁酮酸+氨基,谷氨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丙氨酸,上述两个反应分别属于

A.氨基转换作用和脱氨基作用 B.氨基转换作用和综合作用

C.脱氨基作用和氨基转换作用 D.分解作用和聚合作用

【解析】上述的第一个反应是把氨基酸分解成丁酮酸和含氮的氨基,属于脱氨基作用。上述的第二个反应是一种氨基酸转化成另一种氨基酸,属于氨基转换。【答案】C

14.血钙过高会引起

A.骨软化病 B.骨质生长障碍 C.佝偻病 D.肌无力症

【答案】D

15.主要由小肠绒毛内毛细淋巴管吸收的物质,可被内分泌腺用来合成

A.胰岛素 B.维生素D C.性激素 D.生长激素

【解析】由小肠绒毛内的毛细淋巴管吸收的营养成分是脂类,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性激素属于脂类物质。

【答案】C

16.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是

A.两者均增多 B.两者均未增多 C.糖增多,盐未增多或没有 D.盐增多,糖未增多或没有

【解析】当一个人食用较多的糖,被吸收进人体内后,根据糖代谢的情况(可有三种去向),正常人尿液中不会出现糖(食用糖过多,导致血糖浓度过分升高时,肾小管不能将原尿中的全部血糖吸收,故尿中可出现葡萄糖)。当摄入较多的无机盐后,由于无机盐不能在体内贮存,尿液中的无机盐含量增多,这是因为人体通过排尿可以调节体内无机盐的平衡。 【答案】D

17.血糖转化成脂肪主要发生在

A.人体所有细胞 B.肝细胞 C.肌细胞 D.脂肪细胞

【解析】肝脏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器官。具有解毒和合成作用。人体内过多的葡萄糖可以转化成肝糖元暂时储存起来。还可以转变成脂肪,然后运输到相应的部位储存起来。肝脏是人体内合成脂肪的主要器官。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8.下图是正常人的糖代谢途径及其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代表肠、胰_________酶和_________酶以及唾液淀粉酶。

(2)人在饥饿的情况下,促使(e)过程进行的激素是_________。

(3)图中(b)过程的产物是_________。

(4)图中(d)代表_________。

(5)一次大量吃糖以后,图中(c)表示_________的过程。

【解析】人体内糖代谢的途径主要是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饭后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及肠胰淀粉酶和肠胰麦芽糖酶的作用下,最终在小肠内被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被小肠绒毛吸收入血液而成为血糖,血糖浓度在饭后一段时间内会超过正常水平(80~120 mg/dL左右)。再分析血糖的去路:由于血糖浓度的升高,此时胰岛的分泌功能加强,分泌较多的胰岛素释放到血液中,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一部分血糖被组织细胞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同时为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一部分被肝脏和骨骼肌合成糖元,作为能量的暂时贮备,另外还有一部分血糖转变为脂肪贮存起来,也作为能量的暂时贮备。

人在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这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就会增加,促使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提高血糖水平,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 mg/dL左右。正常人一次吃糖过多时,会出现血糖浓度过高,肾小管不能将过滤到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血糖,使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形成“糖尿”。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急需大量的能量,尽管当时的呼吸运动和血液循环都大大地加强了,但是仍然不能满足肌肉组织对氧的需要,以致使肌肉细胞处于暂时相对缺氧的状态,于是肌肉细胞在酶的作用下,通过无氧呼吸将糖类分解成乳酸并合成少量ATP,暂时满足肌肉剧烈活动所急需的能量。

【答案】(1)淀粉 肠、胰麦芽糖(2)胰高血糖素(3)乳酸和少量ATP(4)脂肪(5)随尿排出体外

19.下图是人体内蛋白质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食物蛋白质必须先被分解为A物质后才能被吸收,此A物质是指_________,完成这一过程所需的消化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肠上皮细胞吸收A物质的方式是_________,A物质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小肠绒毛内的_________。

(3)图中完成①过程的细胞器是_________;完成②过程的细胞器是_________。

(4)写出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物质:B_________,C_________, D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过程。人体内蛋白质的代谢过程可以从体内氨基酸的来源和去路两方面加以分析。

去路:到达各组织细胞中的氨基酸,主要在核糖体内通过缩合作用合成各种组织蛋白,也有一部分被腺体细胞合成各种酶或某些激素,通过高尔基体分泌到细胞外,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还有一些氨基酸在细胞内通过脱氨基作用先分解成含氮部分(氨基)和不含氮部分,其中的含氮部分被转化成尿素排出体外;不含氮部分被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并释放能量,或者被用来合成糖类和脂肪。

【答案】(1)氨基酸、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肠肽酶(2)主动运输(或主动吸收) 毛细血管(3)核糖体 高尔基体(4)尿素 CO2和H2O 糖类 脂肪

20.下图表示人体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

(1)细胞内的氨基酸来源于[ ]_________。[ ]_________和[ ]_________。

(2)⑤和⑥过程是通过_________作用转变而成的。

(3)过程中葡萄糖转变成氨基酸可以通过_________作用来完成。

(4)⑦过程需要能量还是释放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三大物质的代谢关系。细胞内的氨基酸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从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后吸收的,特别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得;二是自身蛋白质的分解产物;三是细胞内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非必需的氨基酸。图中的⑤和⑥过程表示细胞内氨基酸转换成血糖和脂肪,此过程首先要经过脱氨基作用,不含氮的部分转化而成。脂肪中含有的能量比等量的血糖中含有的能量多,因此⑦过程的进行需要能量。

【答案】(1)1肠道吸收 2自身组织蛋白分解 3氨基转换作用形成 (2)脱氨基(3)氨基转换(4)需要能量

21.下图表示某人因病不能进食,住院期间以葡萄糖和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5d后,在原生质中糖类、脂类、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图:

(1)图中(Ⅰ)是_________,因其在原生质中含量最多(占干重的50%),不能进食后消耗量最大,故直线下降。

(2)图中(Ⅱ)是_________。图中的(Ⅲ)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蛋白质在体内不能贮存,也不能全部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成(有8种氨基酸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组成人体的蛋白质每天都要分解一部分,所以正常人每天的食物中都要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该病人因病不能进食,若干天后,体内下降最多的是蛋白质(尽管给病人进行静脉滴注,由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所以静脉滴注不能增加人体内的蛋白质含量)。糖类和脂类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其含量基本不变,由于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脂类含量多于糖类的含量,所以曲线Ⅱ是脂类,曲线Ⅲ是糖类。

【答案】(1)蛋白质(2)脂类、糖类。糖类和脂类在体内可以相互转化,其含量基本不变,而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脂类含量多于糖类的含量,所以曲线Ⅱ是脂类,曲线Ⅲ是糖类

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细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种植物细胞的观察,找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提高观察、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呢,我们学会了制作植物装片的方法,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们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装片观察到了完整的植物细胞,那么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大屏幕,这个就是我们之前所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显微镜下的照片,同样的,我也给大家展示出了其他植物细胞的显微镜下的切片照片,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植物细胞》。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首先,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植物细胞有什么样的共同结构呢?一会我找同学来回答。(进行提问,进而进行各个结构的认识)

细胞的最外层都有一层透明的薄壁——细胞壁

紧贴细胞壁内侧还有一层膜,非常的薄,看不清楚——细胞膜

细胞内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结构——细胞核

除了这几个结构呢,大家再来看一下,我们可以把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叫做细胞质,而细胞质中有一个大的像气泡一样的结构,我们就把它称为液泡。而有些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还有一种结构,叫做叶绿体。

以上这几种结构啊,就是我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关于植物细胞的模式图,是不是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清楚植物细胞的这几种结构了。

2.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

一个植物细胞中有那么多的结构,它们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吗?对的,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功能。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然后小组进行讨论,看看你们小组能够发现植物细胞结构的什么功能?一会我请小组代表起来回答。

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侧,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液泡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甘甜可口的原因)。而这些结构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所以我们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与同学、老师进行合作,才能让我们自己取得进步。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经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它们的功能,学习了新知识,大家就要学会学以致用,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大屏幕上的问题,首先是一个选择题,植物细胞的结构从外向里依次是,对,选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非常的到位,第二题是一个填空题,需要大家进行结构名称的补充。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全部内容了,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他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呢?(学生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动物细胞的结构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大家课下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