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二)

高中生物选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11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二)。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生物教案:《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 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 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

讲述与学生探究、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

1.种群有哪些特征?

2 .各特征之间有何联系?

回答问题,

引出课题。

巩固旧知

承上启下

导入新课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数学模 型

投影展示问题,检查课前布置任务:

实例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某种细菌每20分钟就通过分裂繁殖一次。请同学们观察右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填写下表:计算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单位为min)产生后代的数量。

表略

2.n代细菌数量Nn的计算公式是:

Nn

3.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4、以时间为横坐标,细菌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细菌的数量增长曲线。

教师讲解: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 的性质形式。

2.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

3.建构数学模型的意义:

4.研究方法或步骤: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建构数模→检验修正

学生阅读实例一,观察图片,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通过学生分析问题 探究数学规律

解决实际问题

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现象和规律可用数学语言(公式和曲线图)表达出来。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过渡:理想条件下细菌数量增长的推测,自然界中有此类型吗?

实例二: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他带来了24只野兔。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6亿只以上。漫山遍野的野兔与牛羊争食牧草,啃啮树皮,造成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后来,人们引入了黏液瘤病毒才使野兔的数量得到控制。

实例三: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如下图所示。

结论:自然界确有类似于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教师提出问题:

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结合实例二请同学们思考“J”型曲线的形成条件是什么?

3、若“J”型曲线表示的是细菌种群的数量变化,此曲线对应的数学方程式是什么?

4、若“J”型曲线表示的是澳洲野兔种群的数量变化,此曲线对应的数学方程式能用1x2n表示吗?若不能,它对应的数学方程式是什么?

教师总结:

二、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以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

条件:食物充足、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

各参数含义:N0表示起始数量;Nt表示t年后种群的数量,t表示时间;λ表示增长的倍数

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同学们独立思考3分钟后,每3人为一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完成学案中的相应内容。

小组讨论,然后总结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

承上启下,引出本节重点内容。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巡视,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通过学生的展示,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存在的误区,利于及时纠正。

通过师生对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总结,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过渡:“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

有实例证明吗?

教师展示实例,提出问题:

实例四:生态学家高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经过反复实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思考讨论:

1.大草履虫生存的环境与实例一中细菌生存的环境一样吗?

2.大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现什么型?

3.在0.5ml培养液中的最大生存数量是多少?为什么不会继续增长?

4.若要提高K值,怎么做?

5.若要降低K值,怎么做?

6.此曲线的斜率代表什么?

7.种群增长到什么时候增长速率最大?

教师总结:

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形成条件:

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又称 K值。

4、曲线分析:

思考与讨论:

1、 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看,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同学们独立思考3分钟后,每3人为一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完成学案中的相应内容。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

通过巡视,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使学生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通过学生的展示,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存在的误区,利于及时纠正。

通过师生对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总结,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巩固所学知识。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过渡: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

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1、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人类活动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吗?请举例说明?

教师总结:

1.影响因素

(1)直接因素:

(2)自然因素

(3)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死亡。

师生共同总结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巩固练习

习题见学案和课件

学生自主解决,教师点拨引导。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教师检测教学效果。

课堂小结

教师以概念图的形式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课后作业

学案和课后习题。

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课后反思】《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时间够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第二部分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包括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种群的S型曲线、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第三部分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本节课着重是讨论前两个内容。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是本模块科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在建立模型的方法上,我是

从一种细菌的繁殖问题出发,和学生一起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启发学生用数学方法表达,归纳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很自然地从一种细菌推广到其他生物的数量增长的方法。然后对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总结:观察对象-----合理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从学生对细菌繁殖的分析中,又拿出生态学家高斯的培养草履虫实验的结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引出两种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并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曲线不同?具体什么条件下就有“S”曲线?为什么有K值?。学完了两个增长模型后,举例让学生思考两个海岛上引种得到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是环颈雉的引种,一个是绵羊的引种。让他们用刚才所学的知识对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紧接着设计表格,让学生总结比较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不同点,再次巩固。接下来通过对“我国30年间蝗虫数量变化”、“南半球鲸鱼捕获量在下降”这两个实例的分析,引出种群数量变化的另外两个类型:波动和下降。最后联系生活:通过对“城市鼠害的控制”“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这两个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的探究,引出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所以从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教学设计是很好的,符合新课程理念,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带入到教学当中,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不足之处就是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炼,表述上有点混乱,要注意过渡自然,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

相关阅读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分析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分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在“第1节种群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就是种群密度,种群数量不仅受种群密度的影响,还会受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通过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说明如何建构种群增长模型。详细讨论了种群增长的两种方式,在理想环境中,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在环境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通过建构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种群数量的增长,这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种群数量变化除了增长以外,还存在波动、下降等其他形式。最后文中分析了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特别指出了人类对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影响。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合理利用资源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所以在教学中通过讨论能够把握好数学模型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
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引入
种群数量的变化
PPT展示有关春运时车站人口图片、水葫芦图片以及鲸鱼被捕杀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
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细菌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建构
视频播放细菌分裂动画并提出问题: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PPT展示学生探究内容一:
即课本“问题探讨”
1、1个细菌,如果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以每2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72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多少?
2、如果我们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请尝试写出细菌种群增长的公式。
3、以时间为横轴,细菌数量为纵轴,尝试画出细菌种群增长的曲线。
教师进行点评,简单介绍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
学生观看并思考,回答:细菌通过分裂繁殖
学生观看PPT
学生行分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同时作出简要说明。
Nn=2n
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计算。
绘图,并从中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那么在自然条件下能否找到类似于细菌种群增长的例子呢?
播放PPT
澳大利亚野兔
美国环颈雉(课本图4--5)
PPT展示探究内容二:
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以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是No,试写出t年后种群数量的增长公式。
教师进行点评。
学生观看并判断其增长曲线是否符合细菌种群增长曲线。
学生讨论,并汇报成果。
Nt=Noλt
质疑上一环节中得到的细菌种群增长数学模型
学生自己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培养学生自己获得新知的能力。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教师讲解,学生倾听。
实际上,我们刚才用数学方程式和曲线图表示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并通过对澳大利亚野兔和美国环颈雉的研究来检验与修正已经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这个过程就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过程。建构数学模型对于我们总结规律,认识事物本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建构数学模型的大师,比如咱们之前了解到的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桑格和尼克森等科学家,都进行过模型的建构,今天大家也亲自进行了模型的建构,学习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带领学生小结J型曲线,以及条件。
让学生认识数学模型构建的基本过程,熟悉并掌握这种技能。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向学生介绍中国人口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PPT展示探究内容三:
地球的人口能否一直按“J”型曲线发展下去?做出你的判断,并谈一谈你的理由。
教师点评并引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展示高斯实验,呈现数据,给出曲线,进一步证明前面的判断。
PPT展示一系列问题:
如何理解K值,S型曲线不同于J型曲线出现K值的原因是什么?
2、K值的定义是什么?哪些因素可以影响到K值的大小?
学生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不能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汇报。
环境阻力
环境容纳量
以人口不能无限增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理想条件走向有限条件种群数量的变化。
通过应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环境容纳量概念的理解。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一定在K
值左右保持稳定吗?
PPT展示蝗虫,鲸鱼实例,
教师解说。
倾听学生汇报,点评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蝗虫数量波动,鲸鱼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由学生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气候、食物、天敌、
传染病、人为因素。
让学生认识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而且人类活动
对自然界种
群的影响越
来越明显。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PPT展示问题:
1、对濒危动物如大熊猫应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2、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3、如何捕捞又不影响渔业的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
建立自然保护区
地面硬化,储藏粮食,养猫,投放鼠药,机械捕鼠
捕获至K/2
达成共识
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合理利用资源意识。
课堂小节
教师用PPT展示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和“J”型和“S”型曲线的区别,解释种群数量变化的多种形式及原因。
学生观看听并认真听讲。
巩固课堂内容。
八、板书设计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细菌种群数量的增长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Nt=N0×λt理想条件
三、模型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观察对象→提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
四、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K值(环境容纳量)有限条件
五、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二)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二)”,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教学过程

【导入】种群的概念

展示几张常见种群图片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

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

A.两个湖泊中的鲤鱼

B.校园内的所有乔木

C.棉田中由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ABC不是

师生一起总结:种群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使学生明白:种群有它的特征,引入下面内容。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讲授】种群分布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图片,和老师投影的几幅图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

1.均匀分布

2.随机分布

3.集群分布

教师总结:以上这些都是种群空间上的特征,种群除了空间上的特征以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一些特征,比如种群的数量特征。

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和表达能力,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有时候数量并不能说明一些问题,

思考:如果说我看到十只蝗虫,那么蝗虫是多还是少?如果我在一片叶子上看到十只蝗虫,那么蝗虫是多还是少?

学生回答:多或少

请同学们探讨一下我们该用何种方式来描述种群并找同学回答。

总结:所以说我们有时候要用密度这一特征来对种群进行描述。

【讲授】出生率和死亡率

二、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出生率和死亡率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想,对于同一个种群,它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种群密度发生变化?

既然是一个种群,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有个体不断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教师提问: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一样吗?出生率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呢?

主要和生物的繁殖能力有关,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

学生看课本、总结、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

使学生了解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特征,

【讲授】迁入率和迁出率

(二)迁入率和迁出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教师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和迁出也会影响到种群的密度。

让学生认识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讲授】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教师提问:如果一个种群中老年年个体所占比例多于幼年个体的比例会不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一个种群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大于雄性个体的比例会影响到种群的数量吗?接下来我们学习影响种群数量的另两个种群数量特征:

1种群的年龄组成:

教师提问:图4-3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哪种类型的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2 性别比例:

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可能雌性多于雄性,也可能雄性多于雌性。引导学生举例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

①雄性和雌性数量相当(人类);②雄性多于雌性(社会性昆虫);③雌性多于雄性(家养动物)。

一般来讲,人工控制的种群,雌性多于雄性。想想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性别比例研究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农业上,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种群的雄性个体,使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种群的密度明显降低。

教师总结:迁入和迁出对我国人口影响不大,而增加死亡率是违法的,因此只能降低出生率。而大熊猫应该增加数量,同样迁入和迁出影响不大,因此可通过提高出生率,降低死亡率来解决,比如让它们进行无性繁殖,人工为它们抚育幼崽,降低死亡率

【活动】实际应用

学生观察,同时思考,看图分析表述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思考:预测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家养动物如牛、羊等动物的变化趋势主要影响因素一样吗?

利用上述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1我国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数量?2对于大熊猫呢?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分析、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认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大熊猫保护措施

【讲授】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请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行估算的。

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常用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

教师提问: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请学生回答估算结果。

结论:实心球的应为计数的个体

学生活动:学生各自采取方法估算。学生表达自己的方法和结果。看课本总结探讨:样方法中,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边缘的计数问题。

设计意图:用样方法重新估算蒲公英的数量,为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种群密度作铺垫

【讲授】标志重捕法

教师提问:所有种群的密度都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吗?

展示鱼群图片

学生思考回答:不能,因为他们会活动,不像植物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

教师介绍: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来讲,用另外的一种方法-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M:样地中标记个体总数,n为重捕个体数,m为重捕中标志个体数,则该调查区种群数量N=M×n/m)

【练习】标志重捕法实操

PPT展示:根据重捕法的原理,看一个例子:

在对草原上某种羊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12只羊,第二次捕获10只,其中有标记的羊4只,请运用数学方法估算这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单位为只/公顷)

教师小结:以上我们介绍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主要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设计意图:用刚学过的方法进行估算,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

课后小结

课堂总结

组织学生总结种群的几个特征。并说明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预测未来的种群密度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下一节的内容。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二)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优秀教学设计(二)”,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画出各特征间的相互联系并说出其原因。 (2)说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哪些。 2、能力目标:

(1)通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探究实验学会本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及注

意事项。

(2)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组织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小组间的探究合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及勇于实践的能力和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 2、难点: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三、课时安排:

预计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生物个体

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

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生物体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其中我们把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一、种群的概念

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2、群落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 注明: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例1】:以下描述的是种群吗?

A、赣江和长江里的鲫鱼 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C、池塘里所有的雄性蟾蜍 D、峨眉山上全部的藏猕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A、 B 、C不能描述为种群的原因,归纳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 1、一定自然区域 2、同种生物构成 3、全部个体的总和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使种群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设问: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

·1·

二、种群的特征(重点)

每一个种群都有大小之分,要描述两个种群数量时我们引入种群密度的概念。

1、种群的密度

(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

(2)计算方式:

种群的个体数量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3)特点:①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同的,同一物种在不同时期种群密度也是不同的。

(4)意义:种群的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在农林害虫的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提问:如何测量种群的密度呢?

如果要我们确定一个公园里大熊猫这一种群的密度,很容易,由于它们的数量不是很多,而且个体较大,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是若要我们判断太湖水葫芦物种入侵情况,测量它的种群密度呢?像这种数量较大,难以逐个计数的种群,我们该如何测量它的密度呢?

现以问题探讨为例,请同学们动手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学生动手、动脑时刻) 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估算结果,并说明估算过程。 老师和同学共同分析和评价估算方法。 教师总结:调查方法 (5)调查方法

①总数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②取样调查:调查分布范围较大的种群,通过计数种群的一部分,估算种群的密度。常用的方法包括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A.样方法(重要)

① 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课本60页) 【举例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课本61页) ②调查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确定。

选取样方: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

计算种群密度:取各样方的平均值

·2·

③常用的取样方法

五点 取样法 等距 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非长条形时,可用此方法取样,在总体中按梅花形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的长和宽要一致。

等距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先将调查总体分成若干等分,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和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④样方大小:一般以 1m 的正方形 (填形状)为宜,若该种群个体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 扩大 。 ⑤取样时应注意的事项:

a:取样的关键就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样才能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b:样方的数量不能太少,否则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⑥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做好记录

计数原则:方框内+相邻两边上(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⑦计算种群密度:(N1+N2+N3+N4+?+Nn)/n

( N1、N2、N3?Nn,——各样内的个体数;n —— 样方的个数)

【例2】若对面积 100m的地块进行调查,设10个样方,每一个样方所代表的面积为多少m ?10个样方(均为1m×1m)调查的结果是某植物个体数依次为:12.18.15.16.15.13.15.11.12.13,则所调查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是多少?( )

A、10、18 B、10、14 C、1、15 D、1、14

解释:样方是代表所选地的特征 所以面积小 具有所代表土地的所有特点 便于测量所以 每一个样方所代表的面积为 100/10=10;种群密度=(N1+N2+N3+N4+?+Nn)/n =(12+18+15+16+15+13+15+11+12+13)/10=14 ⑧ 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或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2

2

2

如果现在需要估算一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吗?

过渡:如何来调查这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呢?

像这种动物生活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的,我们常用——标记重捕法。

B:标记重捕法(重要)

① 方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

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课本62页) ② 调查过程 确定调查对象:

捕获并标记部分个体:记录标记的个体数N1

重捕并计数:一段时间后,在原来的捕获点再次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记录个体数量(N2)及其中被标

记的个体数(N0),然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N N2 计算出N 计算种群密度:利用公式

N1 = NO 【例3】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6只鼠,将其放回原来的活环境中,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的鼠12只,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A.46只 B.25只 C.12只 D.96只

解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中,标志重捕获法是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全部个体数记作N,其中标记数为M,再捕个体数为n,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为m,则N:M=n:m,所以N=Mn/m=46*25/12≈96(只)。 ③ 注意事项:

a.标志方法必须不会影响动物正常的生长和活动. b.标志不能过分醒目. c.标志物持续时间不得短于研究时间.

d.在调查期内应该没有太多个体出生与死亡,同时也没有太多的个体的迁入与迁出。 所以本方法的使用条件:① 标志个体在种群中分布均匀,与未标志个体被捕机会相等 ② 没有较多的个体出生或死亡及迁入或迁出

④ 适用范围:多用于活动范围大和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要想知道种群数量和消长,还需要研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等其他特征。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

提问:在不同的时间、季节里来估算这片草原上野兔的种群密度是恒定不变的吗?哪些因素会使密度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总结:既然种群是所有个体的集合体,肯定会不断的产生一些新个体,同时也会不断有个体死亡,所以研究种群还必须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它也是种群数量的一个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 :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数目的比率。

(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率

小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主要的生物因素,也是最直接的因素。其他因素对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影响也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进行的。

教师:利用出生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解释我国人口的增长情况以及动物灭绝的情况 (3).与生活联系: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就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提问:我们知道冬天大雁为了避寒,会迁徙到南方,那这种迁徙对北方和南方大雁的种群密度有什么影响呢?

3、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_; 迁入率

(3)意义:研究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与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种群的一个特征。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过三个阶段,幼年、成年和老年,同样,种群也具有这样的年龄阶段,我们把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称为种群的年龄结构。

提问:种群的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有无影响呢?

4、年龄组成

(1)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2)可分为三种类型: 、 、 。

A B C

(3)完成下表: 种群 A B C 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特点 幼儿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 各年龄段个体数接近相等 幼儿个体很少,老年个体很多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种群密度越来越大 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 种群密度越来越小 (4)意义: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预测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例4】.下图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越来越小的是( ) (表示幼年个体,表示成年个体,表示老年个体)

A B C D

解析:从上图中可看出:A种群属于典型的衰退型,即老年个体较多,幼年个体较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则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B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C、D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会保持相对的稳定。答案:A

【例5】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间( )

A.增长速率大于零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阶段时,种群增长速率约等于零,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各个年龄阶段个体数量比例差不多;种群数量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不是均为零。答案:D

5、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2)类型:①雌雄相当型,如:自然界中的高等动物;

②雌多雄少型,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猪、鸡)等; ③雌少雄多型,如: 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3)性别比例的应用:控制虫害。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就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知识秘诀:

种群数量变化特殊实例分析

(1)城市人口的剧增——→是由迁入率大于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是由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市人口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引诱剂释放到稻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配——→降低出生率。

三、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除了数量特征以外,还存在空间特征。组成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的位置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

直接影响 出生率和死亡率 决定大小和密度 直接影响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方向 影响数量变动 种群密度 性别比例 迁入率 直接影响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直接影响 迁出率 四、种群的空间特征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上的三幅照片,说说这三个种群的空间特征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 图1、均匀分布 图2、随机分布 图3、集群分布

同学们,以上我们学习了种群的几个特征。

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的未来变化。那么在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会怎样变化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反思】:

·7·

第三课时

一、选择题

1.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范围的是( ) A.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 B.某温室中栽培的所有花卉 C.一个水池中的所有蝌蚪 D.某城市中的所有人口 2.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西双版纳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B.太湖中的全部鲤鱼 C.大兴安岭中的全部林木 D.东海海洋中的全部水藻 3.下列生物同时生活在一座大山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大大小小的山羊 B.各种毒蛇 C.所有杂草 D.整个昆虫动物 4.下列动物调查研究中,不可用样方法获得种群密度的是( ) A.某种昆虫卵的密度 B.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密度 C.某地区蚯蚓的密度 D.某地田鼠的密度 5.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 A.某地区每年新增人口的个体数 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C.某地区每平方米草地中某种杂草的数量 D.某河流中每平方米鱼类的数量 6.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 ) 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 B.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C.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 D.所有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7.在下列生物种群中,不能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 ) A.蒲公英 B.马尾松 C.蚯蚓 D.野兔 8.在下列生物种群中,不需用重捕标志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 ) A.田鼠 B.野兔 C.狼 D.蚜虫 9.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 ) A.种群密度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10.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 ) A.一个生态系统 B.一个群落 C.一个个体 D.一个种群 1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 A.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12.松林防治松毛虫 害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及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是 ( ) A.竞争和共生 B.捕食和共生 C.捕食和寄生 D.寄生和捕食 13.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C.种群死亡率是10% D.群落结构太复杂

14.当大量的N、P流入河流后,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下列曲线中能代表沿河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可能变化的是( )

D C A B

注:横坐标代表沿河距离 纵坐标代表生物数目 “ 实线 ”代表浮游动物 “ 虚线 ”代表藻类 15.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性昆虫,该昆虫的种群密度在短时期内倒出现( )

·8·

A.先减少后增多 B.大量减少 C.大量增多 D.无显著变化 16.下图为某一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试分析该生长曲线中哪一段表示食物生存空间最可能成为该鼠群增长的限制因素( )

A. CD段 B. DF段 C. BD段 D. EF段 17.人口增长的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主要取决于人群的( ) A.出生率和死亡率 B.迁入率和迁出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18.下列哪些情况不会导致种群密度愈来愈少( ) A.种群中的年龄结构合理适中 B.种群中的幼体数少,中老年个体数多 C.群中死亡率超过出生率 D.种群内雄性个体趋于不育 二、非选择题

2

1.如果调查一块100m的狭长地区草地中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以10个样方10个小组分别统计一样方的结果,如下表 组别 株数(株2/m) 1 0 2 3 3 3 4 2 5 2 6 3 7 3 8 9 9 4 10 3 ⑴那么此调查用样方法调查时,样方的大小一般以 为宜 ⑵随机取样时,取样方法以 为好.

⑶如果有两组是经过询问所报有数据,不真实,那么这两个组可能是 组。 ⑷该地区蒲公英种群密度应为 . 2.试根据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

(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下图为某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一种类型,问 ⑴ 此图所示为 型的种群

⑵ 此图中的某种群中的 个体多, 个体少。 ⑶ 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种群)组成相似,所以在以后一 老年 段时期内,我国人中发展趋势为 。

⑷ 我国实行 人口政策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 中年 目前人口增长已进入6?的低生育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 我国人口将在较长时期内仍保持 增长。 幼年 4.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 ♂ ♀ ♂ ♀ ♂ 老年期

成年期

幼年期

A. B.. C..

⑴ 图中A表示种群的 型,A图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此时 大

于 ,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

⑵ 图中B表示种群的 型,B图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其中

和 相近。

⑶ 图中C表示种群的 型,其年龄结构特征是 ,种群密度的发展趋

势是 。

⑷ 三图中的雌雄性别比例约为 。

5.下图为牛群和鸡群两个种群存活曲线,据图分析说明: ⑴ 若曲线Ⅰ为某养牛场的牛群,表示该牛群属于

型,因为该牛群中 个体很多,而

很少。则该牛群的种群密度会 ,表示该养牛场经营正常兴旺。

⑵ 曲线Ⅱ是某养鸡场的鸡群,属于种群的 型,该鸡场进入

经营危机状态。因为 太少 死亡太多,经营必须采取的措施是留下 鸡,处理掉 鸡,保持 鸡多 鸡少的性别比例;或购入或孵化大量

鸡,加以良好的饲养管理,使之有很高的 ,让鸡群转化为 型。

6.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X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头(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2) 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 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

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上图。据图分析:

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 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 型,

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4) 若某种群有成鼠。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

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头。

n-1n+1nn-2

A. a×8 B. a×8 C. a×8 D. a×8

(5) 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

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

【教学反思】:

·10·

[巩固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1.B. 2.B. 3.A. 4.D. 5.C.

6.B. 7.D. 8.D. 9.A. 10.D.

11.A. 12. C. 13.A. 14.B. 15.B. 16.D. 17.C. 18.A.

二、非选择题:

1.①1m2

的正方形 ②等到距取样法 ③1及8 ④3株/m

2

2.(1)男性产生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且与卵细胞结合机率相等(新生儿男女比例接近1∶l)(2)出生率迅速增高,属增长型 (3)衰减型 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效果

3.⑴增长 ⑵幼体 老年 急剧增长 计划生育 持续

4. ⑴增长 幼体个体数目多 老年个体数目少 出生率 死亡率 越来越大

⑵稳定 幼体个数和成体个数目相当 出生率 死亡率

⑶衰退型 老年个体数多 幼年个体数相对地少 越来越小 ⑷1∶1 5.⑴增长 幼体和成年体 老年体 越灰越大

⑵成年鸡 幼年鸡 育龄 老龄 母 雄 幼鸡 存活率 6. (1)D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5)C

[巩固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1.B. 2.B. 3.A. 4.D. 5.C.

6.B. 7.D. 8.D. 9.A. 10.D.

11.A. 12. C. 13.A. 14.B. 15.B. 16.D. 17.C. 18.A.

二、非选择题:

1.①1m2

的正方形 ②等到距取样法 ③1及8 ④3株/m

2

2.(1)男性产生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且与卵细胞结合机率相等(新生儿男女比例接近1∶l)(2)出生率迅速增高,属增长型 (3)衰减型 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效果

3.⑴增长 ⑵幼体 老年 急剧增长 计划生育 持续

4. ⑴增长 幼体个体数目多 老年个体数目少 出生率 死亡率 越来越大

⑵稳定 幼体个数和成体个数目相当 出生率 死亡率

⑶衰退型 老年个体数多 幼年个体数相对地少 越来越小 ⑷1∶1 5.⑴增长 幼体和成年体 老年体 越灰越大

⑵成年鸡 幼年鸡 育龄 老龄 母 雄 幼鸡 存活率 6. (1)D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5)C

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三)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本着“激趣、创新、应用、拓展”的原则开展教学,注重学生自主生成知识的过程教学,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种群;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个体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种群的概念及特征将具有明确的认识,为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及人类与环境等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针对教材的特点,本着“激趣、创新、应用、拓展”的原则做了如下尝试。利用教材及补充的图片、资料等,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和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结合江西省本土资源,创设问题引领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倡导合作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种群及种群密度的概念,说出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

尝试应用样方法实地调查某种群的种群密度,通过模拟活动领悟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并根据所得数据进行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帝企鹅日记》影片的片段。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从分子水平看,体现生命现象主要是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物质;从个体水平看,帝企鹅机体要维持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的;从帝企鹅群体水平看,帝企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行为与其他个体间有没有关系呢?任何生物在自然界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该影片就是以南极帝企鹅种群为视角展现它们的生命活动。

问题讨论:回忆种群的概念,并判断以下内容哪些是种群?

(1)鄱阳湖中的全部鲫鱼;

(2)鄱阳湖中的全部鱼;

(3)鄱阳湖和洞庭湖中的全部鲫鱼。邀请学生提炼出种群概念的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电影片段,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容易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

2.种群的特征

问题引导: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吗?

设计意图:通过个体和种群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种群的个体之间通过特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从而将教学内容自然过渡到种群的特征。 3.种群密度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热映影片《阿凡达》的海报和为了呼吁保护热带雨林而制作的西双版纳之“阿凡达”――《望天树?雨林之魂?待觉醒》的海报创设情境,后者是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望

天树景区实景拍摄的,望天树是1975年由中国云南省林业考察队在西双版纳森林中发现的一个新种,是西双版纳州特有的树种之一,被生态学家视为热带雨林的标志树种,是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此外,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才能获得最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采取保护、防治措施或估算产量的依据是这些生物的种群密度。

学生活动一:让学生扮演林业工作者的角色,分组讨论如何调查望天树的种群密度?分组讨论后,利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学者发表在《植物生态学报》的文章――《西双版纳不同斑块望天树种群的密度、结构和生物量》,引导学生了解林业工作者调查望天树种群密度的科学研究方法――样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联系实际生活,利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文献资料,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素养。

学生活动二:分组讨论和交流学校操场上蒲公英数量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2)样方的大小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4)比较各小组的调查结果是否相同,如何正确对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学生活动三:游戏活动,利用提供的黑白围棋子、烧杯、布袋等工具,发挥各自的创造能力,估算出白围棋子的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对统计方法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做铺垫。

学生活动四:展示江西省婺源县荷包红鲤的图片,婺源荷包红鲤养殖历史已有800多年,因其形似荷包,故名荷包红鲤,是食用、药用、观赏俱佳的国家级优良淡水鱼种,现已成为该县的特色产业之一。结合图片中的池塘,要求学生估算荷包红鲤的种群密度。讨论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标志重捕法的操作原理,并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估算出旁栏“学科交叉”中种群的密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数学学科相渗透,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4.提升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课时的主要内容,结合练习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进入较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倡“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线层层推进,把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本课涉及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样方法可以通过学生课前的实地调查,亲历探究过程,主动获取和生成新知识。标志重捕法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地调查,本课利用游戏等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和丰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用能力,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

4.提升和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课时的主要内容,结合练习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学以致用。

本课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进入较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提倡“合作学习”,以小组活动为主线层层推进,把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本课涉及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样方法可以通过学生课前的实地调查,亲历探究过程,主动获取和生成新知识。标志重捕法无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地调查,本课利用游戏等活动进行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和丰富探究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