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负数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10-1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负数。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负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 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正数、负数和0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与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1)对接反义词(师说:前。生答:后)。

(2)教师做动作,学生对相反意义的动作。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一、 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 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

出示例1:上海、南京和北京图片及温度计图。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说出:每个城市的气温或两个城市气温之间的比较。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每个城市气温的?你是怎样看温度计的?

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埘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引导: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数学上怎样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

请会的学生介绍写法、读法。同时在图片下方出示:4 ℃(+ 4 ℃) - 4 ℃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小结并板书:“+ 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4”也可以写成“4”;“- 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可以写成“- 4”。

[说明:“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这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相反温度用怎样的数可以表达并区分?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受到过去所学的数在表达相反意义的量时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同时,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很快联想到在“4”这个数前添加不同的符号表达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借此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2. 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介绍: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

二、 进一步认识负数,了解正、负数与0的关系

1. 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介绍海拔高度的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平面的比较)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

要求: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 844.43米,可以记作:+ 8 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 归纳正数和负数。

小结: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

[说明:教师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零度刻度线、海平面是分界点。零度以上、海平面以上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很有益处。]

引导: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请学生移动贴纸独立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出现:

① + 4、19、+ 8 844.43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上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上的高度,- 4、- 11、- 7、- 155表示的都是零度以下的气温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② + 4、19、+ 8 844.43都大于0,- 4、- 11、- 7、- 155都小于0。

小结:像+ 4、19、+ 8 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 4、- 11、- 7、- 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完成板书)

3. 练习。

(1)完成第6页第2题。

提问: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负数,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2)完成第7页第5题。(图序调整)

题目改为:读一读下面这些温度,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水结冰的温度是0℃,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在南极,是- 88.3℃。

学生可能出现:这些数有的是正数,有的是负数,正数比0大或负数比0小。

[说明:教者将题中三个温度做了适当调整,先让学生读数,再谈读数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水沸腾的温度太高了,有的说地球表面的最低气温太低了。通过读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3)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 5 + 26 8 - 40 - 88.3 + 103 0 12.4

提问:

①0为什么不写?(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②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说明:本课是学生初次认识负数,为了让学生对负数的内涵与外延有完整的认识,教师在习题中增加了小数和分数,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过去已学过的数(除0外)都是正数,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4)完成第6页第3题。

学生可能出现:

①1、2、3、4、5,- 1、- 2、- 3、- 4、- 5

②有分数、小数或整数(除0外)各种情况。

对于第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如1、- 1、2、- 2……感受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正数有无数个,负数也有无数个。

如1、2、3、4、5,- 1、- 2、- 3、- 4、- 5,感受这组正数读起来越来越大,负数读起来则越来越小。

对于第二种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去学过的除0以外的整数、小数、分数都是正数。

教师随后用数轴表示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说明:充分挖掘习题功能,在展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这是对这道习题深入研究、灵活运用的结果。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巧妙引出正数和负数的对应关系,体会正数和负数是无限的;针对学生出现的第二种情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正数与过去所学过的数之间的联系,同时巧妙地引出数轴,为学生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作了很好的渗透。]

三、 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 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电梯间里标识的楼层数、商场购物导示牌上的正负数)

2. 完成第5页“练一练”第1题。

下面是小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和支出的记录。你能说一说小明家各项收入和支出的情况吗?(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小明家六月份很有意义的一笔支出是什么?

3. 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介绍第9页“你知道吗”负数的产生史。

总说明

世界是由许多相互矛盾的事物组成的。要想认识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就要从这些矛盾的事物入手。数学研究亦是如此。奇与偶,正与负,左与右,一与众,直与曲,动与静等,是一组组对立概念,其中蕴含了对立统一、联系发展这些最朴素的哲学思想,如何通过我们的数学课堂向学生渗透这些思想呢?

课始,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4”这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课中,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观察,以前学过的整数(除0外)、分数、小数都是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增加一个负号,就有了负数的集合,这样抓住了负数与过去所学的数之间的联系,感受了数的发展。

本课的读数教学也很有特点,注意赋予读数以新的内涵。如让学生在读过南极气温、水沸腾的温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感受,这给了学生更多的体验数的机会,“太冷了”“太烫了”,原来没有生命的数大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数感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再如,让学生在读数中加深对负数的认识。通过让学生成对地读数:1、-1……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负数与正数是对应的,理解负数集合与正数集合同样无限;有序地引导学生读正数或负数,1、2、3、4、5,-1、-2、-3、-4、-5,让学生感受负号后的数越大,值越小,理解负数、0、正数三者间的联系,完成小学阶段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精选阅读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负数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负数”,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 教学读写方法

1.游戏引入。

师:剪子包袱锤玩过吗?那我们也来玩一玩,不过是有规则的。

课件出示:同桌的2个同学玩4次,把自己的输赢的结果记在心里。

生玩游戏,教师和其中一生一起玩。

师: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输赢情况。

生1:我赢3次,输1次。

生2:我赢4次。

生3:我赢1次,输3次。

生4:我赢2次,输2次。

[评析]本节课从“剪子包袱锤”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2.初识负数。

师:如果赢2次记作2,那么输2次该怎么记呢?

生1:就在2前面写一个输。

生2:在2前面画一个“×”。

生3:在2前面画一个哭脸。

生4:在2前面加一个“—”。

……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记录的方法,在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方式既简便,又有数学的特点呢?

生:用“—”表示。

师:你的想法和科学家一样。在生活中除了赢和输是相反意义,还有哪些是意思相反的呢?

生1:收入和支出。

生2:转进和转走。

……

师:现在咱们也来用这种方法,记录下面两句话,指名两个同学到黑板前来写。

课件出示:(1)爸爸这个月收入为1500元,可以记作1500,支出水电费200元,可以记作( )。(2)粮店运进大米60吨,记作60,运出12吨,记作( )。

3.读负数。

师指着黑板的两组数据:2、1500、60和-2、-200、-12这两组数有什么不同?

生:2、1500、60这三个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数。

生:-2、-200、-12这三个数前面都有一个减号。

师:“-”在这里可不是减号了,叫负号,那我们把-2、-200、-12就叫做负数。这个-2就读作“负二”。

生读剩下的两个负数。

师:像2、1500、60就是正数,负数前面有一个“-”,那么正数前面也有个“+”,叫正号。人们为了简便,正数前面的“+”可以省略不写,这个+2就读作“正二”。

生读后面的两个正数。

师:正数前面的正号能省略,负数前面的负号也能省略吗?为什么?

生:不能省略负数前面的负号,负号去掉就没有办法与正数区分啦。

4.写负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正、负数,并且会读正、负数了,那你们能写几个正、负数吗?

指名两生到黑板上各写5个正、负数,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

师:请几个同学将自己写的正、负数读给大家听一下。

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还能写多少个正、负数。

生:无数个。

师:那也就是说正数和负数都有无数个。(师在黑板上在写正、负数的后面加……并画上集合图)

[评析]利用学生随意写的5个正数和5个负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让其继续写下去会怎么样?让学生感受到正数、负数都有无数个。

5.练习。

先读一读,再把这些数填入相应的圈内。

-5 +26 8 -40 -120 +103

二、介绍负数的产生史(略)

三、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负数。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负数?

生1:天气预报。

生2:妈妈的工资条上。

生3:我们的一日常规记录。

……

2.出示天气预报图。

师:老师这儿带来了几个城市某一时刻的天气预报图。(课件一边出示天气预报图,边配音播报天气情况。)

生:图中北京的最高气温是4℃,最低是-4℃。

介绍温度计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温度计(课件出示温度计),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温度计上有两个刻度,左边是摄氏度,右边是华氏度,我们国家常用的是摄氏度。0度是作为零上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我们看温度计的时候只要看哪边的刻度就可以了?

生(齐答):左边。

师:现在温度计显示的是多少度呢?(课件分别出示10℃)

生:10℃

师:谁能来指一下-10℃在温度计的哪儿?

师:10℃和-10℃,两个温度哪个更冷一些?

生:-10℃冷。

师:用动作和表情把冷的感觉表示出来。

生做寒冷状,并念叨着好冷啊。

3.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

师:零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那么这个“0”与正数、负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生:负数

[评析]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得“通俗易懂”了。在教学中从认识温度计,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及0上和0下的温度。将原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正数与负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负数的应用

师: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那就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填一填。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4米说明他是向东行4米,那么小华的位置如果在-5米处,说明他是向( )行( )米。

2.出示电梯按钮,问上五楼和地下二楼应按哪两个键?

3.连一连(练习一第4题)

4.看图写一写、再读一读。(练一练第2题)

五、探究升华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新疆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可以记作:+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 (出示海拔高度图)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3193米。

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评析]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坐电梯到地下的楼层应按哪个数字键?海平面是怎么回事?高山和地面的高度如何测量,又如何表示?东、西方向的数轴是怎么回事?这部分内容的安排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五)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五)”,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围绕此内容的学习,教科书在复习哪些图形的运动是平移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递进的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是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第二个问题是根据图形平移的画法,结合在方格纸上画小旗平移图形的活动,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第三个问题则是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目的是熟悉和巩固图形平移的画法。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在方格纸上把实物按水平或垂直方向进行平移运动。教材呈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来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在此基础上,以"平移小旗"为例,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抓住图形的关键点,把图形的平移转化为关键点的平移;积累平移图形的感性经验,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4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在方格纸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并体会平移运动的特点。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过程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5重点难点

重 点: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连续两次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难 点:探索图形平移的画法,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6教学准备

PPT课件, 方格纸,三角尺、直尺、电子白板、视频

7教学过程

7.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①播放视频:国旗的升降、拉抽屉、观光览车开动、推拉窗户

看了刚才这段视频,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呢?数学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将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说说你还在哪见过平移现象?在平移的过程中,物体的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②利用白板,画一个三角形,水平方向拖动三角形或垂直方向拖动三角形,请同学们说一说该三角形在白板上做什么运动?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并不陌生。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直观动感的优势,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平移运动,建立感性认识,并让学生正确地表述出物体平移的过程,抓住平移的本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2【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活动3【讲授】探究新知1、探究图形平移的方法

(1)出示教材情境一,提出要求:请你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并与同伴交流。

学生试画,画好后与同桌说一说是怎么画的?教师巡视。

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再找图形中的关键点;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线,画出原图形。

(2)课件出示淘气和笑笑的画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淘气和笑笑画的过程,思考为什么他们画的不一样呢?

学生观察后汇报

(3)小组讨论,笑笑和淘气他们谁画的对呢?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修改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总结图形的画法。

(板书:一找点;二移点;三连线。)再移点时要注意什么?(方向和格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确定图形平移的格数,通过平移小旗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到图形平移的一般画法。】

活动4【讲授】探究新知2、体会平移前后图形的特点

(1)出示教材情境二,提出要求:请你画出右图中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并说一说。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2)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平移的?应注意什么?

(3)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图形的大小没变、形状也没变,只是位置变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图形平移的一般画法,在平移过程中体会"图形平移后,大小和形状都没改变,只是位置变了。"这一特点】

活动5【讲授】探究新知3、巩固图形平移的画法

课件出示情境三,提出要求:请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后的图形,画完后交流平移过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平移的问题,学生需经过两次不同方向的平移,才得到平移后的图形,发展了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平移的能力。】

活动6【活动】回顾、总结

通过平移小旗和小船,你能试着说说图形平移的方法吗?

一找关键点;

二移关键点;(在移关键点的时候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三连点成形。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强化图形平移的方法,要让学生明白图形平移是图形上的每个点都发生了相同的变化。】

活动7【练习】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P26第1题画一画,并与同伴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2、完成教材P26第2、3题,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移动的过程,并能运用正确的语言来描述图形平移的过程。

3、完成教材P26第4题按要求画出三角形平移后的图形。说一说,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操作的方法和过程。对个别学生要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第1、2题鼓励学生再次经历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进行平移的过程,理解图形平移的特点;第3、4题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再次体会图形平移的特点。】

活动8【测试】课堂检测

4、检测:画出小鱼先向左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的图形。(图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了解学生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师课后进一步辅导。】

活动9【活动】课堂小结:谈一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1.图形平移的关键要知道方向和距离,距离是指对应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图形之间的距离。

2.图形平移的方法是:一找关键点;二移关键点;三连点成形。

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活动10【作业】课后作业

1、先画出图形A的轴对称图形;然后再画出图形A向下平移4个格,再向右平移4个格的图形。(图见课件)

2、完成下列各题。(图见课件)

(1)图形①向( )平移了( )格。

(2)图形②是这个图形向右平移5格后得到的,请你画出这个图形的原位置。

活动11【活动】板书设计

一找点;

方法: 二移点;(方向和格数)

三连线;

平移

大小没变

特点: 形状没变

位置变了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相遇问题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相遇问题”,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 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 创设情境

1.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 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 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5)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相遇问题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这一良好状态下去发现数学知识。]

2、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红色线段长 兰色线段长 两色线段长度和 两色线段距离

1 3 2 5 10

2 6 4 10 5

3 9 6 15 0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 应用规律 [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数学教学设计]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 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 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 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 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 巩固深化

1、 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钟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 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 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 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 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基本内容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11个单元。

数与代数:一共安排了7个单元,包括“认识负数”“认识小数”“小数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一)”“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找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空间与图形:一共安排了2个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公顷和平方千米

统计与概率:第十单元“统计”。

此外,第十一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一共安排了3次活动,包括“面积是多少”“校园的绿化面积”和“了解周围的家庭”。

二、编排体例上的一些变化

1.以练习划分单元内部的教学内容。

例如,第三单元“认识小数”一共安排了三个练习。

练习五配合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的教学,包括2课时。第一课时配合例1、例2,主要巩固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练习小数的读写方法;第二课时配合例3、例4,主要巩固对小数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及其进率的理解,练习小数的组成及简单应用。

练习六配合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的教学,包括2课时。第一课时配合例5、例6,主要巩固对小数性质的理解,练习小数的化简和改写;第二课时配合例7,主要练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并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练习七配合用小数表示大数目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教学,包括2课时。第一课时配合例8,主要练习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第二课时配合例9,主要练习求小数的近似值。

上述每一课时的内容通常包括1~2道例题,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若干道练习题。

例题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一般有明确的“知识点”。

“试一试”一般涉及例题学习的概念的变式,数学方法的拓宽、延伸,或应用例题学习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一些难度较小的新问题。

“练一练”指向例题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知识和方法,起巩固和消化的作用,一般不涉及新的知识点。练习配合例题的教学,一般应在课堂上完成,主要帮助学生强化认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增强兴趣。

这样安排有两点考虑。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弱化是课改以来不少教师和家长非常担心的事情之一。而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形成技能的必要手段,是锻炼思维、培养严谨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意志的基本途径,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之一。适当增加练习机会,能为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提供可靠的保障。第二,由于完成每个练习通常都需要几个课时,这就为教师更加灵活地确定每课时教学内容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2.在一些较大的单元之后安排“整理与练习”。

教材一共安排六个“整理与练习”。每个“整理与练习”都分四个板块。顾与整理:关键是唤醒记忆、沟通联系、提升认识;练习与应用以“用”为目标,“练”为主线,练用结合;探索与实践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设计一些探索性活动,提高获取知识和发现规律的能力;评价与反思重点引导学生反思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与成果,总结得失,改进学法,增强信心。方式是列出一些评价指标,让学生对照这些指标给☆涂色,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

教材的上述安排,一是为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增强根据内容特点选择学习方式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不断进行反思的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3.根据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适当改进期末“整理与复习”的编排。

“整理与复习”分成五块编写。其中,数的世界:整理“数与代数”的有关内容,练习相差的计算,并应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图形王国:整理“空间与图形” 的有关内容,练习相关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应用学过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统计天地:整理“统计与概率” 的有关内容,练习用复式统计图表描述相关的数据,进一步提高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应用广角: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测量和简单实验,收集信息、交流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在生活里的广泛应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结合整理和复习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体验自己的收获与进步,发现存在的问题,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负数的认识,引导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是例1、例2和练习一的第1~6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气温和海拔高度。

第二段,是例3、例4和练习一的第7~10题,教学用正、负数表示盈亏情况和不同方向的路程。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为什么要在系统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教学负数的认识?

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让学生联系认识整数的已有经验,着重在整数范围内初步认识负数,集中体会量的相反意义,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建立较为合理数的认知结构。第二,随着学生对小数和分数的进一步认识,逐步丰富对负数的感知,为第三学段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运算打好基础。

2.要注意体会教材安排的认识负数的层次。

这部分安排了四道例题。例1、例2以及习题,学习素材只涉及气温与海拔高度。作为相反意义的量,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的海拔高度与海平面以下的海拔高度都非常直观形象,因而用相应的正数和负数表示每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就显得很自然,也便于学生理解。例3、例4涉及盈亏金额、不同方向的路程等相反意义的量,相对来说,稍微抽象一些,理解的难度也相应大一些。例4后的“试一试”,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数轴上的点填出相应的正、负数,在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此外,与例3、例4相配合练习题中,有升降机上升和下降的米数,有评委评分时的加分与扣分,有存折上的存入与取出,有水库水位的上升与下降,有汽车上乘客的上车与下车等。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丰富对负数含义的认识,并不断加深体会。

3.如何帮助学生认识正、负数与0的关系?

教学例1、例2后,先要引导学生对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数进行分类,形成对正、负数的初步认识。但分类时最好不涉及0,以免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学生分类后,提出:0是正数,还是负数?让学生借助直观和交流,认识到:0作为正、负数的分界,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例3、例4后,要通过在数轴上填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0的独特性,并明确: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4.要重视发挥两种不同特点的练习的作用。[小学教学设计网--更多教材分析]

练习一中的练习。从教学功能来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情境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如第2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正、负数判断里海水面和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一种是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现实情境中的数量。如第9题,让学生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一个水库的水位变化情况。这两种类型的练习,前者属于理解知识,后者属于应用知识,教学中应注意恰当把握。

5.不要涉及负数的大小比较及相关的计算。

概括地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使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的含义;第二,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但可结合具体的例子使学生有所体会。例如例4后的“试一试”,可以先分步出示数轴:第一步,画出带箭头的直线后,标出表示0的点;第二步,向右等距地标出1、2等点;第三步,向左等距地标出-1、-2等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填出图中方框里的数,并讨论:-2接近2,还是接近0?4在3的左边,还是右边?-4在-3的左边,还是右边?-4接近-3,还是接近-1?等等。再如,练习一第10题,除了让学生根据表中的正数和负数回答教材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说说:中间哪几站上车的人多,哪几站下车的人多?中间第1站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人?中间第二站下车的比上车的多几人?等等。

6.要准确理解“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

目的有两个:第一,突出图形变换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第二,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启发学生图中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或通过平移把有关图形进行转化。最后,比较用不同方法算出的结果,体会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这部分内容安排两道例题。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5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如:例4教学时:①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②直观判断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③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认识。④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为教学例5打基础。教学例5时,①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②提问:你选的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③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填表,建立初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吗?④引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出结论。⑤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方格图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如P14、1;P23、4。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图形的大小关系。如P17、5;P21、2;P22、1。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计图形。如P17、6。练习的优点:第一,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操作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怎样处理推导多边形面积公式的不同方法?

教材第16页“你知道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到:①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不是惟一的。具体教学时,可以先演示“以盈补虚”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要使‘盈’和‘虚’相等,就先要找到三角形相应边的中点”,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②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三角形底、高的关系。其次,教学25页的思考题,适当提示不同的转化方法。

第三单元 认识小数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

这部分内容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包括例1、例2、例3、例4和练习五;

第二段,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包括例5、例6、例7和练习六;

第三段, 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求小数的近似数,包括例8、例9和练习七;

第四段, 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认真分析教材中认识小数意义的活动安排。

小数意义的认识内容:第一,小数与相关十进分数的关系;第二,小数的读、写方法;第三,小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第四,小数的数位名称及其顺序;第五,纯小数和带小数。这需要老师认真体会。例1和例2重点让学生认识小数与相关十进分数的关系,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例1引导认识到:两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几个百分之一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例2引导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例3探索进率,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数位上的数,其计数单位是不一样的;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例4学生说出一个带小数不同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数值,引出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沟通小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突出小数与整数在计数方法上的一致性。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新知。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角、分作单位说出题中几种物品的价钱,再讨论“为什么5分可以写作0.05元,4角8分可以写作0.48元?”在讨论中明确“5分是1元的 ,可以写成0.05元,4角8分是1元的 ,可以写成0.48元”,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几个百分之一都可以写成两位小数。第二,抓住机会引导类推,在类推中逐步完善认识。知道两位小数表示几个百分之一后,可以引导学生类推:三位小数表示几个千分之一、四位小数表示几个万分之一……;讨论多少个0.01是0.1后,可以类推出其他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纯小数的含义和组成后,可以类推出带小数的含义和组成。第三,结合认识小数含义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如,结合例1的教学让学生读、写两位小数,结合例2的教学让学生读、写三位小数,结合例4的教学让学生读、写带小数。

2.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小数的性质,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例5: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观察场景图,自主收集信息,引起“比较”的心理需求,再提出:“橡皮和铅笔的单价相等吗?为什么?”第二步,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说明橡皮和铅笔的单价是相等的。可以启发学生分别把0.3元和0.30元改成3角和30分,再进行比较;也可以启发学生画正方形图分别表示出0.3和0.30,再进行比较。第三步,引导学生对照数位顺序表分别写出0.3和0.30,认识到:0.3是3个十分之一,0.30是3个十分之一和0个百分之一,或0.3是3个十分之一,0.30是30个百分之一。从而更为抽象地把握其大小。第四步,组织观察、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形式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你能得出什么初步的结论?

教学例7,在提出“三角尺和练习簿,哪个贵一些”这个问题后,也要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用不同方法去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再根据讨论的情况引导分析每个小数所包含的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作出判断。学生积累一定的比较小数大小的经验后,再对比较方法作进一步抽象,即:先比较整数部分的数,再依次比较小数部分的十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的数……

3.具体指导大数目的改写,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把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本质是把同一个数用不同的单位记录下来。因此,教学时可以从简单情形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基本原理,探索把大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可以先让学生分别讨论下面几组填空题:

通过填空和相应的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数改成以“十”作单位的数,只要在原数的十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并在得到的数后面添上“十”;把一个数改成以“百”作单位的数,只要在原数的百位后面点上小数点,并在得到的数后面添上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类推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此外,教学时还应注意区分大数目改写与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的方法。例如,324000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小数是32.4万,把这个数四舍五入到万位则是32万。其方法和结果都是不同的。

4.组织本单元的“回顾与整理”时,要着重讨论小数与分数、小数与整数的内在联系。

从本质上说,小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对这一点,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是非常明确的。另一方面,从相似性来说,小数更像整数。这是因为:第一,小数和整数一样,都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其相邻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10。第二,小数和整数都遵循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也正因为如此,小数的写法与整数是相似的。第三,除小数点的定位法则外,小数的大小比较和四则运算都可以像整数一样进行。理解小数的上述本质特征,并体会到小数与整数的上述相似性,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小数的重要标志。

第四单元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第47~51页的例1、例2和练习八,主要教学小数加、减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第二段,第52~56页的例3、例4和练习九,教学把整数加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以及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联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是:第一,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第二,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第三,笔算加、减法的基本程序及进、退位的规则。因此,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可先让学生算,再在讨论中理解算理。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而小数末尾的数对齐,并不一定是相同数位对齐。

2.适当指导学生计算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的题目。

这类题是小数加、减计算的难点。一是难在写出的竖式与学生已有认知的矛盾。如3.4-2.65,竖式中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而减数的百分数有“5”。面对这一情境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二是计算过程往往涉及退位或连续退位,而退位本来就是计算减法的难点。教学时着重抓两点:第一,启发学生要在被减数的末尾添0。例2列出竖式后可以提示:这道题要从哪一位算起?百分位上要算几减几?第二,学生在被减数末尾添0后,要进一步追问“添0的依据”,以促使学生有根有据地思考。至于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也可提示:整数可以看作特殊的小数,其小数点可补在个位的右下角。

3.要恰当把握计算的难度要求。

《标准》对笔算加、减法的要求有所降低,第一学段整数加、减法的目标是: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由此可推知:小数加减法也应限定在相应的范围内,如,9.6+18.4可看作两位数加三位数,25-5.6可看作三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适当控制计算的难度,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4.让学生在计算和比较中体会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数的概念的扩展通常都源自运算的需要。例如,在自然数范围内,两个自然数的和仍是自然数,但两个自然数的差就不一定是自然数了。为了使减法总可以施行,人们便引入负数,从而得到整数的集合。在整数范围内,加减法就能畅行无阻。又如,在整数范围内,两个整数相除就可能不再是整数。为了使除法总可以施行,人们便引入分数,从而得到有理数的集合。在有理数范围内,一个新的数系建立后,必须使相关的四则运算满足基本的运算律,否则运算方法就无法确定,这样的数系也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例如,计算1.5+0.3时,先算0.5+0.3,再算1+0.8。这一算法的逻辑前提是:整数加法的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明白教材在教学小数加法(或乘法)后,为什么要强调整数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或乘法)也同样适用。

5.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

安排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计算器计算,拓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第二,通过计算器计算,引导学生探索一些数学规律,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时,一方面要注意提供适合用计算器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或隐含某些数学规律的式题,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另一方面,也要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计算器,以免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第五单元 找规律 [小学教学设 计 网--更 多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物体的排列规律。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引导学生根据周期现象中的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例2,引导学生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的总个数。

练习十第1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2~4题配合例2的教学。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用画图、列举等方法探索并发现规律。

画图、列举是解决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好处:①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知规律,②有利于学生体会周期规律与相关除法算式的内在联系。教学时,一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按周期规律排列的物体或图形,丰富对规律的认识;二要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操作过程,在表达中提升对规律的认识。例如,第59页例1中按规律排列的彩旗,可以写汉字列举:红、红、黄、黄、红、红、黄、黄……;可以写数字列举:1、1、2、2、1、1、2、2……;可以写字母列举:A、A、B、B、A、A、B、B……;也可以画简单图形列举:□、□、△、△、□、□、△、△……。学生各自操作并充分展示交流后,追问:根据操作,你认为可以把几面彩旗看作一组?你一共列出了这样的几组?最后还剩几面旗?

2.选择合适的时机,突出周期规律与相关除法算式的内在联系。

用除法算式表示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要抓住两点:一是要启发学生在画图、列举的过程中想到相关的除法算式;二是要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解释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如:例1中的盆花,可以在学生画图、列举后提问:可以把几盆花看作一组?一共摆了这样的几组?最后还剩几盆?根据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你能列出怎样的除法算式?在15÷2=7(组)……1(盆)中,“2”是怎样来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算式你能判断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吗?

3.指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

练习十第1题用列举的方法认识到:比自己大12岁的人,属相与自己相同;再启发学生思考:除了比你大12岁的人与你属相相同外,与你属相相同的人还可能比你大多少岁?与你属相相同,但比你小的人是否已经出生?你多少岁哪年出生的人与你属相相同?第2题可以直接要求学生先用除法算出60个灯笼可以分成多少组,还剩几个,再让学生各自算出每种颜色的灯笼各有多少个。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在日历表上圈一圈,并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再追问:4月份的30天中,把几天看作一组比较合适?把7天看作一组,30天一共可以分成几组,还剩几天?剩下的2天分别是星期几?这个月上课的天数可以怎样算?休息的天数呢?第4题先要让学生列除法算式判断“最后一人报几”,再启发学生利用计算结果进一步推算报“一”的学生总人数。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联系动手操作,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基本方法。

例2引导学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自主解决问题,突出“一一列举”时要不重复、不遗漏。

例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列举,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练习十一第1、2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3题配合例2的教学,第4题配合例3的教学的,第5~9题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有序思考是“一一列举”的关键。

“一一列举”就是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否则,列举也就失去了意义。要使列举过程不重复、不遗漏,关键在于有序的思考。因此,指导学生有序思考,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体会到“序”的重要性。例1:可以先让学生用18根小棒围成长方形,并进行交流。此时学生关注的焦点是怎样用18根小棒围成长方形,所以交流的围法必然是多样而又杂乱的。由此,可进一步启发:根据大家操作的情况,想一想,当长方形的宽是1米时,长一定是几米?当长方形的宽是2米时,长是几米?你能把符合要求的长和宽一一列举出来,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吗?在上述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会主动转移关注的焦点,而且能从中意会到“序”的重要性。其次,要让学生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序。这里所说的合适方式主要指列表和画图。教学时,一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表格和直观图,让学生在表中填一填,在图中画一画。二要鼓励学生主动地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例如,教学例2时,学生弄清“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含义后,就可以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分别表示“只订阅1本”“订阅2本”和“订阅3本”的具体方法(介绍),再算出订阅方法的总数。组织交流后,可以继续呈现例题中由教材呈现的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所能获得的信息,进一步体会列表对于思考过程的促进作用。

2.要让学生在列举过程中,发现一些隐含的规律,逐步提升有序思考的水平。

例3:引导学生从“只住一个3人间想起”:如果住1个3人间,还剩20人,需要10个2人间;如果住2个3人间,还剩17人,剩下的人不能全部住进2人间;如果住3个3人间,还剩14人,需要7个2人间……在此基础上,可以提问:如果住4个3人间,剩下的人能正好住进2人间吗?想一想,3人间的个数只能是哪些数?(1-7的奇数)。练习十一第7题,学生填表,观察、发现:当面积相等时,长和宽的数值越接近,长方形的周长就越小;反之,长方形的周长就越大。练习十一第8题,学生画图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后(6种),还可以让学生再分别说说从小宁家到下图中所标各点的走法种数,以启发学生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

3.思考题可以分步提出要求,以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

练习十一的最后,教材安排了一道思考题,根据题意,在由9个钉组成的“田”字形钉子板上围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一共可以围出32个。教学时可以分步提出要求。例如,先在钉子图上直角三角形;再画等腰直角三角形;最后画钝角三角形。

第七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小数与整数相乘,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小数与整数相乘,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包括例1、例2、例3和练习十二。

第二段,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探索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包括例4、例5、例6和练习十三。

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为什么要把小数乘、除法混合编排?

有两点考虑:第一,小数与整数相乘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便于转化成整数乘、除法,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算法。而小数乘小数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因此,分开编排有利于学生根据不同计算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第二,由于小数乘、除法的知识点较多,难点相对集中,分开编排会消除长时间学习的厌倦心理,也便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

2.为什么要结合小数乘、除法探索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传统教材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般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中。本套教材把这一内容移至本单元教学,基于二点:第一,专家认为,用“扩大”和“缩小”表达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状况不规范,如:把30扩大5倍,30是1倍;把30缩小5倍,6是1倍。1倍数发生了变化。结合小数乘、除法安排上述内容后,由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则可表述为“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等于把这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这样,就可避免学生认知上的矛盾。第二,这样安排,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把握规律,提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考虑到探索规律时会涉及乘、除数是四位数的乘、除法,教材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3.要准确把握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例1和相应“试一试”“练一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0.8×3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0.8×3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是相同的。接着,要求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2.35×3,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积累对小数与整数相乘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通过“试一试”,先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三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题目,并观察每题中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例题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出整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第三层次,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巩固初步理解的计算方法。

4.要切实理解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活动线索。

例2、例3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提出“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的问题,要求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初步感知规律。第二层次,让学生再找出几个小数,用它们分别乘10、100、1000,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丰富对规律的感性认识。第三层次,讨论、归纳:把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并让学生根据等式的自反性,自主领悟其逆命题。第四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应用规律把以“千克”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为单位的数,初步体会规律的应用价值。

例5、例6的安排与例2、例3类似。其教学可仿照例2、例3进行组织。

5.要仔细分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几种典型情况,并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

例4主要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结合情境,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把9.6元转化为96角或9元6角计算出结果;再出示完整的除法计算竖式,并讨论“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讨论中,可以联系具体情境理解,也可上升为小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解释:因为被除数的小数部分是6个0.1,把6个0.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0.1,即0.2,所以商的小数点应该点在整数部分的3和小数部分的2之间。第二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末尾,余数不是0,需要添0后再除”。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给出的不完整的竖式,说说除得余数2后,为什么要继续往下除,为什么可以在2后面添0,添0后得到的“20”表示20个几分之一。从而使学生明白:除得余数2以后,如果不继续往下除,只能说明每千克香蕉的单价大约是2元,而不能得到准确的单价;在2后面添0的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添0后得到的“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第三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商1时,要商0”。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讨论“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因为个位不够商1,所以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上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6.适当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中,简单实际问题。可分为:第一类,可以用一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二类,连乘、连除,简单的归一、求平均数和行程问题;第三类,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其他日常生活问题,如第79页的第9、10两题。教学时,一要鼓励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二是提醒学生注意总结常见的数量关系,不断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以提高应用小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八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常用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

例1,认识公顷,探索公顷与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例2.认识平方千米,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

练习十四第1~4题配合例1的教学,第5~7题配合例2的教学。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准确把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不同教学要求。

教材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分别安排了不同的学习活动,体现不同的教学要求。公顷:认识含义,还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推理和想像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平方千米:认识含义,探索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换算。教学时,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如,通过观察一个面积接近1公顷的操场或足球场的大小,直接感知1公顷的大小;通过观察100平方米(28个小朋友,1.5米×7≈10米)正方形的大小,并通过推算和想像感知1公顷的大小。至于平方千米,只要通过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和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平方千米是测量和计算大面积土地的常用单位就可以了。

2.要把认识概念和探索相关单位之间的进率结合起来。

教学例1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公顷,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土地面积,常用公顷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引导学生思考: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学例2时,也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四幅图片,读一读图中的文字说明,发现这里使用的面积单位都是平方千米,认识到“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根据对已经学过的面积单位的认识,猜一猜1平方千米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接着揭示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由此,引导学生推算平方千米和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进行如下的简单推理:因为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而10000平方米=1公顷,所以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要具体指导看图估计面积的方法,以增强学生对面积大小的实际判断能力。

练习十四的第5题可以引导学生先把题中山西、湖南、云南等三个省的地图适当分一分,再通过与江苏省地图的比较作出估计。估计海南省的面积时,则可以先把江苏省的地图分一分,看其大约有多少个海南省那么大,再作出估计。

练习十四最后的“你知道吗”,可以先让学生结合阅读文字说明自主估计图中每个大洲和每个大洋的大小,并组织相应的交流。估计、体会。

4.帮助学生适时回忆并整理学过的面积单位。

练习十四的第6题,可以先让学生比划或描述学过的各个面积单位的大小,再要求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这些面积单位排列起来。在此基础上,说说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突出:除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0之外,其余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

练习十四的第7题,要让学生联系第6题的活动过程,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先想像这些物体表面或占地面积的大小,再根据给出的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名称,以进一步强化对有关面积单位的整体认识。

第九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教学小数乘小数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

这部分内容分六段安排:

第一段:教学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包括例1、例2和练习十五;

第二段:教学积的近似值的求法,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小数乘法,包括例3、例4和练习十六;

第三段,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包括例5和练习十七;

第四段,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除法,以及简单的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包括例6和练习十八;

第五段,教学商的近似值的求法,认识循环小数,包括例7、例8和练习十九;

第六段,是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

教学例1、例2时,教材呈现了一个小朋友房间的平面图和陈设图,并标出了相应的长、宽数据,引导学生利用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列出小数乘小数的算式,初步感受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在练习十五第7题:分别求这台拖拉机1.2小时、0.75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在比较中进一步感受小数乘法的运算意义。教学例3时,让学生根据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列出算式,体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内在联系。

2.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对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理解。

安排两道例题。例1及其“试一试”着重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例2掌握当乘得的积的位数少于因数的小数位数时,小数点的处理方法。教学时要抓住:第一,使学生联系已有经验,想到“小数与小数相乘时,可以把两个乘数都看成整数”。第二,指导学生用积的变化规律解释其计算过程。在明确3.6×2.8可以看成36×28进行计算后,呈现例题中的竖式,启发思考:把3.6×2.8看成两个整数相乘后,第一个因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原来的10倍)第二个因数呢?(也是原来的10倍)乘得的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原来的100倍)要得到两个小数相乘的积该怎么办?(把乘得的积除以100)第三,组织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试一试”以后,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例题中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试一试”中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从而归纳出: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3.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求积、商近似值的方法。

例3教学求积的近似值,只是提出要求,而把过程与方法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在教学求商的近似值例7时,教材又根据内容特点介绍了循环小数,并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教学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使学生体会到求积、商的近似值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第二,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第三,要了解学生能否正确书写答句。

4.让学生经历探索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例5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基本计算方法,突出利用商不变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例6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小数位数时的处理方法。教学例5时,第一,结合具体情境,启发学生想到7.98÷4.2可以转化为79.8÷42来计算。第二,结合除法竖式,使学生掌握这一除法竖式的具体方法。

例6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再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当被除数的小数位数少于除数的小数位数时,可以在被除数的末尾先补上适当个数的0。而这一做法的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5.恰当把握循环小数的教学要求。

例7结合商的近似值的教学,适当介绍了循环小数的含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对循环小数的介绍,仅仅是结合具体的除法计算过程作了一些形象的描述。其意图显然是只要求学生在直观水平上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时要把握:第一,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如练习十九第1题。第二,不涉及循环节以及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更不要求学生用循环小数表示计算结果。第三,如果部分学生对这一知识感兴趣,可引导他们阅读第98页的底注和第101页的“你知道吗”栏目,以了解更多的有关循环小数的知识。

第十单元 统计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安排:

第一段,认识复式统计表,包括例1和练习二十;

第二段,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包括例2和练习二十一;

第三段,是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与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两个特点:一是信息容量大;二是便于比较。教学时,首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把单式统计表合并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例1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把数据分别填写在四张单式统计表里。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这四张统计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比较,明确表中都有性别和人数两栏;明确每一张表只能反映一个兴趣小组的男、女生人数情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把四个小组的人数合并在一张统计表里,应该怎样填?思考交流,认识到:要并在一张表里,这张统计表不仅要反映每个小组男、女生的人数,还要反映各小组的总人数以及这四个小组男、女生的总人数。其次,要重视对统计图表的数据分析。填写例1的复式统计表后:表中除了可以看出各小组的男、女生人数和总人数之外,还能看出哪些信息?把各小组的总人数进行比较,能看出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多,哪个小组的人数最少吗?把四个小组的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是男生人数多,还是女生人数多?教学例2,除了回答教材的问题之外,还可以回答:北京市哪个季度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季度的平均气温最低?桂林市呢?从整体看,哪个城市的平均气温高一些?

2.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表、制图练习。

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了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表、绘图的操作干扰学习重点。侧重于让学生填表分析;在教学复式条形图时,除了让学生看图分析、回答问题之外,只要求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涂上直条。教学时,一方面要把分析图表中的信息作为重点。另一方面要突出如下几点(例1):第一,指导学生读懂复式统计表的表头。第二,具体指导学生计算复式统计表中的“合计数”与“总计数”。第三,要具体指导确定直条高度的方法(例2后的“试一试”),要帮助学生确定表示“8人”和“12人”的直条的高度。可以提醒学生先用“毫米”作单位量出纵轴上每格的高度,再把1格大体均分成5份,并由此确定表示相应人数的直条的高度。

3.因地制宜,组织实际调查活动。

练习二十的第1题,调查本班同学家庭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第4题调查本小组同学体育达标的情况;第5题调查在最近一次的学校田径运动会上得分情况;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调查本班同学体育达标情况;整理与练习的第4题,调查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情况;“了解周围的家庭”,调查附近10个家庭最近一次水、电、电话和燃气费的缴费情况,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及收成情况。教学时,一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展调查活动,也可以自行设计其他项目的调查活动。二要内合理分工:要有人负责询问、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核实数据。三要提醒学生在调查中学会和他人交往,注意言行得体、大方、讲礼貌。四要引导学生及时整理调查的数据,用合适的方式描述数据,并主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超市购物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超市购物”,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通过"超市购物"实践活动,使学生巩固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让学生经历调查访问、设计方案、填写发票、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结合相关背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课前调查:

1.到超市调查三种物品的价格,并完成调查表。

2.咨询:购物时为什么要索要发票?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超市购物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数学活动从调查入手,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现实意义,学生也乐意去做。学生在调查活动中积累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丰富讨论、交流的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调查结果

1.提问:课前,同学们到超市做了一些调查,谁愿意把调查的结果向大家说一说?请两名同学说说调查结果,并将其调查表投影出来。学生评价带的钱合适不合适。讨论交流:带的钱正好或太多好不好?为什么?

2.小组内评一评每人带的钱数是不是合适,不合适的改进一下。

[评析:通过讨论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又学会做事。]

二、设计购物方案

1.讨论:人们在超市购物,最关心的是什么?

2.播放一个学生购物情景的录像。录像的内容:某学生的一篇数学小论文在报纸上发表了,获得30元稿费。她妈妈让她自己支配这30元钱。这位同学在超市内根据自己的需要、爱好挑选东西。她还要为老师买一件礼物,感谢老师的辅导;为妈妈买一件礼物,感谢妈妈每天辛辛苦苦操持家务。她边挑选东西边估算着用了多少钱。

讨论:你认为这位同学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为什么?

3.如果给你30元钱,你会买什么?请根据课本第64-65页提供的商品单价设计一个购物方案。小组内互相检查每个人的购物方案合理不合理,还剩多少钱。

课堂调查:最多的买几种物品?最少的买几种物品?剩钱最多的是多少?最少的是多少?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评析:(1)生活中的购物有两种情形:一是根据要买的东西看一看需要带多少钱;二是根据所带的钱数看一看能买什么东西。显然前者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后者不常有。情境的创设就使后一种情形显得合情合理。(2)这位同学在购物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购,还不时地进行估算,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为妈妈、老师买礼物,展示了这位同学的美好心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的传统道德教育。(3)设计购物方案,学生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商品的价格、是否需要等各种因素,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课堂调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消费要合理、做事有主见等思想教育。]

三、解决实际问题

1.李小明同学带50元钱想买如下物品(投影出示):

8包方便面,每包2.30元;

1包饼干3.60元;

5瓶什锦莱,每瓶2.90元;

10枝铅笔,每枝0.60元。

请你帮他算一算带的钱够不够。

2.谈话:

课前,同学们已经了解过有关发票的作用,谁能说说购物时为什么要索要发票吗?(发票有促进商家纳税、维护消费者权益等作用。教学中要表扬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去了解的做法,鼓励学生购物时主动索要发票。)请你帮营业员为李小明开一张购物发票。(每人一张发票复印件)小组内检查发票填得合格不合格。

[评析:购物与索要发票紧密相联。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纳税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填写发票,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与作业

1.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通过在不同超市购物,以及对不同超市的调查和了解,你对他们的管理、价格等各方面有什么看法或想法?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或建议写给超市经理,说不定你的建议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总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本节课设计思路宽阔,内容恰当,体现了这一理念。综观整个活动设计,既有精确的计算,又有合理的估算;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交流、讨论、互动;既有课内的方案设计,又有课外的调查活动;既有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较好地促进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课程目标的达成。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二)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移》的教学设计

执教者:杨国全

学习内容: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25-26页"平移"。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现象。能直观地分辨常见的平移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会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教学重点:学习平移的有关定义及平移的性质

教学难点:1.对平移的两要素的理解;2.如何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唤起记忆

1.师:同学们,国庆节就要到了,在这七天假期里,同学们最想去哪玩?(海边,爬山,公园,游乐场……)游乐场老师也喜欢,我还听说国庆节河源市儿童公园要开业了,你们想不想玩,一提到玩大家都特别高兴,你喜欢哪个游戏活动?(滑梯、缆车、摩天飞轮等)其实玩中也有很多数学问题,你能说说它们都是些什么现象吗?

2.指学生汇报。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引出定义:像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师:今天我们就来断续研究平移的现象,板书:平移

3.举例: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运动是平移的现象?(开窗户、汽车行驶、电梯、升旗等)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议一议,移一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当红旗手,好吗?你们每组都有一张表格,现在你们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这张表格的内容。并讨论:在画小旗向左平移4格时,先考虑哪个条件?如何画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将学生各类不同的作品拿到实物展示台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移?并板书两要素(方向和距离)

(三)错题评析,明确要求

通过错题评析,让学生明确平移的过程是整个图形按要求进行平移,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而不是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方格数。

(四)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红旗已经到旗台下了,终于可以升旗了,现在请你们把红旗升到指定的位置去吧!打开书本,同学们独立完成升旗仪式。老师巡视指导,展示各种情况,集体评议。使学生理解"小旗平移前后,大小和形状都不能改变"。

(三)拓展延伸,深化知识

师:这道题目与前面两道有何不同?该如何按要求把小船把小船平移到指定位置?(使学生明白小船每次平移时,大小和形状都不能改变)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四、小结:你学到了什么

1.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2.判断一个图形能否经过平移得到另一个图形,必须要去注意图形本身的方向不发生变化。

[板书设计]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分数的大小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分数的大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的分析

北师版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是安排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并在比较过程中,引出“通分”的概念。教材创设了“校园面积”比较的情境,引出两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教材提供了三种思路: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根据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第三种思路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比较大小。教学时,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体现比较方法的多样性。

对学生的认识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主要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去比较,或者是把分子变成相同的,比分母。分母相同的分数和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有了初步的理解,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比较大小的方法的两个重要成份都已学过,在这节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或同分子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并在此同时理解通分并学会通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对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探索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会正确比较两个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2.理解通分的含义,探索通分的方法,会正确通分。

3.经历多种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 的比较方法并在比较中掌握通分这一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

一、引入,初步感知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1、今天我们来研究分数的大小(出示课题)

2、(1)先来看两个分数:和,谁大?你是怎么判断的?

(2)那这两个分数呢?和

3、再来看看这幅图(出示主题图)。

(1)仔细观察,你感觉谁的占地面积大呢?理由。

(2)究竟谁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要比谁的占地面积大就是在比什么?

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快速判断出他们的大小吗?为什么?

(3)看来我们遇到了一种新的情况:分母不同,分子也不同

(4)究竟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出和谁大?试着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二、探索判断的方法,引出通分

1、尝试比较,

学生在独立思考后,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先来试一试,体验一下,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看书自学,理解通分这一概念

(1)同学们很会动脑筋,想出了不同的方法都比较出了大于, 也就判断出了操场的面积大。请翻到书53页,看看书上还给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

(引出通分的概念)

书上是怎么介绍通分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请仔细看黑板,上面的4种方法,哪一种是运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的?

同学们发现了关于通分重要的一点:要把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就统一了分数单位,就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比较大小了,在这里这个相同的分数叫作:公分母。

(3) 请看邹老师通分: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关于通分还要注意什么?

(4)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通分吗?

3、来大家对通分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那我们来试一试。出示:

将和通分

先独立尝试,由师收集各种做法,展示。引导学生集体讨论

(1) 先检查一下,这些做法对吗?

(2) 都对,那你有什么发现?

(3) 你喜欢哪一种?

4、小结:今天我们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大小,还理解了其中一种方法叫通分。

第三个环节

巩固新知(练习题略)

教学反思:

思考一:是“创新使用”还是“照本宣科”?

有了上面的指导思想,我又认真研究教材,感觉教材上给出的两个分数和,空间太小,不利于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于是想不用书上的主题图,改为和比大小,这样借“1”比这种方法也可以出来。在和我们数学组老师一起研讨时,一位老师问起我换掉主题图的理由,并建议我多思考一下这个主题图为什么放在这里。带着这个问题,我又认真地开始读起教材来,这才意识到,这幅主题图可以引导学生初步直观感知和的大小,而且教材选用和这两个数的目的就时要避免比较的方法过多,反而容易冲淡这节课的重点通分。于是决定还是尊重教材“照本宣科”上吧。这样这节课的三个板块就初步定了下来,一是初步感知和的大小,二是在探究和多种方法比较大小的基础上理解通分,三运用通分解决比较大小问题。

思考二:究竟一节课能有几个重点?

由于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比较分数的大小,我们第二个环节设计了一次四人小组活动,为了便于学生能在小组内拓宽自己的思路,学会在小组交流中学习。同时希望以小组汇报为平台引发全班的讨论与思考。但是试讲下来,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又问了我两个问题,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一节课将近三十分钟都在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大小的方法,那学生们会感觉今天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呢?我哑然了。是啊,尽管这节课有我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时间上调控不当的问题,尽管我万分清楚这节课的重点是通分,但我对引导学生讨论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无法舍弃,反而会让学生弄不清这节课的重点。而一节课可能会有两个重点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在我校数学组老师的讨论,在大家的讨论中,我清晰地认识到了这节课中比大小的多种方法只是情景,是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理解通分这一概念设立的。学生学会了通分,就自然能运用通分这种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了。于是当前我要解决的问题就只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数比较大小方法时如何作好时间的有效调控,我的策略是妙用评价,就是当需要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时,我请学生评价,当讨论快偏离主题时,由老师来评价。

思考三:关于“通分”这一概念是由老师讲还是学生自己读?

北师版的教材一向不主张学生的死记硬背,因而出现在数学书上的结语或概念是很少的,而书上在这节课中出现的关于通分的概念在我看来就十分珍贵了,于是一开始在设计教案时就安排学生在这里自学,期待学生能读懂些什么。但是在试讲中我发现这段在我看来很简单的很简单的话,学生读起来却十分绕口,难于理解。我不禁彷徨了,心想这个概念既然这么难,是不是该由我来直接讲?但我确实又不想让学生们失去一个直面书本的机会,于是就把心中的疑问拿到我校数学团队中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通分的概念一定得由学生们自己读,但我们老师得引,这里却不是引导他们如何读,而是引发他们的讨论,让他们自己需要从这里概念中读出理由。于是在这个读书的环节中我们设计了两个活动来引发学生的讨论:一、从多种方法中找出哪一种是用通分的方法来比较大小的。二、看老师错误的通分。果然学生的思维被我引爆了,围绕通分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从这次对新教材深入的研读,我感受到要真正读懂新教材很难,需要我们前后联系,认真思考,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七)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平移》教学设计

扶风县午井镇中心小学 张银利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平移》

教材分析:

《平移》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是在三年级下册学生对平移已经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教材通过设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平移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还通过在方格纸上将图形进行平移,使学生掌握平移的方法,并会画出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和变换,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解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平移现象,了解平移的基本

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

向平移后的图形。

[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讨论、辨析等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感受图形的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教学难点:

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特征,建立直观的空

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在运动,下面老师也带给大家几种有趣的运动现象

1、出示多媒体:火箭、小火车等五种物体的动态显示情境

问: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物体在做什么形式的运动?

生:平移和旋转

2、揭示课题

师:旋转这种运动现象在我们以后的知识中将会继续学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和探究平移现象。

板书课题-平移

3、举例感知

师:除老师列举的这三种平移现象之外,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平移运动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4、描述定义

师:根据这些物体运动的特点,你能给平移下个定义吗?什么是平移?

平移定义:像这样,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

二、探索交流,体会平移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对平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数学中,我们不仅要会辨认平移,有时还要指出物体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了多大的距离?这是我们下一步要探究的知识。

探究1:图形向上平移

多媒体演示:出示方格图,并显示实线和虚线两座小房子

师:小房子从实线位置到达虚线位置,在做什么运动?仔细观察图,说说小房子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几格的距离?数数看 。

学生回答

师:到底谁说对了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屏幕上的这小房子是可以动的哦!那么我们就让小房子动起来,数数看吧!

师生共同数格子(向上移动了5格)。

师:如果是画在你们纸上的小房子,那可是不能动的,那你们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数出小房子移动的距离?(找对应点或对应边)

师演示,师生共同按对应点或对应边数出小房子移动的距离。

探究2:图形向右平移

多媒体演示:出示方格图,并出现实线和虚线两座小房子

师:现在这个小房子移到虚线位置是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格?谁愿意在白板前带着大家一起数出来?

学生代表在白板前展示(向右移动了7格)

问:小房子不仅可以向上向右平移,还可以向什么方向平移?

生:向左向下平移

师:其实小房子还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向任意方向平移,但是在现阶段我们只研究物体在水平和竖直方向这两种最简单的情形下移动的情况。

探究3:平移的特点

师:大家继续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平移后的小房子和平移前的小房子相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大小没变,位置变了。

师;这就是平移的第一个特点: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只改变物体的位置。

师:为什么刚才数小房子平移的距离时,用小房子上的一个点或一条边也能代表小房子整体移动的情况。(点或边是小房子的一部分,它们随着小房子一起移动,移动的距离相等)

师:这是平移的第二个特点:物体在平移过程中各部分移动的距离相等。

探究4:再现平移过程

师: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练习,再次来感受一下物体平移的过程:

图形①到图形②是向___平移____格得到

图形②到图形③是先向___平移___格,再向___平移___格得到

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再次感悟平移的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三、动手操作,深化平移

师: 通过上面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平移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那么大家有没有勇气接受更大的挑战,画出物体平移后的图形呢?

1、动手操作

出示题目1:在方格纸中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思考并尝试画图

(2)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

(4)师白板演示(首先在原图上找出关键点,即小旗的各顶点,然后根据要求将这些关键点分别向左平移4格,最后将这些点顺次连接起来)

出示题目2:在方格纸中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由代表展示讲解。

2、总结方法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

的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

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3、课堂练习

出示题目3: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 移5格后的图形。

出示题目4: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小船向左平移5格,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要求:先独立完成,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你的方法。

4、展示交流

由小组代表在展台前展示他们的结果。

教师做出评价和指正。

四、总结全课,欣赏平移

1、师: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生活中通过一些基本图形的平移,还可以得到很多美丽的图案,下面就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师生共同欣赏,感受平移之美。

2、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找点 移点 连点成形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学生观察、辨识平移运动现象开始,并让学生列举生活常见的中做平移运动的例子,然后通过模仿做动作,让学生用手势和动作表示平移,感知平移运动的特征,尝试描述平移的定义,整个过程中学生眼、手、脑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中,形成数学模型。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观而形象,图形身份出现,与学生一起研究,这样,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生动活泼也是这节课堂的最大亮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使抽象的空间观念变得直的平移特点和画法显得一目了然,同时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电子白板交互式教学也方便了课件、注释、展台之间的随时切换,使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生活中的数学是充满魅力的数学。新课程理念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应该走进儿童的生活,使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们学习有用的数学。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将学生们带入生活情境中,让他们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在课后谈收获时,有学生喜悦地说:"生活中有好多数学知识呀!数学可真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后,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热情,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足之处: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觉在探究阶段给予的时间太短,使部分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学生收获很少。另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小组团队的作用,使更多学生得到交流机会。课堂上应该以学生的思考、讨论、操作、总结、汇报为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敢想敢做敢说,师生之间形成融洽愉快合作的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四)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四)”,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平 移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两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生活中的平移。

(1)老师开窗,移动黑板。问:去年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平移,你能 在刚才老师的动作中找到平移的现象吗?

(2)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的物体做了什么运动?

②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方向相同吗?

(3)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都是平移?(课件出示一组让学生欣赏)

2.复习数学上的平移

课件出示:小鱼在方格图中的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这只小鱼做了什么运动?这只小鱼怎样平移的?(小鱼向左平移了7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平移的过程中小鱼的( )变了,( )和( )没变。

3.小结: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2)观察淘气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旗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找班里学生的这两种错例)

学生观察后汇报:

淘气的画法:在小旗上找一个点向左平移4格,再从平移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

笑笑的画法:从原图最左边开始,向左空出4格,再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两图距离4格。

(3)到底谁画的对呢?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订正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5)小结: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4.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方向变了,位置变了,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大小没变。

5.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同桌交流平移过程。

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1题。

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2题。

说说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

画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再连点画图。

4.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

你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四、欣赏美丽的平移图案

运用平移的方法还能做出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五、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图形的两次平移)

2、你有什么收获?(平移图形的方法:①选点 ② 移点 ③连点成形)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选点 移点 连点成形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一)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一)》,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

《平移》教案设计

五华县龙村镇榕溪小学 温旭华

[教学内容] 平 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体会平移的本质特征。

2、物体沿着直线运动,把这样的直线运动叫做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2、课件出示:生活现象中平移的数学现象。

揭示课题并板书:平移

二、探究新知,建构模型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的第一个问题。 题中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在画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时,先考虑哪个条件?如何画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 我们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所有的对应点都应满足向左平移4格的要求。

(2)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3)教师巡视,找出学生的典型错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①平移的方向不对。 ②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4)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平移的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的关键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形相同的图形。

师小结: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第二个问题。请学生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教师指导到放手让学生迁移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并学会观察,体现"动态"的教与学。在有趣、具体的情境教学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四个角上的点。

(2)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3)连点成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结论、获得知识,使学生体会自主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连续平移两次后的图形,画完后交流平移的过程。

2、完成教材26页"练一练"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师生共同帮助。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课堂总结

1、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评价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五、布置作业

教材26页"练一练"3、4题。

板书设计

平 移

1.选关键点。

2.按要求移点。

3.连点成图。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数乘小数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数乘小数,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式题.

2.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P82-83小数乘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会熟练的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小数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

四、学习资源的设计及使用说明

教学媒体的选择——CAI课件

教学媒体的设计——

1、出示现代小区的外景图,引出例题。

2、出示例题,先让学生看图提问题,再引出例题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的计算,集体讲解时依次在课件上出示。

3、一组口算题练习。

4、教学“试一试”,出示例题的图。

5、出示书上几组习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每位同学家里的生活条件都很好,,住进了这样风景优美的住宅小区.(课件)陶老师想采访一下,你家的住房面积有多大?你的小房间面积又有多大呢?我们看,这是小明同学房间的平面图。(课件出示)

1. 从图中,你能搜集到哪些信息?

2.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 下面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求房间的面积有多大?(课件)

⑴房间是什么形状的?要求房间的面积,就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

⑵需要找哪些条件?你认为算式怎么样列?打开随堂本列出算式。(出示算式:3.6×2.8=)

二.引导探究

1.根据算式,请你估计一下房间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指名口答,课件出示)你是怎样估计的?有和他不一样的吗?谁来说说。房间的面积在什么范围内?

2.如果每平方米房子要付5000元,你认为这样估计分别要付多少钱?(指名口答)4万5千元和6万元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多少?给少了开发商不愿意,给多了我们又不愿意。要想双方都不吃亏,怎么办?(准确的计算出它的面积)

3.同学们看,这道题是两个什么数相乘?(小数乘小数)(板书课题)它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一样?(前面学的是小数乘整数)回想小数乘整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先转化成整数乘法,再点上小数点)那么,这道小数乘小数的题你想怎样算?指名回答。打开随堂本,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①指名口答,你是怎样算的?(先摆竖式,把3.6扩大10倍看作36,把2.8扩大10看作28)生说,师依次出示课件。

②谁能再说一说,第一个箭头上的×10表示什么意思?第二个,第三个呢?小组里先说一说。

③通过计算,我们得出3.6×2.8的积是多少?指名口答。

④小结:大家刚才说的真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先看作整数乘,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了100倍,右边蓝色方框里看作整数乘的过程我们一般放在心里,不写出来。方法你掌握了吗?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组口算题,想不想试一试?

①指名读题,你想说哪一题?自己选择。指名口答。

②大家都能这么快的口算出结果,真了不起,老师想知道你是怎样很快口算出结果的?

三.自主发现

1.刚才我们计算出了小明房间的面积,小明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算出来。打开书完成填空。指名一人板演。写好的同学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①汇报,你是怎样做的?

②结果是3.220,为什么等号后面写3.22?怎样化简?为什么可以这样化简?指名说,谁能再来说一遍给老师听。

③小结:老师明白了,他是先看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就扩大100倍,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三位,点上小数点。是3.220。再把小数末尾的0舍去。这样比较简便,我说的对吗?

2.师:例1的结果是两位小数,试一试的结果是三位小数,老师有困惑了,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位数是怎样确定的呢?想不想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出示讨论题)指名读题。

⑴例题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⑵“试一试”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几位小数?积是几位小数?

⑶通过比较,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①小组讨论,依次回答.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②通过这三道讨论题,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这类小数乘小数的题应该怎样计算?在小组里概括一下方法。先怎么做的,再怎么做的。

③指名说,依次出示结论。注意老师用红色标出的字是最重要的地方。同学们把方法默记一遍。

四.巩固练习.

1.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打开书,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①指名口答

②小数点为什么点在这里?

2.过渡: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了,下面请大家来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一下这位同学的作业。先看对不对?错在哪里呢?请你在旁边帮他改正过来。看书上第三题。

重点第二题,7.38是两位小数啊?哪里错了呢?让学生说出: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0划去。

3.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小数乘小数,大家都能熟练的进行口算与判断,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情况下也要运用小数乘小数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种西服面料,每米的售价58.5米,买这样的面料5.2米,应付多少元?(先估计得数,再计算)

①默读题目。

②首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元?你是怎样估的?

③结果是不是300元左右呢?在随堂本上列式解答。

④指名一人口答。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三)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移》教案(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3平 移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围绕教材中三个递进问题的设计,本节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直观地导入平移。同时,选取能让学生感知平移的直观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观察,让学生初步理解平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学生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有较深刻的理解。

2.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感知的经验,说一说生活中平移的具体实例,然后引入平移距离的教学。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后,能够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使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索的方法。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投影仪

学生准备: 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

1.播放"五星红旗升起"的视频。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项目中,冠军是马琳,亚军是王皓,季军是王励勤,为中国一起得了三块奖牌,让我们一起来看视频,感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面。

2.感知平移运动的方式。

五星红旗是怎么运动的?请大家用手势模仿它们的运动方式。

这种运动方式就是我们三年级学过的平移,你能举几个生活中平移的例子吗?

3.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出示学习目标:会画平移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把鲜活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学生置身其中,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自学探究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25页的第一个问题。

题中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在画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时,先考虑哪个条件?如何画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想法)

我们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所有的对应点都应满足向左平移4格的要求。

(2)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3)教师巡视,找出学生的典型错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

①平移的方向不对。

②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4)引导学生讨论发现: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平移的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的关键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形相同的图形。

师小结: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学生订正自己的答案。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5页第二个问题。请学生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教师指导到放手让学生迁移的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并学会观察,体现"动态"的教与学。在有趣、具体的情境教学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四个角上的点。

(2)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3)连点成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结论、获得知识,使学生体会自主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讨论解疑

阅读课本,还有什么疑问么?

四、反馈总结

1.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连续平移两次后的图形,画完后交流平移的过程。

2.完成教材26页"练一练"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对于有困难的同学师生共同帮助。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3.课堂总结

1.交流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2.评价今天自己的表现如何。

3.布置作业

教材26页"练一练"3、4题。

板书设计

平 移

1.选关键点。

2.按要求移点。

3.连点成图。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2.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简单的平移,本节课通过复习旧知识掌握平移的特征,为后面的拓展平移省下足够的学习时间。

3.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数乘除法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小数乘除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由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规律正确口算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商。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点:改写时应该怎样想

教学难点:改写时应该怎样想,如果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教学小数除以整数

1、学生共同研究相同的对象。

(1)、出示例5:21.5乘除以10、100、1000各是多少?

(2)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1.5÷10、100、1000的商

指名说说计算结果,并照下面的样子板书:

21.5÷10 =2.15

21.5÷100 =0.215

21.5÷1000 =0.0215

(3)引导观察、比较:每次除得的商与被除数21.5比较,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把一个小数除以10,就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几位?把一个小数除以100、1000呢?

(4)充实感性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意找2-3个小数,分别把它除以10,100,1000,看看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并在小组里交流。

(5)归纳:通过计算,你认为我们刚才的发现的规律对不对?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

2、指导完成“练一练”

第1题: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得数。

注意:在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时,如果数里原有位数不够,要用“0”补足,要指导学生怎样补“0”,弄清楚补在哪里,补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数的小数部分缺少几位,可以在小数末尾添几个“0”;如果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数的整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在整数部分的最高位的前面补“0”。

“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

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算法和结果。

三、 应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进行计量单位的换算。

1、 教学例6

(1)、口答2000米=( )千米、5000米=( )千米

在这些简单的问题里体会只要除以1000,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2)、出示例6中的表格,让学生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什么?

求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多少千米,只要怎么办?

(3)提问:500米=( )千米可以怎样想?先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从较大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小单位的数量要乘进率和向右移动小数点,推理出较小单位的数量改写成较大单位的数量应该除以进率和向左移动小数点。

(4)组织交流,并明确:要把500米改写成以“千米”作单位的数,可以用500除以1000;计算500除以1000时,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

你是怎样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的?愿意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吗?

2.教学“试一试”

完成后说说你是怎样移动小数点的?

适当指导改写30米的写法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第4、5两题。

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有谁知道为什么同样的物体在月球上会轻很多呢?适当介绍相关的知识。

3,指导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每10吨铁矿石可以炼铁6.05吨”能求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总结(略)

教学后记

教学中要注意逆向思考,全面地掌握规律。反过来,这个规律还可以怎么说?(引导学生说说如果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相当于这个小数分别除以多少?)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负数》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