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生物教案:《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核

发表时间:2021-07-15

高二生物教案:《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生物教案:《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一、学习导航

1、知识网络

2、学习目标

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原理和应用

3、重难点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二、自学评价

(一)动物细胞融合

1、动物细胞融合概念:_____或_____动物细胞结合形成________的过程,也成细胞杂交。

2、杂交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物细胞融合原理:

4.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

常用的诱导因素有________(PEG)、________、_____。

※灭活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病毒表面的_____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______发生作用,是细胞________,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_______打开,细胞发生融合。

※为什么病毒要灭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优点:突破了_______________的局限,是________成为可能。

6.用途: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已经成为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新品种培育的重要手段。

(二)、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项目原理融合方法诱导手段用途

植物体细胞杂交

动物细胞融合

(三)、单克隆抗体

1.概念: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生殖形成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

2.特点:既能__________繁殖,又能产生______的抗体。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第一步:将________注射到小鼠体内进行免疫;

第二步:从该小鼠脾脏中获得能够产生抗体的________细胞,与小鼠的________细胞在________,或聚乙二醇的诱导下融合;

第三步:在特定的________培养基中,筛选出________细胞;

第四步:培养杂交瘤细胞,从中挑选出________的细胞群,继续培养;

第五步:将该杂交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大规模培养或注射到小鼠________内增殖,然后再分离纯化单克隆抗体;

提取单克隆抗体: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

☆在选择培养基上,未融合的亲本细胞和融合的具有同种核的细胞都会死亡,只有________才能生长

☆B淋巴细胞的特点:________,缺点:________

☆骨髓瘤细胞的特点:________。

☆杂交瘤细胞具备具备双亲的遗传物质,不仅能产生________,还能________,能大量产生单克隆抗体。

4.单克隆抗体的应用jAB88.coM

⑴.作为诊断试剂:它在多种________及________的诊断和病原鉴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单克隆抗体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____、______、简易、_____的优点。

⑵.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运用药物与单克隆抗体连接在一起制成"生物导弹"。

相关推荐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设计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3专题二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中第2小节的内容,由于细胞工程是建立在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等研究基础上的新技术,动物细胞融合又是细胞工程中基本技术之一,所以第2小节教学内容是在高中必修教材基础上的深入和扩展,也是第1小节动物细胞培养教学后的必然及延伸,是安排在学习了免疫、遗传与基因工程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又能为后面的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教学奠定基础,尤其是为微生物的选种教学打下基础。同时,生物技术中各个分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细胞融合技术也不例外,它在现代生物技术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所以对于动物细胞融合这一部分应该能较轻松的理解,但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详细介绍。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节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
(3)了解单克隆抗体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并说其应用实例。
2、能力目标
(1)由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导出动物细胞融合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思维能力。
(2)让学生尝试设计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认识模式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分析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意义和应用,逐步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2)通过向学生介绍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明确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揭示愈加广泛和深入,知识不断更新并向前发展,认识到学无止境,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
(3)关注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2、难点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五、教学实施程序
教师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科幻电影中相关桥段,并展示人-鼠细胞杂交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导出本节课的课题。
2、进行学习目标的解读。
1、观看电影片段和人-鼠细胞杂交的图片,回忆所学知识。

2、熟悉本节课所学内容,把握难点内容。

1、回顾人-鼠细胞杂交试验,让学生对动物细胞融合技术有初步的认识。
2、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解答。
2、根据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1、通过课前预习并进行知识梳理,组内讨论,形成统一认知。
2、小组进行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探究,班内交流
1、多媒体展现合作探究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并进行小组展示。

1、并合作交流,并确定学习难点内容。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点拨精讲,解难释疑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
通过多媒体展示单克隆抗体的设计思路及制备过程,同时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为主)
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如何获得B淋巴细胞?
2、如果把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放在一起时,会有几种融合方式(类型)?
3、选择杂交瘤细胞的两步筛选的目的各是什么?
4、如何进行杂交瘤细胞的抗体检测及克隆化培养?
本部分知识较难,但学生通过预习能简单的分析出一部分,通过讨论使知识完整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随堂练习,当堂反馈
多媒体展示相关习题
读题,思考与讨论,并进行解答
1、巩固学生对实验分析解读能力。
2、通过对学生练习结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补偿性学习的安排。
归纳总结,科评价
1、多媒体展示“三个重要过程”“三个一”,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2、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观看多媒体展示内容,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总结。
科学评价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相互团结,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七、板书设计
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一、动物细胞的融合二、单克隆抗体*
1、概念:1、抗体1.1概念:Ig1.2来源:B细胞
2、方法:2、概念:杂交瘤细胞、高度单一、抗体
3、过程3、制备过程(杂交瘤制备技术)
4、意义:制备单克隆抗体4、应用:“生物导弹”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学案


2.2.2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

1.举例说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2.举例说出单克隆抗体技术及其应用。

一、动物细胞融合
1.概念:动物细胞结合形成细胞的过程,也称细胞杂交。
2.过程:含不同DNA的两个或多个细胞――→灭活的病毒PEG,电激细胞。
3.结果:形成细胞。
4.意义: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方法的局限,使成为可能。
二、单克隆抗体
1.传统获得的抗体
(1)方法:①向动物体内反复注射某种,使动物产生;
②从动物中分离所需抗体。
(2)缺点:产量低、纯度低、。
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过程(见教材图解2-24)
(2)杂交瘤细胞的特点:,产生。
(3)单克隆抗体的优点:,,产量大。
3.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1)作为诊断试剂,具有准确、、简易、的优点。
(2)用于和。
思考交流
1.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2.“生物导弹”中借助于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能将药物定向带入癌细胞内,其中药物的进入是什么方式?为什么?
正误判断
1.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都可以用灭活的病毒促进融合。()
2.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必需选用免疫过的小鼠。()
3.单克隆抗体具备纯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在诊断的应用上具有准确、高效、快速的优点。()
4.“生物导弹”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同样有杀伤力。()

一、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
比较项目原理方法步骤诱导方法结果用途或意义
动物细胞融合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分散成单个细胞后诱导细胞物理方法、
化学方法、
生物方法形成杂交细胞培育杂交细胞或大量获得细胞产物(如制备单克隆抗体)
 植物体细胞杂交生物膜具有流动性;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后培养成杂种植株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形成杂种植株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

例1 如图所示为细胞融合技术的一些过程:
(1)从A、B细胞到C细胞的过程中,必须用________处理。
(2)若A、B细胞为植物细胞,那么这样的细胞已经用酶降解脱掉了________,这种酶可能是________酶,由此生成的A和B细胞称为________。
(3)若A细胞为骨髓瘤细胞,B细胞为B淋巴细胞,那么D细胞称为________细胞,由D细胞连续分裂产生大量细胞的过程称为________过程。这种细胞既能无限繁殖,又能产生________。
(4)若A为人细胞,B为鼠细胞,并分别用红、绿荧光染料标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在形成C细胞时,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一半发绿色荧光。到D细胞阶段,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请解释原因。
(1)诱导剂 (2)细胞壁 纤维素酶和果胶 原生质体 (3)杂交瘤 克隆 特异性抗体 (4)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可以运动的。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如何?杂交瘤细胞有什么特点?

例2下图表示用生物工程制备人抗A抗体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红细胞膜表面有被称为凝集原的特异________;从免疫学角度看,这种凝集原是________。
(2)图中细胞1是小鼠体内注入人A型血红细胞后而获得的________细胞,这种细胞具有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但难以在体外培养。甲培养皿中培养的细胞2是从患骨髓瘤的小鼠体内获取的骨髓瘤细胞,这种细胞在体外培养时能____________,但不会产生抗体。
(3)为了能充分发挥上述两种细胞各自的特点,经特殊处理,在促细胞融合因子的作用下,使两种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图中的细胞3,这种细胞称为____________。把它在乙培养皿中进行培养,则能产生大量的细胞群,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
(4)过程①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过程②或③的培养方法能产生大量__________抗体。
(1)糖蛋白 抗原
(2)B淋巴 单一的抗A抗体(或单一的特异性抗体) 快速大量增殖
(3)杂交瘤细胞 单克隆
(4)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A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抗A单克隆本

课堂达标
1.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诱导融合的方法完全相同B.所用的技术手段完全相同
C.所采用的原理完全相同D.都能形成杂种细胞
2.在飞船上,科学家进行了无人搭载的空间动物细胞融合实验。该实验所依据的原理和促进细胞融合的方法分别是()
A.细胞的全能性、灭活病毒诱导融合B.细胞的全能性、电刺激融合
C.生物膜的流动性、灭活病毒诱导融合D.生物膜的流动性、自然融合
3.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制备过程中不需要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杂交瘤细胞具有浆细胞与癌细胞的所有特点
C.经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来的杂交瘤细胞即可用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
D.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细胞两两融合可得到三种融合细胞
4.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纤维素酶处理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
C.用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融合
D.筛选杂交瘤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
5.单克隆抗体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以及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B.与抗癌药物结合可制成“生物导弹”
C.体外培养B淋巴细胞可大量分泌单克隆抗体
D.由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瘤细胞分泌
6.下图表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各阶段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箭头把代表各图解的字母按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的顺序连接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选用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是因为它们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3)由图中可以看出,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
课外强化
1.下图是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过程注射的物质和A细胞的名称分别是()
A.抗体、T淋巴细胞B.抗原、T淋巴细胞
C.抗体、B淋巴细胞D.抗原、B淋巴细胞
2.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融合后,要用特定的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存活增殖的细胞是()
①B淋巴细胞 ②小鼠骨髓瘤细胞 
③B淋巴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④小鼠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细胞
⑤杂交瘤细胞
A.①②③④B.①③⑤C.②④D.②③
3.用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获取单克隆抗体,下列实验步骤中错误的是()
A.将抗原注入小鼠体内,获得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B.用氯化钙作诱导剂,促使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C.筛选杂交瘤细胞,并从中选出能产生所需抗体的细胞群,培养后提取单克隆抗体
D.该杂交瘤细胞株的增殖方式和产物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单克隆抗体
4.某实验小组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与纤维母细胞相比,过程①形成的诱导干细胞的全能性较低
B.过程②是诱导干细胞的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C.每个Y细胞只产生一种抗体,故过程③不需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
D.过程④产生的单抗,不需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就能释放到细胞外
5.以绵羊红细胞刺激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再将后者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克隆群,由此筛选出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抗体()
A.能识别绵羊整个红细胞
B.只识别绵羊红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C.能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
D.只识别绵羊所有体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6.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可引起水泡性口唇炎。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抗HSV—1的单克隆抗体可快速检测HSV—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制备抗HSV—1的单克隆抗体的过程中,先给小鼠注射一种纯化的HSV—1蛋白,一段时间后,若小鼠血清中抗________的抗体检测呈阳性,说明小鼠体内产生了________反应,再从小鼠的________中获取B淋巴细胞。将该B淋巴细胞与小鼠的________细胞融合,再经过筛选、检测,最终可获得所需的杂交瘤细胞,该细胞具有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大量制备抗该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可将该杂交瘤细胞注射到小鼠的________中使其增殖,再从________中提取、纯化获得。
(3)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单克隆抗体可准确地识别这种HSV—1蛋白,其原因是该抗体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性。

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生物教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学习目标】

1.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及意义。

2.知道无丝分裂过程和特点。

3.理解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概念,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点。

4.理解有丝分裂的特征及意义。

5.能够应用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

【学习障碍】

1.理解障碍

(1)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及特点?

(2)如何理解有丝分裂的必然性和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染色质)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3)如何理解和掌握有丝分裂的各时期?

2.解题障碍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变化规律。

【学习策略】

1.理解障碍的突破

(1)用“咬文嚼字法”和“层析综合法”来分析理解细胞周期。

①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由教材中细胞周期图可知,整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且分裂间期时间远长于分裂期。

[例1]下图四图,能正确反映细胞周期概念的是

解析:用“咬文嚼字法”解。由细胞周期的概念可知前一次分裂结束为起点,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终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再结合两个时期所需时间的长短即可作出判断。

答案:A

②用“层析综合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

A.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间期所占时间为整个周期的90%~95%,占绝对长的时间。

B.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例如,小鼠十二指肠细胞周期为15.3小时,蚕豆根尖细胞为17.3小时。且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时间各不相同。

C.不是任何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就细胞周期来分,有三种类型的细胞存在,第一,始终处于细胞周期之中的,一直进行分裂的细胞。例如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人体造血干细胞以及其他的干细胞、植物的根尖生长点细胞、茎尖分生区细胞以及形成层细胞等;第二,处于休眠期(又称为G0期)的细胞,这些细胞仍然具有分裂能力,在合适条件下仍可以回到分裂周期之中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增殖。例如肝脏细胞、肾脏细胞、黄骨髓造血细胞等;第三,完全脱离细胞周期,不能再分裂的走向成熟和衰老的细胞。例如骨骼细胞、白细胞、植物的韧皮部细胞等。

[例2]下列四组人体细胞中,能够通过细胞分裂使组织得以修复和更新的一组是

A.成骨细胞和白细胞

B.口腔上皮细胞

C.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

D.神经元和骨骼肌细胞

解析:用“排除法”解。题中所列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只有成骨细胞、肝细胞和生发层细胞。其他五种细胞均已经高度分化而失去了分裂能力。

答案:C

(2)用“借比法”和“成因法”理解有丝分裂及其意义。

细胞的有丝分裂是一种生命活动,而且由整个的分裂活动体现出了生命活动高度的有序性,如果从理解进而感悟生命的神奇与奥妙的情感中去理解有丝分裂的整个过程及其意义。那有丝分裂的知识就不会枯燥无味,只是机械记忆了。

首先,需要了解细胞分裂的原因,加深理解细胞分裂的过程。

活细胞不停地进行着代谢,在一定范围内就可以不断地生长。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地长大而要进行分裂呢?我们可以将细胞比喻为一个生物体,就像咱们人,要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细胞的生长要受到细胞核与细胞质以及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等因素的制约。

①受到细胞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限制。

细胞要通过它的表面(细胞膜)不断地和周围环境或邻近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它就必须有足够的表面积,否则它的代谢作用就很难进行。当细胞的体积由于生长而逐步增大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导致表面积不够,使细胞内部和外界的物质交换适应不了细胞的需要,这就会引起细胞的分裂,以恢复其原来的表面积与体积的适宜比例。就像煤粉比煤块燃烧会更充分和迅速一样,适宜的大小是有利于物质的高效交流的。

②要维持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平衡状态。

细胞质中的生理、生化过程都受到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指引和控制。就好比人的行为活

动受控于大脑一样。因此,当细胞质的体积增大太大时,细胞核对这样大范围的细胞质的调控作用就会相对减弱,以致造成核、质的不平衡,从而引起细胞分裂,以恢复其细胞核与细胞质体积之间的稳定状态。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当人工培养的变形虫快要分裂的时候,把它的细胞质切去一块,这个变形虫就不再分裂,等它长大起来又要分裂时,又切去一块,它也不再分裂。但如果让其继续生长,体积达到一定大小时,它又会开始分裂。

③细胞分裂生成子细胞,要使子细胞具有和母细胞一样的功能特性,关键还是核中的遗传物质——染色质(染色体)的合理传递。

由以上分析不难理解,细胞分裂是必然的,并且还要尽可能保证遗传物质合理的分配,这样一个难题就摆在了分裂细胞的面前。

长期的进化选择的结果,细胞选择了“复制、平分”(先复制遗传物质,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就好比是基本路线定下了,具体怎么实现呢?

(3)用“并列比较法”掌握细胞分裂的各时期。

①分裂间期 这一时期为细胞分裂进行物质上的准备,主要是完成组成染色体的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是整个细胞周期中极为关键的准备阶段。

由于DNA的复制,导致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加倍。在DNA复制之前,细胞核中的每条染色体上(间期实际上呈染色质的状态)含有一个DNA分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相同的DNA分子,但仍然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也就是说,姐妹染色单体是在间期形成的。此时,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增加一倍,但染色体数目由于着丝点没断开,而保持不变,只有到了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才因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分裂期 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可以人为地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如下表所示:

细胞周期

主要变化特点分析

记忆小窍门

分裂前期

两消:核膜、核仁消失;两现: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一着一移:纺锤丝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上,牵拉染色体向中央移动

膜仁消失两体现

分裂中期

三清晰:染色体的形态清晰、数目清楚、纺锤体最清晰;一排列: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形定数清赤道面

分裂后期

分开加倍:着丝点分开,由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变成两条子染色体,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两极移:染色体在纺锤丝牵拉下向两极移动

点裂数增两极移

分裂末期

三现:核膜、核仁重现,(植物细胞)细胞板出现;两消:染色体解旋变成染色质而在光镜下消失,纺锤体解体消失

三现两消分裂完

注意:细胞中央的赤道板是假想平面,实际不存在,而细胞板是实际存在的,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将植物细胞一分为二。

仔细体会,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有一个加倍过程,但加倍的时期是不同的。DNA在间期加倍,而染色体是在后期加倍,这样在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数目都保持不变,从而保证了细胞的前后代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2.解题障碍的突破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几种变化规律,用“图解法”和“并列比较法”掌握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三者的变化规律。

(1)染色体形态变化规律

(2)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

复制→螺旋化,散乱分布于细胞中→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移向两极

(3)有丝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假设正常体细胞的细胞核中DNA含量为2a,染色体数目为2N)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DNA含量

2a→4a

4a

4a

4a

2a

染色体数目

2N

2N

2N

4N

2N

染色单体数目

0→4N

4N

4N

0

0

[例3]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相同,但染色体数目不同的时期是

A.间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前期和后期

D.间期和中期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解。

答案: C

[例4]下图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运动,其中A图表示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周期的第_________分钟,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B图中直线c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时,测得DNA的数目为32,则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依次是_________。

解析:用“图文转换法”先读图分析。

(1)从A图所示的曲线可以看出,从第10分钟开始,染色体的着丝点与纺锤丝的相应的极之间的平均距离在逐渐缩短,说明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

(2) B图中直线c的数学含义是从第10分钟开始,距离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联系到有丝分裂,已知从第10分钟开始,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那么,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的是发生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从第10分钟开始,两个染色单体开始分裂形成染色体并移向细胞两极,可以判断出从细胞周期的第10分钟开始是后期,因此,细胞周期的第9分钟是前期或中期,染色体已经复制。分裂到细胞周期的第15分钟时,着丝点已分裂,染色单体已变成染色体,染色单体数为0,还没有分裂成子细胞,因此,染色体数和DNA数均为32。

答案:(1)10 (2)发生分离的姐妹染色单体所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之间的距离 (3)32、0、32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2.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存在染色单体的时期是

A.间期、前期

B.前期、中期

C.后期、末期

D.中期、后期

3.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开始时,如果它的染色体数为N,DNA含量为Q,则该细胞分裂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和DNA含量分别是

A.N和Q

B.N/2和Q/2

C.N和Q/2

D.N/2和Q

4.根尖生长点细胞和马蛔虫受精卵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不同点在于

A.是否出现纺锤体

B.是否出现染色体

C.纺锤体的形成及细胞质的分裂方式

D.染色体的分裂及细胞核的分裂方式

5.如下图所示是两个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请据图回答:

(1)A图示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B图示_________细胞有丝分裂,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A图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图示有丝分裂的_________期,其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或“淘汰法”来解。答案:D2.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

3.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4.解析:用“直接判断法”来解。答案:C5.解析:用“图文转换法”直接识图作答。答案:(1)动物 植物 A图中有中心粒,B图中有细胞壁

(2)中 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 染色体着丝点分开,一套染色体形成两套染色体并向细胞两极移动

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细胞》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植物细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概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各种植物细胞的观察,找出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提高观察、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植物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体会合作的重要性,感受生命的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呢,我们学会了制作植物装片的方法,知道了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我们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的装片观察到了完整的植物细胞,那么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下大屏幕,这个就是我们之前所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显微镜下的照片,同样的,我也给大家展示出了其他植物细胞的显微镜下的切片照片,这个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植物细胞》。

环节二:新课教学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首先,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植物细胞有什么样的共同结构呢?一会我找同学来回答。(进行提问,进而进行各个结构的认识)

细胞的最外层都有一层透明的薄壁——细胞壁

紧贴细胞壁内侧还有一层膜,非常的薄,看不清楚——细胞膜

细胞内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结构——细胞核

除了这几个结构呢,大家再来看一下,我们可以把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结构叫做细胞质,而细胞质中有一个大的像气泡一样的结构,我们就把它称为液泡。而有些植物绿色部分的细胞中,还有一种结构,叫做叶绿体。

以上这几种结构啊,就是我们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关于植物细胞的模式图,是不是能够更加清晰的分清楚植物细胞的这几种结构了。

2.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

一个植物细胞中有那么多的结构,它们的功能都是相同的吗?对的,不同的结构有着不同的功能。现在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然后小组进行讨论,看看你们小组能够发现植物细胞结构的什么功能?一会我请小组代表起来回答。

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侧,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液泡中溶解着多种物质(西瓜甘甜可口的原因)。而这些结构只有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所以我们也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与同学、老师进行合作,才能让我们自己取得进步。

环节三:巩固提升

经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它们的功能,学习了新知识,大家就要学会学以致用,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大屏幕上的问题,首先是一个选择题,植物细胞的结构从外向里依次是,对,选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非常的到位,第二题是一个填空题,需要大家进行结构名称的补充。

环节四:小结作业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全部内容了,哪位同学能来说一下他学习到了什么新知识呢?(学生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动物细胞的结构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大家课下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