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一历史上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9

初一历史上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一历史上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西周的分封制”,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自己的统治的。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夏商西周统治阶级是通过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与思想上的礼仪教化等双重手段来统治人民的。
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增强一定的识图能力,并能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
过程与方法
模拟西周分封情景,或模拟贵族、平民与奴隶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的生产、生活,通过这种组织历时短剧演出的方法,增强合理的历史想象能力。
通过积极参与设计“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等教学活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观点的方法,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识读“周初分封略图”,增强识图能力和根据图表捕获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分封制”“礼仪教化”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到它们的实行既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又是中国古代“尊祖敬宗的孝亲观念”这一优良传统形成的渊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说出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认识礼仪教化对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重大意义,以及在学习的基础上设计初出西周的社会网络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第5课讲述了夏商西周的更迭,那么我们想一想,统治着在打下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之后,紧接着就要做什么呢?(统治者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考虑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统治人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夏商西周的统治者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国家的。
板书[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夏商西周在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来巩固边疆,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控制。

[西周的分封制]
请同学看书后回答: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西周疆域广大,而当时通讯和交通手段极其落后,这必然使周王难以直接对较边远的地区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在西周初年,周王大规模分封诸侯,形成了对全国的控制网。
展示“周初分封略图”,并补充商朝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北到辽宁,西到陕西西部,南至长江流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周疆域的广大和少数民族杂居其中的情况。
问:分封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周王对诸侯授民授土。
问:那么受封者的义务又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补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问:周王分封的主要是自己的子弟和同姓,为什么还要分封功臣和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这样周王就团结了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问:请同学们看“周初分封略图”,这些封国主要集中在那条河流附近,最北的、最南的、最东的封国各是那个?为什么封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学生活动并回答,教师补充)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最北的是燕,最东的是齐,最南的是吴。它们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是因为古代生产一农业为主,故临水而居。
问:那么诸侯又是怎样对其国内进行有效统治的呢?
诸侯往下也按照同样的原则把本封地内的民众和土地逐级分封给卿大夫、士。士以下没有土地,不再分封。这样,周王就通过分封制建立了严格的等级从属关系。
问:分封制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发言)编制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问:分封制能保证周王对广大疆域的统治永远牢固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回答)西周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落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交通不便,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有相距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渐减少。因此,分封制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然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小结:请同学们对照分封制的内容,画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好,我们知道从夏开始,我国开始进入国家和阶级的时代,中国也开始不如文明时代。那么,在当时,社会上有哪些阶级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当时的社会结构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三部分构成的。
问:那么当时的社会又是以什么依据来确定贵族、平民和奴隶的等级身份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以血缘的亲疏关系为依据。
问:那么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又是依据什么制度呢?
(学生回答)就是分封制。

[贵族、平民和奴隶]
问:什么人属于贵族、平民和奴隶呢,他们各是做什么的,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贵族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都属于被统治阶级;平民与奴隶也有很大的区别。平民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一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家庭副业,拥有一些私有财产,他们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是“会说话的工具”,完全隶属于奴隶主阶级,毫无任何社会地位、人身自由和私人财产。他们被随意买卖和杀戮,没有任何人身权利和保障,奴隶主不仅可以随便对他们使用暴力,甚至可以随意杀死他们而不受到任何惩罚。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当时的奴隶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活动时间]请同学们根据我们所讲述的内容,设计一幅“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
问: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必然会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强烈不满,反抗就会接连不断,那么奴隶主贵族又是以什么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的呢?Www.jab88.CoM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问:夏商西周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建立军队,制定刑法。
(学生回答)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
问:那么你能知道当时施行过哪些刑罚吗?
(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墨面、割鼻、断足、斩首等。
为了配合暴力镇压,统治阶级还加强了礼仪教化,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每个贵族从生到死、从人事到祭祀、从日常生活到政治活动,都处在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礼乐之中,享受它的特权,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规定,则表明了“礼”只适用于奴隶主阶级,平民与奴隶被排除在外,“刑”则专门对付平民和奴隶,所以这一规定已被包涵在奴隶主贵族所享受的特权之中了。
“礼”的含义:引导学生看小体字部分。
“礼仪教化”的作用:教化民众、凝聚宗族和稳固统治秩序,是当时的立国之本。是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又是维系贵族内部的等级,调整内部关系,解决和处理统治阶级内部的分歧,共同镇压奴隶平民的一种调节棒。
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西周的分封制,无论是三个等级的划分,还是军队、礼乐制度的确立,都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

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历史上册《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授课人

章节

第二单元

授课科目

历史

授课对象

七年级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长

40分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知道夏商西周朝代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和灭亡过程;

学生理解世袭制的历史概念和分封制的内容;

学生通过观察历史地图,培养空间观念,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做出评判,培养辩证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识别历史地图,掌握通过观察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历史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总结夏商西周朝代更替的规律,提出对后世发展的建议,培养学生对史实迁移和运用的历史思辨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意识到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认识到残暴统治是国家灭亡的关键以及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历史课程,因此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性格较为活泼外向,因此会通过历史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欢快。

教学方法

谈话法、历史情境教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体验式学习法

重点难点

重点:夏商西周的朝代建立和灭亡过程

难点:世袭制的含义和分封制的内容

教学工具

PPT、白板

教学过程

时长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新课导入

3分钟

展示三字经,学生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学习。

三字经

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学生朗读三字经,回答提到的朝代有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

新课教授

33分钟

一、夏朝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1、夏朝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统治范围(展示夏朝疆域图)

2、世袭制

问题一:大禹在夏朝建立前的身份,他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这个身份呢?

(评价学生回答)

问题二:大禹在建立夏朝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禅让制、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总结夏朝建立的历史意义。

3、夏朝的管理

夏朝建立后,是怎么进行管理的?

4、夏朝的灭亡:四百载,迁夏社。

夏朝经历了400多年,到了最后一位君王桀,他是一位暴君,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桀的暴政,然后我们来设想如果我们是平民、奴隶和百姓,我们看到桀的暴政,我们都会想什么呢?(小组合作讨论)。夏朝的结局是什么呢?

举例:平民的想法

学生填写表格

二、商汤灭夏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1、商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评价汤

2、盘庚迁殷

展示商朝的统治区域,与夏朝区域进行对比。

3、商朝的灭亡

提问学生是否看过《封神榜》?里面的暴君是谁?有什么暴行?真实的纣王又是怎样的呢?

展示史料:《史记·殷本记》是这样记载的:“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好酒淫乐,嬖(bì)于妇人。”

商纣王天资聪颖,领悟能力很强,力大无比,非常勇猛的人。这是他的优点,可是他也有缺点,就是荒淫无度。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他残暴的一面,商朝的灭亡和他的暴行有非常大的关系,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优点的存在,对于历史人物,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

总结:填写表格

三、武王伐纣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因为纣王非常残暴,残害百姓,百姓生活非常困苦,商的一个属国周国迅速发展,决心灭商。我们的封神榜也是以为背景的神话故事。

1、商灭周立:牧野之战

问题一: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

问题二:姜太公是谁?他有什么历史功绩?

周文王任用姜尚,发展生产,国力强大起来。三字经提到:周武王,始诛纣。周文王死后,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双方在牧野展开大战,我们称为牧野之战。在牧野之战中,商军倒戈相向,引周军进入商都,商纣王最后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分封制

展示夏、商和西周国家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展示西周诸侯国示意图

问题一:西周是如何管理庞大的国家?实行什么制度?

问题二:分封制的含义是什么?从分封对象,分封内容,诸侯国的义务几方面来总结。(小组讨论)

问题三:根据分封制,国家形成了哪些等级?看图回答。

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

3、西周的灭亡

西周存在的270多年里出现了2位败家之君,1位导致社会动荡,1位导致西周灭亡。这两个君主分别是谁?

周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使得西周社会动荡。西周最后一位国王是周幽王,他在位时期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最终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这段历史我们将在第6课学习。

填写表格

思考题:通过总结夏、商、西周三个王朝的建立和灭亡,他们有什么共同点,我们通过这个可以得出什么教训?小组讨论

学生观察地图,结合课文知识回答:

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都城:阳城;

建立者:禹

统治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学生回答:大禹是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禅让制成为首领的。

学生回答:大禹没有继续实行禅让制,他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朝大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称为:世袭制。

学生回答:修筑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学生回答:

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

建立者:汤

都城:毫

学生:汤是一位贤君,任用贤臣,要求臣下勤恳办事,关心百姓。





学生回答:商朝经过几次迁都,最后定都殷,所以又称为殷朝。

学生回答:修筑豪华宫殿,施用炮烙,以酒为池,以肉为池

学生回答:姜太公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他只调自愿上钩的鱼。

学生回答:姜太公又叫姜子牙,姜尚,他是一名贤臣,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伐纣灭商。

学生:国土面积逐渐扩大。

学生回答:分封制。

学生回答:

分封对象:亲属、功臣,将他们封为诸侯;

分封内容:土地和平民、奴隶

诸侯国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学生回答: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学生回答: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疆,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周厉王: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1、夏桀、商纣统治残暴;

2、推翻暴君,符合民意;

3、商汤和周文王、周武王任用贤人,发展生产,国富民强,具备了灭亡夏朝和商朝的实力。

知识总结

1分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和灭亡过程,总结了朝代建立和灭亡的规律,一个朝代要建立和加强巩固,要有一个贤明的君主,要任用贤能,发展生产,而暴政往往是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需要吸取的教训,不仅是以前,现在我们也要发对暴政,建设和谐、民主、法治的社会。

知识巩固

2分钟

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C)产生的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2、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

A、王朝后朝国王昏庸残暴

B、国王迁都

C、爆发平民起义

D、少数民族的进攻

板书设计

4.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夏朝

建立:时间、定都、建立者

灭亡

商朝

建立:

盘庚迁都

纣王暴政

三、西周

建立:牧野之战

分封制

周厉王的统治:国人暴动

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大量的概念使学生们难以理解,采用三字经导入和一些历史图片、表格总结等深入浅出的方法培养学生们的历史读图能力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历史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效果良好。

初一历史上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导学案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导学案
自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2、我国最早的人类他们是怎样生活、生产的。
重点:北京人
难点:山顶洞人
阅读课文,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生活的年代?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3、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4、北京人在使用火方面有哪些进步?

5、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哪个?

6、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使用的工具?

7、山顶洞人使用火方面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通过阅读课文试着判断下列观点是否正确
1、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公社。
2、山顶洞人使用磨制石器。
3、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并且会保存火种。自学检测:
1、云南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前
A、一百六十万年前B、一百七十万年前C、一百八十万年前
2、北京人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什么社会()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原始社会
3、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前
A、三万年前B、四万年前C、五万年前D、六万年前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使用天然火B、会不会制造工具C、使用工具
请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准备一下,课堂上同学讨论交流

知识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远古居民,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初一历史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初一历史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
(3)认识中国原始农耕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具是教学课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历史图册,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以问题引导为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在生产与劳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高度认同感和光荣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区分两种地区的住房结构和农作物的区别
难点:私有制的出现所导致的贫富差距
[课时]1课时
[教具]课本教材、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图文资料、考古发现图
板书设计: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地点:浙江县河姆渡(长江流域)
时间:距今约7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使用磨制石器;
②种植水稻
③饲养家畜;
④住干栏式房子

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
时间:距今约5、6000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②种植粟;
③饲养家畜;
④制作彩陶,陶器上刻有符号;
⑤住半地穴式房子
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
生产生活情况:①过原始农耕生活;
②贫富分化,私有制产生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第1课:元谋人、北京入主要靠捡拾、采集为生,住在洞穴里或树上,生存问题一直是原始社会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但是,到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这种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授课:
从课本与历史图册上找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等遗址的位置,得出氏族村落遍及中华大地的结论。通过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这两个典型代表来说明我们祖先原始的农耕生活的状况。
(1)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你会考什么维持生存?如果仅靠在野外野果为生,那么到了没有果实的季节或者恶劣天气影响所导致没有果实怎么办?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关于河姆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并提问:
①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生活
师:为什么会在干栏式房屋中生活呢?(由于南方水分较大,不适宜于在地下生活)
②河姆渡人使用的工具与器具:石斧、石凿、骨耜、陶缽
师: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关于半坡人的生活,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用多媒体讲述基本知识点,结合河姆渡的房屋类型的成因,提出以下问题:
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那么这两种房屋建筑能不能相互混用?导出这两种建筑产生的地理因素所起到的影响。
关于半坡人的社会状况,通过地图上显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地理位置,教师说明这两个氏族村落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虽基本上同属一个时期,但从考古发现来看,他们的社会生活有很多不同之处。
(4)教师出示人面鱼纹陶盆、土鱼纹陶盆,说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半坡人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4)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结合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通过对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两个典型代表的学习,了解了原始的农耕生活状况。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原始农耕生活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是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建房定居、饲养家畜家禽等。但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也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他们都创造了华夏文明。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