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

小学语文的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9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
2.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契丹的兴起和与北宋的关系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一、自主学习
1.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____________和生活方式。
2.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3.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有所发展。
4.11世纪前期,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史称。
5.仿效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6.(1)辽太宗时,占领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2)时,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3)宋太宗时,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政策。(4)时,签订“”,辽朝退兵,宋朝给辽。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局面。
7.北宋与西夏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兴旺。
二、合作探究
你对于“澶渊之盟”有何看法?
三、练习巩固
1.建立了契丹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元昊B.赵匡胤C.松赞干布D.耶律阿保机
2.下列选项中属于契丹族建立政权措施的是()
①建立政权,定都上京临潢府②创制文字
③统一契丹各部④订立“澶渊之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下列选项不属于党项族首领元昊的治理措施的是()
A.发展农牧经济B.创制西夏文字
C.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D.与北宋联姻
4.辽大举进攻北宋时,在宰相寇准反对迁都退让下,亲征前线抵抗辽军的皇帝是()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仁宗
5.在中国的历史上,“澶渊之盟”使中国北方出现了一段和平的时期,那么这一盟约订立的双方是()
A.南唐和辽B.北宋和辽C.北宋和西夏D.西夏和辽
6.辽、宋、西夏之间时战时和,下列对发生的这些战与和的说法错误的的是()
A.北宋送给西夏“岁币”B.北宋对西夏称臣
C.签订停战协议后双方撤军,各守疆界D.北宋送给辽“岁币”
7.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宋军打退辽军以后,双方相持,势均力敌,辽没有取胜的希望,建议议和。北宋答应每年送给辽银十万两、绢20万匹。
(1)这次战役亲征的皇帝是谁?是哪位大臣劝他亲征的?
(2)宋辽之间的这次议和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隋唐生产技术2.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横府文字3.党项族社会生产4.元昊兴庆府西夏5.唐宋农牧经济6.(1)燕云十六(2)宋太宗(3)防御(4)宋真宗澶渊之盟岁币和平7.称臣边境贸易
二、对北宋而言,在胜利的前提下,反而签订送“岁币”的和议,这是屈辱的,它反映了北宋政治的腐败;北宋以金钱换得了和平,也反映了辽宋实力的均衡。对辽而言,条约的签订满足了辽统治者不断掠夺财富的欲望,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双方保持了100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使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从长远看,因契丹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三、1.D2.A3.D4.C5.B6.B
7.(1)宋真宗。寇准。(2)“澶渊之盟”。

相关推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评说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评说”,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评说
一、基于课标教材,设计教学主线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作如下规定: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乍一看课标要求非常简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古代史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要从单元的角度来解读本课课标: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的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是取得了很大成就。
本课按照教材三个子目原本的顺序推进教学活动。在一般的教学中,处理第一子目契丹族与党项族时,往往起源和发展都讲得着力平均、无侧重点,然而辽与西夏的重点并不在起源,而在其受到中原先进汉文化的影响之后的社会进步。本课通过两幅体现契丹、党项族游牧特征的图片,让学生简单了解它们的起源;通过地图,掌握它们建立政权的情况,了解对峙局面的形成。而通过图说历史的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辽与西夏的社会进步上。
在第二、三子目北宋与辽、夏之间的和与战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北宋与辽。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是可以通过学习北宋与辽的关系后同理推断的,于是做了简略处理。和与战中和是主流,因此本课教学中着重处理了澶渊之盟的内容、评价。关于澶渊之盟的评价,史学界的观点也一直在变化发展,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是否赞成某学者澶渊之盟是北宋对辽屈辱外交的开端这一观点,鼓励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不迷信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课还基于单元主题设计了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发展的课时教学主线,将课时教学融入到整个单元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影响与交融,它们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从而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二、挖掘教材资源,激趣解疑
本课教材内容中共有8幅图片,教学过程中选用了其中的7幅(其中西夏货币反映的内容因与契丹货币相类似而省略),运用充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帮助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图片进行合理运用,执教者还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例如契丹鸡冠壶,一般可以解读出它对中原先进制瓷技术的借鉴学习,同时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色。值得补充的是,早期鸡冠壶形制为扁身单孔式,稍后开始由单孔驼峰向双孔驼峰转变,晚期作圆形壶身,上有管状口和多式提梁,鸡冠壶已从便于马上携带的皮囊式演变为适用于室内使用的提梁式,由此可以解读出契丹人对汉民族生活习俗的逐渐适应。
关于西夏符牌,教材做出了如下解释:用以证明持牌者身份和所负使命,一般由两个能套合在一起的圆形铜牌组成。至于上面篆刻的西夏文字,教师和学生无法识别,而这套符牌是研究西夏文化的重要文物,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因此对它的补充介绍就很有必要性。它正面写的是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驰,常用于军队中十万火急的军令传达,背面刻忍冬纹,即金银花纹。这两块符牌一块存于朝廷,一块存于驿站,见牌合符后放行。这种设计思路和我们熟悉的用来调兵遣将的虎符很像,我们今天的汉语符合一词也正源于我国古代的符牌制度。西夏符牌正是西夏政权借鉴中原王朝对符牌的管理和使用方法而遗留下的历史见证。
在辽与北宋的和战这一子目,课本插入了大幅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辽大明塔图片,乍一看觉得两者没有关联,查阅了大明塔的相关资料后才理解了编者的深意:辽与北宋的和与战,其中和是主流,和平交往带来了双方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民族交融。这座修建于澶渊之盟后的大明塔,借鉴了中原建筑风格、佛教文化,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好、体积最大的一座古塔,它向人们展现了契丹曾经的辉煌,体现了辽的社会文明与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些文物图片的运用,也有利于师生共同提升史料实证意识。
此外,教材中的一些辅助板块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例如通过展示教材相关史事中的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介绍契丹族的起源,学生能充分感受其游牧民族的特征,也能发现图中人物服饰的改进是受到中原汉族的影响。
知识拓展板块宋与辽、西夏的互市,是对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反映澶渊之盟庆历和盟内容材料的补充,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边界贸易带来的影响。
课后活动板块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这一问题答案很直白,让学生思考回答的价值并不大,教师可以用它作为铺垫,讲解澶州之战主和与主战背后的原因,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签订澶渊之盟的理解。
课堂小结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谈谈如何理解政权并立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观点。然而政权并立和民族关系这两个概念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过于抽象,因此我将这一观点与课后活动二中的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相结合,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学生在学习完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对峙与交往后,有话可说,既能回顾课堂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辩证看待历史问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知识点复习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统治时,澶州之战,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击退辽军。

(2)内容: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给辽岁币。

(3)评价:一分为二评价。①宋每年给辽岁币,增加了负担老百姓,对宋来说也是屈辱的。②但这个条约也使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边境和平,这样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双方在边境地区贸易的发展。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宋夏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思考: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合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1)订立合约后有利于保持和平稳定局面。(2)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破坏,促进了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发展。(3)对民众生活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也使边境民众生活相对安定,加强各民族间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第10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性质以及两次和议的影响,提高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的史实了解和归纳分析,认识到和平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通过对契丹族、党项族的发展和变迁及其与汉族的密切交往,认识少数民族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探索不同文明之间冲撞与交融的历史规律,认识到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点:
辽、宋、西夏政权的并立;宋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与和议;辽夏汉化和民族融合。流程:
一、学生准备
⑴历史故事:收集整理有关陈桥兵变、杨家将、澶渊之战、等故事和人物史实资料;作好讲述有关故事或编演历史情景剧的准备。
⑵民族风情:收集有关契丹、党项民族社会状况和历史变迁的史实资料;做好讲述历史的准备。
⑶民族关系:收集有关北宋与辽、西夏战和关系等史实资料,并作好对战争性质和议和作用进行评价的讨论准备。
二、问题设置
1.概述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
2.北宋的建立?
3.讲述耶律阿保机的历史贡献?
4.契丹政权的建立?
5.讲述元昊建立的西夏政权?
6.概述宋辽战争的发起?
7.讲述宋辽议和及其内容?
8.概述战争的发起?
9.组织学生讲述宋夏战争经过?
10.讲述宋夏议和及其内容?
11.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1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13.北宋与辽、西夏由战争走向议和的原因是什么?
14.怎样评价北宋与辽、夏之间的议和?
15.讲述辽、西夏推行汉法的原因?
16.学生概述辽夏推行汉法、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的措施?
17.讲述辽、西夏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发展情况?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