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地球的结构学案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8

地球的结构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球的结构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4地球的结构学案导学单

1、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其特点。
3、通过本节的学习,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的结构有较全面的识。

地球内部和外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①什么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
纵波(P波)固、液、气
横波(S波)固
2.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5—7题。
(1)指出图中③各代表什么地震波:③④判断的依据是
(2)①上下两侧的名称是和

读图(课本25页图1-21图)总结以下规律。

圈层结构不连续面深度特征
地壳
面平均
千米外壳,地壳厚,地壳薄

幔上地幔约千米之间固态,
上有,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可能是态,
均增大

核外核约千米以下接近态,
不能通过
内核都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
绘制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在()A.盆地B.平原C.海洋D.大陆断层
2、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
A.约为120千米B.约为8~9千米C.约为60千米D.约35~45千米
3、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和岩石圈都是由岩石组成的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就是地壳
4、岩石圈的下界在()
A.莫霍界面B.古登堡界面C.软流层上界D.下地幔上界
5、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潜泳的人会感到()
A.左右摇晃B.先摇晃后颠簸
C.先颠簸后摇晃D.上下颠簸
6、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D.物质密度的变化
7、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华北平原B.青藏高原C.云贵高原D.塔里木盆
8、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A.17千米B.33千米C.6千米D.60~70千米
二、综合题
1、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指出图中A、B各代表什么地震波:A,B。
(2)A和B两种地震波大约在地下千米处,速度明显加快,从而发现了C不连续面。
(3)在2900千米深处,A波和B波发生了什么变化?A,B。从而发现了D不连续面。
(4)C面以上为,C面和D面之间为,D面以下为。
(5)说出E和F的主要不同点。
2、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
A,B1,和B2,D,E,F。
(2)C是层,这里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分为是指(用字母表示)。
3‘地球外部圈层示意。
(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2)B圈层的特征是
(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的空间,厚度约为300多千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的圈层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扩展阅读

甲烷的性质与结构学案(鲁科版必修2)


第1课时 甲烷的性质与结构
一、甲烷的存在、用途及结构
1.有机化合物
(1)定义:有机化合物是指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但含碳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2)性质:多数有机物具有较低的熔、沸点,难溶于水,可以燃烧。
2.甲烷的存在与用途
(1)甲烷的存在
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我国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及海底。
(2)甲烷的主要用途
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和沼气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甲烷还可用做化工原料。
3.甲烷的组成与结构
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分子模型
球棍模型填充模型
CH4

甲烷分子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形,碳原子位于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顶点,4个C—H键的长度和强度相等,夹角相等。
例1 下列各图均能表示甲烷的分子结构,其中更能反映其真实存在状况的是()
答案 D
解析 在这几种形式中,分子结构示意图、球棍模型及填充模型均能反映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但填充模型更能形象的表达出H、C的位置及所占比例;电子式只反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成键情况。
例2 下图是CH4、CCl4、CH3Cl分子的球棍模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H4、CCl4和CH3Cl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B.CH4、CCl4都是正四面体结构
C.CH4和CCl4中的化学键均为非极性键
D.CH4、CCl4的结构相同,性质也相同
考点 甲烷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 甲烷分子结构的拓展
答案 B
解析 CCl4的分子结构同CH4相似,为正四面体结构,CH3Cl中的C—H和C—Cl键不同,不是正四面体结构,而是四面体结构。
思维启迪
一个碳原子以4个单键与其他原子相结合时:
(1)如果这4个原子相同,则分别在四面体的顶点上,构成正四面体。
(2)如果这4个原子不相同,则分别在四面体的顶点上,但不是正四面体。
(3)无论这4个原子是否相同,都不可能在同一平面上,并且最多有3个原子共面。
二、甲烷的性质
1.甲烷的物理性质
甲烷是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2.甲烷的化学性质
(1)具有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甲烷性质比较稳定,与强酸、强碱不反应,与高锰酸钾溶液等强氧化剂也不反应。
(2)氧化反应——可燃性
将甲烷在空气中点燃,观察燃烧现象并检验燃烧产物:
燃烧现象检验产物
方法现象结论
淡蓝色
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液珠产生生成了水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烧杯内壁变浑浊生成了二氧化碳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
(3)取代反应
①实验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A装置:a.试管内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
b.试管内壁有油状液滴出现,
c.试管中有少量白雾生成,
d.试管内液面上升,
e.水槽中有固体析出;
B装置: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时才能发生化学反应
连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Cl2――→光CH3Cl+HCl;
CH3Cl+Cl2――→光CH2Cl2+HCl;
CH2Cl2+Cl2――→光CHCl3+HCl;
CHCl3+Cl2――→光CCl4+HCl。

②取代反应的概念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替代的反应。
甲烷取代反应的相关规律
反应条件甲烷与氯气无光照时,不发生反应;强光照射时会发生爆炸
反应物甲烷与卤素单质反应,且卤素单质通常为气态。如甲烷与氯水、溴水不反应,但可以与氯气、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生成物与氯气反应产物是CH3Cl、CH2Cl2、CHCl3和CCl4四种有机物与HCl形成的混合物,很难出现有机产物全部是某一种产物的现象,生成物中HCl的物质的量最大
物质的量关系每1mol氢原子被取代,消耗1mol氯气分子,同时生成1molHCl分子

例3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点燃甲烷不一定会爆炸
B.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
C.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D.点燃甲烷前不必进行验纯
考点 甲烷的氧化反应
题点 甲烷的燃烧与爆炸
答案 D
解析 甲烷与氧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范围时,点燃会发生爆炸,因此,甲烷点燃前要进行验纯。
特别提醒
点燃甲烷前必须检验纯度。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在4.9%~16%(体积)范围内时,遇火花将发生爆炸。
例4 (2017聊城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甲烷的取代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1混合时发生取代反应只生成CH3Cl
B.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产物中CH3Cl最多
C.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产物为混合物
D.1mol甲烷生成CCl4,最多消耗2mol氯气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甲烷取代反应的原理
答案 C
解析 甲烷与氯气一旦反应,不会停止在某一步,四种有机产物都会产生,得不到纯净的CH3Cl,A错误,C正确;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每取代1molH原子,消耗1mol氯气,生成1molHCl,故产生的HCl最多,B错误;1mol甲烷生成CCl4最多消耗4mol氯气,D项错误。
特别提示
(1)无论甲烷和氯气的比例如何,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都是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的混合物。
(2)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产物中,CH3Cl为气体,CH2Cl2、CHCl3和CCl4为液体。
例5 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CH4――→高温C+2H2
B.2HI+Cl2===2HCl+I2
C.CH4+2O2――→点燃CO2+2H2O
D.C2H6+Cl2――→光C2H5Cl+HCl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取代反应类型判断
答案 D
解析 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选项A中的反应为分解反应;选项B中的反应为置换反应,不属于有机反应类型;选项C中的反应为甲烷的氧化反应。
思维启迪
无机反应中的置换反应不属于取代反应。
抓住取代反应“有上有下”的特点,看有机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是否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替换,若是,则为取代反应。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某有机物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说明该有机物属于烃()
(2)甲烷与Cl2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3)甲烷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可使其退色()
(4)甲烷与氯水、溴水能发生取代反应()
(5)沼气就是纯净的甲烷气体()
(6)16gCH4分子中含有4NA个C—H键()
(7)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8)通过燃烧法观察火焰颜色可鉴别CH4和CO()
(9)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退色,故甲烷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10)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结构证明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而非平面正方形结构()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2.为验证甲烷分子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将其燃烧产物通过①浓硫酸 ②澄清石灰水 ③无水硫酸铜。正确的顺序是()
A.①②③B.②③
C.②③①D.③②
考点 甲烷的氧化反应
题点 甲烷燃烧产物的检验
答案 D
解析 要证明CH4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通过证明CO2和H2O的存在来证明,可选择②和③;但应注意检验的先后顺序,即先证明水后证明CO2。
3.(2017成都月考)若甲烷与氯气以物质的量之比1∶3混合,在光照下得到的有机产物可能是①CH3Cl ②CH2Cl2 ③CHCl3 ④CCl4,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B.只有②
C.①②③的混合物D.①②③④的混合物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甲烷取代反应的原理
答案 D
解析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时总共有五种产物,①CH3Cl,②CH2Cl2,③CHCl3,④CCl4和HCl,因此答案选D。
4.如果使0.5mol甲烷完全跟Cl2发生取代反应并生成等物质的量的四种氯代物,则需要消耗氯气()
A.0.5molB.1mol
C.1.5molD.1.25mol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甲烷取代反应的原理
答案 D
解析 利用原子守恒法:CH3Cl、CH2Cl2、CHCl3、CCl4中的碳原子都是从CH4中来的,故这四种氯代物共0.5mol,每种氯代物均为0.125mol,含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125mol×1+0.125mol×2+0.125mol×3+0.125mol×4=1.25mol。而从甲烷分子中每取代1mol氢原子,就消耗1molCl2。因此消耗的Cl2的物质的量也为1.25mol。
5.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烧瓶内盛有等体积的CH4和Cl2,光照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生成CH3Cl一种有机物和HCl
B.烧瓶内液面不可能上升
C.烧杯内的液体会分层
D.向水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无变化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
答案 C
解析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和氯化氢,A项错误;生成物中的氯化氢易溶于水,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烧瓶内液面上升,B项错误;生成物中一氯甲烷为气体,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为液体,它们都不溶于水,所以烧杯中液体会分层,C项正确;生成物中含有氯化氢,氯化氢溶于水电离生成氢离子,使溶液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D项错误。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甲烷的结构、存在与用途
1.(2017四川资阳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甲烷分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分子的电子式为,分子中各原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B.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全部为非极性键
C.CH4分子比SiH4分子稳定,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的非金属性强
D.CH3Cl的四个价键的键长和强度相同,夹角相等
考点 甲烷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 甲烷的分子结构
答案 C
解析 甲烷分子中H原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不是8电子稳定结构,A项错误;甲烷分子中的化学键均为极性键,B项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越稳定,反之也成立,C项正确;一氯甲烷中C—Cl键与C—H键的键长和强度不同,故四个键的键角也不完全相等,D项错误。
2.(2017宁波八校模拟)能够证明甲烷分子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的事实是()
A.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强度相等
B.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键长相等
C.甲烷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D.甲烷的二氯代物只有一种
考点 甲烷的组成和结构
题点 甲烷的分子结构
答案 D
解析 甲烷的结构式为,其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有两种:①平面正方形结构,②空间正四面体结构。A、B、C项成立并不能证明甲烷分子空间构型是①还是②。若是构型①,则二氯甲烷有两种结构:和;若是构型②,则二氯甲烷只有一种结构,故选D。
3.(2017济南高一检测)在我国的南海、东海海底已发现天然气(含甲烷等)的水合物,它易燃烧,外形似冰,被称为“可燃冰”。“可燃冰”的开采,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烷属于烃类 ②在相同条件下甲烷的密度大于空气③甲烷难溶于水 ④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能源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考点 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与用途
题点 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与用途
答案 C
解析 甲烷是最简单的烃,难溶于水,因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故相同条件下密度小于空气,甲烷燃烧放出较多的热量且产物为CO2和H2O,所以可燃冰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能源,因此C项正确。
题组二 甲烷的燃烧及相关计算
4.鉴别甲烷、一氧化碳和氢气等三种无色气体的方法是()
A.通入溴水―→通入澄清石灰水
B.点燃―→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C.点燃―→罩上干冷烧杯―→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D.点燃―→罩上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通入溴水
考点 甲烷的氧化反应
题点 甲烷燃烧产物的判断
答案 C
解析 点燃,用干燥的烧杯可以检验出是否生成水,从而确定原气体是否含有氢元素;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可检验出是否生成CO2,从而确定原气体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5.在标准状况下,11.2L甲烷和22.4L氧气混合后点燃,恢复到原状况时,气体的体积共()
A.11.2LB.22.4L
C.33.6LD.44.8L
考点 甲烷的氧化反应
题点 甲烷燃烧的计算
答案 A
解析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当温度超过100℃时(即水为气态),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而在标准状况下,水是液态,11.2L甲烷与22.4L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最后只剩下二氧化碳,其体积为11.2L。
6.(2017内蒙古包头九原区校级期中考试)一定质量的甲烷燃烧后得到的产物为CO、CO2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质量为49.6g,当其缓慢经过无水CaCl2时,CaCl2增重25.2g,原混合气体中CO2的质量为()
A.12.5gB.13.2g
C.19.7gD.24.4g
考点 甲烷的氧化反应
题点 甲烷燃烧的计算
答案 B
解析 
题组三 甲烷的取代反应
7.在常温下,把一个盛有一定量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密闭玻璃容器放在光亮的地方,两种气体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产物物质的量最多的是CH3Cl
B.如果氯气过量,则最终产物只有一种
C.反应前后容器内压强不变
D.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取代反应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答案 D
8.(2017四川宜宾期末考试)取一支硬质大试管,通过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半试管甲烷和半试管氯气(如图),下列对于试管内发生的反应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试管内黄绿色逐渐消失,试管壁上有油珠产生
B.甲烷和Cl2反应后的产物有4种
C.盛放饱和食盐水的水槽底部不会有晶体析出
D.CH4和Cl2完全反应后液面上升,液体充满试管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
答案 A
解析 Cl2被消耗后,黄绿色消失,生成的CH2Cl2、CHCl3、CCl4均为油状液体,所以试管壁上有油珠产生,A项正确;CH4与Cl2反应生成4种有机物和1种无机物,共有5种产物,B项错误;CH4与Cl2反应后最多的产物是HCl,HCl溶于饱和食盐水会有NaCl晶体析出,C项错误;取代产物CH2Cl2、CHCl3、CCl4是油状液体,而CH3Cl是气体,不溶于饱和食盐水,故液体不会充满试管,D项错误。
9.已知正四面体形分子E和单质分子G反应,生成四面体形分子L和分子M(组成E分子的元素的原子序数小于10,组成G分子的元素为第3周期的元素),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E、L均为气态有机物
B.E是一种含有10个电子的分子
C.上述反应的类型是置换反应
D.上述4种物质中有3种为共价化合物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取代反应类型的判断
答案 C
解析 正四面体形分子E,组成E分子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0,E由两种元素组成,灰色球只形成一个共价键,所以是H,黑色球表示C,所以E是甲烷;直线形分子G,组成G分子的元素为第3周期的元素,且G是双原子分子,所以G是Cl2,该反应是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即L是一氯甲烷,M是氯化氢。常温常压下,甲烷、一氯甲烷均是气体,A项正确;E是甲烷分子,含有10个电子,B项正确;甲烷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生成一氯甲烷,属于取代反应,生成物中没有单质,不是置换反应,C项错误;四种物质中甲烷、一氯甲烷和HCl属于共价化合物,所以4种物质中有3种为共价化合物,D项正确。
10.在光照条件下,CH4与Cl2能发生取代反应。使1molCH4与Cl2反应,待反应完全后测得四种有机取代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n(CH3Cl)∶n(CH2Cl2)∶n(CHCl3)∶n(CCl4)=1∶2∶3∶4,则消耗的Cl2的物质的量为()
A.1.0molB.2.0molC.3.0molD.4.0mol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答案 C
解析 在光照条件下,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时,生成1molCH3Cl消耗1mol氯气,生成1molCH2Cl2消耗2mol氯气,生成1molCHCl3消耗3mol氯气,生成1molCCl4消耗4mol氯气。四种有机取代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n(CH3Cl)∶n(CH2Cl2)∶n(CHCl3)∶n(CCl4)=1∶2∶3∶4,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生成的n(CH3Cl)、n(CH2Cl2)、n(CHCl3)、n(CCl4)分别是0.1mol、0.2mol、0.3mol、0.4mol,消耗的Cl2的物质的量为0.1mol+2×0.2mol+3×0.3mol+4×0.4mol=3.0mol。
题组四 甲烷性质的综合
11.(2017哈尔滨高一下期中)下列关于甲烷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烷
B.甲烷点燃之前需要验纯
C.甲烷可以与溴水发生取代反应
D.甲烷在空气中燃烧只能生成CO2和H2O
考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
题点 甲烷化学性质综合
答案 B
解析 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实验室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甲烷,A项错误;甲烷是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需要验纯,B项正确;甲烷与溴水不发生取代反应,与溴蒸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C错误;若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不完全,可能生成CO和H2O,D项错误。
12.(2017合肥高一检测)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强氧化剂不反应
B.甲烷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能被任何氧化剂氧化
C.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
D.光照条件下甲烷与Cl2反应的四种有机产物都难溶于水
考点 甲烷的化学性质
题点 甲烷化学性质的综合
答案 B
解析 CH4的性质比较稳定,通常情况下,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反应,但不是不能被任何氧化剂氧化(如能燃烧),A项正确,B项错误;CH4在光照条件下与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4种有机产物,它们是CH3Cl、CH2Cl2、CHCl3和CCl4,且均难溶于水,故C、D项均正确。
[综合强化]
13.(2017南昌三校联考)如图所示,U形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为1∶4)的混合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装置放置在有光亮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1)假设甲烷与氯气反应充分,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若题目中甲烷与氯气体积之比为1∶1,则得到的产物为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CH3Cl HCl
B.CCl4 HCl
C.CH3Cl CH2Cl2
D.CH3Cl CH2Cl2 CHCl3 CCl4 HCl
(3)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形管右端的水面变化是________。
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
(4)若水中含有Na2SiO3,则在U形管左端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右端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
题点 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
答案 (1)CH4+4Cl2――→光CCl4+4HCl (2)D (3)B (4)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5)平衡气压
解析 (1)因Cl2足量,若充分反应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则CH4中的四个H原子可完全被取代,生成CCl4和HCl:CH4+4Cl2――→光CCl4+4HCl。
(2)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四步反应同时发生,故得到四种氯代产物和HCl。
(3)甲烷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油状液滴,U形管左侧生成的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压强减小,U形管右端液面下降,左端液面上升。
(4)因左侧生成的HCl溶于水后发生反应:2HCl+Na2SiO3===H2SiO3↓+2NaCl,所以观察到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
(5)为了平衡气压,在U形管右侧插入一支玻璃管。
14.(2017锦州高一检测)燃烧法是测定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是通过燃烧法推断物质组成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物质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说明________(填字母)。
A.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肯定不含氧元素
B.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2)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2.24L(标准状况下)甲烷完全燃烧后,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足量碱石灰,那么碱石灰增重的质量是________g。
考点 甲烷的氧化反应
题点 甲烷燃烧的综合
答案 (1)B
(2)CH4+2O2――→点燃CO2+2H2O 8
解析 (1)A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由于氧气参与反应,故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
(2)由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H4+2O2――→点燃CO2+2H2O知,2.24L(0.1mol)甲烷完全燃烧生成0.1molCO2和0.2molH2O,通过碱石灰被完全吸收,碱石灰增重为0.1mol×44gmol-1+0.2mol×18gmol-1=8g。
15.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C装置中生成CH3Cl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E中有氯化氢产生,不能证明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取代反应,你认为他的看法___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
(2)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控制气流速率;②混匀混合气体;③________________。
(3)一段时间后发现D装置中的棉花由白色变为蓝色,则棉花上可能预先滴有________溶液。
(4)E装置中除盐酸外,还含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为________(填字母)。
a.分液法b.蒸馏法c.结晶法
(5)将1mol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充分反应后生成的CH3Cl、CH2Cl2、CHCl3、CCl4四种有机产物的物质的量依次增大0.1mol,则参加反应的Cl2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生成HCl的总物质的量为________。
考点 甲烷的综合应用
题点 实验综合
答案 (1)CH4+Cl2――→光CH3Cl+HCl 正确
(2)干燥气体 (3)淀粉KI (4)a (5)3mol 3mol
解析 (2)盛放的是浓硫酸,利用其吸水性,可做干燥剂。(3)蓝色一般可能是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也可能是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根据装置图,只能是淀粉遇碘变蓝,因此棉花上预先滴有淀粉KI溶液,利用氯气把碘置换出来。(4)有机物为卤代物,不溶于水,可以采用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故a正确。(5)设CH3Cl为xmol,则CH2Cl2为(x+0.1)mol,CHCl3为(x+0.2)mol,CCl4为(x+0.3)mol,根据碳原子守恒,x+x+0.1+x+0.2+x+0.3=1,解得x=0.1,因此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1+0.2×2+0.3×3+0.4×4)mol=3mol,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HCl的物质的量,即3mol。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不连续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互动探究

读教材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5)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在地面以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3)在地下2900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

(4)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5)(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

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

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

(1)地壳的特点

地壳的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就好像建房子,高楼必须挖深地基一样。

(2)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壳?

不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两部分,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3)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

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

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

(4)内核为何是固体?

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

解析:①纵波在地下5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②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

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

1.大气圈

(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的主要物质组成是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氮和氧。

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

2.水圈

水圈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在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有什么特点呢?

3.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小结: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

地球的结构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球的结构”,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起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
1、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①什么是地震波?
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强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征,可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0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莫霍面距离地表约33千米(大陆部分),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距离地表约2900千米,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突然消失。
3、三大圈层: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地壳①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②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③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
地幔①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③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核①组成: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
②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板书)
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1、大气圈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一般把2000~3000千米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形成生物圈。
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
四、板书提纲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圈层结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2.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①__________,并以②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2)特点: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3)分类: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的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
纵波(P波)快固体、液体、气体
横波(S波)慢只能通过③____物质
2.地球内部圈层: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深度
(千米)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
33

2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④________

纵波速度突然⑤____,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上地幔
下地幔
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

核外核
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是固态
内核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⑥______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大气圈、水圈、⑦________。
2.相互关系: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⑧____________。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人民网2009年2月12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9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东经126.6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核B.上地幔C.下地幔D.地壳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3.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大气圈B.岩石圈C.生物圈D.水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5~6题。
5.图示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B.3个C.4个D.5个
6.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方法技巧练
等值线图的判读
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N两地的地壳厚度分别约为________、________千米,它们的地形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山地B.盆地C.平原D.湖泊
方法技巧 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等值线,具有这样的特点:“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其变化范围为一个等高距。也就是说:如果闭合的这个等值线的数值和相邻的大的等值线数值相等,其内部值比大的更大,反之,就更小。
 
一、选择题
1.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对以下四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4.下列现象与对应圈层不正确的是()
A.极光——大气层B.流星现象——大气层
C.印度洋地震——岩石圈D.赤潮——水圈
2006年11月3日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5~6题。
5.此科研井的深度在什么层()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
6.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
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
D.地球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7.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B.包括大气圈的上部、水圈全部、岩石圈上部
C.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D.包括大气圈全部、水圈及岩石圈上部
8.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B.位于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C.位于地面以下,上地幔以上
D.位于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题号1234567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在左上图中填上地震波代号。
P:纵波 S:横波。
(2)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在经过a界面时,速度都明显加快,a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上部分A为________;横波经过b界面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减慢,b为________界面,其以下部分C为________,其以上部分B为________。
10.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弹性震动 ②波 ③固体 ④加快 ⑤下降 ⑥软流层 ⑦生物圈 ⑧自然环境
基础达标练
1.A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界面处,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2.B [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
3.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4.A [地球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
5.C 6.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属于水圈。]
方法技巧练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40M42 38N40 B A
解析 解答本题时,注意看标题的内容和等值线的名称。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综合提升
1.A [横波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且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故A正确。]
2.A [A点地壳厚度最大,它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
3.A [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进入岩石圈。]
4.D [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来自大气外的高能粒子(电子和质子)撞击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生成美丽的极光;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断裂,发生地震;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由此可见,赤潮发生在水圈和生物圈。]
5.A 6.D [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000米,所以在地壳。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
7.C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8.D [地壳与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都由岩石构成,被称为岩石圈。]
9.(1)图略,左侧虚线处填S,右侧实线处填P。
(2)莫霍 地壳 古登堡 地核 地幔
解析 此题考查了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虚线表示地震波传播速度慢,应该是横波;实线代表纵波。从深度上和内部圈层的划分图上可以看出:a是莫霍界面,A是地壳,b是古登堡界面,C是地核,B为地幔。
10.(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 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教材P21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组成的突然变化。
2.从莫霍界面向下,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且速度增大,可以推断地幔仍为固态,但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从古登堡界面向下,纵波速度减小而横波消失,可以推断地核的外层可能为液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