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1

八上第五单元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八上第五单元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一、桃花源记第__1课时总序第44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1.作者简介:略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

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

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

源去看看。

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1.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缘古义:沿今义:缘故,缘分

延古义:请今义:延长.延伸

津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

寻: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向: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四、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一、桃花源记第__2课时总序第45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人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

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

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

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

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

应当怎么评价?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里

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

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

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

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

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二、短文两篇第__1课时总序第46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1、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2、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

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

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学习课文

一读理清思路(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

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

什么?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

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

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三读领悟内涵

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

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

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三、小结: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二、短文两篇第__2课时总序第47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论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

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

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

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

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

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

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赞颂陶渊明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

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

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独”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作者赞赏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

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作者则把莲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

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

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

六、总结课文

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

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

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托物言志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三、核舟记第__1课时总序第48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学生朗读课文。(听录音)

三、讲解课文1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

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

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四、讲解课文2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

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

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五、讲解课文3段。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

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

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

“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

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

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

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

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2、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一)以形显神。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

(二)对照鲜明。

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

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

(三)笔触细微。

“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

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3、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

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六、小结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三、核舟记第__2课时总序第49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讲解课文4段。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

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

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

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

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

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

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三、讲解课文5段。

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四、第6段

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五、小结

1、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

点明确。

2、一词多义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

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3、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

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

“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四、大道之行也第_1课时总序第50个教学设计

课型:自读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述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

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画卷。

二、整体把握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本文分三层

1.总领全文

2.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总结全文

三、研读理解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全班交流

四、探究讨论: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五、指导朗诵

指导单独朗读,注意停顿

六、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他却

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

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七、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五、杜甫诗三首第__1课时总序第51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语设计

二、杜甫简介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

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

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

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

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

1)配乐诗朗诵《望岳》,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

而且角度有别,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

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

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

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

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

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

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

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

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

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2、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

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

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

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小结

五、作业背《望岳》。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五、杜甫诗三首第__2课时总序第52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辨析两首诗的风格。

《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二、师生共同研讨《春望》

本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

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

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分三个教学步骤:想像形象,

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三、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

四、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

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

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

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

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一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

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二是诗人伫

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

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

3.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

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

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

五、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

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

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

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

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六、掌握表手法。

七、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二十五、杜甫诗三首第__3课时总序第53个教学设计

课型:精讲课备课执笔人:孟花秀

预设目标:

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加强朗读教学,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朗读教学法。反复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古诗五步教学法。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教具与学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预案与教学改进:

教学预案

教学改进与随记

一、导入

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三、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2.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

3.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

的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

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

可分为两层:5~16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

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4.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

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

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5.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6.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诗人只用120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出

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差吏用了暗写,一

现只用“吏呼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此后就让他转入

“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

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

的。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

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四、小结与作业

教学后的感悟与反思:

延伸阅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均去欣赏一下富春江的奇丽景色。
二、解题:
“与朱元思书”——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三、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
5分钟后我们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1.学生自学。
2.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音和停顿方面还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的地方?
3.指学生读课文(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再指生读课文。
7.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你认为重点的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8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4.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一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从,顺、随。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④奔:飞奔的马。
第三自然段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课文。
六、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七、当堂训练。
考考你,屏幕出示练习题。
(1)解释词语。
①风烟②俱③缥碧④忘反
⑤相鸣⑥轩邈⑦急湍⑧经纶
(2)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八、全班自由朗读全文
九、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欣赏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致。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两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与朱元思书》这一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或图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思考)。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8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
1.学生自学。
2.师生交流。
老师归纳:
(1)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湍急(“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形声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师质疑: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探究拓展
参考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参考2.置身于这样的奇山异水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结合这句话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提示: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富春江的山奇水异。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恶尘俗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四、当堂训练。(幻灯片)
你一定能准确解答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文学吴均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5.一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竞轩邈争直泉声鸟声蝉声猿声6.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放飞想象的翅膀。
请将这篇文章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加入自己的想象。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作者。)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二、展示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首轮学习
(一)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拿起笔勾划出自己不认识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字典,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4钟后比一比看谁学的更好!)
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二)交流研讨
1.词语展台:同学主动把本文的生难字写在黑板上。
2.师生共同从音形义三方面完成黑板上所写的生难字。
3.学生在随堂练本上开始练习。
(三)质疑答疑
1.学生质疑:你还有哪些字读不准字音的提出来,其他同学帮你解答。
2.教师质疑:读这篇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应注意些什么?
四、朗读指导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找4-5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准确的评价。
五、专项训练
1.指名读课文。(后进生)
2.给下面的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
戾()纶()鸢()窥()柯()
3.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六、课堂小结
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看看有多少同学会背课文了。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由学生齐读课文直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对于不能解决的字或句子做上标记,组内共同讨论,实在不会的大家共同讨论完成。(时间8分钟,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对重点词语突出强调并进行板书。
(三)质疑答疑
1.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或句子,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2.教师质疑:教师提问重点字的理解或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四)专项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
(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
(16)横柯上蔽()(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1.(1)全,都(2)顺着(3)表示大约的数量(4)青白色(5)阻碍(6)急流(7)耐寒碧绿的树(8)凭依(9)作动词,比高远(10)向(11)同啭,鸟鸣声(12)至(13)平息(14)筹划、治理(15)同返,返回(16)树枝(17)白天(18)掩映2.(1)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3)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4)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5)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6)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课堂小结
把你学到的文言知识在笔记本上归类。
教师指导:
1.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词
(1)一百许里。许:表约数,左右;应允,可能。
(2)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指政治规律。
3.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断,停。
4.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
(3)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6)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五、布置作业:不会背课文的同学自己抽时间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本文都写了些什么?然后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1.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5分钟后看谁最有见解。
(二)交流研讨
问题预设: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写水色、水清、水急。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3.从视觉来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本文兼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写景
动态:游鱼,泉水,好鸟,蝉,猿。
静态:细石,高山,寒树。
(四)质疑答疑
教师质疑:你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5.文章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1.本文主要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奇山异水的景色。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余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
3.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声律。
4.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5.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质疑答疑
对于本文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知识?学生提出后分学生、教师层面给予解答。
五、专项训练
不同基础的同学默写课文不同的语句。
六、课堂小结
请同学谈本文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
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
轩邈()()嘤嘤()成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4)水皆缥碧()
(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3.填空。
(1)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八个字;第二段写“”二字,抓和特点;第三段又分写“”,多层次展开描绘。
(3)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特征。
(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7)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此人----为具言所闻
(5)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
A视觉上的对偶句
B听觉上的对偶句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
生:答
补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生:答
2.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幻灯片显示)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g)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
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全文。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训练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④造饮辄尽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学生回答,明确:
(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内容吗?生:齐背诗文。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师:陶渊明的很多诗文都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柳先生传》,看看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展示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将你的理解批注到旁边。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研讨。
(1)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难点突破。
师质疑: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
四、问题探究(幻灯片)
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1.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六、综合训练: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3)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4)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23马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三、文学常识简介:(大屏幕展示)
1.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2.给下列红字注音:(幻灯片显示。)
骈死槽枥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外见无马邪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祗:只是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或:有时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马的人虽:即使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现不出来。且:尚且等:等同,一样安:怎么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临:面对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学生自由译文。
5.指生翻译全文。
六、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1.填空。
《马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字旧时被列为之首。本文选自。
2.翻译下列词语。
祗:骈死:槽枥:或:食马者:
不外见:且:策:尽其材:通其意:
3.翻译下列句子。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它的主人运送柴火,还遭到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二、展示目标:(大屏幕展示)
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1.文章开头作者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没有遇到伯乐时,千里马的遭遇如何?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其原因是什么?
4.作者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5.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本文主旨?
(10分钟后看谁理解得透彻,谈得深刻。)
(一)学生自学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千里马依赖伯乐。)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三句话道尽千里马“没世而名不称”之悲)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揭露的淋漓尽致。)
5.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物、马吗?
2.全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着怎样的感情?
要点提示:
1.“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发现并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人。
2.全文寄托了作者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1.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2.本文中“伯乐”喻指,“千里马”喻指,“食马者”喻指。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词语。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
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比喻光阴迅速称为;说年老雄心依旧在称为;祝事业有成则言。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师: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一篇勤学故事《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参考):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介绍文学常识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语,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将字音批注到书上,同时注意朗读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做上标记。
(10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研讨疑难。
4.质疑答疑
师:谁还有读不准的地方?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可作补充。
5.专项训练
6.展示交流
(1)指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
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2)再指生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4)指生读全文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六、综合训练(幻灯片)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是(朝)家(人名)。
2.给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音。
嗜学逾加冠叱咄负箧曳屣怠皲裂媵人衾容臭烨然缊袍蔽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嗜:喜欢,爱好。致:得到。每:常常。假借:借。
天大寒:大,是非常、很的意思。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走:跑,引伸为“赶快”。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的意思。叩:请教。趋:快步走,奔赴。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
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卒:最终。填:充塞,挤满。
2.学生自由练习、巩固。
(四)专项训练。
指生翻译全文。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四、综合训练(幻灯片)
先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接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支:通“肢”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汤:热水。
沃灌:浇洗。衾:被子。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缨:帽带。腰:腰佩。腰,用作动词。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裘:皮衣。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个词的意义。之,指书。于,向。僵劲:僵硬。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再:两次。食:同“饲”,给饭吃。慕艳:羡慕。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非……则:表选择,不是……就是……
畅达:顺畅通达。称:称道,赞扬。言和色夷: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2.学生自由翻译,练习巩固。
(四)专项训练。
指生翻译第二段。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五、综合训练(幻灯片)
先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语句,体会“勤且艰”
教学难点:品析重点语句,体会“勤且艰”
一、情境导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名言警句?生答。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宋濂青少年时代是怎样勤奋求学的。(板书课文标题。)
励志名言
1.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2.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3.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5.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6.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
文章结尾说:“余之勤且艰若此”。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到旁边。10分钟后我们比谁谈得深刻。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交流研讨

1.余幼时:得书之难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弗之怠
2.既加冠:从师之难: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求学之苦: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生活之艰: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蔽衣
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艰苦求卒有所获勤奋学习(自励;励人)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主要写作者求学之苦之艰,文末提到同舍生有何目的?
(对比,和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的求学之苦之艰)
2.作者给马生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目的何在?
(本文通过自述青少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告诉马生读书要专心,懂得勤苦求学的道理,就能学有所成。)
五、拓展延伸。
六、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全文。
七、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八、综合训练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最能表现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2)描写作者求师途中所遭受的困苦的句子是:
(3)揭示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赤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两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赤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1.出示自居易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及相关的内容讲解。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的内容,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结合具体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3.交流研讨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
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学生质疑。
师:对这首诗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质疑
生:答疑。老师适时点拨。
(四)齐读这首诗。
四、研习诗歌《赤壁》。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
1.指生朗读《赤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三)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默读诗文,思考: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作者评论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要点提示:赤壁之战。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抒写作者长期谪居生活艰辛的诗句:
2.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和亲朋凋零的伤感的诗句:
3.诗中表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哲理的诗句是:
(二)《赤壁》
1.表达诗人对古事的追忆和看法的诗句:
2.阐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偶然因素决定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忧国思亲的诗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过零丁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内容,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齐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五)背诵这首诗。
四、研习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作家作品简介。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自学指导(四):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的内容,思考:作者经过潼关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文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5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要点提示: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过零丁洋》
1.诗中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以死名志的千古名句:
2.写国家分裂、命运艰辛的一组对偶句:
3.概括出抗元失败后的心情的句子:
4.写诗人几十年来风雨历程的句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封建政治与人民对立的诗句:
2.写潼关雄险的形势的句子:
3.写怀古伤今,由眼“望”而心伤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水调歌头》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月夜的图片,请同学看图片,谈感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水调歌头》。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
1.作家作品简介。(幻灯片检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补充介绍。
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3.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读诗。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绮(qǐ)户婵(chán)娟
5.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思考:作者几次向上天发问,每次发问引发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8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谈自己的理解,比谁理解的透彻,谈得深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先在小组内交流研讨。
(4)全班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何事长向别时圆?”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6.问题探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水调歌头》
1.诗中“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
2.表现作者的豁达胸襟的句子:
3.表达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4.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5.诗中希望两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共享美好月光的两句词是: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综合归纳和口语交际能力。
3.积累古诗词的相关知识,开阔阅读视野。
二、教学重点:1.分类归纳整理2.诗歌赏析
三、教学难点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法设计
1.合作探究2.赏析评价3.知识竞赛
五、学法指导
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
六、教具使用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3课时。(成果展示)
八、教学步骤
课外活动阶段
(一)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将全班同学分成十三组分别为:
(1)诗中四季(2)诗中山水(3)诗中田园(4)诗中边塞(5)诗中送别(6)诗中乡情(9)诗中友谊(10)诗中亲情等(12)诗中花鸟(13)诗中日月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
b.搜集相关古诗词整理到一起。
c.每个小组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d.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e.诗人故事
f.各组可以根据需要涉及其他内容。
g.各组把本组要展示的所有内容整理到一起,自己设计展示的方式。
h.老师分类讲解古诗词的相关知识:
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二)第二周:
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课内活动阶段
第一、二课时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评委:(请领导和老师担当评委)
形式:各小组分别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展示成果
展示内容:(各小组可以自行设计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展示: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4.其他内容
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课时

古诗词知识竞赛
课前准备:1.将学生整理的资料汇编成题。
2.将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教具准备:课件、试卷
教学流程:
一、必答题(试卷)每组的题都一样(50分)
1.全班同学共同答题。
2.课下老师评分。将分数计入总分
二、抢答题(30分)
三、选答题(20分)
答对了给本组加20分,答错了给其他组加20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单元

单元要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15课时

21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

诣太守(yì)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1)古今异义词(2)一词多义(3)判断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第三课时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离开桃花源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无问津者

教学反思:

学生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等认识得比较好。

22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陋室铭

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四、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全文:

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情怀,一个坦荡乐观、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文人形象跃然纸上。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的原因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爱莲说

教学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1、图片展示:学生欣赏无穷碧的莲叶,别样红的莲花,并吟诵莲的诗句,充分感受莲之风韵。

例:唐诗中的“留得残荷听雨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交流引读:同学们,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这里的莲以高尚纯洁的形象出现,表现出它特有的廉洁、清正,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品质。(板书课题及作者)

3、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4、题解: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淤泥濯清涟妖蔓枝益亭亭净植亵玩焉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蕃濯谓隐逸君子噫鲜宜乎者也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不是。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设置问题情景二:

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设置问题情景三: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讨论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7、谁爱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8、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正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设置问题情景四:

9、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把牡丹比作什么?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

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的情感?对于牡丹,作者更多的是“鄙视”。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3、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附:板书设计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熟练背诵并默写这两篇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思想意义把握得比较好;有大多数学生还未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3核舟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

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设想

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

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

3.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

2.讲解文章1、2段。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

要求:1、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2、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3、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

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三、讲解课文1、2段。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

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

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

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讲解3—6段

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

二、讲解3—6段。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

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

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三、小结

1.一词多义

为:①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②树。“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①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②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直,正。“其人视端容寂”。

2.特殊句式

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

定语后置:“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

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3.结构

本文是一篇实物说明文,结构清晰。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奇巧人”王叔远的雕刻技巧,交代核舟和王叔远的关系及其雕刻的主题,给读者一个总印象。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核舟及舟上的全部情景。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计核舟上的人、物的项目和数目,以赞叹核舟的艺术技巧结束全文。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说部分按空间顺序写。

4.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

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5.中心

文章细致地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的特点,赞美了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要求几名学生上台表演较为成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给枯燥乏味的文言文教学增添了一些色彩。学生对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如说明顺序、结构方式等把握得不够好。

24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5.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6.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学生齐读第三层,尝试背诵。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像,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板书设计:

纲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之行也基本特征:人人受关爱,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谋闭不兴

结论:大同社会

教学反思:学生基本能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且能背诵并全文,默写尚欠火候。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岳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远望

望岳近望

细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春望》赏析

教学过程: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板书设计:

春望

忧国---------------思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2.揭露官吏的横暴;3.同情人民的苦难。
教学重、难点:体会老妇的话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简介作者

二、整体感知:1、质疑,画出难懂的句子;2、谈谈你的初步感悟。
三、看图理解课文:
1.根据图画找出对应句。
2.有人认为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一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象吏与妇对话的情景。
四、说一说: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五、复述课文——“走进石壕村”
六、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七、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板书设计:

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

老妇自请服役

教学反思:学生对诗人生平的了解,对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理解较好。能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莲的各种知识的搜集、整理、探究,培养学生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了解莲与文学艺术、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途径的实践活动。

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情导入:

翻开中国的文化史,扑面而来的是淡淡的清香,默默地感动,在我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朵奇葩格外的引人注目,那就是莲。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清纯、高洁、脱俗、正直、娴静、深情等品质。莲文化的魅力实在无穷,今天的综合性学习就让我们踏上莲之旅列车,去探寻莲文化的魅力。

第一车厢:《进荷花家族》

莲又叫荷,莲的名称有好多种,首先让我们来认识莲的名称——

1、莲之名

2、莲之说

通过这些美丽的传说可以想像莲这种植物存活至今应有着悠久的历史。

3、莲之史

一亿三千五百万年,经过一次次的劫难,莲存活下来,品种也由几种发展到现在的几百种,接下来我们就认识三种有代表性的品种。

4、莲之品

5、莲之用

莲的用途极广,自叶至茎、自花至实,它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全部贡献给人类,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莲分为莲花、莲子、莲叶、莲藕四部分,科学地探究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

1、请你列举一些与莲有关的著名饮食。(至少三种)

2、吃喜宴时为什么一定有莲子百合糖水?

第二车厢:《赏荷花风情》

现在,让我们来放松一下,欣赏一下莲的千姿百态——

6、莲之美——

亭亭玉立的荷花,飘飘荡荡的荷叶,丝丝缕缕的清香,组成了一支清新的夏日乐章。身置其境,看薰风翻背,赏黛玉交映,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被眼前的清凉世界陶醉。

7、莲之诗

诗句填空游戏。在下面横线上填有关荷的词语。

通过同学们的游戏,我们感觉到莲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感受到莲文化的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意味无穷,下面,我们再从朗诵古诗词的角度,来感受一下莲文化的魅力。

8、莲之语

9、莲之曲

第三车厢:《探荷花之谜》

10、莲之迷

(1)千年古莲发芽之谜

(2)莲叶防水和自洁之谜

(3)水浮莲在什么时候生长、繁殖特别快?

(4)为什么会有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11、莲与佛

第四车厢:《抒荷花之情》

通过以上的探究,我们对莲应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请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12、莲之议

观点一、“出淤泥而不染”

观点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3、莲之画

14、莲之文

三、结束语

莲花在淤泥里孕育,在阳光里生长,在高温里盛开,在清风里结实。莲之魂,飘在诗歌里,行在书画里,定格在照片里,它属于水,它属于阳光,它属于爱它的人,它更属于神秘的宇宙……让我们用我们聪明的头脑、勤劳的双手,让莲文化魅力永存!

荷之别名——以生长习性命名:水芝、水花、水芸、水旦、水目、泽芝。以其圣洁高雅气质命名:君子花、凌波仙子、水宫仙子、玉环等。

藕之别名——玉节、玉玲珑、玉臂龙。

莲子别名——玉蛹、湖目。

学生:并蒂莲的传说

荷花姑娘的传说

九眼莲的传说

“宝莲灯”故事

八仙过海中的荷仙姑

哪叱死后生还莲花化身

第一种是大型荷花

第二种是睡莲

第三种是碗莲品种

莲瓣能治暑热消渴,莲心能清火安神,莲房能消淤止血。荷花更是绿化、美化、净化我们环境的贵重之花。

荷叶同样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在药用上能清暑解热。莲叶防水和自洁的特点发明了一种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

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藕节可药用治便血、藕粉又能清热消暑。

做为中药莲子有健脾止泻的作用,做为食用“莲子粥”可以滋补身体,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学生展示实物或收集的图片、邮票、挂历、明信片等。

荷叶罗裙一色裁向脸两边开。

更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还荡桨。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

举。

红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接天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乃知红,虛得清净名。

弄舟朅来南塘水,荷叶映摘。

学生朗诵自己收集的诗文

师生对谜语、歇后语、对子

学生唱几句有关莲的歌曲

学生展示收集成果

学生讨论

同学们的阐述各有各的道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当你出在一个良好的环境,周围有好的榜样,那么我们要向他学习,以求得自己的进步,如果身边存在不良的风气,那么我们就要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坚持做好自己。始终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来表现心中的荷花。画完后并写一段文字,以“我心目中的莲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说明莲的科学知识或写一篇关于赏莲的游记或发表对莲的看法或抒发对莲的情感等

激情导入创设情感。

对中国莲文化进行认知、体验、感悟和表述。

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培养语文学习必需的观察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背诵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板书设计第一车厢:《进荷花家族》

1莲之名2莲之说3莲之史4莲之品5莲之用

第二车厢:《赏荷花风情》

6莲之美7莲之诗8莲之语9莲之曲

第三车厢:《探荷花之谜》

10莲之迷11莲与佛

第四车厢:《抒荷花之情》

12莲之议13莲之画14莲之文教学反思:这堂综合实践课,完全跳出了我预设的内容,使我的课堂教学没有按照事先设计的过程进行,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一堂意外生成的综合实践课让我明白:巧妙引导,细心呵护,节外生枝处,何尝不是一道好风景?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五单元教案

第14课时《钢铁长城》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的建立、我国制造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兵种、人民空军的诞生、飞机国产化、空军现代化、导弹部队建立、导弹部队的装备。

2、运用教材图片、收集资料、说明人民空军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装备。

3、感受国防力量的壮大,,增强国防观念,增强为国防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重点: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

难点: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阅读“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完成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舰队。

(2)、找出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建设分别取得哪些成就?

(3)、人民空军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后,在战争中取得辉煌成就。

(4)、人民空军在早期、改革开放以来又有哪些发展?

2、阅读“导弹部队的发展”,完成以下问题。

(1)、1966年,我国组建部队。

(2)、我国导弹部队不断壮大,陆续装备了、、、核武器,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二、合作交流:

分三个表演小组,分别代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设计模拟战争,运用战略战术,打一场现代化战争。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旧中国有海(军)无队?而新中国的海军却能保卫祖国的海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四、系统总结:

第15课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1、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美苏对华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2、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3、对比新中国和旧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认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是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真正站了起来,进而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2、建国第一年,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3、建国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什么政策?

4、年底,首次提出、、

、、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分析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6、年众多独立国家首脑在印尼举行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

7、万隆会议为什么能够圆满成功?

一、合作交流:

小组归纳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新中国和旧中国的外交成就和外交地位有何不同?为什么?

四、系统总结:

复述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能列举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了解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2、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培养分析能力,认识到新中国国力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尼克松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难点: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阅读“中美关系正常化”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归纳中美关系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正常化的?

(2)、结合教材第80页第一段小字部分,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2、阅读“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年月日届联大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3)、年,日本首相访华,中日两国建交。

3、阅读“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一目,完成下列问题:

(1)、年,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这是我国近今举办的规模最大、款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思考举办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

二、合作交流: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归纳新中国取得重大外交成就的原因?

四、系统总结:

小组讨论制作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大事年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当堂反思: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