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活板》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1

《活板》。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活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板》教学设计[教师心语]
300字,却准确、朴实、洗练地介绍了印刷史上的飞跃——活字印刷。程序说明,以“活”为征,给人以明晰、完整、系统的印象。锐化工具、涵盖人文,如何融合?初步思路为:先读其“文”再品其“味”,以线(文含内容)串珠(文言词句),活而不乱。
[课程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着眼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过程和方法
在整体感知前提下,合作探究,创造性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与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热情。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2.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3.准确、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教学难点
对文章中活板的“活”的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时间:在自读基础上,一教时完成
四、教学方法:自主阅读,探究发现。(多媒体辅佐)
五、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圈点勾画,自主质疑
2.教师范读引领,学生齐读体味
3.感知内容
△从说明对象看,本文除介绍活字印刷外,还介绍了什么?
△通过初读,你了解活字印刷的哪些知识?
三、师生互动,合作学习
1.学生就文意质疑(合作释疑,教师点拨)
2.知识积累
△积累多义词
△做知识卡片
四、交流对话,探究学习
1.分析程序说明的顺序
2.了解活板“活”的特征
五、时空连线,创造性学习
1.穿越时空隧道,参观印刷厂,现场采访。
2.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参观感受。
六、板书设计
制字
设版
制版排字
炀版
平字
活字印刷
一板印刷
印刷
一板布字

相关阅读

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5.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这些基本概念.
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处理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数据收集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判断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父母的良好道德及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总体、样本及个体间关系.
●教学难点
1.获取数据时,选择哪种调查方式较好,何时用普查,何时用抽样调查,并能说明理由.
2.应用意识的培养,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每位同学统计一下你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填写下表(出示幻灯片)课后完成.
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
[师生共同讨论小结]
开展调查,收集班里全部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求出班里所有同学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通过比较、分析就可了解自己在班内所处的位置和水平.
Ⅱ.讲授新课
1.引入概念
(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2)总体(population):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individual).
2.想一想
在上面这个问题中的总体是什么?个体是什么?
3.学一学
[例1]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指出总体、个体.
调查目的:当考察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时.
总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年龄.
个体:符合这一条件的每一个公民的年龄.
注意:(1)总体,个体均指人口年龄,而不是指人.
(2)调查方式:采用普查.(因为为了准确了解全国人口状况).
[例2]为了考察××学校××班同学的视力状况.指出总体、个体.
调查目的:××学校××班同学的视力状况.(采用普查方式)
总体:××学校××班全部同学的视力状况
个体:符合条件的每一个同学的视力状况.
4.练一练
(1)为了调查全班同学每周看电视的平均时间,需要进行普查.其中全班每个同学每周看电视的时间是,每个同学每周看电视的时间是.
(2)为了了解初二(6)班学生的身高情况需要进行,其中是总体,是个体.
(3)为了了解你们班这次期中考试的数学成绩需要进行普查,其中——是总体,个体是.
5.议一议
(1)你们班有多少男生?全校呢?你准备用什么方式获得这些数据?
(2)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与同伴交流.
[师生共同探讨,小结如下]
分析:(1)调查目的:你们班的男生数,或全校的男生数.
总体:你们班的男生数,或全校的男生数.
个体:符合条件的每一位男生..
调查方式:采用普查..
分析:(2)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个体数目又多,工作量大,我们不方便对全国所有八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那用什么方式得到这个数据.
(3)你能用普查的方式调查某一天离开你所在地区的人口流量吗?
答:不能,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把某一天离开这一地区的人数全部调查清楚.
(4)你愿意采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一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吗?
解:因为了解日光灯的使用寿命具有破坏性被调查的灯管将不能出售,所以不能采用普查方式.可以采用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进行调查.这种调查方法是抽样调查.
6.小结:抽样调查的概念,样本的概念:
(1)抽样调查(sampling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2)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例3]我国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其中被抽取的1%人口就是全国人口的一个样本.通过这个样本的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
小结:普查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采用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情况.
Ⅲ.课堂练习
1.举例说明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解:(1)当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少时.
(2)当要研究的问题要求情况真实、准确性较高时.
(3)调查工作较方便,没有破坏性等等,此时用普查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例]调查你们班学生的身体情况:身高、体重,视力等可采用普查.若要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的身体情况,一方面因为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另一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调查不方便,所以,此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例工厂检验产品的合格率等均可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因为此时检验具有破坏性.
所以当(1)总体中个体数目较多,普查的工作量大.
(2)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调查.
(3)调查具有破坏性时,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较好.
总之,确定调查目的,分清总体、个体与样本,采取合理调查方式.
2.下列调查中,分别采用了哪种调查方式?
(1)为了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身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解:普查.
(2)为了了解你们学校学生对新教材的喜好情况,对所有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进行调查
解:抽样调查.
3.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各指什么
(1)为了考察一个学校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解:总体:该校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全体.
个体:每个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样本:所抽查的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个样本.
(2)为了了解一批电池的寿命,从中抽取10只进行试验
总体:这批电池寿命的全体.
个体:每个电池的寿命.
样本:抽取的10个电池.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3)为了考察某公园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在其中的30天里对进园的人数进行了统计
总体:这一年中每天进园的人数的全体.
个体:每天进公园的人数.
样本:所抽取的30天里每天进公园的人数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评注:总体、个体、样本都是指统计的数据,在统计中,弄清这些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Ⅳ.课时小结
一、基本概念:
1.调查、普查、抽样调查.
2.总体、个体、样本.
二、何时采用普查、何时采用抽样调查,各有什么优缺点?
Ⅴ.课后作业
习题5.1
1.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校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2填写下表(幻灯片)
Ⅵ.活动与探究
1.在统计里,之所以用样本的情况估计总体的情况,是基于两点:
(一)是在很多情况下总体包含的个体数往往很多,甚至无限,不可能一一加以考察.
(二)是有些从总体中抽取个体的试验带有破坏性(例如灯泡使用寿命试验),因而抽取的个体不允许太多.
2.要通过对样本的研究作出对总体的估计,前提是:如何抽取样本.抽取样本必须具有尽可能大的代表性这一基本思想,否则将影响到样本对总体估计的精确程度.
●板书设计
§5.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一、复习提问
1.平均数
2.中位数
3.众数
二、基本概念
1.普查
2.总体
3.个体
4.抽样调查
5.样本
三、例题讲解
四、议一议
五、课堂练习
六、课时小结
七、课后作业

3.2生活中的透镜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2生活中的透镜”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3.2生活中的透镜

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4、教学目标和要求:一、知识和技能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和方法1.经历使用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通过观看实验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3.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模拟相机的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2.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5、教学重难点: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成像特点。难点: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理解。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流程:课前复习→情景引入→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具体操作、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归纳小结各知识点→小结→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一、复习提问:透镜分为哪两种?它们各自对光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回答巩固前学二、导入透镜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屏幕显示),透镜在这些仪器中起什么作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3.2《生活中的透镜》。(板书)(过渡)此时此刻我们欢聚一堂这美好的一刻用什么记录?其中最常用的是照相机,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学生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联系生活,开阔视野三、新授(一)照相机1.介绍结构(看屏显),闪光灯、快门、光圈、调焦环、镜头、胶卷、暗箱。2.让学生说说各部件的作用。(教师补充说明)3.演示照相机成像过程(屏显)。(1)教师出示模型。(2)提问:凸透镜和薄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哪个部件?(3)使物体靠近远离透镜观察像,像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同时暗箱是拉长还是缩短了?(4)学生利用照相机模型找到老师的像问:你认为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物距大于像距)归纳:不管怎样,在膜上成的像相对于物体都是缩小的,此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谁更远一些?请学生回答小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当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时成倒立、缩小的像。(板书)(过渡)问:凸透镜在照相机上应用,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像,那它能不能成其它的像呢?此时将投影胶片上的像投影到天花板上,让学生观察天花板上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这种仪器叫投影仪。学生观看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并回答学生思考回答学生猜测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交流讨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认识成像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产生疑问,而后用实事说明(二)投影仪1.介绍结构,反光镜、凸透镜、灯泡,屏幕。2.教师操作让学生观察其成像的过程。3.投影仪的工作原理(1)问:投影仪成的像是放大的,那它所成的像与原物体有什么差异?教师让学生看投影片上字母F的方向和开口一侧向着哪个方向放置,同时观察像的情况。(2)引导学生归纳出像是上下颠倒,而且左右也颠倒。(3)让学生观察投影片(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和像到镜头的距离谁较近一些,得出结论:物体到镜头的距离较近些。小结:投影仪工作原理:当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近时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4.提问:要想在屏幕上得到正立的像则投影片如何放置?(过渡)5.如何能让我们看着方便,字打在屏幕上?平面镜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凸透镜用在投影仪中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像,如果老师的手扎了一个刺,看不清怎么办?请学生猜测,此时请学生拿起放大镜。(三)放大镜1.让学生利用放大镜看书本文字。(1)学生观察其成像特点,并回答观察到的像的特点。(2)让学生用纸承接像,看能否承接的上。(3)让学生观察放大镜到字的距离的远近变化与所看到的字的大小的变化情况。2.小结:放大镜工作原理: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应是正立、放大的像,并且物体距离放大镜要在一定范围内。

(板书)(过渡)如果现在看不清书上的字也没有放大镜,大家能不能用桌面上的东西解决一下?引出水滴放大镜对比三者的像,思考是不是都能用光凭承接?(四)实像、虚像课件展示:观察实、虚像的形成原因。(4).归纳(板书)小结:实像:由实际光线相交而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3.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并补充完板书。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学生思考回答操作学生猜测回答动手操作并回答问题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归纳总结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巧妙设疑,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动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四、本节总结:(学生填表格)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透镜在生活中应用的三个特例: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都借助于透镜而成像,并各有特点。还学习了实像和虚像的特点。积极思考本节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对学习的过程、知识和方法的总结。五、巩固练习及作业:略六、板书设计:3.2生活中的透镜工作原理镜头的作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远近像的特点放大或缩小正倒实虚像物同异侧.照相机相当于凸透镜比较远缩小倒实异侧投影仪相当于凸透镜比较近放大倒实异侧放大镜相当于凸透镜很近放大正虚同侧实像: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光屏能承接所成的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光屏不能承接所成的像。

§4.7有趣的七巧板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4.7有趣的七巧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4.7有趣的七巧板

一、活动目标设计:

⒈认知目标:

识别七巧板的基本构造,能用适当的图形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

⒉能力目标:

⑴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活动,进一步丰富“平行、垂直及角”的认识。

⑵在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⑶在拼摆各种图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⒊情感目标:

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⑵以活动小组形式对本章内容进行综合运用,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⑶通过七巧板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本课内容及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以活动课的形式呈现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内容的综合运用。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七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创造;学生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活动,丰富“平行、垂直及角”的认识;让学生观察几个简单实物的组合,熟悉七巧板拼图的基本要求与技巧;通过小组拼图竞赛中的分工协作,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重点:通过七巧板的制作、拼摆活动,进一步理解“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内容。

学习难点:用七巧板拼摆限定图形的活动。

三、活动对象分析:

⒈初一学生是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教学过程要强调问题情境创设的直观性,借助于七巧板拼摆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⒉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空间观念有待发展。在进行七巧板的拼摆活动时应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物模型的基础上感知图形。

⒊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学习能力,教学中要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中自主创造、交互学习,从而乐于探究。

四、活动策略及教法设计:

【活动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平行、垂直及角”的概念。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辅助策略:借助七巧板模型、实物投影仪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动手操作。

【教法】

演示法:把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演示给学生看,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地感知图形。

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在拼摆各种七巧板组合体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讨论法: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练习法:精心设计随堂变式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活动准备:

⒈材料:每人准备一至两块12cm×12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直尺等。

⒉学生可事先照课本第142页图4-31所示的方式制作一副七巧板,并涂上不同颜色。

⒊由老师、课代表根据学生不同特长每4人分成一个活动小组。

六、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⒈【情境】:

⑴七巧板(tangram)又称智慧板,是我们祖先的一项卓越的创造.19世纪初流传到西方,引起人们广泛兴趣,并迅速传播开来,被称为“东方模板”。七巧板虽然仅有七块板组成,但是它们可以拼出多种多样的图形。


⑵【实物演示】:

学生先阅读资料,然后与同伴交流。

看七巧板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演示。

通过七巧板的介绍,说明我国人民的智慧,同时也清晰地说明什么是七巧板。利用七巧板的由来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初步形象感知:七巧板变幻无穷的魅力。

⒉七巧板是怎样制作的呢?

【课件演示】:

⑴按图所示的方式画一副七巧板;

⑵涂上不同的颜色;

⑶裁剪;

⑷在下图中找出三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及互相垂直的线段。

通过观察图形,结合课件演示,动手制作一副七巧板。

通过亲手制作七巧板,进一步丰富平行、垂直及角的有关内容的认识,从而熟悉七巧板。为顺利拼好七巧板的各种造型作好准备。

⒊【探究】:

⑴拼图活动:拼自己喜爱的图形。

⑵练习①你的拼图用了什么形状的板?你想表现什么?

②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指出三组互相平行的线段或互相垂直的线段.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③在你拼出的图案中,找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将它们分别表示出来.它们分别是多少度?

⑴学生先进行充分想象,然后拼摆七巧板的图案,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体会。

⑵练习①②③:学生先想象,然后观察图形,形象感知,并与组内同伴交流。

让学生主动从事想象、猜测、观察、实验、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体会七巧板的的魅力,感受拼法和生活中的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⒋【小组活动比赛】:请各组用七巧板拼出一个数字1和一个英文字母A的图案(见下图),看一看,哪一组拼的最快。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活动,拼好的小组立即把作品张贴到黑板上,以速度快者为优胜组。

让学生在在拼摆各种图形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⒌【随堂练习】:

⑴七巧板起源于唐代,它是用一个裁剪而成的,由七块大小不同的及所组成。

⑵一副七巧板拼出的图案中角的度数只能是、、、三种。

⑶七巧板中最大板是最小板面积的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七巧板总面积的。

⑷七巧板的七块板只有种不同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有对。

练习:学生首先独立思考一会儿,然后与同伴交流或讨论,最后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随堂练习,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⒍【长见识】:

(课件)下图1是我国的七巧板,下图2是欧洲人创造的七巧板,叫“毕达哥拉斯”拼板;下图3由四块拼板组成,有人称它为“四巧板”。

图1图2


图3

学生先阅读(课件)资料,然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他们想象、联想的能力。并使学生自行检验目标的达成。

⒎【小组课外活动】:

⑴准备一张长是宽的2倍的长方形纸,按如图所示那样将其分割成14块,得到一副十四巧板。利用它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并分别指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一个钝角,并填好活动报告。

⑵仿照七巧板,你能设计一种拼图的游戏板吗?请你用你创作的游戏板拼出一种图案。(提示:也可参照数学课本P147页的B组第一题制作游戏板)。

学生回顾探究的整个过程,体会学习的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后继学习的激情。并由记录员负责填写活动报告。

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还要关注学生能否用不同的语言(自然语言、符号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七、活动报告:

第组“有趣的七巧板”的活动报告

组长发言人记录员操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