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专题复习 化学选择题的特点及其解法

题西林壁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8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专题复习 化学选择题的特点及其解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化学解题方法专题复习 化学选择题的特点及其解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1高考化学解题方法系列专题11化学选择题的特点及其解法
(以下试题均来自VCM仿真实验配套试题)
选择题是一类客观性试题,由于其具有信息量大、概念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的角度和层次多,且评分较客观等优点,在各类中考试卷中已成为固定题型。在化学中考试卷中,选择题一般占48%—50%。因此,选择题的得分,已成为制约很多学生整份试卷得分高低的瓶颈。
了解化学选择题的特点、类型、掌握解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是做好选择题的基本保障。本文拟从这些方面作简单介绍,旨在抛砖引玉。
一、选择题的特点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
二、解答选择题的一般程序和常用方法
解答化学选择题的一般程序是:
1.认真审题,读懂“题干”和“问句”的含义;
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
3.转换思维方向,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去伪存真,准确求解。
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判断法
这是解化学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解题时依据题目所给条件,借助于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直接得出结论。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正误型”选择题。
例1.对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石蜡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白烟
B.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蓝紫色,生成无气味气体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放出大量的热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
解析:本题考查的实验现象,属于识记水平。根据所学知识知道,石蜡燃烧没有白烟,硫粉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氢气燃烧火焰呈淡蓝色,铁丝燃烧时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所以,可直接判断本题答案为D。
例2.臭氧(O3)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臭氧属于()
A.非金属单质B.金属单质
C.化合物D.混合物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混合物、化合物、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概念的理解。混合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金属单质是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非金属单质是由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正确答案为A。
(2)筛选淘汰法
根据题干所给条件和提出的问题,对各个选项加以审视,将与题目要求不符合的选项逐一筛选,不能否定的选项即为正确答案。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概念、原理类选择题,也常用于解答组合型选择题。
例3.下列生活经验中不正确的是()
A.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B.用食醋除去水瓶中的水垢
C.用钢丝球洗刷铝锅脏物
D.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解析:本题是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题,涉及物质的溶解性、酸与盐反应、酸与碱反应、金属与氧气反应等知识,考查学生对化学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同学平时练习较多的是B、D两个选项,其中B选项的化学原理是酸与碳酸盐的反应,而D选项的化学原理是碱与酸的反应,显然都是正确的可以淘汰;A选项是课本P131上的一句话“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里,但能溶解在汽油里”的应用,也能确定是正确的;通过筛选得出符合题意的选项为C。
例4.以铁、氧化铜、稀硫酸三种物质为原料制取铜,有两条途径:Fe→H2→Cu;CuO→CuSO4→Cu。若需制备相同质量的铜,在实际过程中,两条途径所消耗的有关物质质量相等的是()
A.FeB.CuOC.H2SO4D.FeCuOH2SO4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铁、氧化物、稀硫酸、铜的相互关系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原理及操作要领的掌握。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一个重要的操作要领是:“实验开始时,先通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才停止通氢气。”这样,途径实际消耗的氢气质量就大于理论计算的质量,同样消耗铁、稀硫酸的质量也是实际值大于理论值;途径中它们的实际值等于理论值。经筛选、淘汰,正确答案为B。
(3)信息转化法
对某些选择题,由于情境比较陌生,或内容比较繁琐,可通过思维转换,将题示信息转化为自己比较熟悉的、便于理解的或等价的形式,从而变陌生为熟悉,化难为易,迅速求解。此方法常常用于解答实验类和规律类选择题。
例5.图1中,试管内收集了满满一试管不同的气体(①CO2,②H2,③O2,④CH4),将试管倒扣在盛有水的烧杯中。试管内水位上升的高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图1
A.②③④①B.①②③④
C.④②③①D.②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气体的溶解性知识。粗看似乎难以下手,仔细审题后发现“水位上升”是此题的题眼。水位上升是由于试管内气体溶于水,使试管内压强减小造成的,于是题干可转化为“气体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从而迅速选出正确答案C。
例6.下列反应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①碳酸盐溶于酸,②酸性氧化物溶于水,③酸性氧化物溶于碱,④碱性氧化物溶于酸,⑤碱性氧化物溶于水,⑥金属溶于酸
A.②③⑤B.①④⑥
C.③④⑤C.①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物质分类及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的掌握,综合性很强。我们知道:金属与无氧酸、碱与无氧酸、盐与无氧酸、碱性氧化物与无氧酸若反应则一定能生成无氧酸盐,那么金属与酸、碱与酸、盐与酸、碱性氧化物与酸若反应则可能生成无氧酸盐。因此,解此题的关键是将题中的“肯定不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转化为“可能生成无氧酸盐的是”就不难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A。
(4)分析推理法
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运用化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此方法常用于解答原理类、计算类、图表类选择题。
例7.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XYZQ
反应前质量/g410121
反应后质量/g01215待测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反应后Q的质量为9g
B.反应后生成15gZ
C.反应中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3
反应后剩余Q的质量=21g-12g=9g
所以正确答案为A、D。
例8.将质量分数为5.2%的NaOH溶液,放入通电分解水的简易装置中,通电一段时间后,实验结果符合表中关系的是(提示:电解NaOH溶液实质是电解水,不考虑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序号NaOH质量分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质量/g
A6.2789.5
B6.2769.5
C4.20.604.7
D4.24.70.60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及对电解水实验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掌握。
题目中的提示说明电解前后溶液中NaOH质量没有改变而水的质量减少了,所以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应该增大。由此可以淘汰答案C、D。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且他们的质量比为8:1,根据计算得出正确答案为B。2>1>2>1>

相关知识

2017届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辅助图像法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7届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辅助图像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法二 辅助图像法
有些试题图像往往不是直接地,而是间接地或是隐性地给出信息,在获取这些信息时,往往需要利用一些辅助图像,如将试题中的局部图像、变式图像等转化成我们熟悉的图像来分析。
1.图-图转换法
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原理的试题,利用转化后的图形更容易解题,主要有图形合并法和补全图形法。
(1)图形合并法。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其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便于比较分析和解题。
例1 读下面的四幅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部位于低纬度、东半球
B.③地位于北京(40°N,116°E)的西南方
C.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①②③④
D.均有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
(2)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面积,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1)B (2)C
解析 本题利用四图合并和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可以起到顺利解答的作用(见下图)。(1)据图可知,④地的经纬度为(40°S,50°W),故位于中纬度、西半球,A错误;③地位于北京(40°N,116°E)的西南方,B正确;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故当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②③①④,C项错误;热带地区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故D项错误。(2)经纬度差值相等的情况下,纬度越低,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面积越大,故面积由大到小的排序是丙、甲、乙、丁。
(2)补全图法
有些题目提供的图像是一幅完整图的一部分,考生会无从下手,这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补充原图,丰富其条件,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目的。
例2 读某日晨线图,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b点的经度为50°E,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此时有关各地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国际标准时间可能是2时40分
B.a点地方时可能是12时
C.b点地方时可能是14时
D.c点地方时可能是0时
(2)假设某水平运动的物体从a点过b点到c点,其运动过程中的方向偏转为()
A.向东—向西—向东B.向西—向东—向西
C.向右—不偏转—向左D.向左—不偏转—向右
答案 (1)A (2)C
解析 本题中的图像只是给出了地球上的晨线,缺少解答问题的其他相关信息,在解题时一是要通读题干材料,根据材料信息完善图像;二是对完善后的图像进行解读,提取关键信息,如赤道、经纬度、地球自转方向等(见右图)。第(1)题,b是晨线的中点,说明b位于赤道上,而晨线与赤道交点(b)的地方时为6时,故C错。b点的经度为50°E,根据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经度差,可计算出国际标准时间=6时-(50°-0°)×4分/°=2时40分,故A正确。根据a、c为晨线的顶点,晨线在地球上为西北—东南走向可知,a点位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时;c点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故B、D错。第(2)题,物体运动过程中,a→b位于北半球,向右偏;b点位于赤道上,不偏转;b→c位于南半球,向左偏,故C正确。
2.图文转换法
有的选择题虽然题目中没有出现图,却是“以文考图”。若仅凭抽象思维直接解答,往往容易出错。此时可先画简图,然后再进行解答,效果比较理想。
例3 一架飞机在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行员的左侧是高压,即可判定()
A.顺风飞行B.逆风飞行
C.飞机在西风带中D.风从北侧吹来
答案 A
解析 空气的水平运动由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近地面)的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斜交。人们为此总结出了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这叫风压定律。本题是对风压定律的灵活运用。其实解答此类题也没有必要死记风压定律。通过作图法解题,直观易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飞机在高空飞行,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考虑到其在南半球向左偏,得出其方向为v(如图)。从图中可知,风向和飞行方向一致,正确答案为A。
3.辅助线法
与图解法不同的是,有的题目已经给出图,但原图信息比较模糊,添加辅助线可使比较模糊的图示信息趋向明朗化、简单化,进而利于加工提炼信息作出判断。该法适用于在等值线图中确定寒暖流,低压槽和高压脊,山谷和山脊,海岸线两侧的气压和温度,等压面上下的气压差异等。
例4 分析南美洲等温线分布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是南美洲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B.①处等温线密集主要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C.②处等温线向南凸出是因为冬季大陆冷却快
D.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是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等温线弯曲部分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温度变化的原因。为了直观地分析等温线弯曲部分温度的变化规律,可在等温线的弯曲部分作一东西向的辅助线(图中虚线),在辅助线上取5个点(如下图中abcde)。首先比较a和b:a点温度在20℃和24℃之间,b点温度在20℃和16℃之间,a点的温度大于b点。a点位于陆地,b点位于海洋,因此可推断陆地温度高于海洋,应为该地的夏季。本图为南美洲南部,7月份为冬季,故排除A、C选项。同理可判断c、d、e中d点的温度最高,可推出该处的洋流应为暖流。D选项为暖流,且符合实际。至于①处的等温线密集则主要是受地形影响所致,B选项错。
对点练
1.读以下两幅经纬网图,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方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乙的东南方向B.丙在乙的东北方向
C.丁在甲的西北方向D.乙在丁的西南方向
答案 D
解析 甲、乙、丙、丁四地在两幅图上,因此不能够直观地看出其空间位置关系,如果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四地的空间位置关系。两图合并如下图,四地的大致经纬度位置:甲(135°W,69°S)、乙(128°W,72°S)、丙(60°E,70°N)、丁(40°E,75°N),甲在乙的西北方,丙在乙的西北方,丁在甲的东北方,乙在丁的西南方。
读下图(其中②③④为城镇),回答2~4题。
2.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为()
A.500米B.900米
C.1100米D.1400米
3.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A.甲村、②镇B.③镇、乙村
C.甲村、龙山山顶D.虎山山顶、④镇
4.为了将⑤地的铁矿运到③镇加工出口,图中M、N、P、Q四条公路线设计合理的是()
A.M线B.Q线
C.P线D.N线
答案 2.B 3.C 4.D
解析 第2题,图示区域最高处位于①地河流上游,最高处海拔为1000~1200米,而乙村的海拔为200~400米,故两地的高差为600~1000米。第3题,判断在①地视野范围内的地点,可作出各点到①地的剖面图(见下图)。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从①地到乙村视线会被山脊阻挡;从①地到②镇视线会被虎山山顶阻挡;从①地到④镇视线会被龙山山顶阻挡。而从①地到③镇、甲村和龙山山顶视线没有被阻挡。
第4题,公路选线主要考虑运距、地形坡度、经济效益、与耕地的关系等因素。图中四线中,N线路程较近,坡度较小,且对④镇的经济发展有利,所以设计较合理。
2015年7月1日,华北地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图甲所示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图乙和图丙示意其记录的天气变化情况。读图回答5~6题。
5.若图甲中MN为该日日出时的山峰日影,则图示河流()
A.干流流向大致为自北向南
B.支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南向东北
C.支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
D.干流流向大致为自东北向西南
6.若图乙、图丙分别表示图甲中沿PQ线、MN线的气压变化。则图示区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以及未来几天Q地将要经历的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
A.沿PQ线出现冷锋 天气转晴,气压升高
B.沿PQ线出现暖锋 风和日丽,湿度降低
C.沿MN线出现冷锋 狂风暴雨,气温降低
D.沿MN线出现暖锋 连续阴雨,气温升高
答案 5.B 6.D
解析 第5题,7月1日,北半球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向,因此M点位于N点的西南方向,河流支流流向与MN走向大致相同,因此流向为自西南向东北;而干流自西北流向东南。第6题,本题可以利用图像合并法,将甲、乙、丙三图结合在一起(见下图)进行分析。根据合并后的图像可知,PQ中间为低压,所以MN线可能为锋线,该区域受锋面气旋影响。因该地位于北半球,且低压槽位于锋面气旋的右侧,沿MN线可能出现暖锋。Q位于暖锋锋前,未来几天将受到暖锋影响,出现持续性降水、气温升高等现象。
下图为同一地区等高线、水系分布、聚落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假如甲乙丙丁四个河段流量相同,则四条河流中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是()
A.甲B.乙C.丙D.丁
8.该区域为加快经济发展,拟建设由A城市到B城市的交通线路,如图所示,除了上面的图外,还需要利用该区域的()
①降水分布图 ②土地利用图 ③城市道路分布图 ④人口分布图 ⑤地质构造图
A.①③B.④⑤C.③④D.②⑤
答案 7.A 8.D
解析 第7题,将等高线图和水系分布图两个图层叠加,可以看到,甲河段等高线最密集,说明落差大。四河段的水量相同,所以水能最丰富的是甲河段,A对。第8题,修建交通线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区域间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原地区修路的原则是尽量少占耕地,所以需要土地利用图,②对。城市间的道路修建,不需要城市道路分布图,③错。已经有聚落分布图,不需要人口分布图,④错。山区修路要考虑地质条件,所以需要地质构造图,⑤对。图中道路修建在平原区,降水分布对交通线路影响不大,①错。

2017届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综合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7届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综合法》,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方法七 综合法
实际做题与平时训练要求并不一样,平时为了夯实基础,可能会要对每个选项、每个细节都追求明白无误,而在考试时并不需要在意这些细节过程,要的是结果,所以并非每个选择题都必须严格按一定模式去寻找答案,一些貌似投机取巧的方法其实可能是快速得分、准确答题的好方法,综合运用一些方法,每个小选项用一个小方法,一个大选择题综合几个方法都是可以的。除以上6种按部就班的答题方法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以下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寻找最佳解题方法。
1.关键环节突破法
对于地理事物关联图类的选择题首先应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注意找到突破点;然后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再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最后,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梳理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例1 下图是五种外力作用相互联系示意图,图中字母A、B、C、D表示的外力作用中,表示三角洲成因的是()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字母表示的外力作用形式。解题的突破点为风化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条件,侵蚀作用又促进岩石继续风化(图中显示两者间有一对方向相反的箭头)从而确定图中A、E为风化和侵蚀作用,在此基础上根据风化、侵蚀产物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途中,因风速、流速的下降和冰川的融化而产生沉积,沉积物在固结成岩作用下变成坚硬的岩石,又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接受风化、侵蚀,确定B为搬运作用、C为沉积作用、D为固结成岩作用,得到正确答案为C。
2.代入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和地理计算类选择题,可直接用代入法求解。
例2 对照下边图示,以下说法能正确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是(双选)()
A.①沉积岩 ②岩浆岩 ③岩浆 ④变质岩
B.①搬运沉积 ②固结成岩 ③风化 ④侵蚀
C.①非生物环境 ②植物 ③动物 ④微生物
D.①海面蒸发 ②径流输送 ③大气降水 ④水汽输送
答案 BC
解析 解答本题可直接把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代入图中,思考选项的陈述是否符合地壳物质循环、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原理,通过比较得到正确答案为BC。
3.因果推导法
即抓住事物的关键特征,进行因果关系的推导,最终得出结论。
例3 在温带大陆东岸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而在温带大陆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最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
C.下垫面D.人类活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两种温带气候类型分布的成因。温带海洋性气候具有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的特点,而这种气候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来自海洋的西风,即大气环流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
4.比较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与题意都有关系,应对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选出最合题意的选项。
例4 冷战后,沉寂了多年的中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关键在于中亚()
A.地处大陆内部,气候干燥,具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可供开发
B.具有丰富巨大的石油可供开采
C.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D.是世界第三大棉花产地
答案 B
解析 中亚毗邻的里海有“第二波斯湾”的美誉,为“黑金之海”。这里将是21世纪能源开发的首选地区,因此也成为美、俄争夺的焦点地区。美国只要控制了里海的石油管线,就可以从西、南两个方向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又能左右阿富汗及整个西亚地区的局势。同时不让伊朗获得石油运输利益,达到封锁伊朗的目的,并且尽可能多地赢得在该地区的油气开采和运输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5.列举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一时难以判断其正误,此时可通过列举的方法证明选项的错误,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例5 新加坡(1°N,104°E)与杭州(30°N,120°E)相比()
A.正午太阳高度总是较大
B.日落时间总是较早
C.地方时和标准时都较晚
D.日平均气温总是较高
答案 C
解析 解本题时可找一些特殊的地点或时间来分析,如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两城市相比,新加坡距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22°26′)大于杭州(6°34′),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新加坡。又如,冬至日杭州的夜长于新加坡,日落的时间早于新加坡。两地经度相差16°,新加坡位于杭州以西,所以新加坡的地方时和标准时都较晚。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有时大于新加坡,且杭州受陆地影响大,新加坡受海洋影响大,故杭州的气温可能高于新加坡。
6.定位法
适用于排序类选择题,即要求把被选答案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排列起来的选择题。方法是先确定最有把握事物的位置,然后进行分析比较,最后作出判断。
例6 图示四个城市既是我国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又是重要的铁路干线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名称的排序正确的是()
A.①重庆 ②包头 ③太原 ④武汉
B.①包头 ②太原 ③武汉 ④重庆
C.①武汉 ②包头 ③重庆 ④太原
D.①太原 ②武汉 ③包头 ④重庆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时,如能确定③是重庆,即可得到正确答案。如可确定②是包头,即可排除答案B、D,重点确定①到底是重庆还是武汉,③到底是太原还是重庆、④到底是武汉还是太原,只要能确定其中的一组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7.求同存异法
单项选择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是正确的,如果发现3个选项特征是相同的,即可推理不同特征的那个选项就是正确的。
例7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附近时,则下列说法,不可能的是()
A.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播种季节
B.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C.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
D.罗马气候干热
答案 A
解析 从4个选项中可发现华北平原小麦收获季节、长江中下游进入梅雨时期和罗马气候干热的时间都在夏季,地球在远日点,故本题A项符合。
8.逻辑推理法
有些选择题可能拿不准正确选项,但可通过逻辑推理进行判断。
例8 读下图,该地有可能位于()
A.美国东南部B.澳大利亚东南部
C.我国南方地区D.地中海沿岸
答案 B
解析 此图所示地区应属于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但如果判断不出,可通过该图所示地区7、8月份温度低,1、2月份气温高,说明在南半球,而选项A、C、D都在北半球,就可以推出正确选项是B。
9.排除法
先易后难,从全部备选答案中将自己最熟悉的、已经完全掌握理解的选项进行判断筛选,稳定自己的考试情绪,通过已知选项推断未知选项的正误,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一些模糊不清、拿不定主意、一时答不出或根本不理解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排除法是解选择题的常用方法,上面讲的各种方法中很多也包含着排除法的思想,事实上排除法是解组合选择题的最佳方法。
例9 若地球的自转方向与现在相反,而公转方向不变,则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①太阳日将比恒星日大约短3分56秒 ②北半球河流右岸将比左岸冲刷得强烈 ③南温带和北温带的范围将会扩大一些 ④澳大利亚西海岸的沙漠将会变成森林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有些选择题如按常规解法,就必须确定每个选项是否正确才能得到答案。应用排除法解此类选择题可节省时间,提高正确率。如解本题时,可确定②是错误的,那么就可以把含有该选项的备选答案A、D排除,④是两选项共有的,可判定为正确,重点分析①③两个选项哪个正确,从而得到正确答案,这种方法可称为正向排除法。如解此题时当能确定①正确时就可把没有①的选项B、D排除。重点分析②④中哪个正确。从而得到正确答案为C,这种方法可称为逆向排除法。使用排除法往往不能一步确定答案,解题时可把两种排除方法交替使用。使用排除法进行排除的关键是在于对组合错肢或正肢的排除一定要正确。
10.计算法
有些选择题需要经过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例10 当北京时间为12月22日5点时,全球未进入12月22日的有()
A.多一半地方B.少一半地方
C.恰好一半地方D.没有任何地方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日期的分布范围。已知北京时间为12月22日5时,则12月22日的范围应是东三区→东十二区,12月21日的范围应是西十二区→东二区,即全球未进入12月22日的应是多一半地方,所以答案应选择A。
11.特殊值法
运用数学上的特殊值法解地理计算题,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1 读“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图”,该地的地理纬度为()
A.0°B.66°34′N
C.23°26′ND.23°26′S
答案 A
解析 本题若运用求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计算当地的地理纬度,比较麻烦,可采用特殊值法。读图可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直射)时,时间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即春分或秋分日,又知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故正确答案为A项。
12.逆解法
平时学习时,大部分同学习惯于正向思维。逆解法是运用逆向思维解题的一种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解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12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请读图,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φ-δ|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②tg35°≈0.7 tg45°=1 tg60°≈1.732。
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度)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见上图),某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1个月B.3个月
C.6个月D.9个月
答案 C
解析 关于光线与楼距问题,往往是已知直射点的纬度和所在地的纬度,求楼层的高度或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常规的思路是运用公式求出H,然后解三角形。但本题是已知楼层的高度和楼与楼之间的距离,先求直射点的纬度,然后才能做出选择,所以给人无所适从的感觉。可运用逆解法:先求出H,再运用公式求出直射点的纬度,发现北楼的光线恰好不被挡住时直射点的纬度是0°。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对点练
湖水中含盐量变化可以反映湖泊水位和气候变化,下图为青海湖距今1.2万年来含盐量变化。完成1~2题。
1.青海湖近1.2万年来,最低水位出现的时间距今约()
A.3700年B.3900年
C.6900年D.8300年
2.在距今7500~5000年间,青海湖水位变化特征是()
A.逐渐上升B.波动上升
C.逐渐下降D.波动下降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湖水含盐量一般和湖泊水位成反比,故最低水位对应含盐量最高,读图可知大约为距今8300年左右。第2题,距今7500~5000年间,含盐量呈波动下降趋势,水位变化就呈波动上升趋势。
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①②③④⑤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A.向斜山B.背斜山
C.向斜谷D.背斜谷
4.图中①②③④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A.①B.②C.③D.④
5.若在③处钻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A.15mB.45m
C.75mD.105m
答案 3.D 4.C 5.C
解析 第3题,由图文材料可知,①⑤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②④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岩层越往外越新,可知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被河流侵蚀成谷地,所以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背斜谷。第4题,由图文材料可知,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因此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代越老。图中③地靠近河流,位置最低,形成年代最晚。第5题,由图可知,③地为河流一级阶地,地势低于⑤地,图中等高距为20m,等高线相差2条。根据高差公式(n-1)d≤H(n+1)d可计算两地高差H大于20m,小于60m。若在③处钻40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⑤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大于60m小于100m。最有可能的深度为75m。
读下图,完成6~7题。
6.我国人口总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段为()
A.1986~1990年B.2016~2020年
C.2026~2030年D.2036~2040年
7.为了解决图中所预测出来的人口问题和就业问题,下列举措不合理的是()
A.适度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B.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C.加快产业升级并加大技术投入
D.大力发展电子装配类产业
答案 6.D 7.D
解析 第6题,人口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总量增大,当人口增长率从正值降低为0时,人口总量达最大值,图中2036~2040年人口增长率为0,人口总量达最大值。第7题,图示预测的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将减少,就业问题是劳动力人口增长率降低,劳动力人口数量将减少,出现的就业问题是劳动力将不足,所以应适当调整人口的生育政策,A选项合理;社会老龄人口增多,应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B选项合理;劳动力的数量将减少,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应加快产业升级,压缩劳动力指向型的工业,电子装配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D选项不合理。
下图为某大陆沿120°E经线1、7月气温、降水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图中35°纬度附近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荒漠
9.图中25°纬度附近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处大陆内部B.终年受副高控制
C.沿岸寒流影响D.位于山地背风坡
答案 8.C 9.B
解析 第8题,根据气温降水分布图可知,7月均温更低,应为其冬季,但7月气温较为温和,可判断此地为亚热带气候。再根据图中35°附近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降水稀少,可知其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进而可知其主要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5°附近降水较少,气温较高,根据纬度大致判断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范围内,较为干燥。
下图为“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
C.相似性D.复杂性
11.该区域最可能为我国的()
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D.东南丘陵
答案 10.A 11.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判断。第10题,涉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种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相一致。第11题,可以迁移四个地区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河流水流平缓;黄土高原地形以高原为主,植被破坏严重,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形以高原为主,气候特征为高寒,植被稀疏;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短小、湍急,植被丰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2017届高考地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类型1描述分布特点类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7届高考地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类型1描述分布特点类”,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类型一 描述分布特点类

分布类试题能很好地考查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要求仔细观察图表、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找出特点、科学组织语言,因而是近年高考的重要考查方式。设问形式一般为“简述(描述、指出、说明)……的分布特点(状况)”“比较……分布特点的差异”等。常见的试题类型以点、线、面、统计图表这四种方式出现,尤其是点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特点(某时间段内地理事物的变化),面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地理事物空间形态及分布位置),以及等值线表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从数值大小及变化趋势、疏密、走向、弯曲等角度分析)等。

考向1 点状分布图

[真题再现](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 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解析 结合图例不难看出,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其中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模板构建]点状分布的地理事物很多,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向区域较稀或较密”。其常用答题模板为:

描述角度包含内容

总体是均匀分布,还是差异分布等

疏密分布的密度特征,其密度变化体现在哪些地方,具体说出哪里密集、哪里稀疏

方位地理事物是轴向分布还是趋势分布,哪个方位密度高或低

叠加与其他地理事物的关系,概括出反映的规律或问题等

[对点练1](2013北京文综)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下图,回答下题。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答案 甲区域: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乙区域: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解析 甲区域:甲处位于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聚落一般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说明。乙区域:乙处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密布、地形破碎,所以聚落一般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南北的聚落分布密度有差异。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说明。

考向2 线状分布图

[真题再现](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答案 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解析 关于气压分布特点,应从气压值的分布、气压中心的分布、等压线疏密的区域分布及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分布等方面去描述。

[模板构建]线状地理事物分布图以等值线图居多,其他也有如交通线分布图等。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疏密特点。其中等值线分布图常用答题模板为:

描述角度包含内容

走势看其走向、延伸方向(沿纬线、沿河流、沿山脉、沿海岸等);有些线状图需分段描述,如“我国1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数值要从数值范围、变化趋势两方面考虑,同时要注意极值区(最大值、最小值)的分布

疏密指出疏密的空间差异

弯曲描述等值线的弯曲(凸出)方向,由“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读出数值高低,闭合区往往为极值区

[对点练2](2011山东文综)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案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纬度位置;地形。

解析 根据等值线上标注的数据可知,该地区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递减;就东南部地区来看,等值线在盆地处由高值向低值凸出,说明盆地发生寒潮的次数多,盆地两侧的太行山脉和山西高原发生寒潮的次数少。从而不难发现,纬度高的西北部地区寒潮次数多,地势低洼的盆地处寒潮次数多,因此影响寒潮发生次数多少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形。

考向3 面状分布图

[真题再现](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据图回答下题。

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

答案 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解析 图中显示,在市中心有几块片状的绿地,外围则是呈放射状和同心圆组成的网状。

[模板构建]在描述面状地理事物的试题当中,相对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较大,常要求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常用答题模板为:

描述角度包含内容

地理位置说明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或多个地理事物的相对方位

分布范围说出其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界限

形状、面积指出其形状、延伸方向及大致的面积(或面积大小的比较)

[对点练3](2013上海地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下图为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

(注: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答案 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解析 根据图示图例可知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最大,人口分布最稠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考向4 依据统计图表描述时空分布特点

[真题再现](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湿地斑块数目(块)湿地总面积(hm2)湿地比率(%)

197622518889342.99

198637213963919.17

2005197319230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

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解析 表中给出三个年份,按1976~1987年、1986~2005年两个时间段描述湿地斑块数目、湿地总面积、湿地比率的变化特点。

[模板构建]根据统计图表描述空间或时间分布特点,首先需看清图表数据所表示的地理事物的类型,注意坐标图中某线或某点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注意统计表格中各行或各列中数值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常用答题模板为:

描述角度包含内容

数值看数值范围,观察数值最大、最小的点和转折点(“拐点”)

变化趋势看其上升或下降、陡或缓、波动等

所占比重结构图中应描述“构成”成分、比例大小及其变化

[对点练4](2012上海地理)阅读下列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战略性先导产业。经济地理学中的重心理论是借鉴物理学的重心概念发展起来的、研究经济空间格局演进的一种重要方法。高新技术产业重心是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中的某一点,它可以反映一定区域内各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在该点所处于的平衡状态。一般来说,某个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高,重心就偏向那个方向。经济重心亦然。

(1)1995年至2009年期间,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重心移动分别呈现什么趋向?

(2)概括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由西向东移动,由北向南移动。

(2)基本特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于东部。

判断依据:总体而言,自1995年至2009年重心虽有移动,但移动的经度不到1度,重心偏于我国的东部。

2017届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图表信息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7届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图表信息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方法一 图表信息法
地理试题中,往往借助地理图表给出相关信息,地理图表形式多样,主要有分布图、统计图表、景观图、示意图等,每种图表都有特定的判读思路。下面逐一分析。
1.分布图
判读分布图的基本步骤如下:
(1)读图名。读图时必须对分布图作总体认识,如读“世界铁矿分布图”,就应注意图名中所含信息:范围——世界;主要内容——铁矿分布。
(2)读图例。读图例后再去读图中内容,才能提高判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需要指出的是,图例是人为规定的,考试题目中,既可能使用常规图例,也可能根据需求设定新的图例,如“▲”在常规图中是铁矿符号,但在特定图中则可能表示其他地理事物,如某城市、某观测站、某山峰等。
(3)定位置。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一般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4)理信息。根据图中地理事象的分布归纳分布特征或规律,提取与设问内容相关的信息。
例1 读“我国某区域风能资源等值线分布图”(单位:瓦/平方米),回答(1)~(2)题。
(1)根据等值线数值递变的一般规律判断,乙地数值最有可能是()
A.150B.160C.140D.110
(2)甲地风能资源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面状况B.太阳辐射
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
答案 (1)D (2)A
解析 本图名并未出现在图下,而是题干中,明确的“我国某区域风能资源等值线分布图”,结合国境线轮廓可知是新疆地区。本图是等值线图,且只有一种地理事物,故不需要图例,图中的线即为图名中指明的线,但有数据的单位,在题干中注明了“单位:瓦/平方米”,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单位值或数量级,比如人口增长率用“%”还是“‰”,要看仔细,人口总数用“人”或“百万人”、“亿”等,注意区分,可能会在题目计算时用到。第(1)题,本图的位置由两处信息确定:一是题干中“我国”,二是图中轮廓,确定了是新疆地区。最后整理信息,结合设问判断相关问题。图中乙地介于100~150之间,理论上可取100~150之间(不含100和150)的任意值,故C、D均可选,但本题设问“根据等值线数值递变的一般规律判断”,“最有可能”的是多少,“一般规律”应是正常的渐变,而不是异常的突变,乙地点距100值更近,距150较远,故最可能取接近100而不是近150的值,选D。第(2)题,据图可判断,甲地为我国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减小了吹向盆地的风速,因而甲地风能资源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面状况。
2.统计图表
判读地理统计图表,更能正确理解图表表述的地理信息,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象的特征、成因等。解答地理统计图表题,要做好“三步”:一是认真审题;二是明确统计图表的主题,提取有效信息;三是对统计图表中的地理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归纳地理事象的变化规律,揭示地理内涵。
例2 下图是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
(1)此地()
A.雨热不同期B.降水集中在冬季
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D.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2)该地河流()
A.有结冰期B.径流量主要随气温而变
C.夏季含沙量最小D.春、夏两季汛期明显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应呈递增趋势,对应图中虚线。据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和气温变化曲线图可知,该地最低温在0℃以下,属于温带地区,最高温出现在7、8月份,应位于北半球。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7、8月份明显上升,说明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综上判断,该地应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A项错误;降水集中在夏季,B项错误;降水集中,且多暴雨,C项正确;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D项错误。第(2)题,该地最低温在0℃以下,故河流有结冰期,A项正确;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与降水量密切相关,故B项错误;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故河流夏季含沙量大,C项错误;该地河流只在夏季出现汛期,故D项错误。
3.景观图
景观图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判读景观图时要通过对画面内容的解译和信息提取,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典型地形、标志性建筑等),调动和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挖掘出景观图所隐含的地理知识,分析所示景观的形成原因。地理景观图判读的基本步骤:①浏览全图,了解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现象;②观察该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细节特征及其与相关地理事象之间的联系;③从图中提取有用信息;④调动与所提取信息相关的知识点;⑤整理思路,解答试题。
例3 (2015福建文综)图2为某摄影爱好者在图1中广袤草原上拍摄的“日出”美景。读图完成下题。
拍摄“日出”美景的地点是图1中的()
A.甲B.乙C.丙D.丁
答案 C
解析 从等高线分析,图中甲、丁两地东侧地势较高,此时不能看见日出景观;乙地临近湖泊,不属于广袤草原;而丙地等高线稀疏,属于广袤草原,且东南侧视野广阔,是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
4.示意图
示意图一般都采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图来表达内容,分析时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全面获取图上信息,挖掘图中地理事物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判读示意图先要明确图上显示的各种要素,并对图上信息进行整合,挖掘出相关特征和规律,最后调动所学基本原理、规律等,分析、推理、归纳相应地理事象的规律或要素之间的关系,根据推出的规律或关系解答相关问题。
例4 下图为某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1)~(2)题。
(1)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B.商品谷物农业
C.乳畜业D.混合农业
(2)该地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A.东北森林地区 利于林区经济发展和优化能源结构
B.西北沙漠地区 利于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
C.江南丘陵地区 利于缓解能源短缺和防治水土流失
D.青藏高原地区 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和畜牧业发展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根据该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图可知,该地区的农业经济部门主要有养殖业、渔业和林果茶种植业等,说明该地农业地域类型属于混合农业。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江南丘陵地区。该地区地形起伏大,常规能源短缺,发展混合型农业,有利于缓解当地能源短缺和防治水土流失。
对点练
读“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单位:百万焦耳/平方米年),完成1~2题。
1.“蜀犬吠日”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A地B.B地
C.C地D.D地
2.以下关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云贵高原
B.C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低于4000百万焦耳/平方米年
C.B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为5500~6000百万焦耳/平方米年
D.A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是地处盆地,云量多,多阴雨天气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可以得知,A处得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也就是得到的太阳辐射少,云雾多,很少能见到晴天,所以这里“蜀犬吠日”,太阳一出来,狗就会因为好奇而大叫。第2题,根据图上的等值线进行判断,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C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000~4500百万焦耳/平方米年之间,B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为6000百万焦耳/平方米年以上,A地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是地处盆地,云量多,多阴雨天气。
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4.利用该地的典型农产品可发展的工业是()
A.棉花纺织B.甘蔗制糖
C.葡萄酿酒D.大豆加工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根据图表降水量的逐月累计曲线变化图分析:某月降水越多,曲线的变化幅度越大;1、2月降水量各达100mm;7、8月降水量小,曲线变化小;12月降水量达150mm。所以该地区冬季降水量大,亚热带地区雨热不同期,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河流径流量大,水汽输送量大,水循环活跃。第4题,根据图示判断该地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典型的农产品有葡萄、油橄榄等。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有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所以适合发展葡萄酿酒工业。
5.下面两图是读者拍摄的我国两个地区的民居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丽江民居比蒙古包的防雨耐水性差
B.丽江民居比蒙古包的防风保暖性好
C.蒙古包所在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小
D.蒙古包是当地牧民永久居住的住所
答案 C
解析 丽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民居防雨防水性好,而内蒙古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民居防雨耐水性差,A项错误;与丽江相比,内蒙古纬度高、气温低、多大风,蒙古包防风保暖性好,B项错误;蒙古包所在区域为内蒙古,该地水资源短缺,环境人口容量小,C项正确;蒙古包是流动性住所,D项错误。
读“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示意图”,回答6~8题。
6.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
A.青藏高原B.塔里木盆地
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7.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A.饲料厂B.油菜地
C.养鱼场D.酒精厂
8.该循环经济()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
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
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D.产业之间不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答案 6.D 7.B 8.C
解析 第6题,本题考查不同地区农作物的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种植油菜、养鱼,最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所以D项正确。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循环经济的核心部门是油菜地,因为围绕油菜地发展了饲料厂、榨油厂等,充分利用了资源。第8题,本题考查循环经济的意义。图中各类型的工农业生产都会产生污染,没有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该地企业彼此间存在生产工序上的联系;该区域循环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所以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