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冲刺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2012届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冲刺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冲刺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础扫描: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主要观点:①是自然选择的内因;②变异一般是的,自然选择是的

③是生物进化的动力;④适应是的结果;

⑤自然选择是一个长期、缓慢、连续的过程。

(三)意义与不足:

意义:能够解释的原因,以及生物的性和性。

不足:不能解释的本质,以及如何对遗传变异起作用。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JAb88.com

(一)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中出现的比例(PA=A/(A+a);Pa=a/(A+a))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发生变化的过程

(变化原因:、和等因素)

(二)(可遗传的变异)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有:、和,其中和统称为突变。

(突变频率很低且大多是有害的,为什么说它能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基因重组的作用是什么?)

2、它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

(三)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实例:试解释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化原因:

2、结论: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的,经过长期的,其中的不利变异被,有利变异则,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

(四)导致物种的形成

1、物种的概念: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和,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和,并能够产生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指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的现象

①地理隔离:指分布于不同自然区域的种群,由于沙漠、高山、河流等地理上的隔离,使彼此之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

②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或交配后不能的现象

3、物种形成:①实例(达尔文地雀的形成)

②过程:

③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和。

难点突破:

1、现代进化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比较:

共同点:都能解释的原因和生物的性和性

不同点:达尔文进化论没有阐明的本质以及的作用机理,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克服了这个缺点;达尔文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进化论则强调的进化,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①概念不同②范围不同: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种群组成的

3、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总复习单元整合复习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一、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比较

1.区别

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

是否变化发生变化不发生变化

遗传情况变异能在后代中重新出现变异性状仅限于当代表现

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

应用价值是育种的原始材料,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能从中选育出符合人类需要的新类型或新品种无育种价值,但在生产上可应用优良环境条件以影响性状的表现获取高产优质产品

2.联系

注意:确认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唯一依据是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

“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其遗传物质已发生变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有着本质区别。如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可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受粉,则可结“有子果实”。

———————————————————————————————————————————————————————

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比较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概念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变化

原因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的自由组合或基因的互换、转基因技术外界环境或内部因素引起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改变

结果产生新的基因,控制新的性状,唯一产生新基因的变异产生新的基因型即基因的重新组合,不产生新基因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数目增多、减少或排列顺序改变,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变异

种类①自然突变

②人工诱变

①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基因连锁与互换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

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处理的时间为前期纺锤体形成时

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豌豆杂交实验,黄圆与绿皱杂交子代出现黄皱、绿圆

果蝇杂交实验,F1雌灰身长翅进行测交,子代出现灰身残翅和黑身长翅两种新类型猫叫综合征

意义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初原始材料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生物进化的因素之一

育种诱变育种指导杂交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三、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

单倍体多倍体

概念由配子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

自然形成原因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细胞分裂受到阻碍,于是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加倍。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染色体也相应加倍的生殖细胞,再经受精作用形成合子而发育成多倍体

人工诱导方法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植株特点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植株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育种方法

实例用烟草品种甲叶多(A)窄叶(b)品种乙叶少(a)阔叶(B)培育出叶多阔叶的烟草品种

方法图解

意义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迅速获得纯系植株,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果选用多倍体新品种,如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

四、对进化论理论的评价

1.拉马克进化理论

贡献:①第一个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②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繁衍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论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缺陷: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②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贡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在于较好地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相对系统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缺陷: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在于他未能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生物个体水平。随着遗传学的“基因遗传”理论的诞生,获得性遗传被大多数学者所摒弃,物种形成的渐变过程无法解释“物种大爆发”现象,基因传衍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等,使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从诞生起就不断地被质疑、修正,这就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贡献:以达尔文进化理论为核心,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一是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二是从个体水平上升到种群水平。强调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阐明了自然选择在进化中的作用,通过自然选择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强调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2)缺陷:关于生物进化的争论和疑点还有很多:如基因突变对生物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是非益即害或非害即益,大多数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再如根据许多物种是在短期内迅速形成的,有人提出物种形成并不都是渐变的过程,而是种群长期稳定与迅速形成新物种交替出现的过程。

科学发展过程中往往不是一个新理论的出现就完全否定了先前的理论,而是对原有理论作出补充、修正和发展。一些理论可以应用于一定的范围,解释一定层次上的现象,但却往往不能应用于其他层次或范围。

五、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种群是生

物进化的

单位(1)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基因库代代相传,得到保持和发展

(2)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基因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不同的基因在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是不同的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突变和基

因重组是

产生进化

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2)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3)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4)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可以形成多种多样的基因型

(5)变异的不定向性,确定了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

进化方向(1)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2)自然选择淘汰不利变异,保留有利变异

(3)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即导致生物朝一个方向缓慢进化

隔离导致

物种形成(1)物种: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繁殖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将一个种群分成若干个小种群,使彼此间不能交配,从而形成新的物种

(3)物种形成:同一个物种间产生变异和基因重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经过隔离作用产生新的物种

六、隔离是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但同一物种尽管存在着地理隔离,但双方环境基本相似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地理隔离生殖隔离

念同一物种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不同的物种间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点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交流,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果形成不同的亚种形成不同的物种

联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时期;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形成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

物种的独立性的实质表现为自然状态下与其他物种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能交配但不能产生后代,即不同物种之间无法实现基因交流。地理隔离是阻止生物基因交流的第一步,进一步发生的季节隔离、行为隔离和生理隔离等使得不同种群间最终实现自然条件下不能相互自由交配,即出现新物种类型。因此可以说,隔离是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导学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
1、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
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导致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有利的个体,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
2、(2011盐城模拟)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内容()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共同点是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均以可遗传变异作为进化材料,并由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不同点: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一缺点。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3、(2011九江调研)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且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且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慢取决于哪种性状表现更能适应当前环境。
C
4、(2011西安模拟)18世纪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浅色树干上,大多数桦尺蠖体色是浅色(由s基因决定)的,少数深色(由S基因决定)的;100年后,工业污染把树皮熏成黑褐色,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浅色却成了少数;2009年据科学家调查研究,英国的桦尺蠖浅色型正在增加。下列有关桦尺蠖体色由浅变深,又变浅现象的分析推理,不正确的是()
A.桦尺蠖体色的深或浅是可以遗传的性状
B.树干颜色的变化是桦尺蠖种群体色变化的环境条件
C.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基因s能突变成基因S,基因S也能突变成基因s
D.这是环境治理成效的很好例证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树干颜色这一环境对生物进行了定向地选择。
C
5、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长期的地理隔离大多可导致生殖隔离,但不能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6、(2011中山联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不易遭环境的淘汰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该种群越不容易被环境淘汰。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不是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
AC
7、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
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
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
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
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进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有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的不同。
B
8、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
D
9、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各内容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图解表示,则图解中①~④内容依次为()
A.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
B.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过度繁殖、适者生存
D.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D
10、某学校共有学生1600人,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有52人,则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
A.126B.54
C.64D.136
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应用。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B(正常)、b(色盲)。设男生中色盲的人数为x,由色盲基因频率=Xb/(Xb+XB)=(23×2+52×1+x×1)/(780×2+820×1)=6.8%,求得x≈64。
C
11、(2011广州模拟)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
A
12、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由图可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而不会因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C
13、(2011海淀模拟)在一个种群中,开始时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三种基因型的比例分别是:AA为25%、Aa为50%、aa为25%,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其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明显低于另两种基因型的个体。那么经过了若干代的自然选择后,你认为下列哪种变化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A.A基因和a基因的频率基本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B.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可遗传的变异决定的
C.基因型aa在逐渐下降的同时,AA、Aa也在下降
D.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A基因的频率越来越高
D
14、(2011合肥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
D.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而由二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的过程并没有地理隔离,所以地理隔离并不是新物种形成所必需经历的。
B
15、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不能适应环境
B.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
C.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
D.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
某个基因出现的频率越高,说明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A项错。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P点时两曲线相交,表示两者的频率相等,所以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虽然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但AA、Aa中并非Aa的生存能力更强,因此不一定会出现“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的现象。
C
1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进化的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单位是个体,并且没有研究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没有强调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C
17、(2011苏州模拟)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B
18、(2011广州调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倍体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
B.病毒进化的原材料可来自染色体变异
C.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D.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
单倍体育种的目的是形成纯合子,没有改变生物的性状;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
C
19、(2011茂名模拟)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但是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20、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项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项正确。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了生殖隔离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项错误。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则它们仍是同一物种。
B
21、金鱼是重要的观赏鱼,品种众多,可观赏的性状多种多样。金鱼培育专家培育的珍贵品种——“蓝剑”,其性染色体组成为XYY。下列有关金鱼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任何品种的金鱼都能与野生鲫鱼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金鱼与野生鲫鱼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众多金鱼品种是经过突变、自然选择、隔离等过程形成的
C.“蓝剑”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亲本中雄性个体在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遗传物质分配异常
D.“蓝剑”不能直接产生后代,根本原因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性染色体联会紊乱
B项错误,金鱼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C项正确,该个体多一条Y染色体,只能是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出错。D项正确,染色体的数目异常会导致联会紊乱,进而导致不育。
B
22、人工建立一个数量足够大的果蝇实验群体,雌雄个体数量相当且均为杂合子。已知某隐性基因纯合致死,则预测该隐性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是(纵坐标表示该隐性基因频率)()
思路一:分析法,从开始雌雄果蝇均为杂合子,所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0.5,又因为隐性基因纯合子致死,所以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即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下降,但因为杂合子的存在,隐性基因不会消失。思路二:计算法,子一代中1/4的个体死亡,此时基因频率显性基因为2/3、隐性基因为1/3;子二代1/9个体死亡,此时基因频率显性基因为3/4、隐性基因为1/4;依此类推,隐性基因频率下降但不为0
C
23、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的基因库一定随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
C.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本质
D.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每个种群都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并不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逐渐变小直至消失;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生物进化的本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达尔文进化理论不能正确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等现象。
D
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
A.用进废退与适者生存的相互作用
B.物种灭绝与辐射发展的相互作用
C.遗传、变异和选择的综合作用
D.突变、选择和隔离的综合作用
用进废退属于拉马克的学说,适者生存属于达尔文的学说;物种灭绝与辐射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和选择的综合作用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突变、选择和隔离综合作用的结果。
D
25、(2011南京检测)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这一地区可能发生过洪水。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如图所示的假设。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假说甲认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
B.假说乙认为湖Ⅰ中原来只有红褐色鱼,湖Ⅱ中原来只有金黄色鱼,发洪水时,这两个湖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C.假说甲说明湖Ⅰ和湖Ⅱ由于地理隔离的作用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
D.如果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一个物种
假说甲表明在两个不同湖中的灰色鱼,均进化为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假说乙中湖Ⅰ中的原有鱼种为红褐色鱼,而湖Ⅱ中的原有鱼种为金黄色鱼,由于洪水使两种鱼混合在一起;假说甲说明湖Ⅰ中红褐色鱼与金黄色鱼的形成过程中并不存在地理隔离,湖Ⅱ中也是如此;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
二、非选择题
26、“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问题:
(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蝶,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几年发现,该种群数量明显减小,使观赏价值降低。专家提出要加以保护,这是在______________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由亲代基因型频率可计算出基因频率是A60%,a40%,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Aa48%、aa16%。若所有的雌雄个体都能交配并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基因不发生突变,则后代的基因频率会维持不变。基因突变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要看该基因对应的性状与环境的适应情况,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本题是指从物种层次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AA36%、Aa48%、aa16% (2)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雌雄个体都可自由交配产生子代;没有基因突变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 (4)物种
27、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
如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①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②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____。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2)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统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4)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因过度繁殖而引起的生存斗争现象,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因而出现个体比例逐渐上升的现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性状由基因控制,所以生物性状的多样性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用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
(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①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②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 ③基因频率 (5)遗传 PCR(多聚酶链式反应)
28、(2011怀化模拟)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
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______,外因是_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_______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________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以物理模型的形式综合考查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甲、乙两岛环境条件的不同,并且有地理隔离,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两种群在同一环境中,其基因不能进行交流,说明这两个种群间已经出现了生殖隔离,成为两个物种。
(3)根据遗传平衡原理,AA=0.1×0.1=0.01;Aa=2×0.1×0.9=0.18;aa=0.9×0.9=0.81。
(1)遗传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已形成生殖隔离
(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
(4)1%、18%、81%逐渐下降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导学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导学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选择的基础:过度繁殖
(2)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生存斗争
(3)生物进化的内因:遗传变异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简称种
隔离:不同种群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隔离,包括两种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
(1)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3、知识点拨
(1)任何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的。
(2)基因多样性是形成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反之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又影响基因多样性。


一、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解释——物种形成
1、方式:渐变式和爆发式,爆发式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
2、三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
物种形成生物进化
标志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
变化后生物和原来生物的关系新物种形成,生殖隔离,质变,属于不同的物种生物进化,基因频率改变,量变,仍属于一个物种
联系(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4、种群与物种的关系
(1)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如同一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被陆地隔离的种群。
(2)同一物种的许多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不同的亚种,进而形成许多个新物种。
(3)二者关系如图所示:
二、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比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2.计算规律
(1)已知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
设有N个个体的种群,AA、Aa、aa的个体数分别为n1、n2、n3,A、a的基因频率分别用PA、Pa表示,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用PAA、PAa、Paa表示,则:

由以上公式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而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②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2)已知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设某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AA的基因型频率为p2,aa的基因型频率为q2,Aa的基因型频率为2pq。
注:上述计算方法只适用于理想条件下。
据调查,某校高中学生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6%、8%B.8%、92%
C.78%、92%D.92%、8%
由于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而B、b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所以女性体内有2个此类基因,而男性体内只有1个此类基因。在被调查的种群中,XB共有42.32%×2+7.36%+46%=138%,XB+Xb共有42.32%×2+7.36%×2+0.32%×2+46%×1+4%×1=150%。所以XB的基因频率=XB÷(XB+Xb)×100%=138%÷150%×100%=92%,Xb的基因频率=1-92%=8%。
D


1、(2011海南高考)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
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
C.甲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
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
A项,甲、乙为捕食关系,甲的食物来源不一定惟一,因此不一定会导致甲的灭绝,同理乙也不会灭绝;B项,生物的进化是同步的,甲对乙进行选择,乙同样对甲进行选择;C项,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频率很低,甲对乙的突变没有影响;D项,生物的进化是随时在进行着的,基因频率是在不断变化的。
B
2、(2011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A项,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项,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项,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导致生物不断进化;D项,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
C
3、(2010山东高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力变异所决定。因此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
D
4、(2010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檀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理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具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是因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变异,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
D
5、(2010海南高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是神创的B.物种是不变的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C
6、(2009广东高考)《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能提出来。
AD
7、(2009广东高考理基)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故B正确。
A
8、(2009江苏高考)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和,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和,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
B
9、(2009上海高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出现地理隔离
D.形成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D
10、(2009上海高考)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B.48%
C.52%D.57%
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后VV变为3000+2000=5000,其它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V基因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
B
11、(2009上海高考)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核心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
(2)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小岛上进行生殖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5)这种现象体现了遗传多样性,从分子水平检测就要获取更多的DNA分子,简便方法是PCR。

(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5)遗传PCR(聚合酶链反应)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A.物种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B.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新物种诞生
C.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D.将西瓜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四倍体,与原来的二倍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A项错误,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B项错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C项正确,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项错误,四倍体与二倍体西瓜能产生后代但是不可育,所以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
C
2、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据图分析,错误的叙述是()
A.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种外部因素是突变与选择
B.B物种迁到乙岛时与C物种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
C.D物种与C物种之间最可能是竞争关系
D.E、F两物种之间可能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
A项错误,突变是内因而不是外因;B项正确,B、C两生物在乙岛中均有,不具有地理隔离,但独立进化为两种生物,说明它们具有生殖隔离;C项正确,D、C两种生物具有同一祖先,很可能生活方式类似,且它们位于同一岛屿,很可能具有竞争关系;D项正确,没有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是可能出现的,如多倍体的产生。
A
3、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B.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过程中,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得到的种子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
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D.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因为该过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
本题考查变异和进化。A项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纯合子,如果单倍体基因型是Aa,那么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AAaa是杂合子。C项必须强调生殖隔离的形成。D项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B
4、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
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几种地雀物种
B.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地雀很快就进化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地雀
C.这些地雀原属同一雀种,从南美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岛屿,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D.在不同环境中,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这是一道有关生物进化的试题。应该掌握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物种的形成过程;理解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关系,地理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
B
5、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种类,因为流感病毒已对旧的疫苗产生了高度的抗性,对于这种抗性最好的解释是()
A.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突变
B.病毒某些结构的用进废退
C.由于生殖隔离造成
D.由于选择作用,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
抗性的形成是变异的结果,药物对病毒进行了选择,从而使对疫苗有抗性的病毒被保留下来并扩大繁殖;并不是病毒因疫苗刺激而产生变异,变异在前,疫苗选择在后。
D
6、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次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频率的变化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④⑤D.②④⑤
连续自交n次,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故没有发生进化。
C
7、(2011广州质检)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
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
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
A
8、(2011南京调研)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某时间段内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岛上的鸟类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类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B.甲岛较乙岛鸟种类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岛的环境变化更大
C.两岛的鸟类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且两个基因库间的差异越来越大
D.两岛上鸟类的种类虽然不同,但最终两岛上鸟类的数量趋于相同
种群的基因库指同种生物构成的同一种群的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甲岛和乙岛都有不同的鸟类。
C
9、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的某些个体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三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自然条件下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两个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据题干信息可推知:甲、乙、丙属于三个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已形成生殖隔离,而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是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乙、丙两个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不相同;甲、丙两个种群之间虽然存在生殖隔离,但它们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故它们的基因库组成中有些基因种类相同,有些基因种类不同,基因库组成并非完全不同。
B
10、(2011巢湖质检)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
C
11、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A.随机交配 B.自然选择
C.基因突变D.染色体变异
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
A
12、(2011临沂模拟)人类与某些病毒的斗争是长期的,人类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的原因是()
①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②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③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强,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弱
④病毒的毒性越来越弱,人类对该病毒的免疫力越来越强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人类能与这些病毒长期共存是二者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C
13、下列有关地理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造成地理隔离的障碍,对于陆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脉、沙漠等,对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陆地
B.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
C.地理隔离对人类没有影响
D.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
地理隔离在人类中也有广泛影响,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把地球上所有合适年龄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选择对象,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地理的因素是阻碍人类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当然对人类来说与别的动物不同,政治的、社会的隔离因素的影响,有时更为重要。
C
14、(2011威海模拟)已知人眼的褐色(A)对蓝色(a)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的有3600人,褐眼的有26400人,其中纯合子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
A.0.64和0.36B.0.36和0.64
C.0.50和0.50D.0.82和0.18
A的基因频率为[12000×2+(26400-12000)]/(30000×2)=0.64,则a的基因频率是1-0.64=0.36。
A
15、某生物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其后代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是()
A.12.5%B.50%
C.25%D.无法估计
杂合子生物连续自交n代后,在后代中杂合子基因型所占的比率是(12)n,所以经过自交三代后,后代中Aa基因型占(18),而且纯合子AA和aa基因型的比率相等,各占(716)因此可以通过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B
二、非选择题
16、(2011福州模拟)下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多样性。
(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__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__。由此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__________。
(4)根据图1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__作用。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同体色的甲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2)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该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A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1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从而也说明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地理(生殖)隔离。(4)两个种群中种群1中基因型为AA的黑色个体明显较多,说明该种群所处的环境工业污染较为严重,这样的环境对甲虫起了选择的作用。
(1)遗传 (2)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3)基因交流 地理(生殖)隔离 (4)1 选择
17、(2011广州模拟)地球上的人有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等不同的人种,但按生物分类学上划分,地球上这些不同肤色的人种都属于一个物种——智人种。不同的民族的人群在肤色上、生理特征上等有各种细微的差别,基因组成上有少量的差异。请分析回答:
(1)说明为什么地球上不同肤色的人种同属于一个物种?
(2)不同民族人群之间的通婚,将对不同民族基因库的差异性产生何种影响?说明理由。
(3)你认为地球上不同肤色的人种将来会演化为不同的物种吗?说明理由。
(1)不同肤色的人种之间能够婚配并生育出可育的后代。
(2)将导致不同民族基因库的差异减小;因为不同民族人群之间通婚,导致不同民族基因库的基因交流,从而使一个民族的基因库流入了另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的基因流入了另一个民族的基因库。
(3)不会。因为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地球上不同肤色的人不可能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不同肤色的人种之间通婚现象普遍(答案只要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说明正确即可算对)。
(1)物种的判定依据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而不同肤色的人种之间能够婚配并生育出可育的后代,属于一个物种。
(2)一个生物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不同民族人群之间通婚,使不同民族基因库之间进行基因交流,导致基因库的差异减小。
(3)目前交通条件便利,人类的活动范围可以遍及全球,不同肤色的人不可能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且通婚现象普遍,所以不会演化成不同的物种。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纲知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考纲知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复习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一、三种进化论主要内容比较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5)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2、局限性
(1)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
(3)强调物种形成都是渐变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4)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的有害或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5)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隔离
①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②类型
A、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B、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高山、河流、沙漠或其他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群体,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
(3)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共同进化
①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②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①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②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③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一、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解释——物种形成
1、方式:渐变式和爆发式,爆发式在很短时间内即可形成新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
2、三个环节: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3)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下列关于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的范围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本题综合考查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任何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都属于基因频率的改变;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但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
A
二、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相关计算
1、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代表A的基因频率,q代表a的基因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基因型的频率,2pq是杂合子Aa的基因频率,q2是aa基因型频率。
2、基因型频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数/总个体数×100%
例如:设二倍体生物个体中有两个等位基因A和a,假如种群中共有N个个体,而AA、Aa、aa三种基因型的个体数分别是n1、n2、n3.那么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基因的频率=(2n1+n2)/2N
AA基因型的频率=n1/N
从以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公式可看出:
①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l,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②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如:已知AA%=30%.Aa%=60%.Aa%=10%,
则有:A%=AA%+1/2Aa%=30%+1/2×60%=60%
a%=aa%+1/2Aa%=10%十1/2×60%=40%(或a%=1-A%=l-60%=40%)
在某个区域,随机抽取10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4个,基因型为Aa为597,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99个,请计算A和a的基因频率。

本题已经给出了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4个,基因型为Aa个体为597个,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为99个。就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每个个体中可以看作有2个基因,即1000个个体中,有2000个基因。304个AA的个体就含有A=304*2=608;597个Aa个体含有A=597个,a=597个;99个aa的个体,含有a=99*2=198个。
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608+597)/2000=60.25%
a的基因频率为(597+198)/2000=39.75%。
对于该类题目只要知道了各种基因型频率,然后分别计算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含量,然后除以总的基因数,即可得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60.25%39.75%


(2010山东高考)2、下列符合现代生物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力变异所决定。因此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
D
(2010江苏高考)1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檀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理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具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
存,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是因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变异,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
D
(2010海南高考)16.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
A.物种是神创的B.物种是不变的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C
(2009广东高考)《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A.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B.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C.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来的,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达尔文没能提出来。
AD
(2009广东高考理基)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故B正确。
A
(2009江苏高考)右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和,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知识。A通过地里隔离形成两个种群和,有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所以A错;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所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B对。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产生新的物种,但是产生生殖隔离了的种群,基因频率一定会变化。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是b和d由于地理隔离存在,所以可能不是同一物种。所以C不对。即使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不存在生殖隔离他们仍是同一物种。
B
(2009上海高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出现地理隔离
D.形成生殖隔离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D
(2009上海高考)32.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A.43%B.48%
C.52%D.57%
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后VV变为3000+2000=5000,其它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V基因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
B
(2009上海高考)(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__。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核心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
(2)小岛上原有蜥蜴个体构成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3)小岛上进行生殖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基因库;
(4)蜥蜴过度繁殖导致生存斗争(种内斗争)加剧,使小岛上食物短缺而联趾型蜥蜴能游泳可以获取更多食物,适应环境,个体数逐渐增加,这种变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5)这种现象体现了遗传多样性,从分子水平检测就要获取更多的DNA分子,简便方法是PCR。

(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
(2)种群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5)遗传PCR(聚合酶链反应)
(2008江苏高考)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只要群体不发生变化,不论自由交配和自交,基因频率都不发生改变,自由交配的基因型频率也不变,自交则发生变化。如Aa在群体中占48%,A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AA:Aa:aa=1:2:1,因此AA个体和aa个体的百分比要增大。
C。
(2008山东高考)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突变仅仅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并不能引起进化,进化的动力来自生存斗争,即进化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所以A错误;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变异个体有的适应环境,则保留下来,有的不适应环境则被淘汰,所以C错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所以D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即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发生了进化,所以B正确。
B


1.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基因突变的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C.不同种群间只要存在隔了就一定是两个物种
D.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2.十六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D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B.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D.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3.紫茎泽兰是外来入侵种,如果让其自然生长繁殖若干年后,与原产地紫茎泽兰相比(D)
A.基因库变化相互影响?B.性状始终保持一致?
C.很快产生生殖隔离?D.进化方向发生变化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原核生物和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B.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C.动物的性状是由细胞核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D.病毒的变异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5.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中选出强抗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C
A.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
B.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
D.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DDT识别能力提高的结果
6.使用某农药防治某种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D
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变异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7.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B
A.43%B.48%
C.52%D.57%
8.(2010广东省佛山市高三二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9.在一个较大的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l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B
A.10%、10%B.1%、2%
C.5%、0.5%D.0.5%、5%
10.有一位遗传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一种致死现象,黄色毛皮的老鼠不能纯种传代,可杂种传代,而灰色皮毛的老鼠能够纯种传代。黄鼠和黄鼠交配,其后代黄鼠2896只,灰鼠1235只,那么整个子代中致死出现的概率是(A)
A.25%B.33%C.66.7%D.75%
11.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一定是产生了变异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鼠,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仍然能达到效果
12.(2010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二模)某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分趾和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两种性状,W代表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基因,多年后W的基因频率下降,w的基因频率上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A.经过长期进化,可能形成两个新物种
B.小岛上食物短缺,会导致联趾个体比例上升
C.蜥蜴过度繁殖,会导致生存斗争加剧
D.生存斗争的加剧必然导致分趾、联趾两个物种的形成
13.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D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
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
C.③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
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14.(2010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一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生物变异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捕食和被捕食有利于生物的共同进化
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同时出现
15.(2010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①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②沃森和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③孟德尔对遗传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称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标志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确立
⑤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通过实验将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16.填写上面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关系图
(1)下列数字序号所表示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①②③④。
(2)a表示过程;b表示过程。
答案:(1)①基因②mRNA③酶(或酶、某些激素)④生殖隔离
(2)a自然选择b翻译
17.近年,抗除草剂植物的种类快速增加,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野外生长的抗除草剂植物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于野生植物的基因突变,另一个则来自转基因抗除草剂植物的基因逃逸。下表是苋菜“莠去净”(一种除草剂)敏感品系和突变型(“莠去净”抗性品系)的部分DNA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该部分DNA序列位于叶绿体基因pbsA上。
(1)苋菜能抗“莠去净”,是由于pbsA基因如何变化而导致的?
(2)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苋菜抗“莠去净”品系形成的原因。
(3)苋菜的pbsA基因在前后代的遗传中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为什么?
(4)《新科学家》2006年8月10日报道,美国一种抗除草剂转基因草首次“逃逸”,引起了美国农业部的高度重视。请列举一例说明转基因植物逃逸野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答案:(1)DNA上控制合成第228位氨基酸的碱基A突变成碱基G
(2)苋菜因为基因突变产生“莠去净”抗性基因,“莠去净”对抗药变异个体进行自然选择,使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定向增加
(3)否;孟德尔遗传定律揭示的是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基因的遗传规律,而苋菜抗“莠去净”的pbsA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叶绿体中)。
(4)通过杂交将抗除草剂基因重组到其它植物,使抗除草剂植物大量增加,除草剂植物对除草剂有抗性,会导致除草剂使用量增加,造成环境污染;除草剂植物处于竞争优势,可能会导至蔓延生长,破坏生物多样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