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三细胞的代谢

三颗纽扣的房子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7

专题三细胞的代谢。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专题三细胞的代谢”,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专题三细胞的代谢

1.内容:

(1)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Ⅱ

(2)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Ⅱ

(3)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Ⅱ

(4)影响光和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Ⅱ

(5)细胞呼吸Ⅱ

(6)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7)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8)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2.解读:

在历年的高考中对ATP、酶的考查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非选择题主要考查与酶有关的实验设计以及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是高考中最重要的考点,其试题常考常新,考题数量多、分值高、区分度大,《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各类能力均可设置考查。较常见的题型是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性问题以实验或简答得形式考查。关于酶与代谢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1)准确记忆酶的产生、功能、特性、化学本质和种类等知识。

(2)通过列表的方式比较酶、激素和维生素。

(3)理顺各种因素对酶催化效率的影响,探究或验证与酶催化特性想关的实验设计原理、过程及结果预测与分析。

ATP部分可联系生物体内的各种能源物质,结合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的代谢,掌握细胞内产生ATP的结构及相应的生理活动;而关于光合作用的复习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全面系统复习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和实验要点。

(2)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形成试验操作的基本能力。

(3)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重视对标准答案的学习,学习标准答题。

对于细胞呼吸,(1)充分利用教材掌握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过程、特点、能量等问题。(2)运用列表法分析比较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实验与探究能力。

第一课时酶与ATP

1.酶的概念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效应的生物大分子。

2.酶的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3.酶的性质

1.具有一般催化剂的性质

(1)反应前后酶的数量不变

(2)只改变反应的速率,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2.酶的特性

(1)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

(3)反应条件温和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温度

(2)PH值

5.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温度

(2)PH

(3)酶的浓度

(4)底物的浓度

二、ATP

1.ATP的结构简式:A-P~P~P中文名称:三磷酸腺苷,~代表高能磷酸键,通常原理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易断裂释放能量,形成ADP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注意:此反应不是可逆反应原因有:(1)反应过程中的酶不同(2)ATP释放的能量不能再用于合成ATP(3)反应的场所不同

3.ATP合成的场所:

在动物细胞中可以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产生,在植物细胞中除了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叶绿体也可以产生ATP

4.ATP的去路

ATP水解释放能量,可以转化成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渗透能等用于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注意,光合作用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其暗反应阶段不能用于其它生命活动。

例1.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答案:B

解析: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当反应温度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温度过高,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故C,D错误。

第二课时细胞呼吸

一、细胞的概念

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有氧呼吸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葡萄糖丙酮酸和水H和O2

生成物丙酮酸HCO2HH2O

生成ATP

数量少量少量大量

需氧与否否否是

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注意:(1)反应式中前后的水不可消去

(2)不能用等号,要用箭头

(3)反应式后面的能量不能写成ATP

(4)条件是酶不可省去

三、无氧呼吸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场所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

反应物葡萄糖丙酮酸

生成物丙酮酸H酒精和CO2或乳酸

生成ATP

数量少量少量

反应式:在人或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以及马铃薯的块茎中:C6H12O6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在酵母菌或植物的根中:C6H12O6C2H6O+CO2+少量能量

四、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

1.水分:自由水含量越低,细胞呼吸越慢

2.O2浓度:

3.温度

例2.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取样处理分组培养液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50mL

破碎细胞

(细胞不完整)甲25mL75mL无氧

乙25mL75mL遇氧

50mL未处理丙25mL75mL无氧

丁25mL75mL通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依题意,甲组、丙组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丁组进行有氧呼吸。甲组、乙组两组都产生CO2,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酒精产量较丙组少,丁组能量转换率较丙组高,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故D正确。

第三课时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可以利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在研磨时还应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其中前者有助于研磨充分,后者可防止研磨中色素别破坏。

(2)分离的原理是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再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2.色素的种类

二、光合作用发现的历程

1.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2.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发现,普利斯特里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浑浊的空气。

3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了化学能储存起来

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实验成功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5.1839年英国的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光和作用过程进行了研究,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反应

(1)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2)条件:光,色素,酶等

(3)物质变化:将水分解为H和O2,将ADP和Pi合成ATP

(4)能量变化: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

2.暗反应

(1)场所:叶绿体的基质中

(2)条件:酶,ATP,H

(3)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2C3+HCH2O+C5

(4)能量变化: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1.温度

2.光照强度

3.CO2浓度

4.水量

5.矿质元素的量

6.叶龄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09重庆卷)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细胞质基质中的催化葡萄糖分析的酶

D.细胞质中没有作用于DNA的解旋酶

2.(09广东卷)水稻细胞内合成的某物质,能够在常温下高效分解淀粉,该物质

A.在4℃条件下易变性B.只含有C、H

C.也能催化淀粉合成D.含有羧基

3.(09江苏卷)加工橘子罐头,采用酸碱处理脱去中果皮(橘络),会产生严重污染。目前使用酶解法去除橘络,可减少污染。下列生长在特定环境中的4类微生物,可以大量产生所用酶的有

A.生长在麦麸上的黑曲霉B.生长在酸奶中的乳酸菌

C.生长在棉籽壳上的平菇D.生长在木屑上的木霉

4.(09辽宁、宁夏卷)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5.(09上海卷)将刚采摘的乱玉米立即放入沸水中片刻,可保持其甜味。这是因为加热会

A.提高淀粉酶活性

B.改变可溶性糖分子结构

C.防止玉米粒发芽

D.破坏将可溶性糖转化为淀粉的酶

6.(09海南卷)能使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均破坏的一组酶是

A.淀粉酶、纤维素、溶菌酶

B.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

C.果胶酶、溶菌酶、纤维素酶

D.磷脂酶、淀粉酶、蛋白酶

7.(09全国卷Ⅱ)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呼吸必须在酶的催化下进行

B.人体硬骨组织细胞也进行呼吸

C.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D.叶肉细胞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不进行呼吸作用

8.(09天津卷)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取样处理分组培养液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50mL

破碎细胞

(细胞不完整)甲25mL75mL无氧

乙25mL75mL遇氧

50mL未处理丙25mL75mL无氧

丁25mL75mL通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9.(09浙江卷)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10.(09广东理基)在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此过程不生成

A.ATPB.乳酸

C.三碳化合物D.

11.(09广东卷)利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在我国历史悠久。地窖中的浓度较高,有利于

A.降低呼吸强度B.降低水分吸收

C.促进果实成熟D.促进光合作用

释放量

吸收量

a100

b83

c64

d77

12.(09上海卷)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和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右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d条件下,产生的全部来自线粒体

13.(09浙江卷)下列关于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无氧和零下低温环境有利于水果的保鲜

B.的固定过程发生在叶绿体中,分解成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中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细胞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D.夏季连续阴天,大棚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

14.(09广东理基)在晴天中午,密闭的玻璃温室中栽培的玉米,即使温度及水分条件适宜,光合速率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A.浓度过低B.浓度过高

C.浓度过低D.浓度过高

15.(09广东理基.将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的叶片均分4块,置于不同的试管中,按下表进行实验,着色最浅叶片所在的试管是

试管编号①②③④

实验

处理CO2溶液++++

光照白光蓝光红光绿光

碘液++++

注:“+”表示具有该条件

A.①B.②

C.③D.④

16.(09广东文基)从高等植物叶片中分离出4种光合色素,其中呈橙黄色的是

A.叶绿素aB.叶绿素bC.胡萝卜素D.叶黄素

17.(09北京卷)小麦和玉米的CO2固定量随外界CO2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小麦的CO2固定量与外界CO2浓度呈正相关

B.CO2浓度在100mgL-1时小麦几乎不固定CO2

C.CO2浓度大于360mgL-1后玉米不再固定CO2

D.C4植物比C3植物更能有效地利用低浓度CO2

18.(09上海卷)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ATP都需要

B.只要提供,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和ATP

C.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产生ATP

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19.(09海南卷)取某种植物生长状态一致的新鲜叶片,用打孔器打出若干圆片,圆片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各置于一个密闭装置内,并分别给予a、b、c三种不同强度的光照,其他条件一致。照光相同时间后,测得各装置内氧气的增加量如图所示,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A.装置内增加的氧气来自于水

B.光照强度为a时,光合作用停止

C.丙组装置内的CO2含量照光后比照光前低

D.该图反映了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20.(09海南卷)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开始连续取样分析,在短时间内叶绿中C3和C5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

A.C3和C5都迅速减少B.C3和C5都迅速增加

C.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D.C3迅速减少,C5迅速增加

21.《齐民要术》中,要求栽种农作物要“正其行,通其风”,原理是()

A.确保通风透光,从而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B.通风透光,可以增强农作物的呼吸作用

C.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性

D.增强农作物的蒸腾作用

22.图2-7为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固定CO2的量(光合量)之间的关系,对这一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A点时,光合量与呼吸量相等

B.在过B点后,再提高光照强度,光合量不再提高

C.在B点时,总的光合量为

D.在A点时,总的光合量为0

23.如图2-9为原来置于黑暗环境中的绿色植物曝于光下后,根据其吸收CO2量制成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曲线BC段表示绿色植物仅进行光合作用

C.在B点显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速率相等

D.整段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的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24.在表2-5中四种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10所示。表2-5

实验CO2体积分数/%温度/℃

10.0130

20.0120

30.0330

40.0320

从以上实验可知对光合作用速率限制的因素正确的是()

ABCD

实验2光强度0.01%CO2温度温度

实验40.03%CO2光强度光强度0.03%CO2

P点温度温度CO2浓度光强度

25.图甲表示温度对淀分酶活性的影响;图乙是将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o表示淀粉酶催化反应的最适温度

B、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有本质的区别

C、图乙中Tb到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麦芽糖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大

D、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为TO

26.X组和Y组的学生在观察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始终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他们都用同样的酶、同样的底物和同样的缓冲剂,两组实验的平均结果如图所示。下面哪一个解释最能说明这两组结果不同的原因()

A、对实验中酶最适pH的控制,X组比Y组做得差

B、Y组测定的是底物消耗的速度,而X组测定的是产物出现的速度

C、测定酶活性之前须每一个实验温度下,X组都要平衡酶溶液,而Y组没有这样做

D、Y组在实验中比X组使用的酶的浓度要低一些

2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肌细胞含线粒体较多;

②胃腺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合成它的场所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③肝细胞不能合成胃蛋白酶,说明其DNA分子中不含控制胃蛋白酶合成的基因;

④汗腺细胞和唾液腺细胞都有较多的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⑤甲状腺细胞能分泌甲状腺激素但不能合成酶;

⑥葡萄糖从小肠被吸收进入到人的红细胞要通过4层膜,每次都要消耗能量;

⑦氧合血红蛋白中的氧气被其他细胞利用要通过6层膜。

A.①②③B.④⑤⑥⑦C.①②⑦D.③⑤⑥

28.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以下四种酶的作用对象分别是

①肽酶②解旋酶③纤维素酶④ATP水解酶

A.碱基间氢键、肽键、细胞壁、磷酸基团

B.肽键、碱基间氢键、细胞壁、高能磷酸键

C.肽键、碱基间氢键、原生质体、NADPH

D.R基、脱氧核苷酸、细胞膜、ATP

29.下列关于细胞内合成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B.只要供给二氧化碳,叶绿体就能形成ATP

C,在叶绿体中形成ATP需要光能

D.在线粒体中形成ATP需要氧气.

30.下列最能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实验是

A、将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分别加入盛有等量的H2O2的甲、乙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释放氧气的速度远远大于甲试管

B、将10%的淀粉酶和稀释10倍的淀粉酶分别加入盛有等量的1%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淀粉分解的速度基本相等

C、将相同数量的人的唾液淀粉酶和萌发的小麦种子中的淀粉酶加入盛有等量的1%的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发现甲试管中分解淀粉的速度比乙试管中的快

D、将淀粉酶液等量加入盛有等量1%淀粉溶液的甲、乙两支试管中,甲、乙分别保温在10℃和30℃条件下,结果乙试管中淀粉分解的速度快于甲

二、非选择题

31.(09全国卷Ⅰ)

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下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试验结果。

据图回答:

(1)该实验结果显示桃果实成熟后硬度降低,其硬度降低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降解由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也与细胞壁中的__________降解有关,该物质的降解与__________的活性变化有关。

(2)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_________。

(3)依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办法应该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科选用的方法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32.(09山东卷)智能温室无土栽培作物,易于管理,优质高产。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

(1)无土栽培所用营养液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植物因种类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对无机盐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应视具体情况调整____________。供作物__________性吸收无机盐离子。

(2)营养液中某些无机盐离子浓度比根细胞内的低,植物仍可通过____________方式吸收。若栽培池内较长时间通气不畅,作物根部可能出现的症状是___________,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下图表示温室内光照强度(E)与作物光合速率(v)的关系。在温度、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当EB时,增大光合速率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当BEC时,限制作物增产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当EC时,可采取____________措施,保证作物的最大光合速率,如遇连阴天,温室需补光,选用____________光最有效。

(4)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番茄花蕾可提高坐果率。请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施用2,4-D的最适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09四川卷)回答下列Ⅰ、Ⅱ两个小题。

Ⅱ.夏季晴朗无云的某天,某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

(2)在12:00左右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此时叶片气孔处于关闭状态的数量增多。请比较图中B、C两个点对应的时刻,时刻叶肉细胞之间的CO2浓度相对较高,时刻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大。

(3)研究发现,在其他环境因子相对稳定时,植物根系部位土壤相对皑水是导致气孔关闭的主要因素。请据此推测图中C、D两个点对应的时刻中,时刻根系部位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

(4)研究还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同一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3片叶,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浓度X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启程度越大)

培养液中X的浓度/molm-3

5×10-55×10-45×10-3

叶片中X的浓度/molg-1(鲜重)2.472.979.28

叶片中的气孔导度/molm-2a-10.540.430.27

①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正。

②若表中数据为方案完善后得到的结果,那么可推测,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叶片蒸腾作用强度。

34.(09安徽卷)

Ⅰ.(3分)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

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封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

量)的水。在25℃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1)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的

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

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是。

(2)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CDACDBDBDDB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DDCDCCDBC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ADCDCACBBA

二、非选择题

31.答案:

(1)纤维素纤维素酶果胶质果胶酶

(2)A

(3)适当降低温度低温可降低有关酶的活性,延缓果实软化

(4)用乙烯进行处理适当提高贮存温度

(5)叶绿素含量低

32.答案:

(1)细胞的组成成分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营养液中无机盐的组成和比例(营养液的配方)选择

(2)主动运输根变黑(烂根)根进行无氧呼吸,细胞内积累酒精

(3)增大光照强度CO2浓度遮光红(蓝紫)

(4)①将生长状况相同的番茄平均分成若干组

②配置对应组数的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

③分别用不通浓度的2,4,-D溶液处理对应组的番茄花蕾

④统计分析不同处理组的番茄坐果率,确定最适施用浓度

33.答案:

Ⅱ(10分)

(1)19∶30(或E点

(2)B点(或10∶00)C点(或12∶00)

(3)C点(或12∶00)

(4)①a.样本量太小。应“取叶片若干,等分为三组”。

b.缺乏空白对照。增加1组,将叶片的叶柄下浸在不含X的培养液中。

②降低

34.答案:

Ⅰ.(1)有氧呼吸快先递增后递减

(2)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扩展阅读

高一 生物 第三单元 细胞的新陈代谢 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 生物 第三单元 细胞的新陈代谢 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细胞的新陈代谢
第一章细胞的物质交换
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学习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通过探究细胞膜结构的研究资料,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推理分析的能力.
3.通过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一.细胞膜的结构
(一)细胞膜结构的认识过程。阅读P53三段资料。
从资料1可知:
1.比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猜想:细胞膜由物质组成。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和。
从资料2可知:
磷脂分子具有,且其都浸入水中。
从资料3可知:
磷脂分子排成单层后的面积恰好等于红细胞表面积的。
猜想:磷脂分子在构成细胞膜时是排列成层的。
通过以上材料尝试构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二)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1972年辛格等提出的模型。
细胞膜主要由和组成。
是细胞膜的基本成分,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分子,它包括亲水性的和疏水性的。以相对,朝向两侧,构成,以此作为细胞膜的。细胞膜中的脂质除磷脂外,还有一些和。
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以不同深度、和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还与糖结合成。它们是细胞膜的主要执行者,有的作为
负责细胞内外的物质运输,有的和信号分子结合进行。
(三)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的实验表明:构成细胞膜的和分子大多数不是的,而是可以的,即细胞膜具有一定的。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屏障作用:作为细胞的,细胞膜首先具有作用,可以细胞不受外来物质的干扰和的侵袭。
2.控制物质交换: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必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将所需的运进来,将排出去,这些物质都要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细胞膜在细胞联系中负责信息的与,这与细胞膜上的有关。
4.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体验探究
为什么要用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进行膜结构的研究?

达标练习
1.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有下述特点,其中描述细胞膜基本骨架特征的是()
A.膜两侧的分子结构和性质不尽相同B.磷脂分子排布成双分子层
C.蛋白质分子附着和镶嵌于脂质分子层中
D.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
2.下列结构不含磷脂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和中心体B.核糖体和染色体
C.高尓基体和内质网D.核糖体和中心体
3.脂溶性的物质比非脂溶性的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中,这是因为()
A.细胞膜以磷脂分子层作基本骨架
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磷脂双分子层内不同的镶嵌着蛋白质
D.细胞膜表面具有糖被
4.葡萄糖分子经小肠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需要透过的磷脂分子层数为()
A.4B.6C.8D.10
5.在自然界中,为什么通常同种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才能受精?

2011届高考生物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细胞的代谢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考点脉络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

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考点狂背

3.细胞的代谢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①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其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是水、离子、小分子通过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特点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协助扩散从高浓度→低浓度,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高浓度,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判断主动运输的理由是物质从低浓度→高浓度或物质运输过程中消耗能量。

③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水分子自由通过,要选择吸收、排出的一些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其它不能通过。

④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①酶的本质和作用:

酶的本质是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酶的作用是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使催化效率提高

②酶的特性:

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③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常见的有温度和PH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①ATP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ATP的中文名称是三磷酸腺苷,它是由一分子的腺苷和三个磷酸基团组成。它的结构简式是A—P~P~P。

ATP的结构特点是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最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易水解,释放能量;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磷酸结合,重新生成ATP

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为:ATPADP+Pi+能量生命活动需要能量,ATP水解,反应从左→右;ATP合成,反应从右→左,对于绿色植物能量来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能量来自呼吸作用。

ATP的意义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

(4)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①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经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给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②光合作用的过程

段条件光、色素、酶

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

水的分解:H2O→[H]+O2↑ATP的生成:ADP+Pi→ATP

能量变化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段条件酶、ATP、[H]

场所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CO2的固定:CO2+C5→2C3

C3的还原:C3+[H]→(CH2O)

能量变化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CO2+H2OO2+(CH2O)

③光合作用的应用:通过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5)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①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一定的光照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强,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光合作用速率

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②农业生产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细胞呼吸

①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场所发生反应产物

第一阶段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线粒体

基质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线粒体

内膜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无氧呼吸的过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个阶段相同,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转化成乳酸。反应的场所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呼吸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点场所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细胞质基质

条件氧气、多种酶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相同的是反应的第一阶段相同,都能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②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细胞呼吸的意义是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细胞中某些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一些中间产物

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A、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B、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C、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点击冲A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关于酶的性质,下列表达中错误的一项是

A、化学反应前后,酶的化学性质和数量不变

B、一旦离开活细胞,酶就失去了催化能力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D、酶的催化效率很高,但易受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实验中,将唾液稀释10倍,与用唾液原液(没稀释)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A、专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高效性

3.关于反应ATPADP+Pi+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和能量都是可逆的B、物质和能量都是不可逆的

C、物质可逆,能量不可逆D、物质不可逆,能量可逆

4.动物或人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提供的。

A、淀粉水解为葡萄糖B、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

C、葡萄糖分解D、ATP水解为ADP

5.ADP向ATP转化主要在细胞内哪种细胞器中进行

A、线粒体B、高尔基体C、核糖体D、内质网

6.植物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

A、淀粉B、纤维素C、葡萄糖D、蛋白质

7.有氧呼吸中产生ATP最多的阶段是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D、三个阶段一样多

8.有氧呼吸产生的水中的氧来自于反应物

A、葡萄糖和水B、氧气C、葡萄糖和氧气D、水

9.将H2O中的O用18O标识后用于有氧呼吸,18O将出现在

A、产物水中B、CO2中C、丙酮酸中D、ATP

10.下列物质不能在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时产生的是

A、酒精B、乳酸C、丙酮酸D、ATP

11.生长在较弱光照条件下的绿色植物,当提高CO2浓度,其光合作用速度并未随之增加,主要限制因素是

A、水分代谢和暗反应B、光反应C、暗反应D、细胞呼吸

12.用14C标记参加光合作用的CO2,可以了解光合作用的哪一过程

A、光反应必须在有光条件下进行B、暗反应不需要光

C、CO2被还原为糖类的过程D、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转移过程

13.一棵重8g的植物栽在水分、空气、温度、光照均适宜的环境中,一个月

后重达20g,增加的重量来自

A、光照B、空气C、水分D、水分和空气

14.在圆形滤纸的中央点上叶绿体的色素滤液进行色素分离,会得到近似同心环的四个色素圈,排列在最外圈的色素所呈现的颜色及其吸收的光分别是

A、蓝绿色,红光,蓝紫光B、黄绿色,红光

C、橙黄色,蓝紫色D、黄色,红光和蓝紫色

15.检查植物光合作用的速度是否增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检查

A、光合作用产生的水量B、植物体的叶绿素含量

C、CO2的耗用量D、植物体糖类的生成量

16.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离开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C、绿色植物利用绿光很少D、叶绿素吸收的光能要转移给ADP形成ATP

17.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

A、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B、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全过程都必须在光下进行D、有氧气放出

18.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的[H]和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的[H],分别用于

A.氧化O2和CO2B、氧化CO2和O2

C、还原O2和CO2D、还原CO2和O2

19.利用温室栽培蔬菜,应如何调控温度?

A、白天温度维持在25℃左右,晚上适当降低温度

B、晚上温度维持在25℃左右,白天适当降低温度

C、昼夜24h温室的温度维持在25℃左右

D、昼夜24h温室维持较低温度

20.下列措施中与提高温室蔬菜产量无关的是

①增大氧气浓度②增大二氧化碳浓度③合理密植④增强光照⑤合理灌溉

A、①B、③⑤C、②④D、①⑤

二、非选择题

21.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含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质,试管均置于250C室温条件下,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酶溶液的pH12345

蛋白块消失的时间/min139114560

(1)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有何关系?

(2)PH多大时酶的活性最强?

(3)提供1种方法使实验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4)人体消化道哪一部分能分泌本实验中的酶?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而不是其他因素的作用,还应如何设计实验?

22.根据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回答下列相关的一些问题:

(1)暗反应的进行必须有光反应提供的、。

(2)暗反应需要多种参加催化才能正常进行。

(3)绿叶从外界吸收的CO2,不能直接被氢还原,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结合,该过程就叫做。

(4)三碳化合物在和许多种的作用下,形成和,ATP中的能量转移到中。

附答案:

1.B2.D3.C4.D5.A6.C7.C8.B9.B10.A11.B12.C13.D14.C15.C16.A17.C18.D19.A20.A21.(1)成反比(2)PH=2(3)将蛋白质块制备得更小些(4)胃(5)取两支试管各加入相同体积的蛋白质块,向一支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酶,向一支试管中加入其它物质,置于相同适宜的条件下,看蛋白质块是否消失。22.(1)[H]、ATP(2)酶(3)五碳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4)[H]、ATP、酶,糖类、五碳化合物,糖类

2012届高考生物第二轮细胞的代谢专题复习导学案


胶南一中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导学案

课题:细胞的代谢(一)编号:03

教师寄语:细心决定成败,完美永无止境

1、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II)

2、酶在代谢中的作用(II)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II)

做听课的主人:(知识网络自主构建)

1、列表比较物质运输方式

2、用坐标图的形式分析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曲线分析

3、用概念图的形式分析酶、ATP

(一)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

例1、某同学进行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

②。

(2)预测实验现象并作出结论。

?

变式训练1、如右图实验装置,玻璃槽中是蒸馏水,半透膜允许单糖通过。倒置的长颈漏斗中先装入蔗糖溶液,一定时间后再加入蔗糖酶。最可能的实验现象是()

A.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蔗糖和蔗糖酶

B.在玻璃槽中会测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酶

C.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漏斗中液面开始时先上升,加酶后,先上升后下降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例2、下图表示正常情况下,不同物质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四种情况。若在X点加入有氧呼吸抑制剂,下列曲线中一定会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变式训练2、下列描述和该曲线相符的是

A.家兔成熟的红细胞,吸收K+的速度与O2浓度的关系

B.小麦的根细胞,吸收K+的速度与呼吸强度的关系

C.大豆根尖成熟区的细胞放在清水中,其细胞液含量与时间的关系

D.酵母菌呼吸产生CO2的量与外界O2浓度的关系

(三)质壁分离及复原

例3、以紫色洋葱鳞茎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30%的蔗糖溶液比10%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四)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例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胰蛋白酶对底物的分解速率和温度关系的是

(五)ATP的结构及利用

例5、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不表示同一物质

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要点归纳


高二生物《细胞的代谢》要点归纳

1.3细胞的代谢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物质进出细胞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也有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主动运输。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水,氧气,二氧

6

化碳)。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P72了解胞吞胞吐

2)细胞是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3)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胞吞胞吐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1)酶的本质、特性、作用

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见书P85图5-35-4及小字部分)

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pH值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1)ATP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

7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ATP分子的结构式可以简写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叫做高能磷酸键,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及意义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于是,远离A的那个P就脱离开来,形成游离的Pi(磷酸),同时,储存在这个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ATP就转化成ADP(二磷酸腺苷)。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Pi结合,重新形成ATP(P89图5-5)。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1)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一、18世纪中期前,人们认为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未考虑到空气。二、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三、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证明上述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四、1864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五、因人们发现放射性同位素,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P106页第6题)。六、20世纪40年代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最终证明产物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的途径,称为卡尔文途径。

2)光合作用的过程CO2+H2O叶绿体光能(CH2O)+O2

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的第一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成氧和[H],氧直接以分子形式释放出去,[H]则被传递到叶绿体内的基质中,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到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中去;

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促成ADP与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光能就转变为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是在叶绿体的基质中进行的。在暗反应阶段中,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进来的二氧化碳,不能直接被[H]还原,它必须首先与植物体内的C5(一种五碳化合物)结合,这个过程叫做二氧化碳的固定。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被一个C5分子固定以后,很快形成两个C3(一种三碳化合物)分子。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随后,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则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又形成C5,从而使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持续的进行下去。

影响光合作用的速率的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速率的影响

光照的强弱,温度的高低,CO2的浓度

2)农业生产以及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

同上

细胞呼吸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异同

有氧呼吸

9

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这一过程必须有氧的参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是葡萄糖。

C6H12O6+6O2酶6CO2+6H2O+能量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一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二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细胞质的基质中进行的。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第三个阶段是,上述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无氧呼吸

除酵母菌以外,还有许多种细菌和真菌能够进行无氧呼吸。马铃薯块茎、苹果果实等植物器官的细胞以及动物骨骼肌的肌细胞等,除了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在缺氧条件下也能进行无氧呼吸。一般地说,无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也是葡萄糖。

无氧呼吸分成两个阶段,需要不同酶的催化,但都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的。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成乳酸。

C6H12O6酶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10

C6H12O6酶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2)细胞呼吸的意义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意义: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呼吸作用。应用:(P95-96资料分析)1.4细胞的增殖

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P112图6-1)

细胞的无丝分裂及其特点

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例如,蛙的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细胞的有丝分裂

1)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异同

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的有丝分裂期的过程:

前期:间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括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P112图6-2)。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

11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的两侧,都有纺锤丝附着在上面,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与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称为赤道板。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由纺锤丝牵引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的两极,使细胞的两极各有一套染色体。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

末期: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以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逐渐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此时,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的中央向四周扩散,逐渐形成了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大多数子细胞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期的过程的不同点:

第一:动物细胞有由一对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第二: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每部分都含有一个细胞核。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

2)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之后,精确的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中保持了遗传形状的稳定性,对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1.5细胞的分化、衰老和调亡细胞的分化

1)细胞分化的特点、意义及实例

特点:细胞分化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意义:细胞分化使许多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物生理功能的效率。

实例:多细胞生物体从小长大,不仅有细胞数量的增加,还有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化(受精卵发育成个体)。即使在成熟的个体中,仍然有一些细胞具有产生不同种类的新细胞的能力(造血干细胞)。

2)细胞分化的过程及原因

过程: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原因:就一个个体来说,各种细胞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信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执行的情况是不同的(基因选择性表达)。

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和实例

概念: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实例:P119图6-11胡萝卜的组织培养

细胞的衰老和调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1)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结果是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

13

率减慢。

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下降

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调亡的含义

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调亡。由于细胞调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3)细胞衰老和调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细胞调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恶性肿瘤的防治

主要特征:一、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二、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三、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

恶性肿瘤防治

预防:远离致癌因子,尽量规避罹患癌症的风险。

治疗:手术切除、化疗、放疗。

实验(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