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4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是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编者一方面努力体现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同时注意所采用措施的可行性,使实验教材具有创新、实用、开放的特点。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既注意反映数学教育的新理念,又注意保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使教材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发展性。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

1.表内除法

(1)以往安排在六年制义务教材第三册里,现在是乘法口诀全学完之后,再学习。

(2)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1)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2)不同的是:提前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义教在“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中)。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

4.量的计量

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

(1)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继续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

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6.解决问题

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如,在“克和千克”(第87页的内容、第89页第7题)和“统计”(第113页第3题)的教学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2.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体会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的实践活动,一定要让学生活动起来,在活动中体会、应用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有多重”,属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数学知识,这些活动有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做的,由此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比较熟练地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列的简单排列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各单元介绍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

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

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问题。

同前几册一样,教材仍然在单元之前,安排一个大情境,引出后面的几个例题。每个例题的情境或是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是主题图中某一情节的发展,使学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情境中学习不同的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1)主题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为背景,提供了丰富的活动情景,使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有多少人在玩沙包?”等等。从图中还可以得到其他信息,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2)对于每一例题中的问题,教材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解决。使学生感受到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四、具体内容

主题图(游乐园情境)(P2~P3)

设计了四个活动:看木偶戏(包括正在看戏,以及准备去玩丢沙包的和准备来看戏的)、跷跷板乐园、玩沙包(包括正在玩和准备来玩的)、买面包。这些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一定的联系。

学生观察图时,开始说得可能比较概括,进一步引导他们描述每个情境时,为了更好地说明图意,最好把人物进行量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观点观察问题。

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学生可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对于一步计算的,可当时就让学生解答;对于两步计算的可以暂时留下,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

由此情境,引出了后面三个例题。

例1(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由看木偶戏引出,通过人数的变动,教学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给出了学生三种不同的解法。

例2(教学使用小括号)

(1)是一个买面包的热闹场面,通过对话给出信息和所求问题。

(2)呈现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引出小括号。

练习一

第2题,所有信息、问题全通过对话呈现,以收集易拉罐为背景,渗透环保教育。第4题,以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为题材,

通过计算B组各队得分,既练习用加、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又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5*题,是一个关于年龄的思考题,也需要用加、减两步运算来解决。有多种方法。方法一:方法二:

(1)过多少年爸爸50岁:50-35=15,(1)父子俩相差多少岁:35-8=27

(2)爸爸50岁时小朋友的年龄:8+15=23。(2)爸爸50岁时小朋友的年龄:50-27=23。

例3(教学用乘法和加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1)以玩跷跷板活动为实际背景,教学用乘加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2)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算?”让学生知道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做一做P9

创设一个美丽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学习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答。可提出下面一些问题。

◎鸟:现在有几只鸟?(可用加、减两步运算解答)

◎花:一共有多少朵花?(可用乘加两步运算解答)

◎蜜蜂:有多少只蜜蜂在采蜜?(?)

练习二

第3题,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二年级上册出现过,是父女俩去海洋馆,算两人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这里是算一家三口逛动物园买票一共要花多少钱的问题,既可以用乘加两步运算,也可用连加进行计算。

第4题,与练习一的第4题对应,也是计算参赛各队的总分,只是这里其中一个条件要用乘法计算出。

第5*题,选做题,通过计算方木块的个数,既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又练习用乘加或乘减运算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联系。

由于例题的情境都与主题图有关,所以在例题教学时,最好先由主题图引入,让学生看到情节上的联系,过渡比较自然,也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取联系学生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材中设计的场景均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学生特点,选取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实际价值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方法。

这部分内容,每个例题都呈现了解答方法多样化的特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如数的方法),保护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对于解答方法的优化,要允许学生通过交流、反思自主选择。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教学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解决问题”结合上面内容进行。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

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加强除法概念的教学。

(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过去只有一个(分木块)例题,教学“平均分”含义。

现在“平均分”专门列为一段(以毛毛虫的形式),安排3个例题,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除法建立良好的认知基础。

(2)更加注重概念的本质特征。

除法不再从两种分法进行教学,而是建立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

两种分法安排在“平均分”中,作为分东西的不同分法。

2.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P14:展示了学生生活经验中不同的分法。

P23: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呈现了学生自主探讨的不同求商方法。

3.解决问题结合相应的内容进行。

“解决问题”的内容,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1)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建立“平均分”概念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平均分

主题图

(1)呈现了二(1)班学生分春游食品的情境,其中包含了四个“每份同样多”的例子:矿泉水每份2瓶,面包每份2个,橘子每份3个,糖每份6块。使学生知道分东西每份分得同样多在生活中到处存在,为引入“平均分”做准备。

(2)学生会列除法算式后,可以回过头来让学生用除法算一算主题图的每份东西的数量。充分利用主题图。

例1(引出“平均分”)

(1)由学生分糖和橘子的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糖和橘子是怎么分的,糖每份几块,橘子每份是同样多吗,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2)看一看主题图中其他两种食品是怎样分的。

由上,引出“平均分”。

做一做P13

呈现10个面包实物图,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例2(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1)由主题图分橘子引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

(2)探讨分的方法:可能有的每次每盘放1个,有的每次每盘放2个,也可能两种方法同时并用,教材提出“还可以怎样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但可以问一问哪种分法比较快。

(3)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做一做P14

呈现12瓶矿泉水的实物图,要求学生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说说是怎样分的。让学生再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可增加矿泉水的瓶数,如15瓶、18瓶,让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自主选择比较快的方法。

例3(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1)呈现了一幅学生准备租船的情境,要算租几条船,要用平均分来解决。

(2)可用直观方法,每4人站在一起,数有几个4。这里不要求列算式。

(3)学完除法后,可回头来列式解答。

做一做P15

用平均分帮助小熊解决分筷子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每位分几根。

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分法。

加法:1位2根,2位4根,……6位12根。

减法:1位分2根,还剩10根;再给1位分2根,剩8根……。

乘法:1位2根,6位几根。

练习三

第1~2题,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3~6题,用分实物卡片或连线等方法,寻求平均分的结果。

◆除法

例4(教学除法的含义)

通过熊猫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说明除法的含义(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

做一做P18

通过多次平均分18块饼干,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熟悉除法算式的写法。

每次写出算式后,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例5(教学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通过熊猫每4个一盘地分20个竹笋,分了5盘。使学生看到分的结果仍然是每份同样多,也是平均分,仍然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由此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做一做P19

第1题

通过多次实际分○,熟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每次写出算式后,说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练习四

第2、3题,都是把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分成了几份。

第4~6题,都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东西。

使学生看到实际生活中两种分东西的方法确实存在,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第9题,练习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填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为用口诀求商做准备。这样的练习可以经常做。

第8、10题,被除数可通过乘法求出,由此体会乘、除法的关系,为教学用口诀求商做准备。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分成两段。

(1)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的)。

利用学过的连加、连减和乘法的基础以及“平均分”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求商方法。

(2)被除数不超过36。(突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3.解决问题(结合除法计算出现)。

(1)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孕伏。P20第2、3题,体会生活中存在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2)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中进一步孕伏。如P23例1,使学生在学习除法计算方法的同时,初步体会怎样用除法解决问题。

(3)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

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素材。如P29例3(15个小朋友做游戏),P31例4(用儿童商店里购物情境展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NextPage]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被除数不超过12,探讨求商的方法。)

(1)除法的结果,前面学生已学会通过分、连线等直观方法得出,这儿的重点是探讨求商的方法。

(2)从猴妈妈分桃,引出两个除法计算问题。

(3)第(1)题:多种算法:连减(算剩下的)、乘法口诀(算分掉的),小精灵用口诀求商。

(4)提出:你喜欢哪种方法。让学生通过探索和交流不同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快。

(5)第(2)题,鼓励学生用乘法口诀求商,但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

例2(被除数不超过36,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

(1)呈现学生植树情境,用乘法算出一共栽了多少棵树(一个乘法算式)。

(2)结合情境和乘法算出的结果,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列出两个除法算式,对照乘法算式,想口诀求商。

(3)“你是怎样算的?”组织学生交流,加深对用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

做一做P24

第1题(被除数不超过12,配合例1)

没有插图和乘法算式,每组是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鼓励学生直接想出用哪句乘法口诀求商。

第2题(被除数不超过36,配合例2)

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两个除法算式编排在一组,帮助学生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掌握求商方法。

填完得数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明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练习五

第1、2题,根据除法算式的含义,去解决实际问题。(题目中没说平均分,但所提问题是关于除法的,其根据是题目中的除法算式。)

第1题,根据除法算式的含义,看图提出“每个同学分几个气球?”再用自己的方法解答。

第2题,数出鸽子的只数,鸽房的个数,根据算式中的“÷”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要求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7题

练习用一句乘法口诀说两个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体会乘除法的关系,为熟练求积求商做准备。

使学生明确:当两个因数相同时,只有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第12题,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为教学解决问题做准备。

解决问题

例3(教学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呈现15个小朋友做游戏的情境图(3组,每组5人),由小精灵聪聪和明明分别提出两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式解答。

(2)紧扣题意说明单位名称的写法。

(3)“如果又来了3人,每组平均应用几人?”

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对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直接把又来的3人,每组分1人,得到每组平均6人。

列除法算式计算:18÷3=6。

做一做P29(获得初步的提出除法计算问题,并加以解决的经验。)

设计了一个小刺猬运苹果的童话情境,从中教材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每次运3个,几次可以运完?让学生解答。

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还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练习六

第1题,用对话形式给出了部分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其他信息(有5个人)比较隐蔽,需要学生自己去找。

第3题,开放题,要求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解决的问题。

例4(教学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设计了儿童商店购物的情境,通过对话呈现了需用除法和乘法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这种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

(2)通过小精灵明明和聪聪的对话揭示解决问题的步骤。教学时,可让学生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仿照教材,看图提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做一做P31(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如,问题不变,改条件:“每3盆花摆一个图案”、“每2盆花摆一个图案”等。)

练习七

第1~4题,配合例4,其余是有关乘、除法的综合练习。

第4题,开放题,有不同算法。

先算每群兔子需要几个萝卜(3×2),再算3群要几个(6×3)。

先算一共有几只兔子(3×3),再算3群需要几个萝卜(9×2)。

第5题,信息资源比较丰富,给出了四种商品的价钱。

教材根据其中2件商品的价钱,提出了两个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根据4件商品的价钱,学生自己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整理和复习

1.第1题:除法的有关知识: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和各部分的名称。

2.第2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可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怎样想商。

3.第3题:解决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开放性。可提的问题:“几次运完?”“需要几辆车?”等。

练习八

第4题,开放题,可以提出不同的乘除法计算的问题。

一步的:18箱饮料,每人抱走2箱,需要几个人?

18箱饮料,每次运走6箱,要运几次?

二步的:18箱饮料,每次3个工人来运,每人运走2箱,需要运几次?

地上有12箱饮料,3个工人每人抱走2箱,原来一共有多少箱饮料?

第5题,联系实际的题目,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建议

1.让学生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

除法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要让学生切实理解。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为此,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充分的体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2.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求商的过程。

3.合理地组织练习,完成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目标。

表内乘除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求比较熟悉的掌握,教师要合理地组织练习。

(1)经常安排与乘法口诀有关的练习。

经常练习2~6的乘法口诀

适当安排把口诀填完整以及求乘法算式中未知数的练习。

(2)适当加强课堂练习的密度。

(3)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NextPage]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

一、教学内容

1.锐角和钝角。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学习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例如,在描述红领巾上的角时,可以说“有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只能说出红领巾上有角)。另外,掌握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可以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奠定基础。

2.平移和旋转(《课标》要求增加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它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平移: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

旋转: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2.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3.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编排特点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

不管是锐角和钝角的认识,还是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教材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概念,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介绍平移和旋转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2.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概念。

认识锐角和钝角时,通过动手做、动手画锐角、钝角和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三种角的认识。

学习平移和旋转时,通过拉转圆片;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画出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使学生感知旋转、平移。

四、具体内容

主题图P37

(1)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游乐场情境,包含了本单元涉及到的主要概念。

三种角。如,风车上相邻两片扇叶之间组成的直角,秋千架上的直角,观览车上的锐角,滑梯上的钝角。

平移和旋转。如,火车在铁轨上直行是平移现象,大风车、观览车、转椅都是旋转现象。另外,学生滑滑梯也是一种平移现象,但不同于本单元所讲的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的平移,而秋千、跷跷板都属于摆动现象。

(2)利用主题图教学。

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么角,从而引出锐角和钝角的课题。

学生掌握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再次利用这幅主题图,判断一下图上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教学图形变换时,既可以用主题图上的情境引入课题,也可以在学生学完了平移和旋转后,判断图上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

锐角和钝角

锐角和钝角P38

(1)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

(2)从图上抽取三个角的局部进行放大,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我们所要观察的角。通过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较,看到这三个角的大小不同。

(3)从实物图中抽象出角的图形,给出各种角的名称,并提供判断的标准。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顺序,符合儿童认识数学概念的规律。

做一做P38

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折纸、用铅笔搭、做活动角),巩固对三种角的认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形式的活动。

此外,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性,通过多种活动认识各种角。

练习九

第3题

利用不同的工具(如三角板、直尺)画角。

画完角后,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判断是什么角,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判断。

第4题

用几个相同的三角板拼摆,初步体验几种常见角之间的关系。第1个图,两个三角板上较小的锐角拼在一起还是锐角,两个较大的锐角拼在一起是钝角;第2个图,三个较小的锐角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直角;第3个图,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是一个正方形;第4个图,两个相同的三角形(与第1个图中的两个三角形相同,但拼法不同)拼在一起是一个长方形。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还可以自由地拼摆,拼完以后再说一说各种角的关系。

生活中的数学P40页

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上有直角、锐角或钝角,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平移和旋转

例1(平移)

(1)引入平移现象

教材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移现象: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的移动、观光缆车和推拉窗的移动。

还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利用教具或课件把平移的过程动态展示出来,还可以让学生表演帮助理解平移。

学生在描述平移时,可能说得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引导。关键是把握住物体作平移运动时,本身的方向不改变。学生说出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

(2)在方格纸上平移

通过在方格纸上按不同的方向平移小房子,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以向上平移5格、向右平移7格示例,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其他两种情形让学生填完整。

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房子中间的空格是7格,教学中可以通过用学具展示平移过程加以引导。

还可以利用这个图进行进一步的巩固练习,如提问:最右边的房子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格就回到原来的位置了?

做一做P42

让学生利用学具,用平移的方式画一排小鸭子,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教学时,先让学生想:怎样才能使鸭子学具的移动是平移?启发学生在教材上的鸭子底部向右画一条横线,以这条横线为基准,画出的鸭子就是平移得到的。当然,不必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这种方式来画,只要学生能基本按照平移的思路来画就可以了。

例2(旋转,编排思路与平移基本一致。)

(1)通过生活中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现象,并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教学时,只要学生举出的例子大致符合旋转的概念就可以了。关键是把握住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

做一做P42(很有意思、非常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

圆片上按一定比例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快速旋转以后,看到的是三种颜色混合后的一种颜色,按照光学原理,看到的应该是白色,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粉红色。

不必向学生解释这一现象的原理,只要让学生通过活动看到旋转可以引起这么神奇的结果,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可以了。

还可将书后P129中的其他圆片,做成旋转学具,拉一拉,看看颜色有什么变化。

练习十

第2题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画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先把每个点平移后的位置找到,再连起来,就是平移后的图形。

第4题

渗透了两次平移的思想。如左上角的小鱼可以通过先往右平移,再往下平移的方式,到达红色小鱼的位置。

学生涂完后,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些小鱼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启发学生说出这些小鱼头尾方向相同的结论。

第6~8题

让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拼一拼、拉一拉、转一转,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平移和旋转。

第7、8题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组合的思想。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一共有多少种搭配的方案。教学时,重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下,通过一些不合理的组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建议

1.注意结合生活实际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概念。

(1)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支持。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

(2)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为学生准备其他的实物,帮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2.借助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1)教学中可以仿照教材上设计的活动,通过折叠、做角、画角、拼摆、拉一拉、转一转,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2)除了教材上提供的活动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自行设计一些活动。例如,让一名学生站在教室里,演示一下分别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再如,让一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旋转一下,或是拿一根线,一头拴上橡皮,在空中旋转一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3.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要求。

例如,教学锐角和钝角时,重点是让学生对一个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大小,知道它是锐角(或钝角)就可以了。

再如,本单元对平移、旋转主要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学生初步感知,使学生大致能辨别这两种现象,并能通过操作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平移(或旋转)。

实践活动:剪一剪

一、教学内容

内容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简单的剪纸活动。

1.剪出排成一排的小纸人。

2.剪出围成一圈的小纸人。

二、目的

1.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感受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通过观察图形的形成过程,找出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学生要求不易过高,有初步的认识即可。

三、教学建议

1.在剪纸活动中,注意让学生感受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2.留给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设计图案,比如蝴蝶、雪花等等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NextPage]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第二单元):主要学习除法的概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二除段(本单元):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应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义务教育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P49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练习十一

第5题,求一个因数和除数的练习。既体会了乘除法的关系,又锻炼逆向思维。

第7、9、11题,直接用除法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学生在二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此基础

上,来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个例题的层次: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做一做P54

通过摆学具,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P55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练习十二

第1~3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第1、3题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教材只提出了一个,鼓励学生提出不同问题。

第4题,开放题。

第(1)题,要求学生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第(2)题,通过涂两种颜色的圆片,找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为减少涂色的盲目性,可先让学生填下表。

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另一种颜色圆片的个数你能提哪些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表中的某一种方法涂色,并根据涂色情况提出问题。

第7题,以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呈现数据。既体现了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又体现了条形统计图的直观性(可直观判断两种数据的倍数关系)。

第8题,第(2)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提高题。先想“去年妈妈几岁?小红几岁?”再求“去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

2.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P59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并解决游玩中的数学问题。

(2)有序出示两幅图表示上面情景,第一幅图隐含的问题是第二幅图所需的信息。

(3)两幅图有序出示,直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序思路。

(4)自主探索,展示学生两种解法:分步、列综合算式。通过“你是怎样想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解法。

练习十三

第1、2题,允许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解答。组织学生交流,从他人的解法中感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样性,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

五、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学生已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2.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1)由具体到抽象。例2及“做一做”,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直观感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由抽象回到具体。当学生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有初步认识后,可让学生摆学具表示:12是3的4倍。

3.加强基本练习。

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复习

(1)利用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方式,整理除法算式。

先按乘法口诀表填出45个除法算式,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找出所有的排列规律:横向、纵向、斜着。

(2)按一定的规律整理除法算式。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整理除法算式。如,按除数相同整理,按商相同整理等等,只要说的有道理,都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进行“创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2.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复习

除了利用教材的素材,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学习资源。

练习十四

第3题,开放性很大,使学生通过从身边的事发现、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事物的习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第7题,结合“按医嘱吃药”的生活实例,用乘除法两步运算解决“一瓶药够吃几天”的问题。

第8题,开放题。

给出了很多信息(通过情境和对话),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

教学时(1)按一定的要求提问。如提出有关倍数的问题,或提出需用两步解答的问题等。(2)将学生有创意的问题记录下来,进行解答。如,20元买冰淇淋和雪糕,可以各买几根?

第9题,通过游戏,复习“倍”概念。可让同桌两人进行类似的猜数活动。

[NextPage]

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万以内数的认识: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位的含义,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编排特点

1.优化教材知识结构。

(1)仍分两段(同义教):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2)不同的是:把整百、整千数的口算加、减法和认数结合起来,有利于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读写不再分开教学。把数的读、写、组成结合起来教学。

2.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培养数感。

(1)创设丰富的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情境。如体育馆、长江大桥、广场上的鸽子、空中气球、树林里的树、飞机、火车、轮船的速度及可载人数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大数,体会数在各方面的用处,感受数与生活的联系。

(2)用生活中的用语“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等,描述数的关系。

(3)培养估计意识,增加近似数的教学。

3.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用木块数数(P68、P73),让学生在操作中领悟: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

整理万以内数位表,学生自己尝试制作数位顺序表。

四、具体内容

千以内数的认识

主题图P67

(1)呈现一个体育馆(能坐10000人)开运动会的场景图。

(2)猜猜大约能坐多少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培养数感。

也可使用本地(校)大型集会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其中的人数,感受大数。

例1(认识计数单位千)

(1)通过数方木块,认识计数单位“千”。

(2)“怎样数更大的数?”启发学生:一百一百地数。

(3)“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更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P68

克服数数难点,重点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下一个数该怎样数。

例2(教学1000以内数的读、写)

(1)写出计数器的数,再读出来,并说出各个数的组成。

(2)教学304、580时,提醒学生看哪位上没有珠子,该怎样读写。

例3(教学比较1000以内数的大小)

(1)借助计数器,直观比较,可以从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不同的意义去比较。

(2)分两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

(3)不给学生概括比较数的大小的抽象法则。

做一做P70

第2题

通过在计数器上表示数,体会相同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意义不同。

可以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些类似的数,让学生加深体会。

第3题,通过“少一些”“多得多”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培养数感。

练习十五

第5题,借助行车距离,让学生看图填数,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第6题,估计书架上书的数量,培养数感。学生的估算策略可能很多,只要合理都应给予肯定。

万以内数的认识

情景图P73

(1)呈现壮观的南京长江大桥,给出其公路桥的长度和铁路桥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大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产生认识万以内数的需要。

(2)可以提供贴近本地学生的与万以内数有关的情境,增强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感知。

例4(认识计数单位“万”)

(1)借助方木块和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数到一万。

(2)可以先用方木块数,再在计数器上数;也可配合着数:每用方木块数一千,就在计数器上拨上一千。

(3)提供创设更多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如

课前让学生数出10000粒粮食,课堂上交流是怎样数的,并感受10000粒粮食有多少。再让学生交流生活中遇到过的万以内数的情境。

例5(教学万以内数的读、写)

(1)用方木块表示数,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然后读、写,并说出数的组成。

(2)明确数位顺序,让学生制作数位顺序表。

例6(教学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1)同1000以内数一样(例2),借助计数器教学读写。

(2)总结万以内数的读写法,教学时可通过读写具体的数,进行总结。

例7(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有两种情况: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借助两种家用电器的价钱);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直接出数比较)。

(2)加强对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的指导,如2859和2895,3010和3100的大小比较等。

(3)可多提供有现实意义的材料让学生比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

例8(教学近似数)

(1)不出近似数的概念,而是通过两个情境,对比育英小学和新长镇的准确人数和近似人数,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列举生活中碰到的近似数,体会近似数的用途。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唯一的,只要接近都可以称作近似数。

练习十六

第7题,可以在课外进行调查,课上交流。调查的内容也可以超出课本上的。

第9题给出三个数据让学生判断,判断的依据,是根据学生的对话,他们用“多得多”“少一些”来描述三种交通工具能坐的人数情况。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两类:(1)整千数的加、减法(可以归结为10以内数的加、减法)

(2)整十数、整百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可以归结为20以内的加减法)

例9(教学整千数的加、减法)

(1)通过计算老爷爷家新添的两件家用电器一共花多少钱,教学加法,通过计算冰箱比彩电贵多少钱,教学减法。

(2)鼓励学生探讨算法,但应通过交流优化算法。

例10(教学整十数、整百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加减法对照编排,引导学生归结为2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计算。

数学游戏P82

猜数游戏,采取的策略可以很灵活。

五、教学建议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主要体现:

(1)在现实素材中感受万以内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2)体会万以内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进行估计。

(4)会用万以内数表示具体事物的数量和交流信息。

2.突出教学的重点,切实解决难点。

重点:万以内数的读写,数的组成,数位等。

难点:(1)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2)多位数中的数位的意义,以及十进关系。(3)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

[NextPage]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教材编写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如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材采取了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如,借助一个2分硬币

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

用秤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盘秤、弹簧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给他们提供

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内容

1.主题图。

教材第85页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的。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克和千克的认识。

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地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3.认识常见的秤。

教材第86页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秤。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常用的秤,如天平、盘秤、电子秤、弹簧秤等,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些秤,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再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读出整十、整百克和整千克就可以了。

4.解决问题。

教材第87页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让学生调查家里买的苹果和鸡蛋的质量和数量,并推算一下大约多少个苹果重1千克,大约多少个鸡蛋重1千克。还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所给的素材提出一些计算的问题。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

5.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教师应给学生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在教学教材第87页“做一做”中第2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依次出示大家带来的物品,让每个学生都先估一估,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秤称一称,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6.练习十八

第1题和第2题,都是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练习,让学生读取常见的秤上的数值,但应注意不要要求过高。

第6题,是先估测再实际测量的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小组活动,在小组内活动时,先让大家估测其中一名同学的体重,记录下来,再称出这名同学的体重,比一比,看谁估得准。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称出组内每一名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组内同学的体重,看一看谁最重,谁最轻。

第7题,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练习。教材呈现了“在水果店买水果”这样一幅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图,给出6种水果的价格,为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要求学生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去,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NextPage]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背景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坐船出游、收集矿泉水瓶等情境。使学生一方面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受到爱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既呈现了口算方法,还出现了在脑中想竖式的方法;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还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

3.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标准》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前面在二年级上册在100以内的加、减法中已经正式出现过估算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5个例题。

情景例题教学内容

上船情境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收集矿泉水瓶子例3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笔算)

例4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笔算)

例5加、减法估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前几册100以内口算的延续,是在100以内口算和笔算基础上教学的(见下表)。掌握这部分口算,不仅在实际中有用,而且是以后学习笔算的基础。例如,一位数除多位数,试商时从被除数里减去除数和商的积,如果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比较熟悉,就能较快地判断出余数的大小以及商是否合适。

100以内的计算

口算

一年级(下册)笔算

二年级(上册)口算

二年级(下册)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1)主题图。

教材在第91页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闹场景。图中给出了二年级四个班各班的人数和船的限乘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提供现实背景。

(2)例1

例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其情境图是主题图的继续:二(1)班、二(2)班两个班正在上船,老师在问“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小精灵也在问:“二(3)、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教材从解决老师和小精灵的问题入手引出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3+31)和进位加(32+39),并通过对话形式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口算思路,鼓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两位数加法的口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解答自己对主题图提出的问题,并交流计算结果以及思路。

(3)例2

例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其情境是例1的发展:二(1)班、二(2)班全坐下后,船上还剩一些位置,教师问:“还能上几人?”之后小精灵问:“二(3)班上一些人后,还剩多少人?”由此引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并呈现了学生几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包括在脑中想竖式计算),鼓励学生大胆探索。由于两位数加、减算理基本相同,通过例1,学生已了解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思路,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对于不同的方法,教师要给予鼓励。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开始学生可能比较慢,所以最初的练习要注意正确,不要强求速度,还可以适当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以后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如准备一些式题卡片)经常带着练习。

(4)练习十九

第3题,是实际应用的问题。教材给出了4件商品的价钱,让学生计算买两件商品要用的钱数。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按教材给的示范,计算阿姨买一个台灯和一个闹钟一共用的钱数,然后再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计算。

第8题,结合学生打篮球的情境,让学生用两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题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除了计算教材上提出的问题外,学生还可以根据图中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科书第96页上面呈现的是一幅学生爱护环境,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境图:学生有的在捡矿泉水瓶,有的正将收集的情况记录在表里。教材通过解决从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引出例3、例4。

(1)例3。

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教材以上面的情境图为实际背景,从“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引出解决“第一周、第二周共收集了多少个”的问题,列出算式180+340。教材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了以两位数加为基础的几百几十加的口算、笔算方法,并以一个学生的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引起对笔算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思考。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然后分小组讨论怎么算,教师也可适时点拨: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法来解答?由于前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学生已接触过转化的方法,这里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能有的会想到把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两位数来口算,也可能有的会想到列竖式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让学生说说算理,同时提醒学生各种算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笔算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百位上为什么是5,而不是4?”引起学生对进位时应注意的问题的重视。之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尝试一下其他算法,通过对照、比较选择出适合自己的算法。

(2)例4。

例4教学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教材仍然以例3上面的情境图为计算的实际背景,从解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多少个”的问题,引出340—180。计算方法探索的过程教材采取了与例3相同的方式,仍然呈现了口算和笔算的两种方法,同时以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减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3.估算。

(1)例5

例5教学估算,仍然以收集矿泉水瓶为现实背景。教材给出一个表,表中呈现了学生四周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小精灵明明提出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引出估算(见下图),让学生探索解答方法,同时解决“大约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500个可以送一次)。教材给出了两对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1)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计算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如,估算第三、四周一共收集的个数,如果把192看成200,219看成200,估算结果是400个;如果把192看成190,219看成220,估算结果是410个。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种稍微粗略些,一种稍微精确些。(2)在解决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同时采用。如,解决“第三、四周大约收集了多少个”时,可以用估算,在解决“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时,可以精确计算。

最后,教材还提出“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提示教师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合理运用估算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2)练习二十

第3题,以种树为题材,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只有一个问题,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如今年比去年多植多少棵),或者改变题中的数据提出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既增加了练习的密度,同时又使学生受到绿化环境的教育。

第4题,借助小明在一年间眼镜度数的改变,练习几百几十的减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爱护眼睛。此题应让学生通过计算,体会其中的用意。

第6题,通过计算从北京到大连的火车票比飞机票便宜多少钱,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7题,给出两种商品的价钱,判断妈妈的钱买这两种商品够不够,让学生通过解决这种实际问题,学习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估算策略。此题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如将两种商品的价钱245、187,看作250,190或200,200甚至是250,180,其中看作200,200的估算结果是400,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时需要通过交流、讨论,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调整估算策略。

第8题,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题,让学生估算一本书大约还有多少页没看。教材通过学生的自言自语给出全书的页数,通过翻开的书上显示的页码给出已看的页数。此题的第二个条件比较隐蔽,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

第10题,计算两个年级共需要多少个一次性的注射器,其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可能对一次性注射器不太熟悉,练习时,教师可作适当说明。

第12题,是联系生活实际的估算题,要求估算冷饮店一天卖出的冰棍和矿泉水的数量。学生估算出结果后,可以引导学生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预测冷饮店叔叔第二天两种冷饮的进货情况。如,矿泉水比冰棍卖得多,第二天矿泉水要多进些。

4.整理和复习

教材主要结合教科书第102页的第1、2题总结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结合第3题复习估算,教材创设了学生看木偶戏,需要估算一、二年级同时观看能不能坐下的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估算的意义以及估算策略的灵活性。

复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可以让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如用口算的,在把几百几十归结为两位数计算后,要注意得数后面别忘了加0;用笔算的,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如果是进位加,在加百位上的数时,别忘了十位上进上来的数。

复习估算时,要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估算策略可以不同,只要合理就行,估算策略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调整,才能使估算结果与实际相符。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如23+31,可以分解为:23+30=53,53+1=54。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NextPage]

第八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编排特点

1.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统计学生体重的变化和视力情况、统计学生参加什么课外小组、过往车辆,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蔬菜等。

2.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使学生在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过程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了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如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动物卡片、什么玩具、喜欢吃什么主食、喜欢什么体育比赛等,了解到大家的爱好、特长是什么,知道一些生活常识等等,使大家体验到统计确实是很有用的。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教学内容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作出简单的合理的预测,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2、3、4题,让学生根统计结果据预测20分钟后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什么车?根据五年级比二年级近视的人多,根据一周每天电视机销售情况和学生需要增添什么图书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初步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

四、具体内容

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在已经学习了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复式统计表;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5个单位。

1.例1

(1)是在前面学习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设计了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统计全班同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的体重,先分别用单式统计表表示,再引出复式统计表。

(2)由于学生已经学过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的填写可让学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明确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的联系和区别。

(3)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第3问,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2.做一做

课外小组的项目不一定适合所有学校,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

地使用教材。

3.例2

(1)是在前面学习简单的统计图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某路口20分钟过往车辆的数量,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认识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1格表示2个单位的基础上,体会1格表示5个单位的必要性。

(3)没有条件进行现场统计的学校,可通过放录像或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统计,统计时注意用画正字记录,便于用1格表示5个单位。学生可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统计图,如果统计中出现不是整5的数据,可在条形图上方把数据标明,条形图位置要基本准确。

(4)回答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第3小题要让学生多发表想法。

4.做一做

有条件的学校可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体会统计在经

济活动中的作用。

5.练习二十二

第2题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第3~4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去调查收集数据,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并回答一些问题,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五、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2.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3.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4.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意义和作用。

第九单元、找规律

一、教学内容

在学习了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后,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

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三、编排特点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意贯彻《标准》的精神,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生活

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在生活中,家庭和一些公共场所如商场、宾馆的室内装修有很多美丽的有规律的图案;在本单元开始设计了家庭厨房装修的画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规律排列的,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四、具体内容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意体现这一要求,二年级下册教材继续学习找规律的内容。本册教材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

1.主题图

教材的主题图设计了小东家厨房装修的画面,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有

规律排列的。排列的规律是这样的:在墙面和地面的每四组图形中,各有4种图形,每一行和每一列都有这4种图形,呈循环排列。在学生探索完它的排列规律后,安排了学生独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境。

2.例1

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设计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本规律与主题图是一样的;

区别是图形不再按行列方阵的形式排列,而是排成了一行,每组图形呈循环排列:从左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如此循环排列。

3.做一做

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巩固例1的练习,没有任何提示,基本规律类似,只不过每组图形循环变化的方向相反,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

4.例2

例2是图形和数列的变化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类似的地方是:

无论是图形还是数的排列,不再研究形状和位置的变化,而是研究数量的变化,图形的变化也要通过计算相邻两项数量的差来找出规律。与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不同的地方是:它的规律是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新的数列是等差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是1。而一年级下册第91页例6数列本身就是一个等差数列。

5.做一做

例2下面的做一做与例2类似,区别是相邻两项的差组成的新的等差数列,等差的差不是1,是2。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启发学生通过迁移类推完成。

6.练习二十三

第1题与例1基本类似,不同之处是图形按顺时针旋转循环,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的题型与前面学过的略有不同,在一年级上册思考题中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

第3题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思考(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每一项上的数的10倍是后一项上的数。

第7题启发学生根据数位知识思考。

第8*题第(1)小题是著名的裴波那契数列,从第3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教师可向学生略做数学史料的介绍。第(2)小题是等比数列,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一半。

练习二十三的最后是思考题。是一个特殊的数列,每一个数是这个数所在项数的平方。

扩展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案设计(全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案设计(全册)”,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23页例1。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求商的方法,能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难点: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
预习作业
1、“我能点亮这颗星”。
2×=43×=64×=8
×3=12×4=205×=15
要求:a.独立思考,说说你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b.汇报。
2、分一分。把6个圆片平均分一分。(实物展示)
要求:a.小组合作完成,做好记录。
b.先说说分工情况,再说说怎么分的,算式是什么。
c.评价:引导学生发现别人的亮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我能点亮这颗星”。
2×=43×=64×=8
×3=12×4=205×=15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五角星涂红并写上答案,并让学生说说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6个圆片分法的展示:说说怎么分的,算式是什么。
6÷6=1
6÷2=3
6÷3=2
师:老师也认为这个小组的同学特别棒,不仅分工明确,讲得清楚,而且经过全组小朋友的努力,把6个圆片平均分的几种情况全部想到了。猴妈妈听了大家精彩的发言,特别高兴,它想把花果山的特产——水蜜桃送给小朋友们。看——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1)
1、课件出示情境图“猴妈妈分桃”。
2、观察回答:
(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会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桌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课件出示:12个桃。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2)读题:自由地大声读一读。请声音响亮地孩子读一读。
(3)你会列算式吗?独立思考,汇报。师板书:12÷3=?
(4)你会算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3、展示算法。
学生以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第一个人分3个,12-3=9;
第二个人分3个,9-3=6;
第三个人分3个,6-3=3;
第四个人分3个,3-3=0正好分完。
(2)学生用学具分,分成4个3。

(3)3+3+3+3=12。
(4)想:三()十二,三(四)十二,商是4。
4、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就想了这么多好办法来帮助猴妈妈。
如果你是猴妈妈,你会选择哪个小组的办法呢?为什么?
5、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师:听了小朋友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长大了,不仅能说清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能采用别人的好方法,老师也是用口诀求商的,像这题,只要想三(四)十二(板书),就能又快又准确地求出商来。猴妈妈对大家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教学例1(2)
1、出示:12个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
2、请小朋友大声读题目,读懂了就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算一算。不清楚地找老师和同桌说一说。
3、做完的小朋友和同桌交流想法。
4、学生汇报,师板书:12÷4=3(三)四十二
(三)观察比较:
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师小结:大家的发现可真了不起,计算这两个除法算式可以用同一句口诀求商。(板书:用口诀求商)
三、闯关游戏
创设情境:猴妈妈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她已经把你们精彩地发言、团结合作的精神用邮件发给了山上的小猴子,聪明又调皮的猴氏三兄弟想和大家比一比,在去花果山的路上,为你们设下了三个机关,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1、小猴1: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10÷2=12÷6=8÷2=
10÷5=12÷2=8÷4=
要求:a.自己小声说一说,有问题找老师或同桌帮忙。
b.你觉得哪个说得最棒,就说哪一个。
c.你发现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2、小猴2:要求:把得数是5的涂成红色。把得数是4的涂成绿色。
8÷26÷310÷2
20÷524÷615÷3
18÷35÷130÷5
3、小猴3:送信。(练习五第三题)
卡片“信箱”贴在黑板上,请几位小朋友做邮递员来送信,比一比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师:得数是1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4、出示:(三只小猴子:欢迎到花果山做客!)
师:花果山上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下节课再去玩,好吗?
四、课堂小结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
五、完成《课堂作业本》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二)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27—28页练习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借助乘法算式想出除法算式的商。
3)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语言表达以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借助乘法算式求商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以及集合、对应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26页第4题
你是怎么列式?
每个式子什么意思?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式子:意思:
3×5=153个5总共是15人
15÷3=515人,平均3桌,每桌5人
15÷5=315人,每桌5人,平均分成3桌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王国去玩,你们想去吗?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们要去,非常高兴,他托老师给大家带来好多小礼物,他说:只要谁积极动脑思考、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就把礼物送给谁。你们想要吗?(随之出示漂亮的小卡片,卡片的背面是有趣的思维训练题)不过,去拜见国王的路上有很多困难,你们怕不怕?”
三、复习整理,巩固新知:
(一)活动一:向数学王国进发
1、师:为了顺利地见到国王,让我们先做做操,把身体锻炼好吧!拍手操背诵1——9的乘法口诀。
2、师:听,列车开过来了,让我们乘坐列车出发吧!(课件出示小火车,每节车厢是由一道道填空题组成,并伴随着火车的声音。
()四十二三()十五四()二十四
二()一十()六三十六三()十八
(二)活动二:进入数学王国
1、师:进入数学王国,先要进行测试,只要我们都做对了,就能顺利进入下一站,你们有信心吗?好,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最细心,能顺利进入大门。现在做课本26页的第6题。
2、课件演示校对答案,同桌互改。
(三)活动三:走“迷宫”
师:欢迎小朋友进入下一站。看这是一座“迷宫”,走“迷宫”的规则是:自己在“迷宫”的外围找到入口和出口,按着一定的顺序走。说说你是按什么走的?(课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切换。)
(四)活动四:算对了,“kitty猫”就和你做朋友。课件出示课本第26页第5题。
(五)活动五:看谁先到家。(练习五第11题。)
四人小组竞赛,派代表汇报。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迎接你们啦?(课件出示“kitty猫”),“kitty猫”夸大家今天表现得很好,都是爱动脑筋,聪明的孩子,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大的收获,有信心吗?
五、完成《随堂练习》

用2-6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29页例3。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预习作业:
1、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列式解答
1)拿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根?
2)拿12根小棒,每4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2、列式计算(出示课件)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10里面有几个2?
3)15里面有几个5?25里面有几个5?
20里面有几个5?10里面有几个5?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出示课件,演示两种摆法)
1)
12÷3=4
2)

12÷4=3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喜欢玩的一些游戏)
师:瞧,这些小朋友玩的多开心。说一说你看到什么(出示图片第29页例3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1)师:从图中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讲给你的同桌听听。
(2)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a、一共有多少学生?b、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c、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2、解决问题。
师:你们真不简单,一幅图提了三个问题,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
生:3×5=15。
师:你能说说这样计算的理由吗?(学生陈述理由,复习乘法的意义)
师:那(2)、(3)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3、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5÷3=5(人)15÷3=5(组)
(1)师:能z给大家讲讲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吗?
生:因为这道题是要把15人平均分成3组,所以要用除法计算。
(2)师:你能说出15÷3=5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这个算式的意思就是把1人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5人。
(3)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解决问题(3)。
4、比较沟通。
(1)师: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的你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发现这三道题说的是同一件事,只不过条件、问题调换了一下位置,所以用的方法也就不一样。
生2:我们发现这三道题的算式是有关系的。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就是除法算式中的除数或者商,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版式中的被除数。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不仅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而且还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5、补充条件,解决问题。
(1)师:看,又来了3个小朋友,(板书:又来了3个小朋友)那每组应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和组里的小伙伴说一说。
(2)师:如果又来了一人,这时还能平均分成三组吗?为什么?
(3)学生汇报
四、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相信,一切问题都难不住我们!
师:今天学习的知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五、巩固练习
1、第24页第9题。(课件出示)
①请学生观察情景图后,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②再加10人平均分到每个小组里,每个小组有几人?两种方法解答,课件演示。
③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2、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1题
口头编题,学生独立完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列式;30÷5=6(个)
3、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2题
学生观察图后,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
列式:18÷6=3
4、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3题
学生观察图后,编一道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受除法问题,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和“平均分成几份”引出可以用除法计算;由于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不够,个别学生将除数与商错位。
六、完成《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平均分成3组,每组几人?
15÷3=5(人)
2、每组5人,可以分成几组?
15÷5=3(组)

用2-6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练习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0页练习六。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预习作业:
1、花儿后面藏着几?
6÷212÷320÷410÷218÷6
18÷620÷524÷625÷512÷2
2、有9个■,每3为一堆,可以摆几堆?
有24个★,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几个?
有12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说一说你用的是哪句口诀
2、列式:
9÷3=324÷6=412÷4=3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29页“做一做”。(课件出示)
①请学生观察情景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小刺猬运水果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
②从图中收集解决问题的所需要的信息,独立解决书中提出一部题。
③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小刺猬要运走12个苹果,每次运3个,要运几次?12÷3=4(次)
2、当小刺猬把水果运回家时,发现家里来了3个客人,它们送了很多萝卜给小刺猬。
小刺猬想: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只小兔,每人得几个?12÷3=4(个)
3、小兔对刺猬说:“30根萝卜,每筐装5个。”小刺猬想:“要几个筐啊?”
30根萝卜,每筐装5根,需要几个筐?30÷5=6(个)
4、小刺猬拿出家里的筐一看,只有5个筐,不够怎么办?
我只有5个筐,怎么装?30÷5=6(根)
5、小猴送来了24只桃子,小刺猬想把桃子分给客人。
小猴带来24只桃子,每个客人5只桃子,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1题
口头编题,学生独立完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列式;30÷5=6(个)
2、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2题
学生观察图后,口头编一道应用题。学生独立完成
列式:18÷6=3
3、完成第30页的练习六的的3题
学生观察图后,编一道用除法计算的应用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受除法问题,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和“平均分成几份”引出可以用除法计算;由于对除法算式的理解不够,个别学生将除数与商错位。
四、完成《随堂练习》

5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31页例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具、学具准备:依据教科书第31页的例4情景图制成的课件。
预习作业:
1、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自学例4,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24÷4=6
2、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店吗?今天小明和小芳来到了小小商店,同学们猜一猜他们要买什么东西呢?(出示依据例4制成的课件)
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观察到的情况。并汇报小组解决的步骤。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师:小明和小芳到底要买什么呢?他们在说什么?(出示售货员和小朋友的对话)
学生读出现的对话。在这个基础上,呈现出要解决的问题。
师:小明说要买5辆小汽车,小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生:小明应付多少钱?
师:怎样才能求出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呢?要求出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应先知道什么?怎样才能求出。现在小组讨论一下。
各小组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适时给各组适当点拨。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要解决提出的问题,需要先解决“买一辆汽车用多少钱”的问题。
师:要求出“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就要先求出“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同学们看看从哪里我们可以知道买一辆小汽车用多少钱?
生:从售货员阿姨说的“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可以知道一辆小汽车的价钱。
师:一辆小汽车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12÷3=4(元),买一辆小汽车需要4元。
师:知道了一辆小汽车4元,那么5辆小汽车需要多少钱?怎样列式?
生:4×5=20(元),买5辆小汽车需要20元。
2、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都很好,那么谁能通过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说一说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学生发言,共同总结出: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缺少什么信息数据,就把它当作为先要解决的问题,并解决这个问题,获得需要的信息数据,才能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
数学活动:学生说要买商品,提供条件。要求学生想付多少钱,要先求什么。
条件:(1)3元可以买10本练习本。
(2)5只小熊猫15元。
(3)10元可以买1个小娃娃。
(4)18元可以买3个篮球。
(5)买10支铅笔只需5元。
(6)12元可以买4个铅笔盒。买7个地球仪要付56元。28元可以买,两副羽毛球拍。
(7)买6个闹钟需要36元。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学会了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如果缺少了什么数据信息,就把它作为先解决的问题,最后解决提出的实际问题。
五、完成《课堂作业本》
除法应用题练习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第32页34页练习七的第4—10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的特点,能正确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巩固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重难点:比较熟练地解答乘除法的应用题。
预习作业:第33页练习七的第7题。
一、预习反馈
课件出示第33页练习七的第7题,复习口诀求商及计算的方法
二、指导练习
导语:“六一”儿童节快到,我们要把校园打扮一下。你们愿意帮助老师一起做吗?
1、第33页练习七的第2题
1)2张纸可以做8朵花。做16朵花,需要几张纸呢?8÷2=4(朵)4×5=20(朵)
2)做16朵花,需要几张纸呢?
8÷2=4(朵)16÷4=4(张)16÷8=2(朵)2×2=4(张)
2、第32页练习七的第3题。(课件出示)
1)平均分给4人,每人几个气球?8×3=24(个)24÷4=6(个)
2)平均分给6人,每人几个气球?8×3=24(个)24÷4=6(个)
3)每人6个气球,够分吗?
3、出示依据教科书第31页“做一做”制成的课件。
请学生看题,提醒学生想一想,要解决“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这个问题已经有什么数据(小朋友设计的“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和“两组盆花,每组有9盆花”),还缺少什么信息数据(一共有多少盆花?)。应怎样解决?可先让学生自已尝试解决。学生完成后,请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弄清楚解决用乘法和除法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步骤。
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和除法计算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5题
看图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2、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好。(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7题)
3、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8题。
看图口头编题,在说以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问什么?
4、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疑
5、完成第32页练习七的第10题
看图口头编题,在说以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小猴的只数是小兔的3倍。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四、完成《课堂作业本》
7整理和复习
学习内容:二年级下册P35《整理和复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悉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除法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难点:对2-6的口诀进行整理。
预习作业:
整理和复习2-6乘法口诀求商,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表格、画图等各种形式。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今天小鹿和同学们一起整理和复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它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学得好。请同学们把你们的预习情况反馈一下。
二、创设情境,整理口诀:
1、小鹿是个爱学习的小动物,它很想知道2-6的乘法口诀有多少句,你们知道吗?请你们同桌合作,一个背另一个数,然后交换背。(2-6的乘法口诀有20句)
2、小鹿说:“乘法口诀有什么本领呢?”你们能告诉它吗?同桌先讨论一下,再汇报。(乘法口诀不但能计算乘法求积,还可以计算除法求商呢!)
3、请你根据口诀写出两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六十八四五二十三四十二
()()()
()()()
()()()
()()()
有的口诀写出两个算式,你知道有哪些口诀吗?(指名回答,师板书)
4、小结:原来口诀的本领可真大,记住它不仅能计算乘法,还能计算除法呢。
三、用口诀,综合训练:
1、独立完成P35第1题,看图写算式。
2、指名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乘除法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然后汇报)
4、玩气球游戏。
①(课件出示P35第2题)小鹿和公鸡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游戏规则:每次两位同学参与,一位当公鸡,一位当小鹿,小鹿问公鸡算得数并快速说出口诀。)
四、实践拓展
1、出示P35第3题主题图:
2、引导有序观察。
3、汇报你的发现。
4、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口述数学问题,集体解答。
一、全课总结。
六、完成《课堂作业本》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1、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2、用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的情况。

3、根据统计图表可以做出一些判断。

4、数据收集---整理---分析表格。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方法: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二、除法

1、除法算式的含义: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的读法:通常按照从前往后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他读法不变。

3、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就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所得的数叫商。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求商的方法:

(1)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商。

(2)用乘法算式求商。

(3)用乘法口诀求商。

2、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的被除数。

四、解决问题

1、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

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商、因数×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所求问题要求求出总数,用乘法计算;

(2)所求问题要求求出份数或每份数,用除法计算。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1、轴对称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2、平移:当物体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并且物体的方向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是平移。只有形状、大小、方向完全相同的图形通过平移才能互相重合。

3、旋转:物体绕着某一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求商方法:想“除数×()=被除数”,再根据乘法口诀计算得商。

二、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都用除法计算。

第五单元混合计算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一些物体时,有时会有剩余。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最大的余数小于除数1,最小的余数是1。

3、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1)先写除号“厂”

(2)被除数写在除号里,除数写在除号的左侧。

(3)试商,商写在被除数上面,并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

(4)把商与除数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同数位要对齐。

(5)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如果没有剩余,就表示能除尽。

4、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可以分四步进行: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1)商:即试商,想除数和几相乘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那么商就是几,写在被除数的个位的上面。

(2)乘:把除数和商相乘,将得数写在被除数下面。

(3)减:用被除数减去商与除数的乘积,所得的差写在横线的下面。

(4)比:将余数与除数比一比,余数必须必除数小。

二、解决问题

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余数。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最大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最大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最大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第8单元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时,通常用“克”;计量较重的物品质量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1千克=1000克、(了解1千克=1公斤、1公斤=2斤、1斤=500克、

1斤=10两、1两=50克)

估计物品有多重,要结合物品的大小、质地等因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推理时,先根据条件确定必然情况,再用排除法确定其他情况。

2107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


2107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北师大版)

一、学生基本情况

从上学期测评情况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是也存在审题能力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能力较差。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大数;测量;整理与复习;加与减;认识图形;时、分、秒;数学好玩;调查与记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第三单元“生活中的大数”。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万以内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第五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方向与路线”。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七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第五单元“测量”。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认识角,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单间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例如:

1.设计实验小学示意图。

2.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与同伴说一说。

3.估一估,数一数有多少片树叶。

4.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100米大约有多少步;估一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5.用七巧板拼出长方形、正方形。

6.用学过的图形设计漂亮的图案。

通过以上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学,有以下措施:

(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

(二)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例如:在估计一筒花生在多少粒;估计一篇文章有多少字;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习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一、除法………………………………………7课时

二、方向与位置………………………………3课时

三、生活中的大数……………………………9课时

四、测量………………………………………3课时

整理与复习………………………2课时

五、加与减……………………………………12课时

六、认识图形…………………………………8课时

七、时、分、秒………………………………5课时

数学好玩…………………………………2课时

八、调查与记录………………………………3课时

总复习……………………………………3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

教学内容:人教2011版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教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

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圆片等。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小动物呀?你们想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动物吗?

大熊猫现在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课件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 )个。

(二)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教师:用你们手中的小棒代替竹笋,用4个圆片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亲自动手分一分。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分的是什么?你是怎么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依次用课件呈现并完成下图。

3、语言表述,明确含义

教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板书如下: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对照图和文字,并辅助动作、手势,让学生互相说一说。

(三)自主尝试,大胆表征,突出含义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教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大胆尝试,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典型案例。

2、展示交流,突出含义

教师:请同学们将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教师:观察同学们创造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示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四)规范表征,建立概念,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1、激发需求,认识除法

教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如果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示的含义,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教师板书如下:

12÷4=3

除号

教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教师完成相应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教师板书课题)。

2、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教师: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教师: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3、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教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你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五)及时巩固,体会除法算式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课件出示呈现下图。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教师: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教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六)巩固练习,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

1、分一分,填一填

1)把12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2 ÷ =

(2)把12根平均分成6份,每份( )根。

12 ÷ =

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

3、独立完成练习三弟3题。

(七)课堂总结,点明目标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二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包含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垫新课

师:老师手中有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我是怎样分的。

【学情预设】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

师: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情预设】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到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把刚才分的情况同桌之间再来说一说。[板书课题:除法(2)]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设计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动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5。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要求能放几盘。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每个盘里面都只放4个竹笋。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该活动也是平均分的活动。因为已经有了用除法运算表示平均分的经验,所以首先分析活动是属于什么活动,学生明白后会直接想到,这个平均分的活动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三、建立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师: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学情预设】除法算式。

师:尝试着写一写。

【学情预设】20÷4=5;20÷5=4。

师:20÷4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

师:那20÷5表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平均分成了5盘。

师:“平均分成5盘”是已知的,还是要求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成5盘吗,还是这个“5”是我们分完后才知道的?

【学情预设】是我们把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最后才知道分成了5盘。

师:那用“20÷5”来表示“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加上手势),这样列式好吗?

【学情预设】不好。用“20÷4”会更好。

师:“5”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5”表示能分成5盘。

师:真厉害!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这个平均分的活动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20÷4=5。(板书:20÷4=5)

师:这个除法算式能完整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边引导学生说,边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尝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活动。在列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写成两种形式。利用好两个算式,借助情境图,产生冲突,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即20÷4=5。

四、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结合这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

板书:20 ÷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学情预设】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每几个为一份,商是分得的份数。

教师板书:总数 每份数 份数

师: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学情预设】通过例题的学习,模仿例题的样子,选择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预设】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20÷5=4。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归纳被除数、除数和商可以是什么,初次尝试抽象归纳,有了一定印象后,后面会用更多的经验验证学生的归纳,同时从概念出发潜移默化地分析,让学生对这一类题有归纳的意识。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

分别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对新知及时巩固。

师: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

【学情预设】一共有12个小圆片,是把12个物品拿来分。

师:除数表示什么?那商呢?

【学情预设】除数都是表示每份几个。商表示最后分得的结果,即分成了几份。

师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其中,这个总数就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每份几个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分得的份数也就是最后的结果,是除法算式里的商。

2.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

(1)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及时纠错。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三)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掌握分法

教具和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画画

教学过程

展示课件

二一班明天去参观科技馆,咱们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些什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交流意见。

引入课(教学例1)

把6个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一)用“圆”代替“糖果”分一分

(二)分完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

可能有几种分法?

其中一人1个,另一人5个;

其中一人2个,另一人4个;

其中一人3 个,另一人也3个;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教师给学生再次看图说话: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2个糖果,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个糖果,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

其它三个图里的糖果同桌之间分一分,交流自己的意见。

(三)说一说

要求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5个胡萝卜,然后把15个胡萝卜分成3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动手画一画,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分的情况,

学生完后,教师指定几名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 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四)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同样多

教学例2, 出示:“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边口述题目,边画出18个橘子和6个盘子)“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的同样多)

“把18个橘子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因为要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2个,然后在提问:“分完了吗?”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做怎样分?(板书课题:平均分)

(五)巩固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六)全课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本14页的第1/2/3题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二)

一、教学目的

1. 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3. 会读写除法算式。

二、教学重点:

1.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三、 教学难点:

1.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师:你的记忆力真好,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

(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平均分,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 份,每份有几根?现在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小棒摆摆看。

师:谁想把自己摆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觉得他说得怎样?

生:很棒!

师:大家把掌声送给他。

师:还有谁也想说一说?

生: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你也说得很棒,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

师:大家来齐读一下“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生:齐读“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

师:之前我们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算式表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你能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这件事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谁想说一说?

生:12÷4=3

师:从哪几个字让你想到用除法?

生:平均分

师:你的意思是说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对吗?

生:是的。

师:对在数学上平均分可以用÷来解决。

师: 谁认识这个符号“÷”?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视频介绍来历。

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正式把“÷”作为除号。

师:既然平均分表示除法的意思,那么“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根”就可以用12÷4=3来表示。

师:12÷4=3 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

师:12÷4=3你知道这个算式的意思吗?(12、4、3各表示什么?)

生:说(略)

师:刚才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这个问题,可以用12÷4=

师:发挥你的想像力还有哪些题目也可以用12÷4=表示的?

生1:“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几个?”

生2:“把12个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几人?”

师:看来12÷4=3能表示的内容很多,现在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些内容都能用这个除法算式表示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

师: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的几分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三)、练习

1、课本13页做一做1-2题(略)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特别重要。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实际操作摆一摆、分一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培养动手能力。掌握平均分的几种不同方法,选出最优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渗透模型思想。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用两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平均分。

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熟练地进行平均分。

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纸牌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平均分。

1.8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

2.8个 ★分成两份,哪一种分法是最公平的?为什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

1.帮猴妈把8个桃子分给4只小猴子怎样分才公平?

(1) 小组先讨论分法,再动手分一分,教师参与分配的过程。

(2) 交流分的过程,每小组派一名成员。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倾听他人意见。

(4) 讨论评价不同的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提问: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引导最快,最准确的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设计意图:平均分的分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ppt的直观演示。

2.揭示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

(1)思考: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呢?

(2)想一想,填上适当的符号。

8( )4=2

想:“+”不成立,“-”不成立,“×”不成立,所以我们用新的算法:除法来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

3.板书课题: 除法的初认识

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用除法计算:8 ÷ 4 = 2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说明:平均分就可以用除号来表示)

8÷4=2 读作:八除以四等于二。

表示:把八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二。

结论: 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算更简便。 (板书)

三、尝试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今天熊猫遇到了麻烦,那他遇到了什么麻烦呢?原来是,熊猫由于赢得了比赛,他要请朋友们来他家做客,于是他准备了好多好吃的来招待大家,眼看朋友们就要来了,这可急坏了我们的熊猫啊,那下面咱们就想办法一起来帮帮熊猫吧。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图中的熊猫要咱们帮什么忙呢?

(2)分别找出要解决的问题。

(3)用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

1.熊猫爱吃竹笋:把12支竹笋平均分给两只熊猫,每只熊猫得几支?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12÷4=3(支)

2.猴子爱吃桃: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猴子,每只猴子得几个?

20÷5=4(个)

3.兔子爱吃萝卜:把12个萝卜平均分给2只兔子,每只兔子得几个?

12÷2=6(个)

4.松鼠爱吃松果:把15个松果平均分给3只松鼠,每只松鼠得几个?

15÷3=5(个)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除法的写法和读法。

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除数不能为0),所得的结果叫商。

四、练习巩固

1.判断一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2.有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个,可以分给几只小兔?

3.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4.有15梨,3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5.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5个苹果。)

6.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怎样分?

7.把16个苹果,

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

平均分成4份,每份( )个;

平均分成8份,每份( )个。

五、总结

这节课中,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不错,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平均分)用什么方法可以快速的平均分配?并且知道了用除法算式能快速的将平均分表示出来,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知道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

教材分析: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说明除法算小棒分法各部分的名称。但要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需要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算,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除法实际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小棒”的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让学生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除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

难点: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那谁来说说什么叫平均分?

咱们看下面的问题:(出示课件)

1、在正确的说法下面打“√”

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哪个说法正确呢?(第三个正确)

那我问一下,第一个也是平均分,5个,5个,为什么不正确呢?

(生: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

第一题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而题目中说“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也就是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对不对。

2、看下一题:12个笑脸,每4个一份,能分几份?

学生回答

有不同意见吗?

有同学说第一个正确,有同学说第二个正确,到底哪个正确呢?(第二个)

为什么?(因为12个笑脸,每4个一份,第一个是每3个一份)

12个笑脸,每几个一份?(每4个一份)

每4个一份,每4个一份,这是每几个一份?(3个)对啦,这是每3个一份,这是每4个一份,所以哪一个正确?(第二个)

3、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数一数有几个苹果,怎么样?(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谁来说说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4、那咱们再来看这幅图是什么意思?(有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有8个苹果,每几个一份(2个一份),那咱们最好怎么分。

那老师来把它圈一圈

谁来说“8个苹果,每2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分了4份)

像刚才这样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用一种计算的方法来计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法”。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除法是怎么回事呢,它就在我们身边,请看:

师:老师今天带了18块糖,要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块呢?“平均”是什么意思?

生:每人分的糖一样多。

师:对,说的真好!那下面前后桌4人一组商量一下!(找一名学生上台演示)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

师: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么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人分几块糖?(生:每人分6块)

师: 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每人分的同样多,是平均分吗?(生:是)

师:那么,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师: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1)介绍除号

(2)学生练写除号

我们已经会写除号了,那么要把刚才分糖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应该怎样写呢?首先,我们先看分几块糖?(生:18块)

师:我们就把“18”写在除号前面。分给了几个人?(生:3人)

师:我们就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人分几块?(生:6块)

师:最后把“6”写在等号后面。

师:这个除法算式就读作“18除以3等于6”。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就是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谁替老师再重新说一说,生回答

师:把18块糖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6块,中间的这个符号叫除号,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你看一条短短的横线,上、下各有一个小圆点,分的多平均呀!所以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那孩子们,谁能根据这道题再给编一道除法应用题?前提是18块糖不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反馈!(学生反馈的同时要及时鼓励)

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三、挑战园地

师:你们这么聪明,敢不敢来我的“挑战园地”挑战一下?

1、第一关:读除法算式并说说意义

2、第二关:小猫钓鱼。

3、第三关:实际应用

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设置的三道关卡已全部通过!恭喜你们,挑战成功!

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今天学的除法,谁来说说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只要是平均分的过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十)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 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问题:师:同学们,这周五我们要去动物园春游,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原来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大熊猫啊!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准备新鲜的竹笋。

教师课件出示4只熊猫和12个竹笋图。

师:如果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这4只可爱的熊猫,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谁能提醒大家注意,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是什么呢?

预设:平均。

问题: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每个盘子里放的同样多。

问题:请你拿出12根小棒,赶快动手分一分吧。

预设:学生动手分小棒。

问题:你是怎么分的?每个盘子分到几个竹笋呢?

预设: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帮助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课件出示动画: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 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问题: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叫什么呢?想必大家一猜就能猜到吧。对了,它就是除号,除号该怎样写呢,伸出手来和老师写一写吧。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解决算式写法。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问题: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你能试着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吗?

预设:同桌互相说一说。

问题: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和这个新朋友打打招呼吧!

全班齐读。

问题:谁能向老师这样大声地读一读?

预设:学生个别读。

课件介绍“÷”的由来。

(课件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除法的探索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加强对除法含义的理解。

3.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问题: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 )个。该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预设:12÷2=6。

问题:这个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个。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6个。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问题: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 )个。

预设:12÷3=4。

问题: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呢?

预设:这个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

同桌互相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师总结:看来只要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我们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继续分竹笋,加深学生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4. 微课讲解。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体分析和梳理,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5. 除法的应用。

课件出示动画:

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并用除法解决。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动画,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答案:3

设计意图:本题巩固平均分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用除法计算。

2. 分一分,填一填。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

(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答案:(1)5,2,5

(2)2,5,2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除法的认识。

3.

10块砖,每次搬2块,( )次能搬完。

1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答案:10÷2=5(次)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感受除法的意义,明确算式中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4.

9个南瓜,平均放在3个筐里,每筐放( )个。

9÷(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答案:3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用符号除号“÷”来连接。“÷”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九)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相对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一、情境导入

1.读一读,并说一说每一道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16÷4=4 20÷5=4 18÷6=3

2.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活动激趣:

教师拿出8朵小红花给同学们看,并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把这些小红花分给一些同学,每位同学分2朵,可以分给几位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教师把小红花先拿2朵分给一位同学,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再拿出2朵分给另一位同学,直到把最后2朵小红花分给第四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位同学?”

学生观察得出:8朵小红花,每位同学分2朵,可以分给4位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

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14页例5。

师:现在小熊猫要分竹笋,你们能帮它分一分吗?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1)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名学生到讲桌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份4个)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的?”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指导算式的写法。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20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个,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教师巡视,对写错的学生做个别指导并请学生来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读作:20除以4等于5)

(2)让学生说一说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20个竹笋,每份4个,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师:除法算式和加减法一样,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它们都叫什么吗?

20 ÷ 4 = 5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出示除法算式21÷7=3,25÷5=5,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这两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还认识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12个)

完成练习:

每份2个,分成()份。

12÷()=()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提问:12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分成了多少份?

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2.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出每个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教材第15页练习三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2个灯泡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教后思考】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七)

教学内容: 教材P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情景图课件。

师:同学们,今天有只小动物给你们分东西来了,你们猜一下是什么小动物。

学生自由猜测。出示熊猫分竹笋课件,引出熊猫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好!我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请你帮我分一分。”

2、学习例4。

师: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1)让学生理解题意并作思考。主要理解“平均”是什么意思?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请你试着分一分,并思考问题:

A、可以怎样分竹笋?

B、到底每盘应放几个?

全班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的或三个三个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3 )个竹笋。

(3)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回答小结归纳。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板书课题:除法)

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种,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课件出示除法算式)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算式写法、读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笋总数,写在除号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个数,写在等号后面。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就是:12÷4=3,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学习除法算式的含义。

提问学生12÷4表示什么?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整个式子又表示什么?

让学生根椐实例回答问题。可以点名让几个学生回答,反馈一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小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6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题。

把15条鱼平均放在5个盘里,每个盘里放( )条。

(1)理解题意,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2、教材第13页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题。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说说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件出示:

除法: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板书设计: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法》教案(一)

课题名称 第2单元 第四课时《除法1》

教学目标 理解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除法算式是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由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除法的意义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由平均分过度到除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利用实物动手操作,对比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小组讨论多种学习活动,体会和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

1.平均分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按照指定的份数分,求每份里面有几个。一种是把一些物品,每几个为一份,求可以分成这样的几份。这两种情况都是平均分。

2.平均分可以用一种运算来表示,你们想知道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二、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一)自主探究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同学们可以用小棒代替竹笋,用课本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吧!

在分竹笋的过程中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可以怎样分竹笋。二是每盘放几个?

让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小结:有的小朋友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三个三个地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过程和结果用算式来表示吗?对,就是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法。

(二)学习除法。

1.认识除号。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在写除号的时候,我们先写一横,在写上下两个圆点,注意横要平直,两个点要对齐。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首先,我们就把“12”写在除号前面。表示12个竹笋,然后再写除号,表示平均分,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分成了4份,除号后面写4,每盘放几个最后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我们在写除法算式的时候首先写要平均分的总数,然后写除号,除号后面写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写上分的的结果。

这个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注意:除号在读的时候读除以。

(3)想一想。

如果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先动手分一分,再想一想怎样列式。

12÷2=6 读作:12除以2等于6.

请同学们观察12÷4=3,12÷2=6这两个算式,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12都表示要分的竹笋,也就是我们要分的总数,4和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3和6表示分得的每份数,总结关系式,总数÷份数=每份数,像这样,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个的时候,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这样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1.完成教材 第13页“做一做”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连一连,完成第一题。

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

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四、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新的运算除法,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个的时候,可以用总数÷份数=每份数,这样的除法算式来表示。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提醒:

小升初试题、期中期末题、小学奥数题

尽在公众号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单元分析》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