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2016中考生物复习专题六遗传与变异专题七健康地生活

高中生物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06

2016中考生物复习专题六遗传与变异专题七健康地生活。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中考生物复习专题六遗传与变异专题七健康地生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专题六:遗传与变异
1、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区别:[主要看它是否经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比较项目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两性细胞的结合无有
新个体的产生母体直接产生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繁殖速度快慢
后代的适应能力弱强
优点繁殖速度快,能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举例扦插、嫁接和压条等。被子植物产生的种子、鸟类的繁殖等
2、组织培养: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将植物体的某一组织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在无菌条件下,培育成一个完整的植物新个体的方式,叫做组织培养。(如:紫箩兰等的组织培养)
3、其他生物的无性生殖:(1)分裂生殖;如:细菌、变形虫等。(2)孢子生殖;如:霉菌、蘑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和真菌等。(3)出芽生殖;如:酵母菌、水螅等。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1、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如:人的眼皮、耳垂、肤色或血型等。
2、相对性状:指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如: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狗的卷毛与直毛,花的白色与红色等。
3、遗传的概念: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相似性。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
4、概述染色体、DNA、基因的概念,存在部位和功能:
(1)染色体:
①概念:在细胞核中,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或染色丝)。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而在生殖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如:正常人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3对,而在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则变为23条(减半)。

②存在部位:位于细胞核中
如下图所示:
父亲(23对)—→精子(23条)
亲代
母亲(23对)→卵细胞(23条)
③组成成分:由DNA和蛋白质所组成,其中,DNA是染色体主要的组成成分。
④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2)DNA:
①存在部位:位于染色体上,一条染色体通常含有一个DNA分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形态结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长链,每条长链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基因所组成,DNA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而在性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减半)。
③功能:具有遗传作用。
(3)基因:基因是通过生殖细胞;(或配子;或性细胞)传给后代的。
①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DNA分子中含有许许多多的基因。(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蓝图)
②存在部位:位于DNA分子上,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
而在性细胞中,则是成单存在(减半)。
③功能:决定生物的性状
(4)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右上图所示)
5、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类别概念
显性
基因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成对的基因通常具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如:“A”或“B”等,它所控制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
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如:“a”或“b”等,它所控制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显性基因
与隐性基
因的关系当控制生物某一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其中,一个是显性基因、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由于隐性基因受到显性基因的控制,隐性性状在后代暂时不能表现出来,但当控制隐性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性状在后代就会表现出来。如:人的单眼皮或无耳垂都是由一对隐性基因所控制的。
6、基因型与表现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类别概念
基因型控制性状表现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如:AA、Aa、aa等。
表现型生物个体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叫做表现型。如:眼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等。
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表现型是由基因型所决定的,但它还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即: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7、用基因传递的原理解释生物性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即:一对基因的遗传图解:(要懂得由子代基因型倒推出亲代的基因型)

8、用遗传图解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1)人的体细胞核中有

男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Y)
(可简写成:22对+xY)
女性:22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xx)
(可简写成:22对+xx)
男性:22条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或Y(1条)
(可简写成:22条+x或Y)
女性:22条常染色体+性染色体X(1条)
(可简写成:22条+x)
注:由图解可知:生男生女决定于卵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或决定于父方精子类型)
9、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原理:
亲缘关系越近,致病隐性基因相同的越多,结婚后,所生子女得隐性遗传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国婚烟法明确规定“禁止近亲结婚”。
10、变异的概念:指生物亲代与子代、子代与子代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现象,叫做变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11、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能够遗传给后代。如:色盲、多指症、色弱等。
(2)不可遗传的变异:由外界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如:经常晒太阳的人皮肤较黑、手上的伤疤、同品种的南瓜种子,种在肥沃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大,种在贫瘠土壤的结出的南瓜较小等。
专题七:健康地生活
一、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由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叫做传染病。如: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传染性最强的时间是在发病初期。
2、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这是与非传染病的主要区别)。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如:患有传染病的人或动物等。
(2)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
经过的途径。如:通过空气、饮水、
饮食、生物媒介等都属于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疾病的人群。如:儿童等。
在以上三个基本环节中,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不会流行。
4、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要做到“五早”,(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阻止病原体的传播。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患有传染病的动物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等,这些举措都是属于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要搞好环境卫生(如:室内通风和消毒等)和个人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等生物媒介。如:在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的汶川等地发生强烈的地震后,为了防止疫情发生,我国政府决定抽调大批的防疫人员,对该地区的居住环境等地方,喷洒大量的消毒液,或对病人的衣物和餐具进行严格消毒等,这些举措都是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不让易感者与病人接触并进行预防接种。如:为了保护易感人群,给儿童注射疫苗,这里注射的疫苗和举措分别属于抗原和保护易感人群。
5、常见的传染病:
类型常见病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细菌性传染病肺结核肺结核杆菌结核病患者飞沫、空气不随地吐痰、接种卡介苗
病毒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肝炎患者饮食、血液注意饮食卫生、接种肝炎病毒疫苗
寄生虫传染病蛔虫病蛔虫蛔虫患者饮食讲究饮食卫生、管理好人粪便
二、描述人体免疫功能,区别非特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并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1、人体免疫的概念:
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是人体抵抗病原体侵袭的能力。
2、人体免疫的功能:
(1)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2)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维护人体健康。
(3)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等)
3、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没有特异性,所以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作用等。(非特异性免疫对人体终生起作用)。
(2)特异性免疫:指人出生以后才有的(即: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才产生的),(具有特异性)。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所以叫做特异性免疫。如:天花病毒抗体只能作用于天花病毒,而对其它病毒则不起作用。(特异异性免疫对人体的作用有的是终生的,如:天花;有的是暂时的,如:流感)。

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名称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别具有人人都有(先天就有)只有得过传染病的人才有,或接种疫苗,注射过相应血清的人才有(如计划免疫)
遗传能遗传,生下来就有不能遗传,人出生以后才获得的
产生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通过与病原体作斗争而获得的一种免疫力
免疫因素通过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淋巴的滤过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获得的免疫。自然免疫:患传染病后产生了抗体,
而获得的免疫。
人工免疫:用疫苗预防接种产生抗体,
或注射血清等获得的免疫。
联系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人体总的免疫功能,二者不可分开,
是相辅相成的。
5、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人体的防线组成功能免疫类型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阻挡、杀死和清扫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白细胞)溶解、吞噬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如:脾脏和淋巴结等)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
(后天性免疫)
人体第一、
二道防线
示意图

6、计划免疫及其意义:
项目内容
疫苗通常是指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疫苗的作用疫苗注入人体后,可以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计划免疫的意义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1)抗原:指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或异物),叫做抗原。又如:注射的“疫苗”和“类病毒”以及“移植的器官”也是属于抗原。
(2)抗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
的特殊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叫做抗体(它存在于人体血清中)。如:患过麻疹的人,体内就产生了一种抵抗麻疹病毒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抗体。抗体把麻疹病毒消灭后,自己则留在人体内,当新的麻疹病毒再次侵染该人体时,存
在于该人体内的抗体就会将麻疹病毒消灭掉,使患过麻疹的人以后不再患麻疹了。还有“抗病毒血清”也是属于抗体,。又如:注射疫苗后,体内就产生了相应的抗体。

①抗体的特点:a、有专一性,如:麻疹抗体只能抵抗麻疹病毒,不能抵抗天花病毒。b、一般不持久。
其原理是:抗原侵入人体淋巴细胞抗体新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8、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
名称购买要求服用举例
处方药
(简称RX)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按医嘱服用如:各类“抗生素”
(青霉素、链霉素等)
非处方药
(简称OTC)不需要凭医师的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如:感冒清、朴感敏等
注:当人体感到不舒服时,应赶快去医院找医生诊治,不要自己乱服药,因为有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俗语说:“是药三分毒”,特别是“抗生素”药物更不能随便服用,有的会产生“过敏反应”,所以,自己不能随便乱服药。合理用药要做到: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
1、近年来,由SARS病毒起的“非典型肺炎”在我国一些地方流行,但在政府采的一系列正确措施后,该病已得到有效控制。
(1)SARS病毒和其他病毒一样,仅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SARS病毒引起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肺受到损伤。
(3)将“非典病”人与“非典”疑似病人实行隔离,是预防传染病三个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
(4)用84消毒液对教室、食堂、公交车等场所进行消毒,是预防传染病三个措施中的切断传染途径,社区组织发放加厚口罩,则是保护易感人群。
(5)“非典病”人很可能在发病初期表现症状时,传染性最强。
(6)已康复的“非典”病人体内产生了相应的抗体,不会再患该病,这属于特异性性免症。

三、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
1、心血管疾病的危害:2、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3、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扩展阅读

2016中考生物专题一复习知识点总结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6中考生物专题一复习知识点总结”,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6中考生物专题一复习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生物科学与探究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类别概念举例

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非生物。机器狗、电脑病毒等。

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等。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要看它有没有“生命”现象,其依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概念举例

应激性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含羞草叶子一旦被碰到就合拢起来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生长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小树长成大树;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殖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三、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分类法等,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一般要与“观察法”的有机结合。

2、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3、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说明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以“光”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如:“光照与阴暗”。

实施计划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表达与交流写出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温馨提示☆

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变量因素”不同以外,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过程中,将叶片局部遮光,其目的就是形成对照实验(即:有光与无光)。其中的“光”就是该实验的变量。

2016中考生物专题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6中考生物专题三复习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016中考生物专题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生物部分绿色植物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物

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16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知识点中考

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的。

重要功能物质循环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等。(分解者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特点(1)逐级递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以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而成形成能量金字塔。而有毒的物质由于难以分解,又不易排出体外,所以,通过食物链流动时,是不断积累,逐级增加的。如:农药中的DDT、乐果以及重金属中的汞、镉和水银等。

(2)单向流动:不能循环。

1、右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各食物链的生物由于

食物关系构成了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

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2)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各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就使得该食物网中草的数量最多,鹰的数量最少。

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短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狐和鹰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上述两种动物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鼠类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或食虫鸟飞不进去,昆虫失去天敌的制约而大量繁殖)。当草原被有毒物质污染时,该草原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草原中的鹰、狐和鸟类,会造成鼠、兔、昆虫大量繁殖,毁坏草原。

上述例子说明:人们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生态平衡就会遭受到破坏。

(4)除了非生物环境外,该生态系统还有一个成分没有画出,这个成分是分解者,它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右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而绘制的简图,请根据图答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

植物:禾谷类、水草。

动物:昆虫、食虫鸟、兔、鱼、鹰。

微生物:细菌、真菌。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

水等属于非生物因素。细菌、真

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角色。

(3)请写出图中陆地部分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①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②禾谷类→兔→鹰。

2016届中考生物复习专题1-3知识点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6届中考生物复习专题1-3知识点”,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专题一:生物科学与探究
一、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类别概念举例
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非生物。机器狗、电脑病毒等。
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叫做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等。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要看它有没有“生命”现象,其依据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特征概念举例
应激性指生物体遇到外界刺激时,能够作出规律性的反应。向日葵花盘朝着太阳转;草履虫避开食盐;含羞草叶子一旦被碰到就合拢起来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生长指生物体由小变大的过程。其特点是:使体重增加,体形增大。小树长成大树;
小狗长成大狗等。
繁殖指生物体发育成熟并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植物产生孢子或种子;蜻蜒点水、大猫生小猫等。
新陈代谢指生物体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从外界不断地获取物质和能量,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它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除以上特征以外,还有呼吸、排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并具有严紧的结构等都是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1、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和分类法等,其中“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一般要与“观察法”的有机结合。
2、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3、以“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说明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作出假设“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定计划以“光”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如:“光照与阴暗”。
实施计划做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得出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表达与交流写出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温馨提示☆
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变量因素”不同以外,而其他条件都必须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如: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过程中,将叶片局部遮光,其目的就是形成对照实验(即:有光与无光)。其中的“光”就是该实验的变量。
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名称作用图示
目镜接近眼睛的镜头放大标本和成像说明:
1、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放大原理)
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
明)→物镜(第一次放大成倒立的实像)→镜
筒→目镜(再次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2、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1)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成“反比”关系
(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成“正比”关系
3、在高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小而暗,细胞
是大而少;而在低倍物镜下,看到的视野是
大而亮,细胞是小而多。
4、物镜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小;
物镜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大。
物镜接近玻片的镜头
镜筒上面装目镜,下面连转换器
转换器上面装有1~3个倍数不同的物镜,用于调换物镜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
通光孔在载物台中央,使光线通过
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能调节光线强弱。(光线强时,调小光圈;光线弱时,调大光圈)

反光镜反射光线,调节光线强弱。
(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调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小
镜臂提握显微镜的部位
镜柱支持镜身
镜座稳定镜身

二、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步骤方法
取镜与安放
1、用右手握着镜臂,左手托着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实验台边缘约5cm。
3、装上目镜和物镜。(收放时,如果有御下镜头才需要这一步)
对光
1、用双手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调最大的光圈。
4、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同时睁开。
5、用双手转动反光镜,使光线反射到镜筒内,直至视野内呈现一个明亮的视野为止。
放置玻片标本
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并用压片夹固定好,然后进行观察。
观察
1、用双手调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至物镜距离玻片标本大约2-3mm时为止。
2、用左眼向目镜内看,右眼睁开,用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至视野内看到物像时为止,然后,再调一下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即可观察。
收放
1、观察完毕,先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将镜筒下降至最低处。
3、转动转换器,使物镜伸向前方。
4、转动反光镜,将反光镜垂直竖起,然后装入镜箱,放回原处。
注意事项1、首先用低倍物镜进行观察,使要观察的物像比较完整。
2、镜筒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物镜和玻片。
3、眼睛往目镜内看时,镜铜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4、镜头要用擦镜纸擦,以免损坏透镜。
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损坏部件。
6、更换物镜时,手不能扳着物镜转动,以免损坏物镜。
使用步骤
可简化为取镜、安放→对光→放置玻本标本→观察→收放

三、有关显微镜与实验方面的知识:
题序内容
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撕洋葱表皮→展开洋葱表皮→盖盖玻片→染色→吸水。

2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擦片→滴液→刮口腔上皮细胞→涂口腔上皮细胞→盖盖玻片→染色→吸水。

3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如:玻片上的字母为“b”字,而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则是“q”字。
4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该物体的放大倍数。如:已知一台显微镜有5X、10X、15X三个目镜,有10X、45X两个物镜,问这台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是50X和675X。
5观察显微镜的正确方法:两眼都睁开、左眼向目镜内看。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若光线过暗时,应调大光圈和凹面镜。若光线过强时,应调小光圈和平面镜。
7用显微镜观察时,若发现视野中的细胞偏左下方,为使物像刚好在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往左下方移动。如果物像是在视野的左下方,若将玻片往右上方移动,其物像将被移出视野外。
8若要使镜筒明显上升或下降,应调节粗准焦螺旋,要使观察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9判断显微镜视野中出现的污点:可先移动目镜和物镜,污点如果不移动,说明污点是在玻片上,其他与此类推。
10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的一边,将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慢地放下,以免产生气泡。
11气泡和细胞的主要区别: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气泡是周围黑、中央亮,会变形;而细胞则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而且不变形。
12对实验材料的要求是:薄而又透明,才有利于透光。
13一般常用的染色方法:在盖玻片的一边滴加染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边吸引,使染料浸染到标本的全部。

四、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功 能图示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

细胞膜紧贴于细胞壁内侧一层极薄的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细胞膜在显微镜下看不清楚)
细胞质位于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物质,具有液泡;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质具有流动性,能加速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内含染色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具有储存、复制遗传物质(DNA),与遗传有关,称为遗传信息库。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构成。功能:与植物细胞相对应的结构相同。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相同点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细胞质中都有线粒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在自然界中,除病毒外(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切生物体(包括人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五、细胞分裂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概念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

程(1)细胞核平分为二。,复制后的染色体平
均分配到两个细胞核中去。即:恢复
原来细胞核中染色体固有的数目】
(2)细胞质也平分为二,每分各含有一
个细胞核。
(3)动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
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4)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了两个细胞。

意义(1)有利于生物新个体的繁殖、生长;(2)更新生物体内衰老、死亡的细胞。
细胞分裂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生物体由小变
大的根本原因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目不断增多
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
1、右图①和④镜头组合,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
①与④镜头组合,视野中看到的细胞体积最大的
是③与⑥的组合。
2、右图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步骤图,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②→④→③→①→⑤→⑦→⑥

3、右图为显微镜下的某一种植物细胞结构图,请椐图回答:
(1)标号②所示的结构是细胞膜,该结构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2)该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标号③,细胞在分裂时,
其中的染色体变化最明显。
(3)该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是
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③细胞核。
4、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中属于植物细胞的是乙图,属于动物细胞的
是甲图。从图上可以看出,动、植物细胞共同具
有的结构是细胞模、细胞质、细胞核。
(2)其中能量转换器位于细胞的[D]细胞质中。
(3)结构C中含有遗传物质。
(4)切番茄流出的红汁液是细胞液主要来自结构[E]液泡中。
(5)图中B的功能是起保护作用和控制物质的进出。
(6)图乙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是[A]细胞壁。
5、请据图一、图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一中表示物质进出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
结构是细胞膜。
(2)图二表示的是细胞的分裂过程。
(3)动物细胞的分裂过程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平分为
二并在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结果一个细胞
分成了两个细胞。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首先发生变化的是细胞核。
(4)生物体由小到大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在于细胞的生长。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指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湿度等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须的生活条件(即:物质和能量)。

分绿色植物
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植物体本身和其他生物以及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和能量,因此,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生产者。还有些化能合成细菌,如:硫细菌、硝化细菌和蓝藻等,它们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生产者。
动物
动物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属于消费者。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能把动、植物尸体等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还有极少数的腐生动物,如:蚯蚓、屎克螂和白蚁等在生态系统中也是属于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联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营养结构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链条式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链。
如:草→昆虫→食虫鸟→蛇→鹰。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因此,就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营养联系,叫做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完成的。
重要功能物质循环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如: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等。(分解者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
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沿着食物链的单向传递,叫做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
特点(1)逐级递减:能量在沿着食物链各个环节的传递过程中,一般以所获能量的10%—20%传递给下一个环节而成形成能量金字塔。而有毒的物质由于难以分解,又不易排出体外,所以,通过食物链流动时,是不断积累,逐级增加的。如:农药中的DDT、乐果以及重金属中的汞、镉和水银等。
(2)单向流动:不能循环。
1、右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有8条食物链,各食物链的生物由于
食物关系构成了食物网。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
系统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2)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各环节的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
就使得该食物网中草的数量最多,鹰的数量最少。
当草原鼠类大发生时,短时期内,该生态系统中狐和鹰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上述两种动物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鼠类的数量也会随着减少。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牧草留种区,为了预防鸟啄食草籽,用网把留种地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或食虫鸟飞不进去,昆虫失去天敌的制约而大量繁殖)。当草原被有毒物质污染时,该草原生物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如果人们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大量捕捉草原中的鹰、狐和鸟类,会造成鼠、兔、昆虫大量繁殖,毁坏草原。
上述例子说明:人们如果不按生态规律办事,生态平衡就会遭受到破坏。
(4)除了非生物环境外,该生态系统还有一个成分没有画出,这个成分是分解者,它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右图是王明同学调查某生态系统后而绘制的简图,请根据图答题:
(1)请帮王明同学将图中的生物按形态结构特点进行归类:
植物:禾谷类、水草。
动物:昆虫、食虫鸟、兔、鱼、鹰。
微生物:细菌、真菌。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阳光、空气、
水等属于非生物因素。细菌、真
菌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角色。
(3)请写出图中陆地部分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
①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
②禾谷类→兔→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