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教案

高中经济生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8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教案
学习主题说明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但是,中国近代的经济总的来说是比较单一和落后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也是有限的。
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缩影。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民族工业的萌芽、一战期间的民族工业“黄金时代”、一战后至新中国建立前民族工业的凋谢、萎缩。但“黄金时代”是非常短暂的,第一,日本和美国的资本始终没有停止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结束,战胜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便马上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样中国刚刚有了发展的民族工业又陷入了停滞状态。荣氏企业的兴衰便是明显的一个例证。
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而且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之间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大体是沿海沿江大城市的民族工业比较发达,而在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大体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中英国用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近代的通讯工具电报、照相、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业、出版业相继出现,并有了长足发展,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随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在对旧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的同时,也对与封建专制制度相伴随的陈规陋习加以改造,荡涤着封建制度的污泥浊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等法令,改变以往一些不好的社会习俗。
内容标准1
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学习引导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内容标准2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学习引导
最早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传入中国,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19世纪初,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在近代相继传入中国。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与之相伴随,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后来,照相和电影也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中国铁路最初仅有几十公里;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全国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有数的几十门电话,虽然数量很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但这些变化却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内容标准3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引导
大众传播,以文字符号为媒介,在信息传播的总量、规模与覆盖范围等方面都比以往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有极大幅度的扩展。但是,在近代,大众传播媒体的种类还很有限,主要依靠书报印刷业。
近代上海因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信息流通便捷,加之政治生态环境特殊,报刊业的发展颇为引人注目。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外国人在上海等城市创办的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刻板和字典很多都是由它出版的。
内容标准4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学习引导
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不仅政治上推翻了帝制,社会习俗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朝建立后,中国的男性都要剃发留辫。民国成立后,全国各地都纷纷掀起了「剪辫」的浪潮,以示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衣着方面,民国时期,国人既保留传统的长衫马褂,也日渐改穿西服,而「中山装」则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男子服装。
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有很大的冲击。不少年青人,极力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桎梏,追求自由恋爱。年青妇女亦不再沉默,纷纷向传统礼教作出挑战,甚至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至于残害妇女的缠足陋习,也受到新思潮的冲击。民国政府也强令女子停止缠足,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扩展阅读

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和文化
第21课: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
2、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3、著名的实业家周学熙、荣宗敬(“南张北周”)、荣德生是与张謇(状元资本家)齐名的实业家。
4、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通过改订新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关税自主权。同时,实行财税和币制的改革,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中国的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
5、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和破坏、国民政府的战时
经济统治和限价政策,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受到摧残。
6、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疯狂掠夺人民,国统区的
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鸦片战争后,中外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逐步推进,人们的社会生活随之发生改变。
2、火车、轮船、汽车、飞机逐渐成为时尚的交通工具,便利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3、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4人们的传统娱乐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照相、电影、交际舞等成为娱乐新时尚。
5、19世纪中期以后,新闻广播事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报纸、广播成为大众传媒,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6、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改称呼成为社会潮流。第23课:近代科技之星
1、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被誉为“中国工程之父”。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条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通车)
2、李四光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他创立了地质力学,为地质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李四光依据地质力学理论,认为中国东部地层有丰富的石油,否定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论”。发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油田。
3、候德榜是著名化学家,我国化学工业的主要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制碱权威”。1939年,他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使中国制碱技术跃居世界前列。第24课:近代思想、教育和文艺
1、近代思想
(1)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3)意义:这些学说的介绍,对处于民族危机的中国其了震聋发聩的惊醒作用,激发中国知识分子探索西学,救亡图存。
2、近代教育
(1)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一所新式学校。
(2)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3)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4)近代后期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徐特立。
3、近代文艺
(1)文学
①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阿Q正传》,最擅长——杂文;
②矛盾——《子夜》;③老舍——《骆驼祥子》;④周立波——《暴风骤雨》
(2)戏曲
①田汉——《名优之死》;②曹禺——《雷雨》和《日出》
(3)音乐
①聂耳——《义勇军进行曲》;②冼海星——《黄河大合唱》
(4)美术
①齐白石——《虾》;②徐悲鸿——《奔马》

经济和社会生活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正确理解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是哪里人?他提出了什么口号?回乡创办了什么企业?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该企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概况:

(1)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发展概况是怎样的?

(2)一战期间,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是什么?

(3)一战后民族工业再度受挫的原因是什么?

(4)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特征:

(1)总体落后,在、、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2)发展很不平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部门,地区间的发展也很____________。

三、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19世纪初________、________相继传入中国;

2、近代通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______________,20世纪初,又开办了_____________。

四、文化生活的变迁:

1、________、________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中国的新闻报业: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

3、中国的出版事业: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历

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五、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何时开始社会习俗发生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经济和社会生活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
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联系比较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它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殊国情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用课本目录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哪些探索?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这些探索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它们归于失败后,中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场革命的开端是什么事件?胜利于什么事件?(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胜利于1949年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中写满了屈辱、抗争和探索的事例。在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中,多数属于政治的、战争的历史事实。今天,我们要从经济方面回顾这段历程。(布置学生阅读99——103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相关事件、人名、企业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状元事业家张謇
1你从张謇“实业救国”中,想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情怀、结局等方面思考回答]:
A.目的:抵制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剥削,发展本国工商业,挽回中国的利益
B.情怀:国家民族利益重于个人利益,主动放弃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
C.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列强的“倾销”挤垮破产。
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历史也证明了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很难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阻挠。)
2当时的内外反动势力是什么?(内有封建势力,外有帝国主义。)
教师小结、过渡:我们在前面还学过张骞这个人物。“骞”与“謇”怎么区分?张骞是西汉出使西域的人物,他骑着马儿出塞西行,所以“塞”下以“马”换“土”[此处应板书讲解]。张謇考中过清朝的状元。状元者,必然擅长言语,所以“塞”下是“言”不是“马”[此处也应板书讲解]。
张謇把国家民族利益看得比个人利益为重,义无返顾地放弃了高官厚禄,迎着风险兴办实业。他所创办的大生纱厂等企业是炎黄子孙自己开办的民族工业,这些企业的兴起、短暂发展和迅速破产的过程,就是整个旧中国民族工业历史的缩影。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板书《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简表》,组织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在书上找到答案加以标注,然后通过“接龙”式练习,理解之:
时期ABC
特征DEF
原因GHI
A.从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萌芽E.短暂的“黄金时代”F.再度受挫,凋谢萎缩
G.在历史趋势的作用下,官民“自强、求富”(此点由老师讲解即可)
H.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I.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2简述101页“阅读文字”关于“荣氏企业”兴衰历程。(提醒学生运用“提炼法”:
A.初创发展:“黄金时代”加上艰苦奋斗
B.屡遭挫折:“九一八”事变后,陷入困境;“七七”事变后,毁于一旦。
C.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但远未达到战前水平。)
3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发展进程艰难曲折,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地点集中于沿海沿江工业城市,类型集中于轻工业],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带有显著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72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2页选择题:应选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
A.新学案第73——74页[自我测评]的“一、选择题”、“二、判断正误”、“三、看图回答”为必答题,“四、材料分析”和“五、问题思考”为选答题。
B.93——95页“单项选择”1、2、3题也是必答题。
4.提醒学生预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A.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在曲折中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
B.政治上:封建帝制解体,出现民主化趋势;
C.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民主科学的趋势。)
教师设问导入: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布置学生阅读104——109页全课内容,对外国传入的重要交通通讯工具、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事实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
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
教师小结、过渡: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对中国的影响,使得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与世界“接轨”。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发明陆续传入中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物质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
文化生活的变迁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
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
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
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习俗的变化
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留辫、缠足、翎顶补服、跪拜礼、称呼等)
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根据新学案78——79页[知识网络]梳捋本课知识线索和知识要素。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108页选择题:应选B(淞沪铁路)。
3.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80页[自我测评]以及103——105页“一、单项选择”4、5、6、7题(必做题)。
4.提醒学生预习第21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