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考点2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长城与运河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7

考点2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点2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2)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3)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

史实: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宋辽、宋夏边境设榷场。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现象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有是非之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财产,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对这一时期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也要注意,如:我们称岳飞为著名的抗金将领,但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其理由是:我们主张把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称为民族英雄。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

a:三次“和议”是指:辽宋1005年的“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1044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b: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

c: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到屈辱的和议。

d: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③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贸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关于辽实行南北“蕃汉分治”双轨政治制度

原因: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

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4.对宋金时代民族英雄的界定问题

我国历史上民族之间常因民族矛盾而发生国内民族战争,这些民族战争和国外民族战争的性质是不同的,但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在国内民族战争中出现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物,应怎样评价和称呼呢?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第一,本民族的民族英雄说。凡在正义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都应称为本民族英雄,如岳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由于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能称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二,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说。从历史上说,民族矛盾都是中国疆域之内中华民族的各族之间发生的。斗争的双方,总有一方是正义的,一方是非正义的;一方是压迫人民的,另一方是被压迫的,正义的一方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以女真族和契丹族之间的斗争为例,阿骨打的抗辽是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正义的。其斗争既符合女真族全体人民的利益,又不以损害契丹族人民利益为代价。因而阿骨打理所当然地不仅属于女真族这一狭隘范围内的民族英雄,而且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金灭后,在未受到北宋王朝的侵犯情况下,大兵南犯,把北宋灭亡后仍不罢休,这是明显的不义之战。而代表宋方全体人民利益,为维护汉族地区已高度发展的封建生产方式及其精神文明,以武装反抗女真的岳飞,也同样不只属于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如何认识岳飞抗金?

金对宋的战争是女真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发达的战争,具有非正义的掠夺性。女真贵族的掠夺不利于各族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包括女真人民在内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岳飞抗金,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重。但同时也应看到,岳飞抗金的目的在于“精忠报国”,具有狭隘性。他的不幸,暴露了南宋王朝的腐朽,至于后来的历史的发展,女真族融入中华民族,但并不影响岳飞抗金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以后来的历史苛求当时的历史存在。

例1.(2002年高考上海卷,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本题答案是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金”是我国古代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金军南下并未能客观上加快社会的发展。另外题干所给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例2.(2004年高考北京卷,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本题答案是B。辽在北宋时处于中国的北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修文物与中华相同,说明中原文化对其影响极大,促使其迅速发展。而两政权之间的频繁贸易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例3.(2004年高考豫、冀、鲁、浙、闽卷,18).下图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本题答案是C。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虽然题干给出图片,要求考生从中捕捉历史信息,但实际上题目所设四个选项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可采用知识迁移法去印证,A、D两项在教材中都有原文表述,B项中因西夏人已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可确定其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只有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西夏文字是西夏王元昊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字体而创造的,而并非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例4.(2005年高考上海卷,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

本题答案是A。解答该题必须全面理解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影响,这些措施虽然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但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造成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不能有效抵御辽、夏的军事进攻。

例5.(2005年高考江苏单科卷,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本题答案是B。此题的关键是“辽代”的政治制度,A项是金的统治者阿骨打推行的,B项是辽统治者实行的,C项是两汉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D项是元朝实行的。

例6.(2003高考上海卷,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述怀(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诗中的

(1)胡骑指什么?(1分)

(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1分)

(3)中原指什么地方?(1分)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3分)

首先,从诗歌的作者判断相关的背景──北宋时期,宋金发生战争,李纲主张抗金,反而受到排挤,结果金军占据黄河流域,北宋灭亡。其次,从背景知识入手回答相关的具体问题,如胡骑、退避、中原等。再次,对于李纲的自强渴望,应结合其境遇去分析,因为境遇恶劣,自己的主张不得实现,故而生出自强的渴望。

(1)金兵(1分);(2)求和或投降(1分);(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1分,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各1分,任意答出3点计满分,总计不超过3分。

相关推荐

考点4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概括并分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高度繁荣的背景、特点;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和建筑及天文历法等方面识记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并分析其对后世及世界的影响;正确理解理学的发展和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含义、实质;识记史学、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成就的史实。

1.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1)特点:封建文化的高度繁荣。①从领域上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全面繁荣,都有突出成就。而且出现大量阶段性总结成果。如《梦溪笔谈》、《营造法式》、《资治通鉴》等。②从地域上看:中原汉族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面繁荣。如辽金夏的印刷术、火器制造、建筑等。③从贡献上看: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如三大发明的完成及其传播,是欧洲资本主义到来的必要前提。

(2)主要成就:

①科技方面:三大发明完成和发展,并且西传,沈括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②哲学方面: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的理学发展,出现了朱熹这样的理学集大成者;

③史学方面:出现了为统治阶级提供经验教训、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资治通鉴》;④文学方面:主要成就是词和曲,话本出现,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是两宋词人的佼佼者,戏剧家关汉卿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⑤艺术方面:风俗画日益增多,宋元时期戏剧艺术也盛行起来。

元朝不搞文化专制的原因

元朝统一以后,疆域辽阔,国力强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采取发展贸易、促进经济交流的政策。经济上的开放,反映在文化上也比较开放。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贵族本身文化水平并不高,还没达到利用儒家学说来搞文化专制主义的水平。草原民族性格纯朴、豪放,在文化上的表现也如此。受这种民族文化品质的影响,元朝统治者对文化采取宽容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论不加干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像《窦娥冤》这样揭露封建统治黑暗的作品,在元代问世,就是各项条件作用的结果。

2.宋元时,我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的主要成与文化繁荣的原因

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

(2)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13世纪由我国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3)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

(4)沈括的《梦溪笔谈》在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5)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的《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科技繁荣的原因:

(1)科技文化的发展,总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是在继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科技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创新,从而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

(2)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科技文化更具创造性和实用性。

(3)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民族大融合,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4)封建政府对人身控制的松弛,也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5)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元代国家空前统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开展,使元代文化更具兼容性和开放性。

(6)两宋时战争频繁,促进军事技术的提高。

3.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去认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特征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城市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民族政权的并立、冲突斗争和民族融合的加强,这些都是社会客观存在。它决定了文化领域必然出现相应的文化特征。

①哲学领域出现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理学。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强化而出现的,其核心内容是“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指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秩序,“人欲”是指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种种追求。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这种思想的盛行对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②科技取得突出成就。宋元时期经济高度繁荣,为三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③适应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大量出现。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如形式自由、可以歌唱的“词”;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并增多;集中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杂剧、散曲等。

④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汉族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⑤民族矛盾和冲突斗争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内容。宋代诗、词多反映南北分裂的现实,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佳作比比皆是。

程朱理学

宋代以程灏、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哲学派。开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二程,完成于南宋的朱熹。二程以理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理是“形而上者”,气是“形而下者”,形而上之理是“所以阴阳者”。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力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系统论述了理气的关系,他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地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即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他认为“三纲五常”应是是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认为这是永存而不灭的。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由于程朱理学的一些理论对专制主义和帝王权力的强化有很大的作用,后来成了统治者的正统理论,影响深远巨大。

例1.(2002年天津新课程文综卷,1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本题答案是C。本题目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目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据此,可判定正确答案为C。

例2.(2005年高考全国卷文综Ⅰ,19)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

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

本题答案是B。考查分析解答能力。话本作为说书人的底本,是一种城市世俗文学,格调不高,通俗易懂,它人兴起是商业繁盛和和城繁荣在文学上的直接体现。

例3.(2005年全国卷文综Ⅲ,13)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

本题答案是A。该题旨在考查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的能力,要求准确认识古代史上儒学的发展历程。宋代是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以理学为代表的新儒学形成,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思想,而朱熹则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故A是正确答案。

例4.(2005年高考北京卷,13)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D.罗盘针

本题答案是D。主要考查中国几项重大发明的外传及对近代世界的影响。题干强调的是古代传入欧洲的宋代科技成就。A、C教材都没有涉及外传问题,B项的外传时间不属于宋代,故A项符合题意。

例5.(1995年全国卷,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2:据《萍州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3: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4: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能?(2分)

(2)应如何理解材料3的内容?(3分)

(3材料4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3分)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本题引用了四段材料创设了一种新情境,考查了考生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的能力。第(1)问首先要求时间,这从材料1的作者韩非子所生活的时代可判断出来。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司南发明的至迟时间是战国。其次要求发挥作用的方面,这从材料1、2、4中可找出答案,考生应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的综合能力。这一问题较容易答出。第(2)问要求考生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即能从马克思的一段话中概括出三大发明对西方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罗列转述马克思的原话。这需要考生有一定的综合概括能力。第(3)问,材料引用鲁迅的话揭露科技在中国的命运,考生应从这些现象中分析出历史的本质东西,这也要求考生有高度概括分析能力。第(4)问难度较大,关键是审清题意。试题要求分析指南针在近代中国和西欧的两种不同命运说明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两种命运的原因。这一问也是要求考生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1)战国。(1分)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写出2项即给1分,共1分)

(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促进作用。(3分,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提到其中一个方面即可视为正确,但整个答案的意思不能改变。)

(3)旧中国的愚味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沦丧。(3分)

(4)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2分)

例6.(2005广州4月模拟)(12分)宋元时期的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技突出发展。简述这个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重大发明,并指出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

此题考查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特点、表现和对世界文明进步所作出的贡献。第1问,抓住该时期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的特征作答。第2问,关键是对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第3问,可以分别就三大发明对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来作答,如:活字印刷术为文化教育、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火药和火器为人类作战史进入新阶段提供了条件。也可以一言以概之:对人类在文化、航海和军事等方面的作出了重大贡献。

特点:①继续领先于世界,并向欧亚大陆其他地区传播(2分)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2分)

发明:三大发明在宋代有划时代的发展。①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指南针在航海交通上普遍使用③制造火药和火器,火药更广泛地应用于军事。(6分)

贡献:对人类在文化、军事和航海等方面的活动产生了更大的动力和影响。(2分)(或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指南针为发现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制造火药和火器,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辽宋夏金元经济发展的特点;两宋农业的发展;辽代、西夏、金代农业的发展;元代农业的发展;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西夏的冶铁技术;金代的矿冶业;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和元朝棉织业的发展;两宋、辽、元的制瓷业;宋代造船业的发展;两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辽、夏、金商业的发展;元代运河和都市;两宋的海外贸易;辽、金的对外贸易;元代对外贸易和对外交往。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辽、西夏、金、元时期各族在我国边疆地区开发中作用的认识,培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宋元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新的繁荣,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一时期,封建生产方式逐步向我国边疆地区扩展,辽、西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宋、辽、西夏、金的贸易及宋、辽、金、元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4.辽、金人民对开发我国东北地区,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夏人民为祖国西北地区的开发付出了艰苦劳动。元朝时,蒙古族和其他各族对祖国边疆地区开发,都有重要贡献。各族人民都为祖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教学要点

一、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特点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两宋农业的发展

2.辽代的农业

3.西夏的农业

4.金代的农业

5.元代的农业

三、手工业的发展

1.矿冶业

2.纺织业

 (1)丝织业(2)棉织业

3.制瓷业

 (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2)辽金制瓷业(3)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4.造船业

四、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

4.元朝修治运河和都市发展

五、对外经济交流

1.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

2.辽、金的对外贸易

3.元朝对外贸易繁荣

4.马可波罗来华和列班扫马访问欧洲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内容为两课时,属非考试内容。本节涉及知识点较多,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难点、疑点问题。

二、讲授本节内容时,要利用教材关于对这一时期经济总特点的叙述,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有一个基本印象,以便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这段历史经济发展的总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叙述。一是农业有重大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二是手工业生产技术与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产品有民族特色;三是商品经济活跃,出现纸币;四是海外贸易兴盛。

三、本节内容丰富,头绪和知识点较多,但主要是讲经济发展的表现,学生易于读懂教材。因此,应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列表归纳并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解疑,或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重点、难点、疑点,然后由学生概括归纳。

四、“农业的发展”一目,教材讲了五个问题:1.两宋农业的发展;2.辽代的农业;3.西夏的农业;4.金代的农业;5.元代的农业。

1.两宋农业的发展。两宋农业的发展,是本节重点之一。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北宋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②北宋耕地面积的扩大;③北宋农作物品种的调剂;④经济作物种植地区扩大;⑤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最富的经济区,全国经济重心已由北方移到南方。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两宋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教材小字叙述了宋朝农民讲究耕作技术,重视田间管理。

2.辽代的农业。教材介绍了辽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的措施和农业发展的表现。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辽代农业的发展,认识契丹族对我国北方地区开发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3.西夏的农业。教材介绍了西夏的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是主要的粮食产地,说明西夏人民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4.金代的农业。教材叙述了金统治者促进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金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教材小字补充介绍了金宣宗鼓励推广水田的一些作法。

5.元代的农业。教材首先讲到元世祖重视农业,设大司农司和颁发《农桑辑要》,然后简要叙述元朝时农牧业的恢复和发展、棉花种植遍及南方和人口的增加。说明元朝时蒙、汉和各族人民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五、手工业的发展。教材首先介绍了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的特点,然后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1.矿冶业;2.纺织业;3.制瓷业;4.造船业。

1.矿冶业。教材介绍了北宋的矿冶业、辽代的铁器制作技术、西夏的冶铁技术和铁器制作技术、金代的矿冶业。

(1)北宋的矿冶业。教材介绍了北宋煤的大量开采和煤在冶炼中的重要作用。

(2)辽、西夏和金代的矿冶业。教材介绍辽代的铁农具、铁甲和马镫制作具有较高水平。西夏冶铁采用较为先进的竖式风箱和说明金代的矿冶业具有一定的规模,说明这几个朝代矿冶业的发展状况。

2.纺织业。教材介绍了北宋丝织业的发展、辽代丝织业的空前发展、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元代黄道婆传播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1)北宋丝织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北宋的丝织品产地和丝织品的特色。

(2)辽代丝织业的空前发展。教材介绍了辽墓中出土的刻丝夹被,织有绚丽图案,“精绝天下”。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契丹贵族建立政权后,统一了中国北部的广大地区,并利用国家政权把大量汉人迁到内地,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以供其剥削。汉族人民也把纺织技术传到了契丹地区,使辽代的丝织业空前发展,丝织技术大大提高。

(3)南宋棉纺织业的新成就。教材介绍了南宋时,棉纺织业扩展到江南广大地区、新的棉纺织工具出现及棉纺织业兴起的意义。教师应向学生指出:随着北宋以来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来,南宋纺织业中虽然丝织技术也有新的提高,但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兴起,是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4)元代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教材叙述了黄道婆和海南黎族人民对我国棉纺织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并指出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以及江南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教材小字介绍了西夏较为发达的毛纺织业。

3.制瓷业。教材介绍了两宋制瓷业的发展、辽代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金代制瓷技术的进步以及南宋、元朝的制瓷业中心。

(1)两宋制瓷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北宋瓷器各具特色,五大名窑分布各地,大量产品远销国外。南宋、元代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产量倍增,行销海内外。教师应向学生指出: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上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南宋制瓷业进一步发展,运销海外的瓷器比过去增多,这些都体现了两宋制瓷业的重大发展。教学时应突出两宋的制瓷业,同时还要着重指出,在元朝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教材小字介绍了北宋五大名窑所产瓷器的特色。

(2)辽代具有民族特色的瓷器。教材只介绍了辽代生产的鸡冠壶、凤首瓶等,教师可补充说明:近年在辽宁境内出土的契丹时期的陶瓷制品中,有的为单色釉,有些表里都挂釉,还有三彩釉。这些说明辽代制瓷业也有发展。

(3)金代制瓷业。教材主要介绍金代耀州瓷窑所产瓷器花纹图案简洁等,反映了金代制瓷业的发展。

4.造船业。教材介绍了北宋造船业的发展和南宋发达的造船业。

(1)北宋造船业的发展。教材叙述了北宋造船业的发达地区和造船技术的进步。教师应指出:北宋造船技术的进步,表现在所造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且设有隔离舱。这种隔离舱既可防水,又可防撞击,是我国造船工匠的首创。

(2)南宋发达的造船业。教材介绍南宋的造船中心能造可载粮几万石的大型海船。教师应指出:南宋造船业的发达,与南宋偏安江南,中西陆路交通几乎完全中断,海上交通更显重要有密切关系,这种情况促使南宋造船业进一步发展。

六、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教材从四个方面作了介绍: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2.南宋商业的进一步发展;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4.元朝修治、开凿运河和都市的繁荣。

1.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教材介绍了北宋东京等大城市商业比前代有了突破性发展:城市商业繁荣,行会组织有了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活跃,并开始出现纸币。教师应向学生指出:北宋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是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坊”“市”界限的打破,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大街小巷白天黑夜都可进行商业活动,这是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由于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中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因此行会的地位更显重要,组织更加严密;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纸币插图要让学生观察,说明这幅插图为北宋印造纸币的铜版拓片。拓片正面上部有十枚方孔圆钱纹,中部有铭文,中部有铭文“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下部有一仓廪图,有三人正忙于搬运货物。铜版长16.2厘米,宽9.2厘米。约在20世纪40年代流落到日本,为田中清岳堂收藏。国内仅存原铜版拓片。

教材小字叙述了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立机构,专门征收商税。商税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

2.南宋商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南宋临安的人口及南宋大量发行纸币。教师应作适当补充说明:临安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达到百万,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隆,昼夜不绝。

3.辽、西夏、金商业的发展。教材介绍了辽的南京、西夏的凉州、金的燕京商业繁盛,商税成为金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辽、西夏、金都曾与宋有榷场贸易。金后期,银币成为流通的货币。对此教师不必多讲,让学生了解即可。

教材小字介绍了西夏与北宋的边境贸易、和西夏、金铸造的钱币,又介绍了金代铸造的银币。可让学生自行阅读,不作要求。

4.元朝交通的发达和都市的繁荣。讲元朝交通和都市时,教师应让学生阅读本目教材中的《元代大运河》插图,说明元代先后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把原有运河连接起来并延至大都。这样,元代漕运可从杭州直达大都。为使学生了解元代运河与隋运河的区别,建议教师课前准备一张隋运河与元运河对照的投影图,说明隋代运河迂回曲折,水陆并用,而元代运河截弯取直,不再绕道洛阳。元运河的开通既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也保持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沟通。

讲元代的都市时,教师先强调大都、杭州、泉州是元代最著名的城市,其中大都不仅是元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商业城市。那里,来自欧、亚、非诸国的使团和商队络绎不断,“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大都又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设计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元大都平面图,说明元大都面朝背市、左祖右社的建设布局,棋盘式街道及运河直通积水潭的盛况。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被外国人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教师可按教材内容讲述。

七、对外经济交流。教材首先指出了这一时期中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特点,然后介绍了两宋的海外贸易和辽、金、元的对外贸易。

1.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教材介绍了两宋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两宋政府都设有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商税的机构,北宋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南宋的对外贸易港口、通商国家、商税收入等,都说明两宋对外贸易的发达。教师应引导学生与前面学过的相关内容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发展时期,而且与汉、唐相比,对外贸易的通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就是从西北的陆路转向了东南的海路。那么,宋代的海外贸易为何如此兴盛?对外贸易的通道为何转向了东南的海路?教师要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从国内情况看,宋代南方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这成为宋代积极发展海外贸易的基础。

第二,从国际环境看,唐中期以后,阿拉伯商人不断向东部开辟商路,越来越多地出入于我国的沿海口岸。这就从客观上为两宋的对外经济交流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商业环境。

第三,从两宋政府的政策来看,都积极支持商人开展对外贸易。宋朝每年有沉重的“岁币”负担,军费、官俸开支很大,财政入不敷出,需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源。为此,宋政府一方面鼓励对外贸易,一方面奖励外商来华贸易,并且进一步完善始建于唐代的市舶使制度。北宋中期以后,对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很大比重。

第四,从技术条件看,当时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在航海上的使用,以及对风向的认识和利用等,这些航海技术的进步,是宋代海外贸易兴盛的重要原因。

第五,从地理条件来看,自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宋朝,吐蕃、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相继兴起,控制了西北的河西走廊一带,唐宋王朝因此与西亚、欧洲各国的陆上联系受到阻碍而中断,东南方的海路成为宋王朝对外交往的必然选择。

在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兴盛原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宋代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层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①宋政府的集权统一使社会秩序较为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增加。

③两宋政府重视商业,制定了促进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宋代的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水平。

④南方战乱较少,发展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经济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并在南宋时期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⑤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能够较快地运用于生产领域。

教材小字介绍了同南宋交往密切和频繁的国家和地区。

2.辽、金的对外贸易。教材介绍了辽、金与高丽和与日本、波斯、大食等国有经济联系或贸易关系。教师不必展开叙述,但应引导学生对这一时期辽、夏、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从总体上进行分析。可从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等方面去思考。

3.元朝的对外贸易和往来,可分两点讲述:

(1)与亚洲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教材主要介绍了两点:①与高丽的陆路贸易及我国棉纺织技术传入高丽的情况。②和日本的广泛经济文化交流。教师可通过日本从中国招聘雕印工匠,说明中日技术交往密切。

(2)与欧洲、非洲的经济文化交往。教师要强调元朝时,我国和欧洲、非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国的印刷术、火药制造等重大发明,都在这一时期西传。教师可按教材内容,列举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被传为佳话的重要事件,即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访华和畏兀儿人列班扫马访问西亚、欧洲的事迹。然后,教师进行简短小结。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述宋辽、宋夏的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宋辽和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契丹和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宋辽和宋夏的关系,有战有和,但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建国及制度和西夏建立及制度。“澶渊之盟”。

教学难点: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过程

教师指出:北宋时,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的兴起

①契丹族的起源:

A.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

B.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

C.唐朝末年,契丹族的势力发展起来。

②契丹族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A.契丹族起初是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

B.一些汉族农民为了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C.契丹人逐渐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城郭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2.契丹政权的建立

①政权建立的条件:

A.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B.阿保机提倡农业,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②政权的建立:

A.时间:916年;

B.人物: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C.都城: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D.创制文字: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③政权的影响:

A.契丹势力的扩大: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

B.契丹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3.“蕃汉分治”制度

①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②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③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A.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

及北面官大。

B.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④特点:“因俗而治”;

⑤实质:阶级统治。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对辽的战争

①目的:夺取幽云等州。

②过程:宋太宗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在高梁河宋军大败;几年后,宋军再次征辽;

③结果:宋军大部被歼;

④影响:从此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2.澶渊之盟

①背景:

A.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宋的安全。

B.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逼近东京,寇准力主抵抗,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

士气更大振。

C.辽方有所惧怕,提出议和要求,宋真宗接受。

②内容:

A.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B.辽撤兵;

C.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

③影响:

A.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B.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C.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

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

①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

A.党项是羌族的一支;

B.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②西夏政权的建立

A.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

B.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2.西夏的政治制度

①仿效唐宋王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等大权;

②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

③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3.宋夏的和战

①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②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

A.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

B.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C.宋夏重开边境贸易。

③和议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金的建立;辽和北宋的灭亡;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猛安谋克制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阐释历史概念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女真族也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少数民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杰出首领。

2.金军南下掠夺给广大人民带来极大灾难,抗金斗争是正义的。岳飞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金朝建立和猛安谋克制;岳飞的抗金斗争。

教学难点:对绍兴和议的评价;对岳飞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女真族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长期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北宋中后期,女真族的完颜部强盛起来,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女真族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女真抗辽

背景:

辽对女真人勒索压迫,迫使他们奋起抗辽。

1114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初步的胜利。

抗辽斗争性质属于正义。

3.金朝建立

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4.猛安谋克制

演变:

氏族部落组织→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

性质:

是兵民合一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内容:

各户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作用:

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二、辽和北宋的灭亡

1.金灭辽

原因:

A.阿骨打建国以后,国力迅速增强。

B.辽政权政治腐朽,剥削苛重;

C.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

结果:

A.金与北宋联合夹击辽。

B.1125年辽天祚帝为金军所俘,辽朝灭亡。

2.东京保卫战

背景:辽灭亡后,金军两度南下攻宋,威胁宋的都城东京。

过程:北宋军民在主战派大臣李纲的领导下,多次打退金兵的进攻。

结果:北宋统治集团腐朽不堪,没有抵抗的决心,都城终于被攻破。

3.金灭北宋

1127年,金俘获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三、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1.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赵构就是宋高宗。

2.北方义军抗金斗争

背景:金军控制了北方大片土地,把许多汉人掠去服苦役,甚至当作奴隶出卖。

斗争:北方各地人民抗金义军十分活跃,著名的有太行山的八字军等。

3.岳飞抗金

南宋抗金将领岳飞,率领宋军给金军以重大打击。

岳飞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被称为“岳家军”,是当时抗金力量的中坚。

1140年,岳飞率军在郾城迎击金军主力,取得大捷。

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四、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1.“绍兴和议”

时间:1141年;

和议双方:南宋与金;

内容:

A.规定疆界: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归金朝统治;

B.南宋皇帝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输纳岁币。

当时,宋高宗的年号为绍兴,史称“绍兴和议”。

2.南宋与金对峙

绍兴和议使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确定下来。

宋金之间后又进行了几次战争,金始终不能灭亡南宋,双方处于均衡状态。

金把都城迁到燕京,改名中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