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辽、西夏的建立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12

辽、西夏的建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辽、西夏的建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Jab88.CoM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契丹国的建立;辽的“蕃汉分治”制度;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国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夏宋和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述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过程、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学要点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的兴起
2.契丹政权的建立
3.“蕃汉分治”制度
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2.澶渊之盟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西夏的政治制度
3.宋夏的和战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重点:本课主要讲述的是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所以契丹建国及制度和西夏建立及制度是重点,民族关系中重点是“澶渊之盟”。
本课难点:本课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本课主要介绍了两大内容,一是契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二是党项族的兴起、发展以及与北宋的关系。教材首先交待了北宋建立时所面临的民族形势,使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有一初步了解。然后教材按照先契丹、后党项,从两个民族的起源、居住区、社会生活方式、对中原封建文化的吸收、政权的建立以及与宋的战、和,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
三、新课开始前,先挂《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说明北宋并不是我国完全统一的王朝。当时,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还存在着契丹族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它们同北宋政权处于一种并立的状态。
四、“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一目,教材介绍了三个问题:1.契丹的兴起;2.契丹政权的建立;3.“蕃汉分治”制度。
关于“契丹的兴起”,教师要讲清两点:契丹的起源;契丹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特别是在讲述契丹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时,要指导学生对契丹人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分析原因,指出定居生活和农耕生活的进步性。
关于“契丹政权的建立”,教材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第一,政权建立的条件。包括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对汉族封建文化的逐步接受。其中,契丹各部的统一是最主要条件。第二,政权的建立。对于这一点,应讲清契丹政权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第三,政权建立的影响。它主要指契丹社会的进步。教师在讲述这一问题时,一方面要结合地图,要求学生了解契丹国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分析契丹社会的进步,表现在统治制度上。政权建立后,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对于“契丹从后晋皇帝手里得到幽云十六州”这一问题,教师可做适当的知识补充和分析:契丹为什么会得到幽云十六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契丹政权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耶律阿保机进行讲述的,所以教师在讲完这一部分内容后,要组织学生对耶律阿保机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可从统一各部、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建立政权、发展势力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结论:耶律阿保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不仅促进了契丹民族的发展,也促进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关于“蕃汉分治”制度,初中教材没有涉及,而且理论性较强,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讲解外,更重要的是要组织学生对这一制度进行分析,以求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建议教师先让学生回答“蕃汉分治”制度的内容,然后提出如下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辽统治者为什么要采取“蕃汉分治”制度?2.这一制度有何特点?3.“蕃汉分治”制度的实质怎样?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在辽统治的广大地区,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为了适应这种不同情况,辽朝的行政管理机构分设“北面”和“南面”两个系统。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因俗而治”,是一种民族分治,其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五、“宋辽的和战”一目,教材分两个阶段进行介绍:第一阶段是宋对辽的战争。目的是夺取幽云十六州,结果遭到失败;第二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最终未能达到目的,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关于“宋对辽的用兵”,教材叙述了用兵的目的、过程、结果、影响。教师讲述的时候,要结合地图。对于用兵的目的,教材上的表述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是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至于用兵的过程、结果,不应占用过多时间。
关于“澶渊之盟”,这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背景、内容、影响三方面进行了叙述。教师讲述时,要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指出东京、澶州的位置,说明澶州对北宋政权的重要性。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学生了解即可,但对“岁币”要进行解释:“岁币”是北宋政府每年一次送给辽的银绢,而不是一次性赔款。对澶渊之盟的评价,是本目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也可由教师展开评述,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但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六、“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一目,包括三部分内容:1.西夏的建立;2.西夏的政治制度;3.宋夏的和战。
“西夏的建立”包括两点: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西夏政权的建立。教师讲述时,要使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
关于“西夏的政治制度”,教材强调了西夏是多民族国家,以及它与唐宋制度的关系。讲述时要注意两方面:一是既要说明夏制和唐宋制的联系,又要指出两者的区别;二是要分析概括辽和西夏政治制度的相同之处。
关于“宋夏的和战”,教材先叙述战争,再介绍议和。教材分析了战争的原因:元昊称帝以后,我国实际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宋朝当然不能接受原来称臣的党项和自己“并建大位”。当时宋仁宗下诏削夺元昊的官爵,准备讨伐。而元昊这时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力量已大为增强,于是撕毁西夏与宋的和约,从1040年起连续对宋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战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失败。西夏虽然屡打胜仗,但人马死亡较多,财力不支。而且,因宋朝封闭了沿边榷场,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无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开展互市贸易。同时,辽在辽、夏边境修筑城堡,调集军队。于是,元昊请和。夏宋议和,我国西北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了。
七、教师在讲完本课内容后,要注意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要给学生一些有关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观点。可通过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使学生得出认识:1.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2.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3.宋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4.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

精选阅读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宋辽的和战;西夏的建立;宋夏的和战。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讲述宋辽、宋夏的战争,培养学生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宋辽和宋夏议和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契丹和党项是我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宋辽和宋夏的关系,有战有和,但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契丹建国及制度和西夏建立及制度。“澶渊之盟”。

教学难点:民族关系中,和战交错,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

教学过程

教师指出:北宋时,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和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的兴起

①契丹族的起源:

A.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

B.秦汉时为东胡的一支;

C.唐朝末年,契丹族的势力发展起来。

②契丹族的生活方式及其变化:

A.契丹族起初是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

B.一些汉族农民为了躲避战祸,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

C.契丹人逐渐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城郭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了农耕生活。

2.契丹政权的建立

①政权建立的条件:

A.10世纪初,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B.阿保机提倡农业,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②政权的建立:

A.时间:916年;

B.人物: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后来,契丹改国号为辽。

C.都城: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D.创制文字: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

③政权的影响:

A.契丹势力的扩大: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契丹得到幽云十六州。

B.契丹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加快了契丹的封建化进程。

3.“蕃汉分治”制度

①背景:辽统治区,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不同。

②目的:为了适应上述不同情况,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③内容: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

A.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

及北面官大。

B.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④特点:“因俗而治”;

⑤实质:阶级统治。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对辽的战争

①目的:夺取幽云等州。

②过程:宋太宗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在高梁河宋军大败;几年后,宋军再次征辽;

③结果:宋军大部被歼;

④影响:从此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2.澶渊之盟

①背景:

A.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宋的安全。

B.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逼近东京,寇准力主抵抗,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

士气更大振。

C.辽方有所惧怕,提出议和要求,宋真宗接受。

②内容:

A.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B.辽撤兵;

C.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史称澶渊之盟。

③影响:

A.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B.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C.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

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

①党项族的起源和社会生活;

A.党项是羌族的一支;

B.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②西夏政权的建立

A.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

B.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2.西夏的政治制度

①仿效唐宋王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等大权;

②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

③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3.宋夏的和战

①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严重,元昊请和。

②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

A.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

B.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C.宋夏重开边境贸易。

③和议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第五章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基础知识]契丹国的建立辽的蕃汉分治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国建立西夏政治制度夏宋和战

[基本理论]

1.契丹、党项为我国境内古老的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宋辽、宋夏间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和友好往来是主流,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力培养]

1.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性质的能力;

2.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与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重点难点]对民族关系细节和主流的把握,对和议历史作用的评价。

[教具教法]地图,资料,讨论,对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看地图,了解北宋的疆界。析北宋这“北”,是相对于南宋而言,它的统治范围并仅仅于北方,中国南方大部均为宋统治,但中国边疆,有多个民族政权相继建立,并与北宋屡屡发生和与战。

一、契丹的兴起与建国

1.兴起。原住辽和不游一带,以游牧、渔猎为主。唐末发展起来,部分汉人为躲避战争迁至长城以北,与其杂居,使契丹人学会种植庄稼、织布、建造房屋,部分契丹人开始农耕生活。

2.建国。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他倡导农业,逐步接受汉人封建化。916年,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是为辽太祖。创立契丹文字,其子耶律德光统治时期,得到幽云十六州,改国号为辽(镔铁之意)。

3.“蕃汉分治”。中央设立南面官与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唐朝官制,统治汉人与渤海人,权力比北面官小。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北方少数民族。

二、宋辽的和战

1.宋太宗北伐。目的上夺回幽云十六州,包围幽州城(今北京),激战后大败,太宗受伤。后再次北伐,结果大部被歼(其中产生杨家将故事:杨业……)。从此宋军由攻转守,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反映了统治力量的软弱。

2.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逼近东京,真宗亲征,宰相寇准力主抵抗。有利的情况下议和。1005年达成和议。条件:一是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地是辽撤兵;三是双方立为兄弟国,各守边界。

3.辽宋友好。澶渊之盟后,辽宋对峙,在一个世纪中,基本维持友好局面。边境安定,贸易兴旺,使者不绝,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建立。党项为羌族的一支。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过着游牧生活。1038年,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2.西夏政治制度。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等,分掌行政和军事大权。元昊还推行科举制,选择官吏。仿汉文楷书体创立文字。

3.宋夏和战。由于双方战争不断,损失均很重,元昊请和。1044年,和议成。一是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二是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在理重开边境贸易。

4.影响。从此宋夏和平,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课堂小结]

[课后反馈]

考点2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两宋时期中原先进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中原地区文明程度高,边疆地区人民需要;(2)各民族的交往,中原人民向边疆地区迁徙;(3)边疆政权的统治者主动接受中原先进技术。

史实:契丹建国前过着游牧、渔猎生活。唐末以来,一些汉族农民因避战祸,北迁到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部分契丹人学会了农耕织布,建造房屋定居,开始了农耕生活。西夏统治者仿照唐宋王朝的政治制度,并推行科举制。宋辽、宋夏边境设榷场。

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巩固。

2.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

(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并非一些古代的历史学家只视中原汉族的宋政权为正统,而辽、夏、金政权为“犯上作乱”的非法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现象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有是非之分。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别的民族的土地和财产,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对这一时期一些著名人物的评价也要注意,如:我们称岳飞为著名的抗金将领,但不能称为民族英雄。其理由是:我们主张把中华民族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称为民族英雄。

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期的三次议和。

a:三次“和议”是指:辽宋1005年的“澶渊之盟”,北宋和西夏1044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

b:三次议和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宋政权政治腐败,皇帝无心抵抗,导致军事上即使处于有利的形势,也求和,送岁币。皇帝苟且偷安,使中央政府内部投降派得势,力主屈辱议和,而不让内部主战派的主张得以实施。

c:澶渊之盟前,在寇准的督促下,宋军打退了辽军。东京保卫战以及岳飞抗金的战果都说明只要中央政府坚决抵抗,人民支持抗战,宋军能够取胜,不至于达到屈辱的和议。

d:澶渊之盟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宋夏和议后,开展了边境贸易。但“岁币”的沉重负担,辽和西夏对北宋安全的威胁,却构成了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南宋与金和议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③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贸易场所榷场。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进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3.关于辽实行南北“蕃汉分治”双轨政治制度

原因:由于南北地区的汉族、契丹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人民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契丹征服者一时尚不能适应被征服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

特点: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分别管理。是一种民族分治。

作用:这种承认汉法,设立南面官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并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4.对宋金时代民族英雄的界定问题

我国历史上民族之间常因民族矛盾而发生国内民族战争,这些民族战争和国外民族战争的性质是不同的,但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在国内民族战争中出现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物,应怎样评价和称呼呢?史学界有两种意见。

第一,本民族的民族英雄说。凡在正义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都应称为本民族英雄,如岳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由于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能称中华民族的英雄。

第二,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说。从历史上说,民族矛盾都是中国疆域之内中华民族的各族之间发生的。斗争的双方,总有一方是正义的,一方是非正义的;一方是压迫人民的,另一方是被压迫的,正义的一方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以女真族和契丹族之间的斗争为例,阿骨打的抗辽是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正义的。其斗争既符合女真族全体人民的利益,又不以损害契丹族人民利益为代价。因而阿骨打理所当然地不仅属于女真族这一狭隘范围内的民族英雄,而且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金灭后,在未受到北宋王朝的侵犯情况下,大兵南犯,把北宋灭亡后仍不罢休,这是明显的不义之战。而代表宋方全体人民利益,为维护汉族地区已高度发展的封建生产方式及其精神文明,以武装反抗女真的岳飞,也同样不只属于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如何认识岳飞抗金?

金对宋的战争是女真贵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发达的战争,具有非正义的掠夺性。女真贵族的掠夺不利于各族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包括女真人民在内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岳飞抗金,客观上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受到人民的尊重。但同时也应看到,岳飞抗金的目的在于“精忠报国”,具有狭隘性。他的不幸,暴露了南宋王朝的腐朽,至于后来的历史的发展,女真族融入中华民族,但并不影响岳飞抗金的积极意义,我们不能以后来的历史苛求当时的历史存在。

例1.(2002年高考上海卷,22)下列推理属于哪一种情况?

大前提:我国古代社会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组成的。

小前提:“金”是我国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结论:金军南下客观上加快了社会的发展。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本题答案是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金”是我国古代北方女真族建立的政权。但是金军南下并未能客观上加快社会的发展。另外题干所给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例2.(2004年高考北京卷,13)辽统治者认为“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反映这一认识的史实是

A.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B.和北宋贸易往来频繁

C.建造了崇圣寺千寻塔D.制造瓷器、印刷书籍

本题答案是B。辽在北宋时处于中国的北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修文物与中华相同,说明中原文化对其影响极大,促使其迅速发展。而两政权之间的频繁贸易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式。

例3.(2004年高考豫、冀、鲁、浙、闽卷,18).下图为西夏木活字(佛经)印本。关于这一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西夏与宋朝文化交流密切

B.西夏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

C.西夏文字的创制没有仿照汉字

D.西夏木活字印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本题答案是C。此题属于逆向选择题,虽然题干给出图片,要求考生从中捕捉历史信息,但实际上题目所设四个选项与教材内容联系密切,可采用知识迁移法去印证,A、D两项在教材中都有原文表述,B项中因西夏人已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从而可确定其文明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只有C项,不符合史实,因为西夏文字是西夏王元昊命人仿照汉字楷书字体而创造的,而并非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

例4.(2005年高考上海卷,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 

A.国力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分封诸侯

本题答案是A。解答该题必须全面理解北宋初年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的影响,这些措施虽然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但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恶果,造成以后北宋的积贫积弱,不能有效抵御辽、夏的军事进攻。

例5.(2005年高考江苏单科卷,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

A.猛安谋克制 B.“蕃汉分治” C.察举制度 D.行省制度

本题答案是B。此题的关键是“辽代”的政治制度,A项是金的统治者阿骨打推行的,B项是辽统治者实行的,C项是两汉时期选拔人才的制度,D项是元朝实行的。

例6.(2003高考上海卷,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6分)

述怀(宋)李纲

胡骑长驱扰汉疆,庙堂高枕失堤防。

退避固知非得计,威灵何以镇四方?

中原夷狄相盛衰,圣哲从来只自强。

诗中的

(1)胡骑指什么?(1分)

(2)退避指朝廷的什么政策?(1分)

(3)中原指什么地方?(1分)

(4)李纲为何如此述怀,渴望自强?(3分)

首先,从诗歌的作者判断相关的背景──北宋时期,宋金发生战争,李纲主张抗金,反而受到排挤,结果金军占据黄河流域,北宋灭亡。其次,从背景知识入手回答相关的具体问题,如胡骑、退避、中原等。再次,对于李纲的自强渴望,应结合其境遇去分析,因为境遇恶劣,自己的主张不得实现,故而生出自强的渴望。

(1)金兵(1分);(2)求和或投降(1分);(3)河南省一带或黄河中下游地区(1分,如答汉族地区、宋朝疆域、黄河流域等也可给分。)(4)金兵入侵、皇帝荒淫、主和派得势,李是主战派各1分,任意答出3点计满分,总计不超过3分。

美国的建立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美国的建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英国压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的成立;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2.能力要求:(1)分析美利坚民族形成的历史因素。(2)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3)分析美国独立战争的本质特征和双重性特点。

3.情感目标: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迟滞了北美社会进步,违背了北美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愿望;美国独立战争告诉我们,弱小、落后国家、民族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以小抗大,以弱胜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新生。因此,我们要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是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必然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的传播,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及英国对它的压制,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北美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是重点。北美独立战争既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它的性质是双重的。独立战争的胜利,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难点分析:(1)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难点。结合教材,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及心理素质等方面来分析。(2)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是难点。受一些观点影响,我们容易以为美国的民主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将美国民主理想化、神话化。必须认真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保守性。

课堂教学设计

师:这是美国国旗。(电脑展示)哪位同学能给大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

生:(议论,一同学代表介绍)

师:美国国旗是由五星和横条组成的,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块殖民地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今天,看见美国国旗,人们的思绪会禁不住忆起那场为独立、自由而战的美国独立战争。(板书第六节标题)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历史背景)

1.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师:200多年前,北美还是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英国从1607年~1733年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建立了13个殖民地,这就是最初的北美13州。(电脑演示:彩色覆盖13州位置)同学们应该知道,北美最早的主人是谁?

生:(回答)

师:后来,西欧殖民者来到这里,采取种族灭绝政策,印第安人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新主人是欧洲移民,最重要的是英国移民。因此,在北美通用的语言是英语。但同时进入北美的还有荷兰人、法国人、瑞典人等,此外,还有从非洲贩来的黑奴,它们的语言也丰富了北美通用语言的词汇,形成了独特的美式英语。

2.北美殖民地的经济政治状况

师:大批移民的到来,不仅把英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而且把英国的议会制度也带到了北美殖民地,从而使殖民地社会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色彩。殖民地北部的资本主义经济、中部的半封建租佃制和南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三种成分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殖民地的统治模式体现了一定的议会民主传统,甚至民主因素和民主精神远较其母国英国大得多。

3.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师: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初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产生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到18世纪中叶,一个新兴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他们的民族意识随之觉醒,加上殖民地比较宽松的社会民主气氛,给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外部条件。到独立革命前夕,启蒙思想已经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涌现出一些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请同学们翻开书第50页,看两位人物头像及介绍。(电脑演示)

生:(按老师要求学习)

师:启蒙思想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和民主意识更加增强,鼓舞着北美人民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当英国将不公正的法律强加于殖民地时,人民接竿而起,他们认为这符合人的自然权利法则。

4.英国竭力压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师:就在殖民地经济迅速发展之时,英国却要千方百计地压制,目的是使北美永远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电脑展示)

材料一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师: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

生:(阅读材料、思考、回答)

师:(总结)这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可调和。这是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一场新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的熊熊烈火即将燃烧起来。

5.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

师:1773年,一群波士顿人登上一艘来北美倾销茶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把茶叶倒入大海。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电脑演示)英国恼羞成怒,决定封锁波士顿港。面对英国的高压政策,波士顿人民坚贞不屈,各殖民地人民纷纷支援。华盛顿说:“我要招募1000名士兵,由我出钱并带领他们声援波士顿。”1774年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电脑演示)华盛顿身着戎装出席。大会决定以武装反抗作为最后斗争的手段。大陆会议成为13个殖民地最高革命权力机构。

综上所述,北美13块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独立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意识的觉醒,启蒙思想的传播是独立战争的精神动力;宗主国的残酷压迫和野蛮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独立战争不可避免。

二、独立战争的经过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51~52页关于独立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和第52页上的“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生:(阅读教材和地图,按老师要求总结)

师:(巡回查看、指导)

生:(列举重大事件、时间)

师:(电脑演示战争形势图相应位置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讲解、板书)1775年的来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电脑演示)在这激动人心的形势下,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他们把汇集在波士顿的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的总司令。1776年7月4日,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弗逊和富兰克林起草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告北美独立。(电脑演示)以后7月4日这一天,就成为了美国的国庆日。虽然美国1776年7月4日宣布了独立,但文字上的独立并不等于取得了实际独立。与英国相比,美国的经济、军事还很弱小。当时,美国只有3万大陆正规军,几个士兵合用一条枪,冰天雪地光着脚行军。华盛顿说:“从他们脚上留下的血迹就可以找到他们的行踪。但美国人民却敢于坚持斗争,以弱胜强。支持他们最重要的动力是什么?”

生:(回答)

师:转机终于出现。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北美人民大败英军,5600名英军被迫投降。(电脑演示)大大鼓舞了美国人民的信心,还得到了荷兰、法国的支持。萨拉托加战役成为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英军被困约克镇,英军司令康华利放下宝剑投降。(电脑演示)此时,军乐队高奏《天翻地覆,世界倒转过来了》。至此,独立战争以美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同学们算算,独立战争前后共经历了几年?

生:(回答)

师: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三、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1787年宪法

师:建国之初的美国,虽然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但百废待兴。此时,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同学们可联系我们学过的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的举措来思考说明。

生:(回忆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

师:为达到通过法律或政权把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巩固下来的目的,他们制定了1787年宪法。

请同学们看一图示,阅读教材一段资料,对1787年宪法作一个客观评价。

(用三角形图示简要讲解三权分立内容)(电脑演示)

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之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生:(阅读思考并发言)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简要概括)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没有制约的权利,必定产生腐败”。美国在政治体制上首创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它未给黑人和印第安人以平等的权利,又体现了它的局限性。

师: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电脑演示并介绍华盛顿)八年后,华盛顿第二届总统任限期满,按他的威望和当时民心所向,他可以连选连任,但他却发表了告别词:“民主官员的轮换,更符合美国人民自由和安全的思想。”他以自己忠于民主的行为,拒绝了终身制,为以后美国历届总统做出榜样。除富兰克林·罗斯福因战争的原因连任四届总统外,其他都不超过二届。

2.独立战争的意义

师:美国独立战争以胜利宣告结束,这场战争,不仅对美国,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就战争的性质、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它的进步性及对世界革命的影响,来思考独立战争意义。

生:(按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

生:(发言。补充发言)

师:(简要讲评)性质是双重的:一方面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另一方面完成了民族独立,本质上是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对欧洲法国大革命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