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登金陵凤凰台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18

登金陵凤凰台。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金陵凤凰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写作背景: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茺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颢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生于碎叶城,成长于绵州昌隆县,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今存990多首诗歌,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生平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

扩展阅读

登鹳雀楼教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穷()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7登鹳雀楼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7登鹳雀楼”,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7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
3.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重难
点重点:学会生字,正确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有关鹳雀楼的资料、教学挂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看看一座有名的古楼,你们想看吗?
2.出示鹳雀楼的图片,老师介绍:这座楼叫鹳雀楼,在山西省永济县,这座楼有三层,登上楼可以看到中条山,向下可以看到黄河。因为这座楼常常有鹳雀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叫它鹳雀楼。
3.古时候,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王之涣来到了这里,登上这座楼。他站在高处向西望去,看到太阳快要落山了,向东望去,看见滚滚的黄河水流向大海。他还想看到更多的东西,可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想到这里,诗人王之涣就写下了《登鹳雀楼》这首诗。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范读课文的录音。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请学生自由试读,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请教同学或老师。
4.同桌互相读古诗。
5.指名试读,纠正生字的读音。
6.齐读古诗。
(三)课中休息
(四)学认生字
1.过渡:刚才小朋友都学得很认真,老师带大家登上知识鹳雀楼,这是一座知识楼,登上知识楼后,你们就又可以认识许多许多字,你们想登上知识楼吗?
2.游戏:准备一张楼型吹塑纸,上面贴有本课生字。指名上来摘下自己认识的生字,大声认读生字,读对了,小朋友说“对对对,跟你读”,跟读三遍。读错了,小朋友说“错错错,帮帮你”,指名帮忙带读。
本课的生字卡片:楼、白、尽、黄、河、入、流、千、里、更、层。
(五)巩固练习
开火车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第二课时
?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2.出示古诗,问:哪个小朋友能流利地读这首诗?
指名朗读。
(二)指导朗读,体会意境
1.体会意境。
诗人王之涣当年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体会诗意: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读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老师描述诗的意境。老师的描述应从舒缓到昂扬:“一轮红日伴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情境体验: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看图吟诵诗句。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识记字形。
2.对比学习“白、目”两个字。
出示“日”字,给“日”字变变魔术,它就会变成新的生字宝宝:头上加一撇变成“白”,肚子里加一横变成“目”。
3.比较学习“入”:“入”字和“人”字长得最像,注意两个字的区别。
4.“千”字第一笔是撇不是横。
5.指导学生注意生字的笔顺,在田字格里描红两遍,再自己独立写一遍。
(四)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课外读一读诗人王之涣的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手术台就是阵地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3个生字,理解“仍然”等重点词语,读懂每句话,为段的训练做准备。
2.结合句子练习“陆续”“继续”“连续”,会用“不断”“迅速”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自学能力。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借助字典,尤其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培养读的能力。练习默读课文,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在独立的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说的能力。借助思考议答,使思维与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2.学习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描写危险环境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手术台这块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二)难点
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
(三)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办法。
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小庙周围越来越紧张的情境,抓住白求恩做手术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解决办法。
以思考练习2题为凭借,同时结合上下文,找出有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读读,议一议,说一说。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用画出不懂的词句,结合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
(二)结合课后思考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三)结合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深入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
五、教具准备
1.写有生字词的卡片。
2.写有课后练习1、2题字幕投影片,课文插图投影片。
3.制作配合课文内容爆炸等场面的录音。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摄影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声录音。教师讲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板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个外国医生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了答案。
(二)课堂预习
1.提出预习要求,进行预习。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反复读几遍。
(2)再读课文,用画出不懂的词句。能查字典解决的查字典。
(3)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用了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上述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时间不少于10分钟,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检查是否通顺)
(2)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相机提问对部分词语的初步理解。
(3)提问:这篇课文用了几个自然段写了谁的什么事?
3.简介白求恩。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了解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战斗形势。)
2.简介齐会战斗。
3.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1的(1)(2)(3)小题,指读,思考:
这三道小题是根据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提出来的?2—4自然段。(意在培养学生依课后题理解课文的习惯。)
(二)理解第二自然段。
1.投影出示练习1(1):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白求恩是怎样抢救伤员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为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3.议答。
(1)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说明了什么?(说明小庙离战场非常近,离战场近有利于及时救治伤员,但白求恩工作环境非常危险。)
(2)炮弹落在小庙前是怎样危险的情形?(生答师相机板书:弹落庙前)
(3)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
引导学生抓住“仍然”“镇定”理解。“仍然”是什么意思?结合上文怎样理解?你体会到什么?(白求恩给伤员动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现在环境更危险了,他还是那样工作。意在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哪个词可以说明白求恩在镇定的做手术?(教师相机板书“镇定”“敏捷”)
(4)完整地口答练习1(1)题。
(5)朗读。指导朗读把危险形势的词语读急促些,怎样工作的重点词语读得重一些。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体会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6)提问:这一自然没有几句话?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意思?(教师提示方法帮助学生概括: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白求恩仍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继续出示投影练习1(2):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白求恩是怎样对待伤员,对待自己的?
2.学生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炮弹不停地在小庙周围爆炸说明了什么?(联系上文,形势越来越危险。)而对师长的决定,白求恩“沉思”是什么意思?对待伤员和自己,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板书:周围爆炸继续手术)
4.理解白求恩的四句话。
(1)投影出示,指读。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主要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感谢师长关心。第二句,理解好比喻句。白求恩把抢救伤员当作打仗,手术台就是打仗的阵地。第三句,战士没有离开阵地,我就不离开手术台。第四句,我是八路军战士不必优待我。(读懂每句话是本册阅读训练重点,为读懂自然段训练做准备。)
(3)讨论:由这四句我们从中体会到什么?(白求恩对同志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5.朗读全段,进一步深入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引导联系第二段试着自己总结。(方法迁移,学生尝试总结。)
(四)理解第四自然段。
1.接着出示课后练习1(3):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白求恩又是怎样工作的?
2.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独立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依照2、3自然段的方法抓“落下瓦片”“门口布帘烧着,火苗向手术台扑来”“仍然”“争分夺秒”等词语深入理解。(板书:火苗扑来争分夺秒)
3.依2、3自然段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主要意思,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
4.感情朗读。
5.结合2-4自然段,谈一谈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全课重点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要求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口答,以反馈学习信息。)
第三课时
(一)检查提问。
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并出示上节课板书。
(二)理解第五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说明了什么?
2.出示插图投影,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白求恩同志在越来越险恶的环境下是怎样连续工作69个小时的?(中上等学生可加上合理的想象,具体地说说白求恩当时抢救伤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播放自制的符合2-4自然段内容的炮弹爆炸等越来越紧张的场面的录音,学生同步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促使白求恩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内化。)
(四)完成课后练习3、4题。
1.第三题。
(1)投影出示文中3个句子,说一说各自的意思。
(2)比较为什么不能调换。
(3)进一步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
(4)试着用这三个词做选词填空的练习。
2.第四题。
(1)学生独立分析字形、抄写。教师巡回指导检查。
(2)用“不断”“迅速”造句。
(五)总结扩展。
你学了这课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预习22课《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要求通过查字典,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把课文中描写“小萝卜头”刻苦学习的句子划下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朝诗两首:《登池上楼》《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概括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掌握南朝诗的特征。

2、识记有关实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与优美。

2、揣摩托车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或学习诗人高尚的品格。

二、聚集难点

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与学

第一课时

《登池上楼》

(一)导语

南朝文论家钟嵘说:谢诗如芙蓉出水。诗人鲍照也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芙蓉

花,天生丽质,初发而出水,那必是自然清新、赏心悦目的。谢灵运诗的佳妙之处,正在于它不加雕饰,不用典故,自然形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领略他芙蓉般清新的风格。

(二)点击诗人

谢灵运,小名客儿,生于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家原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后迁居南方。灵运很小就被送到钱塘杜明师的道馆中寄养,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在江南小有名气。(他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名将车骑将军谢玄的孙子。

谢灵运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他一生的著述非常丰富,据近代人统计,见于著录的有21种,可惜大多散佚。今天能见到的除了《大般涅盘》译文外,还有90多首诗和4卷文。但他的主要成就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他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

(三)通读课文,讲解诗意:

本篇写作者贬官永嘉、久病初起登楼所见所感,抒泻了仁宦不得志的感伤情怀。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首句写俯视池中,不禁联想起虬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诗人借助想象的彩翼,化虚为实,把本属传说的动物描绘得相当逼真。次句写仰视飞鸿,想象它振翮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能所及,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躬耕,体力难济,无以自养,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徇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尽情发泄了仕途蹭蹬的满腹牢骚。徇禄不得志以至于及穷海,其郁闷之情已难以自遣,再加上秋冬以来便卧病在床,以至于连节候更替都不知道了,这无疑使心绪更加愁苦。郁闷至极,必须想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因而久病初愈便急于登楼眺望就写得入情入理。倾耳六句,诗人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形象鲜明。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涛声的神情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转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甚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诗品》引《谢氏家录》云: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吾语也。诗人梦见惠连而得佳句,这是出于某种灵感火花的触发,还是故神其说,今已无法得知,不过此联确实是天生好语,仕途蹭蹬的诗人久病初愈,初登池上楼,看到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中的柳林间,春鸟乱飞,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使一直被苦闷和忧虑缠绕着的诗人的胸怀得到暂时的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因而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据王若虚《滹南诗活》卷一引),胡应麟说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此却率然信口,故自谓奇(《诗薮》外编),正说明此联的好处在于自然天成,诚如鲍照所评: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这六句写诗人登临远眺,耳目所接,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写景如绘。然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到对隐居的向往。

诗最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祁祁二句写诗人因看到春景而引起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伤感情绪的共鸣。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楚吟指《楚辞招隐士》。而《招隐士》又是招寻隐士的诗,因之由此又引起以下离群索居等语。索居二句写明离群索居容易觉得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安心做到。这是一般而论,并非指作者自己。诗的最后两句即写明坚持节操不只古人能够做到,遁世无闷(《易经乾卦》)在自己已征验实现了。诗人在《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一诗中说:将穷山海迹,久绝赏心昭。可见他本来就把出任永嘉太守看作遁世归隐,所以此处才说无闷征在今。

灵运诗向有有佳句无完篇之讥,而此篇层次之间联系紧密,由托物兴词、感怀喻志、借景遣怀到决意隐居,转换自然,浑然一体,并且沟通并融化了玄言和山水,寓理于情,寄情于景,于汉、魏外别辟蹊径,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黄子云《野鸿诗的》),尤其是对春色的描绘,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以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画面鲜丽清新,再加上有池塘一联为全诗增色,因而愈加神光四射,引人入胜,因之可称佳句完篇俱在的上乘之作。

理清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四)品味结构:讨论

小结:

全诗大致分为三层,但衔接很紧密。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五)小结:

本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他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只是,语言过于深奥、句式缺少变化,因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也是显著的弱点。这些都有待于诗歌的发展来纠正。

第二课时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一)导语

谢眺,出身贵族,他的经历、思想以致创作方法都与谢灵运有许多类似之处,又与谢灵运同族,故称小谢。他是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之一,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诗歌对自然景色描写细致、生动,风格秀丽、清新。与诗人沈约开创的永明体对五言诗的格律化影响很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代表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检查2、解释字

(三)点击诗人

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谢眺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

(四)补充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还望:回头眺望。这首诗是写登三山时所见的美景何遥望京邑引起的思乡之情。三山:山名,在今南京西南长江南岸。

2.灞:灞水,源出陕西蓝田县,流经长安。涘:河岸。这句化用了王粲《七哀诗》中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一句。

3.河阳:县名,故址在今河南孟县西,离洛阳很近。京县:这里指洛阳。潘岳《河阳县》中有引领望京室。这两句用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还望京邑金陵的情景。

4.白日:明亮的日光。丽:附着。飞甍:飞耸的屋檐。

5.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这两句是说日光照在飞耸的屋檐上,屋檐高高低低,历历在目。

6.绮:锦缎。

7.静:或作净。练:白色的绸子。这两句是说天空中的余霞铺散开来像一片锦缎,澄澈的江水静静流动如一条白练。

8.覆:盖。覆春洲:覆盖了春日的小洲,形容鸟儿之多。

9.英:花。甸:郊野。

10.方:将要。滞淫:淹留,久留。这句是说离开了京邑将要在外乡长久的滞留。

11.怀哉:犹言想念啊。罢:停止。这句是说怀念故乡的忧伤使诗人停止了欢宴游乐。

12.佳期:指回归的日期。何许:何时。这句是说惆怅归期无定。

13.霰:小雪粒。

14.鬒(音枕):黑发。这两句是说怀着思乡之情,谁能不生白发呢?

(五)理清诗歌的结构

本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杂英满芳甸,写登山临江春晚美景。

第二部分:由去矣方滞淫至最后,写遥望京都的故乡情思。

诗人傍晚时分登上高山遥望长安,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观其中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句为最工,通过绮、练两个字,形象的道出了晚霞五彩缤纷的美妙景象和澄江的曲折及流水的清澈,练用在这里是再贴切不过的了。通过对比,一个是天上的云彩,一个是地上的小河,一个五彩斑斓,一个犹如白练,真是景色美妙绝伦。更兼小鸟在小洲上鸣叫,落花铺满了小甸。如此美景诗人怎忍离去,不知何日能再故地重游。同时更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六)思想内容赏析

这首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诗歌的前八句写他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

传诵的名句,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

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诗歌的后半部抒发诗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情。归期渺茫,日夜恩乡,诗人的头发怎能不斑白呢?诗歌围绕着望字着墨,章法严谨。诗歌对仗精工,

讲求声津,与唐代律诗相近,所以后人说他诗变有唐风。

21手术台就是阵地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1手术台就是阵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1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体会“陆续、连续、继续”的不同意思,并练习正确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3.了解白求恩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事迹,感受白求恩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工作负责、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危险环境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做手术的语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大夫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炮声的录音,学生查找有关白求恩的资料。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声录音。教师讲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板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位外国医生是谁?(白求恩)
2.说说你找到了哪些有关白求恩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到达延安,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毛主席曾写《纪念白求恩》一文。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阵地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手术台是阵地?是谁的阵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反复读几遍。画出不懂的词句,查字典或与同桌讨论。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白求恩的什么事?
三、检查反馈。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请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
学生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特别注意。翘舌音:镇、束。前鼻音:镇、敏、帘。“吼”字不要读成了“hǒnɡ”。
2.你能读准下列多音字吗?
大地大夫空地天空
挨打挨挨挤挤淹没没有
3.课文中有哪些好词语?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气焰嚣张当头一棒硝烟滚滚弹片纷飞
争分夺秒镇定敏捷
4.齐读词语。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提醒学生不要掉字,不要加字,要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朗读,先肯定优点,再委婉地指出问题。
2.课文主要写了白求恩的什么事?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能大概地说出来一点两点就可以,不要要求过高。(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仍坚守在手术台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他对工作是多么负责呀!)
3.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最使人感动的句子,和同桌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把感受批注在书上。
五、作业设计。
回家反复练习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感受战斗的紧张激烈。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白求恩,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大夫,他在激烈的战斗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伤病员。这一节课,我们再走进战场,走近白求恩,来细细品味他的崇高与伟大。
2.战斗已经打响了,请看大屏幕:剪辑的激烈的战斗场面。看完了影片,你有什么感受?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呢?
3.自由读2—4自然段,画出描写战斗场面的语句,读一读。
4.指名说找到的句子,点击出示。
①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②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③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
对比读这几句,你感觉到什么?(战斗越来越激烈,情况越来越紧急,白求恩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板书:弹落庙前不断爆炸火苗扑来
5.指导朗读这几句话,看能否让人感觉到越来越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全班齐读。
二、品词析句,感悟人物伟大精神。
过渡: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我们的白求恩大夫在干什么?
1.看投影图片:仔细观察白求恩的神情、动作,想象他与助手可能会说什么?
2.分组合作学习:找出在下列情况下,白求恩仍然坚守手术台的句子。①当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②当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③当火苗向手术台扑来。画出句子,认真读一读,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
(1)当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白求恩的表现。
出示句子: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
找出表示动作、神态的词,引导理解“仍然、镇定、敏捷”。(“镇定”的近义词是“沉着”“平静”。“敏捷”的近义词“灵敏”“迅速”“快捷”)板书:镇定敏捷。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白求恩给伤员动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现在环境更危险了,他还是那样忘我地工作,动作依然那么敏捷迅速,他的医术是那样高超!)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把写危险形势的词语读急促些,写怎样工作的重点词语读得重一些。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体会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非常负责。
(2)过渡:当炮弹不断在周围爆炸时,白求恩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来听听他是怎样说的吧!听录音朗读第三段。出示对话,请大家也来当白求恩和师卫生部长,同桌练习对话。指名分角色朗读,学生评议:他们读得怎样?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
在评价中使学生明白师长的语气先是着急,然后是再三恳求。而白求恩的态度坚决,心里平静。指导读好反问句:把“怎么能”改成“不能”好吗?为什么?反问表示更强烈的语气。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理解重点句(大屏幕出示)。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从白求恩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想的是什么?(他想的是受伤的战士,想的是医生的职责——救死扶伤,想的是自己也是一名八路军战士,而丝毫没有想个人的安危!)
“阵地”是指什么?白求恩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说明什么?(阵地本来是指战士打仗的地方,白求恩把抢救伤员看成与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们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
学生连起来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在万分危急的形势面前,白求恩对同志极端负责,忘我的工作着,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过渡:敌机依然在吼叫,炮弹不断在爆炸。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板书:继续)不好,火苗向手术台扑来了!
(3)出示句子(齐读):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读到这里,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引导想象当时的危险场面和白求恩忘我工作的情景。抓住重点词“争分夺秒,仍然”理解。这里更表现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
4.战斗胜利结束了,我们可敬的白求恩大夫终于走下了手术台,你想对他说什么?代表伤员说什么?(白求恩大夫,您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实在是太辛苦了!坐下来喝杯水,躺下来休息休息吧!千万别把身体累坏了!)
三、感情升华,拓展延伸。
1.深情讲述: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的近两年时间里,常常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他对同志无比地热情,抢救了无数受伤的战士,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一次抢救伤员的过程中他不幸感染,在病重期间还坚持工作。1939年11月他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留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白衣战士,人们修建了白求恩纪念馆。
2.出示白求恩纪念馆图片。配二胡曲《悲歌》,教师朗诵《白求恩之歌》。听了诗歌,你有什么想说的?
3.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像白求恩一样无私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如抗击非典的白衣天使。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消防官兵等。)全体起立!以少先队员的名义,向白求恩致敬!向所有默默工作,无私奉献的人们致敬!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播放自制的符合课文内容的炮弹爆炸等越来越紧张的场面的录音,学生同步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二、辨析近义词。
1.找到文中有“陆续、继续、连续”的句子读一读。
2.体会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陆续:表示有先有后,不是同时发生,也不是一下子结束,可重叠使用。
连续:表示一个接一个,不间断。
继续:必须在前面已交代过什么事后才能使用,表示事情连读下去。
3.选词填空:
我的妈妈()三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真的令我十分佩服!
电影快开始了,人们()走进电影院。
我放下奶奶打来的电话,又()做作业。
三、复习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词卡片,这些生字还会读吗?开火车读一读。
2.识记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吗?和大家一起分享。
3.指导书写:(出示会写字卡片)斗庙吼瓦帘秒
仔细观察田字格里每个字的位置。想想怎样写出来的字才美观?引导学生发现:庙是半包围结构,广字头一定要包住里面的字。“秒”的禾字旁第五笔为点,不写成捺。吼左边的“口”写小些,右边的“孔”写得大些。
4.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表扬优秀作业,并进行展示。
四、拓展阅读。
同学们,白求恩大夫逝世后,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纪念白求恩》,想不想看呢?大家可以去图书室借阅。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我们的图书室还有许多关于白求恩的故事书,下课后,想看的同学也可以去看看。
板书设计:
附:白求恩之歌
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我们用无边的哀悼来纪念您/这里——河边的石头/山上的野草/也在为您流泪/但是亲爱的白求恩大夫/您静静地安息吧/在您的后面/全世界被压迫的兄弟已经起来了/我们将追随您的光辉/高举新医学的伟大旗帜/向白求恩开辟的道路/勇往直前!

登泰山观日出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3、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认识泰山,导入课题

(课前播放泰山影像资料)

师:说到中国的名山大川,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鈥溛逶棱€?/p>

(出示齐读)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师:说到五岳,人们必然会想到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之称的泰山。

(出示齐读)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交流

(1)闻名中外

A、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

泰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无限风光,还因为它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泰山的闻名是因为它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游览胜地

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泰山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带着对泰山新的认识,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过渡:能够亲自登上泰山,一览泰山美景,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将共同学习第十七课,一起去鈥斺€敚ㄆ攵粒┑翘┥焦廴粘?/p>

二、抓住课题,理清文脉

1、师: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个部分内容(指名说)

请你快速找出相应的小节。

交流:2鈥斺€?登泰山 7鈥斺€?观日出

2、师:为了看到泰山之巅云开日出,作者凌晨就开始了登山。(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鈥斺€?小节,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登山过程的。

3、师:(黑板出示线路图)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线路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刚才所圈划的语句完成这幅线路图。(分左右部分,时间、地点)其余同学在书上的空白处试着画一画线路图。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

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

(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

三、深入研读,指导写作

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鈥斺€?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山势高)(指名读)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山势多变)

(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云雾美)

(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险)这山路真似九天银河,让人举步维艰。(指名读)

2、通过学习,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1)这四个句子都是写泰山,但是描写各不相同。你看鈥斺€敵鍪竞焐痔澹又校惴⑾至耸裁矗?/p>

小结: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但是,同样是比喻,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小结:不再是简单的比喻,比喻的同时还写出了云雾的动态美。谁能读好它,读出这种云雾扩展飘动升腾的感觉。

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3、这真是鈥湴孜砗崽欤稍票榱耄黄榛妹噪€澃U庠莆砘瓜裥┦裁茨兀磕忝强粹€斺€敚ǔ鍪驹莆硗计?/p>

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也试着来写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上两三句或者用上动态描写的手法。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交流、点评

小结:山的静与云雾的动相映成趣,这真是巍巍泰山多胜景,青山云雾共长天。

4、过渡:作者从凌晨两点半开始登山,到达日观峰,已是7点10分,这漫长而且艰辛的登山之旅,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5、(1)出示鈥溙┥饺粘鲡€澩计?/p>

师:用一个词语说一说这日出带给你的感受。(壮美蔚为壮观鈥︹€Γ?/p>

带着这样一种感受,自己先大声地读一读日出的过程并试着完成这样的填空。

(2)填空

(3)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抓住颜色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4)引读日出时的句子(这里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时形状的变化来写的。)

(5)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读好它

6、日破云涛万里红,看到日出,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鈥斺€敚ㄆ攵粒┾€湴。√舫隼戳耍舫隼戳耍♀€濃€溓椴蛔越€澞闶窃趺蠢斫獾模看又心愣炼耸裁矗?/p>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历经艰辛登上泰山的之后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难得一见的泰山日出的激动。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呼喊鈥斺€敚ㄒ粒┾€湴。√舫隼戳耍舫隼戳耍♀€?/p>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登临了泰山,仰泰山之鈥斺€敚ǜ撸涝莆碇溃焐铰分ㄏ眨廴粘鲋ㄗ忱觯M被垢惺芰俗髡弑扔鞯木睿栊吹谋普妗U獾翘┥焦廴粘稣媸氢€溣木锻ㄌ欤莆砥蘧⌒匾埽饺匠衾铩b€澣梦颐窃俣量翁猓崾颐墙裉斓难埃ǖ谑呖蔚翘┥焦廴粘觯?/p>

登鹳雀楼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登鹳雀楼》,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登鹳雀楼 》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birhunɡhɡāoshāndhǎi
qinɡrnmqulufnɡyyo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楼一()河一()红日一()绿叶
一()山一()人一()诗人一()老虎
四、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1、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2、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3、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五、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解释。
1、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②同意③按照()
2、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②进来或出去③收入()
3、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②将要③想要()
六、连线。
1、白日依山尽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2、黄河入海流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3、欲穷千里目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4、更上一层楼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
七、默写《登鹳雀楼》后回答问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朝著名诗人_______。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_________,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____________。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鹳雀楼》教材理解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材理解”,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灸人口、老少皆知的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五言绝句,也可能是唐人五绝中最好的一首。短短的二十字中,表达出登楼所眺望的山河景色之壮丽,与抒发了内心所涌现的哲思情怀之深邃。全诗由两个对句形式组成,巧合天成,丝毫没有任何匠意表现于其中,意境浑圆深远,并且将景色,理趣,情怀完整地消融统摄于这二十个字字珠玑的五言绝句之中。首先,让我们看看鹳雀楼这座古建筑。

二、鹳雀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南昌的藤王阁合称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旧址位于蒲州城西南黄河岸畔高阜处(今山西省永济市),始建于南北朝时代,为北周(公元557-580)蒲州守将宇文护修建,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五上说: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中条即中条山,在山西永济西南,山狭而长,东太行,西华岳,此山居中,故名中条。大河就是黄河。鹳雀楼由于前瞻中条山,下瞰滚滚黄河,气势显然宏伟壮观,又加上位置优越-西傍长安,东临洛阳,所以历代都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来此登临赋诗。《全唐诗》中便收录了有关鹳雀楼的诗不下三十首,当然王之涣这一首五绝便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古代的蒲州城是山西西南滨临黄河岸边的名城,远在战国秦昭王(秦始皇的曾祖父)时便在古蒲津渡口架设起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依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当时是以竹索修建,而横跨黄河两岸的浮桥因为大水汹涌的关系,所以时常发生桥断船沉的意外事故,一直到了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下诏重新建设浮桥。依照专家的说法,这座新建的浮桥是由两座连船百艘的曲浮桥相会合于河中的中间岛而连成。原先是竹索浮桥改为铁索浮桥,并且铸造了各重五千公斤的八尊大铁牛和八尊大铁人策铁牛分置于黄河两岸(即两边各有四铁牛四铁人)更在中间铸造了铁山二座,铁柱十八根作为铁锚,由粗约三十毫米的铁索连在铁牛铁柱上,八头大铁牛便像浮桥在两岸的桥头墩一样镇守着大河两边。这座跨河的蒲津浮桥虽然时有损坏,但经过维护保养,竟然一直使用到明朝!后来是因为黄河主流改道和河水泛滥,浮桥以及铁牛铁人才被埋在泥沙之下。1988年八月,考古学家在蒲州黄河故道上发掘出四尊镇桥铁牛、铁人,抹去泥沙后发现铁牛竟然不生?也不腐蚀,经化验是由七种金属铸成的。而在蒲州蒲津浮桥的这一端,便是临河的鹳雀楼之所在!鹳雀楼自宋代以后便不复存在,一种流传了很久的说法是元朝初年(1272年)为战火所毁,但由蒲津浮桥的厄运来看,鹳雀楼更可能也是因为河水泛滥,再加上原址所在已变成冲积平地而黄河又改道,故址远离黄河,使黄河入海流顿失所据,所以便失去了重建的意义。直到1997年年底山西永济市政府才择现址施工重建,估计2002年全部工程完竣。原楼高约三十公尺,占地约二千平方公尺,属唐式四檐三层结构的木质楼。现在重建的鹳雀楼外形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内部共有九层,高七十三点九公尺,占地约八千二百多平方公尺,再加上规划了北、中、南三个景区,分别是黄河文化游览区,人工湖(三十公顷左右)与休闲度假区,占地之广可以想见!

三、对鹳雀楼的古今变迁有了一个概括的认识后,让我们来看看王之涣这位诗人。令人很意外的是《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这可能跟王之涣没有参加京试有关,因为像他在当时这么有名的诗人而假如又具有进士资格的话,最低限度都能与几个诗人同传的。《唐才子传》对他的记载也很简略,我们还能知道一些他的生平事迹靠的是唐人靳能为他写的《墓志铭并序》这篇文章。另外就是唐河东人(即鹳雀楼之所在地山西永济)薛用弱《集异记》所载他与王昌龄、高适的旗亭画壁(注)风雅韵事。依靳能所载,他本家晋阳,宦徙绛郡,晋阳即山西太原,绛郡即现在的山西新绛县。太原王氏是山西的望族,而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就是那时定居绛郡的。《墓志铭》说他卒于天宝元年二月(公元742年),享寿五十五,依此往后推算得出他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他曾当过衡水主薄,但为人诬陷而愤然辞官,《墓志铭》说他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主要的诗作大抵是这十五年游历的切身体验之作。沿黄河的山西、陕西、甘肃数省北地在唐时是边塞,他被定位为边塞诗人也正因为他的诗作跟他的好朋友王昌龄、高适等诗人多写边塞生活有关。靳能说他的诗歌从军,吟出塞,皎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更赞誉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惜的是他的慷慨大略、倜傥异才不为时所用,而他最后却是老死于文安县尉这种地方小官任上。更可惜的是他的诗竟没有结集成书,仅流传下六首诗而已!《登鹳雀楼》便是这六首中的最出名的两首的其中的一首。(另一首是章太炎先生推为绝句之最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一首诗。对这一首诗的了解,依历代流传下来的解释不外两层意旨,像所有的绝句一样,精彩在第三、第四这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更是绝句中的精辟绝伦的佳句!第一层意思是指观赏景色而言,如果你想穷目力之所览而扩及千里之遥的美景尽收于眼前,当然要攀登上最上层才可能达致。登高望远,立足越高便看得越远,这个相同的道理应用在做人与为学也是如此。《登鹳雀楼》一诗的最后两句之所以获得极高的评价显然便是含着这深层意旨以激发、鼓励人向上的教诲才达致的,而这便是它的第二层意思。并且这第二层意思正好跟传统儒家的思想若合符节,《四书》中的《大学》里引《汤之盘铭》的话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管是道德的自我建立或是学问的探研正因为是无止境的,如此一来,一个对真实生命具有自省能力的人便不能须臾停顿下来,相反地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日新又新,向上、向更高的境界攀登。这也就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常告诫的做人不易,为学实难的真切意旨之所在。尤有进者,这两句诗所包含的意旨与《易经乾卦》里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完全一致。对真实生命具有自省能力的君子,当他们看到天地的健行不息,便觉悟到自己也要效法天道之健行不息,具体落实下来便是时时戒慎恐惧于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这个人生的永恒课题。这个人生的永恒课题当然就不是像三层的鹳雀楼这建筑物让我们可以轻易地攀登到顶层而尽览当前的山河之美,而是一个永远不能停下来、永远都能向更高处走的无尽历程。这样的一座精神的建筑物究竟有多少层?谁又能说得清楚明白?但是有一点却是很清楚明白的,当你的心灵的眼睛想要看得更辽阔、更深远,你便不能停下来,你在更上一层楼之后还必须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的义蕴竟如此深微精辟,然而光这样对全诗的了解仍未周延,你必须细细品味前面两句才能紧密圆融地将全诗贯通起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绝非仅仅写当前的景色而已。光芒四射的太阳依着中条山走向尽头表示了一天很快就要过去,暮色已起,黑夜还会很远吗?时间又岂曾等待过任何人?滚滚的大河向南流去,直抵风陵渡、潼关与汇流入黄河的渭水转向东流奔赴广阔无边的大海。孔子川上之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希腊的哲人赫拉克里图斯说:濯足流水,水非前水。河水滚滚,又何尝会停下来等候任何人?时间既无法逆转,河水更不会回流,那么人的生命呢?生命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古语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以一个五十岁的人做例子,我们很自然地说他活到现在五十岁了,但是很显然地你是从活的观点去说。假如你像海德格那样把人存在理解成是奔向死亡的存有去看的话,那么你便选择了从死的观点去说,这样一来,我们就说他死了五十年!每活一秒钟的同时就是每死一秒钟!这个道理,远在春秋时代在庄子和惠施所说物方生方死就早已明言了,不管是庄子道家的玄理或惠施名家的名理都同样成立。太阳逼向西山,一日就很快算是走完了,滚滚流水,尤其像黄河这样的大河它那浩荡急促的步伐,更让人惊觉岁月之无情!《登鹳雀楼》前面这一对句就是这样具体地扣紧人的生命讲!也正因为生命的匆匆,你不能愿春暂留,祈望美好的年华停顿下来!你也不能以人生七十才开始来欺骗自己。你必须切实地把握住这短暂的生命,向着那精神建筑物层层向上攀登,必如此,你才不枉此生!我相信我这样的解释才能把诗人内心要表达的景致、理趣、情怀完整地呈现出来。中国诗词里写景的地方很多时候往往是借客观的景物以抒发主观的情怀,而且也常常会借客观的景物去显发深奥的理趣,我认为《登鹳雀楼》前面的两句就绝非写景这么简单!五言绝句短短只二十个字,不像其它的体材能尽情抒写,所以二十字中所承载的意蕴便更为浓缩而不易如实地解读出来!同样是写黄河,也是盛唐的诗人李白的七言古体《将进酒》就写得异常清晰明确!他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对照着李白的《将进酒》去看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面的这两句诗,显然地后者便是具体地扣紧着人的生命讲而绝非仅仅写景而已是毫无疑问的了。古人说:诗无达诂。但是我却一直都认为:诗有定解。当然,望文生义和增益附会是跟定解完全沾不上边的,这一点我是敢断言的。如何能觅得到那个定解?我想假如不是长期浸润于其中恐怕是难以达致的。

五、然而这么美好的一首诗却很可能不是诗人王之涣所写的!作者可能是处士朱斌。最早记载《登鹳雀楼》为王之涣所写的典籍是《文苑英华》。这一千卷的著作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敕编的,《昭明文选》所选诗文迄于梁初,而此书则所录诗文起于梁末,其用意明显是在上续《文选》,并且书的分类编辑、体例亦大致相同!《文苑英华》由于是奉御旨编成,尽管内中仍不免错误,然而其权威性却相当地高,故此在书中第三百一十二卷载录了《登鹳雀楼》一诗是王之涣作后,殆属无可置疑的了。并且北宋阮阅编的《诗话总龟》卷十五上也说:河中府鹳雀楼,唐人及多,唯王之涣、李僧、畅诸诗最佳。王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南宋计有功的《唐诗记事》收录了上千名唐代诗人的诗作和记录了他们的事迹,卷二十六中王之涣条目下即载有《登鹳雀楼》一诗,可见当时并无异议!前文引用了《梦溪笔谈》则把王之涣写成王文奂,有一些《古今诗话》的版本则作王文奥,《司马温公诗话》则作王文美大致都属手民之误一类,在校勘学上这类形似而误的例子本来就是不胜枚举的,所以并不能用来证明《登鹳雀楼》非王之涣作。

但是,北宋元佑三年出现了一本名叫《国秀集》的书,这本薄薄只有三卷的小书在《唐书艺文志》并没有收录,北宋仁宗庆历元年编定的大部头的《崇文总目》里也没有提到这本书,可见唐末宋初此书已不通行。尤溪曾彦和在跋里说:《国秀集》三卷,唐人诗总二百二十篇。天宝三载国子生芮挺章撰。......浚仪刘景文顷岁得之鬻古书者,元佑戊辰孟秋,从景文借本录之,因识于后。芮挺章编的这本三卷的《国秀集》收录了由唐玄宗开元以来到天宝三年这三十多年间盛唐诗人八十五位的佳作共二百一十八首诗。这些入选的诗人都是他同时代的人。在该书的卷下里收录了王之涣三首诗,《凉州词》两首和《宴词》一首,而《登鹳雀楼》则列名处士朱斌作!在这二百一十八首诗中芮挺章也选了自己的诗两首,写序的楼颍也有诗入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这本书是诗社标榜之滥殇,但也承认所录率皆精美,非后来诗社所及,可见此书有一定价值。并且芮挺章跟王之涣是同时期只是稍后一点的诗人,所选王之涣的三首诗都与现在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相吻合,断无可能会把王之涣这一首《登鹳雀楼》误置朱斌名下!更何况王之涣在当时是颇具名望的诗人!并且和王之涣一起在旗亭画壁吟唱的好朋友王昌龄、高适这两位大诗人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不单止还健在,而且都正当盛年,王昌龄当时是四十六岁(王昌龄公元698-765),而高适则是四十二岁(高适公元702-765)。这两位大诗人都在唐代宗永泰元年才去世,竟然没有向芮挺章抗议他把他们的亡友王之涣的诗误作朱斌所写,这真难以致信!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是《登鹳雀楼》一诗不是王之涣写的而是朱斌写的。这样一来,长期被认为是王之涣的名诗竟是另有作者!但是朱斌又是何许人也?《国秀集》只说他是处士而已,除此之外,我们竟对他毫无所知!南宋初年的大诗人范成大是吴郡人,他在他的《吴郡志》里引用到唐代张著的《翰林盛事》说《登鹳雀楼》是吴郡人朱佐日作。这个朱佐日又是何许人也?假如他跟朱斌是同一个人的话,那么我们就知道朱斌除了是处士外,他还是吴郡人。这是南宋高宗时期,也是我们最后听到关于朱斌的消息!

六、正因为很难断定这首名诗究竟是王之涣写的还是朱斌写的,所以清初康熙四十六年御定的九百卷的《全唐诗》就谨慎起来,这部大部头的诗歌全集收入唐代和五代共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作、作者共二千二百余人。而在二百零三卷里录有朱斌《登鹳雀楼》,但在注里说:一作王之涣诗。在二百五十三卷里录有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在注里说:一作朱斌诗。这种审慎不偏颇的态度我觉得是必要的。奇怪的是最流行的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选辑的人是蘅塘退士,他在卷五五言绝句底下选了《登鹳雀楼》一诗,并且很笃定地认为是王之涣写的!更奇怪的是他的《唐诗三百首》卷二七言古诗底下第一首就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四句诗里竟然没有一句是七言的!为什么他说是七言古诗?有根据吗?你觉得能成立吗?我倒好奇了。陈子昂擅长写五言古体歌行,四言诗也流传下来一些。但是我到现在还无缘拜读过他的七言古诗,你读过吗?《登幽州台歌》一诗明明是一首五言歌行体,为什么蘅塘退士说它是七言古诗?费解!

《登鹳雀楼》一诗不管是王之涣作或朱斌作。无疑已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依我的评价,我是把它放在唐人五绝之冠这样崇高的地位。所持的理由,正如我上面解释这首诗,它是仅仅使用了二十个字便把景致、理趣、情怀圆融紧密地统合起来。并且,在这首短短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里,除了是字字珠玑外(前面两个对句包含着两层意旨,后面两个对句也包含着两层意旨!),也充分地展现了诗歌中的盛唐气象!而当时的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亦然,都高度地显示出国力上升到让那些文艺工作者在高度自信下所产生的作品在在都展现出了恢宏的气魄,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三、四十年!同样是五绝,我也特别喜欢祖籍河东(鹳雀楼所在地山西永济)的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也是巧妙地使用了两个对句圆融紧密地将景致、理趣、情怀统合在一起。意境亦异常高妙,并且诗人将自己虽然处于恶劣环境下,仍然固守着坚毅不移的意志、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特立独行的精神如实地表达无遗!短短的二十个字的诗中,绝、灭、孤、独等消极字词的大量使用,固然增添了诗中悲怆苍凉的慨叹,(淮海词最擅长使用这种消极字词去表达出人生的孤寂、落寞、无奈与悲怆的情怀,并且营造出一种文学上凄美的意境!像《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连用了失、迷、无、断、可堪、孤、闭、寒、斜阳、暮等消极字词,组合成一幅情感的失落与生命的无奈的凄美画面!)然而就是欠缺了《登鹳雀楼》那种盛唐气象!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江雪》稍逊于《登鹳雀楼》。尽管仍不能确定《登鹳雀楼》一诗究竟是王之涣作或是朱斌作,但是有一点我敢确定地说:像这样的诗必能永存天地间!同样是登临,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对李白的《忆秦娥》真是推崇备至!他说: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正如我在《崔颢黄鹤楼试释》一文中,我已经第一次质疑了王国维先生的论点,(他在《人间词话》一书里有很多地方表现了自我膨胀与过当的评论,竟无人敢质疑于他,费解!)我想李白是不敢叫崔颢闭嘴的。读完了以上对《登鹳雀楼》一诗的《试释》后,你认为李白会叫王之涣或朱斌闭嘴吗?答案假如是否定的话,那么你不觉得王国维先生实在是太颟顸了一点吗?

(注)薛用弱《集异记》如此记录旗亭画壁事:开元中,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有梨园伶官十数人会燕,三人因避席隈映,拥炉以观焉。俄而妙妓四辈,奏乐,皆当时名部。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者为胜。初讴昌龄诗,次讴适诗。之涣自以得名已久,因指诸妓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即终身不敢与子争。次至双鬟发声,果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云云,因大谐笑。诸伶诣问,语其事。乃竞拜,乞就筵席。三人从之,饮醉竟日。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登飞来峰》导学案


《登飞来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登飞来峰》,了解诗句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2。

自学提纲:

1.自读古诗,读通读顺,自学字词。

2.再读古诗,读出韵味、节奏。

3.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4.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典故,体会诗句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诗的写作特点。

自学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飞来峰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

2.理解句意。

飞来峰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闻说鸡鸣见日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最高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的诗句是:(),()。

合作探究: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2.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诗的写作特点。

拓展训练: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堂清检测:

一、默写古诗《登飞来峰》。(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1.诗中抒发作者登上飞来峰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2.全诗借景抒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回答问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向我们揭示出一条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堂清结果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西林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句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蕴含的哲理,感受诗的意境。

2.体会作者通过诗歌告诉我们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2。

自学提纲:

1.自读古诗,读通读顺,自学字词。

2.图文结合,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3.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诗人看出来了吗?诗人为什么看不出庐山的样子?

4.诗中哪两句诗点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自学检测:

1.解释加点的字词。

横看成岭侧成峰:( )()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划出诗的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理解句意。

题西林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近高低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缘身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格言来概括诗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合作探究:

1.图文结合,理解句意。

2.这首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拓展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将《登飞来峰》和《题西林壁》进行比较学习。

3.背一背其他有关写庐山的诗。

堂清检测:

二、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填空。

1.用一句格言来概括诗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为人处世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一首有关庐山的诗。

堂清结果

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鹳雀楼》教学札记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札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情调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8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学写入,欲两个生字。

3、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提示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学,进一步读好、背好古诗,

学写其它5个生字。

教学过程:(略)

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

古诗《登鹳雀楼》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根据母语的习得规律,认定学习语言是主体能动地把在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则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书活动内化课文语言,同时接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教学强调主体因素,重视整合效应,明确提出以培养语感为核心,以指导读书活动为经,以字词的训练为纬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坚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基本教学策略。教完古诗《登鹳雀楼》后,对此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一、学情调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古诗这种语言材料是一种结晶体,蕴藏着很深的智慧和哲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对于诗意及蕴含的道理还不明白。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2、对学生能力经验的调查

二年级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3、对学生需求的调查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寻文明像,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明像才能入境;入境便可悟情。我国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说: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必须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模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的打火石。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在学习第一行诗句时,我充分运用他们已学过的课文《夕阳真美》中的相关语句,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入境悟情,教学效果显著。此外,在本节课中,我也注意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以上几点是我执教后的不成熟的想法,我反思之后,在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比如,我这节课主要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来组织教学的,但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总担心放开了会收不拢,所以在体现学生学情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对学生的学情预测得不够准确,起点稍低了点,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还不够老练,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还有,对多媒体的操作还不够熟练。一是黄河入海流的画面本应图、文、声立体输出,结果黄河水只闻其声,不见其景,当时我只能随机应变,运用音乐创设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去描述,仿佛看到的情景及自身的感受。二是在学生写字时我是配的优美典雅的古筝乐,结果课件并未播放。

不过,不管是得还是失,对我来说都是一种收获。通过讨论、试教,我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凡事都在发展,我也会不断鼓励自己,用取得的收获增强自己的信心,用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我要将它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不断钻研,不断改进,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问题探讨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登鹳雀楼》问题探讨”,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图中的山是中条山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说:中条山,在山西省(永济县)东南部,位于鹳鹊楼的东面。资料记载: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县西南古蒲州城上,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后被大水冲垮;蒲州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境内,黄河从其西侧自北往南流。总之,鹳鹊楼所在的古蒲州城位于黄河东岸,中条山又位于鹳鹊楼的东面。从插图上看,近处是鹳鹊楼,图中的山地位于黄河对岸,与鹳鹊隔黄河遥遥相对。所以,插图中的山是鹳鹊楼西面亦即黄河西岸远方的山地,而非位于鹳鹊楼东面的中条山。

图中的太阳是朝阳还是夕阳?

如前所述鹳鹊楼位于黄河东岸。从插图上看,太阳位于黄河对岸亦即黄河西岸或鹳鹊楼西面远方的群山丛中,所以插图中的太阳是夕阳而不是朝阳。

但请注意,解释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还朝阳是不能用插图作为依据的。因为插图是后人根据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原诗意境配加的,它是否准确表达了王之涣的意思,谁也不能肯定,但起码能说明插图作者的观点:《登鹳鹊楼》诗中的山不是中条山而黄河西岸的山地,白日依山尽写的是夕阳。

怎样在这幅插图上确定方向?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套用平面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法则,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方向,并得结论:图中黄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流,即从插图的左侧流向右侧。

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大家知道,这是一幅景观图,在这种图上只能根据图中所绘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实际方位(如此就需要对图中反映的地物进行实地考察),或根据插图中提示的规律(如太阳升落方位等)来定向,而不能用平面地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法则来定向。否则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后果。例如,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向,鹳鹊楼岂不跑到黄河南岸了吗?还有,在鹳鹊楼上看,太阳又怎么能在北方升起或落下呢?如此等等。

图中黄河是什么流向?

综合各种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鹳鹊楼位于古蒲州城上,而蒲州位于晋陕交界,黄河东岸,永济县境内,这里的黄河是南北流向,即从北向南流。反映在插图中,流向应该是自右下向左上或大致从右侧流向左侧,而不是自左侧流向右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调查发现,除教师采用的定向方法错误以外,还与插图本身采用的透视角度有关,建议教材再版时对插图略作修正。

《登金陵凤凰台》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微课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www.jab88.com/j/9377.html

上一篇:一枚金币 下一篇:一棵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