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3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高中圆周运动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7

第3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3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第3课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1、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19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运动重新高涨,走向国际联合;

项目

基本概况

原因

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使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②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

时间

1857年至1859年;

概况

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涉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认识

表明资本主义世界性市场在欧美大陆形成;

后果

经济危机爆发,激化了社会矛盾;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是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的根本原因;(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深入理论研究和组织工作;2、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1)时间地点:1864年,英国伦敦;(2)基本认识:①国际工人协会是新的国际工人组织和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②国际工人协会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③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灵魂(主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实际成为第一国际的指导思想)3、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意义: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点拨:“新”突出表现在工人运动进一步走向国际联合。二、国际工人运动的光辉顶点:巴黎公社革命;1、历史背景(1)国际背景:《共产党宣言》发表和第一国际成立的影响;马克思说“公社无疑是国际精神的产儿。”(2)国内背景:法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围攻巴黎,激化了法德之间的民族矛盾;②国防政府卖国,临时政府投降,激化了阶级矛盾;2、革命历程

普法

战争

民族

矛盾

九四

革命

第二

帝国

第三

共和国

国防

政府

临时

政府

阶级

矛盾

对内:解除工人武装②

对外:草签卖国条约①

318

革命

巴黎

公社

激化

推翻

建立

激化

1870年

1871年

※注角:①法德草约:☆签约时间:1871年2月;☆草约性质:梯也尔临时政府与德国签订的投降卖国条约;☆主要内容:法国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一部分给德国;②临时政府对内政策:调集军队,袭击蒙马特尔高地和梭蒙高地,准备解除工人武装;③法国大革命以来国家政权的演变:

1792

1804

1830

1848

1852

1870

波旁

王朝

第一

共和国

第一

帝国

复辟

王朝

七月

王朝

1814

第二

共和国

第二

帝国

第三

共和国

八月

起义

拿破仑

称帝

拿破仑

失败

七月

革命

二月

革命

破拿巴

称帝

九四

革命

吉伦特派

的统治

雅各宾派

专政

热月党人

督政府

拿破仑

执政府

3、革命措施

项目

基本概况

点评

政权建设

①打破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四废: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旧议会;被称为“伟大的创举”,是巴黎公社最成功的经验;四立:建立国民自卫军,工人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②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社会经济

①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反映了所有制的变更,最能体现出公社政权的阶级性;②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③规定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即年薪6000法郎);

点拨

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4、巴黎公社的失败

项目

基本概况

失败标志

1871年5月底,临时政府把巴黎公社扼杀在血泊之中;

失败之因

客观原因

普法反动军队的联合镇压;

主观原因

①没有乘胜追击反动势力;

都属于公社

政策的失误

②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③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④没有建立有效的工农联盟,孤军作战;⑤没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工人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

马克思:“巴黎公社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突出反映巴黎公社革命的突发性和偶然性。5、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1)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4)公社人民的斗争精神永垂史册;※归纳总结:1、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主要经济危机:(1)1825年,英国,第一次经济危机;(2)1847年,欧洲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3)1857~1859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19世纪60年代前后工人运动的特点:(1)以政治斗争,暴力手段为主;(2)有一定程度的组织性;(3)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4)逐渐走向国际联合,具有国际性;(显著特点)(5)从总体上看,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相关阅读

第3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点拨提示:1、苏(俄)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三个时期:(1)1918~1920,三年国内战争时期;(2)1921~1925,国民经济恢复时期;(3)1926~194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关于列宁:

(1)逝世:1924年1月21日;(2)评价:①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②苏联党和国家的缔造者;③捍卫、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3)活动:①1903年领导创建社会民主工党,1912年布尔什维克党;②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进行斗争;③提出《四月提纲》;④领导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⑤领导粉碎了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⑥制定了新经济政策;⑦创建了共产国际;⑧倡议建立苏联。3、社会主义建设总概貌:

(1)内容: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步骤:先工业化,后集体化;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历史背景:(1)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2)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设备的落后农业国;(3)国际形势严峻,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2、主要目的:(1)用现代技术改变落后的工业农业;(2)增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3)为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主要目的:使苏联发展为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国家;4、方针制定:联共(布)十四大(1)时间:1925年12月,(2)内容: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3)意义:标志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5、基本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6、主要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1)原因:①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封锁苏联,苏联必须建立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改变工业落后面貌;②增强苏联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2)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工业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最大区别;7、具体建设:实施五年计划建设;(1)实施概况:①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②卫国战争前,苏联共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其中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2)突出成就:①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②1937年,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历史背景: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方针制定:联共(布)十五大;(1)时间:1927年12月;(2)内容: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3、基本任务: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核心内容)4、基本形式:实施集体农庄;5、主要措施:(1)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2)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3)消灭富农;6、实质:一场深刻的农业社会主义革命,是对小农经济的强制性的社会主义改造;7、历史作用:(1)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2)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8、面临问题:(1)违背了农民自愿的意愿;(2)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3)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业长期落后;(4)使工农联盟再次出现危机,加剧了社会矛盾;9、基本认识:(1)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保证工业化的实现,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点;(2)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标志苏联放弃了列宁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1、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为积累发展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5、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四、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1936年苏联新宪法:(1)历史背景:

国家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实现

经济结构(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

阶级结构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苏联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主要目的:从法律上巩固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果,全面反映苏联政治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即把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3)制定通过: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①时间:1936年;②内容: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亦称《斯大林宪法》)(4)主要内容:①国家性质: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②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③政治基础: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5)历史意义: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宣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根源是1936年新宪法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斯大林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体制或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2)形成因素: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②内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③斯大林等领导的个人因素;(3)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项目

主要特点

经济

方面

①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本质特点)

政治方面

①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②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4)体制评价:

项目

基本评价

表现

积极性

在以后的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①短时期内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②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③为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奠定了基础;

消极性

①经济管得过死,缺乏动力活力,导致经济效益十分低下;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专断,压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日益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启示

①制定经济政策要依据当时的社会形势;②制定经济政策要依据国情;③经济政策要适时调整、与时俱进;

(5)斯大林体制下的恶劣事件:

事件

项目

基本概况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时间

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30年代相当严重;

表现

①斯大林被奉为神明和真理的化身;②斯大林凌驾于党和国家之上;③过分夸大斯大林的功绩;

①斯大林的个人威望空前提高;②小生产经浏览农民意识是温床;③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根本原因)④沙皇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历史根源)

1935~1938年苏联的肃反运动

时间

1935~1938年;

概况

①大批无辜的党政军优秀领导人和著名知识分子遭到清洗;②普通干部和群众被以各种罪名遭到清洗;③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粗暴的破坏和践踏;

①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导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②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等问题的错误认识,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直接)③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根本原因)④国际反苏势力猖獗,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险恶;(客观原因)

后果

①使个个崇拜更加盛行,体制更加僵化,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②严重破坏了社会科学文化资源和各级干部资源;③导致苏联卫国战争初期苏军失利;※归纳总结:1、斯大林体制、个人崇拜和肃反运动之间的关系;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935~1938年肃反运动

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

更加僵化

更加僵化

更加盛行

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书设计: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应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简单了解“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实践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建设提上日程。1953年,中共中央在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路线: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完成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实施: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5.成就:到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由此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的要求,早日建成。

2.过程:

农业:1953年,全国各地试办以、为特征的。

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兴起了兴办的高潮。

手工业;年,全国开始试办。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和的策略,运用、

和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的政策。

4.意义:到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50到70年代的探索和失误

1.成功的探索:

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变为。

④1960年冬,提出“、、、”的八字方针,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2.探索中的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1958年,发动的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年的文革,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瘫痪。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二、经验教训

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充分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归纳概括二十年(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①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估计扩大化。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经济建设。

(2)原因:①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务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②主观原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3)教训:①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④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⑥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中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有何不同?与苏联相比,中国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1)政策、措施:①苏: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②中: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进行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实现和平过渡。

(2)政治特色: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例1.(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解析:B可以用排除法。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还不能说已经充分暴露,排除A项;C项是内容不是原因;D项不符合纠“左”的史实;由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因此选B。

例2.(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解析:A.由于“左”倾错误,当时中共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例3.(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

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

“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A.据题干中“农民”图片注释“1953年”,

可排除B(发生于城市)、C(发生于1958年)、D

(发生于1978年)。

例4.(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解析:D.从图中的文字和数字可以看出,它反

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的有关内容,而“大跃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它犯的主要是速度问题上的错误,因此D项正确反映了图片的信息,是正确答案。

例5.(08年广东单科,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解析:

本题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行命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把握,题目难度不大,但对教材的熟练程度是解答的关键。第⑴问“道路”的归纳应把当时新中国的探索与建设结合起来分析,明确其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而“建设成就”主要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概括;第⑵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⑶问也是依据教材进行概括。

答案:

(1)① 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走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② 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的建设成就有:一五计划时期工矿业建设成就尤为突出,主要有鞍山钢铁3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① 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的运动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② 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主观上急于求成,客观上脱离实际,犯了“左”倾错误。

(3)历史意义: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②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国两制理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题的根本指导。

一、单选题:

1.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2.(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社高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右图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建国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B.“一五”计划建设

C.“大跃进”运动D.大生产运动

4.通过右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②以高指标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③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

6.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会使人振奋。下列口号在中国历史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实业救国”②“民主科学”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7.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

A.“大跃进”时期B.人民公社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8.(2005年江苏卷)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9.(02苏粤18)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箱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该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期间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04辽宁广东1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2.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3.(2007全国文综一)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14.(2007山东文综)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5.(2007广东理科基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公布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下图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图中文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材料三 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

材料四 下图是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你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4分)

 

(2)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的凤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对经济建设的哪些启示?(6分)

17.(2007江苏卷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ACCDABADBB11-15.ADBDB

二、非选择题:

16.

(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4分)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2分)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4分)

教训:不能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分)

(2)由外出逃荒到农业大丰收。(4分)

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

(3)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党的领导。(6分)

17.答案要点:(共13分)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A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③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④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应把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方针和意义影响;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把握中共八大的背景、内容与意义影响;把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大二次全会总路线的实质与危害。简单了解“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的概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实践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建设提上日程。1953年,中共中央在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2.路线:要求在实现的过程中,完成对、和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3.方针:优先发展,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实施: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5.成就:到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由此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目的:为了适应的要求,早日建成。

2.过程:

农业:1953年,全国各地试办以、为特征的。

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兴起了兴办的高潮。

手工业;年,全国开始试办。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和的策略,运用、

和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的政策。

4.意义:到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50到70年代的探索和失误

1.成功的探索:

①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③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中国尽快地从变为。

④1960年冬,提出“、、、”的八字方针,调整失衡的国民经济。

2.探索中的失误:

①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1958年,发动了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1958年,发动的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④—年的文革,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几乎瘫痪。是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

二、经验教训

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充分认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4.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归纳概括二十年(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1)失误:①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估计扩大化。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片面追求单一的生产关系,追求大规模和高速度。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民公社化运动变革生产关系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冲击经济建设。

(2)原因:①客观原因:人们对错综复杂事务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中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及中国革命、建设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需要一个过程。②主观原因: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的认识和分析发生了偏差,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得不到认真执行,党内民主得不到充分发扬,党的领导干部缺乏严格监督;毛泽东晚年,个人崇拜现象严重,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没有正确处理左、右倾错误的关系,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从而造成了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3)教训:①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制定出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方针;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④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⑤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⑥一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中苏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政策、措施有何不同?与苏联相比,中国政治制度有何特色?

(1)政策、措施:①苏:十月革命后把大工业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但其基本做法是没收私人资本。②中: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进行三大改造;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赎买,实现和平过渡。

(2)政治特色: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例1.(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解析:B可以用排除法。在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还不能说已经充分暴露,排除A项;C项是内容不是原因;D项不符合纠“左”的史实;由于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开始了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因此选B。

例2.(08年广东理基,65)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解析:A.由于“左”倾错误,当时中共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例3.(08江苏,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

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

“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A.据题干中“农民”图片注释“1953年”,

可排除B(发生于城市)、C(发生于1958年)、D

(发生于1978年)。

例4.(08上海历史,A组14)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解析:D.从图中的文字和数字可以看出,它反

映的是1958年大跃进的有关内容,而“大跃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严重的“左”倾错误,它犯的主要是速度问题上的错误,因此D项正确反映了图片的信息,是正确答案。

例5.(08年广东单科,28)(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5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讲话说:“我们……是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应当高明些,后来者居上嘛!我看我们的共产主义,可能比苏联提前到来。”

——转引自沈志华等《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

问题:

(1)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革命道路?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哪些建设成就?(5分)

(2)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了哪些运动?这些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4分)

解析:

本题以建国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行命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把握,题目难度不大,但对教材的熟练程度是解答的关键。第⑴问“道路”的归纳应把当时新中国的探索与建设结合起来分析,明确其是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与中国国情结合的产物,而“建设成就”主要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概括;第⑵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第⑶问也是依据教材进行概括。

答案:

(1)① 在向“先生”学习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了的中国式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走一条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② 1958年前,新中国取得了的建设成就有:一五计划时期工矿业建设成就尤为突出,主要有鞍山钢铁3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为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① 为了“后来者居上”,毛泽东发动的运动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运动。② 运动出现严重失误的主要原因:主观上急于求成,客观上脱离实际,犯了“左”倾错误。

(3)历史意义: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指导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路。② 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③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明了方向。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一国两制理论,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统一问题的根本指导。

一、单选题:

1.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

A.工商业改造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D.土地改革

2.(2006年全国高考广东卷9)“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社高潮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3.右图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事件有关的是:

A.建国初期的增产节约运动B.“一五”计划建设

C.“大跃进”运动D.大生产运动

4.通过右图可以得到的信息是: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②以高指标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③建设社会主义急于求成④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某地一大宅院门的灰墙上一副墨字对联依稀可辩:“放开肚皮吃饱饭,鼓足干劲搞生产”,横批是“多快好省”。这幅对联最早应该书写于

A.20世纪50年代末B.20世纪60年代末

C.20世纪70年代初D.20世纪70年代末

6.口号代表一种精神、一种希望,会使人振奋。下列口号在中国历史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实业救国”②“民主科学”③“自强”“求富”④“超英赶美”

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④①②D.④①②③

7.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

A.“大跃进”时期B.人民公社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8.(2005年江苏卷)下列史实的先后顺序是①“一五”计划的完成②中国代表团出席万隆会议③中共“八大”召开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①③D.④②③①

9.(02苏粤18)下列各项,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小孩找出他父亲的铁皮箱要交给街道干部用来炼钢。这个场景应该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期间B.“大跃进”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04辽宁广东1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2.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3.(2007全国文综一)图六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14.(2007山东文综)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5.(2007广东理科基础)“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麻城和福建南安的田野上腾空而起。”这则报道可能发生在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B.“大跃进”运动期间

C.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D.杂交水稻推广后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公布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材料二 下图是某一历史时期的图片:(图中文字是:“……,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材料三 凤阳花鼓有一段歌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嫁出,不见新娘进凤阳。”

材料四 下图是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是什么运动?具有什么特点?结果如何?你能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4分)

 

(2)与材料三相比,材料四中的凤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8分)

(3)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得出对经济建设的哪些启示?(6分)

17.(2007江苏卷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中共)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么?(4分)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

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之间的关系。(2分)

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ACCDABADBB11-15.ADBDB

二、非选择题:

16.

(1)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4分)

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2分)

结果:浪费了资源和民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了1959-1961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4分)

教训:不能按主观意愿办事,要尊重客观规律;应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分)

(2)由外出逃荒到农业大丰收。(4分)

原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分)

(3)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要坚持党的领导。(6分)

17.答案要点:(共13分)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施"一五"计划,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意义:A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③具体表现: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原因: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答出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的意思亦可)

④邓小平理论继承了八大路线,同时又有所发展和创新。

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教学设计方案
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重点: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第二国际的建立;列宁主义的诞生
难点: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的异同及产生不同点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
在课前(最好提前一个星期)布置,启发学生思考——第二次工革命时阶级关系会产生什么影响?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会产生什么发展变化?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就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比较、分析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的新发展:第一,自发性斗争明显减少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斗争增多了,工人阶级比以前更讲究斗争艺术了。第二,合法性斗争成为主要形式,暴力性的武装起义几乎不见了。第三,此一阶段经济斗争多过政治斗争,第四,由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家迅速成长起来,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的相继建立。
二、第二国际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比较第一国际与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异同。
关于“修正主义”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的内容,分析、讨论“修正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最后,教师应指出:①修正主义者是在形势起了变化的条件下,即工人生活状况明显改善并得到应有的政治权利,武装起义已没有可能性的条件下,去探索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途径、新方式。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应该允许,不必大张挞伐。②他们提出的新观点,确实有不少荒谬的,但是,也有若干正确的论述经过实践检验是得到证实的。例如,认为西欧已不可能进行胜利的城市武装起义(思格斯也如此认为)。预言中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各国中将占人口中的大多数。阶级斗争未必是越来越尖锐,缓和的趋势是存在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结论已经不是注定不变的规律等。这些已被证明是正确的论点,当然不应该一概扣上“修正主义”帽子,予以否定。
三、列宁主义的诞生
引导学生联系本章第一节中,俄国帝国主义的特征的形成,分析列宁主义诞生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社会根源:其一,农奴制改革完成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俄国工业发展起点过低,仍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等西方国家。19世纪末,俄国仍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其二,俄国的落后,究其原因,完全是封建残余造成的恶果。其三,农奴制改革只是为了巩固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和维护封建贵族的地位,并没有尊重人的价值和人权、自由、民主的意思。相比之下,俄国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所以,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坚持“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坚持制定组织纪律严明的党章,是符合俄国的国情,为保证革命斗争的胜利所必要的。
历史条件:①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成为独立政治力量。②80年代,普列汉诺夫开始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俄国出现第一批马克思列宁主义小组。③20世纪初,列宁完成了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④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列宁在会上进行的斗争,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个派别的出现。

小结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开始逐渐改善工人待遇和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俄国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终因封建残余的严重存在,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同时,俄国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所以,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可能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合法斗争方式。而俄国劳动人民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在沙皇封建专制统治下,蕴聚着强烈巨大的革命力量。这一切都为列宁主义在俄国提供了社会基础。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链索中最薄弱的环节,孕育着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因素,此时已具备并且在发展了。
课堂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分三大部分进行学习和掌握。第一,要了解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阶级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作用四个方面。第二,要了解第二国际的产生及其活动,包括第二国际成立的标志,历次国际会议的内容和后期修正主义泛滥与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第三,要了解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它既是俄国工人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斗争的产物。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认识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构成了19世纪晚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一、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1.19世纪晚期欧美的工人运动
(1)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2)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相继建立
(3)开展有组织的斗争,采取合法斗争方法
(4)取得政治权利,开展经济斗争
2.第二国际的建立
(1)第一国际成立的标志
(2)关于“五一”节
①1886年关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②1889年第二国际巴黎大会决议
③1890年的“五一”节
3.第二国际的活动
(1)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
(2)第二国际的历史作用
(3)关于“修正主义”
(4)产生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5)如何实事求是地认识
二、列宁主义的诞生
1.列宁主义诞生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2.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