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

海底世界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世界史经济史专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史经济史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两化”趋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脉络三个小专题。每个小专题包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实用构成部分。

小专题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两化”趋势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形成过程:①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初步形成:19世纪六七十年代。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对外强占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和地区被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其标志是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③最终形成:二十世纪初。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高潮,世界被瓜分殆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世界市场的作用(评价):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②列强对世界其它地区国家的侵略、宰割,使亚非拉国王地区陷入长期落后状态,但客观上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建立背景:随着二战胜利的临近,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秩序;二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惟独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②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③作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2)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过程、意义。①过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②意义:尽管在体系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①背景:二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和依赖的程度加深。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开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②成立:1993年底,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时,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③宗旨和原则:世贸组织是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它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即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来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④作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和作用:中国于2001年11月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正式成员。影响:中国加入世贸,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中国加入世贸,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世界来说,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3)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发展趋势及经济全球化的利弊。①原因:市场经济制度是运行方式;新科技革命提供物质条件;国际金融是催化剂;跨国公司是主要力量;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②趋势表现:国际贸易的增加;世界市场的扩大;国际分工的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双刃剑):①积极作用(利):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②存在的问题(弊):一是剪刀差。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在世界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等原因,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二是共命运。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三是主导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主导权,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和挑战。4.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1)欧洲经济区域一体化:①背景: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使欧洲人民意识到不能再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欧洲联合的必要性强烈的表现出来。②进程: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57年,六国首脑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布鲁塞尔宣告成立。1967年,以上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同年,欧洲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1985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提出;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2002年1月1日正式启用。③意义: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欧元的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2)北美自由贸易区: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美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因此,三个国家开始建立区域经济组织,以求与欧共体等抗衡。②过程: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③作用:在经济上形成互补。促进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3)亚太经合组织:①背景: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②过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美国等12个国家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③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其合作方式被看做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④作用: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还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新课标版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1):开辟新航路(1)东方的诱惑: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2)新航路的开辟: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10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3)走向会合的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被称为“价格革命”。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海上马车夫”: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许多钱财。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当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2)“日不落帝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人海外贸易的竞争。1588年,西班牙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不久,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英国在殖民争夺战争中,先后打败荷兰、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3)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3):第一次工业革命(1)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由于呢绒出口剧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以后,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从工场到工厂: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革命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3)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04):第二次工业革命(1)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发电机、电动机先后问世,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也日益完善。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2)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3)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汽车越来越多,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5.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2)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6.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2):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洲联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了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美国加强了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根据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w.w.w.k.s.5.u.c.o.m7.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0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w.w.w.k.s.5.u.c.o.m(1)经济向全球化发展:w.w.w.k.s.5.u.c.o.m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2)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

二.规律小结

1.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包括经济体系(世界市场)、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和殖民体系三大部份。其形成可分为工场手工业时期(萌芽)、蒸汽机时代(初步形成)、电气时代(最终形成)三个阶段,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时期的经济政治格局密切相关。w.w.w.k.s.5.u.c.o.m3.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关系:(1)两面性:区域化的开放性——促进全球化;区域化的排他性——阻碍全球化;(2)发展性:区域化(当前表现)——全球化(最终归宿);(3)统一性:较长时期内二者将并存、并行,共同影响世界局势。4.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5.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建立了世界性的商业帝国。在殖民争夺的斗争中,英国最终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野蛮掠夺,客观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w.w.w.k.s.5.u.c.o.m6.18世纪60予代,英国棉纺织业出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研制的改良蒸汽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7.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强大的实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立起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8.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9.欧洲联盟成员国的合作领域色括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这加快了欧洲一体他的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存在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发展有一定影响。10.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刀剑,利弊共存。三.热点冷点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和“两化”趋势中的主要历史事件与历史条件,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注意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分析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两化”趋势的背景。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和经济全球化的利弊。4.搜集适当的图文材料供学生练习,增强学生运用课本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高考题例

01.(2008北京文综17)“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02.(2008广东文科基础36)如果我们把经济全球化看作是一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的过程,那么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是自新航路开辟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同样的经济发展结果

C.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建立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

D.各国之间人口迁移的增多不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

03.(2006江苏历史18)下列在关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B.打破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

C.为新兴资产阶级攫取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提供了便利

D.开始打破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

04.(2007宁夏文综34)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纪念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05.(2006四川文综21)被称为“经济联合国”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构建了当今世界的多边贸易体制。该体制的中心是

A.维护国家经济安全B.促进知识经济发展C.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D.促进贸易自由化

06.(2006广东25)关于经济全球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张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经济提供了同等的发展机会

C.经济全球化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D.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

07.(2007重庆文综23)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加紧密。推动这一趋势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跨国公司发展主要作用②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

③冷战以后局部冲突减少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08.(2009年江苏历史14)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09.(2009年广东历史16)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这意味着

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10.(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6)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11.(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12.(2009年重庆文综22)下列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新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国际垄断集团形成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确立D.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

13.(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4)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A.区域统一的世界B.多元并存的世界

C.欧美协作的世界D.欧俄均衡的世界

14.(2009年江苏历史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5.(2008海南历史28)(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性组织之一。

东盟大事年表

1967年

东盟成立,成员国有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马来西亚。

1971年

签订《东南亚中立化宣言》。

1976年

签订《东南来友好合作条约》,以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1984年

文莱加入东盟。

1992年

决定15年内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

1995~

1999年

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

1995年

签订《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

1997年

首次举行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1年~

2002年

分别与中国、日本达成一致,决定建立自由贸易区。

2002年

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摘编自耿协峰《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的互动》等

(1)指出20世纪60年代影响东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外部因素及表现。(2分)

(2)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5分)

(3)概括东盟和欧盟共同的成功经验。(5分)

16.(2009年浙江文综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已的见解。

材料一(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13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拥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主在当时西欧钱贱物贵的情况下实力削弱。

02.A其余三项表述都有错误之处。

03.DD项应从新航路开辟时候起,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却是在19世纪中后期。

04.D1947年成立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贸易组织是关贸总协定。

05.D识记世贸组织的性质。

06.BB项错在“同等的发展机会”。

07.A识记课本中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08.C技术是生产力的核心,生产力落后是各大洲缺乏了解的主要原因。

09.A15世纪晚期的西欧,天主教神权高于政权。

10.C从社会结构看经济状况。

11.C全球化意即世界一体化,联系密切。

12.CC项应该在19世纪中后期。

13.B从世界总体格局上判断,不能只看局部。

14.D从全球化是“双刃剑”角度思考。

15.答案要点:

(1)(结合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格局及美苏争霸形势思考)冷战,越南战争(2分)

(2)(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合作领域与合作目标等方面对比思考)成员国都是发展中国家;成员国社会制度不同;合作领域是先政治后经济;政治目标是地区稳定;经济一体化水平低。(5分)

(3)(从合作出发点、合作方式、区域内及区域外合作等方面思考)从共同关心的问题着手;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逐步推进区域化;不排外,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5分)

16.答案要点:

(1)(突出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和劳动力(3分)。三项因素如何取得: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6分)。

(2)(强调生产力与经验积累)主要原因: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4分)。

(3)(用“一因多果”的思维方法和辩证观来分析)直接影响: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积极方面每点2分,共8分);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消极方面5分)。五.新题预测01.据《西方文明史》记载,1524年有西班牙人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A.西班牙成为世界生产贸易中心B.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帝国,掠得巨额财富C.西班牙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西班牙继英国之后,掌握世界殖民霸权02.据史料记载:17世纪上半叶,茶叶、咖啡等饮料进入欧美,饮茶和喝咖啡成了上层社会的时尚。18世纪时已有大量的热带水果和蔬菜进入欧洲市场,到了19世纪,比较富裕的家庭的饮食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备阶层的娱乐活动也由赌博等陋习恶习转向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些现象反映了:A①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③科学意识和健康意识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完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03.图4是《麦道飞机在美国以外的零件供应地分布图》,该图最能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是CA.世界科技水平的进步B.交通运输的发展C.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D.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04.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B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05.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C

A.火车发明引发了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06.对右侧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图理解正确的是D①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英国主要使用的工业能源是煤②a处对应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③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得到广泛的运用④b处对应的历史时期,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发展迅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07.近代以来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不断扩大,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回答:材料一“世界正在成为一个经济单位。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全力于工业生产。”―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一1500年以后的世界》(1)依据材料指出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6分)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的价格,是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共产党宣言》(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自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扩大并最终形成的原因。(10分)(3)简要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影响。(8分)材料三据统计,2002年平均每天流入中国市场的外资达1.4亿美元。截至2006年底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家在华投资。我国对外货易增长速度连续6年保持在20%以上,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21738亿美元。(4)据此指出推动中国外贸经济自2002年以来出现迅猛增长的重要历史事件。(2分)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观点一: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扩张,反时经济全球化。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杭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5)请从中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说明。(6分)答案要点:(1)引起商业革命(2分);打破各大洲相对孤立状态.世界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2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分)。(2)两次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2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2分);通过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2分);交通工具的变革和通讯手段的创新使世界各地间联系更为便捷(2分);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发展的重要手段(2分)。(3)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分);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投资场所(2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自然经济)解体(2分);新的生产方式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4)200l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分)(5)观点一: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2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南北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2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2分)。(学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观点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2分);有利于各国经济互补,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2分);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分)。(学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小专题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大纲版)一.知识归纳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①确立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②丧失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超过英国。(2)一战后至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争中被削弱。(3)20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以后,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经济危机、侵越泥潭)。(4)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原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快速发展(1)第一次:19世纪中期。①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特点: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③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对外侵略扩张,最终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促进社会进步,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三大进步潮流即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相继而生。(2)第二次:1870~1913年。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帝国主义疯狂瓜分世界,促进经济的发展; 欧美处于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资本主义产生了垄断组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德经济迅速发展,英法相对缓慢,英国丧失世界工厂地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③影响:列强疯狂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矛盾加深,最终引发“一战”。(3)第三次:1923~1929年。①原因:欧美各国重视技术的革新,注重调整政策;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瓜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世界形势相对和平。②特点:美、日发展突出,美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德国经济重新崛起。③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最终爆发1929-1933年经济危机。(4)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①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②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③影响: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3.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思想(1)重商主义(非考点)(2)自由主义:①核心内容: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②实践措施:资本家自由经营工厂,国家不干涉其内部事务;消除关税堡垒,各地正常贸易。③兴衰原因:为各私营企业发展消除了限制,自由资本主义盛极一时,但无法调整各企业间的无政府状态(3)凯恩斯主义:①核心内容: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②实践措施: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政府直接投资高风险工业,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③兴衰原因: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规模经营和良性发展,但无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二.规律小结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演变经历了英国——美国——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多极化趋势加强等演变过程。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与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国际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快速发展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对外扩张方式的变化和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密切相关。4.不同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是为了实现不同阶段的资本主义发展任务而产生的,其改变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势变化的必然结果。三.热点冷点

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思想,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注意分析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与政治前提、生产力水平、对外政策及国际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演变和不同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状况变化。4.运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分析列强经济实力变化后的对外政策、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四.高考题例

01.(2008江苏历史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02.(2004天津文综24)1992年4月8日《华盛顿邮报》刊登的文章中写道:“美国以及盟国正进入一个永久关系紧张的时代”。这种“关系紧张”是指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B.美日欧三极矛盾突出

C.由意识形态对立转移到经济实力抗衡D.第三世界团结一致反对霸权

03.(2006广东历史24)按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美、英、日、德B.美、德、日、英

C.美、日、英、德 D.美、日、德、英

04.(2008重庆文综22)下列对图7的相关

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05.(2009年四川文综21)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之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B

A.海外市场的形成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圈地运动的推进D.民主制度的确立

06.(2009年广东历史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D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07.(2009年广东历史24)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

A.维持美元价格B.赚取更多英镑C.支持浮动汇率D.制造金融混乱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读题中材料,显然是指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02.B从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思考。

03.D熟悉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联邦德国在欧洲经济发展最好。

04.B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英国资本输出第一,但工业发展相对缓慢。

05.BB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英国“领先地位”形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的情况。

06.D从题中从涉及的远洋运输、在世界范围内掠取劳动力、原料和投资场所综合判断。

07.A从“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判断。五.新题预测01.有人说: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能“傲视全球”的主要原因是DA.新航路的开辟B.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圈地运动的展开D.工业革命的完成02.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过程中曾起过促进作用的有B①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的使用②无线电报的发明和使用③列强在所占地区建立资本主义企业④国际垄断集团的形成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03.20世纪70年代初,在伦敦,一位来自纽约的旅客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了病菌携带物一般。”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CA.英国人拒绝使用美元交易B.“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C.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D.美元不再是主要国际货币04.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B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C.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05.亚当斯密提出用看不见的手“自动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与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加以限制”。提出这一理论的社会背景是C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启蒙思想的传播C.机器生产替代工场手工业D.人文主义思潮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06.“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剖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公开与觊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产生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尝试

B.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出现滞胀现象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果

小专题三:主要国家经济发展脉络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手工工场、海外贸易与掠夺、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和发展;都铎王朝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等措施,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克伦威尔资产阶级军事独裁,对内发展工商业,对外维护英国海外贸易利益(航海条例)。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拉美独立后,英国等对拉美进行了经济渗透。英国工业革命:背景(一前提即统治确立;四条件即资本、劳动力、技术和市场)。开始行业(棉纺织业,轻工业)。序幕(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主要发明(克隆普顿骡机、卡特莱特水力织布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1825年在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后,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英国凭借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强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抢夺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依靠炮舰和商品)。英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概况(资本输出第一,失去工业垄断地位)。原因(殖民地广技术低利润大;老牌国家宁愿资本输出不愿技术更新)。2.欧洲大陆大国法国:路易十四改革客观上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前,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法国政府面临财政危机。君主立宪派宣布取消封建特权、没收教会财产,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吉伦特派颁布了新的土地法,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但吉伦特派坚决反对粮食限价。雅尔宾派无条件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小块出售、农村公有土地按人口分配、进行了全面限价等。拿破仑进行了财政改革,创办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通过《民法典》使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法国工业革命进展缓慢的原因(中小企业多,新技术推广困难;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工业劳动力缺乏;高利贷资本发达,工业资本缺乏;社会动荡不安)。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普法战争失败后向德国割地、赔款。巴黎公社在经济上工人管理工厂,监督铁路军需,规定最高薪金。法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法国工业落后原因(长话短说要理解:农民贫困市场窄;小企存在限新技;割地赔款妨经济;对外信贷太普及)。3.美国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第一块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扩展迅速的原因(资源市场、国际环境、外国移民),主要发明(汽船、轮船、拖拉机、轧棉机、缝纫机),利于机器普及的措施(推广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西进运动(实质、辩证评价),南北两种经济形式(实质、矛盾焦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四轮汽车、飞机)和“托拉斯”垄断组织的产生;向帝国主义过渡,美国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幅员辽阔资源丰,原料丰富市场大,欧亚移民劳与技,政治稳定外资涌),成就(工业产量居第一位,重工为主工业国),帝国主义特征;大危机的原因(基本矛盾、市场虚荣、股票投机),危机特征(范围、时间、破坏性),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内容(金、工、农、福的具体措施);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稳定发展(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进行宏观管理),放缓滞胀(货币体系解体、经济霸主动摇、滞胀阶段特征),复苏繁荣(少收税、少支出、少干预,高科技产业为主导)。4.德国“三落三起”: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普鲁士有完成统一的实力,最主要的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第二次工业革命:西门子发电机;奥托煤气内燃机;戴姆汽油内燃机;齐柏林飞艇;赫兹发现电磁波;产生垄断组织“康采恩”。向帝国主义过渡:德国经济飞速发展原因(统一市场、赔款资金、阿洛矿藏、后起用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围绕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英国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均势和殖民霸权,德国实力上升野心膨胀)。凡尔赛体系:赔款方面,德国必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国统治阶级日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二战后,西德成为西欧最强的经济大国。原因:一是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二是非军事化集中力量搞建设,三是利用美国援助,四是进行宏观调控尊重市场规律,五是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六是德国人民有较高的劳动素质。5.亚洲强国日本:明治维新前,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主要措施(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日本、俄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向帝国主义过渡:有利发展因素(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不利发展因素(日本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更多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背景(日本受经济危机打击十分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经济背景是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英等国禁运战略物资、冻结日本资产、增加对华援助等措施对日本是严重打击。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发展原因(广泛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随着冷战加剧和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失败,美国开始扶植日本;日本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了外向型发展战略;引进先进科技;积极发展教育;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军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成果(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6.世界大国俄国(含社会主义苏俄和前苏联):1861年改革背景(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内容(农奴有法律上有人身自由;农奴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有利因素(1861年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利因素(1861年改革封建残余很大,贵族地主把持政权,沙皇权力不受任何限制;俄国工业发展依赖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苏俄巩固政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巩固政权措施在经济上主要是接管银行铁路、企业工人监督,大企收归国有;没收地、皇、寺土,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贸易上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分配上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新经济政策(背景:战争和天灾造成经济危机,发展为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实际需要。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多种经,允许自由贸,分配要按劳。实质:从小农生产的实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通过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37年,苏联先完整地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使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片面重工——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工业增长速度下降,产品单调质量低;忽视轻工——忽视轻工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太亏——从农民身上取走太多,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经济上过死过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建设事业的发展。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四五”计划建设成就(工业农业产值增长;爆炸原子弹,打破核垄断)。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有些成效,工业方面放权、精简。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两人改革在体制上都没有实质性突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无法打开局面;政治改革造成严重后果)。7.欧洲文明古国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的经济原因是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统一的意义(结束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封建残余顽固,缺乏自然资源,发展困难重重)。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无线电之父”)取得成功,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意大利两次侵略埃塞俄比亚:⑴第一次是19世纪末: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团结全国各阶层人民共同抵抗,意军被打败。⑵第二次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埃塞俄比亚既落后又孤立,国联假制裁,使意大利占领了埃塞俄比亚。(二)新课标版1.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0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虚假“繁荣”的幻灭: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在这“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人们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股票上市量猛增,股价大幅度提高。到1929年,股价被哄抬到远远高于生产利润的程度,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全面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来临了。(2)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3)“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但胡佛还是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结果,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期盼出现新的强力政府,采取有效政策,迅速克服危机。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02):罗斯福新政(1)临危受命: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1932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过程中,以自己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政治见解、出众的口才、亲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机的坚定信心,赢得了广大选民的心,最后以绝对优势当选。(2)实施“新政”:罗斯福上台,大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①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②在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③在农业方面,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④在社会福利方面,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⑤联邦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同时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3)摆脱危机困境: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它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措施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3.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0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2)建立“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3)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繁荣,是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又反过来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从而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它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O年的持续增长。当时,美国的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此后,政府还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斯大林模式”: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0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但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二.规律小结

1.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都必须先清除政治障碍(对英法俄日来说是封建专制统治,对德意来说是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对美国来说是英国的殖民统治)。2.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都与它们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工业资本是否充足、对外政策等因素紧密相关。3.形势决定政策、政策影响发展、发展改变格局,这是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相关因素的彼此联系。4.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5.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6.二战末期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消除社会不公,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措施。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斯大林模式迅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影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8.赫鲁晓夫改革是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为重点,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但苏联的经济发展也因此陷于停滞。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最后归于失败。三.热点冷点

1.对英法美俄日德意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及不同时期经济状况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应注意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相关原因,得出我们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3.培养学生在题目中结合相关材料,具体分析某个列强在某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状况和影响。4.对比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崛起的不同道路,深入理解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必然性。四.高考题例

01.(2007广东历史19)下表反映了英国农业人口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840187019001920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214.88.47.1A.工业化B.殖民战争C.资产阶级革命D.第一次世界大战

02.(2004上海历史13)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资源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03.(2008全国Ⅱ卷文综20)20.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831年占1/4,1851后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04.(2008天津文综21)下表为1870~1900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年份世界总里程欧洲美国187021000010500085277188037300016900014400018906170002240002690101900790000284000320133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A.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B.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05.(2008山东文综13)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这是为了

A.促进工业革命后经济的发展B.克服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

C.解决二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D.缓解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06.(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1)

表1所反映的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行业竞争激烈B.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D.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07.(2009年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08.(2009年广东历史22)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09.(2009年四川文综22)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10.(2009年江苏历史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11.(2009广东文科基础34)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2.(2008江苏历史23)(14分)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以英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4分)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其表现是什么?(4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4分)

13.(2009年四川文综37题第(3)小题)

材料四工业革命之后,西方社会贫富悬殊拉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呼声逐日高涨。为此,发达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以使贫困人口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这一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制度。二战以后吗“福利国家”在西欧日渐完美,在很大程度上起了稳定社会情绪的作用。这样的“福利国家”必然占用相当大的财政预算,而人民对福利政策不仅已经习惯,而且不嫌其多,只嫌其少。至80年代,“福利国家”的弊病已明显化。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严重地妨碍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高新科技的投入。(摘编自陈乐民《20世纪的欧洲》)

(3)根据材料四,概括“福利国家”产生的历史根源和作用。(5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福利国家”日渐完善的主客观条件,并揭示“福利国家”遇到的难题。(6分)

(4)依托上述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就富民与强国的关系问题谈谈你的主张,并举出史实论证你的观点。(3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从表格可知,这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以来由于工业化导致的农业人口比例下降。

02.B从经济基础方面思考德国统一的条件。

03.D思考方法同第1题。

04.C欧美之间的经济联系不能通过铁路来实现。

05.D少开支、少收税等措施正是应对经济滞胀的措施。

06.B从时间和美国钢铁企业数量减少、生产集中等信息中判断。

07.D从“只拥有木犁到逝世时拥有核武器”,这是高度集中体制下重工业片面发展的成果。

08.D“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09.B思考大危机爆发后“调高关税”的本质。

10.B④项“物价上涨”与经济危机时生产相对剩、物价下跌正好相反。

11.C表面而不是从根本上改革,也即基本上未触动斯大林模式。

12.答案要点:

(1)(分别从经济危机的发生及苏联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来思考)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从罗斯福新政开创的经济管理模式来说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分别思考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探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实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市场和计划这两种经济手段必须结合)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

13.答案要点:

(3)(用发展观看根源和条件,用辩证观看历史作用和难题)历史根源:工业革命的发展;贫富差距加大劳动者要求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3分)。历史作用:缓和社会矛盾(2分)。主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国家汲取历史教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4分)。难题:人民过于依赖福利制度,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分)。

(4)(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主张(1分);用史实论证(2分)。五.新题预测01.“在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黎纪瓦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公里的运河。”当时英国“运河开凿热”的兴起主要是由于CA.农业灌溉的需要B.旅游观光的需要C.商品运输的需要D.借助水力机器设备的需要02.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怕火车惊动东陵的先王神灵,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表明C①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与近代文明的落差②清政府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③中日两国社会制度的差异④中日两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④0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以下资源没有被自己国家很好利用来发展工业经济的有C①美国的西部领土②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③英国的资本④日本的明治政府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④04.1929年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罗斯福总统把美国从地狱拉回人间的主要措施是BA.实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C.制定指导性经济计划D.开拓国外市场05.《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说到:“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BA.建立战时经济体制B.实施新经济政策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农业集体化06.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粮食收不上来是富农反抗造成的。于是,斯大林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强迫富裕农民把多余粮食按固定价格卖给国家。苏联采取这种粮食政策的影响不包括C

A.为实现工业化提供了条件B.使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D.导致农民的积极性受挫07.《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B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08.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谈到“福利国家”制度时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下列关于福利国家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A

①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些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②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社会福利政策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④使政府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后,美英法等国缩小了福利的规模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09.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B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B.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C.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D.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10.(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材料一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传统的经济体制不能适新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不能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在俄国这个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度里,率先实现了突破,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苏维埃俄国经历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岳麓版《历史》必修(Ⅱ)材料二1932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我看到这个国家二分之一的人们住无定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什么是衡量进步的标准?那不是看已经拥有很多的人是否能获得更多,而是看那些几乎一无所有的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经济增长速度

70年代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

2.8

1.9

-2.5

3.6材料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经济增长期,特别是在9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了“两高”(高经济增长率和高生产增长率)和“两低”(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并存的局面。再次超过欧盟,把日本远远地甩在后面,重新巩固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大象出版社《历史》必修Ⅱ(1)根据“材料一”分析概括苏俄为“创立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对当时的苏俄起到了什么作用?(9分)(2)按照“材料二”中罗斯福的理念,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其出发点足什么?实施的效果如何?(12分)(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5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美国经济90年代出现上述变化的因素。(6分)答案要点:(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一切力量打败了敌人的进攻,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奠定了基础。(9分)(2)措施:要求企业制订经营规章,规定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以工代赈,扩大就业。(4分)出发点:提高工人购买力,缓和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2分)效果:缓解了危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6分)(3)特点:经济停滞,通货膨胀(滞胀)。(2分)原因: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3分)(4)因素:大刀阔斧的改革;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知识经济开始形成(高科技产业的发展)。(6分)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经济史(农业)

一、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改革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复故爵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人释放为平民;抑制商人;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鼓励农耕。

(4)东汉:多次下达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令;减轻赋税,田租恢复到三十税一;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裁并地方官衙,削减官吏,复员军队,大批劳力返乡从事农业生产。

(5)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积极发展西南经济。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重视水利

(7)北周:武帝释放奴婢;严惩隐瞒田地户口的官僚大族;强制僧尼还俗从事农业生产

(8)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玄宗,大力发展生产

(9)五代十国(南方):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抵御钱塘潮

(10)五代(后周):世宗,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裁汰僧尼,使政府控制的土地和劳力大为增加

(11)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12)辽:大力发展农业,采取赐贫农耕牛,垦荒免赋等措施

(13)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完备的灌溉系统

(14)金:迁汉人到东北垦荒,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15)元:元世祖重视农业,中央设立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颁发《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

(16)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鼓励垦荒;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二、农业发展表现

1.工具进步

(1)原始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旧石器;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使用打制石器,已掌握钻孔技术;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进入新石器时代,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生产工具更加进步,骨、石器种类很多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

(4)秦朝:中原铁器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珠江流域(今广东、广西),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

(5)汉:铁农具样式增多,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用上了铁农具;

耕犁安上了犁壁,比欧洲早1000多年;赵过发明耧车

(6)魏晋:(北方)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

(7)隋唐:筒车,曲辕犁;

(8)北宋:圆头尖头的犁铧出现;使用人力操作的踏犁;

2.农作物推广

(1)原始社会:河姆渡种水稻;半坡种粟,蔬菜和麻

(2)奴隶社会:商周种五谷

(3)汉:稻麦种植推广,东汉出现双季稻

(4)北宋: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地区,

(5)元:农作物品种增多,

(6)明清: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代引进,清代推广

3经济作物

(1)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茶园规模大,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2)五代十国(南方):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3)北宋: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4)元: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5)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推广到江北;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农业技术

(1)商周时: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2)战国:牛耕得到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汉:牛耕广泛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一牛挽犁牛耕法出现。耕作技术进步:在干旱地区推广代田法,及时收割,优选种子,水稻育秧移植技术

5水利

(1)春秋战国:中原地区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孙叔傲修芍陂;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

(2)汉:黄河流域以营建灌溉渠系为主,如:漕渠,六辅渠,白渠;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为主;西北修建坎儿井;汉武帝汉明帝时,大规模治黄;

(3)魏晋:(江南)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北方)马均发明翻车;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要求,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4)隋唐:隋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不少水利工程;

(5)五代十国: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

(6)西夏: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有较完备的灌溉系统

(7)元:中央设大司农司负责农业和水利

6江南农业的发展

(1)魏晋

表现:开发范围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充实江南劳力,带来先进技术,南方民族融合,统治者重视农业,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业生产

(2)隋唐:

江南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普遍,放火烧山现象很多;江南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安史之乱之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3)五代十国:

表现:南方各国普遍重视兴修水利,吴越修海塘;圩田发展;粮食产量提高;普遍种植桑茶等经济作物

原因: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增加南方劳力,南方统治者采取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4)南宋:经济重心移到南方,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三、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初经济发展起来,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像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普遍使用耦犁和犁耕法,发明了耧车,唐代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筒车等。

4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四赋税制度

(一)过程

1夏商周:贡赋制度分封的诸侯必须定期朝见天子,交纳贡赋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

2春秋: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3秦汉: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4隋唐:(1)租庸调制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2)两税法分为夏秋两季征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统一税制,扩大征税面,保证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放松人身控制,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是赋税制度的变革和进步。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激化了阶级矛盾

5北宋: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向应该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募役法减轻农民负担,保证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政府收入,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6明后期:一条鞭法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和人丁的多少收税,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反映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清前期:摊丁入亩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地丁银;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刺激人口的增长

(二)特点

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直至取消人头税(两税法)

2征税形式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一条鞭法)

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两税法)

4征税对象由征收实物为主到征收货币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5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代役(以“庸”为标志)

6商品税逐渐加重

五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在商朝时已经存在,西周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广。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井田制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春秋后期,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剥削制度确立起来。

2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他们。这种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中国长期贫困落后一个重要原因。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汪洋大海。春秋时期,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垦荒种地,获得了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的自耕农。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制经济一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

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大致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均田制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和劳动力,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六土地兼并问题

A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土地兼并是其基本特点,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在封建社会不可能根除土地兼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B原因:1、允许土地买卖是其根源。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3、人们观念的影响。4、国家政策的局限性。

C影响:政治上,1、削弱中央集权。2、使大批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经济上,1、国家财政收入锐减。2、加剧农民的贫困,影响购买力,制约市场的扩大。3、影响人们的观念,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影响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成为为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

七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土地制度

(1)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土地政策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民主”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未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

C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国土地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但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终日民族矛盾尖锐,当时采取“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2)建国后农村政策的四次调整

A土地改革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B社会主义改造背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内容: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C人民公社化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惩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内容:坚持土地公有制,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八古代农业的成就和局限

中国以农立国第一,传统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开垦了大量农田,形成了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和生产经验,较高的粮食生产养活了庞大的人口,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且使之延续和发展。传统农业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传统农业带有极强的保守性;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生产技术墨守成现,而且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来保护它们,小农经济构成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二,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限制了人口流动,加之中央集权制和户籍制度的束缚,致使大多数农民安土重迁。这样,新的阶级很难在中国产生。第三,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投入大量劳动力来取得较高的收获量,这使得许多未成年人过早地投入农业劳动而失去受教育机会,同时也刺激强化了农民早婚早育多育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人口的阶段性高速增长。

九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①由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五胡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②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如东汉末年、唐朝中期、两宋之交。③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④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⑤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①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②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③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④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了边防。④开发南洋,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⑤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4、清代前期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耕地面积扩大,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种植,粮食产量增加,封建经济恢复发展。③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制度,刺激人口增长。④疆域版图的扩大和巩固。

5、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①国家有组织地从东部地区城市,调出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建设。(上山下乡)②农村大量人口自发移向上海、北京、广东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工潮”)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梳理复习: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1.从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考点一:从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新航路的开辟

A.新人教版——开辟新航路

东方的诱惑: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如丝绸、茶叶和香料等,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令其他西欧国家的商人垂涎不已。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那时西欧局势动荡,各国争斗激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新航路的开辟:为了到达东方,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航行一段时间后,船队遇到风暴,一度远离海岸。许多船员感到害怕,但迪亚士坚持继续向前航行。当船队再次见到陆地时,船员们惊讶地发现,陆地的走向已经不是向南,而是往东,继而偏北。原来这里是非洲的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10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

走向会合的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新航路的开辟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客观原因是分散的文明(相对封闭的五大文明区域);主观原因是西欧人想获得东方的黄金和贵重商品——“黄金热”;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海外市场、资本积累);直接原因是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主观条件),当时具备了远航的一些物资和资金,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欧洲已出现了新型的快速、宽舱的大船,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

分散的文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分布及其特点):古代世界五大文明区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地区。古代世界五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古代世界文明的特点:文明区域是相对封闭的;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相当明显;文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时间——14、15世纪。地区——威尼斯、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区较早。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展开;外加科技知识普及(主要指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并普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的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生。表现:农业——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手工业——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商业领域——包买商和公司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方向最终到达地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向东

好望角

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印 度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向西

美 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西班牙环球航行

文明的链接(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导致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开始产生(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掠夺之路);“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思想震撼之路);以国家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融合的世界历史(整体世界之路)。

C.岳麓版——新航路的开辟

东方的诱惑: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以上。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

开辟新航路: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约1450—1500)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1497—1498年,达伽马(约1469—1524)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1499年,达伽马船队返回葡萄牙,所贩香料获利为出航成本的几十倍。葡萄牙马上又派出一支更大的船队到印度去。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约1451—1506)率领三艘帆船,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抵达美洲。在以后的8-10年间,哥伦布又三次西航。1519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葡萄牙贵族麦哲伦(约1480—1521)率领的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他们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作为欧亚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先是里斯本、塞维尔,后来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再后来是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葡萄牙人在15世纪就开始把西非海岸的黑人卖给欧洲贵族。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从此开始。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当时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白银的大量流人,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A.新人教版——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海上马车夫”: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许多钱财。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如东方的瓷器、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的手工业品,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在非洲,它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在亚洲,它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日不落帝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人海外贸易的竞争。当时,英国经常截击西班牙从美洲运送金银的船只,两国矛盾激化。1588年,西班牙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不久,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这个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接着,英国又同法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于是,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加勒比海一些岛上的印第安人甚至全部死亡。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在印度,英国殖民者洗劫了当地国库。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B.人民版——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海上马车夫”(荷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属地尼德兰进入大发展时期;尼德兰南部的安特卫普成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尼德兰北部的荷兰省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省份;1581年,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了“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商船总吨位居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荷兰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是其重要港口,是荷兰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1588年,随着“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取而代之。荷兰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亨利哈得逊在北美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这成为纽约市的起源;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英国崛起: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争夺海外利益(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推行圈地运动(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地发展起来,为工业化或城市化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商品化的农产品)。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7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主要方向有: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的渔业开发;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北爱尔兰的拓殖活动。

殖民霸权的角逐(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利益):葡萄牙是早期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逐渐垄断了与东方的贸易;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是和哥伦布的远航探险同时开始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已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立起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荷兰首先竭力排斥葡萄牙的殖民势力,夺取葡萄牙的殖民地;在东亚,荷兰殖民者还一度侵入中国台湾,在日本长崎建立贸易据点;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荷兰逐步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荷兰执世界殖民贸易牛耳(霸主、老大);从17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对荷兰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争夺航海与外贸利益);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也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英法签订《巴黎和约》(不能等同于1919年《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强盗的贸易(殖民主义的罪恶):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掠夺的罪恶主要有野蛮的掠夺屠戮(掠夺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屠戮如西欧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大规模屠杀)、奴隶贸易(西班牙人最早从非洲掠贩黑奴,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要;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和不平等贸易(如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的商业控制与商业诈骗)。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一桶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商业活动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粗具规模。

C.岳麓版——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开辟之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16世纪,葡萄牙凭借武力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掠夺当地的金银,先是残酷地屠杀土著居民,后来采用奴隶来开采金银矿藏。西班牙殖民者还建立农业大庄园,驱使印第安人劳动;在美洲热带沿海地区建立大种植园,役使非洲黑人奴隶来生产单一的作物,以供应欧洲市场。

“海上马车夫”:16世纪时,荷兰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其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公司资本雄厚,又有政府作为后盾,击败了葡萄牙人,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

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与美洲之间的海上运输十分繁忙。英国人对西班牙船只进行海盗式的劫掠。这种海盗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以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为此,与荷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建立了包括北美、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和大洋洲等地殖民地在内的帝国。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到18世纪,欧洲的殖民和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都卷入了世界市场。欧洲内地和亚洲内地(如印度内地)也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市场而生产商品。世界市场的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着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欧洲从美洲获取金银,再用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瓷器、纺织品等。到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不仅把欧、亚、非、美的商业活动联系起来,而且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A.新人教版——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由于呢绒出口剧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以后,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从工场到工厂: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革命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后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B.人民版——“蒸汽”的力量

“大工业”的狂飙时代: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棉纺织业的技术不断革新(如珍妮机、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大工厂制度的产生和推广(工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蒸汽机的广泛应用(1782年,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新);交通工具的发展(如汽船、火车)。生产力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生活方面(城市化、工业化、廉价化),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劳动力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多;机器化大工厂生产效率高,物价低廉。文化思想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打造“世界工厂”: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多样性、全方位):①民主改革(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英国最终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②自由主义(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③法制建设(进行法制化建设,在法令上废旧立新;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④炮舰政策(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⑤大工厂制(英国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⑥教育科技(大力兴力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工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1851年,“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财富和工业技术)。

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19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到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被迫“门户开放”。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C.岳麓版——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

蒸汽时代的到来:“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工场手工业十分兴旺。到18世纪中期,随着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张,许多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开始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工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新兴的棉纺织业没有太多的束缚,首先出现了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使得棉纱供不应求。18世纪60年代,织工哈格里夫斯和理发匠阿克莱特先后发明了手摇纺钞机(即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大大提高了纺纱的工效,接着出现了水力织布机等纺织机械。棉纺织业的各个生产部门实现了机械化。在冶金业和采矿业,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大大提高了炼铁和采煤技术。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成就是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1885年,这种蒸汽机开始在工厂使用。它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814年,矿工出身的史蒂芬孙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9世纪中期,英国以及欧陆、北美掀起兴修铁路的热潮,人们迎来了“铁路时代”。在海上交通方面,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轮也问世了,它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世纪中期,一个新的工业部门一一机器制造业诞生了。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速提高,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场”,令世人惊异和羡慕。欧美国家纷纷效仿,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工业革命,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一):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前,欧洲的工场手工业大部分是以发包形式分散在家庭里生产,集中生产的工场非常少见。进人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工厂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在工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雇佣十几个、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

A.新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不久,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也日益完善,电可以输送到很远的地方,供给人们使用。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

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汽车越来越多,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晶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B.人民版——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

电气时代的来临: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如电磁感应原理),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电作为高效率的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钢作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的新材料风行全球)。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发展起来并占据工业主导地位,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使用。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电力设施、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伴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资本家纷纷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性质)。垄断组织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作用)。

瓜分世界的狂潮: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英法俄在殖民地占有量中排前三位。到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英国的殖民地有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印度、缅甸、阿富汗、也门等,非洲的埃及、苏丹、南非等。法国占有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马达加斯加等。意大利占有非洲的利比亚、索马里等。德国占有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坦噶尼喀(莫桑比克)等。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1889年,美国召集了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泛美同盟”,美国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一步步把拉丁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后院。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海权论”。1898年,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20世纪初,美国建立了西半球霸权。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19世纪中期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三不”:不垄断、不分割、不直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1899年提出“自由贸易”原则,在1900年重申“公平贸易”原则,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世界连接为一体(世界一体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一体化,是指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性、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个整体性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一体系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物种交流),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国际劳动分工、生产社会化)。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世界一体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

C.岳麓版——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二)

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在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促成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重要发明大多出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电力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也是这—时期的重要成就。这个时期,新兴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技术革新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和煤炭等部门为主的工业体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兴起,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了。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日本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以及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茵一威斯特伐里亚煤业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和规模都发生巨大变化。19世纪最后30年,国际贸易额增长了3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的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欧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把全球卷进了世界市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样,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考点二: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考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一历史必修二经济史考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经济史考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单元综述:
本单元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也贴水平和炼钢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四肢也异彩纷呈,被西方称为“丝国”。
3、古代中国商业城市众多,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重要地位。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学法指导:
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
2、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以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应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看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道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发展变化:(1)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3)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
(6)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两宋商业在隋唐商业的基础上有何发展?徽商与晋商为什么在明清时期闻名全国?
发展:(1)两宋商业突破了隋唐时期市坊严格分开和日中为市的制度,早市和夜市随处可开;(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出现了纸币,便利了商品交换的发展;(3)商家更加注重商品的包装、广告效应和品牌效应。
原因:(1)徽商与晋商都以经营盐业起家;(2)积累起商业资本之后扩大经营范围,涉足其他行业;(3)还办金融机构,甚至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国外,积累起巨额财富;(4)徽商和晋商是全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两大商帮。
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及其在清代缓慢发展的表现
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1)在丝织业中心的苏州和杭州,“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雇佣机工,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就是雇佣工人;(2)在棉织业中心的松江,商人雇佣居民生产暑袜,计件付资,商人控制生产,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3)广东罗定的冶铁和佛山铁器制造业中,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表现:(1)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2)分工更细;(3)雇工数量增多;(4)部门和地区增广。
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造成哪些严重的后果
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1)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2)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海禁”的后果:(1)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在联系
(1)明清时期生产工具的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的改进,丰富了产品种类,分工细密促进了区域分工和专业城镇的发展,生产规模扩大提高了手工业品的产量。这些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商品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
(2)明清手工业发展导致手工业生产者的分化,一部分富裕的作坊主成为早期的资本家,一部分破产的手工业者沦为拥有自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3)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又反过来促进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要点训练:
一、选择题:
1、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
A、采集经济的出现B、种植经济的出现
C、渔猎经济的出现D、畜牧业的出现
2、春秋时期,促使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的主要条件是()
A、铁器、牛耕使用B、社会人口的增加
C、国家分裂的影响D、统治阶级的提倡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其主要作用是()
A、利于瓦解井田制B、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C、承认土地私有制D、保护农民的私田
4、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5、《明代地契》,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函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A、生产关系的调整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6、下列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开始出现原始的陶瓷B、南北朝时代烧制出白瓷
C、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D、明朝时期创造了中外闻名的珐琅彩
7、汉高祖曾经令贾(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并用重税困辱他们。孝惠、高后时,仍不准市井之子仕宦为吏。这说明西汉初年实行()
A、休养生息政策B、禁止经商政策
C、歧视商人政策D、打击商业政策
8、南朝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的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是()
A、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B、水利工程的兴修,大批良田的开垦
C、南北朝对峙局面的形成D、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南传
9、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资金短缺B、市场狭小
C、劳动力缺乏D、原料不足
10、下列关于我国坊市与城镇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周至唐代,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B、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C、宋代以前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D、明清时期城市的商业性、生产性增强
11、明清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A、商品经济相对发达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2、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米”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综合上述现象说明()
A、地区性分工扩大B、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13、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到北宋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指()
A、商业活动不再严格限制在“市”里B、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
C、出现了一批工商业城市D、城市向南方发展
14、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B、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戏迷
C、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D、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15、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最主要趋势是()
A、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B、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
C、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D、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屋三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摘自《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古代社会有利愈合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杭州……桑麻遍地,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赵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迨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居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毅阉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纻布(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到二十余。商贾所获者,常满户外,尚有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审什么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中的“末”指什么?“本”指什么?作者用这个词反映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你如何日看待这一种人?
(4)材料四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1—5、BABBD6—10、DCAAB11—15、AAAAC
16、(1)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2)有利因素: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家在自耕农身上的沉重的徭役负担;自耕农难以抵制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3)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是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封建社会一对深刻的矛盾。
17、(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纺织业发达,是全国丝织商品交易的中心。
(2)“末”指商业和手工业。“本”指农业。重农轻商的思想。
(3)雇佣劳动者。他们是早期的雇佣工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他们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4)资本主义性质。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二是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短暂春天的出现,再到民族资本主义的日益萎缩。
1、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巨大的变局,这种变局首先从经济结构的变动开始。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趋于解体;洋务运动的兴起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诱导作用;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2、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末期,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了初步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活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一战结束后,随着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开始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遭受沉重打击;借反复战争时期,由于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排挤,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学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宏观上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萎缩,要注意分析每一个阶段发展的背景、特点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支、社会矛盾等角度出发,分析、评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主要内容、影响极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重难突破:
概念阐释
(1)现代化:又叫近代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洋务:是指诸如外事交涉、签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3)民族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有民间投资经营的资本主义经济,早期称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相区别。
(4)官僚资本: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称。其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结合,往往具有超经济掠夺方式。除剥削产业工人以外,还利用政治特权,通过滥发纸币,募借内外债、商业投机等方式,残酷掠夺广大劳动人民。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怎样解体的?
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产生条件:一是外商企业的刺激;二是洋务企业的诱导。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域:东南沿海(历史地理因素)
代表: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在天津经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过程?
(1)民国初年至一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的障碍,当时,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2)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加之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于是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发展显著。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而走向萎缩。
(4)抗战胜利后,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残酷挤压,加之国民政府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因此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和发展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2)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3)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中国现代化。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的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要点训练:
一、选择题:
1、“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步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说明洋务运动()
A、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员D、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制造D、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3、洋务运动之所以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因为()
A、沿用传统的生产管理方式B、局限于引进先进西方先进科技
C、外国资本的挤压D、没有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4、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的封建经济加速解体。“解体”指的是()
A、封建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出现手工工场的行业增加,工厂的规模变大
C、封建经济停滞,半封建经济发展
D、封建经济和外国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5、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外商企业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6、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概念,其“近代”的实质含义是()
A、产生和发展与近代历史时期B、不是手工劳动而是机器生产
C、受外国企业刺激和洋务企业由道而兴起D、完全由民间私人投资兴办
7、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A、壮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B、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C、壮大汉族地主的势力D、挽救民族危亡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先天不足”,主要是指()
A、缺乏资本原始积累B、与封建势力关系密切
C、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D、没有政府的支持
9、辛亥革命后,促进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观能动因素是()
A、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侵略B、辛亥革命推动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有识之士为救国大力发展实业
1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A、缺少资金和技术B、国内外市场没有形成
C、封建经济占绝对优势D、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
11、“实业救国”思想在实践中遭到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封建反动势力大
C、复古主义思想盛行D、人民群众尚未觉醒
1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而来的B、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3、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A、面粉、棉织、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14、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外资和洋务派企业的刺激作用D、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15、中国的民族工业是在夹缝中生存,在夹缝中发展的。下列不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夹缝及斗争内容的是()
A、帝国主义B、封建主义C、官僚资本主义D、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请回答:
(1)秦二爷投资近代企业的时代,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什么热潮?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他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3)你认为他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材料二有人说:“中国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1992年版,第36页
材料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商办企业
年代新建商办企业新投资总额
数量
(家)年平均增长数(家)新投资
(万元)平均增长
(万元)
1872——1894年532470.421.4
1895——1900年104172300383.3
1901——1911年326308620783.7
1912——1919年4706095001187.5
材料四1933——1936年中国轻工业月平均指数增长表
——均引自《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请说明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反映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并谈谈你的认识。
(4)材料四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什么发展状况?为什么?

参考答案
1—5、DCBAC6—10、BBADD11—15、BCADD
16、(1)兴办实业。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起来。
17、(1)出现专门以出卖劳动力卫生的工匠和手工工场——机房,说明雇佣关系出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答案一:同意。由于外国侵略者的掠夺,原先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大多数遭摧残,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缺乏原先的手工工场作为基础;中国近代企业,绝大多数是从无到有,从西方就有的企业成套移植过来的。
答案二:不同意。资本主义萌芽应该考虑其延续性与导向性,有些行业在鸦片战争之前已有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在此基础上生长出资本主义工业,如丝织业等部门;移植能够成功,说明有适应其生长的条件,如提供熟练工人、开辟市场等。(如有其他观点和史实也可酌情给分)
(3)态势:夹缝中求生存,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认识: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体来说非常艰难;但一旦西方列强放松压迫,封建政府放宽限制,加上资产阶级自身的努力,就能获得发展,如19世纪末出现初步发展,20世纪初出现“短暂的春天等。
(4)状况: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高潮。原因:国统区政局的相对稳定;资产阶级积极兴办实业;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课标要求: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单元综述:
1、本单元内容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经历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这一阶段,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阶段,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学法指导: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
1、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历史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又要正确对待探索中的挫折,吸取其教训;更要理解走中国特色者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意义,坚定前进的方向和信心。
2、中护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比较贴近。应该尽可能得就近做些社会调查,增强感性认识,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重难突破:
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作出评价,并分析这些建设项目地理分布的特点。
(1)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2)评价:这些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全国人民积极支持,各行各业大力支援的结果。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分布:主要建设项目都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地区。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意义
(1)全会的意义:全会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转折。
(2)提出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大大了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加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政治体制改革,促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对团结全国人民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起了重要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城市实行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的活力得到增强;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出现了一批经济飞速发展的特区,并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联产到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改革购销体制,允许进入市场、自由买卖。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建立的意义
(1)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计划经济体制僵化;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要求经济体制改革要有重大突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人们关于市场经济传统观念的思想束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
(2)市场机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市场经济对于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①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c.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②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③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上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①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②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③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瞻目。
(3)第三次:从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①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②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③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要点训练:
1、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具关键性作用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土地改革
C.稳定物价、统一财经D.镇压反革命
3、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营企业中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的措施是()
A.没收官僚资本B.实行民主改革
 C.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实行生产改革
4.“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一五计划”期间的哪一项建设成就?()
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B.大庆、大港油田建成
C.南京长江大桥通车D.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
5、中共八大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
①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总任务④强调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适合实际情况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
A、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D、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结束“左”倾错误D、确定了实事求事的指导方针
8、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是()
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现代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下列哪些不是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的相同之处()
A、引进外资B、外向型经济C、劳动密集型产业D、引进外国技术
11、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思想的转变B、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C、企业产权的转变D、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12、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的手段包括()
①财政政策②货币政策③法律手段④行政手段
A、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③④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措施有()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村产业结构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D、①②③
15、下列有关对外开放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其原则是平等互利
②其具体开端是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
③其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④其实质是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落后层面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材料三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2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必要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17.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要有新思路。
(1)20世纪20年代初的俄国,30年代初的美国都面临着大的社会动荡,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俄、美解决问题时各有什么“新思路”?
(2)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怎样“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俄、美的改革有何共同点?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3)从上述各国的发展中,你有什么感悟?

参考答案
1—5、BADAD6—10、ACABD11—15、ABDDA
16、(1)状况:轻重工业都有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分)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开辟道路: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无暇东顾,提供了客观条件;群众性反帝斗争,“实业救国”成为社会思潮。(3分)
(2)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1分)
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分)
必要性:我国工业基础落后,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了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2分)
(3)新特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2分)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指导: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3分)
17、.(1)大动荡表现:俄: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经济濒于崩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的形势。美:受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巨大;经济危机加深了社会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胡佛政府软弱无力。新思路: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用固定的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自由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法,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农业,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手段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无序竞争,达到渡过经济危机的目的。
(2)邓小平采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点:在坚持社会制度不变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作用:1978年以后中国对内改革,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全面发展。
(3)感悟: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等(不必拘泥于本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单元综述:
1、步入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物质生活、交通和通讯、大众传媒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新中国诞生后,人民获得了新生,生活日益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实现了温饱和富裕。20世纪末中国在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法指导:
1、本单元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可以通过访问长辈,做社会调查,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探寻变化的因素。
2、还要注意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
重难突破: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的重要变化以及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
变化:
(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因素:
(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
发展:(1)交通工具方面: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要点训练: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中国家庭生活重大变革的措施是:
A、取缔卖淫嫖娼B、查赌禁毒C、取缔反动会道门D、颁布《婚姻法》
2、中国社会“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反映了近代中国:
A、近代化水平差别大B、注重环保
C、注重保存传统文化D、注意保护文物
3、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A、莱特兄弟发明飞机B、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C、科学院建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是在:
A、20世纪初B、20世纪五六十年代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D、“九五”期末
5、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是指:
A、运输货物开始商品化B、运输动力发生变化
C、出现了专门运输的商人D、南北方运输工具趋于相同
6、中国大地上最早的电话公司出现在:
A、上海B、南京C、北京D、广州
7、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是:
A、语言的产生B、新航路的开辟C、报刊的诞生D、互联网的开通
8、国庆、元旦等新节日的增添是在:
A、新中国成立后B、鸦片战争后C、辛亥革命后D、五四运动后
9、中国人民已基本上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是在20世纪:
70年代B、80年代C、90年代D、60年代
10、建国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下列对其原因和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城镇人口猛增,商品粮销售大幅度增加
B、一些投机商哄抬物价,粮食的购销矛盾尖锐
C、稳定了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D、解决了中国人尤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
11、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
A、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私自修筑的凇沪铁路
B、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C、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D、沪宁铁路
1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
使信息的传递快捷简便②深刻地改变了人民的思想观念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13、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④加快了生活节奏,对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4、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前,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B、20世纪初,上海装置了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
C、当时的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都是为了军事目的
D、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
15、1920年,一个乡下人到广州游玩,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B、随身带有粮票、油票
C、在西餐厅就餐庆祝国庆节D、听到有人称呼他为“同志”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疯狂抢夺铁路修筑权。到1911年,中国共有铁路9600多公里,其中由帝国主义直接或间接投资经营的竟达8900多公里,中国自主的铁路只有600多公里。
材料三:京张铁路示意图(见图5分)。
材料四: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五:据袁昶估计,庚子(1900年)前后,仅顺天府(注:清朝时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
(2)依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中国近代兴建铁路的特点,其后果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你获得了什么历史信息?
(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5)综合材料中获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7、材料一:电影《72家房客》描写了旧上海一个破旧的大院里72家房客与屋主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狭窄的楼道、低矮的阁楼都成为旧上海市民生活状况的经典镜头。
材料二:近期关于上海普通居民住房问题的一段采访:
主持人:看看你这边的房子。这个房子大概多大呀,先带我们参观一下吧。
A:我们是70多个平方,两室一厅。
主持人:两室一厅,就三口人吗?
A:对,我们就三口人。
主持人:那您原来的住的房子是多大的?
A:房子不大。我原来居住的房子大约是9平方左右,就象我女儿现在的房间那么大。
主持人总结:如今的上海到处是高楼耸立,到处都洋溢着现代大都市的繁华。面对这样一幅景象,可能你很难想象,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短短的十几年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两则材料的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5、DABDB6—10、ACCBD11—15、BAACB
16、(1)刘铭传、李鸿章修铁路的倡议及洋务派修铁路的行动,遭到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2)特点: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修筑的铁路,长度远远超过中国人自建的铁路。
后果:①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修筑铁路,增加资本输出,榨取巨额利润;②帝国主义利用修筑铁路,直接控制中国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铁路修筑到哪里,侵略势力就延伸到哪里。
(3)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总工程师是詹天佑。
(4)影响:第一,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第二,带动了与铁路有关行业的发展,但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5)评价:首先,修筑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其次,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17、材料一反映了旧上海普通居民住房难、住房条件差的状况。
(2)两则材料的不同说明上海普通居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五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3、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广义上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范围内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上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
2、新航路开辟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已开始发展。15世纪末16世纪初,为了满足欧洲和亚洲直接贸易、开辟市场和寻找廉价工业原料产地的需要,一些欧洲航海家进行远洋探险,开辟了新航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对外贸易的空间增大,世界市场范围空前扩展,流通商品的数量和品种大大增多,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殖民扩张与掠夺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开始的。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掠夺,把大量财富运回欧洲并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对商品市场及原料产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他们也把殖民扩张的魔爪伸向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
4、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国家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欧美资产阶级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和坚船利炮,抢占商品市场,掠夺原料产地,至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和军事、政治实力得到空前发展,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和销售,他们不仅更大规模地输出商品、掠夺原料,还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开办企业,利用那里的廉价劳动力,谋取高额利润。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
学法指导: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
1、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比较殖民扩张对欧洲和亚、非、美洲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理解殖民扩张的“双重使命”。
3、阅读教材中的“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等历史资料,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建议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历史。
重难突破:
地理大发现的后果及影响
(1)经济上: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及贸易中心的转移和商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其次引起了西欧的价格革命,即大量金银等贵金属从美洲流向欧洲,引起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2)政治上:环球航行的开辟,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亚洲、非洲和美洲人民带来了殖民奴役。
(3)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角度看,它是的人类活动的舞台由大陆转向海洋,改变了世界各区域文明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联系的规模和性质,从而标志着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世界的最早起步。从文明交汇的角度看,新航路的开辟是新、旧两个世界,亚、欧、美三大文明的汇合和交往。
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2)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变革,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逐渐战胜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
(3)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世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垄断出现的原因及其评价
(1)原因:垄断指的是资本主义大企业间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经济同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形式。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资本与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种内在要求。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为少数大资本家垄断市场、抬高价格、攫取高额利润创造了条件。大企业为了避免因竞争带来的损失和破坏,互相妥协,通过联合,保证相互的既得利益,并防止新的竞争对手跻身其中。当少数大企业联合起来,通过订立各种协议来规定价格、划分市场、分配产量的时候,垄断就形成了。
(2)评价: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将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关系,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既约束了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限制了其他企业同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但另一方面,垄断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加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
两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现代工厂制,第二次工业革命确立了公司制、垄断制。
不同:
(1)前者以蒸汽机的发明应用为标志,后者以电力、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志;
(2)前者局限于轻工业领域,后者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
(3)前者代表性的产业是纺织业,脱胎于传统的手工业行业,后者代表性的产业是以科学技术为本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气、电机制造、钢铁、汽车、化工等;
(4)前者局限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后者几乎同时在欧美诸国展开,见效快;
(5)前者开辟的是“纺织时代”和“蒸汽时代”,后者迎来的则是“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要点训练:
一、选择题:
1、15世纪西欧出现“寻金热”的主要经济根源是()
A.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上升B.封建主奢侈腐化浪费大量财富
C.金银大量外流造成货币枯竭D.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金银短缺
2、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原因有()
①到东方去寻找黄金
②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
③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
④《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的流传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
3、对新航路开辟起决定作用的是()
A.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B.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
C.欧洲各国社会矛盾激化
D.航海造船技术进步
4、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重大转折主要是指( )
A.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B.欧洲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亚洲
C.西方工业文明战胜了东方文明D.走向统一的人类历史开始显现
5、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是指( )
①欧洲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
②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③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④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符合17~18世纪的荷兰、英国、法国进行的多次战争的是( )
①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
②目的是扩大海外市场和争夺殖民地
③表现为公开的掠夺方式
④是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集聚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位迅速生产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对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个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这段论述从实质上反映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B.殖民活动的积极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8、下列关于殖民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快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工业革命被提上日程
C.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D.促使欧洲封建国家进行改革
9、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各民族的发展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重要阶段,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 )
A.西方的殖民扩张和掠夺B.东方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
C.东西方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其他国家
10、18世纪后期,英国的劳动力供应比欧洲其它国家有很大的优势,这主要是得利于()
A.努力贸易的推行B.圈地运动的开展
C.国外移民的到来D.人口的大量增殖
11、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主要是指()
A.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力量
C.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基础
D.工业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队伍
12、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得主要国家先后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生产技术革命,还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B、日本明治维新中兴办邮局、电报、电话业务,这不是利用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这次工业革命促使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
13、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得更为迅猛,最主要的原因是:
A、它在很多国家同时进行B、它打破了英国对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
C、它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D、它是科学研究用于工业生产的结果
14、下列对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评价不正确的有:
A、它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B、它产生后又促使生产力得到更快更高的发展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D、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15、近代史上,造成东西方经济差距日益拉大,使东方最终从属于西方的基本原因有:
①科学技术水平进步②资产阶级革命成功③无产阶级革命受挫④殖民主义疯狂掠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6、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了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奴隶制)是殖民地财富的唯一自然基础。 ——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按:下文出自一位在奴隶贸易后期进入非洲内的殖民者的记述。)
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或者在捕捉奴隶者到来时逃走了。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等著《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三:法国的革命事件和在圣多明各(海地所在的岛屿)由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来自)非洲的奴隶的斗争震撼了整个奴隶占有制。各国的奴隶贩子其拥护者对法国大革命及整个自由思想惊恐万状。非洲人在西印度群岛(位于拉美地区)发动的日益频繁的骚动,更使他们成了惊弓之鸟。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公开大规模输入奴隶是危险的。
——阿勃拉莫娃《非洲:四百年的奴隶贸易》
材料四:奴隶贸易的废止正如它的发生一样,是资本主义发展决定的……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将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杨人楩《非洲通史简编》
回答:
(1)据材料一、四分析奴隶贸易兴起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奴隶贸易对非洲造成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说明为什么在19世纪后,奴隶贸易会逐渐停止下来?
(4)通过上述材料,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质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西欧:比利时、法国→中欧:德国(包括奥地利)→东欧;俄国→日本。与法德同时的还有美国,这样一条工业化浪潮扩散的路线是颇堪玩味的
材料二为什么不是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呢?难道是比利牛斯山太高了吗?但阿尔卑斯山也并不低。
材料三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也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北美生根开花?
材料四地缘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原因。比利时的佛兰德尔与英伦岛隔海相望,此地就成为英国与大陆贸易往来的主要障碍。
以上材料均摘自《从曼彻斯特到硅谷》

请回答:
(1)上述四段材料讲述了什么问题?
(2)导致材料二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3)导致材料三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二、三、四之间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5)你认为造成材料一所属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1—5、DCADA6—10、ADDAB11—15、BDACD
16、.(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美洲的印第安人被屠杀,美洲土地开发后缺少劳动力。
(2)造成非洲人口大量减少,社会经济倒退,长期贫困落后。
(3)西方国家需要从非洲获得大量原料;黑人奴隶的不断反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资本主义是侵略掠夺奴役屠杀亚非拉人民才发展起来,是血腥的。
17、(1)工业革命的扩展。
(2)西班牙、葡萄牙资本原始积累速度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
(3)美国独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北非不具备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
(4)没有。资本主义发展在地缘上会产生影响,但工业革命必须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5)资本主义统治确立的先后。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后,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壮大势力,于是便采用工业革命的成果,导致工业革命的扩展。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单元综述:
本单元内容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分水岭,即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主导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二战后在罗斯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基础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空前速度发展,其特征也更加明显。
1、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激化,导致了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它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造成了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胡佛企图用自由放任来摆脱危机,结果遭到了失败。
2、罗斯福上台后,在美国实施新政,加强了国家干预,不仅使美国摆脱了危机,而且引起了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变革,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二战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了巨大创伤,但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为他们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于是纷纷效仿,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2)福利国家得到发展(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美国的“新经济”此时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学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应注意:
1、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经济危机使世界局势变得动荡不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造成的,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
2、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
3、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改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概括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的经济发展情况;探究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4、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重难突破:
什么是社会化大生产
所谓社会化大生产,又称生产的社会化,是指同小生产相对立的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其表现为:(1)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集中在少数资本家占有的企业中进行有组织的规模化生产;(2)由于专业化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种产品生产之间的协作成为势在必行的措施,促成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关系更加密切;(3)通过产品的市场化和市场自动调节,使生产过程各环节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原因:
(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影响:
(1)从局部看,它引起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一些国家为了减轻经济危机的影响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
(2)从整体看,经济危机也引起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加深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中“新”的理解
(1)新的理论:出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中组部注意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的起点。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1)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方面,不再是完全放任的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利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趋于缓和。
(2)在生产力方面,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充足的物质条件改善各个阶层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利润巨额增加的同时,缩短职工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以缓和阶级矛盾。而且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3)产业结构适应科技进步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特别是高科技产业部门发展迅速。三大产业的比例有了变化,工农业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而金融、商业和服务等部门的比重不断提高。
(4)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新经济”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第三产业有什么重要性?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所占比重不断加大,成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将大幅度上升。同时,第三产业自身也在发生变化,其范围在不断扩大,增加了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就业,扩大市场,改善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要点训练:
1、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金融体系B.强化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D.推行“以工代赈”
2、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A.根除经济危机和恢复经济的措施B.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D.资产阶级政府权力的空前加强
3、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主
义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B.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D.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又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30年代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机遇,其含义是()
A.各国乘机加强中央集权,稳定资本主义
B.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C.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D.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的运行机制
5、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三段式的推理属于()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
B.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
C.大前提正确,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D.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6、梭伦说:“我拿着一支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的占据优势。”“两方”是指()
A、氏族贵族、奴隶B、氏族贵族、平民C、工商奴隶主、平民D、工商奴隶主、奴隶
7、以下对雅典公民大会评述不正确的是()
A、公民大会为雅典最高权力机关B、公民大会成员经过选举产生
C、公民大会可以罢免执政官D、可以驱逐不受人民欢迎的人物
8、下列通过抽签产生的是()
A、五百人会议B、十将军委员会C、执政官D、首席将军
9、罗马法发展的昌盛时期是()
A、共和国建立后B、帝国时期C、共和国晚期D、帝国后期
10、罗马法的作用突出表现在()①调节罗马社会生活②解决社会冲突③维护罗马奴隶主统治④调动公民及性和创造性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1、罗马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罗马法是指()
A、《十二铜表法》B、万民法C、罗马刑法D、罗马公民法
12、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的“人人”的含义是()
A、帝国境内所有公民B、仅指原帝国境内公民,不包括外邦自由民
C、除奴隶外的所有自由民D、奴隶主贵族阶层
13、万民法在财产方面规定的主要思想是()
A、保护奴隶主利益B、保护所有公民利益
C、保护私有财产D、保护奴隶制
14、与罗马法关系最近的法律文献是()
A、《法国民法典》B、美国1787年宪法C、《独立宣言》D、《人权宣言》
15、为现代欧洲大陆法系奠定了基础的是()
A、雅典民主思想B、罗马法C、英法启蒙思想D、意大利的人文思想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严重经济危机后,当时美国总统胡佛宣扬:“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繁荣。”胡佛政府还对大公司大企业提供优惠财政援助,并降低其所得税。胡佛声称救济工人是慈善团体的事情,而不是联邦政府的责任,拒绝采取任何救济工人的措施。
材料二:1932年底,在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美国举行了总统选举,结果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以压倒优势击败共和党候选人在任总统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
材料三: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克服严重经济危机实行新政。下台总统胡佛及其追随者大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并在1936年底的总统选举中竭力阻止罗斯福连选连任。
材料四:1936年底的美国总统选举中,为批驳胡佛等人的攻击,罗斯福发表讲话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总统选举结果,罗斯福又以压倒优势获胜,连任第33任总统。
回答:
(1)联系材料一和国家工业复兴法,比较罗斯福、胡怫对资本家和工人的政策有何不同?
(2)从罗斯福、胡佛上述不同的政策中可以看出二人在克服经济危机的基本思想有何不同?罗斯福的基本思想反映了美国资本主义的什么发展趋势?
(3)联系材料四分析材料三中胡佛攻击罗斯福的理由能否成立?为什么?
(4)结合材料简要说明总统选举中胡佛失败而罗斯福连选连任的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美国福特汽车主要部件生产商分布于美、欧、亚三大洲20多个国家,美国制造的波音747飞机,由450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除自制外,还有来自6个国家的2万家企业制造。日本丰田汽车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但汽车零部件大多数并非日本国产,而是来自20多个国家的160家工厂,汽车轮胎等产品甚至是马来西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生产的。由于生产成本低于国外同等企业,而质量和售后服务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一直呈上升态势。
材料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不少跨国公司,他们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126页
材料三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从1986年7月10日,我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方地位,到中国正式入世经历了15年的谈判,黑头发都谈成了白头发。
请回答:
(1)材料中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简要说明其历史过程及根源。(7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这种特点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什么影响?(4分)
(3)在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坚持既要争取,又不能放弃原则的立场。试结合材料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中国采取这种立场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5、AAACB6—10、CBABC11—15、DBCAB
16、.(1)胡佛拒绝采取措施救济工人;罗斯福在国家工业复兴法中专门规定了保障工人权利的条款。
(2)胡佛的基本思想是政府不干预企业经营、维护大企业利益;罗斯福的基本思想是国家干预经济,但尽量保持自由企业制度,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否。因为罗斯福虽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措施,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保护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因而他不是“社会主义”异端。
(4)胡佛和罗斯福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但罗斯福在此前提下,注意保障人民利益,因而他能获得更广泛的支持,能够连选连任。
17、(1)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向一体化和国际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导致了世界经济的形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更加迅猛发展。根源是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
(2)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借此机遇发展同世界的联系,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加入到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去,以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防止发达国家借此机会,利用自己在政治、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控制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注意自己的政治、经济安全,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3)加入世贸组织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要求,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要积极争取加入;但是,我们又要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经济独立,所以,要坚持原则。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课标要求: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单元综述:
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之后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走向现代化之路。建设过程中,在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3、二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上高度集权等。
4、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学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者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重难突破:
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
(1)从必要性看: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演那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②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出现了水兵叛乱。③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
(2)从可能性看:①无产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②苏俄已经粉碎了帝国主义干涉,取得了战争胜利。
(3)实施该政策的意义:①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联盟。②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功绩与弊端
功绩:国家工业化的迅速实现,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其中的某些做法,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弊端:(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下,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3)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原因:苏联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很多问题。
(2)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西方反苏反共的敌对势力长期依赖通过各种渠道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并采取种种手段施加压力和影响,搅乱群众和干部的思想;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战略终于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苏联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经历的变化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1)变化:由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到戈尔巴乔夫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改革。
(2)启示: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方向;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等。
要点训练:
一、选择题:
1、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领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2、以下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错误的是()
A、是苏俄英德三年国内战争胜利的保障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对国家经济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D、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A、把一切企业收归国有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4、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得到农民支持拥护的一项措施是()
A、废除实物配给,实行商品买卖B、有全由面没收私人资本转向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允许恢复部分小型的私有企业D、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5、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A、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逐步战胜资本主义
B、是苏联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方针
C、恢复了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
D、是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成熟的表现
6、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7、20世纪30年代造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比例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片面发展重工业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
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
A、社会主义制度B、人民积极性不高
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D、缺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整
9、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10、二战后,针对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率先进行改革的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1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点主要是()
A、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B、改革使社会经济全面振兴,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C、改革没有实质性的突破旧有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
D、改革使军备力量大大加强,对外推行积极进攻战略
1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1978年后的中国改革相比()
A、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
B、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
C、都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方向
D、都适应了各自的国情
13、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使是()
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
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C、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14、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当政时的政策相比()
A、都引起了当时苏联人民的思想混乱
B、都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C、都否定了十月革命
D、都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
15、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直接目的在于()
A、以政治改革推动经济发展
B、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
C、适应西方“和平演变”的需要
D、解决苏联日趋尖锐的民族分离活动
1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80年代~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增长统计表
年分1981年~1985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0年
国民生产增长率32.%2.8%2.4%-4%

材料二:(戈尔巴乔夫政府)在制定改革政策方针中存在三个严重问题:第一,仍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业为主的“加速发展战略”和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战略,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现代经济结构已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苏联的经济改革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向高科技迈进的途径选择上是错误的。第二,对经济改革的目的是解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识不足。因此,没有扭转结构失衡和农轻重比例失调的老问题,……它使消费市场的供应更加恶化……这必然加剧人民对改革的失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第三。对国家的财政危机的程度估计不足……对于生产危机的到来和恶化估计不足。
——摘自张伟垣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
材料三:[苏联]党领导的中央指导制度虽然腐化,虽然没有效率,甚至几乎全然麻木,可是它毕竟是一个以控制为基础的经济之体系。如今党的威信既去、一时之间,取而代之的却并不是宪政民主的权力,反而是国中无主的茫然。……经济上的解体,加速了政治上的解体;而经济解体之所以发生,却是由政治解体促成的。随着5年一度的“计划”的停止,以及党中央命令的告终,苏联根本没有一个可以有效动作的“全国性”经济体系。取而代之的,只是各个社区、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只要力能为之,便一窝峰地赶紧坚垒自保、寻求自足。
——摘自E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下卷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

17、《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有关史实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概要指出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的含义。
(2)俄、美、中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有何积极作用?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参考答案
1—5、BBADA6—10、CBCDB11—15、CAAAA
16、变化趋势:苏联国民生产的增长率连年下降,直至呈现负增长。
原因:第一,改革方针失误,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机器制造业,不符合时代潮流;没有解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以及人民生活与消费需求问题;对财政危机和生产危机估计不足。第二,政治上,苏共的威信丧失,政治解体促成经济解体。第三,经济上,计划经济体制停止实行,没有出现一个有效运作的经济体系,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
17、
国别含 义特 点积极作用认 识

俄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2分)通过市场,利用固定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的市场交流。(4分)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4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5分)

国1933年美国实施“新政”(2分)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4分)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4分)

国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分)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善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欣欣向荣的可喜景象,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4分)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单元综述:
1、二战结束以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西欧国家迅速恢复并迎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区域集团化日趋明显,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为具有影响力的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到了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全球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各国都把提高经济竞争力作为主要任务
学法指导: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
1、要注意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注意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重难突破: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膨胀,英国却遭到重创,为维护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但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根据美国的方案,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并分别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开始营业,至此,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中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重大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
(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前进步伐,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机遇:
(1)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
(2)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4)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
(1)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2)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战后初期到7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后期,80年代以来。这三个阶段各自发展状况及原因如下:
(1)战后初期到70年代: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具有雄厚的工业实力和丰富的黄金储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控制国际金融和世界市场。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国家从战争的破坏中恢复过来。原因:通过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大发横财。而欧洲在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处于普遍衰落的时期。
(2)70年代前期到8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日本和欧洲共同体与美国在世界市场上激烈竞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欧洲共同体国家和日本在许多领域赶上和超过美国。
(3)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加速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进程。原因: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1)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及许多工业化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以不同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向外扩散,有利于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相对削弱了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垄断地位。这种趋势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在总体上发展中国家处于相对劣势。从机遇看,它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从挑战看,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要点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文件中不属于《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是()
A、《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战后美国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内容的基本特点是()
A、美元与英镑挂钩,英镑与其他国家货币挂钩
B、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黄金挂钩
C、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D、美元与日元挂钩,日元与黄金挂钩
3、《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宗旨是()
A、降低关税,减少关税壁垒B、实施互惠和非歧视原则
C、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D、美国操纵世界贸易
4、1946——1949年,美国对外投资增加近50﹪。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达1555亿美元,占资本主世界的一半左右。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7.9﹪,1965——1970年为11﹪。据此可知()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便利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③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
5、二战后初期,英国与美国争夺世界金融霸主的条件是()
A、英国的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B、伦敦仍然是国际金融的中心
C、成为当时世界最大债务国D、制订出“凯恩斯计划”
6、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反映了()①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②美英两国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A、①②都正确B、①正确,②不正确
C、①②均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7、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或步骤不包括()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B、提出“怀特计划”
C、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D、主持通过《国际贸易组织宪章》
8、当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去世界强的根本原因是()
A、两级政治格局解体
B、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影响
C、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D、联合国职能的加强
9、北美自由贸易区()
A、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B、将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
C、政治规模超过欧盟
D、于1993年1月1日正式成立
10、20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的表现有()①欧元产生②中国加入WTO③东南亚金融危机④亚太经合组织建立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A、会对本国带来压力和严峻挑战
B、中国的各种产业都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C、中国的关税会大幅提高
D、使中国恢复了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12、二战结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史实有()
①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
②积极支持并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④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
13、《欧洲联盟条约》与,《罗马条约》的不同之处是()
A、使成员国联系加强
B、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步骤
C、促使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度
D、推动了欧洲经济一体化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对立的
B、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C、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
D、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5、世贸组织的决策方式有利于()
①发达国家的利益更能得到实现
②减少其成员国的不平等状况
③维护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效果的利益
④抑制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强权政治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这些开支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3年平均达71亿美元。—————据《世界经济统计简编(1978)》
材料二1950年1975年间,美国工业生产率平均年增长3.8%,英、法、联邦德国平均为5.4%,日本为12.4%。19511977年,美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3.2%,日本为8.8%,联邦德国为4.4%,法国为4.3%。—————据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年代1950196019701973
与日本的贸易+2.4+2.0-15.9-19.4
与西欧国家的贸易+2.0+10.7-5.8-17.8
注:+为顺差,一为逆差—————据《当代世界经济概论》
材料四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19371950196019711972
资本主义世界100100100100100
美国46.448.531.29.77.6
日本6.11.33.212.412.3
西欧共同体各国—26.53029.6
回答: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结合材料说明其原因。
17、“全球化”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请回答: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迅速发展,有什么表现?
(2)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全球化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于是很多人开始反对全球化。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
1—5、DCCAB6—10、ADCBD11—15、ADCAB
16、(1)美国的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加剧了美元流向国外,增加其经济负担。
(2)美国经济没有持续稳定增长,其发展速度低于西欧、日本。
(3)美国进出口贸易与西欧、日本相比,逆差趋明显,难以回流美元。
(4)美国黄金大量外流,储备减少,使美元地位愈加难以巩固。
17、(1)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贸易的增加和世界市场的扩大,使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从身边的商店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原来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工发展成为同一行业内部更为精细的分工。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2)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全球化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世界历史政治史专题


世界历史政治史专题注:含古代西方政治历史专题、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专题,共三个小专题。有关国际关系的政治格局另设专题。每个小专题包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部分。

小专题一:古代西方政治历史专题一.知识归纳(仅新课标版)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1)希腊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明的发轫和兴盛则以海洋为依托。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航海和海外贸易的条件得天独厚。希腊半岛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平原,纵横的山岭和交错的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城邦的狭小,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在雅典城邦中,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对此非常不满,普通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公元前6世纪初,执政官梭伦推行改革。他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世纪末,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继续迸行改革。他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举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十将军渗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等。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当时,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也迸一步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法官从各部落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产生。他们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并参加立法。伯利克里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吸引公民观赏戏剧,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但是,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更是小国寡民的产物。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如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2.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相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这样,多由贵族担任的法官,常常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已,损害平民利益。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这部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当然,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2)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三十多个海外行省,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为统治如此庞大的国家,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公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3)维系统治,影响后世: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是,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近代时期,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二.规律小结1.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2.《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公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三.热点冷点1.雅典民主和罗马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是这几年高考的热点。2.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影响以及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对近现代欧美国家的影响是高考的相对冷点。3.要善于用辩证的、多角度联系的观点分析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四.高考题例01.(2007宁夏文综25题)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改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A.梭伦改革前B.梭伦改革时期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D.伯利克里任首席将军期间02.(2007广东历史16)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B.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03.(2008海南历史8)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04.(2008宁夏文综28)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A.全体奴隶主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05.(2009天津文综历史3)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克利斯提尼“领着人民参与政治”。克利斯提尼改革中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①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②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

③设立五百人会议④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06.(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9)罗马法规定: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答案要点及解析:1.C熟悉区分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统治措施。2.A罗马法在法律史上的重要地位是由它的深远影响决定的。3.D从题中材料判断,这确定是用法律来调节借贷关系,其余三项表述不贴切。4.C识记雅典公民的身份前提。5.B①项不利于扩大民主的广泛性;④仅有利于文化娱乐。6.B结合题中材料表述,罗马法认为被告被判有罪之后才有罪。五.新题预测01.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主要表现在BA.官职向男性公民开放B.城邦公民均可参加公民大会C.通过抽签组成500人会议D.保障低等级公民积极参政02.罗马成文法的出现是由于BA.奴隶斗争的结果B.平民斗争的结果C.罗马版图扩张的结果D.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结果03.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这里的“他”是指AA.梭伦B.柏拉图C.伯利克里D.亚历山大04.“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C.希腊的地理环境一定会导致民主制度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小专题二: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手工工场时代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指17~18世纪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的欧美的英、美、法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①背景:经济基础为资本主义经济在英国兴起和发展;阶级基础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并结成联盟;促进因素是都铎王朝客观上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因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经过:苏格兰人民起义是导火线;1640年新议会召开揭开革命序幕;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内战,经过纳西比、马斯顿荒原等战役,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资产阶级独裁统治;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经过查理二世和詹姆士二世两代国王,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1689年《权利法案》使君主立宪制逐渐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起来。③意义: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开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反映世界历史的资本主义趋势,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美国的建立:①独立战争背景: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启蒙思想在北美传播,民族意识日趋增强;根本原因是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的发展;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点燃导火线;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使北美抗英力量走向联合斗争。②独立战争经过: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是开始标志;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改编大陆军、任命总司令;1776年《独立宣言》(“第一个《人权宣言》”)宣告美国建立;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战争转折点;1781年约克镇英军投降是战争结束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③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787年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大权,按三权分立学说设置国家职权,其进步性是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其局限性是允许黑人奴隶制继续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相等的权利;1789年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利益)成立,华盛顿任第一任总统。④北美独立战争的意义: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建立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遗留问题是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和西部土地开发问题。(3)法国大革命:①大革命的爆发背景:国内方面,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阻碍,社会原因是社会等级对立严重(教士第一,贵族第二,其它第三),思想原因是启蒙思想作了思想和理论准备,直接原因是法国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国际方面,受英、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鼓舞和英国工业革命前景的召唤;三级会议的召开是导火线;革命爆发标志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攻占巴士底狱(国王被迫作出了暂时的让步)。②君主立宪派的统治(初步改造法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八月法令”(反封建土地制度)一定程度上动摇封建制度,但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农民土地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人权宣言》(反封建等级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生来平等、不可动摇人权、法律面前平等、私产不可侵犯,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1791年宪法(反封建政治制度)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但规定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违背了平等原则。③吉伦特派的贡献(进一步改造法国):代表阶层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经济上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公有土地按户分配,部分废除封建权利),政治上国民公会取代立法议会、废除君主制、成立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等,军事上取得瓦尔密战役胜利,制止普奥联军入侵;但第一次反法联盟组成,国内物价飞涨,吉伦特派不肯限价。④雅各宾派的统治(彻底改造法国):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解决土地问题(贵族土地小块售,地价十年内付清,公有土地按人分,废除一切封建权。这种办法虽然赢得了农民的支持,但实行小土地所有制却不利于法国资本主义大工业经济发展);实行恐怖政策(严打政策),这是在内忧外患严重的情况下采取的非常措施,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作了重要贡献,但它在经济上(限价限工资)和政治上(打击过宽过多)都有负面影响,在危机过去后又没有及时改变政策,造成雅各宾派内部分裂,丧失民心,最终垮台;1794年7月27日“热月政变”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⑤大革命意义:它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人民群众一再挽救并推动革命向前发展;它结束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4)拿破仑帝国:①帝国建立:热月党人建立督政府(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秋千政策——清除激进措施(硬),保护革命成果(软),对内不能稳定政局,对外不能抵抗干涉;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并于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大资产阶级国家)。②对内政策: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经济上,改革财政,创办银行,鼓励工商业发展;法律上,《拿破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文化上,建立中学和大学,鼓励科研和教育。③对外战争:走向全盛(1804—1810),走向衰亡(1810—1814);战争性质有革命性、侵略性、争霸性。④帝国败因:当时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对外战争后期的侵略性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普遍反抗。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时的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工场阶段,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寥若星辰,从全局上看,资本主义在与封建主义的较量中还处在下风,这一点从拿破仑战争失败中已明显反映出。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的确立、发展还需要经历更长期的斗争与努力。2.蒸汽时代世界近代史的第二个时期——蒸汽时代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革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开始初步确立。(1)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运动有两个历史使命:第一,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国家,要推断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结果,德、意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民族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要改革手工工场时期的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结果,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法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1848年二月革命压权建立了第二共和国。尽管各国革命的具体任务有差异,但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却是这个时期所有资产阶级运动的根本任务。(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这个时期的殖民活动从野蛮掠夺的形式发展到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大批亚非国家和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了。3.电气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上半期的二战结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具体而言,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w.w.w.k.s.5.u.c.o.m(1)垄断的产生: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产生深刻变化,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垄断组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方式应运而生。国家和政府也日益成为垄断组织的保护者,资本主义逐渐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即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但这个时期尚属于私人垄断阶段,垄断组织还没有发展到垄断整个经济命脉的程度。(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疯狂地进行扩张,更加迫切地需要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但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整个世界也进一步资本主义近代化了,体现了殖民扩张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的特点。第二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年)w.w.w.k.s.5.u.c.o.m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因为战争的经济危机而大起大落,几经波折,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加强,呈现了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向。w.w.w.k.s.5.u.c.o.m4.电子信息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它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呈阶段性发展,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向多元化、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到两极格局解体,“一超多强”局面形成,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二)新课标版: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w.w.w.k.s.5.u.c.o.m(1)光荣革命: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在经济上日益强大,而且在议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时,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认为“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他们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此后,英国成为共和国。但是,统治者争权夺利不断,政局动荡,查理二世乘机复辟。复辟期间,查理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反攻倒算,竭力加强王权,恢复旧的统治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非常不满。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2)议会权力的确立: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这样,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冶”的地位,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此后,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这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w.w.w.k.s.5.u.c.o.m(3)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国王很早就有在宫中召集一些贵族、大臣和高级教士开会、商讨国家大事的传统。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里召开这种会议.因此人们称之为内阁会议。18世纪初,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由少数大臣参加的一种会议。当时,英国议会下院的议员在权利斗争中形成两派,获得多数席位的一派成为多数党,实际控制了政权。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垮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为了获得议会多数席位,英国资产阶级正常间展开了激烈竞争,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2.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国诞生。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战斗,1781年,美国终于打败了英国殖民军队。两年后,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但是,年轻的国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独立之初的美国名义上是一个国家,但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所谓的邦联。国家无权征税,也不掌握军队。各州的权力很大,有权征兵、征税和发行货币,财政政策更是各行其是。当时,各州之间互设关卡,造成商品流通不畅,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而且,由于没有制定统一的关税,美国在与欧洲各国的贸易中也常常处于不利地位,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建设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促进美国的繁荣发展。华盛顿等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也深受启蒙思想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国家,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w.w.w.k.s.5.u.c.o.m(2)1787年宪法的颁布: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它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第二年,这部宪法正式生效。但是,它仍然存在着不足,后来,陆续以修正案的形式加以弥补。(3)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国会也是不同党派角逐的政治舞台。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终形成。1860年,成立不久的共和党开始执政。此后,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一直持续至今。两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虽然两党的历史传统和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尽相同,执政期间的政策也有差异,但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w.w.w.k.s.5.u.c.o.m(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8世纪时,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尖锐。以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他们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反抗也日趋激烈。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随着资产阶级的迅速崛起,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1870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2)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后,各派政治力量就建立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又展开了激烈斗争。在国民议会中,反对共和制的议员占多数。1875年初,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下,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级官员、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经过艰苦斗争,终于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普鲁士完成了德意志统一,也把普鲁士的专制传统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但是,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二.规律小结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大纲版)(1)革命原因: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的严惩阻碍,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要突破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2)革命任务: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断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斗争。(3)革命领导: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形态上基本是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所以在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商业或金融资产阶级,革命后当权的是金融资产阶级而不是工业资产阶级。(4)革命主力:革命的主力是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5)革命思想:革命前进行了较充分的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清教,较后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6)革命方式:地由于封建统治者(或殖民统治者)势力强大,采取暴力压制资产阶级的要求,镇压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无一例外采取起义、革命战争的暴力方式采取政权。(7)革命道路:由于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本主义力量并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蹴的程度,因而革命道路是曲折的。(8)革命结果:革命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但未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只是利用政权运用法律形式奠定治国原则(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基本原则),工业革命以后才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2.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原因、方式和作用(大纲版)(1)原因: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不仅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要求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而成为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根本动力。(2)方式: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四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法国;二是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如美国、荷兰(也有人将其归入前一类);三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俄国、日本为代表;四是通过民族统一运动,德意志、意大利就属此类。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方式,是由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3)作用: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主要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3.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认识(新课标版)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4.对美国资本主义联邦制的认识(新课标版)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两党制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5.对法德两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认识(新课标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三.热点冷点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方式与过程,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应全面掌握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战前后和二战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状况。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分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背景和意义。4.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资产阶级的成长和成熟;用辩证的观点评价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事件,如德意志统一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等。5.应加强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高考模拟训练,特别是以新材料挂钩教材基本知识,增强学生的理解、归纳、评价等能力。四.高考题例

01.(2008全国Ⅱ卷文综19)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B.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02.(2008江苏历史16)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03.(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B组13)下列发生在法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启蒙运动兴起②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③攻占巴士底狱④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

A.④①②③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③④①②

04.(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B组14)某份晚清画报刊登一则人物图像,称他是再造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大豪杰”,此人是

A.俾斯麦B.威廉一世C.兴登堡D.威廉二世

05.(2008海南历史14)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06.(2008重庆文综23)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B.面临外国势力的干涉

C.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D.两次推翻反革命政权

07.(2008全国Ⅱ卷文综22)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08.(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A.专制王权强化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C.国王权力旁落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09.(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10.(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17)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C.忽视了以个人自由的保护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11.(2009天津文综历史9)1787年宪法是独立后的美国从邦联发展成为联邦制共和政体,其重要作用是①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权益的要求

③确立了美国的责任内阁制④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12.(2009海南历史10)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表明,英法资产阶级的成功标志着A.工业生产方式确立B.工业资产阶级胜利C.新社会制度的胜利D.君主制度的衰亡13.(2009广东理科基础66)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英国是近代代议制民主的先驱。这是因为英国“光荣革命”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A.第一部成文宪法B.多党制的议会C.总统制D.君主立宪政体14.(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30)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书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会议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D.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15.(2009年江苏历史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762年,约翰威尔克斯开始发行《苏格兰人》报,其中第45期刊出一篇文章,激烈谴责政府的对外政策,并对乔治三世本人进行攻击,……这使乔治三世大为光火,就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威尔克斯本是议员,享有特权不受逮捕,但乔治三世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他的议员资格。……各阶层人们开始支持威尔克斯,“威尔克斯与自由”成了当时流行的口号。——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1781年英军在约克敦的投降造成巨大的冲击波,国内舆论纷纷指责政府,指责乔治的个人干预造成了北美的巨大失策。……1782年,诺思(首相)顶不住美国革命胜利的冲击波而宣布辞职,乔治三世的个人统治实际上寿终正寝。……一个企图恢复个人权力的国王在议会已取得主导地位的时代想抗拒历史发展的潮流,终于造成国家的伤害、个人的悲剧。——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材料三正是美国的爱国者感染了英国的激进分子提出了更为民主的选举权口号,激励他们为提高英国普通被统治者的政治影响而奋斗。他们还为英国的改革分子展示了组织政治运动的方式以及如何在不引起太多内乱的前提下达到改革的目标。——[英]H.T.迪金森《美国革命对英国的影响》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英国政坛出现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其政治根源。(4分)(2)据材料三英国激进分子所面临的政治使命是什么?由此,19世纪30年代前期兴起的政治运动是什么?这一运动有何积极影响?(6分)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A从热月政变后督政府恢复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角度思考。

02.AB、D项仅适合德国;C项仅适合英国。

03.C熟悉和法国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

04.A明确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核心人物。

05.C从赦免政策的颁布时间和赦免对象方面思考。

06.D熟悉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过程,可知其余三项为共同点。

07.D联系经济状况对应的政治状况思考。

08.A从时间“18世纪中期”和“委托给大臣办理”等信息判断法国大革命前的情况。

09.D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

10.B从“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到“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来思考联邦派的主要意图。

11.A从黑人、印第安人和白人政治权利不平等否定②;从三权分立体制否定③。

12.C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反映的世界潮流角度思考。

13.D识记英国“光荣革命”后的政体。

14.D从题中所涉及“帝国会议”的产生方式思考。

15.答案要点:

(1)(从材料中归纳具体原因,结合《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答根源)具体原因:乔治三世指使下院剥夺威尔克斯议员资格;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的惨败;国王个人干预造成英国在处理北美问题上的重大失策。根源:乔治三世试图突破《权利法案》对国王权力的限制。(2)(从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内容和作用角度回答)使命:扩大选举权;进行议会改革。运动:1832年议会改革。影响:扩大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推动了代议制的发展;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五.新题预测01.资产阶级的民主代议制是近代西方国家经过长期探索,逐渐完善的政治制度,它至今仍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D①形式单一,民主共和制是其唯一的表现形式②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③其本质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④否定君主专制,提高了管理的民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②③④02.马克思认为“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度到君主立宪”。下列各项最符合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是BA.法国大革命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美国独立战争D.中国辛亥革命0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1688年发动政变,赶走了国王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和玛丽三世在英国联合执政。这次行动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CA.彻底铲除了英国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势力B.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C.逐步确立了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04.1794年7月27日,是不同寻常的一天,正在“法兰西酒吧”营业的老板杰克先生的经历中最符合史实的是CA.巴士底狱那边出事了B.接着传来了法军在瓦尔密打败普奥军队的好消息C.听说罗伯斯庇尔和他的主要伙伴被送上了断头台D.拿破仑因此掌握了法国政权,并加冕称帝05.1793年,罗伯斯庇尔指出:“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格言的目的是CA.反对吉伦特派统治B.宣传孔子儒家思想,反对资产阶级私欲膨胀C.维护资产阶级的权利,反对等级制度D.镇压埃贝尔派和丹东派06.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漫画家为这一历史过程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的含义是DA.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B.法国的共和制度像女郎的帽子,只是装饰品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07.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诫“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CA.中央集权原则B.自由平等原则C.分权制衡原则D.司法独立原则08.2005年10月19日,国务院发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上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适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其实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读图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图1中三省的职能各是什么?(3分)这一制度创设有何作用?(2分)(2)图2中联邦政府机构的运行机制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这一机制源自谁的什么学说?(4分)试举世界史一例说明该学说的实现。(4分)(3)这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何共同点?(2分)在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7分)答案要点:(1)中书省一一草拟、颁布诏令;尚书省一一执行;门下省一一审核。(3分)三省互相牵制监督;保证君权的独尊。(2分)(2)分权与制衡。(2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4分)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定了1787年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实现了该学说。(4分)(3)共同点:通过分权,实现权力间的制约与平衡。(2分)不同。(1分)因为美国是反对专制,维护共和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唐朝是维护君权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6分)

小专题三: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专题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1.19世纪初至1871年,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初步发展工业革命使工业无产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逐渐兴起。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出现了反动政治局面,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19世纪50、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猛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并走向国际联合。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处于低潮状态。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主要体现了自发性、暴力多、政治斗争为主的特点。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资本主义运动的辅助力量。因为经济的发展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所以工人运动失败是必然的。英国和法国先后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2.1871年至20世纪初,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发展19世纪701年代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工人的人数猛增,国际工人运动又逐步走向高潮。罢工运动的次数增多,规模扩大;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组织性大大加强。在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成立了第二国际。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泛滥。在与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俄国诞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维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工人阶级政党广泛建立,有组织的斗争较多;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思潮泛滥;欧洲工人运动中心从法国移到德国再移到俄国。3.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掀起了革命高潮。各国共产党广泛成立。在此基础上,共产国际(也称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30年代在指导各国共产党积极展开反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人类历史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抗。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苏联。4.二战后至今,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曲折前进二战以后,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亚洲的蒙古、越南、朝鲜和中国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矛盾分歧日益扩大、激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60年代初,社会主义陈营不复存在。从80年代后期起,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局势发达了激烈的动荡,改革举步维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中国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5.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历的三次大曲折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前和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中有许多不足和挫折,具体表现在:①苏联自1917~1991年曲折发展;②40年代中斯到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③1919~1943年的第三国际至1947~1956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再到60年代以来国际共运的大分裂。社会主义运动发生重大挫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决非短时期能达到的;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的历史给人们以重要启示: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定要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实际出发,坚持长期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还处在初创阶段,需要不断的革命来完善。(二)新课标版: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也日益暴露。在资本家日益富裕的同时,工人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工人的政治权利非常有限。1825年开始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贫困和社会动荡。为了找到社会发展的良策,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他们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但这些设想根本无法实现,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工人们不仅要求改善生活待遇,还积极争取政治权利。(2)《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分析,批判地继承了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就是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的进步作用;同时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共产党宣言》还充分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它还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巴黎公社: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爆发战争。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普军直逼巴黎城下,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围困巴黎的敌军,采取了屈膝投降政策,同德国草签了割地赔款的条约。与此同时,临时政府秘密调集军队,准备以武力解散巴黎人民的武装——国民自卫军。1871年3月18日凌晨,政府军企图夺取巴黎城内蒙马特尔高地等处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被人发现。巴黎警钟长鸣,一场革命爆发了。国民自卫军向政府军发动进攻,当晚就占领了城内的战略要地,临时政府狼狈逃往巴黎郊外的凡尔赛。3月28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公社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方面,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废除旧军队、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取消资产阶级的法庭,建立了自己的司法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任何一个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在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等等。但是,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更未能发动广大农民。临时政府利用法兰西银行的财政支持,积极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动了疯狂进攻。5月下旬,敌人攻入巴黎城区。经过一个星期的战斗,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之中。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革命前的沙皇俄国:沙皇政府实行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但俄国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生活贫困。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貌似强大的沙皇俄国充分暴露出它的弱点。战争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随着战场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不仅下层群众想改变现状,就连资产阶级也想推翻沙皇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争取更大空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3月,一场革命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革命爆发在俄历二月,被称为“二月革命”。在这次革命中,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长期流亡国外的俄国革命领袖列宁,于1917年4月回到彼得格勒。他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出击遭到惨败。消息传到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首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11月6日晚,起义开始。列宁来到起义司令部,亲自领导起义。到11月7日(即俄历十月二十五日),起义工人和士兵占领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晚上9时45分,“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次日凌晨,冬宫被占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这次革命发生在俄历十月,所以被称为“十月革命”。(3)伟大的开端:在攻打冬宫的炮声中,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这次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为了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这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后来,苏维埃政权同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制定这一法令的目的,是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代表大会表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不仅拥有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拥有立法权。这次大会后,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了各级苏维埃的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二.规律小结

1.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与当时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和世界主要潮流密切相关。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正好映证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到多国、由发展到挫折、由挫折到奋起的发展历程。4.对马克思主义诞及巴黎公社革命的认识(新课标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虽然被扼杀,但它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经验和教训。5.对十月革命的认识(新课标版)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三.热点冷点

1.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概况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应注意联系思考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义运动特点受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和主要时代潮流的影响。3.应正确对待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挫折。总结经验与教训,看到光明和希望。四.高考题例

01.(2008北京文综2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标志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

A.二月革命的爆发 B.《四月提纲》的提出

C.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02.(2008广东文科基础34)十月革命的首创性体现为

A.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

C.第一次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践了暴力革命理论

D.第一次在落后资本主义国家成功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03.(2006全国一卷文综1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

A.是在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基础上直接建立的B.推动了第一国际的建立

C.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历史舞台

D.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04.(2007宁夏文综32)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法国大革命

C.巴黎公社起义D.俄国二月革命

05.(2007宁夏文综33)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

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

06.(2006全国一卷文综17)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

A.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B.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统治

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

07.(2006全国二卷文综21)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08.(2006全国二卷文综22)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先后建立过多个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每个组织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首次被突破的背景下成立的是

A.国际工人协会B.第二国际C.第三国际D.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09.(2009年浙江文综21)下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

B.《共产党宣言》用剩余价值学说,论证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若夫王朝,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D.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

10.(2009年广东历史20)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表述,正确的是A.公社实行直接民主的政治制度B.公社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人民有权罢免公社公职人员D.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1.(2009广东文科基础32)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

12.(2009年福建文综21)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记者刘镜人致电北京政府外交部:“广义派联合兵、工反抗政府,经新组之革命军事会下令,凡政府命令未经该会核准,不得旅行。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电文中的“广义派”、“政府”分别指

A.俄国共产党沙皇政府B.俄国共产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布尔什维克党沙皇政府D.布尔什维克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识记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的出现和结束标志。

02.D从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的角度思考,并联系俄国的国情。

03.D其余各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04.C从巴黎公社打碎资产阶级旧政权机构,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机构的角度思考。

05.C从十月革命的过程角度思考。

06.D其余各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07.A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革命实际联系进行思考。

08.C思考关键词“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首次被突破的背景下”。

09.D马、恩第一次合作成果是《神圣家庭》;B项应该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项应该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0.CA项应为间接民主;B项是《共产党宣言》为标志;D项应是苏维埃俄国。

11.C产生无产阶级的“武器”是指先进的生产力。

12.D结合时间判断这是俄国十月革命,点明其革命领导力量及革命对象。

五.新题预测01.“历史清楚的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的经济发展状况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下列哪一史实可以证明恩格斯的这一评论AA.巴黎公社运动B.美国独立战争C.亚洲的觉醒D.十月革命02.“革命是20世纪战争之子”。下列革命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CA.法国巴黎公社革命B.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C.俄国十月革命D.中国社会主义革命03.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应该首先在欧洲比较发达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但十月革命却发生在比较落后的俄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CA.马克思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预言是错误的B.俄国十月革命是“早产”的,其结果已经证明C.马克思主义要结合实际不断得到发展D.十月革命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04.(32分)200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归纳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当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时,它只是众多社会主义流派中的一个,并未马上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接受。但是它的科学性决定了它必然成为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所以说它是科学的,基本根据足:它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它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它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它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抛弃了一切主观臆测。这一切正是它区别于其他所有社会主义流派的地方,是它大放异彩、长存不败的根源所在。《共产党宣言》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所有的原理,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后来被实践证明是不准确或不正确的结论,这是不必讳言的。因为判断正误与对错是实事求是原则所要求的。——《历史学科专题讲座》(1)从材料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4分)据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合理继承了人类知识的哪些精华?(3分)材料二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持何态度?(2分)试举两个具体事例,并分别指出其历史意义。(8分)材料三1998年,戈尔巴乔夫在他写的一本叫做《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的书中提到:“最近几年我不止一次的受到批评,说我的改革应该从经济开始,而把政治的缰绳拽紧。象中国那样。”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前夕,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接受了《光明日报》记者专访。在谈到苏共垮台的教训时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惨痛的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材料四1984年,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谈话中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中国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12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3分)答案要点:(1)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之上;从实践中找到了自己所依靠的物质力量——无产阶级;合理地继承了人类知识的精华,不割断历史,但又不拘泥于传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4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3分)(2)继承发展、创新。(2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或在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首先取得一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4分)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找到了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4分)(3)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中国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4分)戈尔巴乔夫没有始终坚持经济改革,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国在改革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4分)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分)(4)马克思主义指导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当今,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但马克思主义仍有现实意义,应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应同本国国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具有强大生命力。(3分)(答出其中三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