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小学品德社会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坚持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

考点1 基础知识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1、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压迫人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主张施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励精图治,出现“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

二、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

1、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

2、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垦造成环境破坏。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环境破坏的状况有所缓解。原因: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因少数民族的内迁有所扩展。

4、唐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圩田更加普遍。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破坏。

5、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激增,与水争地的现象更加普遍,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显露并激化。

6、近代对来的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严重。我们应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考点2 我国古代的治乱兴衰

一、理解

所谓治世或盛世,只是相对来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但农民仍然遭受严重剥削,生活艰难。这些治世或盛世,绝不是农民的理想社会。我国古代的盛世或治世主要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周武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

1、贞观之治

①原因

A.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历史原因)。

B.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根本原因)。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也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主观原因)。

D.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原因)。

②表现: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民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政治上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文化教育上推行隋朝科举制;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从而使社会比较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③措施(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A.政治方面: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

B.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C.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④影响: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用人制度和民族政策一直影响到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⑤评价: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贞观之治的政策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之上的。

2、周武之治(武则天的统治)

①措施

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www.jaB88.coM

B.破格用人,发展科举,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②效果: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

3、开元盛世

①原因

A.唐玄宗结束了政局动荡混乱的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B.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锐意改革,重用人才。

C.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表现:

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③措施(唐玄宗的主要政绩)

A.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B.大力发展生产。

C.限制佛教。

D.实行募兵制。

E.大兴文治。

4、康乾盛世

①原因

A.康熙帝“更名田”,雍正帝“摊丁入亩”,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活跃创造了条件,为盛世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B.清初,国土辽阔,政治统一,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和巩固,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有效抵御了外来侵略,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C.康、雍、乾三位皇帝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的开创者和维护者。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②评价: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英、法、美等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专政,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近代的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二、盛世的一般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文化繁荣、民族关系融洽、对外关系发达。

三、盛世出现的一般原因:

1、前朝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使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根本原因)。

2、封建统治者良好的个人政治素质,如善于用人和纳谏,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等。

3、统治者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使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

4、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国家统一,中外交流频繁。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直接原因)。

四、对盛世的正确认识:

封建盛世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在客观上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进步。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变,尤其是广大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变。统治者采取的了些宽松政策,从本质上讲是为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达到为维护其长久统治的目的。

五、盛世给我们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等等。

※六:乱世:古代农民战争

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一公元前206),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2、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8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

3、隋末农民起义(611—618年)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

4、唐末农民战争(875—884年)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

5、元末农民战争(1351—1368年)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

6、明末农民战争(1628—1644年)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扩展阅读

8.3可持续发展


课题:8.3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

3、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

4、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和谋求人地协调的四个阶段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难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

【教学方法】

演绎式讲解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人口变化图、可持续发展内涵图、自制课件

3.4.2 可持续发展 2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可持续发展

巩固夯实基础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采猎文明时期--崇拜自然。

(2)农业文明时期--改造自然。

(3)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

(4)20世纪70年代以后--谋求人地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核心: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3.原则

公平性原则:人类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4.2可持续发展 3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3.4.2可持续发展 3》,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可持续发展

课题

可持续发展(第一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由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直到谋求人地协调历史演变;

2.使学生通过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背景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对学生进行科学环境观、发展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难点:

同上

板书设计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2.明确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以具体问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对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我做起,环保节约。

1.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2.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原因

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原因

投影

1课时

源:学(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1992年,通过了21世纪议程,第一次把可持续发展由概念推向行动。1994年3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
(投影)
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深受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困扰。为此,中国政府针对国情,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行动纲领“控制人口,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读图,了解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
生:(读图)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板书)一、人口战略
师:中国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提出的行动纲领制定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我国人口面临严峻的问题,大家阅读40页第一段,填写表格。
(投影)表格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
人口数量多2005年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预计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
人口素质低2001年,我国有5000万残疾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亿多
人口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板书)1、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师: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2、采取措施
师:面对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我们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板书)二、资源战略
1、面对的问题
(投影)资料
(投影)世界七个水资源总量丰富国家比较
师: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为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投影):资源利用率低

(板书)2、采取措施
(板书)三、环境战略
师:(投影)展示
 师:
(板书)1、存在问题:
师: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农村的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板书)2、战略措施
师: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投影)绿色GDP

师:提出绿色GDP的概念,最关键的是促使决策部门和公众观念的变化。公众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板书)四、稳定战略
师: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人点和归宿点。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柳林村原先是个贫困村,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了一个致富的办;去: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建筑公司作为工程用土,取土后挖出的大坑又出租给城市填埋垃圾,两头进钱,收入是种小麦的几十倍。虽有部分村民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但手中有了钱,大家都很高兴。
材料2:十几年来,由于附近煤矿生产废弃物煤矸石的堆积,梨树村损失了耕地近50公顷,人均耕地下降到0.05公顷。村里与矿上商定,由矿上出资,村里出劳力,建砖瓦厂,利用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不仅解决了煤矸石占压耕地、污染环境的问题,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
问题:以上两村,孰是孰非?
生:(回答略)
师:(总结)所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活动或探究课题的题目:水泥厂粉尘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
活动或探究的内容:计算每年水泥厂粉尘污染造成的农业损失是多少;除了导致粮食减产外,水泥厂的生产还可能给当地农民造成哪些损失
活动或探究的办法、过程:计算、讨论
活动或探究的结果:课后作业

1.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 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湿地与森林、海洋被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2~4题。
2.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 ②滩涂 ③黄河 ④渤海 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⑤
3.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开发的成本太高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大片湿地改建为鱼塘
5.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可以采取相关措施减少污染,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B.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可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C.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问题自然会解决
D.保护环境就必须坚决禁止兴建有污染的企业
下图为瓦卢地理位置示意图,结合下列材料,回答6~9题。
材料 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上风景绮丽的一个岛国。2000年2月18日,该国的大部分地区泡在了汪洋大海之中。海平面一度上升到3.2米,由于其陆地最高海拔也不过4.5米,所以低洼地方的房舍全部没顶。
6.海风吹起的波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图瓦卢地区3~5月吹的盛行风是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7.图瓦卢是一个群岛国家,其岛屿按成因是
A.冲积岛B.大陆岛
C.珊瑚岛D.火山岛
8.2002年图瓦卢将举国移民新西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是引起图瓦卢成为环境难民的惟一原因
B.地面下沉是导致图瓦卢举国搬迁的重要原因
C.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物质决定意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9.为避免第二个图瓦卢的出现,发达国家应该
A.发展绿色消费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免发展中国家债务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曲线a表示经济发展,b表示环境质量)能正确反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相互关系的是
11.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说明
A.只有经济高度发达,才能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B.发展经济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
C.必须靠发展生产力来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D.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严重
答案:1.A 2.D 3.C 4.A 5.A 6.D 7.D 8.C 9.D 10.C 11.D

第三节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教学反思]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可以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和提高。再“分类”这一课时,其实可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佳:先让学生观察所展示的物品,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共同找出它们的共性,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让他们派出代表试着讲出物品分类的根据,只要学生能说出正确的分类依据,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交流合作能更好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能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