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农问题”专题复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农问题”专题复习

一.热点背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1号文件)。这是在近6年连续发出的第6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通篇贯穿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夯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础、应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挑战、做好新一年“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

二.高考考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西周的井田制(性质、内容);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家畜用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铁农具、牛耕、水利灌溉);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原因、方式、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春秋时齐国、鲁国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关土地和赋税的内容)。

(2)秦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经济方面的措施);秦末农民战争(秦末农民的沉重负担);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编户齐民的含义及汉代农民的负担)。

(3)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发展(江南农业开发的扩展、各地农业发展不平衡、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北方的环境状况及农业恢复与发展的主要表现);南北朝科技(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4)隋唐:隋末农民战争;唐朝前期的政局(唐太宗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政绩;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统治前期大力发展生产);隋唐时期经济制度(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的租庸调制的内容和作用;两税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局限);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隋唐农业的三个特点)。

(5)宋元: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集中财权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

(6)明清: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各自的内容及共同意义;明清时期高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明清科技(徐光启《农政全书》)。

2.中国近现代史:

(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土地分配原则及方法、产品分配原则及方法、目的、三点评价)。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民生主义的含义、性质与评价)。

(3)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北伐期间工农运动的发展(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该省农民运动的特点,毛泽东的考察报告)。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三篇文章、五个条件、三者结合);土地革命(土地革命的核心、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的内容和意义);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把农业放在第一位)。

(5)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根据地“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大生产运动)。

(6)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和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意义)。

(7)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土地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特征、意义);三大改造(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法、步骤)。

(8)探索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危害);三年经济困难(原因)。

(9)“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对该政策的认识)。

(10)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要性、步骤、方向、意义);改革开放的成就(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农作物)。

3.世界近现代史: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圈地运动”的实质与评价,英国大土地所有制的影响)与进程(詹姆士二世统治时期的土地政策);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当政时各自的土地政策,《拿破仑法典》关于土地制度的规定,法国小土地所有制的影响)。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俄国1861年改革(1861年改革的内容);美国内战(“西进运动”的性质、评价;《宅地法》的内容、意义);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有关农业的规定)。

(4)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法国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拉丁美洲的大地产制,1917年墨西哥宪法对土地的规定)。

(5)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土地政策);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关农业规定的认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对新经济政策有关农业规定的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存在的问题)。

(6)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罗斯福新政(有关农业的政策调整)。

(7)二战后的世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农业政策及教训);亚洲经济的发展(印度的农业成就;西亚国家发展农业的措施)。

三.高考真题

01.(2005天津文综1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A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02.(2005上海历史6)“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秧蹈晚,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D

A.屈原B.陶渊明C.曹操D.白居易

03.(2005江苏历史8)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A

A.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与愿望B.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具有资本主义性质D.是太平天国的反帝革命纲领

04.(2005江苏历史14)1952年底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至此确立了C

A.生产资料公有制B.人民公社体制

C.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05.(2006广东历史3)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A

A.租调制B.摊丁入亩C.一条鞭法D.两税法

06.(2006广东历史21)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07.(2006全国二卷文综18)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C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

08.(2006北京文综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亚国家的发展有其区域特色。下列叙述不符合西亚历史发展奖况的是A

A.改善农业环境,实现了粮食自给B.一些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C.产油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日趋接近D.发起建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布西方垄断资本斗争

09.(2007江苏历史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始的主要因素不包括D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0.(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C

11.(2007重庆文综16)在抗日根据地建设措施中,适应现实要求的经济内容是D

A.打土豪分田地B.废除封建债务C.限制富农经济D.减轻封建剥削

12.(2007天津文综21)“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D

A.同情农民疾苦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13.(2008天津文综14)王安石变法解决“积贫”的指导思想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此制定的新法是D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免役收庸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4.(2008四川延考区文综13)表1所示为清代人口增长状况。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B

表1清代人口状况

年代1741176217901834

人口(亿)1.432.003.014.01

A.疆域的扩大B.赋税制度的改革

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城市的发展

15.(2008重庆文综20)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C

①打土豪、分田地②兴修水利

③开展大生产运动④兴办工厂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6.(2008四川Ⅰ卷文综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B

A.恢复遭受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B.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C.重新划分根据地的阶级成分D.执行国民政府的行政命令

17.(2008宁夏文综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B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18.(2008广东历史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A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19.(2008年天津文综第39题(1)、(2)、(3)、(4)小题)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二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3分)并具体分析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4分)

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4)综上,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索。(2分)

答案要点:

(1)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2)圈地运动,新农机、新技术的使用,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工业革命为农业提供了更多新农机,促进农业发展。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w.w.k.s.5.u.c.o.m

四.预测演练

01.与下列图片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一所反应的是我国古代“石器锄耕”的耕作方式

②图二所反应的土地所有制形成后来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取代

③图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耕作方式上已使用铁犁牛耕

A.①的说法正确,②③说法不正确B.①②说法正确,③的说法不正确

C.①②③的说法都正确D.①②③的说法都不正确

02.夏商周时期我国农作物品种繁多。《诗经》有关西周农作物的记载:“七月享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禾麻菽麦。”以上记载中的农作物不属于“五谷”的是

①黍②稷③枣④葵⑤菽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③⑤

03.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

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04.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力,比户丰盈,惟频减赋。”其具体的做法是

A.“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B.“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C.“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D.“以田载丁”,“丁从地起”

05.1928年12月,中共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平均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分配后的土地禁止买卖。以下对该法评价正确的是

A.满足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愿望B.中共已制定了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C.中共开始提出了土地革命的任务D.土地所有制的规定超越了民主革命的范畴

06.1962年到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的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八字方针”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07.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与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关键词是

A.“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B.“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民工潮”

C.“民工潮”、“新农村建设”、“乡镇企业”D.“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民工潮”

08.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①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忽视消费品生产④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09.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反映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B.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物质利益原则

C.开展强行推广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D.废弃工业领域的部门管理体制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脏或枉法论罪。

材料二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材料三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摘自《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4分)

(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8分)

(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4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摘自《中国国民党史稿》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社会功能(2分)并指出其局限(2分)。

材料二1931年春,中共进一步解决了土地分配后的所有权问题。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自《中国现代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共制定20世纪三十年代土地政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分)?较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有何进步(2分)?

材料三(一)减租减息政策的目的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保证农民的政治经济权利,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二)现阶段土地政策是减轻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封建剥削,因此实行减租减息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保障地主的地权、财权和人权,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三)承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中国现时比较进步的生产方式,对于富农则削弱其封建部分,鼓励其资本主义部分的发展。

——摘自《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

(3)根据材料二、三概述两种土地政策的主要不同点(4分),并分析其原因(2分)。

材料四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日前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今后12年内指导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决定》突出强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和长久不变。要想发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最基本的是把土地承包关系真正稳定下来,并且得到切实的保护。《决定》明确了土地承包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的“两个原则”:第一是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第二是严格遵循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

——摘自新华网

(4)根据材料四分析,承包权流转后的土地,其所有制性质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土地所有制性质有何本质差异(2分)?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对发展农村经济有何积极作用(2分)?

附:预测演练答案及解析

01.C①项是原始社会后期至商朝的耕作工具,②项是西周井田制,③项是战国铁农具。三项都正确。

02.C③④两项不属于夏商周三代农作物“五谷”的范围。

03.C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其最大的意义是征税标准的变化。

04.BA项是两税,C、D两项是地丁银制度。

05.D这种土地公有制超出了当时的民主革命范畴,属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06.C“八字方针”在农村起作用,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07.A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出现的先后顺序思考。

08.A这实际上是要选出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09.C“蛮干家”是指违反客观经济规律或自然规律。

10.

(1)(归纳材料要点,从土地分配和农民负担两方面回答)具体规定:限制地主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赋役。

(2)(从土地所在权、土地流转方式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等方面答题)原因: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土地买卖频繁;皇帝无限制赐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庄园遍布各地,政府无地可授。

(3)(从封建社会政治属性及经济利益的发展角度回答)看待:《唐律》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

11.

(1)(从阶级属性看功能,从分配方法看局限)社会功能:消除社会贫富悬殊;发展资本主义(2分)。局限性:未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2分)。

(2)(从中国主要革命任务或主要矛盾看依据,从农民利益角度看进步)依据:中国革命依然是民主革命(或答阶级矛盾为主)(2分)。进步:民生主义未能满足农民土地要求,中共土地政策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2分)

(3)(从生产关系看不同点,从革命阶段或主要矛盾看原因)主要不同点:材料二表明农民获得土地,拥有所有权;材料三则反应地主拥有土地(2分);材料二反映已废除剥削关系,材料三则允许地主剥削(2分)。原因:处于不同的革命阶段,主要矛盾不同(或表述为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保护革命成果;抗战时期主要是为团结包括地主阶级在内的一切抗日力量)(2分)

(4)(从土地所有制看本质差异,从“三农”发展分析作用)本质差异:前者是农民的个体所有制(私有制),后者是集体所有制(2分)。作用:有利于发展集约经营、扩大产业规模;帮助农民在转让土地过程中获取资金,便利农村劳力的自由流动(任答两点计2分)。

延伸阅读

2017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多元(变量)问题的解题策略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高三数学二轮专题复习-多元(变量)问题的解题策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多元(变量)问题的解题策略
【目标与要求】
1.了解多元问题的常见类型与解题方向;
2.理解多元问题的转化技巧与解题策略;
3.掌握多元问题的化归方法与解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例1.长方体的表面积为48,所有棱长的和为36,则长方体体积的范围是__________.
变题:

小结:
(1)
(2)
例2.设函数在上为增函数,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变题:
小结:
(1)
(2)
例3.若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则实数的最大值为_________.

小结:
(1)
(2)
(3)
【归纳与总结】
1.多元问题的解题方向——
2.多元问题的解题策略——
3.多元问题的解题思想——
【补充练习】
1.(2008)设为正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2.(2010)设实数x,y满足,,则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
3.(2016)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若,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4.已知正实数满足,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5.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6.设二次函数的导函数为,对任意不等式恒成立,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7.且,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
8.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9.(2012)已知正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0.已知实数满足,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
11.,若不等式对任意的均成立,则实数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
12.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为,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高考物理圆周运动、航天与星体问题冲刺专题复习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考物理圆周运动、航天与星体问题冲刺专题复习》,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xx届高考黄冈中学物理冲刺讲解、练习题、预测题05:第3专题圆周运动、航天与星体问题(1)
知识网络
考点预测
本专题包含两类问题或者说两大题型,无论是星体问题还是其他圆周运动的问题,往往都要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能关系进行求解,但由于在高考中地位重要,因`而单独作为一个专题进行总结、分类和强化训练.
航天与星体问题是近几年各地高考卷中的必考题型.由于对这个小模块每年都考,各类题型都有,考得很细,所以历年高考试题往往与近期天文的新发现或航天的新成就、新事件结合,我们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这类天文新发现和航天新事件中可能用于命题的要素.
在高考卷中,关于航天及星体问题的大部分试题的解题思路明确,即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设问的难度不大,但也可能出现设问新颖、综合性强、难度大的试题.如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中第25题,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第26题.
要点归纳
一、圆周运动
1.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物理量及其关系
(1)物理量:线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频率f、转速n、向心加速度a等等.
(2)关系:v=2πrT=ωr=2πrf,a=v2r=ω2r=4π2T2r=4π2f2r.
2.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1)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是由效果命名的力,它可以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来充当,也可以是由这些力的合力或它们的分力来提供,即任何力都可能提供向心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2)大小:F向=ma=mv2r=mω2r=m4π2T2r
=4mπ2f2r(牛顿第二定律)
3.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
分析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时,一般应从与研究对象相联系的物体(如:绳、杆、轨道等)的力学特征着手.
(1)如图3-1所示,绳系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及小球沿竖直圆轨道的内侧面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临界问题(小球只受重力、绳或轨道的弹力).
图3-1
由于小球运动到圆轨迹的最高点时,绳或轨道对小球的作用力只能向下,作用力最小为零,所以小球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在最高点应有一最小速度vmin.当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时,有:
mg=mvmin2r
解得:vmin=gr.
又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12mv下2=12mv上2+mg2R,可得v下≥5gR
所以,小球要能通过最高点,它在最高点时的速度v需要满足的条件是v≥gr.当v>gr时,绳对球产生拉力,轨道对球产生压力.
(2)如图3-2所示,轻质杆一端的小球绕杆的另一端做圆周运动及小球在竖直放置的圆环内做圆周运动过最高点的临界问题.
图3-2
分析小球在最高点的受力情况:小球受重力mg、杆或轨道对小球的力F.
小球在最高点的动力学方程为:
mg+F=mv2r.
由于小球运动到圆轨迹的最高点时,杆或轨道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向下,可以向上,也可以为零;以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设小球在最高点时杆或轨道对它的作用力大小为F,方向向上,速度大小为v,则有:
mg-F=mv2r
当v=0时,F=mg,方向向上;
当0<v<gr时,F随v的增大而减小,方向向上;
当v=gr时,F=0;
当v>gr时,F为负值,表示方向向下,且F随v的增大而增大.
4.弯道问题
(1)火车的弯道、公路的弯道都向内侧倾斜,若弯道半径为r,车辆通过速度为v0,则弯道的倾角应为:
θ=arctanv02rg.
(2)飞机、鸟在空中盘旋时受力与火车以“v0”过弯道相同,故机翼、翅膀的倾角θ=arctanv2rg.
图3-3
(3)骑自行车在水平路面上转弯时,向心力由静摩擦力提供,但车身的倾斜角仍为θ=arctanv2rg.
二、航天与星体问题
1.天体运动的两个基本规律
(1)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行星卫星模型:F=GMmr2=mv2r=mrω2=m4π2T2r
双星模型:Gm1m2L2=m1ω2r1=m2ω2(L-r1)
其中,G=6.67×10-11Nm2/kg2
2.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GMmR2=mg(物体在地球表面且忽略地球自转效应);
GMm(R+h)2=mg′(在离地面高h处,忽略地球自转效应完全相等,g′为该处的重力加速度)
2.人造卫星的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跟轨道半径的关系
F万=GMmr2=F向=ma→a=GMr2→a∝1r2mv2r→v=GMr→v∝1rmω2r→ω=GMr3→ω∝1r3m4π2T2r→T=4π2r3GM→T∝r3.
3.宇宙速度
(1)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v=gR=7.9_km/s,是卫星发射的最小速度,也是卫星环绕地球运行的最大速度.
(2)第二宇宙速度:v=11.2km/s
(3)第三宇宙速度:v=16.7km/s
注意:①三个宇宙速度的大小都是取地球中心为参照系;
②以上数据是地球上的宇宙速度,其他星球上都有各自的宇宙速度,计算方法与地球相同.
4.关于地球同步卫星
地球同步卫星是指与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它相对于地球表面是静止的,广泛应用于通信领域,又叫做同步通信卫星.其特点可概括为六个“一定”:
(1)位置一定(必须位于地球赤道的上空)
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平面一定与地球的赤道面重合.
假设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不重合,而与某一纬线所在的平面重合,如图3-4所示.同步卫星由于受到地球指向地心的万有引力F的作用,绕地轴做圆周运动,F的一个分力F1提供向心力,而另一个分力F2将使同步卫星不断地移向赤道面,最终直至与赤道面重合为止(此时万有引力F全部提供向心力).
图3-4
(2)周期(T)一定
①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②同步卫星的运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即T=24h.
(3)角速度(ω)一定
由公式ω=φt知,地球同步卫星的角速度ω=2πT,因为T恒定,π为常数,故ω也一定.
(4)向心加速度(a)的大小一定
地球同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为a,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得:
GMm(R+h)2=ma,a=GM(R+h)2.
(5)距离地球表面的高度(h)一定
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则在ω一定的条件下,同步卫星的高度不具有任意性,而是唯一确定的.
根据GMm(R+h)2=mω2(R+h)得:
h=3GMω2-R=3GM(2πT)2-R≈36000km.
(6)环绕速率(v)一定
在轨道半径一定的条件下,同步卫星的环绕速率也一定,且为v=GMr=R2gR+h=3.08km/s.
因此,所有同步卫星的线速度大小、角速度大小及周期、半径都相等.
由此可知要发射同步卫星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卫星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②卫星的运行轨道在地球的赤道平面内;
③卫星距地面高度有确定值.
热点、重点、难点
一、圆周运动
关于圆周运动,在高考中除了一般会出现星体问题,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试题外,还常会出现其他考查动能和功能关系的圆周运动问题.如2009年高考安徽理综卷第24题、浙江理综卷第24题,2008年高考山东理综卷第24题、广东物理卷第17题,2007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Ⅱ第23题等.
●例1如图3-5所示,两个34圆弧轨道固定在水平地面上,半径R相同,A轨道由金属凹槽制成,B轨道由金属圆管制成,均可视为光滑轨道.在两轨道右侧的正上方分别将金属小球A和B由静止释放,小球距离地面的高度分别用hA和hB表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5
A.若hA=hB≥2R,则两小球都能沿轨道运动到最高点
B.若hA=hB=3R2,由于机械能守恒,两个小球沿轨道上升的最大高度均为3R2
C.适当调整hA和hB,均可使两小球从轨道最高点飞出后,恰好落在轨道右端口处
D.若使小球沿轨道运动并且从最高点飞出,A小球的最小高度为5R2,B小球在hB2R的任何高度均可
【解析】当hB=2R时,B小球能沿圆管运动到达最高点,且由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到达最高点时速度减为零,故当hA=2R时,A小球到达最高点前已离开圆弧轨道;同理,当hA=hB=32R时,B小球能恰好上升至32R,A小球上升至3R2前已离开圆弧,故选项A、B错误.
要使小球从轨道最高点飞出后恰好落在轨道右端口,在最高点的初速度应为v0=R2Rg=Rg2
又因为A小球沿凹槽到达最高点的条件为mv2R≥mg,即v≥gR,故A小球不可能从轨道最高点飞出后恰好落在轨道右端口处.
又由机械能守恒定律,A小球能到达凹槽轨道高点的条件为:
mgha≥mg2R+12m(gR)2
得ha≥52R.故选项C错误、D正确.
[答案]D
【点评】除了天体问题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外,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问题是较常出现的题型.本例题较典型地包含这类问题中的动力学关系和动能关系.
二、天体质量、密度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
1.星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GMR2
2.天体质量常用的计算公式:M=rv2G=4π2r3GT2
●例2假设某个国家发射了一颗绕火星做圆周运动的卫星.已知该卫星贴着火星表面运动,把火星视为均匀球体,如果知道该卫星的运行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那么()
A.可以计算火星的质量
B.可以计算火星表面的引力加速度
C.可以计算火星的密度
D.可以计算火星的半径
【解析】卫星绕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则有:GMmr2=m4π2T2r
而火星的质量M=ρ43πr3
联立解得:火星的密度ρ=3πGT2
由M=4π2r3GT2,g=GMr2=4π2T2r知,不能确定火星的质量、半径和其的表面引力加速度,所以C正确.
[答案]C
【点评】历年的高考中都常见到关于星体质量(或密度)、重力加速度的计算试题,如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卷Ⅰ第19题,江苏物理卷第3题,2008年高考上海物理卷1(A)等.★同类拓展1我国探月的嫦娥工程已启动,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将登上月球.假如宇航员在月球上测得摆长为l的单摆做小振幅振动的周期为T,将月球视为密度均匀、半径为r的球体,则月球的密度为()
A.3πGT2B.3πlGrT2C.16πl3GrT2D.3πl16GrT2
【解析】设月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为g0.
有:T=2πlg0
又由g0=GMr2,ρ=3M4πr3
可解得ρ=3πlGrT2.
[答案]B
三、行星、卫星的动力学问题
不同轨道的行星(卫星)的速度、周期、角速度的关系在“要点归纳”中已有总结,关于这类问题还需特别注意分析清楚卫星的变轨过程及变轨前后的速度、周期及向心加速度的关系.
●例32008年9月25日到28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并实现了航天员首次出舱.飞船先沿椭圆轨道飞行,后在远地点343千米处点火加速,由椭圆轨道变成高度为343千米的圆轨道,在此圆轨道上飞船运行周期约为90分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2009年高考山东理综卷]()
A.飞船变轨前后的机械能相等
B.飞船在圆轨道上时航天员出舱前后都处于失重状态
C.飞船在此圆轨道上运动的角速度大于同步卫星运动的角速度
D.飞船变轨前通过椭圆轨道远地点时的加速度大于变轨后沿圆轨道运动的加速度
【解析】飞船点火变轨,反冲力对飞船做正功,飞船的机械能不守恒,A错误.飞船在圆形轨道上绕行时,航天员(包括飞船及其他物品)受到的万有引力恰好提供所需的向心力,处于完全失重状态,B正确.神舟七号的运行高度远低于同步卫星,由ω2∝1r3知,C正确.由牛顿第二定律a=F引m=GMr2知,变轨前后过同一点的加速度相等.
[答案]BC
【点评】对于这类卫星变轨的问题,特别要注意比较加速度时不能根据运动学公式a=v2r=ω2r,因为变轨前后卫星在同一点的速度、轨道半径均变化,一般要通过决定式a=Fm来比较.
★同类拓展2为纪念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2009年被定为以“探索我的宇宙”为主题的国际天文年.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完成了既定任务,于2009年3月1日16日13分成功撞月.图示为嫦娥一号卫星撞月的模拟图,卫星在控制点1开始进入撞月轨道.假设卫星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引力常量为G.根据题中信息()
A.可以求出月球的质量
B.可以求出月球对嫦娥一号卫星的引力
C.可知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点1处应减速
D.可知嫦娥一号在地面的发射速度大于11.2km/s
【解析】由GMmR2=m4π2T2R可得月球的质量M=4π2R3GT2,A正确.由于不知嫦娥一号的质量,无法求得引力,B错误.卫星在控制点1开始做近月运动,知在该点万有引力要大于所需的向心力,故知在控制点1应减速,C正确.嫦娥一号进入绕月轨道后,同时还与月球一起绕地球运行,并未脱离地球,故知发射速度小于11.2km/s,D错误.
[答案]AC
四、星体、航天问题中涉及的一些功能关系
1.质量相同的绕地做圆周运动的卫星,在越高的轨道动能Ek=12mv2=GMm2r越小,引力势能越大,总机械能越大.
2.若假设距某星球无穷远的引力势能为零,则距它r处卫星的引力势能Ep=-GMmr(不需推导和记忆).在星球表面处发射物体能逃逸的初动能为Ek≥|Ep|=GMmR.
●例42008年12月,天文学家们通过观测的数据确认了银河系中央的黑洞“人马座A*”的质量与太阳质量的倍数关系.研究发现,有一星体S2绕人马座A*做椭圆运动,其轨道半长轴为9.50×102天文单位(地球公转轨道的半径为一个天文单位),人马座A*就处在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观测得到S2星的运动周期为15.2年.
(1)若将S2星的运行轨道视为半径r=9.50×102天文单位的圆轨道,试估算人马座A*的质量MA是太阳质量MS的多少倍.(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2)黑洞的第二宇宙速度极大,处于黑洞表面的粒子即使以光速运动,其具有的动能也不足以克服黑洞对它的引力束缚.由于引力的作用,黑洞表面处质量为m的粒子具有的势能为Ep=-GMmR(设粒子在离黑洞无限远处的势能为零),式中M、R分别表示黑洞的质量和半径.已知引力常量G=6.7×10-11Nm2/kg2,光速c=3.0×108m/s,太阳质量MS=2.0×1030kg,太阳半径RS=7.0×108m,不考虑相对论效应,利用上问结果,在经典力学范围内求人马座A*的半径RA与太阳半径RS之比应小于多少.(结果按四舍五入保留整数)
[2009年高考天津理综卷]
【解析】(1)S2星绕人马座A*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人马座A*对S2星的万有引力提供,设S2星的质量为mS2,角速度为ω,周期为T,则有:
GMAmS2r2=mS2ω2r
ω=2πT
设地球质量为mE,公转轨道半径为rE,周期为TE,则:
GMSmErE2=mE(2πTE)2rE
综合上述三式得:MAMS=(rrE)3(TET)2
上式中TE=1年,rE=1天文单位
代入数据可得:MAMS=4×106.
(2)引力对粒子作用不到的地方即为无限远处,此时粒子的势能为零.“处于黑洞表面的粒子即使以光速运动,其具有的动能也不足以克服黑洞对它的引力束缚”,说明了黑洞表面处以光速运动的粒子在远离黑洞的过程中克服引力做功,粒子在到达无限远之前,其动能便减小为零,此时势能仍为负值,则其能量总和小于零.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粒子在黑洞表面处的能量也小于零,则有:
12mc2-GMmR<0
依题意可知:R=RA,M=MA
可得:RA<2GMAc2
代入数据得:RA<1.2×1010m
故RARS<17.
[答案](1)4×106(2)RARS17
【点评】①“黑洞”问题在高考中时有出现,关键要理解好其“不能逃逸”的动能定理方程:12mc2-GMmR0.
②Ep=-GMmR是假定离星球无穷远的物体与星球共有的引力势能为零时,物体在其他位置(与星球共有)的引力势能,同样有引力做的功等于引力势能的减少.
★同类拓展3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后,在离地面340km的圆轨道上运行了73圈.运行中需要多次进行轨道维持.所谓“轨道维持”就是通过控制飞船上发动机的点火时间、推力的大小和方向,使飞船能保持在预定轨道上稳定运行.如果不进行轨道维持,由于飞船在轨道上运动受摩擦阻力的作用,轨道高度会逐渐缓慢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飞船受到的万有引力逐渐增大、线速度逐渐减小
B.飞船的向心加速度逐渐增大、周期逐渐减小、线速度和角速度都逐渐增大
C.飞船的动能、重力势能和机械能都逐渐减小
D.重力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逐渐减小
【解析】飞船的轨道高度缓慢降低,由万有引力定律知其受到的万有引力逐渐增大,向心加速度逐渐增大,又由于轨道变化的缓慢性,即在很短时间可当做匀速圆周运动,由GMmr2=mv2r=mω2r=m4π2T2r知,其线速度逐渐增大,动能增大,由此可知飞船动能逐渐增大,重力势能逐渐减小,由空气阻力做负功知机械能逐渐减少.
[答案]BD
五、双星问题
●例5天文学家将相距较近、仅在彼此的引力作用下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双星.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很普遍.利用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的运动特征可推算出它们的总质量.已知某双星系统中两颗恒星围绕它们连线上的某一固定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均为T,两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为r,试推算这个双星系统的总质量.(引力常量为G)
[2008年高考宁夏理综卷]
【解析】设两颗恒星的质量分别为m1、m2,做圆周运动的半径分别为r1、r2,角速度分别为ω1、ω2.根据题意有:
ω1=ω2
r1+r2=r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定律,有:
Gm1m2r2=m1r1ω12
Gm1m2r2=m2r2ω22
联立解得:r1=m2rm1+m2
根据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知ω1=ω2=2πT
联立解得:m1+m2=4π2r3T2G.
[答案]4π2r3T2G
【点评】在双星系统中,当其中一星体质量远远大于另一星体时,它们的共同圆心就在大质量星球内部且趋近于球心.

区位问题类型判析及训练专题(专题十八)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区位问题类型判析及训练专题(专题十八)》,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区位问题类型判析及训练

在文综卷中,位问题是"重点内容重点考,重点内容年年考",但其考查重心,每年都有一些变换,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业"区位分析每年重点考,"农业"区位也出现较多,"城市区"、"城市带"、"交通点"区位都已有涉及。另外还有"交通线"、"海港"、"商业区"、"旅游区"等区位问题。那么,"区位"试题都考查了那些方面的问题呢?从近年的命题规律及教材中区位知识体系看,区位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五种常见基本类型。

类型1:评价区位布局是否合理

分析、判断、评价某一工业(农业、商业……)区位或某一地域区位布局是否合理,并用评价性语言说出理由(或原因、依据),或以某一实地为例,或以某一虚拟区域为载体,体现出"学以致用"、"能力立意"、"现实立意"的高考取向。此类题型大都以简答、描述、论证等形式命题。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ⅠⅡ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结论:无论是2010年,还是2011年的高考,在高考题型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最佳的应考方法仍然是“以不变应万变”。

第一单元先秦(教案部分)

※导入新课

奴隶社会的兴衰过程

夏朝——奴隶社会形成————————————————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发展————————————————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强盛————————————————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年—前476年

东周春秋(前770—前476)——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256)战国(前475—前256)——封建制度确立大变革时期

一、古代史整体知识结构

(1)政治:中央统治、地方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2)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货币、城市;

(3)文化:文学、艺术(音乐、绘画、书法、雕刻等)、哲学、科学。

二、本单元在教材、高考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7小节,约占中国古代史课程的6.1%。其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时空跨度大,内容较简单。原始社会是通过对典型的古人类遗址和家喻户晓的传说的介绍来描述人类早期劳动生活、社会演进历程的,纵观近几年高考考纲,原始社会这一部分一直没有列入其中。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三代主要介绍了王朝更替、重要制度以及经济文化成就。作为社会转型期的春秋战国历史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方面作了全面介绍,应当被视为本单元学习的重中之重。

本单元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年年有题,分值不高,以选择题形式为主,且与课本依托关系较密切。主要考查了封建城市的位置和作用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儒法思想及其实践效果问题。今后高考中很有可能考查:①是最新考古成就对已有成果、结论的补充和修正;②是突出的经济成就;③是以新情景、新材料来考查对春秋战国思想的认识;④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内容。

三、备考指南

考纲展示复习向导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其重要制度。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①农业和畜牧业;②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③商业交通和城市。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救济发展状况,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①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②民族融合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的原因、性质和作用;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及影响,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①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②土地所有制的变迁③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运动,理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的原因

5、先秦时期的文化

①老子和孔子②百家争鸣③文学和艺术④天文和物理⑤扁鹊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文学、艺术及科技成就;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四、知识归纳

考点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此考点近年命题不多,大多知识点略作了解即可,建议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的意义、盘庚迁都的影响、武王伐纣的性质以及分封制。

知识点1、夏朝的建立(重点)

(1)建立:①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②建立者:禹。

(2)性质: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表现: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国家机构初具规模

(3)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建都阳城。

(4)灭亡:①原因:实施暴政,激化矛盾。②方式:商汤讨桀,夏朝灭亡。

知识点2、商朝的兴衰(重点)

(1)建立:商汤灭夏,以亳为都城建立商朝

(2)稳定:盘庚在商朝中期迁都到殷,商朝又名殷朝;商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

(3)衰落:商朝晚期,商王纣实行暴政,生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知识点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重点)

(1)武王伐纣:①背景:一是商纣实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二是周的强盛。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政治和军事,发展经济,到武王时成为西部强国。②过程:公元前1046年,双方激战于商都郊外牧野。纣王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进商都,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建立。③性质:奴隶主贵族反抗暴君的正义战争。

(2)周朝的强盛:①地域空前广袤。②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③世界地位: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4、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重难点)

(1)实行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2)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A.是田地的形式,因田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B.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向国王交纳一定的贡赋。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服从作战。(其中的义务有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③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五、近三年高考真题展示

1.(2007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B.武丁C.盘庚D.商纣

2.(2007上海历史)28.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3.(2008北京)12.下列对夏、商、周三朝都城位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在今天陕西省的境内B.都在关中地区C.都在今天河南省的境内D.都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4、(08广东单)1.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

5、(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溢号D.行业

6、(2009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B.邑名C.爵号D.官名

7、(2009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

8、(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

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

9、(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10、(2009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1、(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12、(2009高考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13、(08年上海历史卷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