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中经济生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纲课程标准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课难点: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Ⅲ)、《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近现代有四种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近现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错综复杂。其经济成份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受经济性质和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的影响,各经济成份间既有密切联系,也有尖锐对立,这决定了近代中国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和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主题内容范围: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及中共领导下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主题复习目标:近代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个阶段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史实及基本特征;近现代各种主要经济成份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及相互关系;建国后中共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历程。

考点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一).背景

1.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

(二)表现

(1)中国家庭“纺”与“织”分离,中国农户“织”与“耕”分离

(2)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三)影响

1.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原料、商品市场等,促使近代企业的产生。

2.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四)自然经济瓦解过程特点:不平衡性。

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及交通、商业发达的地区解体速度快,边远落后地区解体迟缓。

A、近代前期的自然经济

趋势: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

1、鸦片战争后在五口通商地区开始瓦解:手工业者破产;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2、19世纪60年代在沿海各省走向瓦解:外国商品充斥市场;农产品更加商品化。

3、甲午中日战争后进一步瓦解。

原因:外资经济和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客观上促使民族资本的产生。

B、近代后期的自然经济

趋势:日趋消亡[建国后1952年土改和三大改造的基本消失]。

原因:其他四种经济不同程度地瓦解;民主革命的胜利。

影响:瓦解着反动政府的统治。

二、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概况: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在中央是奕?,在地方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些人中李鸿章所办洋务最多,时间最长,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4)旗号: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后期打出“求富”旗号。

3.实践

(1)创办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先河。

4.结果: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评价

(1)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洋务派想以此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3)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刺激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4)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A、近代前期:趋势:逐步壮大。

1、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19世纪60年代经济侵略加剧,中国进口贸易显著增长。

3、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资本输出狂潮,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4、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不平等条约的保护。

影响: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客观上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的产生。

B、近代后期:趋势:由发展到消亡。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继续扩大资本输出;列强纷纷转嫁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

2、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以战养战”,加紧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3、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在中国形成独占地位。

4、新中国成立后:没收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列强在华经济势力。

原因:随着民主革命的不断胜利而走向消亡。

影响:与官僚资本、自然经济一起共同阻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压制民族资本的发展。

(2008江苏,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B.洋布广告充斥C.洋布引领时尚D.洋布价格低廉

解析:D注意该题的时间要素。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大规模采用了机器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质优价廉。

(2008江苏,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C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材料中“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为民用,所以B不对,D项材料没有涉及。

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A、近代前期:

阶段条件特点影响

19世纪60年代产生外资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两面性;近代企业;半殖民地性导致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妥协性

19世纪末初步发展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集中于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维新变法运动

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列强放松侵略;

辛亥革命的影响;

实业救国。集中于棉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向内地扩展;战时[暂时]繁荣推动了辛亥革命的一系列余波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B、近代后期:趋势:日益萎缩、消亡。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益萎缩和破产。

2、建国后:建国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使其迅速发展;1953—1956年,三大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的挤压。

影响:民族工业无法获得独立的发展,证明了中间道路行不通。

二、官僚资本

条件:适应列强经济侵略需要,凭借国家政权,依托英美支持而建立。演变过程: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统治地位的建立。

2、抗日战争时期---恶性膨胀[表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总资本的一半]。

3、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膨胀和走向崩溃。

4、建国后初期----最终消亡[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并将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总体特征:是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充分表现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1、垄断性: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产物2、买办性:适应列强的经济强烈需要。

3、封建性: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4、反动性: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影响: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物质基础。

(2009高考广东单科)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B.3个C.2.5个D.0.55个

C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在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受民国建立鼓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据此可以推断在这四个时间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是递增关系,故正确答案应是C。

(2009高考海南单科)表21937、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表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16%4.4%7.3%

1942年58%78%49%

表2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A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比1937年的重工业大幅度增加,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重工业迅速发展是为了满足战时的需要。

考点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A、近代后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萌芽于土地革命时期。1949年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构成过渡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1956改造完成,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出现的必然性: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性质决定。

发展过程:

1、产生[1927—1937]: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农业和工业]。

2、发展壮大: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及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及解放区土改的完成。

总体特征:

1、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利益。

2、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完整的经济形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渡的经济,建国后表现为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3、其本质和发展方向都是社会主义的。

影响:是革命型的进步经济,促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瓦解;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B、建国后中共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活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建国初的经济状况及原因:

(1)状况(经济全面崩溃):工业停产、交通瘫痪、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

1.时间:1953年到1957年底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一五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步骤。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结果: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全面建设时期[1956—1978]

成功探索:1、1956—1957:《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2、1960—1966:国民经济的调整[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等]。

3、“文革”中:周恩来、邓小平的经济整顿。

经济失误:1、1957—1960: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2、“文革”中:“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动荡与破坏。

一)正确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共开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周边局势趋向缓和

2)内容:

分析国情——建设工业国的愿望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的需求与现实无法满足需要的矛盾。

制定方针——主要任务: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总任务: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定前进。

3).评价: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性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2.经济调整(1960——1965年)

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经济调整:

在农村:纠正“左”的错误,解散农村的大食堂

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调整: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结果:19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1965年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二)曲折失误——建设社会主义的三面红旗

1.路线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影响: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认识:总路线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改变了八大关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行动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表现: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地修改和提高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的高估产

危害: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毛泽东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开始: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运动需要

特点: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上强调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在分配制度方面:“一平二调”--即片面强调平均,国家和集体的调用、统一管理使用。

危害: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3)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3.失误原因:强国愿望过于迫切,对国情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忽视经济规律;实质是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

4.教训(启示):国民经济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要正确认识国情,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关系;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三)建设成就

表现:建成大中型项目500多个;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0%;建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大庆、胜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给;电力工业增快;建兰新、包兰铁路;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

模范: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十年:1966—1976)

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经济规章、政策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大批领导人被关押批斗;交通堵塞严重;周、邓的调整被一再打断

3.教训:要正确处理国内社会矛盾,特别是人民内部矛盾;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2009高考上海单科)下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图片明显看出是“北京市公私合营企业”以及“1956年”字样,反映的是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答案只能选D。

(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1960年底,毛泽东大力提倡调查研究,并于次年亲自深人农村调查。其目的是

A.推动“双百”方针的实行B.了解农业合作化运动是实际成就

C.决定是否在农村推行人民公社体制D.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D题眼:“1960年底”。1960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倾向。

考点四: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一).背景:1)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内容:

思想路线:①确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抛弃──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政治路线:③作出──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确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组织路线:⑤拨乱反正──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等

(三)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拔乱反正,是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4)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题眼:“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文革”结束后,他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和国内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时说的一番话。

考点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前提、内容、目标、根本目的、实质)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①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②作用: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推广: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④配套改革: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改设村民委员会;⑤影响: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中国农村实现了历史性巨变,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历史原因——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分配:过于平均。现实原因——直接:农民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根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极大解放了生产力。

4.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2008年广东单科,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解析:A根据书本表述和常识推断。

(2009高考山东文综)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年份农业(%)工业

轻工业(%)重工业(%)

第一年26.632.141.3

第二年27.234.338.5

第三年28.836.734.5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

D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考点六: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一、对外开放

(一).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二)背景:

①国际: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

②国内: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wWW.jab88.coM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含义:(《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86)

2.我国的经济特区:1979年给予广东、福建部分地区以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特点:

4.意义: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2年)

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1)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①概况:1988年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②目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以带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③特点:知识密集,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④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知识窗口、技术窗口、管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

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是智力、技术密集,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如苏州、合肥、郑州、长沙、济南、唐山等。

4.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浦东开发的成就:浦东发展迅速,发生惊人的变化,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1.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格局的特点: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2008宁夏,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

解析: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考点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处,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二).过程:

1)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基本框架确立: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4)理论完善: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5)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6)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得到进一步完善。

教学

后记

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秦国郑国修郑国渠。

②秦朝:开通灵渠。

③隋朝:开通大运河。

2、规律探索

(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要素和基本条件

①要素:

A耕地面积的扩大;

B粮食产量的提高;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生产技术的革新;

E农作物品种的增加。

②基本条件: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B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C重视水利的兴修,改进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历代中央政府发展农业的举措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农田水利法。

清初: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3)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过程:

A春秋战国:江南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B秦汉:铁器传入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广泛使用牛耕、马耕,江南经济有所发展;

C魏晋南北朝: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隋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E五代: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F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北方连年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B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C南方统治者对生产发展的重视;

D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E政治中心的南移,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

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工商业的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剧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工商业的经营不如经营土地保障;

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有利于是社会安定;

D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评价:

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历代土地制度

1、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2、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确立于战国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②封建土地国有制:以屯田制和均田制为典型。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沿用,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我国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三、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1、古代的赋税制度

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

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亩春秋鲁国无论公私田,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

编户制度两汉编户须向国家交纳田租、人头税、更赋,并服兵役和徭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租调制北魏受田农民须交纳租、调,丁男要服兵役、徭役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经济的恢复

租庸调制唐朝受田那么除交纳租、调外,不去服役可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两税法唐朝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包括地主官僚在内,不服役的都要交纳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一条鞭法明朝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分摊在田亩上,征收银两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地丁银清朝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规律探索

(1)对古代赋税的分类: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税制: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便准的税制: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税制: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2)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

②农民由必须服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租庸调制的“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3)古代赋税制度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

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四、古代工商业的繁荣

1、基础知识

(1)手工业

时期铸造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其他

夏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出现原始瓷器西周平织和斜纹提花织物漆器制造达到较高水平,周朝用于造车

春秋战国时期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青铜器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漆器采用夹纻技术;用曲造酒;井盐、池盐、海盐的开发;工艺著作《考工记》

三国两晋南北朝南方生产青瓷,北方生产白瓷吴国八倍之蚕、蜀锦造纸技术进步,纸张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书写材料,建业和扬州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隋唐时期唐三彩、秘色瓷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特点:A产地分布广;B生产规模大;C产量多;D分工细;E技艺水平搞,融入外来风格

明清时期A生产工具革新;B生产技术的提高,产品种类增加;C分工日益细密,促进地区或行业新的社会分工;D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幅提高;E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商业、城市的发展

时期商品种类市场形成城市兴起货币演变对外贸易

商周时期商朝都城商以贝未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土特产交流中原市场形成许多都城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

隋时期唐固定的贸易场所——市,邸店、柜坊的出现,唐朝晚期出现夜市,农村出现草市长安、洛阳(北方)

扬州、成都(南方)隋朝:五铢钱

唐朝:开元通宝允许外商自由贸易

明清时期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国内市场扩大北京、南京,

江浙地区:市镇白银成为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出现

(3)交通的发展

①夏朝:有“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的记载。

②商周:大道宽广平坦,沿途设有旅舍,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三代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③两汉:A丝绸之路:

a开通条件: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

b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西亚→欧洲。

c意义: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B海上丝绸之路:

a时间:汉武帝以后

b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中南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c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④隋朝:A开通大运河;B修筑北方驰道。

⑤唐朝:A陆路:向东:长安→朝鲜;向西:长安→(经陆上丝绸之路)→南亚、西亚、欧洲、非洲。

B海路:向东:登州、扬州→韩国、日本;向西:广州→(经海上丝绸之路)→波斯湾。

2、规律探索

①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A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多;

B手工业技术不断不进步和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手工工场的出现;

D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

②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A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B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C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③古代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A基础、条件:商品经济的繁荣。

B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产生。

C概况: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一些地区的一些部门出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D地位:水平低;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个别生产部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E发展缓慢原因:封建所有制的束缚;封建制度的压制。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简述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应掌握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逐步瓦解的原因、表现。

2.近代工业的兴起:应该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活动和影响。探究资本主义发展、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2.民族工业的兴起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以及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四种经济形态,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主要表现。

一、小农经济解体

1.原因

(1)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

(2)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扩大。

(3)自身局限:小农经济自身的脆弱性和落后性,抵挡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

2.表现: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一直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开始解体。

3.影响:

(1)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

(2)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是列强侵华的结果之一。中国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虽然增加了,但是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和。

思考1: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以及特点。

二、洋务企业的兴起

1.背景: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

2.目的:旨在“”、“”。根本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3.内容:

①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

a.安庆内军械所:年曾国藩创办,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1862年生产出第一台实用蒸汽机,标志着的起步,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b.江南制造总局:年李鸿章在创办,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所官办军用工业。

②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创办民用工业,目的是辅助军事工业。

1881年投产的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达到了的目的。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原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

4.评价:

(1)局限性:在兴办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弊端,其结果也未能真正达到“”、“”

的目的。

(2)积极意义:对中国的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思考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一)民族工业的产生:世纪年代前后

1.条件:和的刺激和影响。

2.代表企业:主要有、和等。

思考3: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原因

①这些地区受资本主义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充分。

②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

③历史原因:历史上商品经济发达,基础好。

④地理原因:交通便利,便于购买原料和销售产品。

3.影响:

①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

②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③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二)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

1.原因:

①主观: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的限制。1903年,清政府设立,奖励工商。

②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涌现出、、等一批实业家。

③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掠夺路矿权利,中国人民掀起了运动。

2.概况和特点:

①厂矿数量增加:1904-1907年间,新设大型纱厂就有11家。

②投资总额迅速增长:1904-1907年间,大型纱厂投资超过660多万元。

③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发展尤为迅速。

3.影响:

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开始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

②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革命思想产生。

4.民族工业的处境及原因

(1)处境: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

(2)原因:

①列强的压制:鸦片战争后,列强利用它们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封建势力的阻碍:清政府征收高昂厘金、各级官吏敲诈勒索等,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

1.洋务运动的结果

(1)结果: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失败原因

①外国人不希望中国富强;

②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③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④根本原因:单纯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5.评价:

①进步性: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②局限性: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

认识: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但没有出现工业革命。洋务运动通过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2.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

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例1.((08年广东单科,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解析:C自然经济逐步瓦解的过程是“纺与织”“耕与织”分开的过程,根据这个“原理”,查看材料,即可得出。

例2.(08江苏,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析:C张之洞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没有涉及到西方政治制度,A不对。“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所以B不对,D没涉及。

例3.(08全国卷I,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

解析:B 根据题中信息判断此类企业应属于官督商办类型。A项是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C项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D项属于外商创办企业。B项是洋务运动的最早、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业。

例4.18.(2008宁夏,30)表2 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贷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表2反映出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答案:C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除机械进口稍有增长外,1870-1910年我国对棉花、金属和矿物的进口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自身工矿企业的发展,客观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经济侵略。

例5.(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36)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3分)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

解析:

本题是材料评论题,主要考查对法国大革命中《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的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正确的释读材料,材料一反映了自由平等思想,但未涉及妇女的公民权,材料二表达了妇女的民主权利,这也是材料一未涉及的。评价时首先对材料一的进步性作出评价,再据材料二指出其局限性和不足。

答案要点:

(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一、单选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回答1—5题。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这种“解体”主要是指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和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

C.自然经济被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取代D.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2.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带来的社会影响是①农村手工业者日益趋于破产②人民负担加重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为民族工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识读右图.对他们所起的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供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

B.有利于城市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破产

D.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4.鸦片战争给中国的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有

A.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B.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C.中国的阶级结构出现了买办阶级,鸦片战争后流入城市的破产农民

D.自然经济不再占统治地位

5.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瓦解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中国的近代企业是从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开始的。请回答6~8题。

6.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与传统的官办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在于①政府对盐、铁、生产工具等实行专营专卖②采用机器大生产③采用雇佣劳动方式④部分实行成本核算

A.①B.②③①C.②③D.①②③④

7.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B.安庆内军械所c.开平煤矿D.上海发昌机器厂

8.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开展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请回答9~13题。

9.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许多民用工业,这表明洋务派

A.聚敛财富,搜刮人民的本性B.增加税收,增强国力的愿望

C.认识深化,弥补军工的不足D.目标转移,与洋人分利

10.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主要依据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B.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D.吸取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1.郑观应曾批评洋务运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是指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B.洋务派没有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和西方差距太大D.西方国家阻挠中国工业化

12.(2003年,江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其根本目的是:

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B镇压太平天国

C抵抗外国侵略D维护清朝统治

13.(2006年,广东)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1867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4~8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丰厚的报酬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中国近代新生产力的代表,它产生并逐步发展。请回答14~17题。

14.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A.反抗外国掠夺路矿利权B.振兴实业c.发展资本主义D.挽救民族危亡

1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兴起实业救国的内部原因有①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收回利权运动③外国的资本输出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6.(2007广东文科基础)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2007海南历史卷)1901~190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数显著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B.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D.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18.(2007年北京文综)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的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D.设立农工商总局

19.(08海南历史,1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20.(08宁夏,31)《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二、非选择题

21.(02上海历史32)阅读下列材料。

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根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年度

资本

借款

船只吨位

运费收入

付出借款利息

1873.8-74.7

47.60

12.30

4,088

49.17

1.77

1877.8-78.7

75.10

381.97

26,916

232.23

36.53

1881.8-82.7

100.00

353.75

29,474

188.47

10.75

1883.8-84.7

200.00

227.09

33,378

192.37

22.42

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问题: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22.27.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统治阶级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后来康有为明确指出:“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生产更多的机器,成为近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近代工业起步的标志是什么?对材料中“有识之士”的举措做简要的评价。(5分)

(2)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填写下列表格:(3分)

时间

①19世纪70年代前后;

条件

②;

③;

④;

代表企业

⑤;

⑥;

⑦;

(3)甲午战争以后至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的发展,简述其原因。(至少列举3个要点,共6分)

(4)民国建立后至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试概括列举其发展迅速的原因(至少4个要点)。(8分)

(5)民族工业在艰难中起步,在夹缝中生存,不断萧条,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试结合晚清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概述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至少列举4个要点)。(4分)

(6)纵观民族工业艰难的发展历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4分)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DDDACBBDCC11-20.BDBAACCBBC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或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22.

(1)标志: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评价: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大类,它们的创立既①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内部一批有识之士对客观局势的认识,也在实践中起到了②分洋企之利、③促进民族工业产生的作用。尽管洋务企业④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⑤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2)

时间

①19世纪70年代前后;

条件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④洋务企业的诱导;

代表企业

⑤上海发昌机器厂;

⑥广东继昌隆缫丝厂;

⑦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②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涌现出张謇、容宗敬、容德生等一批实业家;③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又一个高潮。

(4)①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③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并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等,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5)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重压;战争的破坏。

(6)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势力弱小的民族工业是无法得到全面迅速发展的;②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选择题解析:

1.解析:答案D.学习这一问题,主要是从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一方面进行总结。

2.解析:答案D考查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要全面认识列强入侵对中国产生的两面性的影响。

3.D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4.AB、D两项不符台历史史实.C项是阶级结构的变化.与题干不符。鸦片战争使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5.解析:答案C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完全可以看出ABD三项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从材料中分析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6.B①是传统的官办的特点,而官办运动的企业是利用西方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方式的近代企业。

7.B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和上海发昌机器厂分别是洋务派最大军用企业和民族工业企业。3.D前者是民族工业,产品投入市场销售。后者是军事工业,产品不投入市场,仅用于军事。

8.D

9.C洋务运动后期的求富也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目标并没有转变。当时兴办民用企业达到了为军事工业提供原料的作用。

10.C洋务运动使中国开始了工业、国防、文化的近代化。顺应了当时世界近代文明的发展。

11.解析:答案B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全面认识。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想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根本原因。

12.解析:答案D。A项和洋务派的阶级属性不吻合,B、C两项是其目的,洋务派具有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即清朝的统治。

13.解析: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与民族资本家无关,其工人主要来源于中国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故A、C、D都不符合题意。清政府重视军事工业,所以江南制造总局内的工人工资比同一地区农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相对较高。

14.A为了反抗外中国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

15.A③④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原因。①②能鼓励商人投资,发展实业。

16.C

17.C

18.答案:B。A、C两项都属于“求强”的军事工业;B项属于“求富”的民用工业;D项设立农工商总局,属于戊戌变法新政措施。

19.解析:B注意题干的时间是指19世纪30年代。只有B符合当时的西方的要求,希望打破中国的自然经济的状态,实现商品倾销的目的。其余几个选项是19世纪晚期的西方侵略的要求。

20.解析:C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论断。“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明显指的是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体现的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惨败,因此选C。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教案


课题: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经济结构的变化

1.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地位及特点:

①地位:

②特点:和

2.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原因:

3.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西方列强:

②中国地位:

③社会结构: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㈠背景:

㈡目的:旨在“”、“”

㈢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㈣内容:

1.第一阶段(19世纪60-70年代):创办军用工业

①1861年:创立者:,企业:

地位及意义:

②1865年:创立者:,企业:

地位及意义:

2.第二阶段(19世纪70-90年代):创办民用工业

1881年:企业:

地位及意义:

㈤评价:

1.局限性:

2.进步性: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㈠民族工业的出现:

1.产生时间:

2.产生条件:

3.代表企业:

㈡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初步发展时间: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

2.发展原因:

①清政府:

②社会上:

③中国人民:

3.发展概况:

㈢民族工业步履维艰:

1.民族工业处境:

2.原因:

①列强:

②请政府:

3.影响:

1.导致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个原因?

2.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与传统“官办”有何本质不同?3.民族资产阶级提出的“实业救国”的方案是否行得通?为什么?

1.关于洋务派军用工业的性质:

洋务派的军用工业存在浓厚的封建性,同时开始具有一些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内容。

其封建性表现是:

 ①这些企业实际控制在洋务派手中,其资金等由请政府决定;

②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给请政府提供新式装备,产品并不投入市场,不追求剩余价值;

③这些企业的产品相当程度上是为请政府镇压人民反抗服务的;

④这些军用企业在管理体制上沿袭了封建衙门的一套办法,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等腐败现象比比皆是。

其资本主义性质的依据是: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后期向商品化生产转化;

②从内部生产关系看,洋务派的军用企业采用了资本主义的雇佣方式。

2、洋务派民用工业的性质:

①民营工业的经营形式,或是官办、或是商办,都受清王朝控制,财政拨款是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与方式之一;

②它们生产的民用品是进入销售市场的,它们不同程度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其业行为是清王朝用国家的名义运用资本主义手段从事经济活动,因而是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一、选择题

1.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请回答: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A.内乱外患阻断棉花外运B.洋纱、洋布大量倾销

C.沿海地区机器纺织业转为机器缫丝D.该地区棉花产量急剧下降

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是:

A.由私人投资举办B.存在雇佣关系

C.使用大机器生产D.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

3.下列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同他们创办的民族工业有误的是:

A.方举赞,孙英德——发昌机器厂B.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

C.荣宗敬,荣德生——新洋灰公司D.张謇——大生纱厂

4.下列哪些是属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①农业经济的发展②外商企业兴办,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④大官僚的爱国心驱使

A.②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下列关于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中国封建社会中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历经几百年仍无法动摇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②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

③洋务运动对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④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①②

6.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仅白银57两。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①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力②土纱以质优受到用户的欢迎③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的优势④洋纱的运销受到特权保护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④

7.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①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②视创办实业作为救国之要途③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④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8.1882年商人何昆山在广州开办自来水公司,地方绅士以“有伤风水”为由极力阻挠,何只好作罢。此事说明:

A.开办企业必须符合民间风俗B.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还不成熟

C.洋务企业惧怕民资企业与之争利D.封建束缚是民族企业发展巨大障碍

9.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未能充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B.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弱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10.决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根本原因是:

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产生

B.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薄弱

C.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来自于官僚、地主、商人

D.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双重压迫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3分)

材料三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2)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

材料四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答案,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C

A

A

A

A

D

D

A

11.(1)特点: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3分)

(2)民族企业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2分)

(3)民族企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2分)

(4)处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原因: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4分)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农业和畜牧业;青铜制造等手工业;商业、交通和城市。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夏、商、西周社会经济分类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古代经济史专题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2.通过认识夏、商、西周经济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比较相关知识的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夏商周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更替、制度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商、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经济的繁荣时期。农业已成为夏、商、西周的主要经济部门。商、西周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制造为代表。商、周青铜器达到相当艺术水平,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

2.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经济的继承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三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商、周的青铜制造业;夏、商、西周的交通。

教学难点:对青铜时代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先说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在原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有了巨大进步。表现为经济门类增加,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活进步。本节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经济史专题的一部分,要通过分门别类的学习来把握这一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的总体情况。

讲授新课:

一、农业、畜牧业

1.夏、商、西周农业的发展。

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A.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B.农业生产主要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这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

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A.农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有了。B.耕作技术的提高。夏代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农业;西周已经懂得田间管理,不仅要中耕除草,而且懂得变杂草为肥料,已经掌握了一些治理病虫害的方法。C.作物产量增加。粮食除食用外,酿酒业出现。

农业是夏商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

2.商朝的畜牧业。商朝的畜牧业占有主要地位。饲养的牲畜家禽很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杀牲祭祀祖先。除此以外,商朝人还饲养象。

二、青铜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制造业

认识: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飞跃。夏代的青铜制造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因此夏商周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青铜制造业繁盛的表现:A.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B.生产数量大,品种多,价值高。

2.玉器加工和纺织业:商代玉器雕刻精美,数量多,仅安阳妇好墓就出土玉器750件。西周的丝织品已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了刺绣,说明当时纺织业的进步。

3.陶瓷业:商和西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4.漆的使用:我国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红漆碗。商周漆器制造已达到较高水平

三、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交通:

夏代的交通工具有很大发展。

商族人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且善于经商。因此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西周交通比商朝进步,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宽广的大道,且路面平坦。

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而且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

商业发展与交通密切相关。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商业的发展,也促进和反映了奴隶制王权的加强,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

2.夏、商、西周的都城:

教师强调: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

3.社会生活:

学生自己阅读饮食、服饰、家居生活等内容,使学生较为全面的了解夏商西周社会生活的进步。

四、小结

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原动力,人类在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夏、商、西周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东方奴隶制社会的典型特征,是辉煌灿烂的我国“青铜文明”的物质基础。

网站地图最新更新

Copyright©2006-2022 88教案网 jab88.com 湘ICP备2022004057号-5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网站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