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历史教案: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高中历史教案

发表时间:2021-11-09

高二历史教案: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历史教案: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中国经历过两次短暂发展时期。

(1)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1895-1898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①原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影响: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③认识:由于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加剧和瓜分中国狂潮的掀起,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受到严重阻碍。

(2)第二次是1912-1919年进一步发展时期。①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倡导实业救国;"一战"期间帝国主义也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影响: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军阀,掀起新文化运动;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但"好景不长",一战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使资本主义工业重新受到列强的压制而变得萧条。③综上可见,资本主义作为新兴的生产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有机会就会发展,而封建势力,尤其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44

相关推荐

高一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知识点总结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历史《中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形成》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一、背景
1、政治因素二鸦战后政局新,中外“和好”设衙门①。
农民起义列强侵,内忧外患困清廷。
2、派系因素汉族督抚初掌权,学习西方两派分。
列强赏识洋务派,慈禧暂助保大清。
3、科技因素西方科技传中华,机器生产初引进。
4、直接因素湘军占领安庆城,兴业镇压太平军。
二、概况
1、军事工业“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三十春。
(60年代)前期“自强”办军工,安庆军械榕船政②。
上海江南制造局,崇厚创业在天津③。
2、民用工业后期“求富”兴民用,轮船招商矿开平④。
(70年代后)汉阳铁厂鄂织布⑤,辅助军工谋利润。
3、兴办海军日侵台湾海防兴,十年初建三海军。
(70-80年代)北洋南洋与福建,海军衙门清设定。
4、新式教育新式学校育才俊,出国深造留学生。
三、影响
1、失败原因洋务失败多原因,封建落后为根本。
①主观举措未改封建制,洋务分散无核心。
②客观洋匠挟技谋私利,顽固⑥阻挠事难成。
2、评价①性质封建洋务来领导,维护统治最鲜明。
②政治上洋务富强梦未成,中华落后受欺凌。
③经济上引进外技育贤能,近代工业初勃兴。
④外交上经济侵略遭抵制,强国御侮有海军。
[注释]
①衙门:指总理衙门。②安庆军械榕船政:指安庆军械所和福州船政局。③天津:指天津机器制造局。④轮船招商矿开平:指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⑤鄂织布:指湖北织布局。⑥顽固:指顽固派。
第二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条件①历史因素民资产生多原因,萌芽①明清已产生。
②外来因素西方侵华断萌芽,世界市场一部分。
③市场因素封建经济渐解体,商品劳力市场兴
④技术因素外企刺激传技术,近代工业初引进。
⑤资本因素官僚地主与商人,投资工业获利润。
2、概况上海发昌机器厂,贻来牟坊在天津③。
广东南海继昌隆,女工缫丝多艰辛。
3、影响民族工业初诞生,资产阶级初产生。
①政治方面中国民资两面性,压迫束缚要革命。
力量弱小又妥协,社会性质④是根本。
②经济方面民族工业初诞生,经济结构有变更。
资本主义新工业,产生发展多艰辛。
③思想方面维新思想亦产生,阶级要求初反映。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无产阶级早诞生,外商企业⑤招工人。
洋务民资新企业,产生工人数万人。
2、特点中外工人有共性,近代工业联系紧。
①三大共性远大理想觉悟高,组织纪律超前人。
②三大特点中国工人新环境⑥,三大优点是特征。
a革命性强三重压迫⑦特贫困,中国工人最革命。
b工农联盟出身农民来乡村,便于联盟败敌人。
c高度集中人数虽少但集中,宣传组织利抗争。
③早期斗争经济斗争为主体,香港罢工反外侵⑧。
[注释]
①萌芽:指资本主义萌芽。②天津:指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③社会性质: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外商企业: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商通商口岸设船坞和工厂招收中国工人。⑤新环境: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⑥三重压迫:指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⑦反外侵:指1858年香港两万多工人罢工反对英法联军侵占广州,中法战争(1883—1885)期间,香港工人罢工拒装法货并谋炸法舰。
第三节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一、背景
1、日本方面明治维新日强盛,市场狭小民抗争。
对外侵略转危机,“大陆政策”早制定。
2、列强方面英美侵华需帮手,列强纵容助日本。
德法乘机夺权益,俄国“中立”存戒心。
3、清朝方面清朝腐败望调停,“万寿庆典”求和平
避战求和定国策,消极抵抗败局定。
4、直接原因近邻朝鲜兴义军①,清军赴朝日增兵。
二、概况
1、第一阶段(94、7—9)丰岛牙山袭清军,中日甲午兴战争。
①平壤战役平壤御敌左宝贵,志超狂逃到国境。
②黄海战役黄海战役起风云,重创日舰主力存。
致远经远沉碧海,民族英雄②照汗青。
舰队受命退威海,黄海海域日逞能。
2、第二阶段(94、10-95、4)战火燃烧到国境,两大半岛炮声声。
①辽东战役辽东御敌聂土城,日军占领九连城。
敌寇登陆花园口,占领大连屠旅顺③。
②威海战役威海提督④求歼敌,鸿章军令违军心。
北洋舰队全军没,洋务富强梦未成。
3、胜负因素甲午战败多原因,封建落后为根本。
①主观避战求和望调停,将领溃逃乱军心。
②客观日本先进久备战,日军残暴装备新。
三、影响
1、《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李伊⑤订,割占三岛⑥赔白银⑦。
(1895、4)开设工厂免收税,苏杭沙渝⑧泊日轮。
2、条约影响
①政治方面割让领土给日本,中国主权不完整。
刺激列强来瓜分,民族危机渐加深。
②经济方面巨额赔款民负增,便利列强经济侵。
开设工厂输资本,民族工业遇敌人。
内地口岸通航运,列强势力内地申。
③总体方面分割世界输资本,社会性质⑨又加深。
3、三国干涉还辽远东态势大变更,日本强盛三国惊。
干涉还辽俄法德,日本勒索[10]苦国民。
4、台湾人民反割台抗争(1895-1945)
①原因条约割台给日本,台湾人民发檄文。
反对割台建义军,誓与台湾共亡存。
②战役抗日领袖刘永福,大甲溪边战日军。
义军彰化鏖战急,嘉义大摆地雷阵。
徐骧殉国曾文溪,清朝封锁日占领。
抗敌五月百余战,歼敌三万立功勋。
③意义维护统一爱国情,反对侵略显精神。
英勇斗争五十年,争取回归久抗争。
[注释]
①兴义军:指朝鲜东学党起义。②民族英雄:指邓世昌、林永升等人。③屠旅顺:指日本在旅顺屠杀两万多人。④提督:指海军提督丁汝昌。⑤李伊:指李鸿章和伊藤博文。⑥三岛:指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⑦赔白银:指清朝赔款二亿两。⑧苏杭沙渝:指苏州、杭州、沙市和重庆。⑨性质: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⑩日本勒索:指日本勒索“赎辽费”3000万两白银。
第四节戊戌变法(1898年)
一、背景
1、政治因素—甲午战后遭瓜分,民族危亡终来临。
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去抗争。
2、经济因素戊戌变法多原因,民资发展为根本。
①民资发展民资壮大初登台,阶级基础已奠定。
②发展因素民资发展两原因,列强侵略双面刃。
自然经济又分解,民族危机达峰顶。
清朝政策亦变更,民间设厂财税增。
3、理论因素—维新思想早产生,代表王韬郑观应。
早期维新思想发展工商又商战,倡导西学学校兴。
君主立宪废旧制,民资利益全反映。
4、思想宣传康梁宣传方式频,万木草堂说维新。
①著书办学东西思想巧结合①,著书“二考”②新理论。
封建理论遭冲击,维新思想入人心。
《变法通议》梁启超,宣传变法为生存。
②上书办报“公车上书”反日本③,爱国救亡运动兴。
《中外纪闻》强学会,报馆学会似春笋。
③两派论战封建势力反维新,两派论战大辩论。
君主立宪要变法,倡导西学利维新。
西方思想广传播,思想解放民觉醒。
5、组织因素《应诏统筹全局折》,变法施政有纲领。
①保国会领导机构保国会,百日维新用新人。
②变法结构总理衙门上行走,南海④参政拟法令。
大学译书⑤梁担任。起草诏书四章京⑥。
皇帝重用维新派,光绪下诏⑦举措新。
二、概况(1898、6、11-9、21)
1、举措①政治官民上书机构精,旗人寄生特权禁。
②工商保护工商⑧奖发明,改革财政设邮政。
③军事精练陆军裁绿营,实行征兵添海军。
④文化新式学堂⑨废八股⑩,译书报馆留学生。
2、评价①进步性百日维新影响深,维新志士得参政。
民资发展倡西学,封建官僚一度惊。
②局限性政治主张⑾未施行,策略妥协未可论。
3、失败原因①主观方面变法失败多原因,民资局限为根本。
脱离民众靠帝君,基础薄弱事难成。
②客观方面人事任免由慈禧,直隶总督⑿控京津。
各省官员⒀反变法,世凯出卖祸降临。
太后政变害六君⒁,封建势大根基深。
4、教训阶级时代局限性,改良之路难通行。
三、影响
1、性质民资上层来领导,改革运动最典型。
2、功绩①政治上逐步改变封建制,君主立宪目标明。
②经济上资本主义要发展,与时俱进要肯定。
③对外上国难当头图存亡,激发国人爱国心。
④思想上倡导西学兴民权,思想启蒙促觉醒。
[注释]
①东西思想巧结合:指康有为将西方政治学说和东方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宣传维新变法。②“二考”:指康有为代表作《新学内经考》、《孔子改制考》。③反日本:1895年“公车上书”,反对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提出改革迁都等主张。④南海: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百日维新期间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准许专折奏事。⑤大学译书:指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的事务。⑥四章京:指光绪帝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为军机章京。⑦下诏:指1898年6月,光绪帝颁有《定国是诏》。⑧保护工商:指百日维新期间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⑨新式学堂:指京师大学堂和各地中小学堂。⑩废八股: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内容为中国史事、清朝政治)。⑾政治主张:指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主张。⑿直隶总督:指慈禧亲信荣禄。⒀官员: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在百日维新期间支持变法。⒁六君:指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史称“戊戌六君子”。
第五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98-1900)
一、背景
1、政治原因—九十年代列强侵,民族危机达峰顶。
民族危机救亡图存各阶层,农民阶级亦抗争。
日英德国①侵山东,齐鲁大地起风云
2直接原因—侵华侦探传教士,勾结官府欺百姓。
传教士暴行洋教遍布山东省,教会猖厥民抗争。
二、概况
1、兴起山东冠县旗帜明②,攻打教堂杀洋人。
(1898-1899)“扶清灭洋”声震天,反帝爱国最鲜明。
有利争取各阶层,盲目排外不防清。
2、发展山东反帝列强惊,清朝镇压③民赴京。
(1900年春夏)运动受挫赴直隶,席卷津京震清廷。
东交民巷西什库④,处处杀敌快人心。
清朝改剿为“招抚”,对外宣战八国侵。
3、高潮八国联军⑤兴战争,廊坊杨村败敌人。
(1900年夏)联军增兵犯天津,联合御敌聂士成。
保卫天津立功勋,德成攻打紫竹林⑥。
中外争夺老龙头⑦,殖民统治设衙门⑧。
北京陷落慈禧遁⑨,八国联军多罪行⑩。
4、失败原因运动失败多原因,农民局限为根本。
中外联合齐镇压,运动虽败功绩存。
5、历史功绩农民反帝新高峰,粉碎列强谋瓜分。
清朝统治受重创,民革高潮⑾终来临。
三、影响
1、《辛丑条约》①政治反帝组织被查禁,反帝官吏受严惩。
(1901)②经济赔款⒀四点五亿两,修订商约利船行。
③军事大沽至京拆炮台,驻兵雄关⑿到北京。
④外交六部为首外务部,东交民巷驻外军。
2、条约影响①政治上扶植工具为大清,列强侵华代理人。
②经济上赔款勒索括人民,经济凋谢民贫困。
③军事上禁止反帝又驻兵,列强控制压人民。
④外交上使馆外务控清廷,策划侵华大本营。
⑤总体条约签订新标志,社会性质⒁终确定。
[注释]
①日英德国:指日本侵略山东威海卫,英国强租威海卫和德国强租胶州湾并把山东划分“势力范围”。②旗帜明:1898年秋山东冠县赵三多首次举起“扶清灭洋”大旗。③清朝镇压:1899年山东巡抚袁世凯血腥镇压义和团。④东交民巷西什库:指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⑤八国联军:1900年夏,英、法、美、德、意、日、俄、奥组成联军侵华,首领先后是英国中将西摩尔和德国元帅瓦德西。⑥德成攻打紫竹林:指义和团首领张德成指挥部众在天津攻打紫竹林租界。⑦老龙头:指义和团首领曹福田率领团众与八国联军在天津争夺老龙头火车站。⑧衙门: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⑨慈禧遁:指慈禧从北京逃往西安。⑩多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设立司令部,分区占领,烧杀抢掠。⑾民革高潮: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辛亥革命。⑿雄关:指山海关。⒀赔款⒀:指《辛丑条约》规定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两。⒁社会性质: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七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七章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形成。

政治特征:清政府对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了初步发展壮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探索。

经济特征: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洋务运动兴起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经济完全沦为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思想特征: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地主阶级洋务思想,再到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中国思想界完成了“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向制度阶段的转变。

1.洋务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工业近化、科技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在历年高考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从各种角度以多种题型进行了检测。20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从以前的考纲仅列标题“洋务运动”细化为三个小点,说明2008年及其以后的历史高考对本节知识还会多出题、出新题。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应说细对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具体掌握其推动力量、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对“洋务运动的效果”要辩证地看待并重点分析其破产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但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专题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要在复习高度关注对本节问题的准确化和系统化掌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应主要针对兴起原因和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复习;对“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应注意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及这些特点的根源和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战争爆发的背景”应分日本、欧美列强、朝鲜和清政府四个方面来掌握;对“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应对比英勇抵抗和妥协退让两种不同对敌态度;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应结合内容分析其影响,突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基本结论;对“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应重点分析列强在战前战后态度变化原因,突出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精神。

4.戊戌变法(提法变得更细致):(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百日维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应简要归纳民族、经济、阶级、思想等因素;对“康、梁的维新思想”应突出其中西结合特点,简要指出康梁的主要贡献和办学、办报、成立团体等多种行动方式;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应明确其内容和性质;对“百日维新”应注意《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和戊戌新政的内容的内容与评价;对“戊戌政变”应简要分析政变原因和经过;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应突出其思想启蒙作用和对改造中国道路的探索。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重点分析原因、口号和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应突出其殖民统治机构与暴行;对“《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应结合条约内容分析危害,突出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这一基本结论。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4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其中上册二章一节、二章四节、二章六节不作考试要求)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部分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但腐朽、妥协的清政府先后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最终确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

(1)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残余、市场、政策)

(2)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不干涉政策(默许或纵容)。

(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

(3)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

2.偶然性:

朝鲜:东学党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3.爆发标志: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

(二)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

(1)中国领导阶层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北洋海军和淮军)

(2)帝、后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同治1861—1875;光绪1875—1908)

2.战争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①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左宝贵英勇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走。

②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巡海迎敌;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2)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①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聂士成徐邦道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

②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战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挑起的侵略战争。

4.中国战败原因:

(1)主观:清政府的极端腐败和妥协退让。(根本)

(2)客观:日本制度先进、准备充分、蓄谋已久。

(3)具体:中日双方军队建设差异巨大。如:中国将领素质低下;中国军事装备落后;中国军费筹备困难等。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

时间:1895年4月;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中国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

2.内容:(一厂二亿三岛四口)

(1)割地:辽台澎湖割地;(2)赔款:赔偿白银两亿;

(3)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

(4)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3.危害:

(1)危机加深:破坏主权,严重掠夺,刺激野心,危机加深。

(2)控制命脉:加剧负担,大借外债,控制命脉。

(3)深入内地:口岸开放,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

(4)阻碍发展:在华设厂,阻碍发展。

4.影响:

(1)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

实质: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国家利益为转移。

(五)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舆论斗争:全国人民斥责卖国,台湾人民发布檄文

2.军事斗争:台湾义军与黑旗军配合

3.台湾人民抗日地点:(由北向南见图)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

4.意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解: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1)侵华方式改变:战前商品输出为主;战后资本输出为主;

(2)侵华格局改变:战前英法俄为主;战后日德加入;

(3)列强关系改变:战前勾结较多(默许、纵容);战后斗争较多(干涉还辽、日俄战争)。

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锐;

(2)反洋教斗争风起云涌。(自发反侵略斗争)

2.标志:(序幕)1898年,赵三多,率众攻打山东冠县蒋家庄教堂

3.口号——“扶清灭洋”

(1)性质:反帝爱国性质;(2)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3)辩证分析:

①扶清:利于争取官军,但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

②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却有笼统排外色彩。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概况:

(1)由山东转移到直隶。原因:袁世凯血腥镇压。

(2)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原因:慈禧太后暂时默许、利用。

“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剿抚两派分歧;端郡王载漪伪造照会)

(3)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原因:不计旧怨,以民族大局为重。

(4)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中外联合绞杀。

2.清政府策略:镇压→招抚(控制利用)→铲除

3.败因:

(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放松警惕;笼统排外;愚昧迷信)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

4.性质:

(1)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2)以农民为主体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含于“亚洲觉醒”中)

5.意义(地位):

(1)显示了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力量;

(2)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简况:

(1)一次进犯狼狈逃回。(西摩尔;廊坊、杨村)

(2)二次进犯占领天津。(聂士成阵亡;都统衙门)

(3)占领北京暴行累累。(瓦德西;联军司令部)

二鸦——咸丰帝逃往避暑山庄;八联——慈禧、光绪帝逃往西安。

2.结果:中国战败签约。

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约的有:《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

(四)《辛丑条约》及影响

1.时间、签约国:1901年,11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2.内容:

口诀一: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

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3.危害:

(1)赔巨款→勒索搜刮人民困;(2)使馆界→使馆界是大本营;

(3)派驻兵→控制清府压人民;(4)禁民反→镇压反帝成帮凶;

(5)外务部→外务使清行卖国;(6)修条款→扩大侵略更方便。

4.影响:

(1)卖国到家: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深渊到底: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比较与归纳:

1.二鸦、八联的相似点:

(1)都有英法参与侵略;(2)侵略军都占领过天津、北京;(3)都设立了殖民统治机构;

(4)都在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5)中国皇帝都逃出北京;(6)中国战败签不平等条约。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程:

(1)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了半殖半封;

(2)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深了半殖半封;

(3)甲午中日战争,半殖半封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半殖半封完全形成。

(2)中国国内各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一次典型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

三.洋务运动

(一)洋务派和顽固派

1.出现背景:清政府内部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局面,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2.两派比较:

(1)目的相同: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

(2)方式不同: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

3.运动条件:

(1)慈禧暂时支持;(2)总理衙门领头;(3)汉族官僚推行(地方督抚)。

(二)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19世纪60至90年代。

2.旗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思想:中学为体(封建统治秩序),西学为用(西方先进科技)。

3.内容:

(1)创办军事工业(前期口号“自强”)

①目的: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②主要企业:一所三局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2)创办民用工业(后期口号“求富”)

①目的:解决军事工业困难;和外商竞争(“分洋商之利”)。

②主要企业:一厂三局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矿务局);张之洞汉阳铁厂(酸碱性、冒烟)和湖北织布局。

(3)筹划海防

主要从英德购买;初建三支海军;设立海军衙门。

(4)培养人才

①目的:为洋务运动培养军事、翻译和科技人才。

②内容: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三)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2.原因:(外→内,表→里)(口诀)

西人不望中国富;仇洋阻挠是顽固;督抚分散难成器;根本未动旧制度。

补充:洋务运动的深入分析

1.洋务派军事工业、民用企业的性质与特点

(1)军事工业

①性质: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封建官办工业)。

②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不参与市场交换;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式,设有刑庭、监狱。

(2)民用企业

①性质: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②特点:经营上官商合作,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目的是为了赢利;绝大部分经营是市场商业活动。

2.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主要活动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北洋海军;旅顺军港;译书馆。(课外:电报、铁路、学堂等)

3.评价洋务运动

(1)性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积极:工业近代化的开端(引培抵诱改打)

①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②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④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⑤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⑥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3.消极:封建社会晚期的垂死挣扎(官军民洋管封)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③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④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⑤经营管理腐败;⑥充满封建观念。

四.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三种说法:“本土生长说”;“欧风美雨说”;“综合因素说”)

(1)内因: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社会条件)。

(2)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与市场)(主要原因、催化剂)。

(3)直因:外商企业(资本条件)和洋务派军事与民用工业的刺激和诱导(生产方式和技术)。(注:“萌芽”--明朝中后期,手工劳动,整个生产力未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2.产生:(注:“产生”—二鸦战后,中国民间投资,机器大生产,商品交换)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来源: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机器大生产)。

(3)分布: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侵略早,开放早,技术传入早)。

(4)早期著名企业:(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广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

(1)少、小、弱→依赖、软弱、妥协性;(2)受双重压迫→革命性;

依据课本小字论从史出:发昌机器厂手工作坊打零件(小、弱);华商丝厂与外商丝厂资金对比(少);发昌机器厂被外企吞并(受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官府敲榨迫害,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受本国封建势力压迫)

(3)根本原因: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和无产阶级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登了历史舞台,日益猛烈地冲击中外反动势力(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二)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产生行业:外商企业(外商在通商口岸的船坞、工厂)。

3.主要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行业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序)外商企业、民资企业、近代采矿业。

5.地区分布:基本集中于沿海、沿江各通商口岸。

(三)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共性(共同的优点):

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机器大生产)相联系(且生活困苦),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组织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1)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长、低、恶),革命性最强;

(2)和农民阶级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

(3)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

五.戊戌变法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外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

(2)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

(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4)实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1)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2)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意义:冲击顽固守旧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

(3)梁启超的“通议”:意义——指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从思想到行动)

(1)“公车上书”呼吁变法(2)《中外纪闻》宣传变法(3)强学会推动变法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改政体);要不要兴西学(改教育)。

2.性质: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依据:

(1)有目的: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参政议政;(2)有纲领:保国、保种、保教;(3)有组织:北京、上海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

(1)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

(2)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

(3)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

(4)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但不是废除科举制)

5.评价:

(1)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

三利一打: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利于西学传播,利于维新分子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三拥护: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2)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

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行动比宣言退步)

(五)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1.政变原因:

新政触犯了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

2.政变手段:

任命亲信控京津;控制人事任免权;垂帘听政囚光绪;捕杀新人废新法。

(仅保留京师大学堂)

(六)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

(1)资产阶级改良——符合历史趋势;

(2)爱国救亡运动——首要救亡图存;

(3)思想解放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主要功绩)

2.失败原因:

(1)软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使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能采取改良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2)寄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3)幻想:对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

(4)脱离: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归纳:主观方面主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十分强大。

3.教训:

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君主立宪制)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1.洋务运动的性质、实质与作用

(1)性质:它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在资本主义入侵和农民革命的双重打击下发起的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2)实质:立足封建主义,通过借取西方的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谋求清王朝的自强。

(3)作用:

①积极作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生产工具;培养了一批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消极作用: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军事工业主要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主要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

2.洋务派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特点

(1)军事工业的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企业管理采用封建衙门或企业设刑庭、监狱。它们基本上不是资本主义性质。

(2)民用企业的特点:都使用大机器生产;创办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它们是含有资本主义成分的近代企业。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

(1)从经济上看,近代民族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是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2)从政治上看,其产生和发展对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是无产阶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4.19世纪晚期中国两大政治运动兴起的共同原因、区域特征和未有机结合的原因

(1)共同原因:都是民族矛盾尖锐引发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区域特征: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于南方,上海等地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心。主要原因在于南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壮大并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迅速传播。义和团运动兴起于山东,主要在华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更重,民族矛盾特别突出。从经济根源上看,北方相对落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北方小农意识和宗教迷信盛行。

(3)未有机结合原因:一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害怕人民革命,只是依靠无实权的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二是农民的落后性、盲目性的影响。

5.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1)相同点:

①产生背景相似:都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

②部分目的相似: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③方法和步骤相似: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方炮舰,建立新式海军。

④结果相同: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运动归于失败。

(2)不同点:

①主要目的不同: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派则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②向西方学习的内容重点不同: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③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同: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2009年北京文综16)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C

A项在明朝时期;B项指戊戌变法;D项指新文化运动。

2.(2009天津文综历史4)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中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D

“革新中国思想界”指宣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思想。

3.(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C

突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即把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全,具体文献指《孔子改制考》。

4.(2009年上海历史15)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扶清灭洋”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

D

这幅晚清漫画的主题是排斥、仇视西方先进事物。

5.(2009年上海历史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A.领导人B.时间C.参加者D.地点

C

“公车上书”康有为联络的应该是各省在京应试举人。

6.(2009广东文科基础24)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C

19世纪末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7.(2009年福建文综41题A题)(15分)

A.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明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议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了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想国会负责的内阁。”——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8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7分)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据材料归纳,理由是中日相近的国情,这份奏折的地位见课本。康有为主张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从中国国情及日本政治体制的缺陷说明局限性。

一.易错知识点

1.洋务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改革,而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洋务运动虽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却是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端。

2.俄德法等列强在甲午战前与战后对日本政策的变化,主要是列强自身利益的得失。

3.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百日维新法令内容的缺陷,正好说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而是为了借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先后失败,其主要原因不是半殖半封建的时代背景,而是各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二.方法点拨

1.要注意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与积极的历史作用(工业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国防近代化等),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意义、败因与教训。

2.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必然性,结合《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3.用一定的的哲学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如:

试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和内外因结合角度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双重压迫,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2)内外因结合:

内有资产阶级软弱妥协,外有反动势力阻挠破坏;

内有中国封建势力根深蒂固,外有西方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瓜分狂潮(不作考试要求,略)。

外来侵略加剧列强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控制内政外交:总理理衙门、清政府作列强工具等。

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近代企业出现。

经济结构变化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甲午战争后,列强开始在中国大规模资本输出。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阶级结构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19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派。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背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维新变法。

行动义和团运动。

考点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和顽固派

(1)出现背景:清政府内部面对战争后的内忧外患局面,出现了不同的主张。

(2)两派比较:①目的相同:维护。②方式不同:顽固派仇视,洋务派主张利用。

(3)运动条件:

①暂时支持;②领头;③是主要力量。

2.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19世纪至年代。(2)口号:。

(3)思想:中学为体(中学指),西学为用(西学指)。

(4)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前期旗号“”)(目的:对内,对外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主要企业:“一所三局”即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崇厚。)

②创办民用工业(后期旗号“”)(目的:解决困难;和竞争。主要企业:“一厂三局”即李鸿章局和矿(矿务局);张之洞厂和局。)

③筹划海防(重要舰船主要向两国购买;初步建成、、三支海军;设立衙门。)

④培养人才(目的:为洋务运动培养、和人才。方式:创办;选送、,出国深造。)

3.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战争,中国惨败

(2)原因:(口诀)西人不望;仇洋阻挠是;分散难成器;根本未动。

考点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

①内因:封建社会中已经孕育着萌芽(社会条件)。

②外因: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扩大了和市场(劳动力与市场)(主要原因、催化剂)。

③直因:企业(资本条件)和洋务派与工业的刺激和诱导(生产方式和技术)。

(2)产生:

①时间:19世纪年代。

②来源:一些、和,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机器大生产)。

③分布:、、等沿海地区(侵略早,开放早,技术传入早)。

④早期著名企业:(方举赞)上海机器厂;(陈启沅)广东缫丝厂;(朱其昂)天津机器磨坊。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

①少、小、薄弱→依赖、软弱、妥协性;

②受外国和本国双重压迫→革命性;

③两面性的根本原因:产生于半殖半封社会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能得到。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出现新经济因素即经济;产生和壮大;新的阶级力量登了历史舞台,日益猛烈地冲击中外反动势力。

2.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时间:19世纪年代。(2)产生行业:企业。(3)主要来源:破产的农民和。(4)行业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序)企业、企业、近代采矿业。(5)地区分布:基本集中于、各通商口岸。

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1)共性(共同的优点):

因为它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指生产方式)相联系(且生活困苦),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于性和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2)个性(自己的特点):革、盟、集

①身受、、三重压迫,处境悲惨,革命性最强;

②和有天然联系,便于结盟;③高,便于宣传、组织。

(3)结论: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近代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改变中国命运的希望所在)。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①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中寻找出路。(表现: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狭窄、制定了以侵略为中心的“”)

②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政策(默许或纵容)。(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③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不认真备战,清军处于地位。

(2)偶然性:朝鲜: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3)爆发标志:1894年月,朝鲜海战。

2.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①中国领导阶层把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北洋海军和淮军)②帝和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

(2)战争经过:

①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英勇牺牲;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日军取得。

②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辽东战役:日军两路进攻;、率部抵抗;赵怀业、龚照屿临阵脱逃。威海战役:“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北洋舰队。

(3)战争性质: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挑起的战争。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时间:1895年4月;地点:日本马关;代表:中国;日本。

(2)内容:口诀一:一厂二亿三岛四口口诀二:①割地:辽台澎湖割地;②赔款:赔偿白银两亿;③开口岸:沙重苏杭通商,日本轮船入内;④设工厂:口岸开设工厂,运销内地免税。

(3)危害:

①危机加深:进一步破坏中国,是继之后对中国领土的严重掠夺,刺激了列强的野心,中国的进一步加深。

②控制命脉:巨额赔款,加剧了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便利了列强控制中的经济命脉。

③深入内地:新的通商口岸开放,使侵略势力深入内地。(重庆:长江上游)

④阻碍发展:允许日本在华设厂,其他列强援引“”条款,争先恐后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4)影响:

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4.、、三国干涉还辽

实质:反映出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一切以为转移。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舆论斗争:全国人民斥责卖国,台湾人民发布

(2)军事斗争:台湾义军与军配合

(3)意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精神。

考点四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

(1)外部原因: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①外因:加剧了自然经济解体;②内因:清政府放宽了对的限制。

(3)阶级基础: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理论准备:①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代表人物:、。③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政治上实行。④实质:反映了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发展完善:①思想特点:西方资本主义同传统结合。②康有为的“两《考》”:(封建礼法不可信;儒家祖师要变法)(既要顾及中国国情,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意义:冲击势力,奠定变法理论基础。③梁启超的“通议”:意义——指出只有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3)“公车上书”(举人上书)——采取行动:①“公车上书”呼吁变法②《》宣传变法③会推动变法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要不要;要不要(改政体);要不要(改教育)。

(2)性质:思想同思想的正面交锋。

(3)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4.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依据:提出系统的变法措施

(2)保国会成立: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其依据:①有目的:发展,资产阶级参政议政;②有纲领:保、保、保;③有组织:、设总会,各地设分会。

(3)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光绪帝不是资产阶级的皇帝)

(4)变法内容及作用(口诀)①政治:上书裁冗员废旗权→参政②经济:设局奖发明编预算→发资③军事:裁绿营征兵设海军→强军④文教:办学废八股译馆留→兴文

(5)评价:

①进步:三利一打三拥护(利于发展,利于,利于参政,打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拥护。)

②局限:三种主张未实行(新政内容没有涉及、、等君主立宪主张。)

5.戊戌政变——变法结束

(1)政变原因:新政触犯了慈禧为首的利益。

(2)政变手段:(口诀)

任命亲信控京津;控制;垂帘听政囚光绪;捕杀新人废新法;保留。

6.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①改良——符合历史趋势;②运动——首要救亡图存;③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主要功绩)。

(2)失败原因:

按课本关键词:①软弱: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妥协性,使他们缺乏斗争的勇气,只能采取办法来发展资本主义(根本原因)。②寄托: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身上。③幻想:对和抱有幻想。④脱离:脱离了。

简要归纳:主观方面主要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客观方面主要是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教训:道路(君主立宪制)在半殖半封的旧中国行不通。

考点五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尖锐;②斗争风起云涌。

(2)标志:(序幕)年,赵三多,率众攻打山东县庄教堂

(3)口号——“扶清灭洋”:①性质:性质;②主要矛盾:与中华民族的矛盾;③辩证分析:扶清——利于争取官军,但放松了对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群众,却有色彩。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概况:

①由山东转移到直隶——原因:袁世凯。②义和团纷纷涌进北京、天津——原因:慈禧太后暂时默许、。③义和团英勇抗击侵略——原因:不计旧怨,以为重。④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绞杀。

(2)清政府策略:→(控制利用)→

(3)败因:①主观:的局限性。②客观:联合剿杀。

(4)性质:①农民阶级自发的运动;②以为主体的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含于“亚洲觉醒”中)

(5)历史功绩:①显示了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巨大力量;②粉碎了列强的狂妄计划;③加速了的崩溃。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

(1)简况:①一次进犯狼狈逃回。②二次进犯占领(殖民机构:)。

③占领暴行累累(殖民机构:)。

(2)结果:中国战败签约。归纳: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有:《》、《》和《》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时间、签约国:年,11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2)内容:口诀一:前(钱)进(禁)宾(兵)馆外商出新(辛)丑。口诀二:赔款四亿五;划定使馆界;拆台驻沿线;禁止人民反;改设外务部;修订旧条款。

(3)危害(口诀):①赔巨款→勒索搜刮人民困;②使馆界→使馆界是大本营;③派驻兵→控制清府压人民;④禁民反→镇压反帝成帮凶;⑤外务部→外务使清更卖国;⑥修条款→扩大侵略更方便。

(4)影响:①卖国到家:清政府彻底成为的工具。②深渊到底: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秩序。

考点一洋务运动

1.洋务派和顽固派:鸦片清朝统治一切外洋事物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慈禧太后总理衙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2.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

(1)时间:6090(2)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3)思想:中国封建制度西方先进科技中

(4)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自强镇压农民起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创办民用工业:求富资金、燃料、运输等外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筹划海防:英、德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④培养人才:翻译军事科技新式学堂留学生进修生

3.洋务运动破产

(1)标志:甲午中日

(2)原因:(口诀)中国富顽固督抚分散旧制度

考点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1)原因: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劳动力外商军事民用

(2)产生:六七十年代官僚地主商人上海广东天津发昌继昌隆贻来牟

(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两面性:资金规模技术力量资本主义封建势力充分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2.中国无产阶级产生:四五十年代外商手工业者外商民族资产阶级沿海长江流域

3.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机器大生产组织纪律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本国资本主义农民阶级集中程度

考点三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对外侵略扩张封建残余国内市场中国大陆政策绥靖调停被动不利

(2)偶然性:东党党

(3)爆发标志:7丰岛

2.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个人光绪慈祥太后

(2)战争经过:

①第一阶段:左宝贵叶志超邓世昌林永升巡海迎敌黄海海域制海权

②第二阶段:聂士成徐邦道全军覆没

(3)战争性质:侵略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1)签订:李鸿章伊藤博文

(2)内容:(无答案)

(3)危害:主权的完整俄国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中国人民帝国主义利益均沾民族资本主义

(4)影响: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4.俄德法国家利益

5.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檄文黑旗军祖国领土完整爱国主义

考点四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初步帝国主义侵略民间设厂民族资产阶级

2.康、梁的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君主立宪制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儒家思想顽固守旧变法中外纪闻强学会

3.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维新变法兴民权提倡西学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4.百日维新:应诏统筹全局折资本主义国(主权完整)种(民族独立)教(儒教主导)北京上海定国是诏中国资本主义西学的传播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封建官僚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5.戊戌政变:顽固派人事任免权京师大学堂

6.历史意义和教训:资产阶级爱国救亡思想解放反帝反封建改良皇帝袁世凯外国侵略者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改良

考点五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民族矛盾反洋教1898冠蒋家爱国帝国主义清政府笼统排外

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血腥镇压利用国家利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灭招抚铲除农民阶级中外反动势力反帝爱国农民阶级中国人民瓜分中国清王朝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天津都统衙门北京联军司令部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4.《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911年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完全确立

历史教案-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2、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

3、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4、理解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思想教育:1、鸦片战争到19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而中国无产阶级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2、通过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因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能力培养:通过讲述和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做阶级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面性、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owpoint课件

学生:复习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已经支离破碎。上节课我们讲了洋务运动,出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并不希望封建制度瓦解,但他们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科学技术,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讲一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讲授新课:

首先明确概念:什么是资本主义?(以资本剥削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则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不是,认为中国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侵入切断了其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总结书上的观点:

(1)、商品经济发达: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与近代企业

(3)、洋务运动的诱导——技术、人才

2、近代工业的出现: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资产阶级的来源官僚、地主、商人

产生的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为什么出现在沿海地区)

著名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器磨坊等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组织同学看教材40页的材料,分析材料总结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社会性质民族工业的特征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

半殖民地(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革命性

半封建社会(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妥协性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发源地: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商企业中

思考:它比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早还是晚?

指明第一个特点:先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资格老

2、分布:看教材41页表格]

分布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三种性质的企业中,外商、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

联系41页的小字材料,指明第三个特点,深受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强

无产阶级不同于农民阶级,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而是有时间规定的,并且在固定的车间工作。指明第三个特点,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来源:破产的工人和手工业者

指明第四个特点,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4、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独有的特点

5、无产阶级早期的斗争

教材42页小字部分列举了1858年中法战争期间工人的罢工斗争及1890年江南制造总局2000名工人的罢工斗争,这些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力量产生了,这就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民族资产阶级。与此同时,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与队伍的壮大,开始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早期斗争,新的政治力量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单元绪论★单元时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标志事件:洋务运动兴起到《辛丑条约》签订;★单元线索:

(1)外国列强加紧侵华: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瓜分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3)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特征: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1)政治方面:

①19世纪60年代初,中外反动势力暂时和好,外交诈骗取代了武力侵略;

②19世纪70~90年代,中外对抗,边疆出现新危机;

③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运动;

(2)经济方面:

①列强经济侵略趋势变化: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

②洋务运动“求富”未果;

③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发展;

(3)对外方面: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反映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①清朝前期涉外机构:礼部和理藩院;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总理衙门设立,标志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③《辛丑条约》签订,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标志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4)思想方面:学习西方由学习“器物”发展到学习“制度”;

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维护封建统治;

②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君民共主”,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

③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主张确立君主立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