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二)──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原因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两组

矛盾

君权和相权(西汉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宰相权力,明初废丞相)

中央和地方

发展

过程

背景

措施

评价

秦朝建立

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1.政治:

(1)开创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君主专制措施)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制度起于秦,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3)郡县制(中央集权措施。特点: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经济:

(1)统一货币(中央集权)。

(2)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

3.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中央集权)。

4.思想:“焚书”“坑儒”。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文化专制政策,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西汉巩固

1.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

2.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

3.汉武帝即位。

汉武帝措施

1.“推恩令(中央集权)。

2.建立中朝(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君主专制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

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统一。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专制政策。

隋唐完善

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运转机制:中书—门下—尚书

2.科举制度(中央集权):隋朝建立,唐太宗发展,重视进士科。

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三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加强了皇权

1.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矛盾。

2.官吏任用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4.选拔了优秀的封建人才。

5.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北宋加强

1.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集权)。

(3)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

2.削弱宰相权力(君主专制)。

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宰相仅有行政权。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元朝发展

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

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明朝强化

1.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废除。

2.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加强皇权专制。

清朝强化

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体

评价

从秦确立到隋唐完善主要起积极作用,北宋起突出表现为两面性,明清主要起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皇权的膨胀,扼杀社会创造力,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

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思想受到两次冲击: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打着民主旗帜,批判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官制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B.吏部

C.枢密院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16.“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18.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制度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官僚制度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材料二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此论争有何重要性?

(3)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原因何在?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1.D2.A3.A4.B5.B6.D7.C8.C9.C10.A11.B12.A13.C14.A15.C16.B17.C18.D19.A20.B

21.(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秦统一不久。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3)李斯。分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2.(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扩展阅读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高中新课程历史教案一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目标:

基本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的破坏,秦帝国的统一,秦朝政治机构的设置,秦朝政治制度的特征,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体系,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

方法能力:

1.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整理和分析;

2.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

3.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的能力,能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等)呈现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影响,渗透社会转型时期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

通过了解秦统一帝国的建立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形成对国家统一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秦代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的建立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有相当地位,让学生了解中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初建对于理解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乃至我国今天的政治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方式:

基本原则:教师引导和组织下的学生自主学习,采取小组讨论,情景体验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实施:

引语: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称天子,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在此后近800多年的时间里,兼并战争不断,周王室威严扫地,最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建立了中国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感受

一.从群雄争霸到国家一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春秋以来宗法分封制度被破坏的具体表现,(这部分比较简单,在书上可以直接找到)以及实质原因(这部分答案应该开放,重在拓宽学生的思维)

归纳:表现:周王求金、出访诸侯,诸侯擅自分封土地,争霸战争不断。(具体内容在课文小字部分)

原因:诸侯实力逐渐增强,通过兼并战争,出现了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而周王势力逐渐衰落,丧失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

教师兼并战争是弱肉强食的游戏,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为了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一些国家纷纷实行变法,加强军事和经济实力,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秦国的商鞅变法,它使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并最终确立了雄霸天下的地位,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已经相继消灭韩赵魏等六国,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帝国,而最终完成这一伟业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到的秦王嬴政。

二.秦帝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始皇帝”名称的来历

教师秦王嬴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秦始皇,为什么叫“始皇帝”呢?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表述。表述分两层,一是“皇帝”名称的由来,二是“始”字的用意何在。)

2.秦帝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A.基本特征:

归纳: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皇权至上,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家天下”的含义,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来作类比。(如家族企业)

要让学生明白:中央集权只是一种政治体制形式。

B.中央政府的设置:

“三公”:引导学生从职位名称、职权范围、任用标准、历史意义等方面来归纳。

“九卿”:让学生初步了解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工各不相同,互相牵制,都听命于皇帝。

有两个概念需要探讨:“世卿世禄制度”,人事任免权之重要性(皇帝能控制官员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归纳:

职位名称

职权范围

任用标准

历史意义

三公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贤”

“能”

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否定

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中央政府体系:

皇帝

御史大夫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C.地方政权机构的设置:郡县制

教学分为两步:

a.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自编自演“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可以由两组同学分别来做)

b.地方政权机构名称,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整体认识。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郡守、郡丞、郡尉

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里典

地方行政机构

三.秦帝国巩固统一和统治的措施

①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

②修建驰道、直道;——加强联系,维护安定统治

③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助于统一国家概念的加强

④统一文字;

⑤整顿各地风俗;

(视时间解释驰道、直道、度量衡、秦权。)

⑥制定细密、严酷的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上述几点学生自己都比较容易归纳,视时间可对寝帝国的法律稍加讲述,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让学生排演秦帝国审判大致经过。(只要求体现秦帝国法律的特征(轻罪重刑)即可,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

四.秦帝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影响

由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点由于涉及到后面的内容,只需稍作阐释即可,可以作为课后小组的探究题目之一。

五.复习巩固:

A.一些图片,图表的展示

B.课上习题,(选择题)

本部分视时间安排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形成,认识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皇帝。同学们,中国有皇帝的历史有2200多年,秦帝国只是一个开端,在此之后,无数的历史人物将陆续登台,谱写中华帝国史的篇章,这些我们将在下次课中作进一步的学习。

六.习题:

客观性测试:

1.在今天的这些城市中,不在古代秦帝国的疆域版图之内的是:()

A.广州B.三亚C.北京D.深圳

(B,本题考查秦帝国疆域)

2.秦帝国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比较符合现代民主精神一项规定是:()

A.有一定的财产B.具有一定的读写能力C.年龄超过17岁D.懂得秦帝国的法律

(C,本题考查秦的官员选拔制度)

3.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是真实的:()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赐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

(C,本题考查统一文字、“皇帝”由来、秦统一的时间、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九卿职责)

探究性作业:(通过材料的获取和整理、分析完成)

一.概念性:

三皇五帝匈奴焚书坑儒

二.我国现今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主要有哪些?概况如何?结合学到的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三.黄易的小说《寻秦记》中写到,主人公项少龙通过时空隧道从九十年代的香港回到公元前221年之前的秦国,并有了一系列惊奇的体验。如果你也能通过时光隧道从2004年的深圳回到公元221年之后的秦帝国(具体的地方你可以自主选择,如都城咸阳),你会有什么我们想象不到的经历呢?请以此写一篇《回秦记》,字数不限,但请务必尊重当时的历史背景。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
知识目标:
夏朝政权的建立;商朝建立及显著特征;内服、外服制度;商朝的神权色彩;西周灭商;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大宗、小宗;周朝的礼乐制度。预习思考:
1、商朝内服、外服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3、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4、分封制和宗法制对西周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前历史地位:第一个、开端
②制度特点:
2、商代的政治制度
①建立:时间:人物:
生活方式:
王朝特征:
②主要制度:___________和_________制度。_________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________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方国形成了_________的关系。
③重要补充:商朝是个弥漫_________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_________以强化王权。
④局限性:
二、封邦建国
1、周族的兴起和西周的建立
①兴起:生活方式:
兴起地点:
兴起时间:
②建国:时间:
人物及事件:
都城:
2、分封制
①概念:
②概况
A、直辖地:
B、分封类型:同姓(地位?)异姓(几类?)
C、发展:
D、特点: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1、目的:
2、特点: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端?
2、历史研究中,哪些可以作为可资利用的凭证?
3、思考:
①内、外服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商王是如何通过双轨制来控制联盟实际权力的?
②结合“知识链接”分析为何商代“人殉”、“人葬”现象较为普遍?
补充: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封邦建国”与“封建社会制度”的区别?
④西周的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有什么不同?
⑤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如何?
⑥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4、理解:《大宗、小宗示意图》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3、内容:
①大宗:
②小宗:
③大、小宗间的关系:
4、评价:
5、强化:5、总结:
①西周为遏制商人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
②归纳“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③西周是如何通过宗法关系加强周王权威的?
6、提炼:西周分封的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知识运用:
1、下面是《史记》中西周时期重要诸侯国受封情况的记载:
《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
《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
《燕召工公世家》:“召(shao)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陈杞世家》:“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商,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
《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顓頊(zhuanxu)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
请分析,上面西周封侯的共有几类,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同?同时思考,当时西周统治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2、(1996年全国高考题)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势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3、《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②利用血缘纽带与分封制度配合,团结同姓贵族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B、①②④C、③④D①③④
4、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实行王位世袭制B、强化国家机器C、普遍实行分封制D、压迫奴隶和平民
5、在西周分封制下,各封国对周王承担的义务有:①服从周王室的政令,重要官职任免要报周王批准②对周王承担各种军事义务③定期朝觐和交纳各种贡赋④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简述西周分封制概况。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五)──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

背景

内容

评价

成功或失败原因

商鞅

变法

1.战国初期,秦国经济、政治上,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继位,决心变法图强。

3.商鞅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了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在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进行变法。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秦国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第二、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体现阶级性)以强化统治。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第四、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第五、建立县制,县令由国君任免,强化中央集权。

第六、统一度量衡。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

第七、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控制。

1.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灭六国奠定基础。

2.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不仅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要原因)。

2.封建社会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

3.商鞅变法深入人心。

4.商鞅取信于民。

5.秦孝公的支持。

由于以上原因,“商君虽死,其法未败。”

北魏

孝文

帝改

1.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2.各民族在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3.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

北魏早期的改革,以孝文帝名义进行,但实际的决策者却是冯太后。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均田制。孝文帝改革首先从解决土地问题开始。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

北魏政府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第二,废除了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第三,整顿史治。为杜绝官吏贪污,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度。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第四,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进改革。他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平城地处塞北,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差,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使得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这时。北方的少数民族突然强大起来。对北魏构成了威胁。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第五,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立刻着手改革鲜卑族旧有的风俗习惯。

1.穿汉服。

2.改汉姓。

3.与汉族通婚。

4.说汉话。

5.采用汉族政治制度。

以上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少数民族封建化。

1.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的繁荣景象,经济发展。

2.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民族融合的趋势)。

2.孝文帝不畏阻力,改革决心坚定。

王安

石变

1.“三冗”与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到北宋中期,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出来,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所谓“三冗”问题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他们互相牵制。但是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冗官”的弊端。

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军费开支庞大,造成“冗兵”问题;

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加上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都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局面。

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2.“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大臣范仲淹等人提出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为仁宗所接受.遂推行新政,这就是“废历新政”。但是新政触犯了官僚贵族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庆历五年初,范仲淹等人被相继排挤出中央政府,新政宣告夭折。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1.理财(经济富国)措施

(1)青苗法。既增加政府收入,又限制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2)募役法。也叫免役法。既增加政府收入,又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因此遭到强烈反对。

(3)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很多水利工程,将许多荒地辟成良田。

(4)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打击商人操纵市场的行为。

(5)方田均税法。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6)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整顿军队(军事强兵)措施

(1)保甲法(体现阶级性)减少政府开支,增强军事力量,维护地方治安,镇压人民反抗。(2)保马法。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3)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3.培育人才和改革科举的措施

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不考士子对经文的死记硬背。而是考察学生是否理解经义。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考时、务、策三道,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学校教育方面,太学生中的优异者可以不通过科举考试直接任官。新法还设立了律学和医学,健全了武学,培养能适应改革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1.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共兴修水利一万多处,开垦了很多荒地,军事力量有所增强。

2.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1.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2.实行过程中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以青苗法为例。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3.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富国之法”意在抑制兼并。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因此从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

古代四类变法

1.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如春秋鲁国“初税亩”,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等。

2.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改革。战国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

3.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4.封建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改革。如北宋王安石变法。

古代变法启示

1.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

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须克服重重阻力,改革的决心要坚决。

3.要善于用人。

一、选择题

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作用的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罢令丞”D.“为田开阡陌封疆”

3.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

4、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5.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6、“商君虽死,秦法犹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变法()

A.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C.顺应了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潮流D.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8.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9.被北魏孝文帝比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措施是()

A.均田制B.三长制

C.俸禄制D.改穿汉服

10.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11.北魏孝文帝改革,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12.汉化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措施

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统治制度

13.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5.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唯恐不迨。”司马光的说法()

A.完全是保守势力的政治攻击B.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现实问题

C.既是政治攻击也反映了客观问题D.只是代表了其个人的偏见

1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17.王安石变法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D.保甲法

18.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为解决皇室、贵族和中央政府的消费物供应而采取的措施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市易法D.均输法

19.王安石变法措施实施一年多后,官员向宋神宗汇报说,地方治安大有好转,“盗贼比之昔时,十减八九”。出现此局面主要来自于()

A.将兵法B.保甲法

C.保马法D.设军器监

2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待遇不同。(2)包括第四等级的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公职人员……(3)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奖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1)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2)……全国划为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3)……凡从事“本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为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上述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方式有何差异?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雅典和秦国产生了的不同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一回答他迁都的原因?

(3)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1.D2.D3.A4.C5.B6.B7.C8.C9.B10.A11.B12.A13.D14.D15.C16.B17.B18.D19.B20.A

21.(1)等级的划分;官吏的任免;对工商业的态度。(2)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商鞅变法按军功大小划分等级。梭伦改革由公民大会选举或任免官吏;商鞅变法官吏由国君任免。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商鞅变法重农抑商。(3)雅典: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力,一定程度上确保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动摇贵族专制统治,奠定雅典民主制度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秦国: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提高军队战斗力;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22.(1)北魏孝文帝。(2)北魏原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所以北魏孝文帝要迁都洛阳。(3)启示: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旧势力的阻碍与反对,在遇到阻碍时,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达到目的。(4)材料三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各民族融合,表现在洛阳经济、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更大的发展。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