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2届高考历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复习教案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2、形成原因和条件:

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3、演变历程: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各国的变法运动、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2)、秦朝:正式建立(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西汉:空前加强(汉承秦制、有因有革);

(4)、东汉:进一步加强(加强监察制度等);

(5)、隋唐: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6)、北宋:强化(北宋采取措施,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7)、元朝:新发展(中央的中书省、宣政院和枢密院、地方的行省制度);

(8)、明清:达到顶峰(明朝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措施、清朝时增设军机处和大兴文字狱等);

(9)、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李贽、黄宗羲等)。

(10)、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特点、功能和作用:

(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

(2)、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3)、作用:

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B、消极性: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后它还束缚和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5、认识:A、发展趋势:一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B、产生根源:理论上来源于法家思想;实践上是封建国家巩固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二、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1、分封制:①、经济基础:井田制;

②、受封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具有行政、军事、经济上的相对独立性;

③、作用:

2、郡县制:

(1)、起源于春秋初期。秦统一全国后,这种制度在全国推广,并被后世所沿用,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与分封制不同,郡守与县令不是世袭,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免,各郡县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独立性,也没有自己的军队。所以郡县制的实施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侯国相当于县,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4、行省制度开始于元朝。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统治需要,巩固和发展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我国选官(才)制度的演变

1、世袭制;军功受爵;

2、察举制度两汉时期,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和征召等内容。选官标准:前期是才能和品德,后期却变成门第望族。九品中正制

3、科举制度

(1)、隋唐时期:创立和完善WWW.jab88.coM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朝时:①贞观时,增加了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

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起到了抑制门阀、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作用。

(2)、北宋时:发展

①北宋初期:A、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B、严格规定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试成为定制;

C、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考试科目;

D、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②、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时又改革科举考试:废:…;改:…;设:…。

(3)、明朝时:八股取士:科举试卷只能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4)、清朝时:A、戊戌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

B、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高考: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

五、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御史大夫:秦朝所设的“三公”之一,(职能)

2、刺史制度:西汉武帝在全国设十三个州,每州设刺史1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刺史权力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通判: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两者相互牵制。

4、御史台:元朝设立的最高监察机关。

5、提刑按察使司: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6、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负责辑捕、刑狱之事,监视、侦察官民的不法行为。它直接则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东厂和西厂则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相关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二)──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原因

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

1.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它们的生产和土地所有制。

2.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3.思想上:法家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强化国君对国家的控制,为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5.秦的统一和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两组

矛盾

君权和相权(西汉中朝,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分割宰相权力,明初废丞相)

中央和地方

发展

过程

背景

措施

评价

秦朝建立

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1.政治:

(1)开创皇帝制度(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帝。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君主专制措施)

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丞相制度起于秦,是君主专制的需要),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3)郡县制(中央集权措施。特点: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经济:

(1)统一货币(中央集权)。

(2)统一度量衡(中央集权)。

3.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中央集权)。

4.思想:“焚书”“坑儒”。

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极易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这些措施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文化专制政策,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西汉巩固

1.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王,郡国并行。

2.汉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

3.汉武帝即位。

汉武帝措施

1.“推恩令(中央集权)。

2.建立中朝(选用级别较低的官员,作为皇帝身边的办事人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相权;君主专制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

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统一。

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专制政策。

隋唐完善

1.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运转机制:中书—门下—尚书

2.科举制度(中央集权):隋朝建立,唐太宗发展,重视进士科。

完善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1.三省互相牵制,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

2.分割相权(三省长官均是宰相),加强了皇权

1.庶族地主获得晋升机会,扩大统治基础,缓和士庶矛盾。

2.官吏任用权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文化教育发展。

4.选拔了优秀的封建人才。

5.对西方的文官制度影响深远。

北宋加强

1.宋太祖赵匡胤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中央集权)。

(3)经济: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中央集权)。

2.削弱宰相权力(君主专制)。

相权被分割。军政归枢密院掌管,财政归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宰相仅有行政权。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削弱宰相职权,皇帝得以大权独揽。

元朝发展

中央官制:一省制(中书省)。

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是元代的宰相。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唐朝的尚书省)

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引起政局动荡。

明朝强化

1.废除丞相

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洪武十三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丞相制度被废除。

2.内阁制度的建立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为此而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加强皇权专制。

清朝强化

1.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在皇宫内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君主专制加强,束缚了近代文化的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1.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达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总体

评价

从秦确立到隋唐完善主要起积极作用,北宋起突出表现为两面性,明清主要起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消极作用:皇权的膨胀,扼杀社会创造力,减缓社会发展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他

战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思想受到两次冲击: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制度;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打着民主旗帜,批判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一、选择题

1.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B.其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D.是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在于()

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

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D.加强民族交流

3.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4.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不包括()

A.掌管奏章B.管理军事

C.下达诏令D.兼理监察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D.统一文字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最主要差别是()

A.地方长官的名称B.地方长官权力的大小

C.地方长官的任免方式D.皇帝是否总揽一切大权

8.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的政治作用是()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B.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C.巩固了国家统一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9.汉初的中央集权与秦朝时最大的不同是()

A.中央官制B.皇帝权力

C.地方行政设置D.独尊儒术

10.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义,国小则亡邪心。”下面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B.收回王国官吏控制权

C.夺去王侯爵位D.削减王国封地

1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根本作用是()

A.削弱了皇权,有益于政治清明B.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明确了官吏分工,提高了行政效率D.增加了政府职能机构,便于纳贤

1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由此应吸取的教训是()

A.改革必须重视精兵简政B.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C.机构改革必然增加财政开支D.加强中央集权势必导致财政危机

13.“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A.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B.设立通判

C.派文官任州的长官D.设三司管理财政

14.唐朝在中央设置的尚书省职能相当于元朝的()

A.中书省B.吏部

C.枢密院D.行中书省

15.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

16.“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1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18.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是()

①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④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的重要原因

A.①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伴随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历程的两对基本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②皇权专制与相权制约的矛盾③皇位世袭与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④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制度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官僚制度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材料二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1)王绾与李斯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此论争有何重要性?

(3)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原因何在?他采取“求其宁息”的措施是什么?对后世有何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1.D2.A3.A4.B5.B6.D7.C8.C9.C10.A11.B12.A13.C14.A15.C16.B17.C18.D19.A20.B

21.(1)分封制的废或立问题。(2)秦统一不久。统一后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关系到能否长治久安的问题。(3)李斯。分封诸侯国将重蹈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措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废分封,设郡县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22.(1)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明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并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导入——
本节主要讲述清朝政权及其政治思想、统治秩序的建立过程,侧重从政治史的角度介绍清朝前期的基本情况。因此本节的重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难点是讲清八旗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等几项政治制度
一、清的兴起与统一
1、族源
回忆女真族历史(以两宋时的金朝为重点),然后简单介绍蒙古灭金后女真人的情况,指出明朝初期东北的女真人与宋代女真人的渊源关系,
2、努尔哈赤
(1)统一女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杰出人物
明初东北女真的建州部归奴尔干都司管辖。
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努尔哈赤以赫图阿拉为据点,以武力统一各部,并筑城、设大臣、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
(2)八旗制度
内容:
以军事组织形式(三百壮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将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
性质:
是一种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伐、组织生产三项职能。
作用:
八旗制度把涣散的女真各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机体,对女真的统一、满族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3)建国——建立后金
时间: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
地点:定都赫图阿拉
国号:金,史称后金
(4)后金与明朝之间的战争
原因:与明的战争是为反抗明的民族压迫
战争的过程: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战役中被明将袁崇焕击败而负伤,不久病亡,其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为报君父之仇,皇太极施离间计,借明朝崇祯皇帝之刀杀了袁崇焕,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从此明朝的形势更加危急
(5)迁都沈阳
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攻势。
后皇太极继位,联合蒙古三部,势力不断扩大。
3、皇太极
(1)改称满洲
目的:为了掩盖女真臣属明朝的历史,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2)改国号为清
时间:1636年
国号:清
年号:清太宗
。这里要求学生记忆1616、1636两个年代及其大事
思考:归纳满洲沿革小史,自肃慎始。
思考:比较猛安谋克制度与八旗制度的异同。
(3)清军入关
激战山海关。
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但是李自成在北京并没有坐几天江山,就被清军取而代之。这同以前历次改朝换代都不相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吴三桂降清,满汉统治阶级联合绞杀了大顺农民政权。吴三桂与多尔衮指挥的八旗劲旅兼程入关。
清军进京。
1644五月初年,多尔衮率清军进占北京;十月,清顺治帝福临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清王朝对全中国的统治正式开始。
4、顺治
(1)迁都北京
(2)清军南下围剿农民军,并推行民族压迫政策。
北方地主官僚纷纷降清,清朝统治者勾结汉族官僚地主,镇压农民起义军
(3)灭南明,统一中国
明朝灭亡后,一些明朝遗臣先后拥立几位皇族在南方建立小朝廷反抗清朝的民族压迫,史称南明。南明政权内部矛盾重重,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陆续被清朝消灭。至此,清朝基本上统一了全中国
思考:为什么是“基本”统一全国?
思考:台湾等地仍然不在管辖范围。
练习:简述清朝建立的主要过程,或做大事年表
二、清朝专制主义制度的强化——“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
1、政治制度
(1)清初沿明旧制,设立内阁和六部
清初的内阁,源于皇太极1636年设置的内三院(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1658年顺治帝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负责起草、传达诏令,代批拟旨等。内阁的最高长官是大学士,地位很高但没有实权,实际上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2)同时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大臣始设于后金建国时,皇太极于1637年最后确定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中央辅政机关的地位。清入关后,顺治帝曾先后任命了一些非满洲人为议政大臣,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实权始终都操纵在满洲贵族手里
分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教材中的竖排文献资料,解答了这一问题。由于“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一些满洲贵族往往借此压制皇权,造成“诸王大臣签议既定,虽至尊无如之何”。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与六部之上,军国大事由其决定,皇权也受到限制。因此清初屡屡出现大臣专横擅权的局面
(3)设立军机处
设置:雍正朝设军机处,军机处原名军需房,最初是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始于1726年,1729年正式改为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职能:
大事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跪受笔录,负责传达至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官员执行。实质上使得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至乾隆时撤。
分析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重大区别:军机处虽然逐渐发展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但它并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连讨论的权力也没有。对皇帝的决定,军机大臣只能唯命是从,“跪受笔录”,然后负责往下传达。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评价: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巅峰。
中央政权机构演变的实质:是皇权越变越大,使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思考:归纳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相关史实。
思考: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历史,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结论?
2、严酷的文字狱
(1)目的:压制汉人民族反抗意识(这是当时尖锐民族矛盾的必然反映),树立清朝统治权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表现:
清朝的文字狱延续了一百多年。顺、康、雍、乾四朝兴文字狱共约一百七十次,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而且愈演愈烈,是前所未有的。
(3)评价:
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它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人们思想,摧残了人材,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思考:将清代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相比较。
课堂小结
本节教学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教学内容的结束,教师与学生一道宏观而大致地归纳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基本线索和特征。适当结合西欧政治史的不同部分进行介绍,以指出某些值得历史借鉴的内容和结论。
思考两个问题:
1.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为什么说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是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的表现?
课后反馈

高二历史教案:《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记忆口诀》教学设计


一、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1、八旗制度

明设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欺女真。

努尔哈赤反大明,统一各部八旗兴。

军事组织八旗制,对外征战又农耕。

兵民合一促发展,巩固统治渐强盛。

2、后金改清(1636)

努尔哈赤国号金,赫图阿拉①为都城。

夺取明朝七十城,迁都沈阳称盛京。

联蒙攻明皇太极,改称满洲国号清。

漠南蒙古入版图,传子顺治旋驾崩。

3、入关统一

顺治入关两先锋,总兵三桂多尔衮。

击败大顺农民军,迁都北京又南征。

南北权贵多降清,剿灭南明小朝廷。

扬州殉难史可法,南征统一国初定。

二、专制主义的强化

1、控制中央①三大机构

清初官制仿朱明,内阁六部多决定。

阁部之上议政处②,限制皇权较典型。

康熙设置南书房③,三权制约权归君。

②设军机处

雍正增设军机处,军机大臣为亲信。

军用大事帝裁决,中央地方皆执行。

中央集权新标志,专制主义达峰顶。

2、控制地方

诏令地方军机处,行省区域普施行。

十八行省五将军,办事大臣辖藏青④。

督抚⑤将军帝任命,统治全国压人民。

3、控制思想

清朝狂兴文字狱,顺康雍乾⑥渐攀升。

①文字狱

加强专制树权威,压制汉人防抗争。

清朝字狱多危害,禁锢思想害贤能。

社会恐怖人自危,阻碍社会向前进。

②八股取士

明清科举有变更,科举出题唯儒经。

八股取士育顺臣,光绪维新曾废停。

三、主要帝王的活动

1、顺治措施①政治

入关迁都灭南明,设立阁部仿朱明。

权高议政王大臣,限制皇权字狱兴。

②其他

五世达赖受赐封⑦,闭关锁国禁海令。

2、康熙措施①政治

加强专制南书房,大兴字狱害臣民。

固定丁数“更名田”,田赋政策利农民。

②民族

西北平定噶尔丹,西南班禅受册封⑧。

剿抚并用平“三藩”⑨,收复台湾海疆靖。

③外交两败俄军订条约⑩,引进西学开海禁。

3、雍正措施①政治

强化专制军机处,军机大臣传帝命。

大兴字狱害贤能,虚设议政王大臣。

②经济

“摊丁入亩”地丁银,经济发展人口增。

③民族

参赞大臣辖蒙古,乌里雅苏台将军。

西南西藏驻大臣,改土归流全推进。

④外交

西方教士乱朝政,清朝禁教西学停。

4、乾隆措施①政治

清朝乾隆盛衰分,大兴字狱达峰顶。

新疆平叛设将军[11],永久驻军边疆靖。

②民族

喜迎渥巴锡回归,金瓶掣鉴[12]定传人。

③其他

《四库全书》纪昀编,后期国衰殖民侵。

[注释]

①赫图阿拉:在今辽宁新宾。②议政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办公处所,这里指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康熙帝设立、挑选翰林院学士当值,主要职责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④藏青:指西藏、青海。⑤督抚:指总督巡抚。⑥顺康雍乾:指顺治、康熙、雍正和乾隆。⑦赐封:指顺治帝赐封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⑧册封:指康熙赐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⑨三藩:指康熙年间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平西王吴三桂。⑩条约:指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11]设将军:乾隆年间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12]金瓶掣鉴:乾隆年间赐于西藏地方政府金瓶,规定驻藏大臣主持让喇嘛诵经掣鉴,决定中鉴“灵童”,经朝廷批准成为新一代达赖或班禅。

高二历史教案: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重、难点突破】

1、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主要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意思。专制主义是中央的决策方式,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中央集权是指制度的组织形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执行中央的命令,服从中央的管理,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法家思想。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郡县制度是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分封制比较,有着本质的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的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管理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为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点几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