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备考复习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012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备考复习教案

第一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习新课:

(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1、根据第一目“‘神农’传说”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2、根据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应该说.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

3、根据第三目“泰半之赋”和第四目“沉重的力役”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5)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4、根据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6)“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怎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7)概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

5、根据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者”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8)、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

(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2、生产工具的演变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

历史上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臿,?(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镈”)。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现铁铲、铁锄。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钹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

西汉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该机由耧架、耧斗、耧腿等几个部分组成。耧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耧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储种籽,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耧腿是开沟的铁铲,耧犁按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耧犁能一次完成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

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

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①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②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③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②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秦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洪道三大工程组成。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③秦:灵渠、江南运河。

④两汉P10

⑤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⑥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5、几个重要问题阐释

(1)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

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

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

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2)正确看待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与此同时,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但是,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

①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

②中国古代战乱频繁;

③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④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

⑤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五、学案

1、单项选择题

(1)西汉时的南方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

A、火耕水耨 B、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

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D、使用铧犁垦荒

(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A、农耕B、水利 C、畜牧业 D、纺织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2、问答题:

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

1、单项选择题(1)A (2)B(3)A (4)B (5)C 

2、问答题传说中神农氏创制了耒耜教导民众耕作,上古时期人们通过刀耕火种拓荒营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汉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东汉出现二牛抬杠、一牛挽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西汉司马迁时代的南方地区还是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东汉时牛耕和铁铧犁在原先经济比较的淮河地区和一些边远地区得到推广。

农耕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山地的开垦,也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有利于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其缺陷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六、教学反思

扩展阅读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阶段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特点)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曲辕犁特点:

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

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

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阶段

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

名称或措施

意义或概况

史前阶段

大禹治水

防洪、灌溉

春秋战国

都江堰、郑国渠

秦朝

灵渠

汉代

“井渠”

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

治理黄河(王景)

唐代

设渠堰使、大运河

立井水车、筒车

宋代

官员奖赏制度

水转翻车

明清

政府重视水利事业

风力水车

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

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

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商周)

奴隶主贵族

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

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问题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

四、重点难点问题

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

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历史学案: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
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法指导:以利用时间和地点为线索梳理知识,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的演进,以及
主要的水利工程。通过阅读教材第三、四小节,了解中国古代的赋役和土地制度。通过事例,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2、“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成就,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思考探究1:
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
*1、演进过程:
①中国农业经历了“”的原始阶段。
②在时期,中国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6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2、认识:
农业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思考探究2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
1、“泰半之赋”: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上缴国家。
2、徭役:是古代王朝民众承担的劳动。(古代农民对专制王朝承担的主要义务有缴纳赋税、服徭役和兵役等)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导致正常的遭到破坏,引发,成为
和的直接原因。
农业税退出历史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主要史实:
①大禹是传说中的英雄。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为主的建设。
②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主持的工程和主持的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农民创造了一种“”,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地区。
④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东汉)。
⑤代,有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⑥灌溉工具:、、、。
思考探究3
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石,长期以来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时光荏苒,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消灭了小农经济,但农业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的土地流转,我们党时刻关注农业,到2009年中央已连续六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三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村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避风港,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拉动了内需。农业又一次成为了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一.选择题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经验
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5.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7.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8.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9.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10.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二.材料解析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提示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粟水稻耒耜耕作新石器农耕生产生活文明农业
思考探究1A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西汉南方春秋战国汉代铁制曲柄锄大镰耧车东汉一牛挽犁牛耕唐代曲辕犁耕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思考探究2
(1)原因: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买卖的合法;c、由于农民起义等因素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
(2)影响:a、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失去土地,日益破产,农耕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b、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农民起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c、农民无力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负担,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出现财政危机。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秦始皇强制无偿经济生活秩序社会动乱王朝覆灭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治水灌溉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新疆干旱王景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
思考探究3
(1)促进因素:a、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b、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及时调整生产关系,鼓励垦荒;c、水利事业的发展;d、相对稳定的政局;e、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阻碍因素:a、小农户个体经营限制了农耕技术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抑商政策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c、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重人文轻科技阻碍的古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d、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DBBBA6-10CABBC
(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二)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
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法指导:以利用时间和地点为线索梳理知识,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的演进,以及
主要的水利工程。通过阅读教材第三、四小节,了解中国古代的赋役和土地制度。通过事例,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2、“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成就,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思考探究1:
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
*1、演进过程:
①中国农业经历了“”的原始阶段。
②在时期,中国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6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2、认识:
农业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思考探究2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
1、“泰半之赋”: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上缴国家。
2、徭役:是古代王朝民众承担的劳动。(古代农民对专制王朝承担的主要义务有缴纳赋税、服徭役和兵役等)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导致正常的遭到破坏,引发,成为
和的直接原因。
农业税退出历史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主要史实:
①大禹是传说中的英雄。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为主的建设。
②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主持的工程和主持的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农民创造了一种“”,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地区。
④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东汉)。
⑤代,有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⑥灌溉工具:、、、。
思考探究3
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石,长期以来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时光荏苒,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消灭了小农经济,但农业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的土地流转,我们党时刻关注农业,到2009年中央已连续六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三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村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避风港,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拉动了内需。农业又一次成为了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一.选择题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经验
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5.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7.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8.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9.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10.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二.材料解析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提示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粟水稻耒耜耕作新石器农耕生产生活文明农业
思考探究1A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西汉南方春秋战国汉代铁制曲柄锄大镰耧车东汉一牛挽犁牛耕唐代曲辕犁耕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思考探究2
(1)原因: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买卖的合法;c、由于农民起义等因素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
(2)影响:a、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失去土地,日益破产,农耕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b、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农民起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c、农民无力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负担,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出现财政危机。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秦始皇强制无偿经济生活秩序社会动乱王朝覆灭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治水灌溉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新疆干旱王景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
思考探究3
(1)促进因素:a、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b、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及时调整生产关系,鼓励垦荒;c、水利事业的发展;d、相对稳定的政局;e、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阻碍因素:a、小农户个体经营限制了农耕技术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抑商政策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c、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重人文轻科技阻碍的古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d、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DBBBA6-10CABBC
(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反思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学反思

通过分析教材,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古代中国农耕方式的变化、农耕工具的变化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重难点定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材料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运用表格的方法简洁明了的展现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变化。

成功之处:

导入较为新颖并与课题相关,起到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快速导入课题的作用。

表格的方式简洁明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迅速概括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变化。

材料较新,易引起学生兴趣。

不足之处:

导入挖掘不够,还可深入挖掘,使本课更有深度。结尾有升华,但力度欠缺。

重难点突破时,材料丰富,但是学生不能够从材料中得出信息,并概括知识点。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随机调整讨论方法,可适当给出提示,让学生把握大致的方向,更有利于学生的有效讨论。

问题设置过于浅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还较缺乏。教师讲为主,可通过问题的设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各部分过渡稍显不自然,应有相应顺畅的过渡和简洁的总结语。

应加强课堂管理,如督促学生做笔记,在书本上划一划等等。

语音语调过于贫乏单调,应有适当的重音等等使得声音抑扬顿挫,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更不容易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