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5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5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5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必修1第5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反对统治的革命斗争。

②背景都是大规模战争,分别是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都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夺取政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2)不同点:

①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指导;十月革命是在以列宁为首的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②巴黎公社没有取得农民的广泛支持,只有无产阶级孤军奋战;十月革命中,俄国无产阶级有自己的革命同盟军——广大农民的支持。

③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的措施不同:巴黎公社没有立即向凡尔赛的资产阶级反革命巢穴发动进攻,给敌人喘息的机会;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坚决镇压反革命叛乱,对各种反动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毫不手软。

④巴黎公社只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十月革命成功地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革命,使被压迫人民获得了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③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④两次革命都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

⑤都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⑥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对世界无产阶级和民族解放运动都是极大的鼓舞。

(2)不同点:

①十月革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它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因此它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十月革命首先从中心城市开始,然后再推向农村。中国革命则是农村包围城市。

③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吸取了十月革命的经验,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热点关注

注意因果关系和前后知识的联系,注意史论结合,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挫折和成就。注意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趋势是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重大问题应引导学生有新的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通过发展生产力体现出来的。要结合本国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而努力,为人类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奋力拼搏。

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教条者的阉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历经一百六十多年历史实践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注意理解《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意义。

相关推荐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必修1第1单元

考点2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前自主学习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西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

(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的基础上,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

(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发展成为 割据 势力。

(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藩镇割据 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指点迷津: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

(1)汉初: 丞相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 相权 ,加强 皇权 。

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 ,继而又有 中书省 、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3.隋唐:在中央设 中书省 、 门下省 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决策 、审议和 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 ,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 六部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4.北宋:宋初设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 参知政事 、 枢密使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

5.元朝:设 中书省 ,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

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区别。

指点迷津:

①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②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③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④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察举制 ,汉武帝起 举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 。

3.隋唐:

(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 进士科 ,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2)作用: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1)明初废 行中书省 ,设 三司 ,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扩大。

(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 丞相制度 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3)直接原因:丞相 胡惟庸 擅权专恣,骄横跋扈。

2.经过:

(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

(2)废除 中书省 和丞相,权分 六部 ,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宰相制度废除, 君主专制 达到新的高度。

五、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处理,政务繁多。

2.确立:

(1)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于是设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

(2)明成祖时,选 翰林院 官员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确立 内阁 制度。

3.发展:

(1)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批答奏章的 票拟权 。

(2)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 六部 几乎变成内阁下属。

4.评价:

(1)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 中央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2)是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与明清时期内阁制有何区别?

指点迷津:秦汉时期在宰相制度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但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本身并没有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于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了。

六、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沿用内阁,置六部,负责 奏章票拟 ;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 军国机要 。

2.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 南书房 ,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3.雍正帝时,为办理 西北军务 ,又设置 军机处 ,由皇帝挑选亲信充任大臣,每日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他们完全听命于 皇帝 ,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课堂精讲精练

1.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及作用。

(1)演变: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②宋承唐制,但以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③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2)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④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

(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没有监察的作用。

答案:B

变式训练:(2009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答案:C

2.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元朝

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和影响不同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政治统治

(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2010江苏单科)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B.西汉

C.南北朝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答案:B

变式训练: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严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行省的性质;C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D项表述与行省的作用相反。

答案:A

3.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启示。

(1)演变: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袭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3.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启示。

(1)演变: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袭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2)启示:人才选拔制度的好坏事关国运的兴衰,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答案:C

变式训练:(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答案:C

特别提示

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2.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管理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由郡县制到行省制,则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变化。

3.宋太祖和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改变、分散地方机构的权力;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3第5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3第5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三派主要力量在反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特点?
(1)各有侧重点:
①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行民权,设国会,走君主立宪道路。
②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国方案。
③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
(2)各自实践方式和结果:
①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依靠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但君主立宪制问题在变法诏令中并未涉及,且由于不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
②革命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国方案也未能真正实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未改变。
③激进派,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革命,掀起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产生重要影响,促使人民追求民主和科学,并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近代前期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只有义和团例外):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陈腐观念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学技术到学经济政治,从仿效立宪到主张共和。
(4)具有继承性:前后提出了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是量变,又是质的飞跃。
(5)与历史阶段特征有关:探索与中国社会不同阶段的时代特征相关,在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的救国方案以反侵略为主要内容,如地主阶级抵抗派、义和团的救国方案等。
(6)探索具有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反动势力的强大也是失败的原因。
3.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彻底批判儒家思想。而如今却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出现全球祭孔,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开展之时,北洋军阀正推行“尊孔复古”,为袁世凯复辟提供理论基础。新文化运动发起人认为儒家代表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需要彻底批判,这在当时是有其历史依据的。但是儒家思想中的“仁爱”、“诚信”、“德治”等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我们今天要对其进行批判和继承,以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热点关注
1.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欧洲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然科学进步的情况下兴起的,它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把斗争的矛头直指专制王权,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反封建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下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认为要在中国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因而以欧洲启蒙运动所宣扬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中国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2.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其主张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则主要侧重于思想领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成为无产阶级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五四运动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1第4单元

考点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原因: 巴黎和会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五四运动的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 外争主权 , 内除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揭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2)高潮: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结果:初步胜利。

(1)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 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

(2) 青年学生 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主力军作用。

(3)标志着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指点迷津:①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②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③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

1.诞生的条件: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2)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 的广泛传播。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4)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5)外部条件: 共产国际 的帮助。

2.成立:

(1)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又转到浙江嘉兴南湖。

(2)主要内容:

①规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

②党的中心工作是 组织工人阶级 ,领导工人运动。

③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央局 ,陈独秀为书记。

3.意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如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中的“新”?

指点迷津:①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②中国共产党是新型工人阶级的政党,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③中国共产党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三、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924~1927年)

1.国共合作:

(1)合作原因:

①必要性:中共认识到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 统一战线 。

②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③孙中山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2)合作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广州)。

2.北伐战争(国民革命高潮)

(1)目的: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 吴佩孚 、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2)进程: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 长江流域 。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往 武汉 。

3.国民革命失败:

(1)标志: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 全面破裂 ,大革命失败。

(2)失败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干涉破坏,扶植代理人。

②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背叛革命。

③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 工农运动 ,放弃革命领导权。

(3)教训:必须建立革命武装,并掌握革命和军队的领导权。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同时并存哪两种革命思想,并指出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指点迷津:并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其中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

原因:①社会性质;②共同的革命任务;③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④中共力量薄弱、国民党力量较强。

四、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 人民军队 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1)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2)意义: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工农武装割据:

(1)井冈山的道路:

①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较薄弱的山区进军。1927年10月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革命根据地。

②1930年全国已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道路。

(3)土地革命:

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②影响: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4)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

(5)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发展生产。

②政治建设:1931年在江西 瑞金 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了宪法大纲,选举 毛泽东 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4.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指导。(根本原因)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原因)

(2)经过:

①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②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 左 ”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 毛泽东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吴起镇 ,与当地红军会师。

④1936年10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 甘肃 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

红军长征创造了一种全人类都为之景仰和钦佩的精神,被人们誉为“长征精神”,你能否概括一下“长征精神”都包含哪些?

指点迷津: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创新,开拓进取;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排除万难,挑战生命极限;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等。

课堂精讲精练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领导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平等、自由和民主、共和

革命前途人民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群众基础广泛不广泛

革命结果取得胜利失败,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09江苏单科)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解析:此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以及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变式训练: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某事件这样评价:“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了。”这一事件指()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

C.国民大革命D.土地革命

解析:主要考查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根据参与阶级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另外结合材料信息如“六三运动”可知,材料所述事件为五四运动。

答案:B

2.中国共产党怎样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进入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武装起义成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揭开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2)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1927年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大城市的道路。这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5)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引下,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各项建设也取得巨大成就。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达10万人。革命根据地数量的增加和红军力量的壮大,充分证明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2009上海单科)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A.采取暴力革命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D.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上半叶,独特的革命道路是指“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答案:C

变式训练:(2010重庆文综)《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解析:“八七会议”纠正的错误是国民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答案:A

3.如何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1)这次会议集中解决军事问题、组织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既从军事上、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又避免了党内分裂,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2)遵义会议是共产国际没有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己的组织、路线问题,而且处理得正确、妥善。所以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的主要理由是()

A.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B.红军从此摆脱了被围追堵截的处境

C.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自身问题

D.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解析:政党成熟的标志是它能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问题,特别是路线、方针、政策问题。

答案:C

变式训练:互联网上发布着这样一首诗:“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D.土地革命

解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反映的是长征,而且是中共的转折点,所以应该是遵义会议。

答案:A

特别提示

1.五四运动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引发,突发性强,但它不是偶然事件,它是民国初年国内外诸多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只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性胜利),并不是彻底胜利。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民党一大讨论的是国民党改组问题,而不是国共合作问题。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3.“左”倾与右倾是中共在革命或建设时期出现的两种错误的倾向。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两者都有危害性,但因为“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所以“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必修1第2单元

考点3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的起源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条件

1.地理环境:

(1)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

(2)山岭与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制度:

(1)形成:公元前8~前6世纪逐渐形成。

(2)特点: 小国寡民 和 独立自主 。

(3)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 成年男子 ,才享有公民资格。

(4)影响:使 公民 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有人从希腊民主政治兴盛的条件中得出结论:自然环境对其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指点迷津:不对。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而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政治、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是民主制产生的前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3)内容:

①根据 财产多寡 ,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 公民大会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 四百人议事会 ,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 公民陪审法庭 。

⑤废除 债奴制 等。

(4)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 部落 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建立 五百人议事会 ,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 十将军委员会 。

④继续扩大 公民大会 的权力等。

(3)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2.表现:

(1)所有 成年男性公民 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2) 五百人议事会 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3) 陪审法庭 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

四、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进步性:

(1)奠定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最初的基础。

(2)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3.局限性:

(1)少数人的民主: 外邦人 、妇女、奴隶无权。

(2) 小国寡民 的产物,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局限性?

指点迷津:

①从民主的范围看:局限在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②从性质看: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从民主的方式看: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④从阶级属性(实质)看:它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

五、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的习惯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由 贵族 担任法官,因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解释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 平民 利益。

2.罗马的成文法:

(1)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 十二铜表法 》。

(2)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贵族 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3.罗马的公民法:

(1)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 罗马公民 ,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2)影响:在 公民法 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六、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

1.背景:

(1)对外扩张导致民族矛盾显现: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已成为地跨 欧 、 亚 、 非 三大洲的大帝国。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 公民法 的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

(2)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随着版图的拓展, 国际交往 的扩大, 商品经济 和 贸易 的发展,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3)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 罗马法 的组成部分。

(4)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

(5)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2.罗马的万民法:普遍适用于 罗马 统治范围内一切 自由民 。

3.《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 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 民法大全 》, 罗马法 体系最终完成。

七、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对罗马:

(1)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罗马法保护 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2)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罗马法保护 奴隶制度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为 奴隶主 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2.对世界: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 一 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

(2)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立法 和 司法 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法为什么能成为影响深远的法律体系?

指点迷津: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基础,同时罗马法对亚洲国家和美国等美洲国家的法律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罗马的陪审制度为法国所继承,又于11世纪时经法国传入英国。在英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终于发展成一套完整独立的资产阶级陪审制度。这种制度很快推及美、法等国,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此外,西方国家也普遍继承了罗马一审终审的审级制度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课堂精讲精练

1.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山谷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2)经济因素: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

(4)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6)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励和改革。

(2010天津文综)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A是斗争的方式,B与史实不符合,C是梭伦改革的内容。

答案:D

变式训练: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A.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

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

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解析: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有利于雅典直接民主的实现。

答案:C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人民主权。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2)轮番而治。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3)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4)少数人的民主。体现的是奴隶主的意愿,外邦人、妇女、奴隶无权。

(5)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2009安徽文综)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民主的本质,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希腊民主本质上是奴隶主性质的民主,广大奴隶等毫无民主权利。

答案:D

变式训练: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

A.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

B.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

C.伯利克里与民主政治确立之研究

D.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

解析:伯利克里的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政治,但能享受政治权利的只是少数人,它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

答案:D

3.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具体内容:罗马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护其自由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诉讼权,充分保护个人权利。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对解决纠纷的条款、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罗马法中渗透着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诸多法则体现在法律中,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2)历史作用: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3)局限性:它毕竟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罗马法有很大的虚伪性和局限性。

(2010江苏单科)“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罗马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罗马法是法律诉讼,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答案:A

变式训练: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

A.保护弱者原则B.权利平等原则

C.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D.注重证据原则

解析:所给材料无法说明谁是弱者,故A项不对;当时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故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C

特别提示

1.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都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作,并参加立法。

2.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万民法是公民法的拓展。

3.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