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修2第4单元单元总结

知识结构

单元探究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政策做了哪些调整,其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做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哪些重大改变,分别说明改变的原因。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向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原因:为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照搬了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实现现代化等。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客观分析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正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借鉴外国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3)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党中央进一步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3.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得失有哪些原因?对此你如何认识?

(1)“成”的原因:中共正确认识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努力;党和人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2)“失”的原因:中共对国情认识不清——主观主义、脱离实际——形成“左”倾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认识:

①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

②必须始终不渝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④要坚持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4.近代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近代中国现代中国

景①国际:两次工业革命先后完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

②中国:闭关自守、腐朽落后的封建中国;

③开放:满清被资本主义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①国际: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②中国:国力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进一步发展;

③开放: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主动对外开放

内容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强迫中国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便利列强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的殖民侵略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影响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概括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被迫开放;②主要为列强的殖民掠夺服务;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①社会主义中国主动开放;

②主要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③平等互利,中外实现双赢

热点关注

1.历史的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科学的发展观: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我们片面追求重工业、片面追求高速度、片面追求公有制的程度、片面强调政治对经济推动的作用等等,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波折与错误。

2.历史的经验教训引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延伸阅读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第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第1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必修2第1单元

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与手工业

课前自主学习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 水稻 和 粟 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 刀耕火种 。

(2)耕作方法:商周时期,出现了 青铜 农具; 西周 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3)特点: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 农业 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 和 牛耕 开始使用并推广;汉以后, 铁犁牛耕 成为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曲辕犁 。

(2)耕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春秋战国时期,使用 垄作 法;西汉时,赵过推行 代田 法;宋代后,江南逐渐形成了 稻麦轮作 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著名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战国时期的 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曹魏时,改制 翻车 用于灌溉;唐朝时有 筒车 ;宋朝出现 高转筒车 ;明清时出现 风力水车 。

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

指点迷津:

①从材质方面:木,石,骨→青铜,铁。

②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③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蓄力、自然力。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 铁农具 的出现和 牛耕 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 私有制 的确立。

(2)形成: 春秋战国 时期逐步形成。

(3)特点:以 家庭 为单位;农业与家庭 手工业 相结合; 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

(4)地位:是中国 传统农业 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影响因素:积极方面: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 精耕细作 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利因素: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我国的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指点迷津: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是小农经济而是自然经济。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近代结束。

③过渡时期的小农经济,它们并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和市场相联系。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小农经济被农业合作社所代替。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地位:官营手工业在 冶金 、制瓷、 丝织 等行业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2)成就:

①金属冶炼术: 商周 是青铜铸造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两汉的 高炉炼铁 和 炒钢 技术;南北朝 灌钢法 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领先世界。

②制瓷: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 青 瓷;北朝烧出成熟 白 瓷;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有五大名窑;明清时有 青花瓷 、彩瓷、珐琅彩, 景德镇 是著名瓷都。

③丝织:商朝已有 织机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吸收 波斯 风格;宋朝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官府在苏杭设 织造局 。

(3)特点及原因:素称发达; 国家权力 支持。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形态: 家庭 手工业和 民营 手工业。

(2)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开始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遭摧残;隋唐得到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 艰难 发展。

(3)主要成就:元朝, 黄道婆 推广棉纺织技术;明朝中叶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开始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 ”。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技术领先;贸易往来频繁。

(2)成就:西汉开始,丝绸远销亚欧,为中国获得“ 丝 国”的誉称;唐朝起,瓷器输出国外,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我国古代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的原因。

指点迷津: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②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③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④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课堂精讲精练

1.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精耕细作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自给自足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少有交换。

(3)封闭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经营规模小,生产分散。

(4)脆弱性:生产工具简单,力量弱小,容易夭折。

(2010浙江文综)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

答案:B

变式训练: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推动这一模式形成发展的是()

①耕作工具不断改进②生产组织的小型化

③水利设施逐渐完善④土地兼并日趋加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土地兼并不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因素,排除④即可。

答案:A

2.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官营手工业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商朝出现了织机、丝织品,能烧出原始瓷器;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繁荣;西周时已经能制造铁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西汉开设了长安东西织室;东汉时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能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朝时能烧制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而且丝织品繁多;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也进入繁荣时期,中心在苏杭;明朝出现了青花瓷。

民间手工业方面: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朝中叶以后,出现了花楼机,资本主义萌芽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注意: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发展处境艰难,但是在明中叶以后,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2010安徽文综)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解析: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答案:C

变式训练:(2010重庆高考)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冶炼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快炼法,西汉时期出现了炒钢,魏晋时期出现了灌钢法,即将生铁和熟铁放在一起冶炼,隋唐时期此技术进一步发展。

答案:C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的需求,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取得诸多成就,并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由政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民间手工业艰难经营:民间手工业分为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有所发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隋唐时期有所恢复,两宋时期艰难发展,明朝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享誉世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被称为“丝国”、“瓷器之国”。

注意:由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地区的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009广东文基)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是为皇家生产奢侈消费品,不投放市场。

答案:B

变式训练: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万历年间景德镇制瓷业发达,所以大量雇佣自由劳动力,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但从材料我们无法得知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答案:D

特别提示

1.早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小农经济。早期农业生产指的是春秋战国以前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农业生产,相应的是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产物,都是采用集体劳动的方式;传统农业是相对中国古代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和技术而言的,有别于早期农业生产刀耕火种等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小农经济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封建制农业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小农经济的特点是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在商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到了春秋战国,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开始出现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3.资本主义萌芽不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1第2单元考点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必修1第2单元

考点3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的起源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制度形成的条件

1.地理环境:

(1)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优厚。

(2)山岭与河流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谷里和海岛上。

2.城邦制度:

(1)形成:公元前8~前6世纪逐渐形成。

(2)特点: 小国寡民 和 独立自主 。

(3)性质: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公民团体。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 成年男子 ,才享有公民资格。

(4)影响:使 公民 能更直接地参与城邦政治,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有人从希腊民主政治兴盛的条件中得出结论:自然环境对其产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指点迷津:不对。自然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而希腊民主制的产生是由经济、政治、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其中自然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是民主制产生的前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3)内容:

①根据 财产多寡 ,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者等级越高、权利越大。

② 公民大会 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③建立 四百人议事会 ,前三等级公民均可入选。

④建立 公民陪审法庭 。

⑤废除 债奴制 等。

(4)意义: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

①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 部落 为单位举行选举。

②建立 五百人议事会 ,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③每部落各选一名将军组成 十将军委员会 。

④继续扩大 公民大会 的权力等。

(3)意义: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三、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

2.表现:

(1)所有 成年男性公民 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2) 五百人议事会 的职能也进一步扩大。

(3) 陪审法庭 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4)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为公民发放“ 观剧津贴 ”。

四、对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1.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进步性:

(1)奠定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最初的基础。

(2)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3.局限性:

(1)少数人的民主: 外邦人 、妇女、奴隶无权。

(2) 小国寡民 的产物,过分泛滥的直接民主。

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局限性?

指点迷津:

①从民主的范围看:局限在少数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外。

②从性质看:仅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从民主的方式看: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不同素质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容易产生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④从阶级属性(实质)看:它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是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

五、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罗马的习惯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由 贵族 担任法官,因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解释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损害了 平民 利益。

2.罗马的成文法:

(1)标志: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 十二铜表法 》。

(2)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贵族 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3.罗马的公民法:

(1)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 罗马公民 ,所以被称为公民法。

(2)影响:在 公民法 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六、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

1.背景:

(1)对外扩张导致民族矛盾显现: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至1世纪后期,已成为地跨 欧 、 亚 、 非 三大洲的大帝国。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 公民法 的保护,对罗马统治不满。

(2)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随着版图的拓展, 国际交往 的扩大, 商品经济 和 贸易 的发展,公民法已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3)统治者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 罗马法 的组成部分。

(4)法学家积极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

(5)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2.罗马的万民法:普遍适用于 罗马 统治范围内一切 自由民 。

3.《民法大全》: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 查士丁尼 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 民法大全 》, 罗马法 体系最终完成。

七、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对罗马:

(1)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罗马法保护 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罗马法律制度渗透到国家各个角落,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2)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罗马法保护 奴隶制度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压迫,为 奴隶主 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

2.对世界:

(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 一 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

(2)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立法 和 司法 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法为什么能成为影响深远的法律体系?

指点迷津: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备、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基础,同时罗马法对亚洲国家和美国等美洲国家的法律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罗马的陪审制度为法国所继承,又于11世纪时经法国传入英国。在英国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终于发展成一套完整独立的资产阶级陪审制度。这种制度很快推及美、法等国,至今仍是西方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此外,西方国家也普遍继承了罗马一审终审的审级制度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

课堂精讲精练

1.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地理因素:相对隔绝的山谷和海岛地形,面向海洋,易于形成相对隔绝的城邦政治。

(2)经济因素:形成以商品生产、海外贸易为主的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经济结构,形成的海洋文明培育了雅典人自由、进取、平等的民主精神。

(3)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

(4)政治因素: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

(6)个人因素: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励和改革。

(2010天津文综)古代雅典城邦平民能在反对贵族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最重要的社会因素是()

A.平民开展暴力斗争

B.代表平民利益的领袖不断改革

C.平民中不再有债奴

D.平民中新兴工商业者力量壮大

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A是斗争的方式,B与史实不符合,C是梭伦改革的内容。

答案:D

变式训练:在一堂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原因”的课堂讨论中,四位同学的发言中最接近体制因素的表述是()

A.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扩大了雅典的民主基础

B.雅典港湾众多,工商业发达

C.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D.雅典注重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解析: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有利于雅典直接民主的实现。

答案:C

2.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人民主权。雅典公民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城邦政治的核心。

(2)轮番而治。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

(3)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

(4)少数人的民主。体现的是奴隶主的意愿,外邦人、妇女、奴隶无权。

(5)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2009安徽文综)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D.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解析:本题考查希腊民主的本质,属于中等难度题。解题关键是希腊民主本质上是奴隶主性质的民主,广大奴隶等毫无民主权利。

答案:D

变式训练: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摘录了伯利克里的一段话:“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是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还找到了下面的图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内容最合适的课题是()

A.雅典民主制度起源之研究

B.雅典民主政治倒退之研究

C.伯利克里与民主政治确立之研究

D.雅典民主政治利与弊之研究

解析:伯利克里的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雅典公民的民主政治,但能享受政治权利的只是少数人,它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的。

答案:D

3.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1)具体内容:罗马法保护除奴隶以外的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护其自由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诉讼权,充分保护个人权利。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对解决纠纷的条款、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罗马法中渗透着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诸多法则体现在法律中,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2)历史作用: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界定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3)局限性:它毕竟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罗马法有很大的虚伪性和局限性。

(2010江苏单科)“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法律程序B.保留习惯旧俗

C.强调法官至上D.体现人人平等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罗马法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罗马法是法律诉讼,当事人必须严格使用法律术语,否则即使理由充分也会败诉

答案:A

变式训练:古罗马《民法大全》:“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材料所体现的罗马法的具体原则是()

A.保护弱者原则B.权利平等原则

C.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D.注重证据原则

解析:所给材料无法说明谁是弱者,故A项不对;当时罗马是奴隶制帝国,故B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C

特别提示

1.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都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五百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为大会最高权力的代表,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陪审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负责审理各类案件,监督公职人员的行为操作,并参加立法。

2.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法律的形式上看的,万民法和公民法是从法律的适用范围上看的。公民法与万民法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万民法是公民法的拓展。

3.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主权在民;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第3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第3单元考点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必修2第3单元

考点5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涌入取代土纱,导致“纺”与“ 织 ”分离。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 织 ”与“ 耕 ”分离;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趋 商品 化。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 自然 经济。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何特点?

指点迷津:

①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②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程度在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

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2.洋务运动:

(1)背景: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外患的窘境使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②洋务派出现: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 、 李鸿章 、左宗棠和张之洞。

(2)内容:

①19世纪60年代在“自强”旗号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19世纪70年代打出“求富”旗号,创办民用工业;

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筹划海防,10年间建成 北洋 、南洋、 福建 三支海军;

④为适应办洋务需要,创办 京师同文馆 等新式学堂,又选派 留学生 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先河。

(3)结果: 甲午 战争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4)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对外国 经济侵略 起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瓦解也起推动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条件: 自然经济 逐步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布区域: 东南沿海 。

(3)代表企业:上海的 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4)特点:使用机器和 雇用工人 进行生产。

如何理解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指点迷津:西方的经济入侵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引进西方技术,引进西方机器,引进工厂制度。因此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西方列强对华 资本输出 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 的限制。

(2)时间: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3)特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

(4)影响:使 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短暂的春天:

(1)时间: 1912 ~ 1919 年。

(2)原因:

① 辛亥革命 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3)概况: 纺织 、面粉业发展最快。

(4)结局: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哪些特点?

指点迷津:①分布:主要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②体系: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力量: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主要是重工业方面)。

④地位:在整个国民经济比重中,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⑤时间:短暂。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曲折发展:

(1)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原因在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鼓励措施。

(2)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 残酷打击 。原因在于日军在沦陷区破坏和掠夺以及国统区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官僚资本膨胀。

(3)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 条约》,美国商品排挤国货;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内外双重的打击,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课堂精讲精练

1.如何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方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这就动摇了“礼义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因此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界的一大进步,它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2)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它打破了中国市场上外国商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同时也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5)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使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和成长起来。新的生产力的产生、新的阶级力量的形成,不仅是对封建社会的冲击和破坏,也为向近代社会迈进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也为后来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奠定了初步基础。

(6)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7)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8)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

(2010海南单科)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选址汉阳建铁厂。如图所示,他对选址的主要考虑是()

A.节约生产成本B.便于官府监管

C.带动民用企业D.与洋商争利

解析:题目的指向性,问选址的主要考虑因素,铁厂的选址,从成本、利润的角度都应该选在铁矿附近,看图汉阳铁厂距离铁矿很远,可见其选址主要考虑的是官府如何有效监管。

答案:B

变式训练: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

A.扭转了中外贸易的入超局面

B.垄断了中国航运权

C.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

D.实现了自强与求富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说明洋务运动在客观上起到了抵制外来经济侵略的目的。

答案:C

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特征。

(1)从企业的产生看,中国民族资本走过一条独特的道路。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因此它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

(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看,中国民族工业基本是轻工业,其中又主要是纺织工业。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只能从投资少、周转快和获利多的轻工业开始。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生产发展的全过程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身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最重要的特点。

(2010江苏单科)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分析、归纳、处理的能力。根据图示反映的历史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聚敛社会财富,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答案:C

变式训练: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明显区域差别

④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解析:从材料我们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何况结合所学我们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材料明显表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而不是均衡发展。

答案:B

3.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不利因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

②先天不足,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受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

③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以东南沿海为主,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始终没有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⑤不平等条约直接打击了民族工业,如《马关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外商可以在中国设厂,洋货在中国盛销。

⑥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2)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西方列强的侵略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灾难的同时,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历届政府的扶植)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2009天津文综)下图所示的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地处沿海的天津水陆交通便利

B.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C.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D.南京国民政府推出了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解析:A项是天津固有的自然优势,图片信息提示该企业创办于1932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应该是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D

变式训练:“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这一材料说明他所受到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A.官僚资本B.外国资本

C.封建官府D.地主阶级

解析:民族资本家到抗日首都重庆变成了小伙计,可见这个大老板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

答案:A

特别提示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的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3.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4.民族独立和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两大革命任务,二者的关系不能颠倒,因为没有民族独立就不可能有国家富强,而国家不富强,民族独立也就没有保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2012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必修2第7单元考点复习教案


必修2第7单元

考点1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前自主学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强大军事攻势,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特点:兼有“ 战时 ”和“ 共产主义 ”两种特色。

(4)主要内容:实行 余粮收集 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 普遍义务 劳动制。

(5)评价:一方面,对于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政策损害了 农民 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并诱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2)制定: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①农业:以 粮食税 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

②工业:解除了部分企业 国有化 ,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 租让 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 商品交换 。

④分配:废除 实物分配 制,实行按劳分配。

(4)评价:提高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向 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指点迷津: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模式”:

(1)背景:

①1922年底, 苏联 成立;

②1924年,列宁逝世。

(2)内容:

①为实现工业化,采取了优先发展 重工业 方针。

②实行单一的 公有制 和高度集中的 计划 经济。

③推行了农业 集体化 运动。

(3)评价:

①功绩: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 市场经济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 工业化 模式;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 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弊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不高;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 苏联解体 重要原因。

如何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特定的历史条件”?

指点迷津:

①经济因素:苏联当时是小生产者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政治因素:过渡时期斗争激烈,外部环境险恶。

③思想文化因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迷信。

④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专断独行。

课堂精讲精练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对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背景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形势严峻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时间1918~1921年1921~20世纪20年代末

目的最初:为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敌人

后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直接: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根本:最终“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工业全面国有化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于国家暂无力经营的矿产、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

分配实行配给制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其他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是在战时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②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评价①使国内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

②但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它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它不是无产阶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①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②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0全国新课标文综)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解析: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B。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排除。

答案:B

变式训练: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

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解析:本题立足于两种政策内容的比较,要注意选择不正确的。显然,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答案:D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如何评价它的历史作用?其在实践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1)主要表现:政治上:

①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

②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③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

④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经济上:①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优先发展重工业;⑤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历史作用:功绩:

①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②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③在当时的环境中曾有效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④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⑤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弊端:僵化的体制与苏联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⑤对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过很大影响。

(3)经验教训: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2010江苏)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工业化的局限性的理解。第一小问不准确,因为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第二小问优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局限:有明显的倾向性。

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变式训练: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冷战格局形成美苏对峙

C.苏联处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解析:本题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A、B、D三项都发生在二战之后。

答案:C

特别提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余粮收集制是适应战时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遗憾的是很快被取消;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3.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和市场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