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1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本课主题是国民大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北伐的胜利进军,教材内容安排线索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历史节奏感。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国民政府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分析统一战线特点的能力;

(2)通过对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的比较,概括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以及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孙中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选择了国共合作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他一生中又一次伟大的转变。孙中山为了救国和革命,与时俱进,奋斗一生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2)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符合实际国情,对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通过掌握国共合作这一重大史实,体会先辈们以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3)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和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而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标志着国民革命进入高潮。北伐军的胜利推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和探索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的完美品质。

1、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北伐战争

2、难点:中共为何选择国民党为合作者以及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一、学情分析:

1、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利用问题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掌握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历史问题。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历史,也缺乏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为此,教师要联系实际,从询问、启发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总结补充。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视频资料、幻灯片、地图

四、教学过程

1、新闻回放导入新课: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握手,有人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那么,同学们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你了解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个问题(引出:第一次国共合作)

2、讲授“第一次国共合作”。播放视频《国共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注意国共两党合作的过程,然后通过层层设疑,重点讲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基础、内容、合作方式等问题。

3、讲授“黄埔军校”。播放“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了解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包括创办的时间、地点、创办目的、作用。

4、讲授“北伐战争”。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地图,了解北伐的目的、对象、北伐胜利进军的路线,取得的成就、北伐的结果、北伐的意义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5、小结与练习。总结本科内容,点出本节重点,并布置思考探究题: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学习,请你对国人都十分期待的“第三次国共合作”能否实现谈一谈你的看法。

延伸阅读

2019中考历史一轮知识点:北伐战争


2019中考历史一轮知识点: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北伐战争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

(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历史复习资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历史复习资料: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二)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二)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B.民主科学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科学社会主义

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马克斯主义》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4.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

A.上海B.北京C.广州D.长沙

5.对北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李大钊B.陈独秀C.吴廷康D.董必武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

A.与国民党合作B.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C.传播马克思主义D.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

7.中共建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C.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D.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

8.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是()

A.制定党的最高纲领B.领导工人运动

C.制定民主革命纲领D.领导农民运动

9.中共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是()

A.中国总工会B.中共中央总书记处

C.中国劳动书记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10.把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点的是()

A.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罢工B.北京先进青年到工农群众中调查

C.京汉铁路工人罢工D.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工人大罢工

11.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为中国革命提供的宝贵经验教训是()

A.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B.中国革命必须由城市转入农村

C.必须坚持掌握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D.单靠工人斗争是无法战胜敌人

12.中共正式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

C.马林同孙中山会晤D.中共“三大”

1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方式是()

A.两党合并B.党内合作C.党外合作D.联合革命阶级合作

14.中共“三大”的局限性是()

A.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B.没有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C.没有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D.没有明确党的组织独立性

15.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是()

A.三民主义B.新三民主义

C.中共最高纲领D.中共最低纲领

16.改组后的国民党是()

A.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B.国共两党联合的政党

C.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17.黄埔军校的党代表是()

A.蒋介石B.廖仲恺C.周恩来D.戴季陶

18.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条件包括()

①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建议②孙中山接受中共帮助

③中共“二七”惨案的教训④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

A.③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9.孙中山深感必须改组国民党,最主要是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

A.马林的建议B.中共的帮助C.两次护法的失败D.辛亥革命的失败

20.国民党“一大”讨论的中心问题是()

A.国共合作B.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国民党的改组

21.下列对新三民主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各革命阶级联合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B.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C.无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D.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22.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其根本原因在于()

A.共产国际的指导B.制定的背景不同

C.指导思想不同D.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23.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A.先进的武器装备B.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相结合

C.马克思主义指导D.聘请外国人担任军事教员

24.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最重要的国内条件是()

A.陈独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B.新文化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统治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25.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一切政党都不同,表现在二()

①阶级基础②指导思想③反帝反封建④奋斗目标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②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战前中英基本国情、虎门销烟、战争的爆发和结局、《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及“师夷制夷”主张的提出。理解《南京条约》的对华危害及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技能:从图表等材料中汲取有效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战前中英国情,尤其是贸易状况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进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探究历史背景的意识。
(2)利用有关材料,通过对《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华危害的分析,尤其是五口通商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使学生认识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养成释读史料,“论从史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林则徐等爱国将士维护民族尊严、积极抵抗外侮的正义壮举,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不畏侵略的反抗精神。
(2)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通过对战争及其影响的反思,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容易挨打,御侮必先自强”的道理。同时,对林则徐、魏源等积极开眼看世界的主张产生认同,感悟当下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振兴的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对战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五口通商对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尤其是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魏源“师夷制夷”主张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所起的作用。
说明: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中国社会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的主权被蹂躏了,中国封建经济遭受外国资本主义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和控制,中国社会开始转化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了原有的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又加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最主要的矛盾。在另一方面,中国人民也肩负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双重任务。中国人民革命和一切反抗斗争都开始带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翦伯赞)。故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给战后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为重点。
五口通商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入以及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代表的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的“师夷制夷”的主张意义深远。故如何理解五口通商对战后中国社会变化(尤其是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魏源“师夷制夷”主张对近代中国思想变革所起的作用为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以纪念香港回归的两枚邮票: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与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场景的对比,所揭示的今昔对比,见证了一个民族在外交舞台上的屈辱与尊严。1842年,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朝危机重重啊。由此导入本单元。
分别显示单元内各课目录,使学生整体了解本单元核心主线是清朝面临的内忧外患。
2、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结果。
1)背景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深闭的大门”。由此过渡到第一目。
通过材料一、二,引导学生比较战前的中英国情;
通过材料三,分析中英贸易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表格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说说当时在中英贸易中哪一方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得出中英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这将给双方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通过材料四,教师强调当时在正常的中英贸易中,由于清朝处于有利地位(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从而赢得了大量白银,而英国却相应地流失了白银。
“在此种情况下,英国开始了罪恶的鸦片贸易。”结合图片:1839年停泊在广东珠江伶仃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趸船。
通过材料六至九,揭示鸦片输入中国数量激增状况及由此带来的危害。主要从鸦片泛滥引发的社会问题(摧残吸食者身心健康等)、经济问题(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
鸦片贸易改变了英国长期贸易逆差的局面,据此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一场英国为维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华战争。
2)虎门销烟
通过材料十、十一、十二,介绍林则徐禁烟主张的提出及虎门销烟的实施,通过对销烟壮举的评价,落实民族精神教育。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结合《中英鸦片战争形势图》,简单讲述战争发生经过(结合小字及图)。强调在战争中涌现出的如定海三总兵、陈化成、关天培等英勇抗击外敌的英雄,落实民族精神教育。
3、师生共同探讨《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其对华危害,分析战后中国的变化
1)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小组讨论分析其对华危害。
据材料十三,结合知识链接,重点分析“协定关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通过梳理中英《南京条约》(1842)及附件、《五口通商章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1843)、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1844)……,涉及内容有割地、赔款、协定关税、开埠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借土地等方面。说明《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但作为条约体系的开端,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由此列强由此获得大量经济和政治特权。
2)五口通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材料十四、十五,揭示五口通商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输入以及对中国原料和农产品的掠夺,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3)战后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
林则徐作为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坚决抗击外国侵略者,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而且在于他首先睁开眼睛看世界,孜孜以求西方知识,积极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在近代中国开创了向西方学习的一代新风。堪称“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制夷”主张的提出。
4)以表格形式对战后中国五方面的变化进行小结。
社会性质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革命任务变化:反帝反封建;历史分期变化:民族民主革命时期;社会思潮变化: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4、总结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是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奴役的起点。中国社会从此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反思鸦片战争,结合当下改革开放三十年,认识到只有积极融入世界潮流,才能将民族振兴之路越走越好。
[资料附录]
材料一:
英国
拥有蒸汽机数1835年筑成
铁路1830年后20年间
1950台1万公里
煤产量1795年1836年
1000万吨3000万吨
生铁
产量1793年1840年
12.5万吨140万吨
棉花
加工量1771-1775年1841年
500万磅5.28亿磅
数据郭豫明主编《中国近代史教程》(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
图片: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岸上建筑为各国商馆
材料三:
乾隆四十六年——五十五年(1781——1790)中国茶叶输英总值
(万元)9626
乾隆四十六年——五十八年(1781——1793)英国毛织品等输华总值
(万元)1687
数据白寿彝总主编、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
材料四:
据估计,自1571年马尼拉开埠到1821年墨西哥独立,前后250年间,由墨西哥运到马尼拉的白银总数约4亿元,其中至少有1/4约1亿元流入中国。西欧由英国向中国输入的白银估计不下5亿元。
郭豫明主编《中国近代史教程》(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五:
图片:1839年停泊在广东珠江伶仃洋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趸船
材料六:
时间英国输华鸦片量
(单位:箱,约100或120斤)
乾隆五十二年
(1787)200箱
嘉庆五年到九年
(1800—1804)每年平均3500箱
嘉庆二十五年到道光四年
(1820—1824)每年平均7800余箱
道光十四年
(1834)218000余箱
道光十八年
(1838)400000余箱
数据白寿彝总主编、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
材料七:
p刘韵珂:“黄岩一邑,白昼无人,竟成鬼市”。
p魏源:“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与洪水猛兽”。
材料八:
据估计,鸦片战争前十年中国流出的白银平均每年达五六百万两,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总收入的1/10。
郭豫明主编《中国近代史教程》(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九:
乾隆五十九年(1794)一两白银折换铜钱1000文左右
道光十八年(1838)一两白银折换铜钱增至1600
数据白寿彝总主编、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
材料十:
p“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栗!”
(《林则徐集奏稿》,第601页)
p“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集公牍》,第59页)
材料十一:
图片虎门销烟销烟池遗址
图片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之虎门销烟
材料十二:
马克思充分注意到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他写道:“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的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最高潮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马克思:《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8页。)
材料十三: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英协定关税前后
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的新旧税率水准
货物单位(1843年)前旧税率(1843年)新税率新税率较旧税率减少百分数
棉花
棉纱
头等白洋布
二等白洋布
本色洋布
斜纹布担




匹24.19
13.38
29.93
32.53
20.74
14.925.56
5.56
6.95
6.95
5.56
5.5677.02
58.45
76.78
78.64
73.19
62.73
注:旧税率包括粤海关所征正税,及各种额外勒索在内,为进口货实际负担的税率。新旧税率都是按道光二十三年市价折算的。
(引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59页)
材料十四: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
p1837年至1839年平均每年不到100万英镑
p1845年增至239万多英镑
其中棉布、棉纱的输华
从1842年的71万多英镑
增长到1845年的173万多英镑
数据郭豫明主编《中国近代史教程》(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十五:
1843年(广州一口)1855年(上海、福州、广州三口)
茶1300多万斤8400万斤
生丝不到2000包56000多包
数据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红旗出版社
材料十六:
p“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海国图志》50卷本,卷24第2页
[板书设计]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840——1842年)
战前
中国闭关锁国出超
英国殖民扩张入超

鸦片走私

虎门销烟(1839)林则徐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战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