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10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事件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综合启发式教学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将阅读、听讲、问题探究三方面综合起来,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探究能力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本课的内容分三部分:一战的背景、原因;一战的大致进程;一战的影响。根据内容特点,用教师讲述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述是勾勒事件的大致轮廓,探究是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获得正确认识。由于课本提供内容较少,所以教学中需运用多媒体补充一定的文字材料和图片。
1)导入新课:小调查。
师: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战争,战争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战争是私有制的产物,只要人类还在为利益争夺,人类就不可能摆脱战争。战争是人类的梦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改进,战争越来越残酷。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空前规模的大屠杀、、、、、、
2)讲授新课:
一、大战的酝酿: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大字和小字,了解一战发生的背景。
2、多媒体出示三段材料,分析探究一战爆发的原因。
3.动态图示:争夺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强调核心矛盾是英德矛盾。
4.出示表格:20世纪初,以英、德为首的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展开扩军备战活动,两大军事集团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关系极度紧张,一场世界战争一触即发。
二、大战的爆发:
1.大战的导火线:简介巴尔干半岛。用尽可能生动的语言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大致过程及好战的威廉皇帝的言行。展示图片。
2.问题探究: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是否就不会发生?你如何看待塞尔维亚青年暗杀斐迪南大公这件事?
3.动态图示:一战中的三条战线及主要的战役,重点介绍凡尔登战役。
4.1917年发生的哪些事加速了战争的进程?结合表格总结。
三、大战的性质、影响:
1.探究:一战的性质?就整个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各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来看。
2.战争的影响:教材为什么称一战为空前的灾难?出示表格。导致这场空前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示新式武器的图片。该如何看待科技与战争?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3.看图片:战场上的一幕。它反映了什么?
3)小结全课:图示知识结构图。

一、大战的酝酿:二、大战的爆发:(1914。71918。11)
背景、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凡尔登战役
三、大战的性质、影响: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

相关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世界大战》学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复习教案

一、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根本原因。

(1)根源:由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的。实质: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2)表现:①法德矛盾,由普法战争导致。

②俄奥矛盾,由争夺巴尔干引起;

③英德矛盾,由争夺世界霸权引起,并成为帝国主义间主要矛盾。

二、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三国同盟:①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带有反俄性质。

②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③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三国协约:

①1892年,法俄两国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标志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②20世纪初,英国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英法俄三国协约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a.核心:英国。

b.1904年,英法协约——针对非洲(埃及,摩洛哥)。

c.1907年,英俄协约——针对亚洲。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

(1)爆发:

①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②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1914-7-28

③交战双方以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主;意大利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日本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加入协约国方面作战而出兵中国山东。

同盟国集团: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

协约国集团:英、法、俄、意、比、日、塞尔维亚等27国

(2)性质:

①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

②塞尔维亚为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但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3)进程:

①第一阶段:1914年,德军的速决战汁划破产,西线转入阵地战。

②第二阶段:1915~1916年,1916年出现了三次大型战役: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东线:俄军夏季攻势。日德兰海战是规模最大的海战。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

③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参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卜月革命,并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④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

(4)后果:

①大战历时4年多.30多个国家15亿入门被卷人战争。对人类造成厂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

②大战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摧垮了俄、德、奥等帝国,削弱厂英、法、意三国。封建的奥斯曼帝国解体。

③战争后期,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尼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动荡不安的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

德国与英法矛盾激化的原因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

问题探究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

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比三国协约晚形成的原因

如何评价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问题探究

问题比较

“巴尔干火药桶”

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萨拉热窝事件为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问题探究

人物评价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导入新课: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的矛盾激化,导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出现,并最终引起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的种子已经早已深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由此导入新课。一、动荡不安的世界

1.动荡的根源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到19世纪末,新起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2.扩军备战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被瓜分完毕时,它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甚至战争。为了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积极扩军备战。一战爆发前,欧洲列强的陆海军总数大大增加了。德国海军实力仅次于英国海军。随着列强的争夺,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

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三对基本矛盾

在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主要存在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法德矛盾源于普法战争。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割地赔款,失去了原来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德国要继续削弱和遏制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扩军备战,并制定了在新的战争中打败法国及其盟国的作战计划。英德矛盾。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工业霸权。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发展迅速,赶上并超过了英国。德国统治集团因此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竞争,而且主要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在亚洲,德国修建“三B铁路”的计划,直接威胁到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在非洲,德国“赤道非洲帝国”的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计划尖锐对立。在制海权方面,20世纪初,德国海军力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了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俄奥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处,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争夺尤为激烈。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属于东部斯拉夫人)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随着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不断加剧,欧洲出现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2.三国同盟在俄奥争夺巴尔干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德奥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最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对当时最敏感地区争夺的必然结果。后来,俾斯麦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签订,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其矛头指向俄国和法国。3.三国协约

三国同盟形成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并于1892年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这标志着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这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其核心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衡的“光荣孤立”政策,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法德矛盾促使法国也向英国靠拢。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从此,英法事实上建立了同盟关系。为了共同对德,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的利害冲突。1907年英俄签订协定,调整了双方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英法、英俄协定,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的分赃协定。英法、英俄协定的签订,意味着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为重新瓜分世界,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了。

三、“巴尔干火药桶”

1.争夺巴尔干

巴尔干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巴尔干半岛的状况是:一方面,罗马尼亚等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欧洲列强趁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在巴尔干各国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中,俄国曾以援助斯拉夫人为由对奥斯曼帝国作战,不仅扩张了在巴尔干的势力,而且以本部斯拉夫人的解放者自居,不断插手巴尔干事务。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扩张,1908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20世纪初,巴尔干地区不断出现严重的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和局部战争,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2.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开枪打死。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情景再现:1914年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3.一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发生一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法、俄、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面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大战结束时,双方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参加同盟国作战的有4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

20世纪初整体世界的形成,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学思之窗〗三国同盟条约针对的对象是哪些国家?它的出现,引起哪些连锁反应?答案提示:这个同盟针对法俄两国,它促使俄法同盟建立,形成了帝国主义的两大军事集团。随着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德国,英国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结盟。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1907年又签订了《英俄协定》,正式形成了协约国集团。〖本课测评〗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大战?答案提示: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两大集团扩军备战,剑拔弩张,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2.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答案提示: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两国背后都有更强大的盟国撑腰,只要俄奥两国发生冲突,必然会给蓄意挑起战争的帝国主义大国制造借口,以至酿成世界大战。〖课后研讨〗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思路:此题主要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对殖民地的争夺有直接关系。德、英矛盾主要体现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之上;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间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妥协有关。如:英、法在非洲问题上的妥协、英俄在亚洲问题上的妥协。这种妥协是争夺的另一种方式。

〖高考链接〗

(06全国一20)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图4反映的战争是

A.拿破仑战争B.普法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D.第二次世界大战

B.从图中可捕捉信息“北德意志同盟”,说明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王朝战争。

(206年上海单课27)1871年1月18日,在拿破仑第二帝国倾覆后的废墟上,在庆祝胜利的狂欢中,在辉煌华丽的凡尔赛镜厅里,威廉一世被拥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能够在镜厅里加冕,庆贺胜利,是因为打赢了

A.瓦尔密战役B.普奥战争C.普法战争D.拿破仑战争

解析:瓦尔密战役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战争时期,获胜的是法国,以此可排除A,普奥战争发生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作战双方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以此可排除B,拿破仑战争最终以拿破仑第一帝国的失败结束,但德意志各邦仍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并没有完成统一,以此可排除D,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拿破仑第二帝国妄图阻碍其统一,于是,发生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德意志完成了统一。

答案:C

(2007宁夏)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3分)

答案要点:

(1)变化:由认为战争是正义的、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到认识战争是丑陋的、对国家毫无意义。

原因: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长,代价巨大;相持阶段(堑壕战)军事上难有明显进展,结局难料;对战争意义和目的的反思。

(2)角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就某一国家而言,还应从侵略与被侵略的角度来分析。

(2006年北京卷)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

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

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既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