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民族的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0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相关推荐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①英国迫切需要市场和原料。②英国入超。③中国禁烟运动
(2)经过:①1840英国发动战争——②1841英国扩大战争,占香港岛——③1842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3)爱国军民英勇抗敌事迹:
关天培在虎门、葛云飞在定海、陈化成在吴淞等率军抗敌,为国捐躯。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与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4)后果: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
①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赔款、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关税协定;
列强还在附件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③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本质意图的是:关税协定
(5)影响:①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③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要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被迫签订《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①日本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②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
(2)经过:①丰岛海战——②平壤战役(左宝贵)——③黄海海战(邓世昌)——④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失败原因:清政府未积极部署战备,并坚持片面求和方针。
(4)后果: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主要内容有: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5)影响:①《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②“领土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从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③“巨额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大借外债。西方国家通过给清政府附带有政治条款的贷款,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④“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腹地,使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深入到了内地。
⑤“投资设厂”大开资本输出的方便之门,便利了西方列强进一步掠夺、瓜分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再次显示出不畏强暴、坚决御侮的斗争精神。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19世纪末,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不断高涨,终于汇集成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①1900年八国联军借口剿灭义和团运动发动战争——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及沿线抗拒侵略军——③联军增兵,占领天津,攻陷北京——④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后果: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主要内容有:
①中国赔偿白银四亿五千多万两,以海关等税作保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4)影响:《辛丑条约》除去巨额赔款之外,其他各款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政治要求,其中“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者加入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一条,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农民被迫反抗(根本原因)。
②广西连年灾害,各种矛盾尤为突出。
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和发动群众反清
2.过程:前期:1851金田起义——1853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军事全盛
后期:1856天京变乱——新的领导集团形成——颁布《资政新篇》——防御战——1864天京陷落
3.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和治国方案
A.《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①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③评价——a.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b.但它建立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具有落后性;
c.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空想性。
B.《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
①内容——a.政治上主张依法治国等;b.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等;
c.文化教育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等。
②评价——a.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b.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的问题。
c.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作用:a.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b.《资政新篇》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局限性:首先,单纯的农民运动是不可能完成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任务的。
其次,运动的领导者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指导运动走向胜利。从利用宗教发动群众,到其治国方案,到天京事变,无不体现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辛亥革命
1.背景: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挽救其统治危机,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③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酝酿准备
组织:从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到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创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政党领导
思想: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革命指导思想(纲领)——“三民主义”的确定;
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军事:1905~1911年,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打击了清朝统治。
3.爆发(1911年10月)
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全国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4.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①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结局:在帝国主义支持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6.历史意义: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
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⑤冲击了几千年的陈规陋俗,推动了平等、自由、解放意识。
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影响了亚洲革命和表现了亚洲的觉醒。
⑦开始了比较完整意义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国20世纪三次巨变之一
四.五四运动
1.背景
国际因素:①日本占山东,并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基本接受。
②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以新的启示。
国内因素: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
②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工人队伍壮大。
③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①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大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
②学生运动遭到当局镇压,全国各地学生响应。
③6月5日起,上海工人罢工,支持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的中心从北京转到上海。
④随后,三罢斗争的浪潮波及全国,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性革命运动。
3.初步成果:
①撤销三个卖国贼(曹、章、陆)职务;
②释放被捕学生;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③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
④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⑤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出“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海,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这段话含义的是
A.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C.清朝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B.清朝中国势力遍及世界各地D.统治者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2.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严格限制对外交往B.禁绝对外贸易C.一概排斥西方事务D.封闭边界,固守边疆
3.中国近代开始查禁烟毒的主要原因是
A.烟毒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B.鸦片走私造成中国关税损失巨大
C.鸦片走私威胁的到清政府的统治D.鸦片影响国防力量的稳定
4.虎门销烟的最本质意义是
A.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B.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C.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决心D.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5.鸦片战争对中国而言是正义的战争,但却是英国获胜。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这主要表明
A.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B.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C.战争性质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D.战争的结果是与作战方针有直接的联系
6.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内容是①割让香港岛②开发五口通商③关税协定④英国享受最惠国待遇
A.①②③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7.下列不平等条约中的各项,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是
A.五口通商B.协定关税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8.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B.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况D.改变了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
9.1840~1860年,英国连续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动力来自于
A.资本主义制度B.工业革命C.资本主义本质D.第二次工业革命
10.下列不平等条约中与香港问题有关的是①《南京条约》②《望厦条约》③《天津条约》④《北京条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11.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位于最北和最南的是
A.烟台、淡水B.营口、琼州C.营口、汕头D.天津、淡水
13.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有①数量增多②开始深入中国内地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14.下列现象不是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A.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B.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个省
C.部分中国人产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D.中国各阶层人士展开了不同形式的救亡图存斗争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不同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
A.列强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B.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主权
C.清政府的权利结构发生变化D.西方国家开始商品输出
16.下列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被迫开放的先后顺序是①广州②南京③天津④杭州
A.①②③④B.④①②③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17.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①英国②法国③德国④俄国⑤日本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③④⑤
18.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
A.日本制定既定的侵华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
C.日本袭击丰岛海面清军运兵船D.中日海军黄海决战
19.甲午战争的失败深刻说明了
A.当时中国没有实力与西方列强抗衡B.要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必须进行反封建斗争
C.中华民族富有抗争精神,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D.中国民主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
20.《马关条约》签订后,参与干涉还辽的三国是
A.英法俄B.俄德法C.英德法D.英法美
21.促使三国干涉还辽的决定性因素是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B.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问题上的矛盾
C.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D.西方列强同情中国
22.《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内容是
A.给予日本巨额赔款B.割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C.开辟内河新航线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3.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的侵略中国的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B.从开阜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略到共同侵略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24.“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义和团运动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C.人民反饥饿斗争激烈D.反对袁世凯的斗争迅速发展
25.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
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没有认识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D.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
26.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两者的不同之处是
A.失败的根本原因B.失败的客观原因C.斗争的侧重点D.运动的主要阶级基础
27.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以后,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下列各项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A.帝国主义从此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B.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C.说明中国人民有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D.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需要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
28.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中,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
A.(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班列六部之首B.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
C.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
D.上谕以永禁或设入为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29.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30.近代史上“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诗中的“两度劫”是指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天津条约》的签订③《北京条约》的签订④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大肆掠夺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3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理论作指导B.农民阶级封建迷信思想严重
C.太平天国运动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洪秀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
32.下列正确反映太平天国正确进军路线的是
A.金田→永安→武昌→南京B.金田→永安→南京→武昌
C.金田→南京→永安→武昌D.金田→武昌→永安→南京
33.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的时间是
A.1851年B.1853年C.1856年D.1859年
34.《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造成这种双重性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点B.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D.洪秀全的主观愿望
35.下列各项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思想的是
A.天下人都是兄弟姐妹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36.《资政新篇》中载“倘中邦人不自爱惜,自暴自弃,则鹬蚌相持,转为渔人之利,那时始悟吾兄不和外人欺,国人不和外邦欺,悔之晚矣!”这是洪仁玕对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思
A.北伐失败B.天京变乱C.安庆失守D.天京陷落
37.如果没有天京变乱,太平天国最大的可能是
A.成为新的封建王朝B.中国逐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C.长期与清政府对峙D.建立起理想的大同社会
38.下列对于《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B.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产物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D.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39.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叙述,错误的是
A.前者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空想B.后者是前者的补充、继承和发展
C.后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方案D.它们都是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的纲领或方案
40.太平天国运动被认为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B.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C.斗争规模和时间都是空前的D.对封建王朝的打击空前沉重
4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与崩溃B.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
C.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斗争的最高峰D.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42.下列各项中,最能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的是
A.利用宗教发动群众起来斗争B.军事策略上的错误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D.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3.从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最显著的进步表现在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B.进行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武装斗争
C.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针D.运用宗教理论发动农民起义
44.太平天国运动被称作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是因为它
A.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了《资政新篇》
C.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D.既反封建又反对外来侵略
4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是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清政府内外交困③清政府拒绝任何形式的改革④义和团运动失败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46.同盟会政治纲领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含义是
A.反对民族压迫B.反对满族统治C.反清复明D.反对清朝封建统治
47.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是
A.驱逐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48.三民主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主要矛盾?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B.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的矛盾D.中国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49.“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反封不彻底,反帝不明确B.没有反映人民的政治民主要求
C.没有表达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要求D.没有提出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纲领
50.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指
A.中国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组织和政治纲领B.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开始形成
C.开始以武力反抗清王朝的统治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1.孙中山盛赞黄花岗起义“与武昌起义并寿”。主要是指
A.这次起义的规模巨大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反映了革命党人的英勇气慨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式的发展
52.武昌起义得以成功的原因不包括
A.革命党人在其他地区的起义打击了清王朝B.武昌地区革命形势高涨
C.危急时刻革命党人的革命主动精神D.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53.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D.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5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B.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5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提高了国民的地位
C.在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国家D.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规定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总统有权单独颁布法令③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④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7.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是指
A.中华民国成立B.《临时约法》的颁布C.清帝下诏退位D.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58.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C.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9.洪秀全和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是
A.建立理想的大同社会B.依靠广大的农民阶级
C.武装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提倡民主、平等的反封建思想
60.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孤军奋战,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最终失败,这在根本上是因为
A.中国广大民众觉悟程度太低B.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
C.帝国主义的干扰和破坏D.中国自然经济残余的影响
61.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主要目的是
A.把东三省和内蒙古变为它的殖民地B.把中国变成它独占的殖民地
C.独占中国沿海的港湾和岛屿D.支持袁世凯做皇帝
62.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的正义要求有①废除列强在华特权的“七项条件”②取消“二十一条”③收回日本在“一战”期间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A.①B.②C.②③D.①②③
63.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64.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加剧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65.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为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这充分说明
A.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五四运动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上海的工人觉悟高
66.五四运动取得的直接胜利成果是
A.废除二十一条、内惩国贼B.归还青岛,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67.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的作用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全体国民的积极参与D.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68.五四运动具备的新时代特点表现为
A.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B.先进知识分子的领导
C.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69.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A.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B.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C.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D.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
70.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是
A.主力军不同B.斗争的目标不同C.斗争的广泛程度不同D.斗争的结果不同
本单元练习答案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DACCABCABCABCDCACBBB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BDDBDCADADAACBDBAABB
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
ADCDCDCCAADDADACCDCB
61626364656667686970
BDBCACDCDA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7.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8.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1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础,君主****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辨析不清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概念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王位世袭制是夏朝建立后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体现了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的特点,存在于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才得以结束。

2.对商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理解错误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以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的等级制度;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权和政权、王权和神权相结合具有浓厚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

3.不能区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概念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上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对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理解不到位

(1)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2)宋承唐制,但将中书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

(3)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

5.对军机处的职能认识理解错误

清代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军机处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清朝的军机处则纯粹是一个秘书机构,军机大臣只是提出建议、执行皇帝的决策,决策权都在皇帝。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