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9讲陆地自然资源

幼儿园自然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8

第19讲陆地自然资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9讲陆地自然资源》,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19讲陆地自然资源

[考纲要求]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知识讲解]

一、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1)概念: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核心作用。

(2)分类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

分类

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新能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

能源

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能源相互关系图(3)总体特征

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无限;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的影响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地质规律。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4)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

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二、我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

(1)自然资源大国:土地面积、矿产世界第三、耕地世界第四、河流径流、森林面积世界第六

(2)人均资源不足:人均土地、耕地占世界人均量的1/3、径流量占1/4、森林占1/5、矿产占3/5

(二)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1)水资源特点

①总量丰富(年江河径流量世界第六)

②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的变率大)

(2)水能资源特点

①蕴藏量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

②地区分布不均。实际开发水能从多到少:西南、中南、西北、华东、东北、华北。

70%分布在西南三省一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目前,已开发的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3)水资源短缺问题及措施

紧张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

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口剧增,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浪费严重

水污染

解决

办法

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淡化海水,扩大淡水来源

兴修水库,

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和合理用水、合理调整水价

防治和治理水污染地下水问题前面已讲,这里省略。

(4)水资源短缺区:

①西北内陆:水资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节约和合理用水,保护地表水、地下水。知道塔里木河、黑河的调水。

②华北地区:降水少,工农业迅速发展、人口增加,水污染、浪费严重。南水北调。

(5)主要水电站

三峡葛州坝

二滩

龙羊峡李家峡

万家寨

小浪底

岩滩大化

隔河岩

五强溪

湖北

四川

青海

山西内蒙古交界

河南

广西

湖北

湖南

长江

雅砻江

黄河

黄河

黄河

红水河

清江

沅江

(三)生物资源

1、森林资源

(1)特点

①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②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③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三大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最大天然林区

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武夷山、台湾山脉、南岭等东南林区——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世界首位。

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重采伐,轻抚育;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虫害。

(2)主要林业生态工程

①“三北”防护林体系——“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改善生态环境,改变社会经济状况。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③沿海防护林体系:缓解台风、海啸、暴雨的侵袭。

④太行山绿化工程: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缓解华北水资源短缺。

⑤平原绿化工程:保护农田。

2、草场资源——我国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面积3亿公顷为耕地的3倍。

主要牧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宁夏牧区、南方草山草坡。

3、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扬子鳄、文昌鱼等。

4、自然保护区

目的:保护生物多样化和各种生态系统。

13个加入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长白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盐城、神农架、卧龙、九寨沟、天目山、武夷山、梵净山、茂兰、鼎湖山、西双版纳。

(四)土地资源

(1)特点

①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印度耕地面积超过国土30%,我国10%多一点(0.08公顷/人),加拿大耕地1.69公顷/人。

③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较少;

④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北方以旱地、南方以水田为主

(2)分布草地: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南方的山坡。

林地:东北(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西南山区(横断山、雅鲁藏布江谷地)及东南部山地。

(3)问题:

①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量居世界之首;沙漠化面积增加快;草场超载、草质下降、森林减少;土地利用中的次生盐碱化。②耕地资源减少:建筑用地占用,耕地退化荒芜。

依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4)保护措施开源节流,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5)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五)矿产资源

(1)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磷矿南方居多。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区大规模开采,但加重运输负担。

煤:华北、西北、东北、西南石油:东北、华北、西北

天然气:西南、西北铁矿:辽宁、河北、四川

磷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

(2)能源矿产,煤居首位,煤炭产量世界第一位,石油产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四位。分布情况见下表:

所在省

河北

山西

辽宁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河南

陕西

内蒙古

贵州

煤矿

名称

开滦

峰峰

大同阳泉

西山平朔

抚顺阜新

鸡西

鹤岗

徐州

淮北

平顶山

神府

东胜准格尔霍林河

六盘水

所在省

河北

辽宁

黑龙江

甘肃

青海

山东

豫鲁

交界处

新疆

油田名称

华北

辽河

大庆

玉门

冷湖

胜利

中原

克拉玛依、塔中(3)铁矿: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我国铁矿物质资源丰富,其中以河北、辽宁、四川三省最多。主要铁矿分布产地如下表:

所在省

河北

内蒙古

辽宁

安徽

四川

湖北

海南

铁矿名

迁安

白云鄂博

鞍山、本溪

马鞍山

攀枝花

大冶

石碌(4)有色金属矿丰富,主要产地如下:

湖南

江西

贵州

甘肃

云南

广西

山东

内蒙古

四川

锡矿山锑、水口山铅锌

大余钨德兴铜

铜仁汞

金昌镍

个旧锡东川铜

平果铝

招远黄金

白云鄂博稀土

攀枝花钒钛

(5)主要问题:乱采滥伐,破坏环境,浪费严重等。

(6)发挥地区优势,建设区域基地。

有色金属矿产基地—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稀土工业基地—内蒙古;磷矿基地——湖北、云南、贵州。

三、世界的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分布大势:耕地分布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林地分布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草原在热带、温带半干旱地区。

2、生物资源

(1)森林:(两大林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与几内亚湾沿岸及东南亚;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2)草原:

温带草原: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中部热带草原:非洲、拉丁美洲、大洋州

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

3、水资源(径流总量由大到小)

大洲: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

4、矿产资源

(1)分布

铁矿:俄罗斯、巴西、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加拿大和美国

煤: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储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石油:中东地区储量占一半,也是世界最大生产和输出地区,此外,俄、美、中、墨、英

等国产量也较大

(2)铁矿运输:矿产资源与钢铁工业分布的不平衡是铁矿运输的根本原因。出口集中于发展中国家,进口主要在发达国家。

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北欧西欧

加拿大、委内瑞拉美国5、能源资源的特点及其分布

(1)常规能源的特点及其在世界的分布

常规能源

石油、天然气

水能

①分布广.储量大;②开发和利用的技术难度低①发热量高②基本上是无灰燃料,是高质量的能源③开采、运输、使用方便①可再生能源.电站建成后.发电成本低,收益大;②为发电修建的水库具有防洪、灌溉、水产养殖等多方面综合效益;③不污染环境

①发热量低、燃烧效率低;②灰渣、粉尘多,环境污染严重;③运输及使用不如石油方便

燃烧过程中也有污染

①水库会淹没农田;②移民搬迁:①受降水量变化影响,枯水期受到限制

分布规律

分布于沉积盆地边缘

分布于湖盆或大陆架上

落差大、水流急及流量大的河段

世界分布

四个煤带:

①亚洲与欧洲(从我国华

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②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③南非;④澳大利亚七大产油区:①中东(主要为波斯湾沿岸的国家)②拉美(委内瑞拉、墨西哥);③非洲(尼日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④俄罗斯;⑤亚洲(中国、印尼);⑥北美(美国、加拿大);⑦西欧(英国、挪威)水能蕴藏前6位国家:中国、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扎伊尔(刚果(金))石油运输:中东→西欧、北美、日本;北非→欧洲;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半球;

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一些国家;东南亚→日本

优点

缺点

在世界的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

①能量大、能量密集;

②核燃料运量小、地区适应性强;③核电站建成后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①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②密封设备要求高①核废料处理困难

①铀矿丰富的国家: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

②核能电量较大的国家:美国、法国、日本,俄罗斯

已建或在建核电站:泰山、大亚湾、岭澳、连云港

①能量大,分布广

②可再生能源

③无污染

①分布分散

②投资大、占地广、储能难

影响大阳辐射强度的因素①纬度②海拔高低③空气中云量、水汽含量

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线以西以北丰富

①清洁能源,有利于净化环境②提高生物能源利用率③可以缓和燃料同肥料、饲料相争的矛盾

气温低的地区利用沼气时间短或难于利用

沼气是我国农村一种比较理想的能源,推广较快

其它新能源:地热、风能、潮汐能、可燃冰等

[能力训练]

1.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现存的天然森林主要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亚寒带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2.我国山区自然资源的优势在于:()A.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0%B.降水丰富,土层深厚,土质肥沃C.可开垦的耕地资源丰富D.矿产、森林、水能资源较为丰富3.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5、下列物质中,属于陆地自然资源的有()。A、钢铁B.柴油C.棉花D、天然气6、关于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A、可再生资源分布有规律性,非可再生资源分布无规律性B、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而非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小C.可再生资源数量无限,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D.自然资源利用潜力的无限性与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系7.阅读分析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治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

(1)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6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a.风力作用为主b.流水作用为主c.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d.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2)导致土地退化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主要有哪些?

[能力训练答案]

1、C2、D3、D4、B5、D6、D7.(1)答案见下图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森林、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工矿城镇建设造成植被破坏等导致土地退化。

相关知识

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陆地自然资源

[考纲要求]

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资源问题。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

[知识讲解]

一、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

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新能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

(3)总体特征:数量──有限性

开发潜力──无限性

分布──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地带性规律、矿产资源──地质规律)

自然资源组合──整体性。

(4)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

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

陆地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

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总体特征以及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其潜力是无限的,使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同时使学生懂得利用自然资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和综合的观点,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也会产生影响。其次,使学生明确本节侧重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涉及。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虽然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第二,自然资源必须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对于这一影响教材配有“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加以说明。第三,以能源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分析其影响,不能忽视其历史发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
本节教材是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知识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备的概念,在本节不再涉及,而是直接应用,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经出现过,本节再次提出,是侧重在资源在人地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为此配备了“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概括说明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口的发展有可能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自然资源正是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时,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既是同一类物质,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理解;第二,能源属于自然资源,本节包括关于能源的内容。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因此这里以列表的形式出现,并强调其利用方式。
关于“自然资源的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突出了自然资源最重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二两个特点是讲述自然资源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资源的有限性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可利用“量”的有限性;一定空间的有限性;一定时间内利用能力的有限性。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树立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资源的无限性,是指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这里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挖掘资源潜力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辨证的看待资源的有限性,对资源的利用前景充满信心。资源特点的第三和第四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对于地域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可再生资源其分布一般受水热条件影响显著,因此其分布具有地带性,非可再生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个地域的资源由于其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各种资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气候、森林、土壤、野生生物等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综合的观点。
对于能源的概念及分类,教材主要强调了根据人类利用的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划分的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至于其他的划分方法,教材没有涉及,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另外对于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划分,应使学生明确,一种能源在没有大规模利用以前,属于新能源,但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以及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新能源也就成为常规能源了。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教学,应注意知识的迁移,教材中图像的运用,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教学中注意与初中知识应有所区别,应将其深化,可以从分析教材中的示意图“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明确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人地关系系统中所起的平衡作用。另外在分析示意图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陆地自然资源”与“陆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说明,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实例并将利用方式细化,使学生对资源的分类能够更清晰。
对于“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实例,从对实例的分析入手,说明其特点。前两个特点具有辨证的关系,为突出这种关系,教师可以列举同一类资源在不同技术条件或不同阶段利用状况的不同加以对比说明。“陆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分析某类可再生资源的分布特点,由此总结得出资源分布的地域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此类资源或其分布环境发生变化,在此环境中的其他资源是否会发生改变,由此得出“陆地资源整体性特点”。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示意图,首先请学生根据已有的气候及自然带等知识分析热带雨林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由此得出地带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示意图,说明资源的整体性特点。

关于“能源”,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能源属于资源,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例说明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是哪几种?世界广泛使用的能源的有哪几种?教材提供的两幅图片中的能源是否已经被广泛利用?由此明确“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也可放到“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关于能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部分进行讲述。

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入手,说明自然资源就其自然属性看,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对人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对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史,教师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实例,以能源的发展变化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加以说明。使学生可以意识到对于地理学科某些内容的分析,应从历史思维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某类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方案

①陆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点;②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多媒体素材库:①“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②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引课)人类对陆地环境的改造和影响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的。
引导学生分析陆地自然资源如何在协调人地关系系统中所起的平衡作用?由此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种类,以及自然资源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的平衡作用。
(阅读教材中“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表格)引导学生从表格中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方式,并引导学生补充各类资源的利用方式。
(板书)一、陆地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概念
2.分类
(提问思考)列举实例如我国水能的利用或某种矿产资源的利用,说明“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由自然带的分布及自然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的自然带整体说明“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板书)3.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阅读“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怎样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出示几种能源的图片提问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哪几种?我国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是哪几种?新能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工业革命的发展历史说明能源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什么?
(板书)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陆地能源的利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本节教材是陆地环境这个单元中最后一部分讲述关于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利的影响,学生对于前面各章节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教学过程中重在对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另外本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列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例如对能源的利用,可以从学生生活出发,了解我国能源的消费构成特点,由我国迁移到世界,并由此理解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差别,对学生的学习会有较大帮助。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教案:《陆地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总体特征以及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支持下,其潜力是无限的,使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同时使学生懂得利用自然资源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和综合的观点,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有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也会产生影响。其次,使学生明确本节侧重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资源的影响将在后面的学习中涉及。陆地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虽然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范畴,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自然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发展有较为重要的影响。第二,自然资源必须经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对于这一影响教材配有“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加以说明。第三,以能源的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为例,说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因此分析其影响,不能忽视其 历史发展特性。

教材分析:自然资源

本节教材是在初中 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知识的深化,因此有些在初中已具备的概念,在本节不再涉及,而是直接应用,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初中也已经出现过,本节再次提出,是侧重在资源在人地系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教材为此配备了“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概括说明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体现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之间所构成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类的活动以及人口的发展有可能打破系统的动态平衡,而自然资源正是人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中最能直接利用的部分,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时,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既是同一类物质,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而自然资源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理解;第二,能源属于自然资源,本节包括关于能源的内容。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学过,因此这里以列表的形式出现,并强调其利用方式。

关于“自然资源的特点”,教材从四个方面突出了自然资源最重要的、具有共性的特征。其中第一和第二两个特点是讲述自然资源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资源的有限性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可利用“量”的有限性;一定空间的有限性;一定时间内利用能力的有限性。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树立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资源的无限性,是指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这里特别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挖掘资源潜力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辨证的看待资源的有限性,对资源的利用前景充满信心。资源特点的第三和第四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对于地域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可再生资源其分布一般受水热条件影响显著,因此其分布具有地带性,非可再生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个地域的资源由于其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各种资源之间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气候、森林、土壤、野生生物等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的观点,整体的综合的观点。

对于能源的概念及分类,教材主要强调了根据人类利用的技术水平和利用规模划分的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至于其他的划分方法,教材没有涉及, 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另外对于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划分,应使学生明确,一种能源在没有大规模利用以前,属于新能源,但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以及其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新能源也就成为常规能源了。二者的划分是相对的。

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的 教学,应注意知识的迁移,教材中图像的运用,以及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特点。关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在 教学中注意与初中知识应有所区别,应将其深化,可以从分析教材中的示意图“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使学生通过对示意图的分析明确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人地关系系统中所起的平衡作用。另外在分析示意图时,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陆地自然资源”与“陆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表格说明,必要时,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实例并将利用方式细化,使学生对资源的分类能够更清晰。

对于“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实例,从对实例的分析入手,说明其特点。前两个特点具有辨证的关系,为突出这种关系, 教师可以列举同一类资源在不同技术条件或不同阶段利用状况的不同加以对比说明。“陆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分析某类可再生资源的分布特点,由此总结得出资源分布的地域性规律,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如果此类资源或其分布环境发生变化,在此环境中的其他资源是否会发生改变,由此得出“陆地资源整体性特点”。 教师也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雨林破坏对环境的影响”示意图,首先请学生根据已有的气候及自然带等知识分析热带雨林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由此得出地带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分析示意图,说明资源的整体性特点。

关于“能源”,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能源属于资源,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例说明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是哪几种?世界广泛使用的能源的有哪几种?教材提供的两幅图片中的能源是否已经被广泛利用?由此明确“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概念。这部分内容也可放到“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关于能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部分进行讲述。

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提供的“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入手,说明自然资源就其自然属性看,不决定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发展,但对人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通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发其自然属性,使其经济属性得以实现,成为社会物质财富。对于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发展史, 教师可以引用教材中的实例,以能源的发展变化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加以说明。使学生可以意识到对于 地理学科某些内容的分析,应从 历史思维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某类 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设计方案

【 教学重点】①陆地自然资源的概念及特点;②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 教学手段】多媒体素材库:①“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重要作用”示意图;②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 教学过程】

(引课)人类对陆地环境的改造和影响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的。

引导学生分析陆地自然资源如何在协调人地关系系统中所起的平衡作用?由此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的种类,以及自然资源对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的平衡作用。

(阅读教材中“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表格)引导学生从表格中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方式,并引导学生补充各类资源的利用方式。

( 板书)一、陆地自然资源及其特点

1.概念

2.分类

(提问思考)列举实例如我国水能的利用或某种矿产资源的利用,说明“资源的有限性”和“利用潜力的无限性”。

由自然带的分布及自然带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的自然带整体说明“自然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整体性”等特点。

( 板书)3.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

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阅读“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的基础”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自然资源怎样成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出示几种能源的图片提问思考)我们日常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哪几种?我国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是哪几种?新能源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工业革命的发展 历史说明能源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什么?

( 板书)二、陆地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陆地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陆地能源的利用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设计思想】

由于本节教材是陆地环境这个单元中最后一部分讲述关于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有利的影响,学生对于前面各章节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在本节 教学过程中重在对知识的迁移,通过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另外本节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 教学中应注意列举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例如对能源的利用,可以从学生生活出发,了解我国能源的消费构成特点,由我国迁移到世界,并由此理解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差别,对学生的学习会有较大帮助。

第14讲陆地水、生物、土壤


第14讲陆地水、生物、土壤

[考纲要求]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其意义。生物在陆地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

[知识讲解]一、陆地环境的组成——陆地水

1、陆地水体类型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主要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

按空间分布分类

地表水:江河水、湖沼水、冰川

地下水

按循环周期分类

静态水资源:冰川(淡水的主体,占2/3)、内陆湖泊水、深层地下水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2、河水

(1)河流的补给来源:

最主要是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雨季,我国为夏秋季节,枯水期多在冬春季节。地中海汛期为冬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东北的春汛。

冰川融水:我国西北部有些河流夏季大部分水量来自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冰川融水。

湖泊水: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中下游对河流起蓄洪作用。

地下水:稳定可靠的补给来源。济南附近的小清河。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2)河流径流的变化

季节变化:修水库调节径流变化,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

年际变化:修水库调节丰水年与枯水年的径流量。

3、地下水

(1)类型

类型

定义

补给

主要特征

潜水

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

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空气中水汽进入地下凝结而成

有自由水面;重力作用水从高处向低处渗流;水量不稳定;水质易受污染;埋藏较浅

承压水

埋藏在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承受一定压力

潜水

有承压水面,承受压力,水的运动取决于压力的大小,可从低处向高处渗流;水量稳定;水质不易受污染;埋藏较深

(2)潜水的补给来源:

①主要是大气降水。降雨历时长,强度不大,地形平缓,植被良好的情况,对地下水补给最有利。

②河湖水补给。河湖水位高于潜水面时,河湖水补给两岸潜水。反之,潜水补给河湖水。黄河下游只有河水补给地下水。

(2)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科学管理。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及时人工回灌。

③保护自流水补给区的自然环境。

4、陆地水的更新——水循环

概念: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

径流

降水

水汽输送

蒸发能量来源: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海洋水

海洋

地面

陆地上空

海洋上空

海陆间大循环:

陆地上空

陆地

陆地

蒸发

降水类

陆地循环:

陆地

海洋

蒸发

降水

陆地上空

植物蒸腾型

海洋循环:

植物蒸腾

各种水体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支态平衡

意义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二、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光照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

热量分布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

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

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

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

芦苇——水湿环境

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

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

“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气候特点

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

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

熊猫——箭竹

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

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

光能(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叶绿素根本原因: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

生产者

(绿色植物)

环境

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

消费者

(动物)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呼吸

呼吸

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改变大气成分:CO2、CH4、H2、NH3、水气→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具有吸类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3、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

组成

固相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

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

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

长过程的需求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集中在表层,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彼此消长,影响热量

水分:液相

空气:气相

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孔隙土壤固体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3)土壤的形成

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

形成过程

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能力训练]

读右图“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甲代表的水体是:()

A.雨水B.冰川融水

C.潜水D.承压水

2、箭头a代表的现象一般发生在:()

A.1~2月B.3~4月

C.6~7月D.10~11月

3、鄱阳湖区进行大规模围湖造田,由此导致的箭头a、b流量的变化趋势是:()

A.a变大B.b变稳定

C.a在丰水期变小D.b在枯水期变大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A.红外线B.X光C.可见光D.紫外线

5.根据图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A.划分植物类型B.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C.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D.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6.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

有()

A.判断水体污染B.判断人口分布

C.分析城市大气污染D.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7.下图为某地两条河流两侧的潜水位等值线示意图,可反映河流与潜水补给关系的一般情况。图中数字表示潜水位(单位:米)。读图判断。()A.a图河流和b图河流均自北向南流

B.a图河流自北向南流,b图河流自南向北流

C.a图潜水补给河流,b图河流补给潜水

D.a图河流补给潜水,b图潜水补给河流

8.近年来,苏南地区封闭了大量的机井,其原因主要是()

A.减缓地面沉降B.保护地下水资源

C.地下水开采成本高D.苏南地表水丰富,不需要开采地下水

读图,回答9—10题。9.该河流的补给主要来源于()

A.降雨和少量地下水B.春季融雪和夏季降雨

C.地下水、融雪和降雨D.冰川融水和夏季降雨

10.该河所在的地区可能是()

A.东北三江平原B.浙江南部C.新疆塔里木河流域D.青藏高原

11.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Rl和R2两河的主要补给是——,影响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2)图示平原地区侵蚀作用的主要外力是——。(3)20世纪50年代,在L湖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这对土地产生哪些影响?(4)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5)大量引Rl、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12.读下图“自流井盆地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含水层

隔水层

自流水盆地示意图

(1)区域A是,B是,C是。(2)甲乙两井中,井水能自流的是,原因是。(3)根据埋藏条件分类,区域A的地下水为,区域B的地下水为。(4)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产生、、、等问题。[能力训练答案]

1、C2、C3、C4、AC5、CD6、AC7、AC8、AB9、A10、B

11、(1)高山冰雪融水和降水气温(温度)(2)风(风力)(3)该地区气候干旱,垦荒会(使地表疏松,)导致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土地退化)。(4)导致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盐渍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5)(人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湖岸线后退,)湖的面积缩小,含盐量增加。(6)“白风暴”中的盐尘主要有两个来潭—是开垦的耕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次生盐碱化而在地表和土壤中积累的盐分;二是湖面缩减露出的湖底部分所含的盐分(L湖是咸水湖)。

12.(1)排泄区承压区补给区(2)甲井口低于承压水位(3)潜水承压水

(4)地下漏斗地面下陷房屋倒塌海水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