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经两首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9《长征组歌》两首。
《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次,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萧华,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亲身经历长征。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二、朗读诗歌,自学生字词,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文
㈠思考问题:
1、歌词主要讲了哪两个内容?哪句话最能概括全诗的含义?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品读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师点拨:红军拥有广大百姓的支持,得民心,这也是红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段谁愿意读?
师注意点拨第二层的含义: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你能将你对毛主席、对红军的赞叹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JaB88.coM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出奇兵
重飞渡
逼昆明
袭金沙
第二教时过雪山草地
一、交流导入:
师:同学们,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路上最艰险的一段,经历过长征的将士曾写道: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听了这两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是啊,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二、品读歌词
师:哪写句子最能体现环境的艰险?
“雪皑皑……炊断粮”谁能把你脑海中感受到的情景读出来?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雪山真的会低下头吗?为什么这样写?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师点拨:假如你就是长征路上的一名战士,在雪山上艰难跋涉着,你清楚地知道: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你连续行军作战好几个昼夜,缺少衣食,无比困乏,你的许多战友已经倒在了雪山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感受?你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几句吗?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板书设计: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硬
高原寒、炊断粮坚
高于天
小编推荐
《七律·长征》《长征组歌两首》《老山界》《草》中心思想
1、《七律长征》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长征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了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镀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过雪山草地》: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3、《老山界》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草》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歌词两首
歌词两首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选自两首歌词。《让世界充满爱》是音乐人郭峰在1986年为纪念国际和平年所创作的主题曲。歌词揭示了爱是关心、爱是帮助、爱是奉献的主题。《手拉手》是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歌词传递着一种和平、团结、协作的奥运精神,传递着人类和谐这一基本信念。这两首歌词简洁流畅、配以舒缓、明快、朗朗上口的旋律,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流传至今。
歌词作为一种音乐与文学结合的形式,类似诗歌,但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押韵和对仗是必须的,但非严格。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味歌词的节奏美、情韵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追求世界和平友爱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
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追求世界和平友爱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歌词的意境和内涵,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领悟表达的方法,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味歌词的节奏美、情韵美。
【课时安排】(分课时教学内容安排):
第1课时: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让世界充满爱》;
第2课时:学习课文《手拉手》,总结全文,背诵课文,完成练习。
第一课时
一、引言导入,揭示课题。
1、师述:同学们,你们一定有过伤心难过、孤独寂寞的时候,这时的你最希望得到什么?是的,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人人都需要爱,都渴望爱。有这样一首歌词就写出了爱的真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吧。(
《古诗两首》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两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森林,
复照青苔上。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四)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五)简介作者。
(六)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七)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
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八)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十)尝试背诵。
词两首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词两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词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意目标: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二、学习《渔歌子》。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拓展性练习。
1.自学自解宋代诗人苏轼的诗:惠崇《春江晓景》,也可自己选择描写春天的诗词来学习。
2.交流自学情况。
3.读一读、背一背。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两首诗描绘的情景。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春天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谈谈春天的美景。
2、学生交流描写春天的古诗。
3、引出诗题,介绍作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纸鸢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再现画面,练说。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4、背诵全诗。
五、
拓展练习。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改编成一个小故事,添加到自己的成长档案袋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诗意。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1、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篱落、疏疏、径、树头、未成阴、急走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
(2)理解飞入菜花无处寻。
(3)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三、课后拓展练习。
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春景图,向班级墙报投稿。
古诗两首——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二、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
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
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一看书,谁能读准确?
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开火车读,指名读)
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
(1)加笔画、加偏旁组字。
自一首十一古古一居亡一忙因一烟口一知
(2)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一诗对一树一村睡一眠闪一问一间一闻屋一居
醒一醉亲一童外一处岁一多放一散
4.读词语巩固读音。
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
(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
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
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
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
可适当引导:
(1)晓:是天刚亮的时候。“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2)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3)闻:就是听的意思。
(4)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2)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教师: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觉天就亮了,为什么?
学生:春眠不觉晓。
教师:刚一醒,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叫声,声音真好听。
学生:处处闻啼鸟。
教师: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又被风吹落了多少,被雨打落了多少。
学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自由练习背诵。
(4)学做小诗人,到前面朗诵,教师为学生配上音乐。
(5)集体背诵。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春晓村居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找朋友。
诗chu村san
首sh6u醉zui
处shi散cui
2.读一读,说一说。
诗诗人
闻见闻
古古往今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村居》,练习背诵。
2.指导写字。
3.学习积累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教具准备
实物展台,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抽读生字卡,复习生字读音。
2.背诵《春晓》。
3.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已经背下来了,可以背给大家听。
(二)理解古诗。感恬·意境
1.谁告诉大家这首《村居》是谁写的?(唐代诗人:高鼎)
2.这首诗写的是春天里的什么景象呀?(春天里,同学们放学后,一起放风筝的景象)
3.古人管风筝叫什么?(纸鸢)
4.颂读古诗,练习背诵。
(1)自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跟读《春晓》有什么不一样?(停顿不一样,这首诗是在每行的第四个字后面稍作停顿)
(2)同桌互相听读,鼓励学生边读边表演。
(3)上台背诵,展示。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写好哪几个字?读一读。
古声多处知忙
2.学生描字,说一说哪个字最难写?教师具体指导。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写时要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写成一左一右。
处—强调是半包围结构,第三笔捺要拉长包住上面的笔画。
3.其余的字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利用实物展台评说。
古—横要写长稍鼓一些。
声:要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土”。
知:右边的口要写得稍低一些。
忙;强调“心笔顺:
(四)课后延伸
1.以小组为单位,亲手做个风筝放一放。
2.也可以将现成的风筝拿来和大家一起放一放。
3.课外读背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与大家交流。
推荐:徐俯《春游湖》朱熹《春日》
苏轼《春宵》韩愈《晚春》
(五)板书设计
4古诗二首
春晓村居
{六)课堂作业设计
1.练习写好本课生字。
2.填空,再读一读。
(1)()()闻啼鸟。(3)花落()()少。
(2)夜来风雨()。(4)()趁东风放纸鸢。
3《古诗两首》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3《古诗两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千捶万击墨梅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粉骨碎身若等闲
烈火焚烧(坚强不屈)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清香不要只流(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1、古诗两首》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古诗两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板书诗题:春雨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指名读诗句。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到,它就下起来了)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人(潜人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人夜该怎么解释?(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你说得真好!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人/夜,
润物/细/无声。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乃:第一笔横折折折钩的横部宜横向右上取势,第一折和第三折宜斜向左下取势,第二笔撇须顶连横画,撇出时略带弧度。
随:第一笔和第二笔写成的体形宜瘦,偏左定位,第三至第八笔写成的有宜于偏右略高处定位,中间和下部须留写的位置,末笔捺弯曲俯仰有度,不宜平直。
润:左部三点水写法同前,右部首点定位宜高,第二笔竖和第三笔的折部等长,门中的王,三横间距相等,末横较长。
(2)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雨》,熟读背诵。
2、抄写春、时节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春晓
2、解题: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画面上是个什么人?她左手在拉起什么?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指名读四句诗。
(3)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上下结构,上部是,不是,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分句讲读。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想一想: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齐读这两句诗。
(6)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想到什么?(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学生自练。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描红指导。
(1)提示描红生字的注意点。
觉:开头三点,第一、二两点是侧点,第三点是撇点,不可写成党字头,第四、五两笔写成的秃保盖呈下罩势,第六、七两笔写成的体形宜瘦,框内应能包容第八笔撇画的上半,第八、九两笔写成的底部齐平。
晓:左部日宇旁体形宜瘦右部上面的第一笔横画应斜向右上,第二笔斜钩要有弧度,第三笔撇与斜钩相交后补满左下空白,右部下面的,横画宜平,撇和竖弯钩起笔处均顶连横画,而彼此互不相连,行笔舒展,保持底部平稳。
眠:左部目字旁体形宜瘦;右部各横画间距相等,竖提宜直,斜钩应有弧度。竖提的出提部位与斜钩的出钩部位应横向齐平。
(2)学生自练描红觉、晓、眠3个生字。
三、布置作业
1、朗读《春晓》,熟读背诵。;
2、抄写《春晓》《春雨》各两遍。1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晓》。
2、默写春晓、风雨两个词语。
二、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春雨》。
(1)放录音。
(2)教师指着板书引背。
(3)分两个大组,一组读,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4)各人轻声默念背诵。
(5)齐背。
(6)指名背诵。
2、指导背诵《春晓》,方法同上。
三、课堂练习
1、找朋友(连词)。
春(春风)(春雨)(春晓)(春光)(春花)
时(时节)(时间)(时光)(及时)(准时)
2、用下面的词语写句子。
春天---。
春雨---。
3、说话练习。
(1)话题:春天来了
(2)提出要求:根据第25页上的画面,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春天的美丽景象。
(3)各人发挥想象,构思讲说内容。
(4)同桌二人相互说听、补充。
(5)指名几人到班上讲说,教师评议,小结。
1、诗两首
主备
二备
累计(1)课时,共计()课时
学科
语文
课题
1、诗两首—乡愁
教学日期
年月日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2、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过程
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
态度
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
(多媒体出示小诗)“……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
二、简介作者:
(多媒体展示)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老师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畅谈自己离开家离开父母时的感受,触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认识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了解诗人诗作的风格特点。
结合教师的诵读提示,自由朗读本诗
划分节奏和重音
按照老师的要求朗读,把握诗的情感
互读评价
全班齐读
聆听
配乐朗读
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引入课堂教学
联系诗歌的时代背景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激情。这样能使学生更贴近作品、贴近诗人,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感情。
通过节奏和重音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情感内涵
现代诗歌的学习,朗读是走进诗歌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读,读熟、读透。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
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五、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认识本诗中,作者情感的载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理解不同人生阶段乡愁的不同含义
学生思考
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学习象征手法的作用
思考诗中数量词的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
齐唱《我的中国心》
分析诗中不同事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是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构思特点:作者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品味现代诗中形容词、数量词的表达效果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触动学生爱国之情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故乡之思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升华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家国之思
教学反思
相
关
链
接
海大演讲即席赋诗余光中岛城续写《乡愁》
演讲时应海大学子之邀续诗:
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昨天,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中国海洋大学作题为《诗与音乐》的讲座,并朗诵了《乡愁》等十多首诗作以及英文诗歌。在与海大学生对话交流时,他还现场续写了一段“乡愁”: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让在场的1000多名学子领略到了大师的风范。
20分钟写成乡愁
昨天,余光中教授透露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秘密,他当年写出那首著名的《乡愁》,只用了20分钟。看到现场学生发出一阵惊叹,余教授称,写这首诗时,他44岁,离开大陆已经20多年,“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余氏诗作风味各异
《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教授的“招牌菜”,但听了余光中教授朗诵的他的其它诗作就会发现,他的“店”里有许多风味不同的“菜”,有历史的、有古典的,有调侃的,还有环保的,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如《甘地纺纱》,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如《等你,在雨中》,则细腻柔绵。
压轴朗诵的是余光中的《民歌》,他先是自己朗诵,第二遍请大家一起应和,应和的句子是“也听见。”“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当余光中的声音与众人的声音相应和,此时此刻的“民歌”都仿佛是从大家的内心唱出,整个讲坛回荡着诗歌的力量。
人物简介
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52年,余光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等。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涉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称之为“四度空间”,他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是当代诗坛健将兼批评家、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有人称余光中“左手为诗,右手为文”,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人物对话
想写一首《青岛》
昨天,3名幸运的海大学生获得了与余光中教授对话的机会,余光中教授幽默、精彩的回答再次折服现场的听众。
海大学生:您的“乡愁”现在还有吗?
余光中:写《乡愁》时我离开大陆20年,感慨比较多,诗里带点淡淡的哀愁。自1992年至今,我多次回大陆来,而且一年比一年的次数多。今天,我就在“这头”。我去过北京、成都、厦门、大连等很多都市,希望将来也能写一首《青岛》。
海大学生:您写过“小时候”,写过“后来”和“现在”,如果续写“将来”,您会怎么写呢?
余光中:将来,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我去那头,你来这头。
温家宝总理访美曾引用《乡愁》
2003年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纽约,与华侨相聚言及台湾省,他感慨不已: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场合,中国总理引用余光中的著名诗句《乡愁》,拉开了他首次正式访美的帷幕。本已流传甚广的《乡愁》,因为被温家宝总理引用,流传得更广了。
21、古诗两首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1、古诗两首”,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1、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P84-P83
教学目的:1、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3、会朗诵、背诵两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渗透环境教育)
第三步:
1.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2.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
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
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2、这节课我们将去领略另一首古诗的迷人风光。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古诗,在读的同时用铅笔勾出生字,多读几遍。
2、谁愿意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片)
3、独立思考: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些生字最快。
4、全班交流思考的结果。(说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同时重复强调,让生加深印象。)
5、对生字进行扩词训练。
三、学习古诗。
1、对苏轼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1).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教师点拨。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潋滟、空蒙、奇、西子
2、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3、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4、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5、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
1、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
2、交流。
第四步:
1、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渗透环境教育)
2、背诵这首诗。
四、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白(唐)苏轼(宋)
天然美热爱大自然
教学反思:
1学生看着课件理解诗意效果显著。
2全班学生基本上能自觉做笔记。
4古诗两首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
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
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
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
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
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
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
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
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
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
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
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
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3、办手抄报:“诗歌里的春天”。(★选做)
习作一我的建议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我的建议》,了解文中“建议”的材料选择和安排。
2、读懂“习作要点讨论”,领悟关于为某件事情而提出“建议”的一般写法。
3、按“习作要求”,选择一件使自己冬青的事,写一篇日记,要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我的建议》。
1、自己先读读《我的建议》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
A小作者建议你做什么?
B你能接受他的建议吗?为什么?
3、小结。
因为小作者把去的理由写得很充分。是啊,那里的景物虽然很普通,但作者写得很美,写出了别人没有观察到的东西,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对“最米人的池塘”,他没有具体写,这样,同学们不是更想去了吗?
二、宣布本次习作内容:《我的建议》。
春天来了,大家想去春游吗?你认为到哪里去最好?请仿照例文写个建议。
(三)拓展思路,习作指导。
1想清楚你知道的哪个地方最值得人留连往返?
板书:
我的建议
交代地点简洁
2、要以理服人。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尽力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
板书:
主要景点具体文章结尾点题
(四)学生习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交代地点简洁
我的建议主要景点具体
文章结尾点题
习作讲评
一、简介本次习作基本情况。
大部分同学能选取一个地方,抓住关键的景点,有序、仔细地介绍这一景点。并把这一景点介绍清楚,介绍具体,能吸引读者。还能结合课内外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练习中。但也有少部分同学写得较笼统,并不是十分吸引人。
二、典型习作集体点评。
我的建议
陆弘翎
春姑娘又轻轻的来到了人间。在青翠的山间,留下了她的足迹。我建议同学们到诗情画意的山上去走一走,上次在山上看日出的情景,至今都留在我的脑海里。
走上干净的阶梯,好像走进了地球另一边的世界,那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蜿蜒起伏的山路,就像一条随时准备腾空的卧龙,景色秀丽宜人。如果你到了山的顶峰,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焕然一新,松柏向我们点头,鸟儿向我们歌唱,连路边平时不起眼的小草,也欢呼雀跃起来,衬托在小草上的鲜花,也那么透明晶莹,真不知道春姑娘施了什么神奇的咒语,把所有一切平常的事都变的不同寻常。一座座青山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这好像一幅画。
我希望老师和同学采用我的建议,在山上玩一玩,看一看。
总评:你进步了,老师为你高兴!继续加油!
1、用词不当,应将“轻轻的”改成“悄悄地”
2、“,”应改成“。”
3、这句话过渡很自然。
4、“,”应改成“。”
5、想象力丰富,比喻恰当。但“腾空”应用“腾飞”更好。
6、“焕然一新”、“欢呼雀跃”、“透明晶莹”这几个词使文章增色不少
练习1
教学要求:
1、了解拟人的修辞手法,并初步学会运用。
2、熟记八个描写景色的词语。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推荐或自我推荐。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口语交际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概括这段内容是爸爸
和小芳的对话。
(2)出示《秋天》这首诗里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诗
句主要写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说爸爸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感兴趣。
(3)诗句为什么不直接写秋天到了,苹果、葡萄都成熟了,
而要写成苹果娃娃、葡萄娃娃呢?齐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从学过的课文中,你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
请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全班交流。
2、教学第二部分
(1)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来写,让它和人一样有感情,会说话。
这样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让人特别喜欢读。其实,这样的表达
方法我们也会,比如山上的小溪叮叮咚咚地流,我们会说成小溪
在唱歌;荷花在风中摆动,我们会说成荷花在跳舞。书上也有几
个句子,请读读。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把下面几个句子写生动吗?
(3)四人一组交流。
(4)全班交流。
3、教学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图上画了什么?
(2)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太阳、闹钟、小鸟“写得更生
动些?指名交流。
(3)学生试写。
(4)朗读。
第二课时
读读背背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这几个词语。
2、指名读词语,齐读词语。
3、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春深似海:指春色像大海一样深广,形容大地充满了明媚的春光。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高耸着,直指天空。
蔚为壮观:蔚,荟萃、聚集。汇聚成盛大壮丽的景象。
4、同学们都在哪儿见过这样的景色?
5、学生练习朗读的背诵。
6、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植、程、租“这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和关键笔画
的书写要求。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植、程、租“都是
左右结构的字。三个字的右半边中”横“画比较多,并且最后
一笔都是横。
(3)教师范写“植”。提醒学生注意:“横”画在右边别顶住
“竖”画,还要写得稳一点。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
(2)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决定要成立新一届
的班委会,同学们想用什么办法来确定组成人员?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新的一届班委会将由哪些委员组成呢?
(2)你觉得哪些同学最适合担任呢?发表推荐与自我推荐,
指导学生了解推荐与自我推荐的要求。
(3)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15《古诗两首》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15《古诗两首》”,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5《古诗两首》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5.默写。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复习或收集一两首唐代诗人的诗,你们完成了吗?(检查二三人),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着重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讲读第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1.初读指导,理解诗句意思。
(1)解题。板书题目:《泊船瓜洲》
指名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注意生字、新词。)
(3)指名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教师点拨。
2.精读训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读。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个间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体会春风又绿在这里的意思。
③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两个贴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的意境,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味。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讲述每首诗的意思。
2.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讲读第二首古诗《游子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赠送给好朋友汪伦的一首诗。)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②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③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亲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2.欣赏二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二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泊船瓜洲游子吟
一水数重山慈母游子
春风绿密缝恐迟
还报
21古诗两首
课题
21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习古诗《锄禾》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
二、讲读诗句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1.出示古诗图文。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2)看图理解。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1.观察生字,说说你记住生字的方法。
2.师范写“禾、粒、辛、苦”。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1.练习背。
2.指名背。
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学生交流。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
“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指名说。
3.背诵表演古诗。
1.认读生字,观察记忆。
2.生描红、临写。
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内容。
1.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学生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1.理解:
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2.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1.同桌背。
2.齐背。
1.观察生字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
2.生描红、仿写。
板
书
设
计
21.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锄禾日当午,春种一粒粟,
汗滴禾下土。秋收万颗子。
谁知盘中餐,四海无闲田,
粒粒皆辛苦。农夫犹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