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历史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04

高一历史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1)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时间:1949、9、21;地点:北平

(3)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

(4)《共同纲领》的内容:(识记小字部分第一段共6点内容)

(5)职能: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2、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新政权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注意课本本段中新政权的组成人员)

4、历史意义:(见教材P91大字第四段)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颁布:1954一届人大召开

3、内容:四部分(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徽、首都等)

4、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5、性质: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历史意义:(见教材P92大字第三段)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政体

1、正式确立时间: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

2、方式:以根本大法的方式确立

3、性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4、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5、组织形式:分为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6、人大代表产生:人民普选

7、意义:(教材P93大字第四段)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合作基础: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时间:初步建立1949年;正式建立1954年。

3、主要形式:政治协商

4、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

5、职能变化:建国初期,代行全国人大职权,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后,成为参政议政的舞台。

6、指导思想:(1)1956年“八字”方针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各民主党派已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

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历史意义:(见教材P94大字最后一段)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分布存在着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2、确立:(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了更明确的规定。

3、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4、五大省级自治区:(记住名称)

5、历史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精选阅读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2017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1912年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

3.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指出,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使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4.“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思想;“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则生动地表述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彼此信任、真诚合作的关系。

5.“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6.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7.台湾问题不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东西德、韩国和朝鲜问题的产生,则是二战后根据国际协议形成的,属于二战的遗留问题。

8.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9.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创始国之一。

10.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11.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12.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试3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考点33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考点34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考点3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③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进行了会谈
④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⑤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双方达成了"九二共识"。
⑥1995年初,江泽民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第一届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PSE教学模式

课时

1

主备人

审核

预习学案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新政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时间:1954年

内容:

意义: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它颁布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构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__.

人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国防委员会

最高国务会议

各部、委、直属机构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基础: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主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_____________.。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

1、(2008·汕头模拟)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2、(2008·广东高考)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巩固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D、建立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制度

4、解决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秋D、1978年底

7、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和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8、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其中最早建立的

A、宁夏回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课堂探究案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确定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以前的职权是什么?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根据材料二,总结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材料二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1、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4、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5、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国民党的灭亡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C、人民代表大会D、政治协商会议

课后巩固案

1、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其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A、民主改革B、土地改革C、改革开放D、民族区域自治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于()

A、中共八大上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4、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B、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人大常委会的建立

(注意:此题另外一种问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5、下列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C、我国最高立法机关之一D、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的组织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

BDBDBCCB

课堂探究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4、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DDABBCB

ADBCCC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注重启发式教学,可事先拟好专题,自由组合并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发表意见,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盛会,胜利的盛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会议对建立新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新中国的成立;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导言部分: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伴随着开国大典新中国诞生了,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二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新课学习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新中国的诞生(板书)
过渡: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夺取全国胜利
指日可待。中国共产党为筹建新中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1、新国中的筹备工作(板书)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这个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和理论上做了准备。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大会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等。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起到引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板书)
l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决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下午2点55分,毛泽东和一代开国元勋经新华门来到天安门,军乐队奏响了《东方红》乐曲,广场上人群欢声雷动。下午3时整,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毛泽东神情庄重,用力按动了通往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耀眼夺目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冉冉升起。与此同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这54门礼炮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毛泽东用响亮的声音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4.75亿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板书)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②新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思考:
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政权有什么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
权的国家。
过渡:
1949年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几年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共同纲领”已不适应历史任务的需要,形势发展迫切要求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部更为完备的国家根本大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板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过程(板书)
①时机业已成熟
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在这种形势下,在民主与法制建设方面,也开始了新的起步。实行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条件已经具备,制定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时机业已成熟。
②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在全国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进行讨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1954年9月20日,与会代表1197人全票通过宪法草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板书)
(1)主要内容
它的内容包括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
徽、首都等5部分,计4章,106条。
①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
拓展: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政体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中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中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②规定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宪法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并规定了
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步骤和方针。
④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职能、公民享有的广泛的民主自由的权利以及应尽
的义务、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2)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
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史称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
(3)意义
它的制定和颁布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记录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也记录了建国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上的伟大成就。它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道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各项政治制度都做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它是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的纲领,也是中国人民必须遵守的根本大法,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
思考: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第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法。它是国家的总章程和根本大法,是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各社会团体和组织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它的颁行,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3、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板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发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民主党派也成为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为力量共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板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因素(板书)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境内各民族逐步汇合成了中华民族。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三是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很不平衡。
四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板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在总结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又以法律形式把这种制度确定下来。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和基本制度。到1965年全国先后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
拓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图表
基本内容省级自治区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时间地区
1945内蒙古自治区
195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8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宁夏回族自治区
1965西藏自治区
4、意义(板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能发挥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积极性,又保证了中央必要的集中和祖国的统一。它把民族因素同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同经济因素恰当地结合了起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有利于保障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小结: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建国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

[课后反思]
本课主要讲了三大制度,学生应该说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中,很好地向学生强调了民主与法制。唯一感觉不足的是教学设计缺少了探究合作的课题,讲课方式较为老套,应该注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