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历史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经济生活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3

高一历史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历史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一历史知识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①背景:新中国建国初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全面崩溃

1)原因:A、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B、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C、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

2)表现: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②结果和意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一五计划”(1953—1957年)

①背景:A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B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门类残缺不全。

为什么一五计划中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

提示:

A、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B、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C、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D、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②目的: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③内容:两大基本任务——“一化三改”

“一化”,即发展生产力;“三改”,即变革生产关系。

④特点: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

3、第一大任务:工业化建设

①方针: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加强国防的需要,加快工业化速度的需要。

②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③一五计划地理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主要工业建设项目基本上都分布在东北地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首先,东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工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铁路交通十分发达;其次,从历史上看,已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础。此外,由于当时这些项目要由苏联援助建设,东北地区离苏联距离较近,比较方便。

④意义:“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wWw.JAb88.COm

4、第二大任务:社会主义改造。

①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延伸阅读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一五”计划建设、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理解:(1)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2)社会主要矛盾(3)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3、运用:(1)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资料搜集与展示
2、问题探究
3、史料(数据)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的道路;
②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意义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和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时间1958年
②内容
A、主要矛盾
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八字方针(1961年)
①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②意义
A、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B、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
a.时间:1958年
b.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①“大跃进”
A、内容:
a、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b、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B、影响:
a、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大炼钢铁)
b、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A、内容
a、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b、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B、影响
a、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后果:
A、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B、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原因:“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
3.调整
(1)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2)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经济局面的?
经济状况: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和多年战争破坏。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什么?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探究一:阅读课文及下列图片思考一五计划相关问题: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1)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是什么?
1949-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为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2)图一、图二反映当时一五计划哪方面内容?产生什么影响?
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3)图三、图四反映一五计划哪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内容: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影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

探究二: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分析当时的主要矛盾:
(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确定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探究三: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奋战。全国城镇到处建起小高炉,炉火日夜不熄。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哪一场运动?这场运动反映了人民什么愿望?
反映:大跃进运动
愿望: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落后面貌。

(2)从材料中归纳当时这场运动所犯的错误。
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同一时期在农村还进行什么运动?有何失误?
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失误:过度公有化,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4)两次运动的教训是什么?
1、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实事求是;
2、经济建设中要遵循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5)两次运动发展结果如何?中共中央如何应对局面?
结果: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困难。
应对: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探究四:文革爆发后在1971年和1973年分别出现经济复苏和回升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1973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


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原因有(C)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
③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④物资奇缺,物价飞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新中国开始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是(A)
A.国民经济的恢复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定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精神的是(A)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4.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D)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相合作
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5.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A)
A.反映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实际
B.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C.强调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D.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6.下列反映出“大跃进”本质特征的历史现象是(B)
A.全行业公私合营B.谷子亩产过万斤C.三大改造D.抓革命,促生产
7.“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5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迅速回升状态,其主要原因是(C)
A.“文化大革命”的客观作用B.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D.人民群众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自主学习
1.“一五’’计划明确我国的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有步骤地对、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重工业建设成就尤其突出,主要集中于地区,代表企业有鞍钢三大工厂、和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3.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失误,突出表现在、、。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从1953年开始,我国为适应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政府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政府是如何进行三大改造的?有何意义?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努力,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许多重要的工业产品人均拥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工业化建设
(1)概况: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近六百个重要项目。
(2)结果: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三大改造
(1)概况:从1953年开始,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下列对三大改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B.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结束
C.使中国基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使生产技术得以改进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l
A.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B.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
C.废除旧的剥削制度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知识点二:探索与失误
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探索中的失误。我国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何经验教训?
1.中共八大
(1)召开:1956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①正确地分析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八大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确定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概况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八大二次会议以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③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2)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3.中共中央的调整
(1)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逗,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2)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
说明“左”倾错误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主观唯心主义。它指的是在思想、经济、政治、组织的现实表现上,似乎与“革命”相似,实际是要超越这一阶段,把将来才能办的事情而现在办的一种错误。它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大敌人,曾在历史上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中共八太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007山东泰安)“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知识点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年,一场空前的政治经济浩劫降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给经济建设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67、1968年,“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陷入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周恩来与邓小平的整顿
(1)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2)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刚刚稳定的形势又陷入混乱。
1967—1968年,“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表现是()
①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②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下列推论盛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小前提:17年来,资本主义正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
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这个推论()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正确,大前提与结论错误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
巩固测试
1.1953年,中共提出的“一五"计划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完成这两大任务()
A.同时进行B.先工业化,后改造
C.同时完成D.先改造,后工业化
2.中国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A.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实行公私合营
C.建立人民公社D.暴力剥夺私有财产
3.过渡时期是指()
A.从祖国大陆统一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从祖国大陆统一到三大运动胜利
C.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新中国成立到国家财政经济根本好转
4.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中共八大召开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5.中共八大提出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A.实现国内主要矛盾的转变B.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全面调整国民经济D.实现三大改造的完成
6.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下列对该路线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在经济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提出
B.反映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
C.是发动“大跃进”运动的理论依据
D.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7.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在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把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9.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的本意是()
A.指出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特色B.强调了中国轻工业发展的优势
C.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必要D.人民民主政权能否巩固
10.旧中国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为改变落后状况,新中国决定进行()
A.三大改造B.工业化建设C.大跃进D.改革开放
11.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变D.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下列各项中,属于主观愿望超越了客观经济条件的是()
A.农村土地改革运动B.过渡时期总路线
C.和平赎买政策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可能高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办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发展的正常比例……要随时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材料二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组织起生产钢铁的大军,学校、工厂、机关、农村、军队……几千万人在钢铁生产战线上旧夜苦战。全国城镇到处建小高炉,炉火日夜不息。为了提供炼钢原料,许多人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一《中国现代史参考资料选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2)概括材料一中中共“八大”的主要经济主张。

(3)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活动对刚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建设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试就探索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经济建设活动的开展,谈谈你的认识。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案例(第三单元)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案例(第三单元),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区全面展开,面对新课改,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相一致,教学焕发出艺术的活力,教学模式发生根本的转变,以适应这场划时代的教育变革呢?我为此进行了多次尝试,受益匪浅,我的课堂教学也取得了较好地效果。尤其是有一节课的教学对我的触动是深刻的。

那是在讲《历史》必修II第三单元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开始时,也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前,我首先指导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将准备的六个问题给学生,供四个小组去选择和研究。并指导各小组选出正、副小组长,负责自己小组所选择的研究问题,进行调查,收集,记录。好让学生在课中进行讨论、汇报和发言。我也为此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很多的材料,并制作了课件,可以说是成竹在胸,可是,当我在准备上课的时候,有一位小组长她悄悄地告诉该我说,她们小组特别请来了她的爷爷,想让她的爷爷现场给同学们讲述一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她爷爷也答应她,表示很愿意向同学们讲述这段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历史,现在就看我答不答应了。我当时听了有些为难。因为,如果答应她的要求,那么按照以前的--,我的教学任务肯定是完不成了,可转念又一想,这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现场教育呢?对同学来说这可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答应了她的请求,把她的爷爷请进了课堂,让他为同学们讲述了那段令人难以忘怀又难以理解的时代,老人娓娓动听的讲述把同学们仿佛又带进了哪个热情似火而又荒唐的年代。在老人刚讲述完后,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课堂上的提问竟然好像变成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同学们所有的问题一下子不是针对我而是针对老人提了出来,老人都一一的耐心解答。下面是一些同学提出的部分问题:

“老爷爷,你能说说你们那时为什么会有那种荒唐的举动,难道你们意识不到那就是错的吗?”

“你把你家的锁、铁锅等拿来炼钢,炼出来的钢能用吗?你们为什么不想想呢?”

“那时你们吃不饱,可为什么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呢?这不是自欺欺人,这不是很傻吗?”

“你们也不好好的想一想,一亩地它能产出一万斤粮食吗?如果是我决不会那样做的!”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错的,可关键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的!”(同学们哄堂大笑,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反驳这个同学的观点。)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不错的,但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和我国目前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适应,严重的脱离了我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便是你当时在的话也是无能为力的,有可能和爷爷们是一样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那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你不可能脱离时代的,现在关键是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吸取教训的问题。”此时,我看已经到了火候,就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谈谈我们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由于同学们早有准备,因此,他们的辩论激烈,此时此刻,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沉浸在了热烈的探讨情景之中,即便是我也不忍打断。就这样,下课的铃声在同学们的激烈辩论中响了起来,可同学们仍然沉浸在课堂的气氛之中,争论不休。看到这种情景我就趁势给他们布置了课后作业,让他们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内容就是谈谈自己对建国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究竟该如何看待,题目自拟。同学们很爽快的答应了我的任务,并且还保证一定会做的更好的,这又是一个我没想到。

课后,我心中一直七上八下有些不太踏实,因为按照--,我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并没完成,我担心同学们对这节课掌握不了,那样我是不是太对不起孩子们了,可事实却完全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同学们的课后作业不仅完成的很好,而且还谈了自己对学习历史的很多看法,其中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老师!谢谢你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以后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学习好历史的!”一堂课竟然让学生有这样强烈的反应,这是我所始料未及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

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必修2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案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点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完成:_____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3)作用:为国家开展________________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________,重工业无从发展。
(2)任务:优先发展_______,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________、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________。
3.三大改造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________进行改造。
(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_______;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________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考点2 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①内容:正确分析了国内________: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________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意义: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2)“八字方针”:①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②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______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①内容:________,力争上游,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②评价:全国掀起“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农业。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_______。
(3)影响:为背景及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_______,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考点3 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________”,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
2.表现
(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2)工人、干部停产“______”。
3.调整
(1)______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2)______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

1.关于“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是其基本内容之一②迅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其基本的任务之一③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④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
2.下列两幅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社会现象的图片,其共同主题是()

陕西省关中产棉区
妇女互助组在摘棉花庆祝公私合营
A.联产承包激发生产积极性B.人民庆祝实施股份制
C.三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D.城乡居民掀起“大跃进
3.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4.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一五”计划完成②“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③中共八大召开④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提出
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④②①③D.③①④②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呢?
2.国家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为什么这么做?一五计划的完成有着怎样的影响?
3.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改造,这种改造的实质是什么?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刚刚使农民获得渴望已久的土地,现在又对农民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你认为农民会支持吗?最终改造的成果怎样?有着怎样的影响?
二、探索与失误
1.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对新形势下国内主要矛盾作了分析,主要有哪些矛盾?矛盾的实质是什么?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
2.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3.在总路线的指导下,全国上下迅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结果如何?党中央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失误呢?是怎样纠正的?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得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损失惨重。那么“文化大革命”究竟是怎样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的呢?在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为何有所回升?

1.右图是一幅于1958年所绘画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壁画体现了()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
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工业基础落后②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主③我国将大量进口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④我国的轻工业和农业发达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4.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D.②④
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A.延安大生产运动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
1960年21.8%26.1%52.1%
增长率-22.8%47%223%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参考答案:

1.D2.C3.D4.D

1.C2.A3.D4.D5.C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