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浅谈小学语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0

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浅谈小学语文。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浅谈小学语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浅谈小学语文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小编推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实验目标:

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学会用重点突破的方法为课文分段。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学生交流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樟树的特点。

2、通过对樟树品质的了解,联系宋庆龄的生平,说说宋庆龄喜欢它们的原因,试着探究樟树的象征意义。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C、指名说说,大家参与评点,相互补充。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师:刚才咱们说到了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大多第一次来到南京,作为南京的小主人,请给老师们推荐一个风景名胜。

生:有紫金山。

生:历史悠久的夫子庙。

师:老师们一定要去尝尝。

生:风景如画的中山陵。

生:奥体中心,我给你作导游。

师:相约2014了。一般来南京都会去中山陵,纪念哪位伟人?是谁在默默支持他?

播放课件,宋庆龄

师: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与宋庆龄奶奶有关的课文。

师:看,这就是她曾经居住的地方,我们称它为板书课题。谁来读?

生读。

师:好,字音很准确。一起来读,年龄,芳龄,工龄,树龄等6个词。

在宋庆龄故居里有两棵樟树,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22课,再读课题。拿好课文纸,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标上序号。

师:同学们读得挺认真,会读文中词语了吗?

粗壮,稠密,保持,搬家,崇敬,瞻仰,纪念樟树,蓬蓬勃勃,繁衍后代,枝枯叶落,四季常青,

生读。

师:字正腔圆。

师:真好,一齐来读。

带有生字的句子,会读吗?

生读: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房子小了

师:真了不起,能把句子读得这样通顺。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不肯搬新家?

生:舍不得树。

师:学贵有疑,我也想明白,为什么舍不得呢?

先把问号留在这,再读这句。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给稠密发亮

生:茂密

师:准确

生:枝繁叶茂

师:也可以

生读:它们还要

师:繁,很有趣,繁是手的变形,像一个女子用自己的手整理自己头上的饰品,繁表示多。繁衍后代就是

(越来越多)

师:理解非常准确,学到一个方法,可借助字形来理解意思。

笔画多,要注意参插,跟老师一起来写,注意第四笔是横折。要写准确。

生读: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师:长句子能读通,不错,其中有不理解的词吗?

生:瞻仰。

师板书。

生:崇敬。

师板书。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号一起来读课文13自然段。

生自由读。

生个别读。各读一个小节。

师:不着急,看准了再读。

师:注意枝枯叶落

生读。

师:这一回,你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非常好。板书:蓬蓬勃勃

生:我看到了四季常青的樟树。

师:很有生命活力。

生:看到了枝繁叶茂的樟树。

生:散发清香的樟树。

师:有香气,而且?

生:香气永久保持。

师:是的,香气永久保存。

师:是的,作者怎样写出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的?看蓬勃这个词,指的是像小草一样有生命的活力。蓬蓬勃勃指?

生:更加有生命力。

师:生命力显得特别

生:感受到生命力很顽强。

师:叠用起来使语气更进一层,是怎样生命力旺盛的樟树呢?默读第4小节,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生默读思考。

师:从哪感受到樟树旺盛的生命力?

生:(听不到)

师:重点说一个句子。

生:(听不到),

师:从稠密中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词也值得我们细细体会。从亮体会到?

生:树叶多,密。

生:树叶绿。(怎样)

生: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好看。

师:说得多好,这是生命的光泽,聚集着生命的力量。谁来读。

生读,再一生读,齐读。

师:这是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啊,还从哪体会到?

生:从粗看出长得壮,高。体会到生命的顽强。

师:体会得不错,这个句子还可这样写:樟树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生:是第二句,不高,体现它粗壮,感受它更茂盛了。

师:印象中,不高的树都长得细小,可樟树它?不高,枝干却粗壮。有了这样的对比,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更清楚了。语文课上,不仅要读懂词语的意思,还得细细体会词语的精妙。你能读出来吗?

生齐读。

男生读,女生读。

师:这是粗壮的樟树,还有谁来?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

读准了。

生:从无论这个词看出它无论在什么恶劣的环境里都具有生命力。

师: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出示: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音乐)

生:风吹,雨打

生:烈日炎火,冰天雪地

生:刮风,下雨

师: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瞧,一个无论总是展现了蓬蓬勃勃的樟树。你能用无论总是来说句话吗?

生:小芳的成绩无论语文还是数学,总是门门第一。

师:句子顺序要换一下。

生:小芳无论是哪一门功课,她的成绩总是第一。

师:后面的门门重复了,不用说了。

生:天气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风雪交加,爸爸清晨还是按时送我上学。

师:可把天气去掉。看来学会这组关联词了。这就是那两株蓬蓬勃勃的樟树。一起读:樟树不高,但它的

生读。

师:能试着背下来吧。

(配乐)

师:好些同学自信地举手了。

出示上面段落的填空,生试背。

师:调整情绪,读出点味道就更好了。

有味道的何止樟树,更有那面对强敌,拒绝撤离,面对强敌,她自请入狱的宋庆龄奶奶。很多参观过宋庆龄故居的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如其树,树如其人(板书)人们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话?为什么要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宋庆龄的故居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这两棵樟树,走近这伟大的女性。这节课上到这里。

最后得分:92.23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读了王校长的帖子,感觉是说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知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进而认识到作者写樟树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赞扬樟树所喻示的人,它是这个伟大人物的象征与化身.

那么由此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初读、字词都要放到课外预习,学生的预习要达到较高的要求,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完成对课文的精读,较好地品味到樟树的品格。如果是这样的话,只就课文读课文,第一课时是应该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只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的目的了,我这一课上下来就是说明,第一课时可以直接讲完全课,品味到樟树的特点。这一直是我以前上课的风格,从不上第一课时,一上课就直达目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但现在,自从决定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以后,我一直注意上好第一课时,发现第一课时是很必要的,这样会让绝大部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很少会再出现,这一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还有孩子不会读课文的现象。同时,这一段时间实验下来,感觉第一课时让孩子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以前要好些,大部分孩子能了解老师讲到哪里,跟上节奏,还有不少孩子已经学会了前后文联系来理解相应的内容或解决相关的问题。我想这应该是第一课时中孩子们熟读课文的功劳。(当然我的这一节课引导学生读得不够,不能起到研讨的作用。)现在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第一课时就讲完课文,对于好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一大批中下的学生来说,那就简直不知所云。

对于第二课时出示宋庆龄的生平资料,还是第一课时出示,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最后决定第一课时出示她较为简明的生平,旨在在学生心中树起宋庆龄的高大形象,课后再让孩子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这样再上第二课时。不过今天我上了第二课时,孩子们没有找到宋的故事。好在由于上一节课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宋庆龄的形象,这节课中,孩子们还是较为顺利地品味到了樟树中的人物形象,于是借机讲了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再次激发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己去收集她的故事。

于是就想到了如何向课外延伸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让这一课给学生印象更深些,引发学生对宋庆龄更深层次的感情,那可以举办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会,或相关介绍:“我了解的宋庆龄”座谈会,等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许他们会更有兴趣,不过还是不敢抱太大希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品质。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词析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学情预测:

这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运用了借物抒情,以树喻人的写法,借赞美樟树的可贵之处来赞美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以当前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第一课时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借助语言文字,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笔下的两棵樟树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拒虫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但对樟树的象征意义以及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高贵品质却很难理解到位。因此,树和人融合一体,不可分割的的联系,需要老师适时点拨、启发、引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渲染,切题导入。

1.课件出示宋庆龄故居的图片,播放舒缓的音乐。

2.今天老师先带大家到宋庆龄的故居去看一看。点击

讲解: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3.谁来念念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4.这究竟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如此不舍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走近两棵树。

(一)品读樟树外形之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两棵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7页,放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找出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蓬蓬勃勃)(板书:樟树)

找到了吗?谁来说说。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2.那么课文哪些地方具体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相关词语句子。

出示课件:孩子们,看,樟树的枝干粗壮,足有碗口这么粗。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仿佛(撑开了两把绿色的大伞)。(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谁来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命力旺盛、充满生机)谁再来念念,念出樟树的这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还找出了哪些词句?看,这就是稠密的树叶。稠密什么意思?多而密。

樟树叶多得怎么呢?密得怎么样呢?瞧,这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这树叶真密呀,谁来说说,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他们不仅多而密,而且绿得发亮。绿的怎么样,亮的怎么样?谁来用这样的句式来形容这些树叶。这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这树叶真亮呀,亮得像抹了一层油。谁再来念念这充满生机的稠密的树叶。

3.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啊,他们还会在怎样的环境与条件下显示自己的蓬蓬勃勃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同桌先交流交流。师:引读,是呀: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谁来用朗读来赞美这两棵樟树的蓬蓬勃勃:深情诵读第四自然段。

4.难怪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让我们饱含激情,把热爱和赞美送给这两棵樟树!请同学们拿起课本,齐读第四自然段。(配乐一起读。)

5.这么美的文章当然要背了,自己先试试!出示填空背诵。

谁来试试!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背熟了。

(二)品读樟树品质之美

1.孩子们,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樟树,它是那么蓬蓬勃勃,招人喜欢。那么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难道仅仅因为它们长得蓬蓬勃勃吗?还有哪些其他的原因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描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描写樟树的句子。

(1)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到文中找出这句话。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板书:香气。

说到香气,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女士喜欢用香水,一般的香水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吗?他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挥发。而樟树的这种香气呢?能永久保持。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读读相关的语句。(出示)

这就是永久保持。谁再把这句话来读一读。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个月,虫类就怕它一个月。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怕它一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2)别的树木有这种香气吗?容易招虫。比如说(指名说):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课文明明是写樟树香,能驱虫,为什么要写别的树木容易招虫呢?通过对比反衬出樟树的高贵品质。

这也是宋庆龄喜欢她的第二大原因。

(3)樟树有了这种香气,就有了什么样的功能?(防虫)板书:拒虫。是这样的,樟树的这种香气,人类闻了觉得心旷神怡,可是害虫闻了,就躲得远远的,否则就会被杀死,这就是樟树的香气独特之处.。刘老师从长辈那儿了解到:老百姓中有些老户人家会有用樟木做成的樟木箱,存放衣物,虫子就不敢来蠹(破坏)箱子里的衣物了,从而保护物品。板书养物。

樟树具有这么可贵的品质,谁来赞美这两棵樟树。你来!你也想试试!

同学们都跃跃欲试,那大家一起来吧!男生读其他树的句子,女生读描写樟树的句子。

此时,你觉得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这是两棵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树。

2.小结:这两棵樟树不仅一年四季蓬蓬勃勃,充满生机,而且具有用一种具拒虫的香气,难怪宋庆龄不肯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

三、拓展阅读,走进宋庆龄

过渡: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一同度过了春夏秋冬,一同走过了风风雨雨。

1.谁来读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出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2.读了这句话,刘老师有个疑问?宋庆龄故居前有欧式的建筑,有美丽的花坛,有如茵的草地,为什么人们偏偏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人们永久纪念什么呢?闪显

出示:宋庆龄樟树图片

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对宋庆龄有哪些了解?出示。

3.请大家看,读懂这样一段文字,你们就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

孩子们,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樟树就是宋庆龄,虫子就是国民党、反动派)掌声就是对你的肯定,国民党就是虫子,(害人的虫子)宋庆龄就是樟树。樟树把虫子拒之门外,宋庆龄用一身正气与敌人不屈不挠地斗争,把蒋介石、汪精卫等敌人拒之门外,(板书:敌),绝不与他们同流合污,这就是宋庆龄的樟树品格。

4.同学们再看资料二,读完这段文字,我们再来说说宋庆龄的樟树品格。师解说

樟树把虫子拒之门外,保养樟木箱里的物品。

大家想想,宋庆龄把敌人挡出去,保护的是什么?(她像樟树一样,把国民党拒之门外,又保护了自己的人民。她的具体贡献就是对妇女、儿童尽最大能力的保护,让他们健康地发展,这就是宋庆龄做的(板书养民)现在知道人们就是把樟树当做宋庆龄。

5.在外国人眼中,宋庆龄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出示)现在让我们也怀着崇敬和怀念的心情一起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到这儿,刘老师想问问你们:这篇课文表面是在写樟树蓬勃旺盛,用香气拒虫养物,实际是赞美宋庆龄用自己的一身正气把敌人拒之门外,保护人民,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连线)樟树是宋庆龄的象征,人们与樟树留影,就是与宋庆龄留影,为的是纪念宋庆龄这位伟大的女性。

五、拓展借物喻人的诗歌。

像这种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比如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谁来读?一起念。她指谁?她在毛主席的诗词里表面指梅花,实际上是指宋庆龄、蔡元培、瞿秋白等革命者.革命者就是这样不怕困难,再读.

再看:青松大雪压,写的是青松,青松代表的是所有的革命者,我们给他一个代名词:宋庆龄一样的革命者。

孩子们,这些梅花、松树、竹子,是作者笔下要借的物,表明的是作者的一种志向。

课后推荐大家读读:陈毅的《秋菊》,明代大英雄于谦的《石灰吟》

课前,刘老师读了这篇课文后,也仿照毛泽东的《卜算子》写了一首词.齐读.

孩子们,拿起课本一起配乐诵读第22课课文,赞美这两棵蓬勃旺盛的樟树,赞美20世纪的伟大女性宋庆龄。这两

让我们记住宋庆龄故居的棵樟树,记住宋庆龄这位一身正气、坚强不屈、不畏强暴的伟大的女性,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有感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有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有感

、上课时的感觉

因为很少带时间上课,全都凭感觉,平时上公开课时总是让别人提醒,今天想靠自己,于是边上课就边看时间,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直在想:天,今天的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于是赶紧加快步伐,能省的全省.。

可是当我布置好孩子们写字时,突然想起是两点五十下课,当时第一感受就是,糟糕:我怎么把时间搞错了!于是懊恼:在学生用词串概括全文时,我可以多请几个说的,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时,我会反复引导孩子们把第五节中的几个长句读通读顺.赶紧又想:我该怎么补救?可左思又想,也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最后只得总结全文来补救,不过在梦轩和彭校长看来这显然是个败笔,是画蛇添足。

课后谈到这事,彭校长说:“老教师了,还犯这样的错误?”心中一紧,是啊,老教师了连课的时间都把握不好,怎么可以?于是想想,好象也不是这样的,应该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加上很少上课看时间的,也从来都搞不清,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只听学校铃声.今天一看,就闹出这样的大问题来了。以后得记着每一节课的上下课时间,这样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二、备课时的想法

课的结构,在备课时已经易稿几次,每一次都在想怎样把宋庆龄的介绍放进去。是放在第一课时好,还是第二课时好?还是一半放在第一课时,一半放在第二课时?放在第一课时,是放在前面前好,还是放在后面好?第一稿是放在后面的,后来放到了前面,后来又翻了翻,最后决定还是放在前面。

刚才在回家的路上想,我刚才的课上放在前面,达到了要达到的要求,即引起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这一点可以从孩子们再读课题可以感受到。可是这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等孩子们读通课文后,那种感觉又没有了,显然又没有达到我要的效果。于是就想大应该还放到后面,在孩子们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以及外国友人对她的赞誉,引发学生对她的崇敬之情后,立刻回到课文,回到课题,回到孩子们提的问题上来,留下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也许会好些。

三、读了两位的评课引起的思考

梦轩说检查预习,我没有着重考虑,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课上会有所体现的。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了解宋庆龄;读通读顺课文。第一项我在让学生看宋庆龄图片前时,已经检查过,觉得孩子们只能达到这个高度,要再具体,他们能做的就是拿出他们抄的读了,这是我反对的。第二项我让学生开火车读就是对课前的朗读做了个检查,那一组中好、中、差全有,最难读的第五节是一个中下学生读的,觉得他读得那样,应该还好了。本来是想让学生通过评价,示范读的过程中,再指导读顺一点的,刚才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好打住。至于怎么检查,在什么时候检查,我不能苟同梦轩的看法。

“这样设计:先板书“宋庆龄”,检查一下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教师出示简介资料,指名读;然后出示“故居”,理解“故居”“宋庆龄故居”,再完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质疑,概括板书学生所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默读、指名分段朗读、评读……然后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樟树的特点的?”“为什么要写樟树?”等重点、难点问题留到第二课时去解决。”

彭校长提到的这种设计,觉得很好。可以试试,不过好像也存在我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会在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中慢慢淡去。

我觉得文中的用词是很准确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握呢?“不高”“枝干粗壮”等词语不正是宋庆龄高尚人格的写照吗?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词语来感受。

这些是要放在第二课时中引导学生好好品味的,第一课时的目的,就是找出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把词串连成一段话,或一句话,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主要内容,当时我想说一说的,可是,想到时间不够,就省了。

一个’伟大’太概括,不如’勇敢’’高雅’实在。我也知道啊,可是孩子们没有说到啊,难道我要拼命地拉他们吗?我只能板书他们能说到的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我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上面所述的三个教学目标,并采用“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方法,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默读,作为中年段阅读的一项基本技能,是需要经常而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的。默读是学生钻研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的主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有的可能说:樟树长得蓬蓬勃勃,而宋家三姐妹的外表也是非常出众的,因此从外形看,宋庆龄和樟树一样长得挺拔秀丽。有的可能说:樟树四季长青,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宋庆龄曾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孙中山去世后,她仍然积极参加抗战,说明她是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有的可能说:樟树的香气,令虫子害怕,而宋庆龄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有的可能说:樟树身上的拒虫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就像宋庆龄一样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是永远不会改变的。还有的可能说:宋庆龄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她虽然去逝了,但一看到樟树就会想到宋庆龄,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练习评测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练习评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看拼音写词语。

cūzhungchumbǎoch sjchngqīngpngpngbb()()()()()

chngjngzhānyǎngjninfnyǎnhudizhīkūylu

()()()()()

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并选择一组关联词语造句。

1.()樟树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2.()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怕它一天。

3.()是夏天还是冬天,樟树()那么蓬蓬勃勃。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宋庆龄小时侯的故事宋庆龄小时侯,一天,全家要到伯伯家做客,走到大门时,宋庆龄突然停下脚步。怎么了,孩子?爸爸奇怪地问。我不能去了。我已经答应过小珍,今天上午教她叠花篮。宋庆龄答道。小珍是宋庆龄的同学。哦,是这样。父亲松了口气。以后再教她吧,今天下午,或者明天,不都可以吗?不行不行,我跟她约好的。宋庆龄忙说。不要紧,明天再向她解释一下,要不,道个歉也可以嘛。爸爸继续劝说着。不,你说过,做人要守信用。要是我忘记了约会,明天向她道歉是可以的。可是,我并没有忘记呀,我不能言而无信。宋庆龄坚定地说。宋庆龄送家里人出门后,一个人回到房间里,耐心地等候起来。她一会儿拿起一本书看;一会儿又坐到琴凳上弹钢琴,平时很熟的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可是,直到全家人吃过午饭回来,小珍也没有来。妈妈心疼地说:我的女儿一个人在家,该多没意思啊!宋庆龄仰起脸回答道:一个人在家,是很寂寞。可是,我还是觉得很快活,因为,我心中坦然。宋庆龄信守诺言,宁可不去伯伯家看鸽子,也要等候小珍,而且空等一天也心中坦然,这是守信用的表现。少年宋庆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简要地写一写。 聪明屋相传古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想一想表达了什么意思?其中的好字分别怎么读?

情蕴意 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情蕴意 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情蕴意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情蕴意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一点,在喜爱樟树及其主人宋庆龄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樟树和主人的相同之处,同时达到情趣和理趣的双重飞跃。我就第二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做粗浅赏析:

一、学习课文1-3小节,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自由默读课文1-3小节,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赏析:让学生沉下心来自由默读,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以大问题导路,让学生整体感知1-3小节的内容。)

生:我读出了宋庆龄很喜欢她故居的两棵樟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周恩来同志让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具体哪个词?

生:舍不得。

师:从舍不得我们仅仅看出的是宋庆龄喜欢樟树吗?能换一个词,能够更贴切?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喜爱、疼爱、珍爱,比较得出珍爱最好。

教师板书:主人珍爱樟树

师:既然是珍爱,宋庆龄说的这句话应该怎样把它读好,什么语气,读出珍爱来,读出舍不得来。

学生纷纷尝试语气、面部表情都十分真实。

(赏析:要让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大段的语言文字中首先就找到重要的,自己需要的,学生由搬家这件事找到宋庆龄说的一句话,再由一句话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

学生由喜欢---喜爱---疼爱---珍爱一步一步地走近和深入,要明白有的时候看到文字时顿时想起来的并不是最贴切的,要沿着顿时想到的再深入下去,那样的理解才是最透彻的,体会的感情也才是最深刻的,这样才能离文本更近,离作者更近。)

二、学习文章第四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自由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想一想第四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师:仅仅是外形吗?哪句话写外形?

生:第一句、第二句。

师:那第三句话呢?能不能把第三句话也概括进去?

经过交流,生得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赏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概括能力太差,我认为,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概括方法,学生拿到一段文字不知从哪里入手来概括它,在学生概括错了或不完整的时候,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再去研读课文,经过一系列重新的审慎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也学到了概括的方法。)

师: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总的来说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蓬勃

教师板书:樟树蓬勃

…………

三、学习文章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高贵之处:

…………

四、读补充小故事,感悟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同之处:

教师出示备课时查找到的关于宋庆龄和敌人斗争的简短小故事,学生默读,读后思考:故事中的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赏析: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挖掘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光单纯从书中有限的抽象的语言文字材料来感悟很难,教师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字材料,在具体的情节环境中,人物性格特色跃然纸上,再去谈联系,感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也简单多了。)

生:我发现宋庆龄和樟树是一样的,樟树能够让虫子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可以让敌人惧怕。

…………

师:这就是“树如其人”。

教师板书:树如其人

…………

(赏析:一句“树如其人”,又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思考。)

…………

课堂写话:宋庆龄同志的美好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粗壮的枝干一样…………定会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

(赏析:这里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描写樟树外形和生长特点的作用也不单是单纯地介绍樟树,和人联系起来,樟树的一切都有了生命。)

附加: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主人珍爱樟树樟树蓬勃、高贵

树如其人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以变序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例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以变序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例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怎样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变序法就是提高教学效率,长文短教的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变序法可以改变课文的顺序进行阅读教学,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寻找认识课文的最佳点,为学生构筑理解课文的最佳思维流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采用变序法,有利于对学生注意力的最佳调控。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如果能抓住课堂的前20分钟,解决课文的重难点,效果最好。因此,一上课,就直奔重点段,充分利用学生短暂的注意力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就改变了那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即不顾课文特点,千篇一律,从头到尾的信息传递方式。采用变序法,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好学、好动的心理,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探索、积极思维的最佳心理状态,实行对学生心理因素的最佳调控。

下面就以《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心得。《狼牙山五壮士》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强不屈,勇于牺牲的精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可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进而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

新课伊始,鼓励学生自己读题、审题、围绕课题质疑。

1、《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是否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2、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3、五壮士壮在哪里呢?接着,让学生独立初步走入文本,把握课文整体内容,同时画出不懂的地方。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急于读课文,去寻求答案。

二、巧用变式,激发探究热情

学生通过初读,前面两个问题在小组学习中通过互动可以迎刃而解了,而第三个问题正是可以辐射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经过讨论、梳理,学生一致认为可把课文哪些地方对五壮士的具体描写体现了他们的英雄壮举?作为自主探究的新问题来带动全篇的学习。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记叙的,以往的教学程式是逐段讲解学习,而这一问题的提出,打破以往顺序教学结构,改用变式结构,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倡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课堂生成,提高学习效率。

事实证明,学生在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后,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并没有按照文本流程,而是紧扣一个壮字,通过分析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出他们坚强不屈、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

三、紧扣词句,调动生活积累

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口齐开、七嘴八舌的局面固然是我们老师追求的境界,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老师导的作用,关键时刻我们还是要当好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当学生找出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一句最能体现五壮士的壮举时,学生此时只是一个初步的认知,要想把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深切痛恨之情调动起来,我作了一下临时的启发和调动,没想到收到意外的惊喜。下面摘录当时课堂实录: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不知道什么叫雹子?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雹子吗?

生:有的说见过,有的说没见过。

师:那见过下雹子的同学说说你遇到下雹子的感受?

生:雹子下得又大又密,打在身上很疼。

师:你们再读读这个比喻句,看看能体会出点什么?

生:我知道了,五壮士举的石头很大,打得很用力。

生:五壮士飞快地找石头,一次又一次地痛打敌人。

生:日本鬼子在我们中国烧杀掠强,无恶不作,五壮士对敌人充满了仇恨。

师:下面让我们想象当时的情景,带着中国人的满腔怒火用读再现当时的画面吧!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学生读得义愤填膺,有的还激动得做起了动作。)

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老师要借助文本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思维的火花,唤起学生的回忆、联想,调出生活积累,生成一种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原貌,甚至高于生活的情感,促成课内外联系。

四、以读为本,品味文本内涵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节课不但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教给学生初读想象画面──品读体会感情这一读书方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精神。如在指导学生朗读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一句时,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摈弃另外传统的解析方法,通过品读,让学生体会出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学习时还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分读、引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表达对五壮士无比崇敬的真情实感,从而达到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五、整合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资源十分丰富,充分整合课内外资源,以点带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水平。我们在学习顶峰歼敌的片段中,让学生用成语汇报脑海中出现的五壮士形象,丰富学生语汇。在学完课文后,搜集并抄写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老师提供网址,让学生浏览抗日战争的资料,使学生爱英雄、学英雄的感情得到升华。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浅谈小学生的自我管理

单位:无锡市东林小学姓名:张晔职务:班主任地址:槐古新村37—1号

邮编:214007电话:82826094

摘要内容: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班主任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实行素质教育,创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培育学生完整人格,这是班主任肩上责无旁贷的重任。我认为,班主任在有效地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仅靠一个或几个教师严格管理,关键是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使每个小学生做到既是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

一、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所谓小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集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自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集体教学形式以来,世界各国的各类教学活动基本上都采用了这一形式。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我管理是小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弥补了集体教学模式中管理上的不足。

可以说,班集体教学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数十名学生组成的一个班级,光靠班主任、科任教师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取得较好的管理效果的。引导全班的每一位同学,发扬主人翁精神,个个都成为班集体管理工作的积极参与者,班集体方可能成为健康完整的有机体。

2、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儿童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小学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3、引导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合格二字有着无比深广的含义。怎样才算是合格人才呢?那就是具备现代化的、合理的智能结构,还应该具备独立完善的个性的人才。独立不仅指不依赖父母,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指不迷信书本,具有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生自我管理的引导。

班主任除了要锻炼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外,还应该善于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1、强化小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来源于小学生自我服务,行为自律的需要。真正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是儿童发自内心的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引导自我管理首先要强化自我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我们要对小太阳们进行生活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我在晨会、少先队活动中宣传自己的事自己做,并举行各类小竞赛激趣,强化意识。课外,我又主动与家长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培养独立性的机会,保证了学校、家庭、社会影响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我又爱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经常进行成就强化。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他们乐于遵守纪律,乐于配合教师的工作,也乐于为集体服务。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会成为班级管理的积极参与者。那么究竟该如何调动积极性呢?基本的途径是给予正面强化。例如我实行了每月的好习惯养成评比制度,除评比优秀之星,也评比进步之星,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巩固了进行自我管理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引导自我管理,根本上在于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教育是要将捕鱼的本领传授给学生,不是直接将鱼给他们,即通常所说的授之渔,而不是授之鱼。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必须要有一定的途径,在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正式的课堂教学一般不包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于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就成了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制订严密的活动计划,其次要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只能给予学生一定指导,而不能一手包办整个活动,而且还应该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最后要重视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强调其活动的深远意义,致使其长期发挥效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该认真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充分发扬民主,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逐步完成由教师管理向学生管理的过渡,真正扮演好引路人和协调者的角色。

自主实践 促进发展——《练习7“学用字词句”》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这是一项富有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练习。本教学设计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出发,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字词句、运用字词句的效果,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让学生咨询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戏剧脸谱方面的知识;搜集有关人物的故事。
三、教学流程
1.认一认,连一连。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尔后,出示关羽、包公、孙悟空、秦桧这些人物的名字让学生认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让学生查查字典。为了提高识字的效果,可以把其中的一些生字,单独出示让学生认读;这些字词只要认识即可,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学习了字词以后,再出示课本中的5幅戏剧脸谱,让学生结合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资料来认一认,连一连。之后,交流连线的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简要地说说理由。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中,学习字词是重点。
2.说一说,写一写。
戏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它的脸谱的颜色和造型是很有讲究的,不同颜色的脸谱就代表着不同性格特征的人物。为了加深学生对戏剧脸谱的认识与了解,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来说说这些脸谱的颜色与所代表的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一写,完成第二项的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应该把引导学生在整合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上的交流作为重点。
3.议一议,讲一讲。
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目标。为此,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围绕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讲讲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的问题,分小组展开讨论,讲讲人物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让各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讲演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议和讲的多边活动中,接受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
四、设计意图
1.目标的综合性。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使这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内容的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教学理念,整合课外学习资源,丰富课内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对话的质量。
3.形式的多样性。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通过认、连、说、写、议、讲等形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4.过程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教学程序都能够符合语文学习的特点,让每一位学生都亲历语文实践的过程,使他们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突出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揠苗助长》教学片段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突出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揠苗助长》教学片段”,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突出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揠苗助长》教学片段

突出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揠苗助长》教学片段

金城江区第四小学陈红线

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新理念,故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才能积极思考,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揠苗助长》这课时,我让学生经历自读——自解——自评的教学过程。如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讲读第二、三段

1、自读——自由读课文第二、三段,着重了解段落主要内容。

2、自解——要求学生先解说该段主要内容,再解说自己读懂,哪些字词。

⑴概说主要内空——这两段主要讲那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觉得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了一大截。

⑵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字词:(以下插入部分课堂教学实录)

生1:我读懂了“筋疲力尽”,“筋疲力尽”就是那个种田人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这个词语,这个方法很好。

生2:我读懂了“喘气”,“喘气”就是急促呼吸。

生3:我读懂了“总算”,“总算”是指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

师:大家能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和找一些资料回答都很好。

3、自评

生1:我感到“筋疲力尽”和“喘气”这个词用得好。因为种田人的确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劳动时间长非常疲劳,一点力气都没有。用“喘气”说更能体现疲劳的程度。

生2:我感到“总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那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花了相当大的力气,自以为终于实现了禾苗长高的愿望。有了“总算”更能表现出那个人对自己的做法表示很满意。

师:××同学说得真好啊。如果没有“总算”这个词就体现不出那个人实现愿望的艰难和愿望实现后那高兴的心情。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要注意(生:读得慢,读出他自以为高明的心态。)

(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分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并逐渐地读出自以为高明的语气和情调。)

(我引导学生理解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样禾苗的根被拔断了,禾苗是不能长的。由此抽象出违反发展“规律”一词,再由“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就把禾苗往高里拔,以此帮助禾苗长高,引出“强借外力”急于求成这两个词语。)

[品词、品句、品读,这“三品”是阅读教学理解语词和课文内容的重要训练方式,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品读,也体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特定要求。

纵观教学过程,让学生“自读-自解-自评”是其主要特色,让学生自觉地经历学习的过程,自己去析解,自己去品味赏析,这些都体现了学生是在创造性地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及语文实践能力无疑是十分有利和有效的。]

高年级写字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一探——《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年级写字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一探——《音乐之都维也纳》》,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高年级写字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一探——《音乐之都维也纳》

高年级写字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一探——《音乐之都维也纳》

赣榆县马站中心小学教科室李宝玲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写字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正在积极探索中,在大刀阔斧改革阅读教学的同时,我们也应高度重视写字教学的改革。长期以来,写字教学模式单一、僵化,教师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漫不经心,高耗低效的状况一直困扰着写字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写字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写字教学的主人?我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探索了“角色换位”教学法,即教师走下讲台做听众,学生依托已有知识储备走上讲台做老师,让学生成为写字教学的主人。

第一步,教师“错误”百出,向学生伸出求救之手。

现以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册第九课《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为例具体说说我的做法。

针对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的情况,出示具有代表性的“纳”(左窄右宽)、“欧”(左右同宽)二字,我故意将学生书写时易出现的问题反映在这两个字中,“纳”写得左宽右窄,“冂”写得东倒西歪,“欧”写得左窄右宽,“欠”部中的捺写成点,“区”中的点写成捺,“匸”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学生看了不禁开怀大笑,几个平时从不看黑板的学生也抬起了头。有的学生说:“老师写的字真难看呀!”有的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露出疑惑的神情,好象在说:“老师今天怎么了?”我趁机说:“我觉得还可以呀!你们说说看,哪些地方难看?”学生纷纷举起小手,个个评得头头是道。有的说,“纳”应该左窄右宽,右边的“冂”应该写得方方正正……有的说,“欧”左右两部分应该一样大小,都应写瘦一些,“区”最后一笔是点,上下两横几乎一样长……

学生越评越起劲,许多连老师都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也提出来了。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水平比老师高!不过,说得好,不一定做得好,到黑板上写给老师看看,我们比一比到底谁写得好?”许多学生在激将之下自告奋勇走上讲台,小心翼翼地书写,竭力避免和老师犯同样的错误。讲台下的学生也不甘示弱,完全没有了以往练字时敷衍了事、漫不经心的情形。对于写的好的学生,我当即给予表扬,“你写得真漂亮!”“你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书法家!”“你写得太好了,老师向你学习!”“老师要向你拜师学艺!”更激发了学生练字的积极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获取客观知识的过程应该有主观经验的参与,应该是通过学习主体的实践,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去主动地发展,积极地建构,而不是由老师向学生传递。尤其是高年级学生,进入学校后,经过几年的书法教学熏陶已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对如何写好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我们为何不充分利用他们的经验呢?况且,有机会做老师的老师,有哪个孩子不愿意呢?

第二步,由扶到放,学生拿起教鞭。

在以上尝试的基础上,我又经常在课堂上出意外状况,如:“遮”字中的走之底太难写了,你教教老师吧?你觉得这一课的生字哪个最难写?请你教教老师。你觉得本课哪一个字你写得最成功?请你向大家传授一下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探究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了。我趁机在班级成立了“小小书法教师小组”,将全班40人平均分成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互相讨论、研究每一课生字的写法,进行认真排练,以后每学一课生字都由“书法教师小组”推荐一名小老师上台讲解、范写。每次讲解,我都事先下一两滴(决不多下)毛毛雨,对小老师进行适当点拨。一名小老师讲解完后,其他小组若有不同意见可以畅所欲言。许多孩子为了当好小老师,总是利用一切时间向我请教。有的孩子让家长买来字帖、硬笔书法入门一类的书籍细心钻研。写字真的变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半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字写得更漂亮了,以前老是写不好的基本笔画,如:捺,现在也写得特别到位。以前强调多少遍都没有用的各部件的大小比例问题现在也能把握得恰到好处。每次写字孩子们都特别兴奋。现在无论哪一种结构、哪一种类型的字,这些孩子写起来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例如:“寂寞”二字,学生编出了顺口溜:寂寞寂寞,头戴俩帽,不大不小,正好罩得住。此举真可谓一举多得,半个学期下来,学生不仅字写得好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人也变得落落大方,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比以前更融洽了。

写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学好祖国的优秀文化,接受语文的熏陶,都是为了让孩子得到发展,为终身学习服务。因此,同样都应该改变落后的灌输与机械训练的方法,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由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努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写字教学的主人。

《以疑导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浅谈小学语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