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北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语文天地》

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0

北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语文天地》。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语文天地》”,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三年级时,我们摘抄了文章中用得好的词语,但只这样还不够,本学期,我们还要进行摘抄的练习,而且还要学会摘抄优美的句子,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板书]
写摘录笔记
二、讨论班级每学期进行几次摘录笔记的交流。
三、提醒学生注意:
在课外阅读中作摘录笔记要把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写下来,以备查阅。
四、出示活页卡
1问:上面摘录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摘录这些词句?
2齐读摘录的词句
3指读里面的句子,请查资料的学生讲讲这几句话的意思。
五、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中,摘录自己喜欢的词句。
六、读一读
1自由读一读。
2教师简单介绍谚语、古诗文的意思。
3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背诵。
七、师小结。
第二课时(自读课文)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回忆。今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到它的童年时光中去看看她的收获。
[板书]
柚子树下
二自读课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划上记号。
三交流自读情况
四在自由读课文,出示课件思考题:
1再读课文第三部分,划出描写心理变化的句子。
2说说我实在怎样的情况下和由根子一起去水塘里划盆采菱?
3在水塘里采菱时,发生了生么事,我的心理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此时,我又怎样的收获?
5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
五齐读
六小练笔
当我把木盆划到柚子树时,回合由根子说什么?做什么?,注意把自己的想象写进去。
七作业: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自读课文)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收获,其实就是劳动,是对劳动和农民的尊敬。农民伯伯的勤劳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描写农民的诗。
[板书课题]
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
二自读课文,出示学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文中的空白地方。
3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注意正音
2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品位其中的感情,体会老人的普通、平凡。
五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作业:
1从课外阅读中摘抄优美的词句。
做“小记者”去采访身边的农民,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单元《拾穗》、《一个农民,在田边走着……》我们知道农民的普通、平反,但农民的劳动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农民的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们的生活与农民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们。
二、小组交流课前采访或观察到的身边的农民。
三、全班开展交流。
教师要适时评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小练笔
说说农民与我们的关系。
第五课时
习作略

精选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四单元备课

★单元名称:第四单元

一、单元概述

本单元有4篇课文,一个习作,一个练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课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番茄太阳”》极具感染力,人物对话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其内涵是教学的重点。《第一次拥抱母亲》要让学生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我不是最弱小的》要教育学生向萨沙一家人学习,自觉保护弱小者。

《永远的白衣战士》描述了广东省中医院的护士长叶欣,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击“非典”的战争中,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课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流畅,又饱含深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番茄太阳”》以“我”的见闻为主线,按时间发展的顺序叙述明明的言行举止,描绘了她的音容笑貌,同时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盲童的喜爱之情。课文极具感染力,人物对话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其内涵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次拥抱母亲》重点记述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我不是最弱小的》记叙了萨沙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把爸爸妈妈让给他的雨衣盖在了“比自己弱小的”蔷薇花上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课文插图再现了萨沙在大雨中把自己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的动人情景,可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增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并组词。

3.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4.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重点

1.体会“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对话体会其内涵。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从而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4、引导学生自觉保护弱小者。

11.永远的白衣战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娴熟”“疲惫”、“身先士卒”、“声色俱厉”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

4.体会、感受“白衣战士”——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的词句,了解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走进叶欣的内心世界,体会感受人物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借助网络资源,在探究中理解,在理解上朗读。扣住一个“情”字,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课文,与书本上的文字“激情交流”,释放探究之后的情感蓄积,升华对语言的感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了解学生资料搜集情况。

学生:搜集有关非典及叶欣的资料,并尝试自我处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4月8日,累计课时:43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

2.学习课文生字词,理解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提示课题

1.播放抗击“非典”的录像,帮助学生回忆图上画的是谁?

他们在干什么?

2.出示教学挂图。

3.相机板书课题。

4.简介叶欣。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①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②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③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②指导读长句子。

③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讨论分段,说出段意。

第一段(1):写护士长叶欣倒在了与非典肺炎昼夜搏斗的战场上,可是她的音容犹在。

第二段(2-3):概括介绍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三段(4-7):叶欣放弃休息,身先士卒,不幸被感染的英雄事迹。

第四段(8-9)“叶欣离开了她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留给人们的是永恒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老师点拨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4月8日,累计课时:4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网络资源,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体会人物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借助网络,补充资料

1.同学们,还记得2003年春节前后,在我国广州一些地方流行的一种极具传染性的疾病吗?(生简略回忆,教师相应板书:非典)

2.尽管同学们当时年纪还小,但非典型肺炎,还是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请同学们先打开桌面上《永远的白衣战士》网页——链接非典,浏览有关非典的资料,然后简要地说说你对这种疾病的认识。

(1)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浏览资料。

(2)通过浏览资料,你想说什么?

(生交流汇报感受:非典---可怕、传播途径广、威力大、传染性强)

二、借助音像,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它就是个恶魔,杀人于无形!看!(播放2003年全国人民抗非典的录象)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板书:战争),在战斗中医护人员与非典型肺炎作了生死的搏斗!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她的名字叫——叶欣(板书:叶欣),人们称她为——白衣战士(板书部分课题——白衣战士)

三、研读文本,深入感悟人物精神

(一)感悟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战士”,通常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战争又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在这没有硝烟的抗非典战场上,叶欣——这位白衣战士是如何与非典型肺炎进行战斗的呢?

【特写镜头一】

首先让我们把镜头对准这一位危重病人——梁先生

出示课件1:

原有“冠心病”的梁先生,因发热咳嗽前来急诊,短期内病情极具恶化,呼吸困难,烦躁不安。

1.指名朗读

2.梁先生病情如何,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特写镜头二】

1.面对这样的危急病人,叶欣是如何进行抢救工作的呢?

2.出示课件2:

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时给予面罩吸氧,静脉注射强心药,监测心率、血压、呼吸……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叶护士长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另一个患者的抢救中去。

(1)自由读,边读边想,从叶欣抢救梁先生的一系列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理解:这是怎样的两小时?(学生充分谈:紧张、疲惫、忙碌......)

指名带着各自的体会读,教师相机评价。

【特写镜头三】

师:叶欣的抢救工作仅此就这一位梁先生吗?仅此就这一个两小时吗?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

1.出示课件:叶欣顾不上休息,又拖着疲惫的身躯投入到对另一个抢救中去。

引导学生抓住“另一个”体会这又是一个忙碌、紧张的两小时!紧扣“拖”感受叶欣的劳累。

2.指导朗读,适时评价:

【特写镜头四】

1.难怪文中这样写到——

出示课件: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叶欣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把一个又一个的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2.齐读。

3.师:这“一个又一个”又将是多少个两小时呀!为了挽救危重的非典患者,叶欣就是这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

(相机板书: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二)用心朗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难道人真的能与机器相比吗?人真的能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全速运转着吗?超负荷,超强度的工作,体力的严重透支,使病魔乘虚而入。叶欣再也支撑不住了!请同学们用心用情地自由朗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看看叶欣最后忙碌的身影。

1.生自由读。

2.指名读。

3.指导朗读

(三)走进叶欣的内心世界,升华情感

过渡:3月4日,让我们记住这一天,带病坚持的她还坚守在工作的岗位上。同学们,请记住叶欣是什么时候开始加班的——2月8日,谁推算一下,她整整加班了多少时间?——将近一个月!叶欣是一位优秀的护士长,她有着精湛的业务水平,她有有着丰富的经验,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她比谁都更清楚SARS病毒的厉害,她也懂得如何来保护自己,为什么她还会染上非典型肺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把你感触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并谈谈你体会!

学生自由谈体会,随机安排

1.面对危险和死亡,同事们总能听到叶欣斩钉截铁的话语:“这里危险,让我来吧!”

(1)初读——引导学生抓住“斩钉截铁”体会叶欣的坚定的决心。

(2)感受“危险”

师:面对非典,危险和死亡是那么真切地走向了医护人员——

出示课件:

抗非典前期,平均每抢救1个非典患者将有3名医护人员倒下。2003年1月31日,广东中山医院收治第1例非典病人,20多名医护人员直接、间接被感染了。非典时期,感染的5327名患者中,医护人员占了近四分之一。

(引导学生谈获取这一资料信息的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叶欣对待同事是如何做的句子,体会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关爱同事的高尚情操。

(1)根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包揽”,理解“声色俱厉”,叶欣为什么会声色俱厉地对待同事将他们拒绝门外!她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充分谈。引导学生走进叶欣的内心世界,体会她沉着冷静、舍身忘死临危不俱、将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

3.引读:每当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准备抢救患者时,叶欣总是这样说——(学生读);每当年纪稍大的护士想进入隔离区时,叶欣还是这样说——(学生读);为了减少同事们被感染的几率,我们总能听见叶欣这样对身边的每个人说——(学生读);尽管抢救一个非典患者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但我们仍能听见叶欣坚定而果断地说:——(学生读)。

师小结:“这儿危险,让我来吧!”这是叶欣作出的一个默默的,真情无悔的选择,也是叶欣留在抗非战场上的最感人的一句话。如果说抗击非典是一曲气势恢弘的交响乐,那么叶欣的“这儿危险,让我来”就是这曲交响乐的主题曲,不时盘旋、回荡在战场的上空,而且,一次比一次响亮,一次比一次震撼人心。这就是叶欣默默地、真情无悔的选择!

(板书:真情无悔)

四、回顾首尾,整合全文,内化情感

1.教师动情地范读8、9自然段:

(出示课件:播放叶欣追悼会图片及背景音乐)

2.换位思考,表达情感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位曾经病危的梁先生,你会对叶欣说——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曾经被她声色俱厉而拒之门外的同事,你又会对她说什么——

当初由于加班的忙碌,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而今再见面时,她已匆匆离去。如果你就是她的孩子,面对你亲爱的妈妈,你最想说什么呢?

3.补充板书,拓展延伸:

叶欣在这没有硝烟的抗非典战场上,就是这样冒着高风险,进行着高强度、高效率的工作,做出了真情无悔的选择,她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她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白衣战士!——(补充课题:永远的)她曾工作的科室里似乎仍回荡着她那爽朗的笑声,她曾抢救、护理的病人似乎仍感受到她那春风般的关切和抚慰。

其实,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像叶欣这样勇于献出生命的白衣战士还有很多,——(出示课件:牺牲在抗非典战场部分医护人员的照片)是他们用爱心传递着爱心,用生命点燃着希望,谱写了一曲曲高扬民族精神的浩然之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同样是我们心中的——(再读课题)——永远的白衣战士!

五、借助网络,课后延伸

你还想了解他们更多的感人事迹吗?你还想对叶欣有更多的了解吗?请课后浏览《永远的白衣战士》网页,进一步走近叶欣(教师操作演示,相机介绍网页内容:链接非典、生平简介、大事年表、相关报道、献花留言)点击献花留言,送上一束你最爱的花,写下你最想说的话。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本课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11、永远的白衣战士

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

12.“番茄太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和对“我”的感染,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三处“番茄太阳”的含义。

教学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4月11日,累计课时:45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课后的词语,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练习用几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练习生活,导入新课。

1.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看见过残疾人,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你有没有想过帮助他们?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与残疾人的生活有关。

(板书课题:“番茄太阳”)大家读了课题,一定会很惊讶,大家见过番茄,也见过太阳,但番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呢?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大家一定会明白。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1)拼读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2)画出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番茄盲童忙碌亲戚精致碧空如洗角膜

清脆耐心捐献浮现颜色天使愣住蔬菜

(2)理解词语意思

盲童:双目失明的儿童。

角膜:人和动物眼球前方最外面的一层纤维膜。无色透明,没有血管,反应灵敏。

(3)指名分段读课文。重点指导读好下面句子

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她的小嘴呼出的湿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那个正午我坐在窗口,看城市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总浮现出明明天使般的笑脸。

(4)自由读课文,交流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写了什么事?(拄着双拐的“我”,盲童女孩明明,明明的父母。我与盲童明明的交往)

(5)练习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交代了“我”在菜市场上看到一个5岁左右的盲童跟着父母看摊位。。

第二部分(第五至十四自然段)讲盲童的名字叫明明,是一个漂亮、聪明和富有爱心的小女孩

第三部分(第十五至第十七自然段)讲明明获得了好心人捐献的眼角膜,将去接受复明治疗。

(6)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交流。

三、指导写字

1.交流容易写错的字。

2.重点指导:碌、戚、捐

3.学生描红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4月11日,累计课时:46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了解故事经过的基础上,通过课文第一段的学习,体会“我”的情感变化。

2.体会“番茄太阳”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和对“我”的感染,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中的人物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读出温暖而美好的感觉。

2.过渡:红艳艳的番茄,红艳艳的太阳,这是一个怎样的奇妙组合呢?他为什么会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让我们打开书本,从字里行间一起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精读第一部分,感悟“我”的内心世界。

1.指名朗读课文1-4自然段。

2.出示课文中句子:

“那年,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临时租住在一栋灰色的旧楼房里,生活很艰难,心情灰暗无比。”

3.读了这一段,你感到“我”的心情怎样(“我”此时心情灰暗无比。)

那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我的这种感受呢?

通过品读,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临时租住、“很艰难”、“灰色的旧楼房”

4.倘若你是个画家,要为这时候的我描绘一幅画,你的画面该用什么颜色?如果用美术上的名词,这些颜色都属于什么色调?”立刻有学生抢白,“冷色调。”

5.齐读第一段,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是谁让文中“我”的心暖起来?

三、精读第二部分,抓住描写明明的句子,感悟“明明”美好的童心和对“我”的感染。

1.让我们走近明明与作者,去了解一下明明吧!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画出描写明明容貌和言行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你觉得明明是个怎样的孩子?我有怎样的内心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交流,可能有以下答案:

提示句型:我觉得明明是个……的人,可从这些句子看出来……

(1)虽然失明,却是个美丽的女孩。出示句子:

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以隐隐心疼。

体会,指导朗读。提示:水灵灵的大眼睛

(2)活泼开朗,爱笑,笑声感人。出示: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明明格格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

体会,指导朗读,感悟明明乐观开朗,向往光明的生活态度。

(3)机灵聪明的孩子,充满好奇。出示:

日子过得很快。明明像小屋里的光线,带给了我许多快乐。她问我许多奇怪的问题,比如天上的云怎么飘的,雨什么形状……我耐心地回答着她。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体会,指导朗读,感悟明明热爱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我的感染。

(4)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出示:

我弯下腰,她附在我的耳边轻声说:“阿姨,妈妈说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给我的。等我

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

体会,读好这句话,感悟明明的关爱他人。(明明并知道把腿给别人意味着什么,但她是诚心诚意的,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她也想做好心人,她将好心人的关爱毫不做作地传给了我。她让我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

4.那么明明给我带来的是什么呢?请画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说一说:原来我的心情是灰暗的,现在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啊?

可能会有以下答案:

○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觉得温暖起来,(温暖)

○明明像小屋里的光线,带给了我许多快乐。(快乐)

○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感动)

5.指名读第17段,更重要的是给我带来了激励,让我从灰暗中走出来,鼓起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那个正午我坐在窗口,看满街的车来车往,眼前总浮现出明明天使般的笑脸。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你觉得第三个“番茄太阳”是什么?(是明明真诚的爱心,美好的心灵。)

这颗爱心中包含着什么?(热爱生活,关爱他人)

朗读句子,感受明明的善良、天真。

是啊,同样是残疾人,5岁的明明尚且如此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向往光明,作为成人,我岂不更应该如此?作者卫宣利……

6.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

回过头来看课文的题目,加了引号,番茄太阳三个含义,你觉得这里应该是哪一个含义?老师也有几句感想:

板书:“一种命运,两样态度。三个太阳,温暖人生。”

三、小结深化:

1.播放歌曲《种太阳》,体会小朋友为什么要种太阳?(给每个角落送去温暖和光明)

2.教师小结:

残疾的女孩明明,用自己的爱心带给同样残疾的我一份希望。她把一个番茄太阳种进了残疾阿姨的心里,让他的心由冷变暖。她也把一个番茄太阳种进我的心里,我知道还有很多人很苦,我们永远要充满希望。明明也是种太阳的女孩,她的太阳不是送给南极、也不送给夜晚,她送给所有孤独、需要关心的人。

老师还有一点感悟要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给予人的是儿童给予成人的改变。文中之“我”是生活艰难,心情灰暗无比,住在旧楼房里,是从别的地方来到这个城市,应该“我”因为拄着双拐,对生活的希望几乎没有了。同样是残疾人,而明明,明明一家人面对生命却是另外一种态度。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最终让“我”为之震撼。成人有时候心理是很脆弱的,而儿童年却是无忧无虑的,哪怕遇到最大的困难,儿童仍然存在着快乐对于老师、对于我们成人来说,经常回过到来看看身边的儿童,我们的心理就会变得更美好。

三、作业。

谈谈自己阅读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12、“番茄太阳”

一种命运两样态度

三个太阳温暖人生

13、第一次抱母亲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个“担子”的含义。

教学准备: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4月13日,累计课时:47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母亲有关的课文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与母亲有关,也赞扬了伟大的母爱和孝顺的美德。板书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初读课文。

1.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2.出示词语:

轮流脖子摔倒翻山越岭瘦小

年复一年愧疚突发奇想仰面责怪

读一读,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词。

“责怪”:联系课文中的句子,与“责备”做比较,说明用词的准确。

你有什么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3.指名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在读第一小节时,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好“吃力”“赶紧”等重点词和人物的对话。

4.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我”去守护(),发现(),心里感到(),于是()。

三、作业。

抄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4月14日,累计课时:48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悟母亲的爱,理解孝子情怀,从而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表达爱。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感人的课文,题目是——(齐读课题)

二、体验

1.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第一次抱母亲的经历。找出哪些词写出了我内心的感受,默读2到5小节。

板书:难过和愧疚

2.(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你知道文中的母亲到底有多重吗?(板书:轻)

(1)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但是直到今天,当我第一次抱起母亲,我才知道——(引读)

(2)自己再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3)是呀,母亲竟然这么轻,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没有预料到的!(“竟然”加点)在读课文时,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文中有三个地方写到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指名说)

(4)出示:(三段“没想到”)谁来读一读这些话?

(5)是呀,我没有想到母亲轻轻的,我没想到母亲这么轻,我没想到母亲……(“没想到”加点)我们一起读好这三句话。

▲过渡:我为什么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呢?静下心来读下面的课文。

(1)指名回答,(出示:在我记忆中……)

(2)师述: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

*轻轻读这段话,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指导说一说。

*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自己来挑,这是为什么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是用她那80多斤重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孩子们,母亲承受的重担仅仅是肩上100多斤的东西吗?她担子里面挑起的还是什么?*就是重担的含义!就是母亲,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挑起了照料儿女的重担,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走过了许多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肩上不仅仅承受100多斤重的东西,实际上母亲顶起了半个天!

(3)齐读

(4)再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过渡:每个母亲都是这样默默地,无怨无悔地支撑着自己的家庭。

你们听,病房里传来了感人的对话。默读3、4小节,用心去听。

*指名分角色读

*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1)多么质朴的微笑,多么朴素的话语。(读母亲说的话)

(2)(“哪个”加点)从这个词中,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还想到了谁?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横向分析的能力。]

(3)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呢!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我觉得,比天空还宽广的应该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4)再读母亲的话。

▲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让我抱她入睡。

(1)师生配乐读。

(2)此时作者把母亲抱在怀里,内心肯定涌动着感情的波涛,我会想起什么?我可能会想到什么?

(3)读第二处的抱母亲

(4)母亲流泪了,这是怎样的泪水啊?(充分说)

(5)母亲含辛茹苦,呕心沥血,把我们抚养长大。如今,我们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让我们深情地读好最后一段。(配乐)

四、拓展表达

(1)(音乐起)欣赏小诗

(2)我想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涌动着爱的暖流,请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在你们准备的千纸鹤上写下一句话、一句祝福,一句感谢,一个问候……

你可以对文中的母亲说,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也可以对普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3)指名说就让千纸鹤带着我们美好的心愿飞翔!(贴黑板)

(4)同学们,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对母亲的爱,回家后,把你们的千纸鹤送给你们的母亲,爱需要表达!我想,随着你们生命的成长和人生的体验,你们肯定会读懂一个字---爱!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本课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13、第一次拥抱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4.我不是最弱小的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萨少一家人学习,自学保护弱小者。

教学重点:

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从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学难点:认真研读妈妈的两句话。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4月15日,累计课时:49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词。

3.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大家都非常熟悉自己的同学,那你觉得咱们班哪些同学最弱小?为什么?

(学生发言,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对“弱小”的理解偏差)

2.同学们对“弱小”这个词有各自的理解。那么,刚才被同学认为“弱小”孩子,你们同意自己是弱小的吗?

3.板书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理解“弱”的反义词;课件:“弱”的间架结构,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问。(1)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同,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弱小、闷热、蔷薇、聊天、滂沱大雨、低垂、娇嫩、纤弱)

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非常集中。

大雨如注:注,灌人。形容雨下得很大

娇嫩纤弱:柔弱纤细,

(1)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可分两部分,边读边想:课文可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讲的是什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萨沙一家在假日里到森林游玩,突然遇上雷雨,爸爸妈妈把雨衣让给了萨沙。

第二段(第3~8自然段):写最小的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会了保护弱小者,表明萨沙不承认自己是最小的。

三、读了这篇课文,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四、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分组合作,先认真读课文,针对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寻求问题的解答。可留存主要问题下节课讨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4月18日,累计课时:50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好描写野蔷薇的语句,体会萨沙的心理变化,分角色读好母子间的对话。

2.理解“滂沱大雨”、“大雨如注”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自觉保护弱小者,并学习萨沙不甘于做弱小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育人故事:《我不是最弱小的》。读题。那谁来介绍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呢?

二、感受“野蔷薇”的弱小。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吧!五年级的学生托丽亚、四年级的学生萨沙和他们的父亲、母亲在一个假日到森林里去游玩。在美丽的森林里,一家人聊聊天,看看书,心情是多么舒畅啊!林中旷地附近一丛丛的野蔷薇引起了萨沙的注意。那文中描写野蔷薇的句子在哪呢?需要我们自己去找找。

1.学习浏览课文。

寻找文中描写野蔷薇的句子,然后把它画下来。开始!

板书:野蔷薇

说说你找到了几处?

2.对比感受弱小。

交流句子一:你先找到的是哪一句?(生读)出示:林中……

野蔷薇见过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枝。喜欢吗?说说这是朵怎样的野蔷薇。

()的野蔷薇

很好,再试着用你们的鼻子去闻一闻。听出来了,你们也十分喜欢这娇艳欲滴的蔷薇花。那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交流句子二:那还有一句描写野蔷薇的句子呢?(生读)出示:滂沱大雨……

A轻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指两名学生来读)

B再来读一读这个词——“滂沱大雨”,在文中找找它的近义词(大雨如注)。

读了这两个词,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好大的雨啊!还知道哪些表示雨大的词语吗?(倾盆大雨、瓢泼大雨……)读好这些词!

C(图片激情)你看,刚刚还迎着阳光灿烂绽放的美丽花朵,转眼间就被无情的风雨吹打成这样。你看,它耷拉着脑袋,是那样的纤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D看到此情此景,假如你就在这朵弱小的野蔷薇的旁边,你想说点做点什么呢?

三、体会萨沙一家人在雨中的做法

1.(出示:萨沙朝着……)

师:瞧,萨沙和你们一样,他也要去保护弱小者。谁来读。

师:找找描写萨沙动作的词,谁来细细地读。

师:萨沙保护野蔷薇的这些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他有着一颗保护弱小的美好心灵。谁再来读读!

师:是呀!每个人,每株花都有生命,当生命受到打击时,我们就要伸出援助之手。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2.师:那萨沙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除了要去保护蔷薇花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师:原来,在雨中,萨沙母子还有这么一段对话,看看萨沙共说了几次话?

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的3-8节,想想萨沙在说这些话时是怎么想的,妈妈的话又是什么意思?(生读书)

3.出示对话

“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说这话时,萨沙是怎么想的?

A那请你学着萨沙奇怪的样子,读读这句话。

B(欣赏图片)是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雨,萨沙见到“爸爸赶忙把雨衣让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萨沙。”谁来读读这句话。指两生读。

板书:爸爸妈妈萨沙让雨衣:

C萨沙不明白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我们一起来问问妈妈。

D你能说说萨沙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吗?

理解妈妈的话:“每个人……”(妈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学着妈妈的样子,读读这句话。(板书: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A那你能用“因为所以”回答萨沙他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让雨衣吗?(先说说爸爸为什么把雨衣让给了妈妈?)

因为在眼中,,所以。

B姐姐托丽亚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反应?哦,书上没写,但有照片呀?姐姐在()。那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说姐姐为什么笑吗?

多有教育意义的一句话呀!这里的每个人不仅包括了妈妈和爸爸,还包括了姐姐托丽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更包括了我们大家。女同学一起来做做妈妈,意味深长地读读这句话。

理解萨沙的反问。“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同学们很会读书,老师想和你合作一下,你做萨沙,我当妈妈,咱们用读来表现一下那个不服气(倔强)的小男孩,好吗?

理解妈妈的第二句话。

A同学们,妈妈笑着告诉萨沙:“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妈妈这话是什么意思?(换个说法)

B萨沙听了这话会怎么想?

C萨沙是怎么做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萨沙朝着……”

D这时候,萨沙的心情怎样?

理解萨沙的话。“现在,我该……?”

A的确,萨沙他人小,心却不小。现在他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了,多令人高兴啊!读出这种感觉了。

B瞧,他多自豪啊!(图片引读)谁再来学学萨沙,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来。

C老师忍不住了,我想来当当妈妈,想问问这萨沙。你为什么说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是呀,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你是个强者,你很勇敢。)

4、萨沙是那样的天真、可爱,妈妈亲切、和蔼的教导引人深思。现在,小组里来分角色朗读,怎么分工呢?

这段话中,我们感受到了萨沙由“奇怪”到“不服气”,再到“自豪”的心理变化。哪一组再来读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学到这儿,请大声地告诉老师,你是最弱小的吗?(读课题)说响亮些!你是不是最弱小的?我是怎样的人?

2.同学们,这还仅仅是萨沙的心声吗?

3.师小结:这可爱的一家人用他们的行动证明自己是强大的。(板书:强大)

他们照顾、关心、保护着自己眼中的弱小者,连萨沙也不例外,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不是最弱小的。你呢?生活中遇到过比你弱小的吗?当你面对弱小,你又是怎样做的?

请用“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来说一说。

小结:听了你们的发言,老师很感动。真没想到,你们的心是如此细腻,说得实在是太精彩了!

4.其实,只要是路边的小野花,也有快乐,让我们轻轻呵护他“别踩了这朵花”。师配乐朗诵。

多美的诗呀,大家自己也读读。

5.师:同学们,冰心奶奶用这首诗告诉我们:保护弱小也是一种(快乐)!

6.是呀,只要你能真诚地去关爱别人,只要你献出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去关心、爱护比自己弱小的,你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这样,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姿多彩,世界会充满爱。

五、布置作业:

师:老师以前在《家庭教育》一书上也看到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篇文章。不过,它在选入课文时,文字有所改动。所以我想请同学们将原文《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与课文做一比较,找找两篇文章有哪些地方不同?看看你特别欣赏哪些改动?也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好好地想一想,到时,我们可在阅读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14、我不是最弱小的

让雨衣:爸爸妈妈萨沙野蔷薇

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习作4

教学要求:

1.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次班级讨论会的经过,注意写好人物的对话,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事,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心声。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

教学重点:

学会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注意写好人物对话,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4月12日,累计课时:5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概括、有具体的记叙方法。

2.写好人物对话,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学会到生活中寻找写作材料,表达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教具准备:剪贴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师帮学生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二、讨论.积累资料

1.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各抒己见,补充。

3.可以展示图片、照片或资料。

三、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二一七自然段,看看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2.指名读习作例文。

3.互相交流、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描述同学们讨论的?

4.小结:先用4个“有的”写了一组句子作概括介绍.再引用4个同学的发言,具体描述了同学们讨论时涉及的话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这几段话叙述得有条有理.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5.那么.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四、练习习作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4月12日,累计课时:52课时)

一、继续完成习作草稿。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修改草稿。

四、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4记叙一次讨论会

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练习四

教学要求:

1.认识一些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学会读懂简单的药物说明。指导生活。明白“处处留心,处处语文”。

2.熟记八个词语及《三字经》节选韵文。

3.写好钢笔字,摆好由两个相同偏旁组成的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练习口语交际,制定班级公约。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4月18日,累计课时:53课时)

教学目标:

一、处处留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同学们,你平时生病时,会到哪儿去就诊?

(2)是的,我们的选择是共同的。不是西医就是中医,西医大家更熟悉一些,但中医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我们也应好好了解一番。

(3)这些中草药,你们认识吗?会读吗?请学生试一试。

(4)再请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有什么发现?

(5)重点练读:“大黄”、“白术”。区分“黄岑”、“黄芪”。

(6)你还知道其他中草药名称吗?

2.教学第二部分。

(1)奶奶生病了,在医院开了一盒药,可她不会看药盒上的说明,你能帮帮她吗?

(2)学生自读药盒说明。

(3)奶奶提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4)你能解答奶奶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药盒说明上各个部分的作用)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4月18日,累计课时:54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

2、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熟记词语。

(1)出示词语,请学生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3)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话题自然引到了2003年“非典”时期。

(4)教师相机引导:你能用上述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玉洁冰清:比喻高尚纯洁。也作冰清玉洁。

众志成城: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的牢固。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含辛茹苦:茹,吃。忍受辛苦。也说茹苦含辛。

(5)你还能用其他相关的词语吗?

(6)“非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医护人员的品质更是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试着背诵。

2.背诵《三字经》选文。

(1)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它出自哪儿?

(2)孔融让梨使我们懂得了从小学会了谦让,少年之时应该学习的礼仪不仅如此。

(3)请学生自读《三字经》节选韵文。

(4)会读吗?指名朗读。

(5)能读懂吗?学生交流体会。

(6)这段《三字经》向我们讲述了两个小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从小不仅要学会谦让,还要孝顺父母。

(7)请学生反复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8)课外拓展,有兴趣的同学再读读背背《三字经》。

二、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确练字的重点。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羽、弱、朋”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三个字的结构特点和关键笔画的书写要求。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哟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得?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羽”。提醒学生注意:两个两个相同部件,要写得右半边比左半边上头略高一点、下头略低一点,这样才显得匀称端正。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第三课时

(授课日期:4月20日,累计课时:55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激情。班级是我们温馨的家,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多快乐!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的目标靠我们大家来实现,集体的荣誉靠我们共同来维护,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公约吧。

2.审题。

学生自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指导。

(1)回顾班级取得的荣誉,请学生再找找班级中还存在的问题,讨论班级公约。

(2)请一学生做主持人,主持讨论。

(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在班集体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哪些规则?

(5)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主持人组织,教师相机点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补充。

4.拓展。

请学生课后试着为班级整理一份班级公约。

第四课时(单元测试)

(授课日期:4月21日,累计课时:56课时)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至4单元教案(北师大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至4单元教案(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单元话语

单元分析:

本单元以“话语”为主题,从大地的话语、话语的作用、如何说话等几个角度来选编课文。通过《秉笔直书》课后的第二题、“语文天地”“日积月累”的摘录笔记、“填成语”以及“畅所欲言”等练习,引导学生感受体会“言为心声”,并积累相关的词汇、成语、俗语和名言警句。“初显身手”的练习要求学生用有声的话语说明无声的话语。“笔下生花”提出了叙事具体生动的要求,“有血有肉”是修改习作的又一标准。“金钥匙”辅导学生怎样提问题。

课文包括一首诗歌和三篇记叙文,其中一篇中国历史故事,两篇外国故事。《大地的话》抒写了大地博大的胸襟、母亲般的宽容与慈爱,以及无私奉献的情怀。《语言的魅力》和《难忘的一句话》分别从成人和儿童的感受角度记述了人与人之间如何连起了爱的纽带,可与“语文天地”“畅所欲言”结合起来教学。《秉笔直书》昭示了语言表现人格之作用。

习作应在阅读和“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进行,《难忘的一句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金钥匙”内容应与阅读、“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等实践活动整合教学。

课时安排:10——12课时

《大地的话》两课时

《语言的魅力》两课时

《秉笔直书》两课时

《语文天地》两课时

《习作及讲评》四课时

本单元共计:十二课时

课题:大地的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吐蕊、嘟噜、筑巢、窄、往下坠、踏碎、籽粒等。

2.诵读诗歌,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无私奉献的精神。

3.能画出诗中每小节的关键词,根据前4小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试着仿写一小节。

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成诵、读中积累和消化吸收语言,理解大地母

亲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写作特点,并根据诗歌前4小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仿写。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大地母亲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感悟诗歌的内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单元主题“话语”,谈谈自己对“话语”的理解。

“言为心声”,人们总是通过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想法,愿望,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大地的话》,看看大地对谁说了什么话,表明了自己怎样的心声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诗歌,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尽量把诗歌都通顺。

2.指名读,出示有关词语正音。(不一定是生字,学生读不准的字音都要纠正)

3.同桌互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说一说,诗歌中大地都对谁说话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二)细读诗歌,品读赏析

1.进入角色,以读悟情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听一听,大地都对他们说了什么话?

2)用心默读诗歌前4小节,看看大地都和种子、飞鸟、游鱼、小草说了什么?选出其中的一节练习朗读,尽量将大地的话读懂。

3)指名分别读前四节诗歌,想象自己就是大地,在给自己的朋友们说话。其他同学想象自己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仔细聆听,用心感悟,看看能否听懂大地的话。

4)默读诗歌,并在书上做批注。批注的内容可以是你对诗歌的理解或着读后体会,也可以是自己不懂的问题。

5)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6)各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预设:

第一小节写大地呵护种子成长。大地给种子提供新鲜的空气、软绵绵的被(土壤)、这些都是种子成长必要的条件。大地希望种子发芽、生根、开花、吐蕊、结果。象声词“嘟噜”和动词“坠”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丰收情景。

第二小节写大地任凭小鸟在她胸前飞,大地愿意为小鸟敞开一切心扉。“无论你唱什么歌,我总觉得很清脆”,表现出大地母亲无比宽广的胸怀。

第三小节写大地母亲激励游鱼寻找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大地母亲绝不因为仅仅生活一条游鱼就漠不关心,不仅不嫌其小,而且“也要给你足够的水”,显示出大地母亲无私奉献的情怀。

第四小节第大地不嫌小草之“小”,也要给它一定的地位。这多么像一位对所有子女都充满了殷切期望和鞭策鼓励的母亲啊!

第五小节总结全诗。大地母亲把一切有生命的精灵都当做自己的宝贝,把一切宝藏都愿藏在自己体内。大地的博大胸怀、博爱精神由此可见。

7)学生选自己喜欢的小节接读课文前四节,读后其余学生评价。

2.换位思考,以说抒情

1)如果你是种子、飞鸟、游鱼、小草,或大地体内的其他生灵,听了大地母亲的话,你有什么想对大地母亲说的话吗?你能说给你的小组成员听听吗?

2)四人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1)学生齐读最后一小节。

2)再回想刚刚大地的一句句真情的话语,你能感受到大地想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情吗?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3)随机设疑: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有什么含义?(板书:……)(还有许多大地体内的生灵,比如:落叶、石子……)

4)听课文录音,放动画课件,再次欣赏诗歌,感受大地的宽广胸襟。

5)试着背诵诗歌。(自由背诵、同桌互背)

三、全课总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地拟人化为母亲,把他的默默奉献精神化为诗的语言,抒写了大地母亲博大的胸襟、母亲般的宽容与慈爱,无私奉献的情怀,读来非常感人。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摘录笔记。本课的语文天地的日积月累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交流仿写。

2.积累关于“语言”的成语。

教学重点:

能根据前4小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试着仿写一小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指名背诵全诗。

3.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总结写法,以说促写。

1.再读诗歌的前四小节,看看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请敞开心扉,大胆地说出来吧!(学生小组合作交流。)

3.(课件出示)仿照诗歌前四节的结构和语言风格,也尝试着用课文中出

现的“假如”、“即使”关联词语,将自己要倾诉的话语写一节小诗。

4.全班展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5.读自己仿写的诗歌,不满意的地方自己进行修改。

二)积累学习有关“语言”的成语

1.出示语文天地“填成语”表格。

2.说一说这些成语语有什么特点?

3.你知道哪些有关成语,给大家说一说。

4.用他们中的成语语说一句话,或者用上几个成语说一段话。

5.想一想,类似的成语还有哪些?

(微言大义街谈巷议窃窃私语鹦鹉学舌)

三、全课总结

通过仿写,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大地母亲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有关“语言”的成语。

2.完成练习册习题。

板书设计:

大地的话

种子、飞鸟、游鱼、小草

(无私爱奉献)

课后反思:

课题: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衣衫褴褛、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4.体会课文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作用,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例来说明“语言的魅力”的。

教学难点:

理解和感悟“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打动人心的原因,体会语言的魅力。

课前准备:

春天美景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事例来说明“语言的魅力”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魅力”这个词语,谁能上黑板写一写?(可以让曾经写错过这个词语的学生板演,从书写是否正确、规范上给以评价。)

2.谁能说一说“魅力”是什么意思?(很吸引人)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什么事情很有吸引力?(启发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认识。如:学生说春天的景色很吸引人,教师要引导学生简洁地描述一番,并注意相机地给以总结:这是大自然的魅力(书的魅力、网络的魅力、电视的魅力……)其实,你知道吗?有时候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语言的魅力》。(板书:语言的魅力。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出示:衣衫褴褛头发斑白无动于衷良辰美景绅士嬉戏)

(1)学生自读、同桌读、开火车读。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个词语的意思,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处理方法:一要注意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衣衫褴褛,在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后,可再结合插图加深理解;二是将字典适当的引进课堂,区分“良辰美景”中的“辰”与“晨”在意义上的不同;三是注意评价,如:绅士,提议男生都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3.指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正音时,可以强调:穿着(zhuó)华丽)

4.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3名学生)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什么也没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得到的钱多极了

随机理解:无动于衷

(二)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同学们,随着木牌上的字的变化,人们由无动于衷到纷纷解囊相助,老人乞讨的钱也由无到有,而且还多极了,一天之中竟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可是,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从早到晚什么是不变的?

1.默读课文,找一找什么情况没有变?(还是那个盲老人,身旁还立着一个木牌子;还是在巴黎繁华的大街上。)

2.既然还是在巴黎这条繁华的街上,还是那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还是旁边立着一个木牌子在乞讨,可是为什么人们的变化这么大呢?

过渡:这一切一切的变化,只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变成了――

(学生齐读。老师范读。注意把握“可是”的语气。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

3.品读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让学生结合板书,发挥想像,充分发言。如果学生说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让他们自读第六自然段再来体会。

4.(出示图片)是的,看到这句话,我们想到了春天的万紫千红,它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鸟语花香,是那么的令人陶醉。

(合上图片)可是,这良辰美景,(引读)――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就(引读)――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板书:产生同情)

5.一句充满魅力的语言,唤醒了人们的同情心,让我们饱含感情的读一读第六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全课总结

一位风烛残年,年老力衰,贫困交加,饥寒交迫的一位长年双目失明的颤巍巍的可怜老人,为了生存,在辛苦地沿街乞讨一天却什么也没得到的情况下,一位诗人出现了,他给了老人所有的钱,并且在她的木牌上的那行字前加上了几个字“春天到了”,正是这寥寥几个字,却使事情发生了转机,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语言巨大的力量---它在人与人之间织出了爱的纽带。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体会诗人添上的那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2.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语言的魅力》,根据你们自己读书的理解,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一句话是最有魅力的语言呢?

2.(同学回答,师板书)这句话是写在哪里的一句话?(木牌。师画出木牌)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3.你说“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最有魅力,你有什么根据吗?谁能说说自己的理由?

(同学发言)

二、学习新课

一)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1.引导学生找到说这句话有魅力的证据:

(1)木牌上没有添上“春天来了,可是”几个字之前:人们“无动于衷”、“姗姗而去”。

A.指导朗读,要读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淡漠语气。深入理解两个词语的意思,还可以找同学表演一下“姗姗而去”。

B.从盲老人的叹息直接可以知道当时的情况:“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体会老人凄凉的心境,要读出来。)

C.请同学表演:假如你是路人,你看到这块牌子上的字你怎样做?你心里怎样想的?

(2)诗人为盲老人的木牌添上“春天来了,可是”几个字以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A.继续请同学表演:假如你此刻走过,看到这行字,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B.从盲老人的微笑、语言来体会。“给我钱的人多极了!”——与前边的没人给钱的情景做比较,找两个同学对比朗读这两段。

(3)学生自愿选择朗读:一部分读1—3自然段,另一部分读4—5自然段。(在对比中深刻体会前后的变化)

2.这句话为什么能产生这样大的魅力呢?它究竟为什么能打动人心?

(1)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第6自然段。

A.富有诗意的语言,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

B.怎样浓厚的感情色彩呢?“春天是美好的……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C.同学们,我们一起用我们明亮的眼睛再欣赏欣赏这美丽的春天吧!

(播放课件:春天万紫千红的美景画面,最后屏幕突然变黑)师适时旁白: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另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2)充分朗读。

(自由练读——个别展示读——集体合作,朗读或背诵)

3.回到全文,把文章再朗读一遍,谈谈你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二)练习写有魅力的语言。

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三、全课总结

诗人用语言感动了行人,行人慷慨解囊,诗人用语言成全了盲老人,使他保留了一份尊严,诗人用语言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使自己获得一份满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他不仅带给盲老人物质上的满足,更给他精神上的慰籍。语言的魅力还在于他不仅唤起了行人对盲老人的同情,更是对诗人自己灵魂的净化。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优美句段。

2.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春天到了,可是……

什么也没有得到多极了

课后反思:

课题:秉笔直书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3.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4.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能够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太史的话,体会人物品格。

教学难点:

读几位太史说的话,理解他们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课前准备:

太史及战国时的资料;伯、仲、叔、季的意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词语,理清层次,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试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一个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zhòng)、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那“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词:崔杼独揽大权伯仲忠贞屈服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颠倒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

生齐读生字词。

(二)引导质疑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4.交流汇报。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太史伯、仲、叔、季南史氏)

3.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4.理清课文层次,试着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又用极简练的语言交代了史实----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

第2~6自然段为第二自然段,叙述崔杼让太史们歪曲史实,太史们坚决不从。崔杼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

三、全课总结

秉笔直书是太史的职责,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太史们依然刚正不阿。连国君都敢杀的崔杼最后竟拿太史毫无办法。那么,是什么给了太史们宁死不屈的勇气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2.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要点,能够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指名分段读文。

二、学习新课

一)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地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二)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明白动听的语言不单纯是华丽的,更应该是真实的。

三、全课总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

四、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词语。

2.完成本课练习册。

板书设计:

秉笔直书

崔杼伯仲叔季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言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学习摘录笔记的方法,再根据本组课文的重点,了解一些关于语言的词语。

2.围绕一定的主题,畅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难忘的一句话》,感悟“语言的魅力”。

4.用真实的语言具体地叙述一件事,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难忘的一句话》,学习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有血有肉。

教学难点:

完成有关“话语”的习作,用真实的语言具体地叙述一件事。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或整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有关话语的名句;学习“初显身手”。

教学重点:

积累有关话语的名句;学习“初显身手”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有关话语的名言吗?说一说。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畅所欲言”。

1.出示书上“畅所欲言”的名句,问:你有下面的感受吗?任选一项说一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此时无声胜有声”出自白居易《琵琶行》,表现出一种“话不多,但意蕴深刻、意味悠长的意境”;“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在赞美说话者的博学;“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忠言”的好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写出了“良言”与“恶语”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回忆有无类似的感受,说一说。

3.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名句?和大家交流交流。

4.背诵积累。

二)学习“初显身手”

除了有声的语言,还有无声的语言。某些时候,无声的语言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无声的语言大多是符号、图案或者标志。

1.看课本上的标志,读冬冬的话,体会“无声的语言”。

2.顺着“禁止汽车通过的标志”这个线索,找一些交通标志,说说他们的意思。

3.除了交通标志,还有哪些标志也在无声地向我们提示着什么呢?

(红十字、绿色食品、红丝带、人民币标志等)

4.你还知道哪些无声的语言?

“旗语”(用旗子的颜色或不同的挥舞动作表示不同的意思)、“手势语”(交警的不同手势代表不同的意思)、“哨子语”(哨声的长短、高低、急缓表示不同的意思)等;在自然界中,蚂蚁以碰触角交流,蜜蜂用跳舞来交流……此外,新闻联播开始曲、火车鸣笛等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5.有条理地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无声的语言”。

A什么样?表示什么?

三、全课总结。

不管是有声的语言,还是无声的语言,我们都要细心领会。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有关“话语”的名句

2.完成摘抄笔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难忘的一句话》。学习“金钥匙”。

教学重点:

1.学习开卷有益《难忘的一句话》

2.学习“金钥匙”。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随着社会的发展,“讨论”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只有抓中中心议题,事先确定重点发言人,用平和的态度鼓励大家认真倾听,才能促使讨论取得好的成效。

2.读一读“金钥匙”的内容。

3.同学们确定一个话题,全班推荐几名主持人,展示讨论。

4.根据对主持人的要求以及主持人的表现,如态度、神态、神情、语言、是否能提醒大家注意倾听等,选出最佳主持人。

二、学习新课

学习开卷有益《难忘的一句话》

1.认真读文,读准字音

模样múyànɡ畸形jīxínɡ厌恶yānwù

2.联系上下文思考“与众不同、敬慕、抚慰”等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短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我”天生是兔唇,受到同学们的讥讽,原以为除了家里人外,没有人爱“我”,没有想到伦纳德老师却说出了“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这句感人的话,这彻底地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4.画出令作者难忘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令她难忘。

5.这句话对作者的一生起着重要作用,也验证了“畅所欲言”中的哪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6.想一想,伦纳德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7.体会文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

8.再读文章,看看文章在选材和材料安排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铺垫、巧设悬念等)

三、全课总结。

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语言的魅力”,不只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更能改变人们对人生的看法:热爱一切人,并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搜集相关资料,以“无声的语言”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句话

相貌丑自卑-——“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

第三、四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目标:

1.围绕“话语”这一主题,用真实的语言叙述一件事,表达自己的情感。

2.把事情叙述地生动具体,尽量做到有血有肉。

3.能够围绕主题,按“生动具体、有血有肉”这两个标准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

把事情叙事地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教学难点:

说真话,表真情,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写出来。

课前准备:

积累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回顾单元主题

1.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

(板书单元主题:话语)

2.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语言具有巨大的魅力、动听的语言不单纯是华丽的,更是真实的等)

二、出示习作要求,

有时候一句话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历程,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请任选一题,写一写。尽量做到叙述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1.会说话的

2.的话

3.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

三、指导选择素材

1.《会说话的》可以写有声的语言,也可以写无声的语言。写无声的语言可结合“初显身手”中的内容,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种无声的语言来写。注意写清体现“会说话”的事例。

2.《的话》,主人公既可是人,更可以是物。可结合《大地的话》《秉笔直书》选材。还可补充的内容如令人难忘的话、令人振奋的话、奇怪的……,选材要新颖,内容上要突出为什么难忘、振奇怪……,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使文章更生动。

3.《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可结合《难忘的八个字》来选材。要抓住题眼“忘不了”,多问几个为什么,把相关事例说清楚具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来写。

四、构思练写提纲

(1)引导归纳写法

(一)学习书中例文。

1.读两个小片段,说说分别写什么?画出两段不同的地方,通过比较使你明白了什么?(第一段仅仅是叙述,第二段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2.从第二段中找出描写具体的地方,体会怎样才能把一件事叙述地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二)学习《难忘的八个字》一文的布局方法

1.引导学生把第2自然段中的“我越来越敢肯定:除了家里人以外,没人会爱我,甚至没有人会喜欢我”这句话去掉读文,并谈谈读文后的感受,是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会“铺垫”的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把第4~9自然段的内容放到第3自然段之前叙述,与原文比较,看着表达效果上又有什么区别,学习“巧设悬念”的写法。

(2)独立落笔成文

1.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对于“话语”,每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但是,每个人却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拿起你手中的笔,把你的真实感受写下来吧!

2.学生写作。

3.按照“具体生动、有血有肉”这两个标准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全课总结。

今天,同学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了有关话语的事,并在习作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体会生活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字。

六、布置作业

完成并修改作文。

板书设计:

话语

生动具体有血有肉

说真话表真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单元教案


17长城

学习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

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第一课时

展示资料,交流信息

1、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的小组最感兴趣的内容。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示。对学生的资料和信息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其来源作适当的追问。(鼓励学生将图片和资料整理好办展览或专刊)对于已去过长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印象。老师再概述长城的特点、影响与魅力(顺势引入书中的长城)。

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板书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人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要当好解说员,必须从正确、流利读课文起步)。

a.识:如易读错字:“峻”不能读成jn,“峪”不能读成y,“屯”不能读成tn;能巧记字:“嘉”用形声法,“嘹”可用意合法组成“嘹望”来识记等。老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进行强化。

b.写:老师对学生已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次要强调把字写的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

练读课文,朗朗上口

重点在读正确、流利、熟练上下功夫。

1、反复自读,细心琢磨,初步读出语言的流动感;同桌互读,相互指点,初步读出语言的灵动感。

3、自由展读,共同欣赏,互评提高,在难读处老师作适当点拨,同时,要关注读书发展慢的学生,多给机会他们展示自己的进步。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老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一是要读出理解,让文本语言承载的意旨触摸学生的心灵;二是读出感悟,变话为画,让文本语言激荡学生的精神,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只有这样才可能当一个有魅力的解说员。

2、自选方法,自读自悟。一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二是在自己最想读的句段上多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想象。三是注意作者几个观察点。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同读共品,人情人境,不断生成与发展。重点可放在第三段上。

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注意结合地图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长。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问: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可由学生板图标注理解;二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可图文对照讲述(对其作用可适当拓展,或由学生简说,或由老师简介);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a、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在被深深吸引中、在忘情的观赏中、在无比的激动中不知不觉地走上长城的)这时,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古代人民修建长城的情景(自然地——不容你不想)。

b.朗读第二句话,让学生充分感受工程的浩大,充分想象施工艰难,充分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所付出的代价。此时,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人情境: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长城伟大,古代劳动人民更伟大。

c、指名读第三句,让学生抓住“多少”“才”品味、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更进一步激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所以说————

第四段:抓住“气魄雄伟”“伟大”引导学生读出精神丰收、读出无比自豪。

如果学生入文时直奔第三段,可在读第二句时引入第二段读悟,再回到第三段;第一段也可最后诵读。)

3、走出文本,抒发情怀。学生读了课文,精神世界一定不能平静,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情

感对着长城:a、说(喊)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b、面对长城这份世界遗产,你们想到了什么?

解说《长城》,拓展延伸

1、解说:a.自主准备,小组练习。可以解说全文,也可解说某一部分;可以照文本讲,也可适当增减用自己的话讲。b.展示风采,解说交流。对着长城挂图、图片展览或影像讲。

以评价推波助澜。

2、积累:摘抄自己最喜欢的精彩词句。

3、拓展:自读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择其一处写成百字景点简介,准备举行“中国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展示会(可安排1~2课时结合“宽带网”进行)。

作业

板书设计

长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

教学反思

18颐和园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第一课时

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2、看图引入。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揭示并板书课题。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

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天,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游、自由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非常好!现在,请你们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非常优秀。

3、自主读书。

a、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

b、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平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

4、尝试朗读。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

5、粗说印象。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第二课时

习有效造势,融入画境

1、变换角色,自读自悟。老师先示读(或放录音或放课件),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随着作者的脚步,大步走进颐和园的画面,走进文本所创设的美景,唤起学生在读中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用作者的情感去品味,用作者的激动去想象,再用自己的声音(语言)尝试把颐和园多姿多彩的美表现出来。变话为画,真情抒发自己对颐和园之美的体会与感悟。

a、结合插图,读句晶词,体会语言美。一是读进词句,读出理解;二是对优美生动的句段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b、小组交流,读评结合,感受语言美。每个人只读自己最想读的句段。读中学生既可以谈自己品读见解(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意思的体会),又可接受同伴提问(如,为什么读这里,为什么这样读等),以不断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力。

2、晶读精彩,领悟整合。以读为主,以读促动,以动促读,做到形式多样。让学生形成真动,直达文本情美深处,让学生在充分细致的文本领悟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振,获得美的陶冶。

a.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面对昆明湖,是什么心情?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

b.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么能说水静呢?

3、回归全文,抒说心声。和作者一起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写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

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

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

4、从读学写,自然拓展。谈话:你们想不想也来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可以写一篇、可以写一段和《颐和园》比一比,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作业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下万寿山上昆明湖

教学反思

19*秦兵马俑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并应用相关资料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秦兵马俑相关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可制作课件。

2、学生课前朗读课文三至五遍,不懂的词语查一查字词典。

教学过程

以预习为起点,让学生畅谈预读的感受

1、了解学情,研读课题。从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人手,营造初读交流的氛围:从你们的眼睛和神情看,预读了课文19课《秦兵马俑》(板书课题),一定有感受要说,是这样的吗?先引导学生读题(可相机出示挂图),并让学生说出对课题的理解(注意弄清“俑”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书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人,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九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人情人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人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以诵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对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至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

(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

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导游形式,将课文(或某一内容)编成导游词,结合搜集到的兵马俑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回家后向家里邻里等周围人介绍兵马俑。

作业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将军俑威武勇猛久经沙场

武士俑忠君爱国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各尽其责

形象鲜明英勇善战

马俑神态各异

展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教学反思

课文《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强盛辉煌的历史。针对本文篇幅较长,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教者认真研读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级学生学会预习的优势,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上大胆取舍,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点以及根据实际情况,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上做了一点尝试:

首先,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教者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采用多种方式对“神态自若”“擎着利剑”“惟妙惟肖”等词语进行深敲细酌,逐一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其次,在朗读指导上做足功夫,确保有效的读的时间,确保了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始终伴随读书的全过程,与文中的兵马俑们进行了一番零距离的接触,书声朗朗的课堂显得情趣浓浓。教学中,教者还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第三,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重难点的突破。比如课文的第二段,这一段分三方面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一是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总面积20000平方米和坑内兵马俑总数近8000个;二是介绍了一号坑的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以及坑内兵马俑总数6000个左右;三是介绍了一号坑上面的主要设施和作者的观后感。因为条件所限而无法让学生欣赏到相关的录像片段,所以仅让学生通过这些数字去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是很困难的。教者利用教室、全校学生总人数作为参照对象。看着自己算出的结果后学生们不由得发出了阵阵的惊叹声:“哇,三个俑坑竟然这么大啊!”“这么多兵马俑啊!”“果然规模宏大!”……

可见,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教室、学校、学生……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平时要做个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园地五

学习目标

1、以“保护文物”为话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2、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3、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4、背诵积累古诗《望岳》,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5、根据需要围绕专题搜集资料,提高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

师生准备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宽带网

明确任务

指名读“宽带网”下面的话,说一说本次搜集资料的范围、要求:课外,搜集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

交流方法

1、方法展示台:近一段时间,你是采用什么办法搜集资料的?遇到了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如:

留心书报中散见的资料,随时发现,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有关的旅游类书籍、杂志、碟片;

在语文教材和古诗读本中查找相关诗词;

登录相关网站,如直接输入关键词“世界遗产在中国”;(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当堂搜寻并展示);

调查访问游览过的亲朋好友,看门票、游览手册、照片;

从中学、小学各科教材中查找;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可从《中国电视报》中关注相关预告;

2、资料展示会:展示一下你已经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3、老师的建议:

a、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资料本,分类收藏。

b.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搜集与整理资料。

c、要纠正一些不当做法,如完全由家长代劳,只搜集不阅读的“假性占有”。资料过于深奥、乱剪书报等。

4、全班的决议:

按照个人提出建议全班形成决议的方式,决定展示交流的形式、时间、评比表彰办法等。如可在一定范围内(班上或校内、社区内)让学生自主举办“中国的世界遗产图片展”等。

课后实践

学生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专题展示活动做准备。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令人痛心的是,

长城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已被世界古遗址基金会列入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

教师大屏幕快速显示长城被毁的骇人听闻的事例(见《长城如父》,作者董耀会)

也可出示教材中关于长城被毁坏的报道。

2、当你得知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呢?有什么想法呢?

板书:口语交际——保护文物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四至六人一组,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保护长城的建议。一入主持,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2、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议相同或相似的归入一类。

3、自由发言: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创设情境,模拟交际

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师生、生生自主选择进行模拟口语交际,如:

1、劝说游人不乱丢垃圾,不乱涂乱画。

2、向村民宣传保护长城的重要性和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3、向有关领导汇报少先队员的建议。

4、即兴演讲:“保护文物,人人有责。”

在模拟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些,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习作

创设情境,引发“习作”的需要

1、创设情境:有一批外国游客,专门到中国游览“中国的世界遗产”,邀请咱们班全体同学担任导游,我们成立“导游团”,评选十佳小导游,大家愿意吗?

2、揭示要求;要当好导游,首先要熟悉景点风光,了解有关故事、传说,明确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然后写出导游词,熟悉导游词。今天,我们就来学写导游词,让这批外国游客大开眼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国的“世界遗产”。

交流资料,确定“习作”的内容

1、师生交流,随机点拨:你想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什么?

2、指名说一说自己确定的最有特色的内容。

3、各人自主说一说,相互说一说最有特色的内容。

阅读范文,借鉴“习作”的写法

教师出示或朗读一篇导游词,让学生自主发现如何写导游词,再默读教材中“习作”下面的揭示语,进一步明确写法与要求。

自主习作,完成“习作”的内容

模拟讲解,展示“习作”的成果

1、指定二至四名同学,宣读“导游词”,进行模拟讲解,根据“游客’’意见共同修改与完善。

2、读一读自己的习作,适当修改;改动较大者重新誊写。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读一读,学生自主发现悟一悟: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结合小林、小东的发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3、举出实例说一说:在读过的课文或习作书中,你发现了这种“用熟悉的事物来比照”的写法吗?

4、仿照例句写一写,指名读一读,评一评。

日积月累

1、出示对联,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

2、让生找出欣赏的对联讲讲对对联的理解。

3、学习读、记、吟文中的对联。

4、将收集到的对联进行交流。

回顾“词语盘点”

1、按要求“盘点”:读读写写(抄写、听写)、读读记记“词语盘点’’中的词语。教师可组织一分钟记忆竞赛、一分钟抄写竞赛。

2、“我的词语库”:从本单元课文中,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语、新词语?指名说一说,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词语工整地抄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

作业

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4、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盘古开天地》一文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路,引导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三、学习生字,书写生字

第二教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畅谈感受,提出问题

1、观看了美丽的宇宙,学生自由谈感受。

2、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提出问题。

生成预设:

估计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

1、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2、盘古为什么要创造美丽的宇宙?

3、盘古创造的宇宙是什么样的?

4、盘古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

……

三、以学定教,走进文本,解决问题

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

1、梳理问题。

2、带着问题,自读文本。

3、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生生、师生及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4、通过朗读、想象、描述,感受盘古的高大形象,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四、顺学而导,走出文本,交流感受

五、拓展延伸,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人教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人教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拓展延伸,自主学习

1、出示唐朝王维的《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a、罢:完了;完毕。b.柴扉:柴门。

2、出示自学要求。

a、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该诗。

b.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尝试赏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故人”与“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故人”一样吗?分别指谁?

c.“故人”一词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中的哪个词相似?体会两位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心态一样吗?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

作业

板书设计

下(去)

(西)黄鹤楼──扬州(东)

(湖北省)

送元二使安西

劝更

友情

教学反思

21搭石

学习目标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涨”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山洪暴发、猛涨、裤子、平稳、平衡、联结、清波荡漾、理所当然、有序、伏下”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课文插图,乡亲们协调有序走过搭石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制成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激趣引入,质疑定标

1、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

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2、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a、什么是“搭石”?

b.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c、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d.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

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a、什么是“搭石”?

b.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c、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b.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

c、练习书写生字。

2、抄写本课的词语,给生字表中的生字并扩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检查反馈,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部分词语。

寻美悟情,晶读熏陶

1、寻美,知情。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把你认为美的句段读给你的同桌同学听,并向他(她)谈谈你的体会。

2、赏美,悟情。

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到的美。(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受,赏美悟情。)

例一:“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关联词(“无论……只要……“直到……才……’’)从中体会老人的公益之心。

例二:“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看图,品读这段话,想象那优美动人的画面,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什么情景。

b.请几个同学上台表演,体会动作的协调有序。

c.朗读,读出叠词给人的韵律感。

例三:“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a.“风景”是什么意思?

b.作者用文字向我们描绘由搭石引发的一道道风景,如果你是画家或摄影师,你会画下或拍下哪几道风景呢?你能给你的画或照片取个题目吗?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c、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

(如:背老人过搭石;相让;流动的画;紧走搭石……)

例四:“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

a、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b.赞颂了搭石什么精神?联结着乡亲们什么美好的情感?

c、文章的结尾表面是赞美搭石的,如果改为以赞美“家乡人”作结的,你准备怎样写?请试写几句。

3、诵美,传情。

a、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b.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4、创美,抒情。

a、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b.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课后延伸,拓展

选做题:

a、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b.小练笔:把你发现的平凡生活中的美的事情或场景写下来。

作业

板书设计

21、搭石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

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

4、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终于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作业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爱心台湾

钱畅血肉亲情青年李博士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21、搭石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

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

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时、地、人、事这四要素)

2、从地图上找出“杭州市”和“台湾花莲”,理解“跨越”。

3、思考:“生命桥”在课文中指什么?

自学生字词

1、自学,互教互帮,借助拼音读准确。

2、分类检查读音:a,8个生字词;L其他注音的字词。注意区分:平舌音与翘舌音,如:暂(zan)、髓(sui)、绽(zhan)、辗(zhan);U的拼读:躯(qu)、腥lv);多音字读法:间(jian、jian)。

3、写字指导。9个左右结构的字归一类,以“峡、湾、脉”为重点;2个上下结构的字,以“暂”

为重点;另一个为一类。

4、指名分段试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学习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出示重点句,与课文原句对比阅读: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如果不尽快移植骨髓,将面临死亡。

3、讨论:你觉得哪句写得更好?为什么?(师引导从“含苞的花朵…“凋零”“惟有……才能”等词句理解小钱病情严重,急需救助,体会生命的宝贵。)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原句。

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两岸同胞骨肉亲情的故事。

第二课时

情境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两岸同胞怎样全力抢救小钱的?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2、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

@3、

4、教师的引导策略:

可以从正面引导,如:

a.面对地震,这位青年躺在病床上,想到的是什么?

b.面对余震,李博士和这位青年是怎么做的?(仍沉着地站、仍静静地躺)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做?

c、李博士怎样将骨髓带到杭州?

也可以从侧面引导,如:

a、这位青年难道不想念家人是否平安?

b.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

c、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a、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

,终于

b.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a.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b.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

4、朗读背诵全段。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作业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杭州爱心台湾

钱畅血肉亲情青年李博士

教学反思

23*卡罗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们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

2、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3、能在这篇课文的引领下,自觉阅读《爱的教育》,接受爱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们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并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交流.

课前准备

1、课文插页的挂图。

2、写有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推介新书,揭示课题

导语:同学们,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永恒的,令人百读不厌。今天,老师特地带来了一本书,该书曾在19世纪轰动了意大利文坛,并且先后被译成了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你们想知道这书叫什么名字吗?《爱的教育》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里边的一篇故事(板书课题)。

初步阅读,读通课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比较长的句子,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读准9个词语。(遭到不幸、怜悯、屏息凝神、俯下身来、千叮咛万嘱咐、号啕大哭、目不转睛、端详、恍然大悟)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出现的问题,同学互相帮助纠正。

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纲导读,感悟理解

1、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a、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

c、“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

d.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你从母亲的“目不转睛”里读懂了什么?“我”恍然大悟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学生读读、画画、议议。

3、提供范例,指导交流。(以第2个问题为例)

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理解卡罗纳的伤心。

a、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脚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b.他的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c、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起来。

4、学生交流。(要求: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评议。)

欣赏评价,延伸教育

1、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

2、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们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

3、师小结: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褪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D巴,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

布置作业

1、积累9个词语。

2、摘抄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3、谈谈自己对本课课题的理解,这个标题好吗?若不好,你能给它换一个更好的课题吗?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述下来。

作业

1.100分23的作业2.抄生字词

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语言动作神情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得到同学的爱(我)

长辈的爱

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我给足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通过深入研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然后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和交流的机会,通过鼓励和诱导,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读自悟,教学时应紧抓文章精要部分,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感悟和思考。通过反复地读,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将“爱”的内涵在心里有所提升。

24*给予是快乐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男孩的心愿,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意思。

课前准备

1、词语卡片。

2、收集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成语。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愿望,都可以体现对别人的爱。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小男孩,他对腿有残疾的弟弟百般关怀,令人感动。(板书课题)

2、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问题?

出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查查字典或借助注音。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学习小组,按段落轮流读课文,互相纠正读不好的地方。

3、反复读读以下词语:

圣诞礼物饶有兴趣闪亮羡慕宽裕惊叹

不由自主显然神气湿润喜悦

4、说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精读课文,探究情感

1、自由读课文,想想你对课文哪部分内容特别感兴趣,或感受特别深刻,在书上作些批注。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a、小男孩喜欢保罗的圣诞礼物吗?从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b.保罗的想法一错再错,你能说说他的两次错分别是错在哪里吗?

c、小男孩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句子感受到的?表达了小男孩怎样的思想感情?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你怎么理解“给予真是令人快乐的”?请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拓展阅读,感悟主题

1、轻声朗读《给,永远比拿愉快》,说说短文讲了什么事?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

3、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无私奉献,爱心无价”的故事或格言名句。

作业

1.100分24的作业2.抄生字词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小男孩

惊讶不是希望……而是希望……

又错了

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顺利完成,课后,心情比较激动,反思这次教学的过程,我收获颇多:

课前精心充分的预设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造就了课堂细节的精彩。课前,我对整个教学过程作了精心设计,每一个过渡、小结,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每一次板书……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并且设想了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以及老师的应对。课上,我则放开教学设计,充分地关注学生,灵活调整,努力使每一个环节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规范的语文训练。

1、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

我顺着故事的情节,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后,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进而学生透过字词感受语言,品味小男孩和保罗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品质,懂得“给予是快乐的”这个道理,因而,课堂教学的展开比较顺畅。

2、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的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如学习课文6~11小节时,我组织学生以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解读课文:引读课文,让学生进入情境;再自由读课文,使学生理解内容“保罗为什么想错了”;默读课文,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同时把读书的感悟通过有声的朗读加以提升。

3、音乐渲染,使学生、教师、文本紧紧相连,使情由境生:

在保罗亲眼看到小男孩背着脚有残疾的小弟弟出来,亲耳听到小男孩那充满深情的话语时,保罗再一次感到自己想错了,他被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深深地震撼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车里,和小男孩兄弟俩共度这不寻常的夜晚。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情景3):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

(情景4):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小结: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讲评

指导看图写文

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习作讲评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

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

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心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也可提供表格引导评改)

妙语连珠妙手回春

最满意的片段

(最妙的细节描写)

(最羌的情感抒发)自我欣赏最不满意的句段

(最不具体的描写)

(不通顺的句子)

(最平淡的情感表达)修改后理由

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

c、班级交流。

3、小结: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经验,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情景等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善于总结,就能自己排除“词语”障碍的。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以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劝勉世人做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练读名言。

a.学生练读,及时正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c、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励学导行。

a.尝试运用:老师描述情景,让学生选用这些名言加以运用。

b.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毛笔或钢笔写下来,或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朋友共勉。

5、扩充积累。

摘抄、背诵颂扬高尚情操的其他名言。

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1、了解内容,明白含义

a、学生自由读“杏林春满”,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b.交流阅读收获:“杏林春满”这个成语是怎样来的?

c、“杏林春满”用来说明什么?

2、联系生活,畅谈启发。

a、从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什么?

b.你知道哪些医生称得上“杏林春满”?能说说他们的事迹吗?(如:李时珍、林巧稚、抗击“非典”的医生……)

3、激发动机,练讲故事。

这样有意义的故事,好多比你们小的同学还没听过,说不定,你们的爸爸、妈妈也还没听过,请你们回去讲给他们听听并告诉他们这个成语的含义。

4、课后延伸,积累成语。

读更多的成语故事,井把读过的成语摘抄下来。

作业

1.在家听写(词语盘点)2.会默(日积月累)3.完成本单元作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暗等14个字;

2、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并会简单的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中,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发挥自己的想像。

4、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神话故事,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激起导入

小朋友,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种种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的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血”“宗”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肢、肌、肤”: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想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课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谁能大概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天和地倒底是怎样分开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读。找一找这一段里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读一读你找出来的词语。

4、天地分开了,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来的?齐读课文3、4自然段。

5、说一说,盘古的身体是如何化作世界万物的?指名说,同桌说。

6、仔细读一读文章中写盘古变化时的句子。

7、注意多音字“倒”,自己查字典,学一学这个多音字。

8、文章最后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天地》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天地》数学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天地》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 整理与复习

第4课时 统计天地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3--104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所给数据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完成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并得出结论。

3、了解统计表和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需要独立设计制作统计图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归纳小结:统计表用表格呈现数据,条形统计图用直条呈现数据。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能清楚地看出统计的结果。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数量的多少。

2、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求平均数,那你对平均数有什么认识?求平均通常的方法有两哪两种?

3、你了解了哪些关于可能性的知识?

二、组织练习

1、完成P103页第18题

转动哪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和蓝色区域的可能性相等?转动哪个转盘,指针落在红色区域的可能是性比蓝色区域大?这两个转盘的红色、蓝色和黄色区域各占转盘的几分之几?

2、P103页第19题

猜猜他们从哪个口袋里摸球的可能性最大?为什么?

3、P103页第20题

观察表格,你准备用什么进行统计?

统计表中的数据填完后,要注意什么?归纳小结,不仅要填好数据,还要写上制表日期。

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4、完成P104页第21题

学生分组分别完成男生和女生立定跳远的平均成绩。为什么求男的平均成绩要用和除以6,而求女生的平均成绩要用和除以7呢?

三、布置课后练习

1、如果要调查和统计本班同学的体重情况,可以怎样做?

2、要求制订调查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调查和统计,再把统计的结果制成统计图。(体重取整千克数)

四、归纳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板书设计:

男生平均成绩:

(157+154+161+155+149+160)÷6

女生平均成绩:

(142+138+147+136+142+145+144)÷7

教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案设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其中的难写字,引导学生会读书。

2.感悟利用“反义词”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3.初步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一个方法——中心句。

4.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热爱五千年文化。

教学重难点:感悟利用“反义词”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读写结合。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认识他们吗?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

师:他们都有着神奇的本领,是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位巨人被称为人类的老祖宗,他就是——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3.师板书课题。生书空.a指导“盘”的笔顺齐读课题。

B指生读,齐读。

二.检查预习

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课文读通顺了吗?词语会读了吗?那老师就来考考你。

出示词语:肌肤四肢

滋润辽阔

逐渐缓缓

一丈血液

(师有重点的指导,如部首相同的词进行联想、用缓缓造句,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1、把词语送回课文,分段读文,读的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任务更重:听对错,并且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你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对啦,这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把它叫做整篇文章的中心句。齐读

师:这句话就像这篇文章的眼睛,看到它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了什么,像这样的句子就叫做——中心句。以后想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以试着找找文中有没有——(生)中心句

3、指导书写“创造”a什么是创造?理解不准确,相信随着我们深入的学习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b深入学习课文的好办法就是带问题来读书,围绕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你想到了哪些问题?(怎么?前?后?)

四、精读课文

1、创造之前什么样?在文中找一找,“混沌”什么样?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还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查字典,我们来看看字典上怎么解释的?自读,哪个意思更符合在这一课使用?理解了吗?我们会继续关注这个词的。

2、那么,我们知道了盘古在创造之前,宇宙是——

在这混沌之中,盘古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醒了,他是怎么创造的?默读,在第几段。

学习第二段

3、自由朗读,这一段写了盘古干了什么?指生朗读,你知道抡起是什么意思吗?做做拿和抡的动作,你发现了什么?

a抡的目的是为了?一个抡字让我们感受到盘古在开天地的时候很

b那就让我们读出盘古的力气,他在抡斧猛劈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好自信的盘古,让我们用自信的语气来读读。

4、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读: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四年级语文上册1-4单元导学案汇总


四年级语文上册1-4单元导学案汇总

课前练习

1、观潮

导语:你去过钱塘江吗?见过钱塘江大潮吗?相信你读了课文一定会被它的神奇感到惊讶!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

2、我会根据下列词义从课文中找词语

A、时而隐匿,时而显现。{}

B、气势广阔,浩大。()

C形容声音喧闹,湿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3、我会填。

今天,我们到海宁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

见________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

__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______

_。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看看堤下,__________

__。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

4、知识点梳理

读了课文,我知道钱塘江大潮被称为----------,作者是按-------、--------、--------的顺序来写的。

课前练习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导语:你去过青藏高原吗?见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景观吗?那就抓紧时间去文中看看吧!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2、结合上下文(或查词典)理解下列词语,并写在课本上

不容置疑一争高下咫尺为邻神秘莫测

3、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在课文中画出相应的句子)作者是用和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的。

(2)作者从和两个方面来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景观的。画出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一下。

4、指出句子各用了哪种说法。

A、列举数字B、作比较C、打比方D、举例子

(1)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2)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但它们都不能与雅鲁藏布一争高下。()

课前练习

3、鸟的天堂

导语:《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的文章,这里是令人向往的鸟的乐园啊!如果大家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更多体会的。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纠正逼近不禁应接不暇抛在榕树陆续茂盛颤动不可计数

3、从课文中找出词语

A、一个接一个,时断时续。()

B、不忍舍得离开。()

C、形容来人或事物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4、按课文内容填空。

(1)“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课文中的“天堂”是指()。

(2)作者前后两次坐船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是在(),这时正是鸟儿()的时候,所以只看到();第二次是在(),这时是鸟儿(),所以看到()。

课前练习

4、火烧云

导语:《火烧云》这一课,著名女作家萧红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同学们快去文中欣赏一下吧!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

红彤彤金灿灿笑盈盈一模一样恍恍惚惚威武

3.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句子,并试着背一背。

(2)在文中,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的

变化,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的感觉;然后写了火烧云的变化。

(3)1、火烧云出现在()过后。

2、霞光照得大地上一切都变了()。

3、天上的云从()一直烧到(),好像天空着了火。

4、火烧云让天空变出()、()、()等动物。

课前练习

5、古诗两首

导语: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文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样在古文化这座巨大的宝库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其中来感受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古诗,了解作者和作者写诗的背景。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古诗,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把两首古诗认真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

——————————————————————————————————

2、用“”划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侧成峰(cèchè)腊酒浑(húnjūn)足鸡豚(tūntún)

3、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读《题西林壁》第一、二句,诗人看到的庐山什么样子?

(2)读三、四句,为什么作者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3)从《游山西村》后两句中,作者心情先后怎样?为什么?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前练习

6、爬山虎

导语:同学们,你们你见过爬山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嫩茎蛟龙枯萎

3、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均匀拂过漾起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画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按顺序介绍爬山虎的脚。。

(3)、作者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是从叶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方面讲的。

(4)、、作者在介绍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先讲爬山虎脚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再讲爬山虎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与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练习

7、蟋蟀的住宅

导语:蟋蟀,很多同学并不陌生,但是对于蟋蟀的住宅,也就是蟋蟀的巢穴就不是人人皆知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很小就很喜欢动物和植物,尤其是昆虫。他对蟋蟀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有条理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写出了《蟋蟀的住宅》。为学好本文,我们自己先带着问题读课文。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2、组词。

弃()毫()扒()址()

充()豪()趴()扯()

3、按课文填空

1、作者从住宅的选址、外部、内部三方面写蟋蟀住宅的特点。蟋蟀选址的特点:()和()。

住宅外部的特点()住宅内部的特点;()、()、()()。。

2、蟋蟀修建住宅的动工时间是();用它的前足(),用钳子(),后足(),后腿上的两排锯子()。

课前练习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导语: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就是这样一张普普通通的地图,面对它,德国著名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却有了重大的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带着问题读课文。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静谧坐卧不安凹进不可思议吻合端详海湾崭新

枉费心机浩如烟海漂移轻易假说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年的一天,_____________因为生病住院,他在看世界地图打发时间,偶然发现南美洲上巴西的______________的部分与非洲______________呈直角凹进的______________形状不可思议地______________。他因而产生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______________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_______________,才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后来,他作了题为“________________”的演讲,提出了关于_________________的假说,引起了地质界震动。

4、找到世界地图,找出七大洲,巴西和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的位置。仔细观察“南美洲巴西的一块突出部分”和“非洲西海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是否像书上说的“这两个地方的形状竟是这般不可思议地吻合”

课前练习

9、巨人的花园

导语:同一座花园,开始还是冰雪覆盖,后来却变得春色满园,这是怎么回事呢?到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巨人的花园》中寻找答案吧。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2、按要求补充词语

例:鲜花(盛开)

雪花()鲜花()绿树()树叶()

瓜果()狂风()小鸟()阳光()

3、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巨人的花园》是_______国作家_____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_____故事,讲的是__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___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赶走孩子以后,便在花园里_____________,将_____________拒之墙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_____________的启发下,_____________醒悟了,随那_____________花园里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中间,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作者王尔德,并读一读他的相关作品。

课前练习

10、幸福是什么

导语:《巨人的花园》让我们懂得了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而《幸福是什么》给我们讲了三个孩子寻找幸福的故事,读了之后你会对幸福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

2、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十年后,三位青年再见面时,第一位青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第二位青年通过_____________,明白了幸福是什么,第三位青年通过_____________,明白了幸福是什么。他们三个明白了幸福要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

(2)谈一谈你对这句话“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的理解。

3、收集关于幸福的名人名言。

课前练习

11、去年的树

进步

导语:童话不光是故事有趣、想象奇特,往往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认真读一读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这篇童话,透过那朴实平淡的话语,你能体会到它蕴含了怎样深刻的道理吗?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你学会了那些生字词?把他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

——————————————————————————————————2、、把下列句子写成拟人句

1、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星星一闪一闪地挂在天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感知

课文写了()和()相互约定,来年春天在回来看老朋友,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了,树却不见了。鸟儿就去寻找树,通过与()、()、()的对话,终于找到了燃烧着的灯火,鸟儿与灯火依依惜别。

课前练习

12、小木偶的故事

导语:老木匠做了个小木偶。小木偶有鼻子有眼,能走路,会说话,有笑容。当他来到大街上面对新的天地时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木偶的生活,感受一下小木偶的内心世界。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一只小兔子走过来温柔地问你怎么啦

2.你头疼是吗小女巫问

3.笑是很重要的老木匠对自己说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2、摘录课文中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

()

3、按要求写词语。(写出3个)

1、ABCC式:可怜巴巴

2、AABB式:笑嘻嘻

3、AABB式:嘟嘟嚷嚷

课前练习

13、白鹅

导语:同学们对骆宾王的《咏鹅》非常熟悉吧!你喜欢白鹅吗?那艺术家丰子凯笔下的白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认真读课文吧!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用组词的方法来区分它们

劲()

历()

锯()

颈()

厉()

剧()

侍()

拎()

近()

待()

邻()

进()

2、文中有很多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把喜欢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

《白鹅》选自(),作者(),中国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示:课文主要描写了白鹅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前练习

14、白公鹅

导语:上节课我领略了“架子十足”、高傲的白鹅,那在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眼中的白公鹅又是如何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当dāng()奔bēn()调diào()扇shān()

dàng()bèn()tiáo()shàn()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2.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

3.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

3.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与上课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并试着填下表: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课前练习

15猫

导语:同学们知道著名的作家老舍吗?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用词准确,语句优美,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来学一篇他写的散文。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我会读写下面的生词

性格严格任凭贪玩尽职抓痒稿纸踩踏梅花画蛇添足碰撞跌倒开辟

2、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主要写了大猫哪些特点?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主要写了小猫哪些特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凝视——()隐藏——()淘气——()

遭殃——()喜悦——()古怪——()

4、我能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使其意思不变

1、我喜欢还不不及,怎么会跟它生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练习

16、母鸡

导语: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预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一、按以下要求预习课文

a、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b、圈出生字,按词语盘点划出词语,生字和词语各读两次。

c、再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什么,自我概述。

完成以上要求后,家长给以签字

二、预习检测

1、给蓝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可恶(AèBwù)鸡雏(AchóuBchú)

成绩(AjīBjì)聋子(AlónɡBlǒnɡ)

疙瘩(AɡèBɡē)

2、根据意思选填词语。

如怨如诉颤颤巍巍趁其不备欺侮凄惨警戒

1.形容没完没了地抱怨、诉说。()

2.趁人不防备的时候。()

3.凄凉悲惨。()

3、下面的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一选,填一填。

A.比喻B.拟人C.夸张

1.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2.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它的儿女吃。()

3.结果,每一次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教案设计

(一)教材内容:《盘古开天地》一文是一篇神话传说。课文具体而生动地记叙了人类的老祖宗——巨人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自己的身体幻化宇宙万物的故事。课文极富想象力地让沉睡了十万八千年的盘古忽然醒来,抡斧猛劈使混沌初开,天地分明后,责任感使这位巨人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世界。

(二)表达方面:作为叙事性作品的神话传说,这篇课文体现了如下特点:

1、课文记叙脉络清晰,过程描写清楚,形象地描画出盘古创造宇宙的过程。

故事以天地混沌未开的背景出场,引出主人公。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清楚。先讲了盘古醒来的作为,以及使天地发生的变化;在紧接着的第三自然段叙述了天地初开盘古做了哪些事;最后讲述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盘古用尽了自己的力量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宇宙。

2、课文围绕创造宇宙的过程,抓住盘古的动作、心理,用人物生动、形象的描写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一自然段盘古的“一直睡”与第二自然段开始的“忽然醒”相应,使任务展开活动,接着“见”“抡”“猛劈”几个词生动而有力地呈现出一个大力的巨人形象,第三自然段用“头顶”“使劲蹬”外化了人物心理的“怕”和使命感,分清了天地两开的世界。

3、通过天地分开的过程,引入一些意思相反或相近的词,恰当表现天地之不同。

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其中“轻”与“重”,“清”与“浊”,“上升”与“下降”两两相对,恰当地写出了天和地的特点,形象的再现了神话的神奇之感。“渐渐”“缓缓”“慢慢”都有速度不快之意,形象地表现出天地的分开不是一时一刹之事,要经历一个过程。混沌的东西分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盘古付出了自己的艰辛。此外,课文还用了一些意思相对或相近的词句突出表现了盘古这个人物,如“一直睡”和“忽然醒”使人物带上了神秘色彩,故事更具神话特色,又如“天地分开了”和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一开一合,体现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其心思细腻的一面,再如“头顶天、脚蹬地”与“累得倒了下去”,立与倒,用实际的动作表现出人物可贵的品质。还有文中三次出现了“巨”这个字:第一自然段中“巨人”,第二自然段中“巨响”,第三自然段中“巨大”。巨,大的意思,三个“巨”突出了盘古这个形象身材高大、力量大、变化大,的确是非凡之人。只有具有非凡神力的人,才可能开天辟地,为常人之不能。

4、文中使用形容词偏正结构短语,使事物具体形象,把盘古化身万物的变化细致入微的表现出来。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倒下后身体的变化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从八处变化落笔,细腻而生动,“四季的风”、“飘动的云”、“隆隆的雷声”、“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等等,让读者的眼前立刻浮现出大自然的景象,第五自然段总结为“美丽的宇宙”,先分后总,既具体又不失条理。

5、运用排比的手法及省略号的使用,引发小读者的想象和再造想象。

第四自然段先从两处动作入笔:呼出的气息、发出的声音,然后流出身体器官及构成,有静有动,动静结合,是文章灵动丰富,七个“变成”,一个“化作”想象恰如其分,让学生仿佛可以看到盘古的变化、宇宙的变化,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随后用了一个省略号,意味深长,让读者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这里注意一个标点符号的细节,即:编者在八处变化的前两处之后用了句号与后面的六处相区别,区别在于动静的不同,考虑十分细致。生动形象的比喻将盘古的变化灵动地表现出来。

6、数词的运用准确恰当,使课文在理解上更加清楚到位。

课文数字的运用虚实相间,给人以真实感、立体感。第一自然段盘古“睡了十万八千年”看似实数,表达的是很长很长的时间,第三自然段,两个“一丈”,表现出变化过程的艰辛,体现出盘古坚持不懈的毅力,为下文累得倒了下去做好铺垫,也说明了天和地的成形不是一夜之间的事,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第四自然段“四季”“四肢”“双眼”都是实指,使课文想象恰当合理。“双眼”对“太阳和月亮”,“四肢”对“四极”符合了客观存在,合情合理,有利于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7、神话故事奇怪瑰丽,是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他的奇美能激发思考想象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讲故事、复述作品大意的能力。

神话故事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是一种幻想性很强的艺术创作,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和发明创造神话,本文属于前者。神话也是文学艺术的源头,由于神话富于想象力,成为浪漫主义的开端。从神奇的想象中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故事富于想象力的特点,使盘古跃然纸上。

8、用盘古的身体变化来写宇宙的变化,用宇宙的变化烘托盘古的献身精神。

从盘古醒来直至倒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坚持不懈、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给出了总结,让学生知道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体会了人物的优秀品质。其中也包含了大语文观,人类生活的宇宙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今天大自然美好的一切。

二、教材位置

《盘古开天地》一文,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三年级开始,课文区别于一、二年级对阅读只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要求,分精、略读来进行,精度要认真仔细的研读,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意思,又要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等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单元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意在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绚丽,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作为一篇叙事性文章,本课故事完整内容具体,在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课文叙述顺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恰当地用上课文中的句子融入复述之中。通过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混沌”“滋润”等次。课文中出现的反义词和近义词在过去有过学习,清楚地出现在课文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课文想象丰富合理,通过想象让学生初步体会表达效果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还要通过文章脉络,“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中年级语文学习一段时间,逐步走进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第一次在精读课文中接触神话故事,学生能感受到其中的想象部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其学习兴趣。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大意,但由于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欠缺,在对课文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的环节,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应该让学生通过熟读课文,记清文章大意,有条理的讲述,进一步再加上优美的修饰语,将复述补充完整。

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可以解决文中出现的生词意义不明白的问题,但在生字方面,由于学生年龄特征决定,有些生字在课文讲解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如“降”右下部分,“创”左半部分等。

第二学段在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点学生必须通过多读、熟读课文进行感知。

[学习目标]

一、认识“猛、缓、逐、宗”等14个字,会写“降、丈、滋、创”等12个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对课文进行复述。

三、通过换词语体会、对读近、反义词等体会课文内容。

四、读懂课文,体会盘古开天地的坚毅和奉献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难点在于用自己的话清楚条理地复述课文,通过内容的学习体会盘古的奉献精神。

[教学程序]

一、回顾旧知,联系导入

师:(亲切地)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语文园地三时背诵了几句“对对子”这种形式的韵语,还记得吧?(记得)那咱们一起背一背吧。天对地,开始!

(生齐背)

师:好!我们就背到这儿。同学们背的真熟练!

(神秘地)可是,你们知道吗?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模糊不清,到处是黑乎乎一片,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直到有一天,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拿了一把大斧头,把天和地给分开了。你们知道这个具有神奇力量的人是谁吗?(盘古)对了,就是盘古!那他又是怎样去开天地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神话故事。

[意图:通过回顾已有知识,巩固学习;通过把握经典中的内容与课文衔接]

二、由题入文,初步感知

(一)读课题有讲究

师:同学们一起读课题,18!(18盘古开天地)声音很宏亮!

哎,小课题有大学问,读课题的时候也有讲究呢!我这样读,你听:18盘古——开天地,这样读,我就知道了,是盘古在开天地呀,那我想知道盘古做了什么?该怎么读?你来试试。(生强调开天地)很好,谁再来读?我们一起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不同的读法让我们知道了是谁,做了什么事。这篇课文讲的就是——盘古开天地的事。

[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了解“题目”应当是文眼]

(二)读课文学生字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谁愿意起来读一读?其他同学端好课本认真听,听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五位学生接读)

A很好。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又认识了很多新词语,抬头看大屏幕

B同学们读的不错,不过有几个字读得不准确,没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这些生字词,同学们抬头看

C听得出来,同学们字词掌握得还不够好,不过,没有关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一人这些生字词,同学们抬头看

出示生词:猛、缓缓、一丈、逐渐、四肢、肌肤、辽阔、血液、祖宗

师:同位互相检查检查,看看你都读对了吗?(生自检)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在这些词里有个词不好读,我们一起看(逐渐变红),你再把它读一遍,同学们听清了吗?好,我们一起读两遍。像他一样,我们齐读,每个词读两遍。

师:生词大家都会读了。课文里还有不少这样的词语,你能读好吗?请你读!(生1)

出示词语:、辽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哎,他是这样读的,同学们,我们边读边想象这些词描绘的内容,把你想象到的读出来,能行吧?(行)自己先试试。好,你来。

(生2)读的挺好,你怎么读?(生3)[伺机指导,读出感悟]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

师:好。生字呢,谁来读?请这一行同学接读。

出示生字:猛、缓、丈、逐、肢、肌、辽、血、液、宗(接读一遍)

[意图:认读生字、词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基础,读文中带形容词修饰的词,为后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边度边想做铺垫,并为学生学文时照书上的样子说句子降低难度]

[蓝屏]

三、角色朗读,深入品析

(一)感悟神话的神奇

师:同学们,在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混沌一片,你看——

[出示图片: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那时,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就在这模糊一团的世界中,这个叫盘古的巨人,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

[出示图片:盘古破壳而立]

醒来的盘古会做些什么?天和地会有什么变化?找一位同学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蓝屏](提读)

师:盘古做了什么?谁知道?

生1: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对。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读上面的话,再和书上的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这里是“拿”,书上是“抡”。

生2:书上是“猛劈”,这里少了“猛”字。

师:同学们看的很仔细。那么,书上为什么用“抡”而不用“拿”呢,谁来说说?

生1:“抡”用的力气大,“拿”就是轻轻拿起来。

师:挺好,老师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抡”和“拿”的解释,请大家看大屏幕,找位同学读读两个词的意思。

[出示:抡、拿解释]

生1:抡:手臂用力挥动。拿:用手取,握在手里。

师:是啊,“抡”和“拿”,同样是手臂的动作,为什么课文用抡而不用拿,谁再说说?

生1:“抡”是手臂用力挥动,“拿”是拿在手里,“抡”的力气大。

生2:“抡”说明盘古在使劲,

师:不错,从“抡”字我们知道盘古用上了力气,那“猛劈”呢?

生1:“猛劈”比“劈”使劲。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盘古用力劈开了天和地啊,那这句话该怎么读啊?谁来?谁的力气比他还大?

(提读2生,相机指导)

师:用上力气我们一起读。

[意图:通过换词,体会开天辟地用的力气大,不容易。]

师:天和地有什么变化,谁能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1: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谁还有补充?

生2: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师:天和地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啊!抬头看,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句段: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生1:我发现了一对反义词,轻和重。

师:真厉害,眼睛雪亮。仔细看看,还有吗?

生2:还有清对浊,上升对下降。

生3:还有天对地。

[反义词变色]

四年级语文上册《盘古开天地》精品教案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阅读教学要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的语言特色,在语言实践中再现文本的语言特色,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初步理解“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无私奉献的伟大。

3、感悟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尤其是“怎么样的什么”的偏正词组。

三、课前活动:

1、看图猜成语故事。

用课件出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的图片,请学生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故事。

2、引导总结发现。

猜了这三个故事你有什么发现?(这三个都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明确学习目标。

1、课前,我们看图猜了神话故事题目。现在,让我们再来猜一个神话故事中的角色,这个角色,看过神话故事的人都知道。听好了——相传,是他把天和地分开了。(盘古)

2、让我们举起右手,写下他的名字。(板书:盘古)。

3、我们知道是盘古开辟了天地,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开天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神话故事,去感受它的神奇。一起读——(齐读课题)

4、看过或听过这个故事的小朋友请举手。谁能用2到3句话来讲讲这个故事?

看来这个神话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那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我们该学些什么呢?(生字、新词、了解作者是怎样把故事写具体写生动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1、自由读课文:

请大家把书翻到71页,自己读读课文,完成这两个要求:(用课件出示)

(1)边读边标出小节号。

(2)把难读的字词圈出来,把难读的句子用“——”画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师把学生普遍认为难读的词语打在大屏幕上)

2、检查反馈:

(1)我发现这些词语很多小朋友都圈出来了,认为很难读的,现在让我们再来认一认。(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小朋友都找到了难读的词语,我这里也有几个词语,挺难读的,让我来考考大家。(逐行出示,逐行认读)

抡起——猛劈

轻而清——重而浊

顶着——蹬着

(3)交流难句:

词语都读对了,难读的句子有吗?(学生交流,指导读正确。)

(4)其实,由这些难读词语组成的句子也挺难读的。请你迅速地默读课文,把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大声读一读这些句子。

(三)品读二、三段,感悟语言。

1、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展开下面三个板块的教学:

板块一、

出示句一: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1)指导读正确。

(2)怎样的动作是“抡起”呢?(指名做做这个动作吗。)

(3)谁来做“猛劈”的动作?

(4)朗读这个句子,要求让人感受到盘古的力大无比。

(5)盘古用大无比的力量,抡起大斧头,把天地劈开,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开天辟地。(板书:开天辟地)

板块二、

在一声巨响之后,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出示句二: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1)这个句子很有意思,请你仔细读一读,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四对反义词,一对近义词)

(2)理解“浊”:给“浊”组个词。说说什么情况下清水会变浊。

(3)那你能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味道来吗?(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板块三、

出示句三: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1)请你自己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读)

(2)交流感受。

(3)(出示课文插图)你看,盘古就是这样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这样的动作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说就是——顶天立地(板书:顶天立地)

(4)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

2、引读课文2-3段,再现开天地的过程:

课文读到这里,盘古的形象在我们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了,让我们连起来读读这些句子,记住开天辟地的盘古,顶天立地的盘古。请你接着我的话读。

当宇宙还处于一片混沌时,盘古从沉睡中忽然醒来了,他见周围——(句一)。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句二)。天地分开以后,——(句三)。盘古这样顶天立地的,就一天吗?一年吗?十年吗?而是,这样——

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四)品读第四段,体悟语言节奏美。

1、小朋友们,天地分开了,可盘古却倒下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呢?请你自己读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自由读)

2、反馈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偏正词组的大量运用及其表现力:

(1)在学生回答时用红色出示偏正短语。

(2)请你读读这些红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词语都是“怎么样的什么”的偏正词语)

(3)现在我变了点戏法,将词语前半部分蓝色部分遮住了。请你再读读这段话,感觉怎么样?(平淡无味、单调不够生动形象、没感情)

(4)没了这些词语就不美了,看来这些词语真的挺美的,挺有用的,挺值得我们去积累的。现在请你美美地来读这些词语,边读边想像,当你读得美的时候,就能看到藏在词语后面的一幅画了。

把你读得最好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3、这些词很美,其实这段话更美,瞧,它美得就像一首诗,你能像诗人一样读读它吗?

他呼出的气息,

变成了

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

化作了

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

变成了

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

变成了

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

变成了

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

变成了

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

变成了

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

变成了

滋润万物的雨露。

……

(1)你最喜欢哪段就把那段读得最美。

(2)谁愿意向大家展现一下诗人的风采?

(3)我们一起合作读。请大家接着我的话读,比比谁更像诗人。

(五)总结全课,指导书写

1、小结:小朋友们,你看到了吗?那辽阔的大地,那奔流不息的江河;看到了吗?那茂盛的花草树木,那滋润万物的雨露;听到了吗?那隆隆的雷声。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创造的,让我们用一句话表达炎黄子孙对他的景仰吧!

出示: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齐读。

2、写字

(1)出示:辽阔肌肤

血液滋润

创造

今天,咱们要写的字也很有意思,里面藏着5个词语,一起来读。

看右边这两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偏旁相同:肌肤——肌是肌肉,肤是皮肤,都是身体的一部分,所以都是月字旁。滋润——滋润过的物体都饱含水分,所以它们都是三点水旁的。)

(形声字:这四个词语都是非常典型的左边表义,右边表声的形声字。)

(2)出示:暗降丈肢

再看剩下的四个字中,大家觉得哪个更难写?(降)

要想把它写正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降的右下部分)

要想把它写漂亮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左窄右宽)

(3)学生书写。

3、作业

(1)抄写文中的偏正词组。

(2)讲讲这个故事。

四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四年级语文《盘古开天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4个生字。

2、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体会“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3、了解故事内容的神奇,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重点难点:

关键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积累特色语言,体会盘古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关于神话故事。

2、“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3、揭题:18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1、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3、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四、作业

复习生字词。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指导写字

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三、朗读回味

1、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2、练习复述

同座练说。

3、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四、课后作业

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盘古开天地

用自己的一切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周学习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一.周学习内容:周教学内容:第七单元《地名》、

二.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一类字5个,二类字4个;

2.积累: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3.▲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好词好句。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笔下生花”等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我表现的能力。

4、作文:(1)、写调查报告

(2)、编旅游故事

两项中选取一项进行写作。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语句通顺,不少于400字。

▲可以查找相关资料。

三.周学科融合:,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

四.周学情分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

地名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分析

这是一个开放的单元。

地名命名的类型:根据自然景观(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他特征)命名、根据人文历史(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寓托思想情感)命名、其他多种形式命名。

学法

教师导法

设计各种实践活动

学生学法

由学生先查找资料,以备上课使用。课堂上通过互相交流,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通过读地图、调查访问、收集资料、游艺活动等,使学生透过地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学会整理资料、提取信息、撰写调查报告,体会其中的文化。在收集、介绍地名的过程中,用自己获得的识字方法自觉识字。

学习重点

一、了解丁丁家乡的地图

1、出示:丁丁家乡的地图

2、做识图游戏:一生说地名,另一生在图中指出。

3、小组讨论:你发现丁丁家乡的地名有什么特点?

4、交流:

5、师简介孙中山的资料。

6、学生交流自己查找到的在关地名的小故事,体会地名的文化内涵。

二、日积月累

1、指名看日积月累,找找共同点。

2、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也收集了不少各地的地名,谁来说一说?

3、现在我们也来给这些地名找找他们的同伴,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板书。

4、教学日积月累读一读

(1)、师出示词语:一马平川、千山万壑、亭台楼阁、断壁残垣

指名读。

2、师出示练习:(连一连)

二、举办地名游艺会

有关地名的知识丰富又有趣,接下来,我

们就一起来开一个地名游艺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前选择的项目进行活动。

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形式可以有:

1、猜城市名

2、找一找诗中的地名

3、抢答,说地名

说出三条以城市命名的路名:

说出三个用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城市:

说出带阳字的三个城市名:

说出带海字的三个城市名。

4、填成语,组地名

5、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的来历。

6、把地名串在一起,编一个有趣的旅游故事。

四、学习《趵突泉》。

1、初读探究

1、自由阅读

2、学生质疑或互问,师结合学生发问适当点拨

质疑;文章从几个方面写趵突泉?

3、读了课文,你们觉得趵突泉怎样?

4、分组朗读短文,要求读出趵突泉的美。

5、指导背诵经典段落。

五、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指名说出这篇短文的一些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全班交流。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拓展延伸:通过各种渠道多了解地名,需找背后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北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语文天地》》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语文小学四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