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9镜泊湖奇观。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镜泊湖奇观”,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镜泊湖奇观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观察、写景的方法,领略镜泊湖的奇妙景色,获得美的享受。
4.了解镜泊湖奇观“奇”在哪里,了解吊水楼瀑布和地下森林形成的原因,增长自然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镜泊湖,被誉为“北方的西湖”。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读准泊(pō)字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什么要把这个美丽的湖泊命名为“镜泊湖”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原因。读课文时要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读书的姿势。
3.围绕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学生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说法:
(1)传说镜泊湖是宝镜从天上掉下来变成的。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指导读准“消灾弭(mǐ)祸(huò)”“天庭(tíng)”;理解词语“消灾弭祸”。
(2)镜泊湖湖面水平如镜。
——引导学生朗读相关的课文,读准字音“倒(dào)”理解词语“耸峙”。
三、再读课文,聚焦形象
1.导语:“镜泊湖”一个名字就那样神奇,镜泊湖的景色就更加神奇美妙了,课文上说镜泊湖的景色是——奇观。
齐读:奇观。理解“奇观”的意思。
2.镜泊湖奇观到底奇在何处呢?让我们再来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在课文中做好标记。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做标记。
4.组织课堂交流,一般学生会有这样几种观点:
(1)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
(2)奇在吊水楼瀑布。
(3)奇在地下森林。
四、精读课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研究镜泊湖景色的神奇之处。要求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什么地方可以发现神奇,为什么?教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成果。
学生按小组汇报研读讨论成果,教师随机进行提高性指导,发挥主导作用。估计学生的汇报会这样进行:
(1)认为“奇在镜泊湖边和湖中的峰峦”的学生会认为峰峦绮丽多变,“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奇观,画一画镜泊湖的风光图,同时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2)认为“奇在吊水楼瀑布”的学生会认为吊水楼瀑布“溅起千朵银花”“势如千军万马”很神奇。同时会选择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第四句话:“本来清澈的湖水……形成鲜明的对照。”
——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万斛”的意思;播放瀑布的响声,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瀑布的样子和气势;配上瀑布录像,音画合成,指导感情朗读。
(3)认为“奇在地下森林”的学生会认为“火山口似乎要吞没一切”和“林木却欣欣向荣”很神奇。同时会选择第5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朗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深约100米”想象火山口的“黝黑”,想象林木的欣欣向荣;指导感情朗读。
3.诵读积累,比较发现。
(l)学生自主选择诵读表现镜泊湖奇观的有关句子,积累语言和表象。
(2)比较这三处奇观有什么不同之处。(湖边峰峦和地下森林的静态与吊水楼瀑布的动态)
五、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1.导语:学到这里,镜泊湖奇观已经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关于镜泊湖奇观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学生质疑,可能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l)在火山口,怎么会有地下森林?
(2)吊水楼瀑布为什么不会结冰?
(3)镜泊湖和吊水楼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4)关于镜泊湖,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3.教师引导: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仔细地读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推想解决的。让学生给所提的问题分类:可以通过读书解决的,学生自己仔细读书;需要通过推想才能解决的,先自己推想,后进行讨论。
六、总结全文
l.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这篇课文先写了镜泊湖的传说和形成原因,然后重点描写了“自然朴实而又绮丽多变”的镜泊湖景色、吊水楼瀑布、地下森林,表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奇。
七、拓展延伸
交流、展示你所搜集到的有关镜泊湖的资料。
(两题选一题)
八、布置作业
1.把课文《镜泊湖奇观》改编成一篇单纯写景的文章。
2.仿照课文的写法描写一处景物。
延伸阅读
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周第二单元《奇观》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周第二单元《奇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五年级第二周教案9.13-9.17
一、周学习内容:第二单元《奇观》,包括三篇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浙江潮》.《红树林》和拓展阅读《海市》.
二、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14个.
2.积累:文中好词20个.好句10个.
3.作文:大胆发挥想象,编写《漫游奇景》的故事.
三、周学科融合:查找有关《泰山日出》.《黄山云海》《华山奇观》的资料。
四·周学情分析:学生对抒情散文的阅读,虽能读懂意思,但对课文的分段,段意的概括还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指导。
雅鲁藏布大峡谷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教
材
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介绍了它的地理位置,传说中形成的原因,具体深度.宽度和它的自然美景,层次清楚,生动真实。
学法
教师导法
介绍美景入手
学生学法
图文对照,朗读感悟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丽是任何一个峡谷都比不上的。了解它是地球上的最后一块秘境。
2.积累目标: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美景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3.生字目标:(既即)(载栽)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朗读课文:1.自由读2.用金钥匙的方法阅读。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哪些词句不明白?
2.细读感悟点:“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能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吗
?什么是“鬼斧神工”“无与伦比”?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能力训练点:体会观察方法,学习写景中抒情的写法。课后作业1.2题。
4.拓展延伸点:选一处美景:(1)按一定的顺序观察。(2)按一定的顺序讲述。(3)写一写
板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世界最深
地球最后一块秘境
壮丽景象神话传说无与伦比
形成原因
神奇景象
课后反思
浙江潮
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教
材
分析
本课有两篇课文,〈浙江潮〉是南宋诗人周密的作品,另一篇〈观潮〉是现代作品。这两篇写的都是气势磅礴的浙江钱塘江大潮。前一篇语言精湛,后一篇描写细腻全面。学习这两篇课文,感受潮水的壮观景象。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朗读贯穿始终
学生学法
咬文嚼字细读品味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潮水的壮观景,理解重点词语。
2.积累目标: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体会两文的不同。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
3.生字目标:撼斋鼎浙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借助工具书,朗读古文,读流畅。读出两文的不同。小组交流,对古文的初步感知。
2.细读感悟点:《浙江潮》
(1)形近字撼憾
(2)文中重点词语
(3)难句理解
《观潮》
(1)理解词语:鼎沸猝不及防
(2)体会文中描写壮观景象的好词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壮观景象
3.能力训练点:
背记好词句吞天沃日人声鼎沸
风号浪吼若隐若现猝不及防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4.拓展延伸点:
查找阅读有关涨潮的散文。
板书设计
大潮来了
观潮大潮的壮观景象天下奇观
潮头奔西去了
课后反思
红树林授课时间:周﹍﹍
整体设计
个性设计
教
材
分析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亲眼见到的梦幻般的海底森林——红树林的情景。先概括写作者看到了海底森林,接着写他看到的具体情景,最后总结出他对红树林的热爱。在记叙时又从海水淹没写到退潮,从树林的整体情况写到树冠.树干.花.花香及红树的生长情况,介绍细致,感情强烈。细读品味,咬文嚼字。
(独特见解、灵感设计、重点改变、教学点指导过程等)
学法
教师导法
有情朗读贯穿全文
学生学法
不同朗读中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习目标
1.理解目标:感受红树林的可爱,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2.积累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突出主题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3生字目标:栅倘御
多音字露冠
学习重点
1.初读感知点:
用金钥匙阅读的方法快速阅读。
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词语不懂?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知。
2.细读感悟点:
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你最喜欢哪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画出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仔细体会。
说说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3.能力训练点:
(1)学习生字
(2)背诵好句段。
(3)听写好词句。
(4)说说比喻.拟人写法的好处。
4.拓展延伸点:
观察秋天生态公园的树林景色,写一篇作文《中秋生态公园的树林》。
板书设计
海水淹没时
退潮时
树林的样子
树冠.树干红树林
花.香
生长情况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