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课题1 空 气(人教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6

课题1 空 气(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课题1 空 气(人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总第七课时)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延伸阅读

课题3 制 取 氧 气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3 制 取 氧 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总第十一课时)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的反应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认识催化剂作用,掌握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催化剂的探究和阅读有关材料,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实验准备

高锰酸钾、铁架台、酒精灯、试管、集气瓶、水槽、棉花。

三知识准备

1、药品: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固体的方法,2、由于高锰酸钾制氧气既不3、要催化剂也不4、要很高的温度,5、只要稍6、稍7、加热,8、有氧气放出。所以本实验采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2、反应原理:加热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收集方法:⑴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

⑵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4、实验装置: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由酒精灯、试管、铁架台组成主体的发生装置;由导气管、集气瓶和水槽组成的收集装置。

四技能准备

1、连接仪器时,应按从下至上,从左至右的顺序进行。

2、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应在装入高锰酸钾药品之前进行,否则若气密性不好,重新安装或更换仪器都不方便。

3、靠近试管口的地方放置一团棉花是为了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1/3处。

4、盛满水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好,瓶口水面处不能留有气泡。只有当水槽中的导气管口连续、均匀放出气泡时,才能开始收集氧气,以保证收集到的氧气的纯度。

5、氧气收集完毕,应先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五探究实验

按实验指导和实验报告的实验步骤进行探究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六反思与小结;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1、药品

2、反应仪器

⑴发生装置的选择:由于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都是固体,且反应都需要加热,故采用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导管等仪器装配反应装置。⑵收集装置的选择:选用水槽、集气瓶等仪器。

3、装置组成

4、反应特点

5、收集方法

6、操作步骤

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⑵把药品斜铺在试管底部(如果是高锰酸钾,需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口。⑶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⑷把集气瓶盛满水,用玻璃片盖住,倒立在水槽中。⑸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⑹当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地逸出时开始收集。⑺停止加热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⑻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7、检验

验满

验性

8、放置

9、注意事项

(1)酒精灯内的酒精不应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2)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装有药品的部位加热。(3)药品要斜铺在试管底部,便于加热。(4)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大约距管口1/3处)。(5)试管内导管应稍露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6)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7)加热时要先预热,然后再对准装有药品的部位加热。(8)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注意当气泡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当集气瓶口外有大量气泡逸出时,表示气体已经收集满了。(9)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10)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在集气瓶口,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到集气瓶的底部。(11)用高锰酸钾制取气体时,试管口处要放一团棉花。(12)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大,所以盛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课题:10.3实数(1)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题:10.3实数(1)”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课题:10.3实数(1)

教学目标

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会对实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进一步了解体会“集合”的含义;

3、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

教学难点

理解实数的概念。

知识重点

正确理解实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试一试

学生以前学过有理数,可以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分类.

试一试

1、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

动手试一试,说说你的发现并与同学交流.

(结论:上面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可以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得到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

2、追问: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

(课件展示)

阅读下列材料:

设x=0.=0.333…①

则10x=3.333…②

则②-①得9x-3,即x=

即0.=0.333…=

根据上面提供的方法,你能把0.,0.化成分数吗?且想一想是不是任何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

在此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得到结论: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所以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学生自己回忆有理数的分类,为引入实数的分类作好铺

垫.

让学生动手实践,自己去发现并学会与他人交流.

在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后,层层深入地提出了一个对学生

有更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引入新知

1、在前面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许多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它们不能化成分数.我们给无限不循环小数起个名,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例1(1)你能尝试着找出三个无理数来吗?

(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是无理数?

解决问题后,可以再问同学:“用根号形式表示的数一定是无理数吗?”

2、实数的分类

(1)画一画

学生自己回忆并画出有理数的分类图.

(2)挑战自己

请学生尝试画出实数的分类图.

例2把下列各数填人相应的集合内:

整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给出无理数定义后,请学生自己找找无理数,让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体会无理数的基本特征.

应该让学生自己小结得出结论: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

无理数,应该从它们的定义去辩别,而不能从形式上去分辩.

学生自己尝试画出实数的分类图,体会依据分类标准的不

同会有不同的分法.

探一探

我们知道,在有理数中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例如3和-3,和-等,实数的相反数的意义与有理数一样。

请学生回忆在有理数中绝对值的意义.例如,|-3|=3,|0|=0,||=等等.实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意义相同.

试一试完成课本第176页思考题.

引导学生类比地归纳出下列结论:

数a的相反数是-a

一个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随着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原来在有理数范围里讨论的相反数、绝对值等,自然地拓展到实数范围内。

练一练

例1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

2.5,-,,0,,-3

例2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求这个数。

例3求下列各式的实数x:

(1)|x|=|-|;

(2)求满足x≤4的整数x

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时间,自己体会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用于实数。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必做:课本第178页习题10.3第1、2、3题;

选做:课本第179页习题10.3第7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波利亚认为,“头脑不活动起来,是很难学到什么东西的,也肯定学不到更多的东西”“学东西的最好途径是亲自去发现它”“学生在学习中寻求欢乐”.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亲身感受出发,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设计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学习过程.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动手试一试,说说自己的发现并与同学交流结论,在交流中尝试得出结论: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的形式.进一步地提出问题:任何一个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成分数吗?引入了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后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分类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体会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之间的关系.本课提出的问题“你能尝试着找出三个无理数来吗?”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空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气 温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气 温”,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气温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天气、气候、气温、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气温测定的基本方法;掌握大气的受热及海陆受热的差异等原理。

2.通过学习有关气温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大气热状况的方法。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天气、气候、平均气温等概念以及大气受热原理,难点是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气候现象。

教学用具自制投影片:①日平均气温;②×地×月日平均气温统计表;③大气受热示意图。

实验(可选作):沙与水的受热与冷却。用具:两个聚光灯(或台灯)配200瓦灯泡,两个玻璃器皿、水、沙土、温度计、计时器。

教学提纲

气温

一、天气与气候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

1.气温与气温测定

2.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三、大气的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

教学过程

引人新课我们日常听到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气温、阴晴、风力等。)

天气预报是预报每天的天气状况,与我们说的气候有什么不同呢?

[指导同学阅读]读教科书第41页,做练习“想一想”

[教师总结]天气和气候都是描述某地区的大气状况。但时间长短不同。天气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如阴晴、冷热。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平均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天气的概括和综合。

我们研究和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认识。今天先来讲述气温。

气温(板书)

一、天气与气候(板书)

二、气温与气温测定(板书)

你知道什么是气温吗?气温是怎么测定的?

1.气温与气温测定

[教师讲述]我们时时能感受到大气的冷与热,也就是说,大气是有温度的。大气的温度,简称气温。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如4℃读作四摄氏度,-5℃读作零下五摄氏度。

[提问]测定气温要使用什么工具?(温度计)

[出示温度计]现在我们来测一下教室内温度。(教师教学生正确的读数方法,并叫几个同学读出教室内气温数值。)

[教师讲述]由于一天里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所以要多次观测气温,才能知道气温的状况。对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三次:一般在北京时间7时、13时、19时。根据各地的情况和需要,观测的次数和时刻可以不完全一致。

过渡在描述气温状况时,经常要用的是平均气温与气温极值。

2.平均气温和气温极值

[展示投影片]日平均气温(教材第42页图4.3)。

[提问]这一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各是多少?计算出平均值。(7℃、14℃、12℃、3℃。平均值为9℃)

[教师讲述]一般,我们把一日内的几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称为日平均气温。我们把一个月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称为月平均气温。我们把一年内每个月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叫年平均气温。

[展示投影片]×地×月里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统计表。

[练习]计算该地×月的月平均气温。

[教师讲述]气温极值就是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陆地每天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以前。一年当中,世界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最高气温(指陆地上),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在l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在7月。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年较差。一日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叫气温的日较差。

[提问]北京某日最高气温为32℃,最低气温为18℃,气温日较差为多少?(32℃-18℃-14℃)

[提问]北京某年7月平均气温为28℃,一月是-4.7℃,气温年较差是多少?(26℃-(-4.7℃)=30.7℃)

[提问]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与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相比,冬夏气温的变化有什么不同?(气温年较差大的地方,冬夏气温变化剧烈,气温年较差小的地方,冬夏气温差别较小。)

过渡每天不同时刻的气温变化与太阳升落有联系吗?有,气温随太阳照射加强而升高,日落后,气温降低,直至第二天日出前,气温降至最低。这说明太阳的照射是大气热量的来源。大气是怎么受热的呢?

三、大气受热原理和气温的垂直变化(板书)

[展示投影片]大气受热原理示意图(教材第52页图)。

[教师讲述]太阳光线透过大气时,大气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就好像太阳光透过玻璃窗时,玻璃并没有增温。地表吸收太阳光线温度升高后,又把热量传给近地面空气,使地面上的空气受热,温度也就增高了。高山顶部距地面较远,加上空气稀薄,所以气温比山脚处低。可见大气的受热,主要是受地面放出来的热量的影响,而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受热的空气,因膨胀而变轻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距地面越远,空气受到的热量也越少,空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大约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提问]位于南纬3°的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山顶高5895米。山顶的气温比同纬度900米处,约低多少摄氏度?(0.6×[(5895-900)+100]≈30℃)

[提问]为什么庐山适宜避暑?(庐山最高处海拔1474米,庐山脚下的九江市,海拔约200米,7月份平均气温约为29.6℃,0.6×[(1474-200)÷100]≈8℃,29.6℃-8℃≈22℃庐山山顶7月的平均气温只有22℃左右。凉爽适宜,可以避暑。

过渡由于地球表面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的,它们的性质不同,所以陆地与海洋受热特点是不同的。

四、水陆受热的不同(板书)

[提问]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表水体与陆地受热和放热特点有什么不同?(可广泛联系实际。)

[实验]水与沙土受热、放热的不同。演示沙土与水在同样受热和放热条件下,相同时间内升温与降温特点的区别:沙土增温、降温快,水增温、降温慢。

[提问]同样的道理请解释海洋与陆地的增温与降温特点会有什么区别?(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

布置作业自己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水体与陆地受热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