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知识点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发表时间:2021-04-15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知识点。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知识点”,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考地理《人口迁移》知识点

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1、自然环境因素

①气候

②淡水

③土壤

④矿产

⑤自然灾害

二、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因素:

②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③文化教育事业

④婚姻和家庭

三、政治因素

①政策

②战争

③政治变革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二、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科院发布的2010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显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民输出国,“第三波移民高潮”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呈愈演愈烈之势。中国移民的主要目的地为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

材料二: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将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1)分析材料1和材料2,说明目前国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基本方向是什么?

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由经济欠发达地区移向经济发达地区。

(2)为什么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会成为目前我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而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是典型的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作、生活环境好,收入水平高,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日益成为其经济增长的瓶颈,这客观上形成了对移民的吸引力,因此这些地区成为我国移民的最主要聚集地。

(3)我国海外移民数量逐年增多,对我国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我国的海外移民逐年增多,且以出国留学、工作为主,迁移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的人才流失,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4)我国为什么要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

我国的海外留学人员是我国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和引导其回国工作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解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移动规模越来越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影响人口移动的最主要因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导致人口大量地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这样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这也是我国鼓励和引导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原因。

2、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黄河决口泛滥次数。

朝代西汉唐朝明朝清朝

泛滥次数5.710.337.537.5

材料二: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柱状图(甲)和1978年以来民工流动方向示意图(乙)。

(1)根据“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柱状图”,说明我国古代各时期人口分布状况,并从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原因。

西汉时期北方人口比重大,因为北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政治和经济中心,开发较早;唐代南方人口接近北方,这是由于两晋和南北朝时期为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宋时期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是由于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北方战乱不断,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又一次高潮。

(2)结合材料1,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成因及变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唐代以前人口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北宋以后转移到南方地区。

唐朝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耕地广阔,灌溉便利,适宜农业发展,所以人口稠密。唐朝以后,由于人为对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植被的大量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经常决堤泛滥,土地的生产力下降。而南方地区则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所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依据“1978年以来中国民工流动方向示意图”,说明1978年以来民工主要集中分布地区,并谈一谈“民工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主要分布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

积极影响:有利于这些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重新合理配置;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

解析:我国古代主要受开发历史和战争两方面的影响导致人口的迁移。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是导致特定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要素。民工不仅给流入地带来丰富的劳动力,而且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来自:精品学习网

扩展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迁移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迁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1)必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3)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2人口流动: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3分类(1)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2)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与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2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1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2经济布局3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三政治因素1战争2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我国当代人口迁移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20世纪50——70年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6人口迁移的影响P16
7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P21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1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混赢得俄稳定程度2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
第2/5页
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课程

标准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

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

4、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

辩证地看待人口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1.3 人口迁移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3 人口迁移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附件下载

高二地理选修一《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选修一《人口迁移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知识要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

包括两个方面:

①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②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

2、分类

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

①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

②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市至乡村(逆城市化过程、知青下乡)、乡村至城市(城市化过程)

※难点解析一 知青下乡的原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

②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③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

答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

※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

原始社会:为食物——→农业社会:为土地——→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

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入地:①改善综合经济环境;②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对迁出地: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保护自然环境;④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