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5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编辑推荐

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ng)、浩(ho)、陵(lng)、辞(c)、唯(w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
大屏幕: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情”字吗?有吗?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师:他们俩诉说离别的情义,朋友,你现在就是李白,我现在就是孟浩然,你会对我说什么?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师:我一定做到,你看他们二位在黄鹤楼里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随手指向黑板),他们把酒当歌,一醉方休啊!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谁还会继续往下说,在烟火中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师:他们在挥手告别,你看正是现在这样花红柳绿,桃花盛开的季节,烟雾弥漫,他们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谁会继续说“孤帆和长江”连起来说,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江上的所有的船只他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啊!同学们这“诗”,这“孤”看似不正确(随之走向讲台),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后我们读名诗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不合常理之处,去仔细地揣摩,仔细地研究,一定会别样地发现。同学们,这下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歌中“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无不诉说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而这些“情”都蕴藏在“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什么中?
生:景中。
师:对,这些景中(板书: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在写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写离别,但是,你仔细读,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写离别,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写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蕴含着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师:很好!(板书“借景抒情”)像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们也可以说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的语言大师王国维说过这样的话,说过什么?一起读——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师:多好啊!直抒胸意,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明明白白我的心哦!干嘛作者不这样写呢?干嘛还要把“情”含在、藏在那个景中呢?不明白!不懂!你们明白吗?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师:他们的告别之地,有点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第一首古诗,(指向黑板)发现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来写什么?
生:送别。
师:同学们,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景”来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现在我们看第二首,这一首有写景的句子吗?有吗?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师:来看看这首诗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巡视课堂,俯身与生交流)同学们在想的时候注意这景和情是怎么样的联系?
(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时间关系暂时停下,现在谁能说说你刚才自己收获的体会,收获的发现,关于这首诗当中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我今天发现后面的几位特别的用心,也特别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这边有没有?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师:那你是怎么看出他们的舍不得呢?你再想想看,这景与他们舍不得的情又有怎样的联系?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师:太好了,高明的作者底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它在替作者说着心中想说的话。你呢?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可是有没想过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呢?为什么?有没想到?他的朋友要去哪?去哪?安西,安西又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风沙满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么的荒凉。同学们对比一下渭城与即将要去的安西,那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体会到朋友要去这么荒凉的地方,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教学案例)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教学案例)”,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的语文学习经历,能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意思,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于诗中难理解的字和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中营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学生更加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并反复诵读诗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这两首诗歌情感浓烈,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易读易诵,是品读入情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友情的深厚,感情的升华,同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再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拓展文本,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学习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孟、浩、陵、辞、唯、舍、君7个生字。

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着眼语言的积累,着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以对话促感悟;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

教具准备

1、黄鹤楼、广陵、渭城、阳关的图片。

2、《阳关三叠》的曲子。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分别,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你们知道古代的好友是怎么分别的吗?

按照唐朝惯例,分别时,往往要陪着好友走上一天,在客店住上一晚,第二天清晨才正式分别,所以,唐代的诗中有许多都是写送别的,这样的诗就叫做送别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唐代的送别诗。(师板书:古诗两首)

二、自由读,弄懂诗意

1、指名读文,正音。相机指导朝、舍的音和义。

2、自学,质疑,弄懂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4、全班交流。

西辞是个难点,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了解黄鹤楼、广陵、渭城、安西、长安这几个地名及在地图上的大致位置,并板书示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西辞的意思。

5、指导个性朗读。

三、比较不同

观察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

1、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诗的类型相同,都是送别诗。

3、都有写景的诗句。

师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4、两首诗中都有故人、尽这两个字。

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尽字意思不同,第一首诗中尽是消失的意思,第二首诗中尽是饮完、喝完的意思,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同。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中故人的意思。

四、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由故人一词入手,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好友关系。

引导学:故人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才算老朋友?李白和孟浩然算不算老朋友?(出示《赠孟浩然》)

生默读,自学理解,弄懂大概意思,体会诗中感情。

2、再回到原诗,看哪里体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交情很深?

(引导学生抓孤帆尽唯这几个关键词谈理解和体会,再借助朗读表达体会到的内容)

3、创设情境,反复诵读,加深感悟。

(1)故人的船越走越远,李白站在岸边看不见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那条小船了,他就匆匆地跑上岸,向远处望去,看到了还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李白又匆匆登上黄鹤楼的第一层,放眼望去,看到的依旧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李白登上黄鹤楼的第二层,看到的仍然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2)故人的船再也看不见了,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向东流去,有人说此时李白流泪了,有人说李白此时没有流泪,你觉得呢?为什么?侠骨柔肠的李白流泪了,你来读。(多指几名学生深情读)流泪的李白,让我们一起来送送我们的朋友吧。(生齐读)也有人说,李白此时没有流泪,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情到深处是无泪,再请你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情感,体会心情。

李白的心情孟浩然此时知道吗?

(出示:《送杜十四之江南》)

这是孟浩然送别他的好朋友杜十四时写的一首诗,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4)过渡:在同时代还有一位孟浩然的故人,他就是王维。

(出示王维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哭孟浩然》。)

生自读这首诗,体会其中感情。

过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不,又有一位老朋友要远去了,诗人王维不远千里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老朋友元二了。(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五、研读《送元二使安西》

1、品词析句,初步体会。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引导学生抓更尽酒无故人这几个关键词谈体会)中国是个有悠久酒文化的国家,酒是情感的桥梁,酒是沟通的纽带,人们的千言万语都融在了酒里边。更尽一词可见离别的不舍之情。

2、创境想象,反复品读。王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首曲子《阳关三叠》,这首曲子就是根据《送元二使安西》来谱写的《阳关三叠》,边听边想象画面,看你能想象到几幅画面?

(播放《阳关三叠》)(曲尽出示三幅图:图一,清晨王维送元二走;图二,元二打马扬鞭远去;图三,只留下王维一个人独自徘徊。)

师:少了哪幅图?听了音乐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不舍。

师:是啊,这是一杯不舍的酒。

生:我体会到了伤心。

师:这是一杯伤心的酒。

生:我体会到了深情。

师:这是一杯深情的酒。

生: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诗中,再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升华情感。

故人远去了,只留下王维独自一人徘徊。两首诗放在一起,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看来,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老师也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出示师自写的一首小诗:字字含真情,句句吐心声。与君离别意,尽在相送中。)让我们再饱含深情齐读这两首诗。(生齐读)

2、拓展延伸。

在古人眼中,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除了友情,世界上还有许多种情把我们包围着,你还知道哪种情?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的情,我们的人生才更加丰富有内涵。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熣灿的明珠,愿你课下多读诗,读好诗,丰盈自己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的文化人生添色。

3、搜集有关人间真情的古诗,并积累下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作业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作业题”,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1.认识“鹤、孟、浩、之、陵、影、碧、唯、凌、堆”10个生字,会写“鹤、孟、浩、之、陵、影、碧、唯”8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图出现)

3.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释题,了解作者。

1.师边写课题边说:同学们,“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读看。指名读。7.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下面的生字写三遍。

州帆孟

浩楼唯

陵鹤

二、比一比,再组词。

州()帆()唯()楼()

洲()职()谁()搂()

三、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巾()()()()木()()()()

口()()()()

参考答案:

一、略

二、滨州帆船唯一大楼大洲职业为谁搂着

三、币帽帆帖;林森枫树喝吃哪叱

【板书设计】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扬州城

依依惜别

【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受到情感的陶冶。我努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以后备课应考虑更细致一些。

四年级教案:《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四年级教案:《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1/212下一页尾页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

黄鹤楼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黄鹤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作品原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苏教版)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苏教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苏教版) 

25.黄鹤楼送别

首案编写:申xx

二度修改:路x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勤于背诵、勤于收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方法:对比阅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x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提出要求: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齐读,指名读。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诗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

3.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饯行:“饯”读jiàn,不读chí;意思是送别。

按捺不住:“捺”读nà,不读nài;意思是控制不住。

脍炙人口:比喻美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4.质疑问难。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x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对比识记“幕”“墓”“慕”“暮”。

强调“谊”读音yì,不要误读为yí。

“暂”读平舌音zàn,不读卷舌音zhàn。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内容?。

教给概括方法:将记叙文的四大要素一一找出,然后组成一句话。

时间——暮春三月

地点——黄鹤楼

人物——李白和朋友孟浩然

事件——送别

本文叙述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的事。

二、讲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交流学习心得。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心中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仰望”是怎样看?——抬头向上看;那“远眺”呢?——向远处看。表示看的词语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生答师总结,

俯视(低头看)、环视(向四周看)、窥探(偷偷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端详(仔细地看)、东张西望、虎视眈眈,目不转睛……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2.“孟夫字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话中情)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补充:“敬仰”表示尊敬和仰慕。那孟浩然有什么值得李白敬仰呢?生答后师补充孟浩然人格高尚的事例。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表演读: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3.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景中情)

“伫立”什么意思?能否改为“站立”?分别读读,说说两个词语有什么不同?(伫立重在强调长时间地站立。)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把描写诗句意思的语句勾画出来,然后,把整首诗的意思说说。

强调诗中一些重点词的意思:“下”:顺流而下。

“唯”:只。“尽”:完。

你从“烟花三月”的“烟花”看到了什么?

4.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布置作业

离别诗有很多,请同学们收集整理。

师推荐:《别董大》(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赠汪伦》(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它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可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尽管我认为,只要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会水到渠成,但必要的“文”“诗”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