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2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时间:2005年12月23日
地点:扬中市实验小学五(10)班
班级:扬中市实验小学五(10)班
执教:张思益
活动名称:扬中市中青年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周
一、复习旧知,朗读旧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黄鹤楼送别》,打开书一齐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生:齐读。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师:离愁别绪在心底,而情难启,而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师: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觉得此时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李白和孟浩然此时都很难过。
生:我觉得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开,他们都很舍不得,都不愿意分开。
师: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师:(指小黑板)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齐读。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你能领悟孟夫子这番话的深远含义吗?他是要告诉李白什么呢?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师:两个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的深情,多么的深刻呀,还想再读吗?
生:想!
师:老师读旁白,一、二组同学读李白的话,三、四组同学读孟浩然的话。
(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师: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无奈这样的良辰美景却要分别。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他得走了。他们挥手道别。白帆随着江风渐去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而李白一直就这样久久地站着,久久地站着,全神贯注地看着帆船驶向天边,最后只见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仍不肯离开,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谊都托付给江水,好陪着帆船,伴着友人到达目的地。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学习名诗,理解诗意
师: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生看黑板齐读)
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的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师:“之广陵”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是到,往,去的意思。
师:“故人”指谁?生:指孟浩然。
师:也就是李白的——?
生:朋友、知己。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师: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生说)
师:能背诵这首诗了吗?
生:能!
师:先自己练一练。
(指名背,一起背)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师:《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一些送别诗,谁来诵读一下。
(一生读)
师:这首诗你制成了几张书签?
生:三张。
师:老师给点时间你,将这三张书签现在就分送给你的三个友人,让他们分享你的资料,和你一起积累,与你一同成长。
(生离座欣喜地送出书签,收到书签的学生惊喜,全班学生目光相随。)
师:还有谁来诵读收集的送别诗。
(生读)
师:你制作了几张书签?
生:一张。
师:啊——?
生:因为我的朋友不多。
师:老师支持一下你,因为朋友不在多,而贵于精。但我很想看看,谁那么荣幸,能做你唯一的知己。
(生送出书签,师笑。)
师:拿到书签的同学们,你们手中握着的不仅是一张薄薄的书签,更是一份真诚的心,一份真挚的情呀。我觉得它一定很沉。请妥善珍藏好这张书签,珍惜这一份可贵的友情。
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李白和孟浩然的身上,你一定对朋友,对分别有了新的认识,请选择其中一个为主题,用简短的语言在空白书签的后面写下你的认识,待会送给你的知己,你的故人或你的兄长、老师。
(生写)
(生送书签)
师:此时,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很可怜,(摊开两只手)因为,我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如也!(师故意尴尬地笑)
(听课老师也会心一笑)
(学生立刻明白意思,有学生送上书签)
师:谢谢,谢谢你们,虽然这友情来得迟了些,来得勉强了些,但我还是很感动,还是要谢谢你们,谢谢你们对我表达的珍贵的友情。
(后排听课的老师中,有几位开心地向我轻挥他们手中的书签,因为他们也收获到了友情。)
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延伸阅读
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送别》 教案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教案:《黄鹤楼送别》课堂实录
--------------------------------------------------------------------------------
第一课时
师:你听到了什么,你了解我多少情况?
生:了解到你是校长。
师:少了一个字。副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长,教语文的。教语文的副校长。特级老师。
师:都会听。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诉你们: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齐喊徐善俊。
师:有一个没有做到,哪个字?
生:俊
师:俊不俊?
生:俊。
师:说俊是对老师的尊敬。代表老师对你们感谢。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师。
师:扬州的小朋友,这个叫什么?(翘起大拇指)
生:very
good!
师:你觉得老师怎样?
生:非常和蔼。
师:成了朋友。
师:背古诗,非常亲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广陵就是你们~
生:扬州。
师:唐朝的诗歌浩如烟海,著名的诗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两位。
生:齐读
师:诗的韵味还没有完全读出来。提问不懂的地方。会问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生:提问。
师:有个好办法。不要我讲,用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书空懂不懂?也要认认真真的写。
生:书空。
师:边板书边指导,鹤要紧凑,捺,走之。徐老师的字写的不大好,但是态度认真,现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红仿影。读好它,不仅可以理解意思,还可以学到好多好词好句。这叫一举,一箭~,一石~
生:两得,双雕,二鸟。
师:自己读课文,一句句的读,尽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两遍,刚才提的问题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读。
师:刚才有同学问我这个字伫立,领读。
生:跟读两边伫立。
师:出示饯、脍、炙、捺
生:齐读两遍。
师:解释脍炙人口现在指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捺是按的意思,按捺不住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一换词就明白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吗?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声。
师:请你读第三自然段,这里有个长句子,比较难读,年轻的李白~没有标点,不喘气不行,要停顿一下。
生:齐读。
师:这里有饯行这个词,再跟徐老师书空。饯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师: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个酒仙,喝了点东西。
师:明白了,这就是饯行。
生:饯行。
师:谁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读。
师:都有意不去~再去读一遍,一点错误也没有。表扬表扬自己。
生:齐读。
师:读了一遍,已经能读正确了。真了不起。这也有几个词。你们看黄鹤楼怎么样?画下来。这是黄鹤楼,这是长江,谁高?还有一个词,依依惜别,跟老师书空。
生:书空。
师:老师通过这两个自然段,我就知道你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但是光这样,对诗句还是体会得不是太深,还是要读出味,读出情,读出神熟读精思,要读出感情来,要读得有韵味。我来读一读,你们听一听,到底应该怎么读。眼睛看,耳朵听。(图配乐范读)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读的是不是有点味?酸甜苦辣?边读边想,想象画面,进入角色。就是这样简单,不信你试试。边读想象,你就是孟浩然~行不行?
生:自读。
师:静下心来想一想,默读,一边看一边想,哪些话变一变可以解释第一句,哪些话变一变又可以解释第二句诗?边看边想,把重要的句子划出来。刚才朗读声音要响亮,现在要静下心来想。
生:默读。
师:40分钟,时间到,累不累?休息5分钟。
第二课时
师:直接说故人~~的
生:交流。
师: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师:西辞就是辞西。连起来说一说。
生:齐说。
师: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胆的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生:指名说。(两位)
师:她找到了这两句连起来,意思连起来就能说明什么叫烟花了,基本意思对了,还有没有补充?
生:补充。
师:孟浩然下扬州是什么时候去的?什么叫烟花?
生:指名找读。
师:烟雾~繁花~
生:迷朦,似锦。
师:划下来,读两遍。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记住这两个词。
生:齐读。
师:是的,直接使用课文中的句子就解决了。唯见长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师:只要诗句的意思弄明白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徐老师还有两个地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
生:因为孟浩然顺江东下。
师: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依据。板画。还有哪个词用的好?
生:孤帆。
师: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师:船很多很多,为什么说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两个词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觉得是伫立和凝视。
师:跟徐老师写这两个词。书空
生:书空。
师:什么叫伫立?
生:站立。
师: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吗?看看书上,请这位同学来看着图,站着,懂不懂什么叫伫立。
生:演示
师:谁懂什么叫凝视?不要你下定义,你上来凝视一下,眼睛动也不动一下,看着李白为什么用孤帆?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视着孟浩然的船。
师:就看着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从孤帆这个词看出李白怎么样?
生:他们感情非常深厚。
师:说的很好,不要紧张,还有补充吗?书上有个词叫~
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把徐老师都教懂了,这个孤字,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佩,感情深厚。这正是过尽千帆皆不见,谁来接下一句?
生:唯有一船看得见。
生:唯见孟夫一条船。
师: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觉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师:孟浩然为什么去扬州,徐老师不知道,你们回去上网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们的友谊不断。
生:三月扬州是旅游节。
师: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对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诗篇誉满天下。板书:
师:徐老师用这首诗简单的说明孟浩然的人品。
师:出示《赠孟浩然》读。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在田园里种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诗写得也好。
生:背《春晓》
师:这么好的朋友,要离别了,当然是依依惜别,难分难舍。分工读,一人当李白,一人当孟浩然,可以加些动作。
生:分角色读。
师:对话的不错,谁到前面来试试。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当时戴不戴眼睛!
生:(笑)两人表演。
师:李白这时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诗来,现在你们准能读出味来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读。
生:自读。指名读。
师:哎呀,这位李白太激动了,把脍炙人口读成了脍炙人心了。谁再来?
生:指名读。
师:好不好?(掌声)谁能超过他?
生:指名读。
师:谁能保证自己读的最好?
生:指名读。
师:领读,注意不要读的太快。
生:跟读。
师:就要这样读出诗的韵味来,进入角色,背出感情来。等会我们比一比。
生:自背。
师:加动作,再试背。
生:加动作自背。
师:比一比,男队、女队各选出两个代表。你们是评委,国家级评委,打分要公正。女士优先。男队先背。
男生、女生各两位上台背,配动作。
女生给男队打分,男生给女队打分。
师:你将来肯定是国家级评委。谁说女子不如男?总结。并列第一,19。5分,祝贺你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一起背,背出感情来,加上动作。
齐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饯行依依惜别伫
人品诗品
伫立凝视
黄鹤楼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黄鹤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作品原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作者简介:
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登进士第,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其早期诗作多写闺情,流于浮艳轻薄。后历边塞,诗风大振,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尤其是边塞诗慷慨豪迈,雄浑奔放。明人辑有《崔颢集》,《全唐诗》存其诗四十二首。
黄鹤楼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
作者陆凤娟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诗文对照,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3、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设计:
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激情导课,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二看,看课件演示。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检测导结,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此课为2004年鼓楼区小语年会示范课)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提问解题。
黄鹤楼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汉长江江畔,名胜之一。)
谁送别谁?(李白送别孟浩然。)教师
高林生点评《天鹅的故事》《黄鹤楼送别》
高林生点评《天鹅的故事》《黄鹤楼送别》
高林生点评《天鹅的故事》《黄鹤楼送别》
几年来课改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
阅读课要教什么?
语文的综合广普,语文包罗万象,八九十年代课文写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教到什么程度?
水质清则无鱼,语文是模糊的讲的太清楚了这就不是语文。深度语文,深到什么程度?
拿什么教?
用什么办法教?
大俗则大雅,赵树理板话中的大俗语言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就围绕这四个问谈自己听课的感受。
记得以前听黄继光的一课,我问学生黄继光你觉得什么人?黄继光堵枪眼,不怕牺牲。这些年来,课程标准的目标已经说了很清楚,中年级标准要求中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要不断融入自己的理解体会。我现在做过统计,以前只有6分钟,,现在我估计能达到8、9分钟了吧。中年级还有个略读默读的问题,第一节课中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年级还有理解和应用的要求。有三点,一要理解体会词语的意思,体会关机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低年级只要理解就行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如果不抓词语,课文就空了,就不是语文课了。二还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年级现在我觉得现在有所降低,再往下看要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内容。这个现在不掌握将来害了别人。三,要把课内和课外结合,45万字怎么达到?我觉得是将来提高阅读教学战略意义的东西,教是为了不教。
高年级的朗读能力提出了浏览和默读速度的要求。而且在字数上提出具体的要求。思维的轻度和概括的能力要求高了许多。理解,一是理解在语境中的恰当意思,二是体会此举的感情色彩,三是推测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例如最近有个老师教《寻隐者不遇》,三问三答,隐者何人?采药的人,是什么人?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应该引起我们老师的足够重视,按照张自功先生的话要走一个来回,在这个问题上相对是薄弱的。三要研究不同问题的教学,标准提出了三种记事性的有三个要求,说明类的文章,诗歌类的文体,当然还增加了议论文。还增加了剧本,还有一个介乎之间的文体。对于诗歌标准只有三点要求:大概意思了解,体会诗歌的感情,我听了一些名师的课堂,我觉得讲得深刻了,我想问诗歌现在这样教,到了研究生我们教他们什么。
今天刘志春老师的课给我的感觉很松弛,为什么很松弛,第一他对公开课的观点比较明确,最有研究价值的是就是最朴素的。第二表现在对课文解读的深刻性,教什么,拿什么教,很明确。第三这两节课都告诉我们教到什么样
——教学生不会的,有的是教人家会的,没有什么思考。还教学生学习可能会的,如果教了不会那就暂时不教。两位老师都有较好的基本功。前紧后松越上越难受。
刘老师和唐老师都注重了字词的教学。可以放在预习环节,我们的预习也比较明白,要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自己学习课文的生字词。当然在关键的词语理解上都有些薄弱。天鹅的故事是四下的内容,例如应该在表达顺序上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有斯杰潘老人的前后介绍?中间就可以是天鹅的故事了。一头一尾也是震撼我们的地方。刘老师抓住了老天鹅的勇敢和天鹅群的团结,但是应该抓住之间的联系。对老天鹅刘老师后来注意到了最主要的不是勇敢而是奉献,敢为人先。
唐老师的文包诗,应该以学习诗歌为主,文只是介绍与鉴赏诗歌的情景。文还是一种鉴赏,我觉得一开头还可以,但是后面把重点在文章上,比重大,这是不应该的,对诗歌中的许多关键词句应该把握的没有把握,例如孤字抓住了但是没有抓透。还可以对文章更可以扩展,送别诗歌的,20分钟就应该差不多了吧。刘老师的课我觉得也似乎不够,是不是可以安排一个复述,这个能力对学生的表达写作很重要。
最后关于朗读的指导问题,对于三次克鲁克里是不是应该对这三次进行一个指导。第一次的劳动号子型的可以调动生活经验。
给特级老师评课真的很难,讲完了,我出了一身子的汗。谢谢大家,也不知道讲得对不对。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一个二会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
3.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诗对照,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通过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古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新词。
一.激发兴趣,揭题:
1.投影出示古诗:(1)自读。(2)指读正音。(3)齐读。
2.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指名试说)
说不好没关系,学了课文之后,你就会明白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读效果:
指名读_____评议_____再读
3.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四人一组交流,你读懂了哪些词?还有什么不懂的?
(2)派代表集体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练读自己最生疏的段落。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同桌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的,并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简介李白,孟浩然)
这首诗记录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检复:
1.齐读题,引说课文主要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渡:孟浩然和李白如此之深厚的友情都隐含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间。
二.精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文,你觉得哪些词句能体现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的,用笔做上记号。2.检查:
(1)生读第二段,说说划出这段的理由。(读好“一会儿……一会儿……”)
过渡:但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于是,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话别”。
3.引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李白的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
(2)指名读孟浩然的话。
(3)分角色朗读,读出这种难分难舍之情。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的?
(1)指名读,问:听后有什么感觉(感人,感动)
(2)你想用什么方式再再现一下这感人场面?
(3)还有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4.师引读课文,抒发自己内心感受。
师:课文学到这里,这首诗你能理解了吗?到课文中找出诗句相对应的地方,自己先对照着读读。
(1)师生对应读——男女生对应读。
(2)指名说诗意。
板书设计:
烟雾迷蒙送孟浩然永世不绝
25.黄鹤楼
繁华似锦别李白景仰之情
难舍之意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对教材的解读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
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反复读课文,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打开书,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李白把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合起来称为“烟花”,这是长江边三月间特有的景象。[副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国标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题。
课文讲了谁为谁送别呢?(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整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整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黄鹤楼送别》整合教学设计
技能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有关送别的场景等,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小组合作,自读感悟,表演,创设情境,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感悟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以朗读为重点,学生探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为主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聚散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容就包含在课文中,重点围绕李白与孟浩然送别的场景而展开,使学生通过理解
语言文字就能很好地理解古诗。初读课题,他们想知道:“黄鹤楼在哪儿?”;“谁与谁送别?;”“为什么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诸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教师的解说就能解决的,即使是,那也必将是枯燥和无趣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我尽力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优化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为上好这堂课,切实让学生喜欢教材、被教材所感染,就一定要在
教学方法上多思考,采用一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接受水平的教学形式来切实解决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由此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支撑,以求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许多生动的教学形式,如录象简介、画面演示、配乐朗读、表演等,期望在课堂上能抓住学生心理,使学生乐学、爱学。
●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师
软件资源:数字化平台课件
●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包括3个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3)增强认知结构
●教学支架
学生进入课堂后,教师组织大家进行吟诵送别的诗歌,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上课作准备。
学生进入课堂时,教师组织话谈,让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并利用多媒体出示古诗,由诗导入,读题质疑,再领略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魅力后,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关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
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自读方向盘的提示,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
子,读通课文。并提供直观形象的离别画面场景,让学生一下子飞越时
空,身临其境。
学生了解课文梗概后,展开自主、合作探讨学习,让学生在深读探照灯
的指引下,深读课文,品味语言。读读划划,与周边同学一起品读所划
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边读边批注,拉近了学生
与文本的距离。演绎画面,让学生演一演,使课文描写的情境更真实。
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学中
闪光。并激情渲染,大胆想象,给学生提供学想象的空间,与文本、人
物更好地相融。
学生在结束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
媒体配乐朗读,品读体会,激发兴趣,抒发情感。并用作业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或朗读课文,或演绎剧本,或积累诗文等等,使课内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
l组织形式
全班呈现问题——小组合作理解问题——交流解决问题。
l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四人一小组。
l教学评价
1、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读懂课文;
能理解感受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中有关送别的场景等,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有感情朗读课文,体验感情朗读的快乐。表演离别场景(情景再现)。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观察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探究语文问题过程中的情感反应。
l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吟诵诗歌
师导入: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古今许多文人墨客呢也以此为话题,吟咏出许多诗作名篇。下面,就让我们小试牛刀,先来个送别之诗朗诵会,好不好?指名背诵有关“送别”的诗篇。
(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境中。)
二、回味生活,再现离别情景。
在《送别》的音乐声中,学生回顾生活中与亲人、朋友离别的情景,适时导入新课。
(利用学生平时的生活情景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在回味生活中,再现离别情景。)
三、读诗导入,揭题设疑:
⒈“人生自古伤离别。”长亭短亭,杨柳依依。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刚才课前热身呢,大家吟诵了不少有关送别的诗歌,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首由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自读古诗,试说诗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指名交流。
5、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让我们打开课文,它文中包诗,对这首诗作了较好的扩展和阐释,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
6、(媒体出示课题)黄鹤楼送别,读题质疑——谁与谁送别?什么时候?怎样送别?黄鹤楼在哪儿?……
7、(媒体播放录象)黄鹤楼的简介。过渡:那么在这俯临长江、飞檐临空的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nextpage]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多媒体出示)[自读方向盘]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认真读课文,遇到你喜欢读的或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弄明白课文写了谁与谁在哪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交流,板书(李白,孟浩然)
4、(多媒体出示第一小节):范读,(画面显示)。
5、(多媒体突出)“饯行”,齐读,联系定格画面或生活经验,说说“饯行”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1、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就让我们在深读探照灯的指引下,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
2、(多媒体出示)[深读探照灯]
1)、仔细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们此时的心情可以从文中哪些语词感受到?用“——”线划出;
2)、与周边同学一起品读所划的语词,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对课文的理
解。
3、学生深读课文,品位语言。
4、交流探讨,适时评价。
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根据回答点击,(多媒体相应出示
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
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
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
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
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继续谈朗读体会
⒈(多媒体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
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
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
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伤感。)
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
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
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点击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
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
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出示背景图)指名看背景图表
演读。(演演孟浩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阅读不应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而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的答
案,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个性化的思考、表达,使“个性”在阅读教
学中闪光)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多媒体出示话别画面)
1)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
(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
现出来)。
2)指名表演,引导评价。
(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感悟能力,还
可以从表演更好地中感受主人公的别情依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激情渲染,大胆想象
⒈引读第四小节。(多媒体出示文字)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相应动画)江上沙鸥点点(相应动画)。孟
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
(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
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相应动画)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
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小组交流再指名交流。)
六、理解古诗,体会别情
1、(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把满腔的离情别绪
浓缩在这首诗里——
(媒体出示古诗及要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一读这脍炙人口的诗,找一找与文中与诗意相符的语句,连起来
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口述诗意。
3、(媒体配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诗所蕴涵的依依惜别之情。
配乐朗读,品读体会。
(俗话说:“情由境生。”一时书声朗朗,音乐如流水般倾泻,学生能更
好地体味文字,别情依依,情意浓浓,诗味盎然)
七、各显身手,自由作业
小结布置作业: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多媒体出示)[作业自助餐]
1、读一读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理解,并向心中的对手发出挑战;
2、演一演我想与本小组成员合作,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与其他小组一展高下;
3、找一找我想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采蜜拾珠本上;
4、思一思我想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在作业设计上,用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或朗读课文,或演绎剧本,
或积累诗文等等,使课内知识进一步拓展深化,或根据自己的需要体现
出作业的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
八、板书设计,显示内容
黄鹤楼送别
把酒话别
李白孟浩然
吟诗作别
依依惜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