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8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作业题。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反思作业题”,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1.认识“鹤、孟、浩、之、陵、影、碧、唯、凌、堆”10个生字,会写“鹤、孟、浩、之、陵、影、碧、唯”8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图出现)
3.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释题,了解作者。
1.师边写课题边说:同学们,“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读看。指名读。7.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下面的生字写三遍。
州帆孟
浩楼唯
陵鹤
二、比一比,再组词。
州()帆()唯()楼()
洲()职()谁()搂()
三、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巾()()()()木()()()()
口()()()()
参考答案:
一、略
二、滨州帆船唯一大楼大洲职业为谁搂着
三、币帽帆帖;林森枫树喝吃哪叱
【板书设计】
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扬州城
依依惜别
【课后反思】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受到情感的陶冶。我努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以后备课应考虑更细致一些。
扩展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国培班”前,正好在学校上了一节古诗文阅读教学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天,听李作芳老师讲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策略》,再来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收获多多。
首先,李老师所说的两个误区,我仅走出了一个,在内涵的挖掘上有些过。其次,古诗词教学的“三项重点”(诵读、积累、感受),我注意了,但重点不够突出。没有达到我预期的古诗文教学的书声琅琅的境况。此外,“四种关系”的处理,“四个环节”的落实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若再上这一课,我肯定会演绎的更精彩。把上次的设计发出来,请大伙指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1.你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谁吗?
2.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当时任工部侍郎的著名诗人贺知章(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建设部的副部长吧),读了他的诗作,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拿去换酒与他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对李白说:“你是不是神仙下凡到了人间?”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诗仙。(板书:诗仙)
3.除了写诗厉害,你知道李白还有哪些超人之处吗?他喝酒也非常厉害。他在《将进酒》里写道:“会须一饮三百杯”,杜甫也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此,李白又被人称为——酒仙。(板书:酒仙)
4.喝酒写诗,无人能比。但李白还有一样本领,却只能排名第二,那就是他的剑术,当然是整个唐朝排名第二。(在裴旻之下)年轻时候的李白还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剑相助的侠士,因此,他又是一名侠客。(板书:侠客)
5.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仙、酒仙、侠客李白的诗作。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诗题
(1)谁来读读诗题?
(2)诗题中有三个生字,谁来读读?
鹤:第四声,发音要到位。指生读。
孟、陵:都是后鼻音,注意孟的写法,第一笔是横撇。指生读。
2.个性读题
(1)这首诗题目很长,共有十个字、五个词。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词重要就着重读哪个词,试着读一读吧。
(2)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知道黄鹤楼吗?(位于湖北武汉市的长江之滨,是中国三大名楼之一)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对,这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谁?(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也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可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也是当时国际上有名的大都市。李白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扬州游玩过一段时间,他说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热闹的城市。盛夏时节,他和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
“之”是什么意思?(去、到。)
(3)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自已再读一读题目。
(4)同学们,你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吗?
3.感性读题
(1)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时尚,当时的送别诗差不多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像《送友人》《别董大》《山中送别》《易水送别》等等等等,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他们两人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风流潇洒,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相间恨晚,无话不谈,彼此不再寂寞。快乐相处之后的离别,显然是那样难舍难分。
(2)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读诗题吗?指生读后齐读。
(3)对,我们这才算真正的“读懂诗题”。(板书:读懂诗题)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1.自由读
学好古诗的第二步是读通诗句,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你能做到吗?来,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板书:读通诗句)
2.指名读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辞”平舌音,“唯”)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4.古诗还讲究押韵,这首诗的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读一读,你发现什么?它们的韵母相同或相近,是这首诗的韵脚。我们在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一点儿,更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谁来试试看?
(诗人颇具匠心地选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范读。
5.齐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学好古诗的第三步就是理解诗意。(板书:理解诗意)
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
2.请大家借助注释,自己试着说说每行诗句的意思。
3.四人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乘船)到扬州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什么消失了?孤帆指的是?消失在哪儿了?碧空?
孤零零的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里。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天际?唯见什么呢?
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5.指生连起来说诗意。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学好古诗,咱们不光要理解诗句,还得体验作者蕴含诗句字里行间的情感。(板书:体验诗情)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惜别
(1)故人。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李白曾写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意思就是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这么亲密的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们怎么舍得呢?读出不舍。
(2)孤帆。长江自古就是黄金水道,交通要塞,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作者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3)尽。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朋友看不见了,他看着逐渐变小的船;船看不见了,他看着船上的帆;帆也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3.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话想对孟浩然说啊!如果你就是李白,你最想说什么呢?
4.升华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六、小结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关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还将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大家不妨找来对比着读一读,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二”,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ng)、浩(ho)、陵(lng)、辞(c)、唯(w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
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前两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后两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船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五、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六、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七、作业练习: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
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
大屏幕: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情”字吗?有吗?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师:他们俩诉说离别的情义,朋友,你现在就是李白,我现在就是孟浩然,你会对我说什么?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师:我一定做到,你看他们二位在黄鹤楼里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随手指向黑板),他们把酒当歌,一醉方休啊!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谁还会继续往下说,在烟火中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师:他们在挥手告别,你看正是现在这样花红柳绿,桃花盛开的季节,烟雾弥漫,他们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谁会继续说“孤帆和长江”连起来说,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江上的所有的船只他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啊!同学们这“诗”,这“孤”看似不正确(随之走向讲台),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后我们读名诗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不合常理之处,去仔细地揣摩,仔细地研究,一定会别样地发现。同学们,这下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歌中“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无不诉说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而这些“情”都蕴藏在“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什么中?
生:景中。
师:对,这些景中(板书: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在写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写离别,但是,你仔细读,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写离别,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写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蕴含着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师:很好!(板书“借景抒情”)像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们也可以说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的语言大师王国维说过这样的话,说过什么?一起读——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师:多好啊!直抒胸意,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明明白白我的心哦!干嘛作者不这样写呢?干嘛还要把“情”含在、藏在那个景中呢?不明白!不懂!你们明白吗?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师:他们的告别之地,有点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第一首古诗,(指向黑板)发现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来写什么?
生:送别。
师:同学们,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景”来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情”。现在我们看第二首,这一首有写景的句子吗?有吗?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师:来看看这首诗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巡视课堂,俯身与生交流)同学们在想的时候注意这景和情是怎么样的联系?
(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时间关系暂时停下,现在谁能说说你刚才自己收获的体会,收获的发现,关于这首诗当中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我今天发现后面的几位特别的用心,也特别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这边有没有?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师:那你是怎么看出他们的舍不得呢?你再想想看,这景与他们舍不得的情又有怎样的联系?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师:太好了,高明的作者底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它在替作者说着心中想说的话。你呢?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可是有没想过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呢?为什么?有没想到?他的朋友要去哪?去哪?安西,安西又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风沙满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么的荒凉。同学们对比一下渭城与即将要去的安西,那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体会到朋友要去这么荒凉的地方,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熟悉的脚印》教案反思作业题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熟悉的脚印》教案反思作业题,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熟悉的脚印》教案反思作业题
目标:
1.学习本课“熟、悉、印、尼、基、欣、各、辨、互、吭、试、突、沿、即”14个生字,会写“熟、悉、印、互、试、突、沿、即”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用方法,知道尼基申是怎样走出森林的。
3.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分析尼基申是如何根据狗的脚印走出森林的。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识记生字,熟读课文。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问:你熟悉哪些动物的脚印呢?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全文,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标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
2.学生利用拼音试读。
3.教师教读。
4.易混字的辨析。
“熟、顺、叉、守”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了平舌音。“互相”的“互”读“hu?”,不读“fu?”。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
2.描红。
3.难写字的指导。诉:左窄右宽,注意不要将最后一点写掉了。
4.请学生上黑板写,老师进行纠错,再次指导。
课堂作业设计:
一、将下面的读音与相关的词语进行连线。
yi?n ni? jia?o yi?n shi? zhe tu? ra?n shu?xi?
熟悉 脚印 试着 突然 印尼
附答案:
熟(shu?)悉(xi?) 脚(jia?o)印(yi?n) 试(shi?)着(zhe) 突(tu?)然(ra?n) 印(yi?n)尼(ni?)
二、比一比,组词。
熟( ) 印( ) 即( )
热( ) 叩( ) 既( )
附答案:
熟( 熟悉 ) 印( 印度 ) 即( 立即 )
热( 热水 ) 叩( 叩门 ) 既( 既然 )
三、用下列词语造句。
1.一边……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互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突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妈妈一边做饭,一边给我讲题。
2.我们大家要互相帮助。
3.天突然就暗了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知道尼基申是怎样走出森林的。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
指名学生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出示认读字
基(ji?)欣(xi?n)辨(bia?n)吭(ke?ng)熟(shu?)悉(xi?)
2.老师范读
3.学生上台教读。
4.多种形式认读。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读全文,找出文中的问句,并做上记号。
(1)读第一个问句:“怎样才能走出森林呢?”
(2)再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孩子们怎么会走进森林的?读出嬉戏的高兴劲儿和迷路后的害怕与恐惧。
(3)启发想象:孩子们此时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4)读第二个问句:“你是沿着什么脚印带我们回来的?”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向尼基申提出这么个问题?体会他们是怎样向尼基申提出这个问题的?
(5)指导读这段话,读出疑问的语气。
2.再读全文。
思考:为什么尼基申知道这是狗的脚印而其他孩子们都不知道呢?
四、思路拓展
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学生充分交流,选取若干代表发表看法。
2.老师小结:遇事多动脑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动脑筋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五、指导朗读
1.把课文读正确。
2.把课文读流利。
3.最后一自然段要读出尼基申自豪的神情。
课堂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在田字格里写词语。
shu?xi? hu?xia?ng tu?ra?n
附答案:
熟悉 互相 突然
二、用适当的量词填空。
一( )小木屋 一( )大道
一( )野山羊 一( )脚印
附答案:
一( 座 )小木屋 一( 条 )大道
一( 只 )野山羊 一( 行 )脚印
三、原文填空。
孩子们都很高兴,_________在雪地上追逐着。雪地上有各种动物的__________,他们顺着脚印追去,_________看见一只狐狸,_________又发现一只野山羊。
附答案:互相 脚印 一会儿 一会儿
板书设计
熟悉的脚印
孩子们:都很害怕,吓得哭了
迷路 知识对人有帮助
尼基申:沿着狗的脚印走出森林
《熟悉的脚印》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开头写爷爷带尼基申认各种动物的脚印,还说:“什么东西都得学,各种知识对人都是有帮助的”。结尾处写尼基申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说是:“狗的脚印带我们走出森林的”,还说:“这是爷爷告诉我的”。——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十分明显。
在教学时我采用先跳过开头讲,着重指导学生阅读尼基申和孩子怎样走出森林的前后经过。到结尾部分,再联系尼基申回答孩子的话向学生激疑:为什么尼基申知道这是狗的脚印而其他孩子不知道呢?由此回应课文开头,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并揭示文章主旨。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3花婆婆教案反思作业题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3花婆婆教案反思作业题”,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花婆婆教学总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艾、莉、您、旅、件、镇、鲁、摇、曳、订、购、整、漫、且”等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您、旅、件、订、购、整、漫、且”八个生字。
2.能力目标:让学生与作品自由对话,在阅读、交流中体验读书的乐趣,学习阅读绘本故事的方法。
3.情感目标:了解主人公的经历,感受其内心的美好,学会热爱生活,乐于奉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情操,学会热爱生活,乐于奉献。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艾莉丝的三件事,感知课文内容。
2.认读生字词,指导写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生疑,质疑入文。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是一本图画书,名字叫——
(出示书的封面)学生一起齐读书名。
介绍作者:这本书的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芭芭拉库尼,由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方素珍翻译。
讲述人物:看,这就是花婆婆。(手指图书封面上的人)她小小的个子,此时就站在山顶上,身穿海蓝色的裙子,外披草绿色的斗篷。海风吹开了她的斗篷,吹乱了她的头发,她似乎一点也没在意,只是深情地望着前方那条蜿蜒的小路和这条小路尽头一座靠海的小木屋。那就是花婆婆的小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花婆婆》。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词圈画出来。
2.小组内交流,互相订正读音,总结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字词。
3.教师听取小组汇报,指导认读生字。
艾莉——àilì注意偏旁
旅——lǚ,注音时别忘了ü上的两点
曳——yè,书写时上面不要加点
购——gòu,偏旁是“贝”
4.游戏中巩固识字。
(1)分小组识记:一人说字音,一人找朋友(汉字),反之再做。
(2)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读本课生字。
三、自主记忆生字。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读、互助,全读对的同学奖励一个笑脸。
3.把这些生字词语放回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再次读文,读通句子。
二、揭题。
1、读题、质疑:说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说说你知道种子是怎么发芽的呢?
四、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1、听录音,标出段落。
2、说说艾莉丝要做的人生三件事是什么。
3、艾莉丝最后完成并告诉孩子们不要忘记的是第几件事。
五、朗读指导。
六、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照样子,写字组词。
你+心您您们
丁+()()()
勾+()()()
曼+()()()
牛+()()()
附答案:
丁+(讠)(订)(订购)
勾+(贝)(购)(购买)
曼+(氵)(漫)(漫步)
牛+(亻)(件)(一件)
2.选出注音正确的一项。
旅(lǔlǚ)曳(yèyiè)
镇(zhènzhèng)整(zhěngzhèng)
附答案:
旅(lǔ√lǚ)曳(√yèyiè)
镇(√zhènzhèng)整(√zhěngzhèng)
3.给多音字注意并组词。
_____()____()
行应
______()_____()
_____()_____()
种兴
_____()_____()
附答案:
Xíng行为háng银行yīng应该yìng答应zhǒng种子zhòng播种
Xīng振兴xìng高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主人公的经历,感受其内心的美好,学会热爱生活,乐于奉献。
一、复习字词,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种子宝宝,这节课我们再来和他们交交朋友。
2、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二、精读课文,了解内容
1.花婆婆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
看看课文插图中这些蓝色、紫色和粉红色的花儿多美呀,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鲁冰花,这是花婆婆亲自种的花。花婆婆的名字是由这些花得来。
2.爷爷要艾莉丝答应做第三件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了吗?
原来是要小艾莉丝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3.她是如何完成的?
她用了整个夏天,漫山遍野的播种花的种子,第二年的春天,无颜六色的鲁冰花全开了,小镇变得更加美丽。她终于完成了第三件事。
4.“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
告诉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人。
三、主题交流,个性融合。
1、班级交流:学生各抒己见,体现每个人的个性理解,在交流中融合,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感受到第三件事最有意义,而其他两件事不可缺少,三件事都是快乐生活的一部分。
2、你喜欢花婆婆吗?喜欢她哪一点?
班级交流:学生自由发言,谈论艾莉丝言出必行,艾莉丝为了实现愿望付出一生的努力,艾莉丝的善良美丽……言之有理,皆应肯定。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魅力,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四、师生共享,美丽延续。
师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答应了花婆婆会做一件什么样的事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班级交流:学生思考后小组交流,在交流时鼓励多元答案,如果可以当场做一做也行。师相机强调这句话:“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鼓励学生做一个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人。
五、课后拓展,写绘作业:
1、把这个美丽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这个图画故事中有许多好看的画面,那一幅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在绘本上画下来。
3、写一写,自己打算做一件什么样的事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摇()漫()订()购()
遥()慢()钉()沟()
附答案:
摇曳遥远漫长慢慢订书钉子购买水沟
二、填上合适的词。
一()房子一()花
一()种子一()
附答案:
所朵包件
三、写一写艾莉丝想做哪三件事。
第一件事:我长大以后,要像您一样去很远的地方旅行。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当我老了,也要像您一样住在海边。
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板书设计:
花婆婆
人生三件事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奉献爱心
课后反思:
《花婆婆》故事比较简单、易读,也很有趣,学生容易从中受到启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能够归纳出对于三件事情的传承,所以能够较好的掌握文本。
课堂上,我通过图文对照,欣赏图画美的同时,品味文字的美,感受故事的美。如在艾莉丝小姐做第二件事时,卢菲丝小姐海边的房子,我先出示图片,让孩子欣赏美丽的图片,孩子先说,锻炼了口语的表达能力,再回到文字,品读文字带来的美感。又或通过看图猜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看花婆婆给围着的孩子们讲故事时,让孩子们来猜,他们会讲什么?让孩子去思考、表达,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前面的故事有一个回忆的过程。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本,增强学生阅读的参与性,让孩子参与进来,分角色读,不仅孩子的阅读兴趣高涨,而且,忽然明白,爷爷要花婆婆做的事是一件奉献爱心,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
创设情境,走进故事,体会花婆婆的一生。就情境创设这一点,觉得自己做的不是很好。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有部分孩子越往后读越没有什么兴致,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改进。另外,对于文本缺乏一个整体性的掌握,所以对于部分孩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大禹治水》教案反思作业题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大禹治水》教案反思作业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大禹治水》教案反思作业题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治、涌、洪、堪、费、返、劳、截、疏、导、项、程、异、艰、脱、毫、率、挖”等18个生字;会写“治、洪、返、劳、导、项、异、艰”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同桌合作学习
2.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品读,感受大禹的无私奉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奉献的意识。懂得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是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重点:
深入体会大禹治水过程中的辛劳,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的重点词句体会大禹是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细读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指名读大禹。
简介大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逐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有些句子比较长,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停顿。
3.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
学生自由练读。
集体齐读。
四、概括大意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课堂作业设计
一、多音字组词。
shu?( ) ha?ng( )
数 行
shu?( ) xi?ng( )
附答案:
shu?( 数数 ) ha?ng( 银行 )
数 行
shu?( 数字 ) xi?ng( 行走 )
二、连线。
淹没 庄稼 察看 大河
冲倒 农田 挖通 地形
毁坏 房屋 劈开 洪水
治理 洪水 引导 大山
附答案:
淹没 庄稼 察看 大河
冲倒 农田 挖通 地形
毁坏 房屋 劈开 洪水
治理 洪水 引导 大山
三、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
例如:洪水把房屋冲倒了。
房屋被洪水冲倒了。
1.大禹把洪水制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百姓被洪水害苦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洪水被大禹制服了。
2.洪水把老百姓害苦了。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洪水 冲倒 治理 很久很久
2.按要求填空。
洪:有( )画,第七画是( )。
父:有( )画,第三画是( )。
理:有( )画,第六画是( )。
姓:有( )画,第四画是( )。
附答案:
洪:有( 九 )画,第七画是( 一 )。
父:有( 四 )画,第三画是( 丿 )。
理:有( 十一 )画,第六画是(┐ )。
姓:有( 七 )画,第四画是( 一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难点: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按要求说出本课生字。
翘舌音的字;前鼻音的字;后鼻音的字;边音的字。
3.说说治、洪、姓的结构和偏旁。
二、继续细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先了解情况,后治理洪水。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说明大禹了解情况走的路多,范围很广,什么苦都吃到了)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决心、走遍、仔细、吃尽、带领、挖通、劈开要重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上述数量词要重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1.引导背诵。
2.自由练背。
3.指名背诵。
4.齐背课文。
四、教学部分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引导自学下列生字:理形
指导下列几个字的笔顺:伟雄
提醒学生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习描红。
课堂作业设计
一、多音字注音,再组词。
( )( ) ( )( )
没 倒
( )( ) ( )( )
附答案:
没(me?i)有 淹没(mo?) 摔倒(da?o) 倒(da?o)立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冥思苦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毫不动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苦不堪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 绞尽脑汁,苦思苦想。
2. 丝毫也不改变,一点都不动摇
3. 堪:能。 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三、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
例如:洪水把房屋冲倒了。
房屋被洪水冲倒了。
1.大禹把洪水制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百姓被洪水害苦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洪水被大禹制服了。
2.洪水把老百姓害苦了。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洪水肆虐
大禹治水 治水过程 智慧超群 无私奉献
洪水退却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以教材为凭借,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我认为本课的精彩之处在于:
一、把握教材特点,紧扣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奉献”,本节课 以“禹因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崇敬和爱戴的英雄?”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最初孩子们只能简单地认为大禹是为了治水而成为英雄,教学中,力图通过理解大禹为什么治水?(体会洪水带来的灾害以及父亲临终的叮嘱,有心想百姓的胸怀)大禹怎么样治水?(让学生自读自悟,抓重点词句来理解大禹治水历经艰辛,治水成功)结果怎么样?(给人们带来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造福人民)最后总结出大禹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为天下百姓,这种为别人付出不求回报,我们就称为奉献,回扣了单元主题。从“英雄”入手,回到“英雄”,其间诠释了大禹为什么是英雄,也将这一英雄形象变得高大、丰满。
二、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这节课,我抓住一切可以训练的机会,对孩子进行听、说、读的训练。
1、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引读,最后小结课文中正是用上了这些动词才更准确地描写出洪水的凶猛。整个引读过程中我努力让孩子体会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的搭配,孩子加深了印象,也对语言文字进行了细细的品位。
2、理解“叮嘱”一词。禹因为不忍让百姓受苦而想治水,这是第一个治水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让大禹更坚定地投入到治水中?孩子的回答是因为父亲临死前的叮嘱。这时,我及时抓“叮嘱”一词,理解叮嘱的意思。父亲为什么要叮嘱?孩子回答因为父亲没能把洪水治好而放心不下受苦的老百姓,因为父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帮自己完成未完的事业……这样,孩子既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树立了一定的人物形象,理解到鲧的心系百姓,进而也能理解到大禹的心系百姓。加上我刻意的四次引读“一定要把洪水治好”,成功地把父亲的遗愿转化为大禹的志向。
3、当教学到让孩子找出文中大禹治水方法的句子时,我抓“开凿”这一动词,抓“九条河”这一量词,通过引读和渲染,让孩子体会到大禹治水这一工程是如此的巨大和不容易。
4、大禹的奉献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象贴标签似的讲读,也没有让孩子直接说出大禹有什么样的精神,而是让他们边读边勾画感动的句子,圈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谈自己的体会。抓“常常”“又”体会到大禹不只是一次这样,而是经常,多次。体会到大禹为治水风餐露宿都是常有之事。当孩子说到“天蒙蒙亮”能体会出大禹很早很早就起床。抓长年,理解一年很长时间大禹的脚都泡在泥水中,抓“脚跟都烂了”体会连最不容易烂的地方都烂了。抓“才”字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结婚很晚,抓“仅仅”体会到大禹为了治水在家住的时间之短。抓“却顾不得回家看一看”中的‘却’字时,通过“十年”和“三次”的对比,让孩子们体会到本来回家次数就很少了,就该进去看看,但大禹为了治水,“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这里,我还声情并茂补充典故,三过家门而不入,又一次回扣了“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让孩子们更理解“却”字的语法意义,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大禹为了治水,抛下小家而为大家,这一英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越发高大。另外,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孩子感受到哪句就出示哪句,我完全尊重他们的选择,让孩子们更自主地学习。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课堂教学出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创造性地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发展与提高。课后,我发现还存在着不足,在引导孩子自读自悟时,应根据他们的理解和体会,适时地加入朗读的训练和方法的指导,这样,读和悟才能更有效地结合,课堂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神童”的秘诀》教案反思作业题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神童”的秘诀》教案反思作业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神童”的秘诀》教案反思作业题
内容简析:
本课讲述了老一辈革命家陈毅小时候因专心看书,把米饭烧糊了的故事。故事揭示了“神童”的学习秘诀,告诉我们学习成绩好主要是靠专心用功和好的学习方法。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形式进行叙述,内容浅显易懂。 时,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并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故事表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设计理念:
通过引导自读自悟,读中思疑,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故事表演,活化教材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目标:
1. 认识“秘、诀、毅、私、绩、称、锅、井、丈、劝、阻、亲、懂、预、赞、算”18个字,会写“秘、私、称、井、丈、劝、阻、亲”8个字。能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成绩好主要是靠专心用功和好的学习方法。
3. 继续训练边读边想、提出问题的学习习惯,体会冒号、引号的用法。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通过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神童”的学习秘诀,懂得学习成绩好主要是靠专心用功和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读题思疑
1.这节课我们学习《“神童”的秘诀》(教师板书课题)。大家把课题读一读。
2.理解“神童”、“秘诀”的意思。
3.神童是谁? 简介陈毅
设计意图:扩展知识的同时了解伟人的资料,教育我们从小树立优秀的品质,为将来做准备。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借助注音和字典把生字读准确。
2. 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导把生字词读准确,并重点理解“私塾、名列前茅、劝阻“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学文时加入理解词语的练习,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锻炼自学能力
3.指导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按自然段分别指名读,并纠正读错的地方。
(2)全班齐读。
三、读书讨论,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神童”平时是怎么学习的?“神童”的秘诀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核心问题入手,把握全文线索,让学生学会抓文章主要内容
2.找出有关词句,在小组里谈体会。
3.全班交流,教师结合插图,相机引导理解和朗读。
4.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梳理问题,启发引导解决问题。
四、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提出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归类指导。 自学生字词 练习书写生字 生字的学习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神童”的秘诀.
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带着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商时我们还要比一比谁朗读得最好。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为什么同学们都称陈毅为神童 .
2.这一自然叙述部分,应读得清楚.
过渡: 陈毅为什么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呢?他成绩好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二---五自然段.
三、学习二---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1)你从哪些词看出陈毅抓紧时间学习?
(2)什么是入迷?陈毅为什么会入迷?
(3)妈妈回来怎样做的呢?怎样才能读出这种语气?
(4)练习朗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读文章,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过渡:当陈毅的妈妈要捧他时,毛老师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
2.默读第二.四自然段
思考(1)毛老师怎样的?用–––––画下来.
毛老师怎样做的?用====画下来.
(说的话用投影打来来)
(2)毛老师说,做时的神态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小组讨论找出答案)
(3)你能把老师神态,语调变化读出来吗?
(4)指读,评议,分角色朗读.
过渡:毛老师看到这些圈圈点点感到非常惊奇,连忙问陈毅,小陈毅是怎样回答的呢?
设计意图:深入细致地了解老师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3.默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1) 陈毅是怎样向老师解释的?用”––––画下来.
(2) 我们称陈毅这种做法叫课前预习.
(3)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4) 想一想陈当时是怎样与老师说话的?应怎样读出这种语气?
(5) 指读.评议, 全班齐读.
小结:陈毅小时候非常爱学习,爱读书,他简直是个书迷,以至于连把饭烧糊了都不知 道,毛老师看到了,劝阻他的妈妈,从而得陈毅是个常做课前预习的好孩子,你们愿意做个小陈毅吗?
4.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思考:毛老师的神态由惊奇变得十分高兴,这是为什么?
(2)联系上文讨论,学问学习,多学多问,中的学问指的是什么?多学多问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回归课题,升华中心
(3)读这一段用什么语气?试着读读.
(4)到现在为止,你们知道题目中的神童为什么带引号吗?
四、总结全文
1.按板书总结:陈毅小时候被称为神童,他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经常做课前预习,在书上打圈圈,打关圈,打黑点,以便上课能可外留心,直接向老师发问,这正是他懂得: 学问、学问,多学多问的道理的体现,从中我们知道了神童的秘诀是勤备只要勤备学习,我也可以成为神童.
2.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向陈毅一样做一个勤学好问的好孩子.齐读全文,读出不同人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课堂作业设计
一、读一读,连一连。
mi?jue? yi?li? che?ngji? qua?nzu? yu?sua?n
毅力 秘诀 劝阻 预算 成绩
附答案:
mi?jue? yi?li? che?ngji? qua?nzu? yu?sua?n
毅力 秘诀 劝阻 预算 成绩
二、比一比,再组词。
秘 ( ) 阻 ( ) 私 ( )
必 ( ) 组 ( ) 称 ( )
附答案:
秘 ( 秘密 ) 阻 ( 劝阻 ) 私 ( 私自 )
必 ( 必须 ) 组 ( 小组 ) 称 ( 称呼 )
三、选词填空。
秘诀 奥秘 秘密
1.我心里有一个小( )不愿对人讲。
2.学习成功有( )吗?
3.自然界有许许多多( )等待我们去发现。
附答案:
1.秘密 2.秘诀 3.奥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充分认识生字,对田字格字详细师范书写。进一步了解成语中的故事及意思。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3.情感目标: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书写生字,进一步了解成语的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成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了解成语中的故事。
2.教师:多媒体课件、小黑板(提前画好田字格)、生字卡片。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认读上节课所学生字。
2.听写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认字、写字的复习导入,夯实学生生字基础,是第一课时的及时反馈,并未第二课时的学文读文打好基础。
二、熟读课文,了解某些成语中的故事
1.仔细读成语,先看前六个成语,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这当中某些成语的故事吗?可以给我们讲一讲。(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播放《画蛇添足》视频片段。)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给以补充。
3.老师讲解成语故事的含义以及启发学生得到启示。(出示各个成语有关的故事图片;播放守株待兔故事的故事视频片段)
①精卫填海:大海淹死了精卫,精卫便变成了一只鸟,它立志要把海填平,小精卫那要填平大海的意志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②夸父逐日: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拚命追赶太阳。夸父为了追上太阳,没日没夜地跑啊,最后他渴死在半路上,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的拐杖变成了一片树林。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③愚公移山:愚公和他的家人下定决心要把门前的两座大山搬走,他们那种战胜困难的决心感动了玉帝,最后玉帝派神仙把那两座山移走了。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④卧薪尝胆: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⑤悬梁刺股:比喻很刻苦,很努力。
⑥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成语故事,使学生理解成语的寓意并学习成语的用法。
三、圈出生字,学习写字
1.学完后四个成语,让学生圈出全部生字,再讲解故事,之后进行生字教写。
2.老师在田字格中师范书写。
3.学生在46页书上田字格里描红,学写。
4.检查掌握情况。
(1)小组进行比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2)投影展示、评价,再修改。
【设计意图】学写生字要经过观察字形、对比笔画、达到读帖的目的,通过老师范写,教学生学会观察范字,并能知道自己的临写。在评价和修改中实现一个比一个好的写字目标。
四、拓展延伸
1.师:老师这里还有更精彩的图片送给大家,每一个图片都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出示课件,生通过看图来猜成语。)
2.师:这些成语用图片就能表达出来,真有趣啊!这么多有趣的成语老师都是从这本书里找到的,而且书里面还有更加精彩的故事,如果同学们还想在课后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就可以请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买上一本这样的故事书。
有故事的成语推荐:
拔苗助长 叶公好龙 井底之蛙 指鹿为马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下搜集、观看、阅读成语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有故事的成语?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再写一写。
zha?ngfu si?zi? che?nghu mi?mi? qua?nzu?
附答案:
丈夫 私自 称呼 秘密 劝阻
二、多音字写拼音并且组词。
__________ ( ) __________ ( )
称 教
__________ ( ) __________ ( )
附答案:
称(che?n)心 称(che?ng)赞 教(jia?o)室 教(jia?o)课
三、选词填空:
△火冒三丈 火烧火燎 火烧眉毛 火上加油
1.这里没有一丝风,太阳炙烤着大地,让人感到( )的。
2.这可是( )的事,由不得你慢慢吞吞的。
3.妈妈气得( ),抄起刷子,就往灶前冲去。
4.请你别再( ),让他静下心来处理这事儿。
附答案:
1.火烧火燎 2.火烧眉毛 3.火冒三丈 4.火上浇油
板书设计
打圈 学问学问
18神童的秘诀 打半圈 多学多问
打黑点 格外留心,直接发问
教学反思
《“神童”的秘诀》是一篇讲读课文,其内容浅显,含义深刻。本篇课文通过一个小小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勤奋好学的“神童”形象,学生们通过寻找关键句,解答了课后的思考题,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借助了陈毅的榜样作用,生动地给孩子上了一课,使他们不仅了解了陈毅的学习方法,更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陈毅那刻苦好学的精神。
引入课题的方式,是自己比较满意的。课前设计了几个问题:“神童”是什么意思?本文中的 “神童是谁?为什么被称为神童?他成为神童的秘诀是什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及时的给与肯定。“学习语文就是要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学生知道了怎样学习语文,就是要先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思考问题。以这几个问题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思路很清晰明了。
打破一段一段学课文的常规,按照问题的思路由易到难,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反复朗读来理解,准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秘诀?陈毅成为神童的秘诀是什么?别人做不到的陈毅做到了这叫做勤奋,勤奋好学的孩子老师都喜欢。在教学中,我自己心里很清楚下一个问题的引导的方向是什么?因此每一个问题的过度都能够恰到好处,没有唠唠叨叨的废话,简单的几句话就命中主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跟着老师的引导走,这是自己比较满意的第二个亮点。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三个和尚》教案反思作业题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三个和尚》教案反思作业题”,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三个和尚》教案反思作业题
要求:
观看动画《三个和尚》并结合课文,初步让学生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热爱劳动,帮助他人,在家和学校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快,不要自私和互相依赖,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尚、泼、寺、庙、勤、萨、瓶、灌、瘦、执、亏、量、萎、燃、烛、案、扑、乎”18个生字,会写“尚、泼、勤、执、亏、量、扑、乎”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1、2段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新词,学会按笔顺书写生字。
2.学习了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受到了哪些启发?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团结同学,热爱劳动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二年级年级语文《三个和尚》课件”(以下简称“课件”),听歌曲《三个和尚》。
二、讲授新课
1.借助拼音读课文,认识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继续播放“课件”,显示生字书写画面,让学生跟着一起写。
(记住每一个生字的部首、结构和笔画)
3.继续播放“课件”,使学生心情放松,观看动画片《三个和尚》第一片段的内容。
让学生注意观察动画片中的以下情节:
(1)小和尚初进寺庙时的情形。
观察:净瓶中柳枝、净瓶及水缸。
(柳枝枯萎,净瓶及水缸中没有一点水。)
(2)小和尚第一次下山挑水,往山下一看,做了一动作,表示什么意思?
(山高路陡,有点畏难,但小和尚还是要下山挑水。)
(3)再次观察净瓶中柳枝、净瓶及水缸。
(小和尚往山下挑水,不仅他自己有水喝,水缸中水满了,连净瓶中的柳枝也长得生意盎然。)
(4)太阳升起、落下,又升起、落下,说明了什么?
(小和尚勤快,不怕吃苦,天天坚持挑水。)
(5)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课件中提出的问题(自由式发言)。
归纳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动画片第一片段反映出:
小和尚很勤快,不怕困难,一个人天天挑水吃。
4.继续观看动画片《三个和尚》第二片段的内容。
让学生注意观察动画片中的以下情节:
(1)小和尚舀水给瘦和尚的举动。
(让瘦和尚去挑水,自己不劳而获。小和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勤快的人变成了一个不劳而获的人。)
(2)瘦和尚第二次挑水刚出门,眼珠一转又回来,说明了什么?
(不愿意自己去挑水,说明瘦和尚懒惰、怕吃亏。)
(3)两人把水桶往地上一放,小和尚从怀里拿出尺子,量好扁担的中间处划好线。
(两个和尚为抬水,斤斤计较,耍小聪明,谁都不愿意吃亏的心理。)
5.继续观看动画片《三个和尚》第三片段的内容。
小组小组讨论回答:
(1)胖和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私、懒惰,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
(2)寺庙里和尚多了,吃水发生了哪些淡化?
(三个和尚没水吃。)
6.继续观看动画片《三个和尚》第四、五片段的内容。
小组小组讨论回答:
(1)寺庙失火后,危急关头三个和尚是怎样做的?
(人人不怕苦,不怕累,争先恐后的挑水救火。)
(2)大火过后,三个和尚明白了什么道理?
(只有加强团结,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要热爱劳动,帮助他人,在家和学校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快,不要自私和互相依赖,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课堂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在田字格里写词语。
he? shang po? shui? zhe?ng zhi?
附答案:
和尚 泼水 争执
二、 比一比,再组词。
卜( ) 泼( ) 勤( ) 量( )
扑( ) 拔( ) 动( ) 重( )
附答案:
卜( 萝卜 ) 泼( 泼水 ) 勤(勤劳 ) 量(质量 )
扑( 扑灭 ) 拔( 拔出 ) 动(劳动 ) 重(重量)
三、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泼( )伶俐 ( )意盎然 亭亭( )( )
( )执( )下 争( )恐( ) 高高( )( )
附答案:
活、生、玉、立、争、不、先、后、在、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学习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
4.默读课文,讲讲《三个和尚》的故事。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朗读课文,初步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
教学难点
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
2.Flash歌曲《三个和尚》
3.柳枝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三个和尚》,认识了许多汉字娃娃。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点点它们的名字。
2.齐读词语卡片
二、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三个和尚》是一个非常好听的故事,它已经流传了很久。请看大屏幕。(播放歌曲《三个和尚》)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你看到了什么?
2.刚才我们说的就是课文的1-3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孩子边听边想:这段说的是哪个和尚?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和尚?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1)生答到活泼伶俐。伶俐是聪明的意思,那“活泼伶俐”就是说小和尚怎么样?
(2)生答到勤快。你是从哪儿看出小和尚勤快的?
(3)生意盎然的柳枝是怎么样的呢?(出示图片)瞧,柳枝长得怎么样?师小结:柳枝“生意盎然”就是说柳枝长得绿油油的,绿得发亮。
(4)因为小和尚勤快,不仅他自己有水喝,连净瓶里的柳枝也长得生意盎然。大家一起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夸夸这位勤快的小和尚。
(5)刚才我们说的是一个和尚--挑水喝。(板书)
4.不久,来了一位瘦和尚。这两个和尚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女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说发生了什么事?
(2)他们是怎么争执的?请一个小朋友来当小和尚,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当瘦和尚上台来表演表演。老师点拨:他们为喝水和挑水的问题争个不停,谁也不肯让。这就叫“争执”
(3)于是,两个人商量一起--抬水喝。(板书:两个抬水喝)
5.后来,又来了一位胖和尚。他们还有水喝吗?为什么?请男同学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读后回答。
(2)那净瓶里的柳枝怎么样了?(出示图片),看图理解枯萎。
(3)这个段说了三个和尚--没水喝。(板书)
6.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直到有一天夜里,寺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
(1)请看书上的图,你看到了什么?
(2)火是怎么烧起来的?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3)小黑板出示句子:一天夜里,……寺庙起火了。
寺庙起火了,情况非常危急。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把当时情况的危急表现出来?指名读,读后评。指导:读时加快语速。
(4)危急之中,三个和尚是怎么做的?
(5)创设情景,理解“争先恐后”:现在我们想象讲台就是寺庙。寺庙起火了,大火熊熊燃烧着,大家赶快来救火吧!(学生表演)刚才小朋友都争着来救火,谁也不愿意落在后边,这就是课文里说的“争先恐后”
7.大火很快就扑灭了。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都明白了些什么。
(1)三个和尚到底明白了什么?请同桌的同学讨论讨论。
(2)从此他们怎么做呢?孩子们看书上的图。
(3)师叙述“从此,水缸里的……又亭亭玉立了。”出示图片,看图理解“亭亭玉立”。教师点拨:这儿的“亭亭玉立”也是说柳枝长得好。
(4)课文第五个自然段就说了故事的结果,一起读读。
(5)故事学到这儿,孩子们你懂得了什么?
(6)教师总结:是呀,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板书:齐心协力)
三、默读课文,讲述故事
你喜欢这个故事吗?那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
(1)先请小朋友默读课文。
(2)闭上眼睛,把这个故事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演一演。
(3)推荐你们班故事讲得最好的同学上台来讲故事。要求:用自己的话讲,可以跟课文不一样。
(4)下课以后把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回家再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还可以学唱歌曲《三个和尚》
四、课外拓展
今天小朋友真能干,从故事中懂得了道理。以后你们要多读书,多看报,这样你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课堂作业设计
一、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并且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造一句话。
三( )和尚 一( )夜里 一( )寺庙
一( )蜡烛 一( )大火 一( )房子
二、 说说下列词的意思?
1.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勤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争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2. 热爱劳动,手脚快;勤奋;奋勉
3. 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地争论
三、用下面的词造句。
1.活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婷婷玉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小芳是我们班最活泼的同学。
2.她遇到事情总是和大家商量。
3. 凤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走来。
板书设计
一个 挑水喝
3 三个和尚 二个 抬水喝 齐心协力
三个 没水喝
教学反思:
在本节音乐欣赏教学中,我坚持以“听”为核心(因为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让学生“带着问题听”、“想着听”、“动着听”、“演着听”等多元化的“听”的形式,使原“听而不闻”为“听而有感”。一系列“听”的任务不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提高学生“听”的兴趣与“听”的质量。这首较长的民乐合奏曲,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直接欣赏,一时是难以领悟和体会的。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敲敲打打”的心理特点,利用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降低要求,以玩入手,逐步引入。启发学生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并用动作表演出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的学生表演念经,有的表演挑水,有的表演抬水,且抬水姿态各不一样。在这个快乐的创编表演过程中学生由“心动”到“行动”,师生共同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融为一体。使整个创编和表演的过程更具艺术性和审美性。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19熟悉的脚印教案反思作业题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19熟悉的脚印教案反思作业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9熟悉的脚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熟、悉、印、尼、基、欣、各、辨、互、吭、试、突、沿、即”14个生字,会写“熟、悉、印、互、试、突、沿、即”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用方法,知道尼基申是怎样走出森林的。
3.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尼基申是如何根据狗的脚印走出森林的。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识记生字,熟读课文。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提问:你熟悉哪些动物的脚印呢?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边读全文,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2.标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和不理解的生词。
1.出示生字、生词卡片。
2.学生利用拼音试读。
3.教师教读。
4.易混字的辨析。
“熟、顺、叉、守”都是翘舌音,不要读成了平舌音。“互相”的“互”读“hù”,不读“fù”。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
2.描红。
3.难写字的指导。诉:左窄右宽,注意不要将最后一点写掉了。
4.请学生上黑板写,老师进行纠错,再次指导。
课堂作业设计:
一、将下面的读音与相关的词语进行连线。
yìnníjiǎoyìnshìzhetūránshúxī
熟悉脚印试着突然印尼
附答案:
熟(shú)悉(xī)脚(jiǎo)印(yìn)试(shì)着(zhe)突(tū)然(rán)印(yìn)尼(ní)
二、比一比,组词。
熟()印()即()
热()叩()既()
附答案:
熟(熟悉)印(印度)即(立即)
热(热水)叩(叩门)既(既然)
三、用下列词语造句。
1.一边……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互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突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1.妈妈一边做饭,一边给我讲题。
2.我们大家要互相帮助。
3.天突然就暗了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知道尼基申是怎样走出森林的。
2.了解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一、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
指名学生读课文。
二、认读生字
1.出示认读字
基(jī)欣(xīn)辨(biàn)吭(kēng)熟(shú)悉(xī)
2.老师范读
3.学生上台教读。
4.多种形式认读。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读全文,找出文中的问句,并做上记号。
(1)读第一个问句:“怎样才能走出森林呢?”
(2)再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孩子们怎么会走进森林的?读出嬉戏的高兴劲儿和迷路后的害怕与恐惧。
(3)启发想象:孩子们此时会是一种什么样子。
(4)读第二个问句:“你是沿着什么脚印带我们回来的?”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孩子们为什么会向尼基申提出这么个问题?体会他们是怎样向尼基申提出这个问题的?
(5)指导读这段话,读出疑问的语气。
2.再读全文。
思考:为什么尼基申知道这是狗的脚印而其他孩子们都不知道呢?
四、思路拓展
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1.学生充分交流,选取若干代表发表看法。
2.老师小结:遇事多动脑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然,动脑筋的前提是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五、指导朗读
1.把课文读正确。
2.把课文读流利。
3.最后一自然段要读出尼基申自豪的神情。
课堂作业设计
一、看拼音,在田字格里写词语。
shúxīhùxiāngtūrán
附答案:
熟悉互相突然
二、用适当的量词填空。
一()小木屋一()大道
一()野山羊一()脚印
附答案:
一(座)小木屋一(条)大道
一(只)野山羊一(行)脚印
三、原文填空。
孩子们都很高兴,_________在雪地上追逐着。雪地上有各种动物的__________,他们顺着脚印追去,_________看见一只狐狸,_________又发现一只野山羊。
附答案:互相脚印一会儿一会儿
板书设计
熟悉的脚印
孩子们:都很害怕,吓得哭了
迷路知识对人有帮助
尼基申:沿着狗的脚印走出森林
《熟悉的脚印》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开头写爷爷带尼基申认各种动物的脚印,还说:“什么东西都得学,各种知识对人都是有帮助的”。结尾处写尼基申回答孩子们的问题,说是:“狗的脚印带我们走出森林的”,还说:“这是爷爷告诉我的”。——这种首尾照应的写法十分明显。
在教学时我采用先跳过开头讲,着重指导学生阅读尼基申和孩子怎样走出森林的前后经过。到结尾部分,再联系尼基申回答孩子的话向学生激疑:为什么尼基申知道这是狗的脚印而其他孩子不知道呢?由此回应课文开头,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并揭示文章主旨。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下9从现在开始教案反思作业题
9从现在开始
教学目标:
1.认识“宣、按、熬、疲、惫、迭、荡、惯、式、响、烈、贯、跌”13个生字,学写“宣、按、疲、荡、惯、式、响、烈”8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轮流”等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
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鼓励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识字,结合语句理解词意是突破方法。)
难点:理解小猴子是因为尊重他人才当上了“新首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本13个生字,学写“宣、按、疲、荡、惯、式、响、烈”8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轮流”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极了”这类语言;体会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效果。
3.初步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尊重他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读词句
(一)读准课题,识写生字
1.认识“始”字。(不脱离课题)
2.教学“现”字。
3.分享预习方法:你们是怎么预习的?(生:读课文、查字典学生字)这些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提示学生用一个字小结学习方法。
(二)认读生字词,读通句子
1.谁会读这些词语呀?(开火车轮读。)(课件出示:“我会认”)
“万兽之王、轮流、星期、第一个、上任、习惯、方式、笑眯眯、郑重。”
2.(指名读)谁来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视时指导易错读音)
3.这几个词藏到句子中,你还能读正确吗?你猜猜看什么叫轮流?我们男生、女生轮流朗读这两个句子(在情境中理解“轮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倾听范读,尝试评价
1.师范读课文。
2.谁来说说小鹿姐姐读得怎样?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哪些动物来竞选,最后,谁成为新首领?
2.指名回答:猫头鹰、袋鼠、小猴子(师简笔画)
三、再读文本、积累语言
(一)细读句子、揣摩语气
1.课件出示:“我会读”
“猫头鹰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袋鼠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小猴子只说了一句:“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2.你们读一读,看看发现了什么?
3.你读给大家听听好吗?你为什么这样读呢?
4.引号前面的提示语也很有意思,大家再读一读,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5.(生:神气极了这个词用的好)你也神气地读一读吧。
(二)练习说话、积累语言
1.除了“神气极了、可怕极了”,你还想到“_________极了”
(课件出示:神气极了
可怕极了
_________极了)
2.(课件出示:“袋鼠要求大家都跳着走路,大家_________极了!”)
3.(课件出示:“小猴子让大家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大家_________极了!)
4.(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_________极了”)
四、识写结合、巧记生字
1.孩子们,猜猜看,这两个字“按、响”它们跟什么有关系呢?你怎么记住它们?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我会写”“按、响”)
2.这两个字分别可以组什么词?
3.如果让你来当小老师教大家写这两个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
4.指导书写两个生字。(视时提醒孩子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时间充裕时,加入以下内容:
1.“之”的书写,要注意:点不能太小;横撇的撇一定要写直;捺要写平。“看清楚了吗?来,你们写一下。注意最后一笔捺。写得真好。
2.“第”字的竹字头要写小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
小结:这节课孩子们表现真不错,请你们的老师与你们再细细品味这个有趣的故事!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用“减一减”的方法写新字再组词。
如:惯-忄=贯(一贯)
1.跌—____=_____()
2.响—____=_____()
3.按—____=_____()
4.荡—____=_____()
附答案:
1.足失失去2.口向向前3.扌安安全
4.艹汤菜汤
二、比一比,再组词。
宣()式()烈()
宜()武()裂()
附答案:
宣(宣布)式(样式)烈(烈火)
宜(适宜)武(武术)裂(裂开)
三、读一读,照样子写一写。
神气极了荡来荡去立刻喊起来
可怕极了跑来跑去立刻欢呼起来
________极了_______来_______去立刻___________
附答案:
高兴走走跳起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在上一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狮子大王,知道了森林里正在举行一次重要的聚会。那么这堂课,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跟随着小动物们重回美丽的森林。小动物们带来了一些老朋友,同学们还认得它们吗?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一会老师来考考大家!(白板探照灯复习生字词)
2.师:同学们记得真牢,瞧,谁来迎接我们了?(狮子)在上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狮子大王老了,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了一个命令。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当当狮子大王,看看他宣布了什么?(出示狮子图片,学生范读)
“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师:狮子这么一宣布,都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这个竞选活动?学生回答。(猫头鹰,袋鼠,猴子)
2.第一个接过皇冠的动物是谁呢?(猫头鹰)(白板出示课文插图1)
师:让我们来一睹猫头鹰大王上任时的风采吧。(看大屏幕),谁能来说一说在图上的猫头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他吗?(神气)你们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到课文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96,先找找课文哪段描写了这幅图?自己读一读。接着,用横线划出描写猫头鹰大王神气的句子,用小圆点圈出描写小动物们反应的词语?
3.学生交流,指导朗读。
(学生边画句子、词语,教师边完成板书)
A、师:哪句话写了猫头鹰大王的神气?你能画出这句话吗?
(猫头鹰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B、师:神气。猫头鹰这时为什么、神气?(当上万兽之王了)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当上万兽之王可以做什么?(同学们想像当上万兽之王的威风、神气和得意)是呀,当上万兽之王那可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啊!想到这,你说这猫头鹰能不神气吗?
C、师:那你们能学学猫头鹰神气的样子读一读这句话吗?(指名学生上台演读)(请学生评价)
D、师:你读得不错,但还少了点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句话。“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如果把这句话变成这样:“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了。”“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很神气。”“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非常神气。”同学们读读这四句话,觉得一样吗?哪句话更好?好在哪里?(多了一个“极了”)师:“极了”是什么意思?(非常,特别,程度深)是啊,那我们就要读出猫头鹰大王神气到了极点的口气来。谁再来试一试?(男女生分读)(全班读)
4.猫头鹰大王可真神气啊!可是,动物们喜欢新大王的命令吗?(不喜欢)
这些表情和动作说明动物们不喜欢这个命令,那么你又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看出来的?能上来画一画吗?
(议论纷纷,叫苦连天、不得不)
5.品读理解“议论纷纷”、“叫苦连天”。
A、师:“不得不”是什么意思?(强迫别人做不愿意的事)
B、师:是啊,猫头鹰大王是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的,可是大部分小动物是这样的吗?(不是),是呀,所以命令一颁布,小动物们都有意见啦!瞧,斑马来了。他抱怨地说:“猫头鹰大王,我原来白天在草原上快乐的奔跑,现在却要夜晚起来做事,什么也看不到,会迷路的!”听了斑马的抱怨,其他小动物也都聚到一起了!他们都会议论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当一当小动物,也学刚刚的斑马,向猫头鹰大王说一说自己的烦恼,提一提自己的意见吧。(学生议论交流)C、师:同学们刚刚在四人小组里议论得可真热烈,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用一个刚刚学过的词,这就叫做什么?(议论纷纷)D、那么动物们都在议论些什么呢?请你们来说一说吧!E、师:看来大家都有满肚子委屈,你瞧,(课件出示画面)白天,外面的景色多美呀!可是你们却不得不呆在家里休息。到了晚上,夜幕降临了,外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候你最想干什么呀?(生:睡觉)可是刚闭上眼睛,就传来了猫头鹰的命令声(课件:起来起来!干活了!不许睡觉!)这下你们只好摸黑起来干活了。就这样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你们觉得舒服吗?(不舒服)怎么不舒服了?请你们大声的把自己熬夜的痛苦抱怨出来吧!(学生不用举手,在座位上各抒己见。)瞧,民怨沸腾,大家的抱怨怎么也停不下来,这就叫做——“叫苦连天”!那就让我们赶紧读一读第2自然段,向狮子大王汇报一下这周的生活吧!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6.总结学习方法。师:刚刚我们学习了猫头鹰上任的这一个星期,也就是课文的第2自然段。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学习这个第2自然段的。刚刚,我们先看图,说说图里的内容。接着,我们回到课文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大王的句子。再用小圆点画出描写动物们反应的词语。
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根据这种方法,看看课文里第二、第三幅图,找出相应的段落,自己读一读。一样使用横线和小圆圈,找一找描写大王的句子、小动物们的反应。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汇报汇报学习的成果吧!师:第二任大王是谁?(袋鼠)(板书)
2.课文中哪句话描写了袋鼠大王?
(袋鼠激动的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3.词语积累。
刚刚我们说猫头鹰是“神气极了”,那现在我们可以说袋鼠“____极了”?“____极了”,我们还能怎么说?
4.指导朗读。
师:袋鼠大王上任时激动极了,我们再来一起看看图,学学袋鼠激动的表情,激动的动作,激动地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
5.对于大王的命令,哪些词写出了动物们的反应?(又不得不,直摇头)
6.想象说话。师:是的,“又不得不”说明这次动物们又是被强迫执行大王的命令。“直摇头”说明动物们极不愿意,但是又不得不服从大王的命令,从现在开始,苦练跳的本领。可是,是不是每个动物都能顺利学会跳着走路呢?在苦苦练习的过程中,动物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和危险呢?
7.这样的生活太辛苦了,那你们能不能读出动物们的辛苦和无奈呢?(看白板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袋鼠大王上任时“激动极了”,但是动物们却“直摇头”。袋鼠大王也让小动物们很不满意。接着,皇冠轮到谁戴了?(猴子)(板书)
2.对比朗读,体会动物们的担心。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里描写小猴子上任的这段话吧。(谁知)
这里的“谁知”是什么意思?(没想到,出乎意料)小动物们没想到什么呢?(出示“谁知”前面的段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个星期)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动物们的担心)动物们的担心有没有变成现实啊?(没有)
3.师:是呀,没想到小猴子上任只——说了一句话。什么话?(学生读,老师划线)
(“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
4.师:猫头鹰习惯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袋鼠习惯跳着走路。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小猴子就是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再次齐读小猴子的话)师:小猴子没有强迫动物们做不愿意的事,难怪听了小猴子的话,大伙——(立刻欢呼了起来)
5.理解“立刻”。
师:立刻是什么意思?(马上)小动物们在什么情况下马上欢呼起来啊?(话音刚落)话音刚落的意思是?这么看来,小动物们喜欢小猴子的命令吗?(喜欢)
6.指导看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7.启发思考,理解含义。
师:三个大王领导了动物们过了三个星期,你们觉得大王应该谁来当?
为什么你们选择小猴子当万兽之王,你可以联系小猴子的话来说一说?那你为什么不选猫头鹰和袋鼠当万兽之王?
(因为猫头鹰、袋鼠非常自私,不为别的动物着想,而小猴子却能为别的动物着想,所以它当上大王。)
师:是的,因为小猴子能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愿意它当我们的万兽之王。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师:狮子大王的想法跟我们所有小动物是一样的,狮子大王看了小猴子的表现后说了什么?
课件出示: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生齐读)2.理解“郑重”。
师:郑重是什么意思呀?(慎重的,严肃的)
师:是的,狮子大王最后郑重的宣布——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六、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课,老师衷心地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像小猴子一样,尊重别人的想法、意见、观点;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这样你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xuānbùànshípíláoxíguànxiǎngshē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宣布按时疲劳习惯响声
二、读一读,选一个词语说一句话。
宣布轮流按照叫苦不迭熬夜疲惫热烈荡来荡去
附答案:
宣布:今天老师宣布了我当班长。
三、照样子写句子,再读一读。
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
从现在开始,你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现在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答案:
白天休息,晚上活动!
我们三组开始打扫卫生区一周!
板书设计:
9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图)夜里做事叫苦连天
袋鼠(图)跳着走路直摇头
小猴子(图)习惯的方式立刻欢呼起来
【设计意图:板书激趣,突出童话题材的特征,使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同时获得清晰明快的美感。】
教学反思
《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有几点成功的地方,就是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使课堂充满了琅琅书声。
(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在教学中,我积极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阅读实践活动中,深入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进而体会童话的思想感情。例如:“神气极了”、“激动”、“议论纷纷”、“叫苦连天”的情境创设与角色体验等,都在努力体现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二)词语教学形式多种
低年级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生活经验不足,我尽力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识字,并进行水到渠成的复习贯通。如在教学“议论纷纷”、“叫苦连天”这两个词时,我并没有让学生以词解词,而是注重让学生先想想:听了猫头鹰的命令后你们会有些什么烦恼?让学生在想、说中感悟到这就是“议论纷纷”和“叫苦连天”。再如:“熬夜”,说说熬夜之后人一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些都为学习下文作了铺垫,而且也不牵强。
(三)朗读形式多样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朗读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进行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还让学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读好课文是前提,而读好课文必须是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完成。这样一来,读中感悟、悟中激情,这些生动、活泼的形式都会令孩子兴致盎然。
(四)用激励性的评价
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孩子朗读的情况,正视孩子们水平的差异,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多一些欣赏的目光,少一些苛刻的指责。如在教学本课时,我运用了许多不同的评价语言“你读得真不错,让我们觉得这些猫头鹰真是神气极了。”“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真的感觉到这些小猴子是那么尊重别人。”“读得真不错,如果再稍稍响亮一些,就更完美了。”这样的评价语言并不是泛泛地一味表扬,而是表扬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热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教师只有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凭借教材的优势,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教学,就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