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十里长街送总理》

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4-28

《十里长街送总理》。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里长街送总理》

课文评点

1976年1月8日是一个沉痛的、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一颗属于世界的巨星殒落了,一颗中国伟人的心脏停止跳动了,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最敬爱的总理周恩来同志。他的逝世使中国人民无比悲痛,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1月11日是举行周总理送葬的日子,这篇课文记下了当年人民群众送葬的历史场面,表达了人民群众深切哀悼的感情。

“送”,送行、送别,对象多用于活着的人,是“生离”;而本文要“送”的却是一位已逝的伟人,一位为人民操劳一生、耗尽心血的值得崇敬爱戴的人,分明是“死别”!细细品味,令人悲从中来!又以“十里长街”代挤满长街的人群,更渲染出送灵的壮观场面、宏大气势,烘托出周总理的伟大形象、不朽人格,突出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和哀思。

第一段:写灵车到来前人们的神情动态,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急于向敬爱的周总理表示最后敬意的迫切心情。

第二段:写灵车经过的瞬间,人们沉痛的心情和对总理的怀念,进一步突出人民对总理的热爱和崇敬

第三段:写灵车开过后人们的依恋之情,把群众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推向高潮。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和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学习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进一步体会内容所表达的思想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课6个生字,10个生词,并会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即人民群众在十里长街上送总理的情景,然后再细致理解人们是怎样送别总理的。

教学难点:

 1.怎样先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再细致理解人们送总理时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周总理的生平及一些故事。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弄清文章结构。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新中国成立起就一直担任政府总理,他以崇高的品格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爱戴。1976年1月8日,周总理因病逝世,1976年1月11日首都亿万人民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的灵车,场面十分感人。

二、教师板书课题:十里长街送总理

审题:课题主要意思是“送总理”,“长街”指北京的长安街,“十里”写街长,实际写人多。题目的意思:当周总理的灵车经过北京长安街时,首都人民在这里送别总理。

三、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请同学们体会当时的情景以及人们的心情。

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生词。

1.划出不认识的字。

2.利用拼音字典认读。

3.读生词。

4.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佩着灵车拄着洋槐焦急妻子哭泣矫健慈祥泪痕满面不约而同

2.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槐”、“妻”、“矫”,在字形上应注意。

3.理解词语。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可亲。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五、标出自然段序号(共四个自然段)

六、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想想每自然段的意思,再想象一下当时十里长街上的情景

七、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词句,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学生通读全文

思考:课文先讲什么,又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写等灵车,又讲迎灵车,最后讲送灵车。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导学生根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灵车到来之前,长安街上的场面;第二层:人们等待灵车时的动作,神态。

 2.理解第一层意思,指导朗读。

①课文的第一句交待了什么?(天色、天气:灰蒙蒙,又阴又冷。)写天气和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衬托出人们的悲痛心情。)读这一句时要轻、速度可放慢些。

②第二句交待了什么?(人很多。)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人很多?(挤满,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概括路长人多。)

③读第三句,你能体会出人们的什么心情?

 从“都”字用三次,人们佩戴一致,动作一致,反映出人们沉痛的心情也是一致的,不约而同地前来送别敬爱的周总理。

 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

 3.学习第二层,指导朗读。

(1)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人?

一位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

课文是怎样描写他们的?反映他们怎样的心情?

这三句话写出人们等待灵车时的焦急,迫切希望最后看一眼总理的灵车,盼灵车快来。但他们热爱总理,不管等多久也要等下去。

 4.指名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然后归纳段意: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待总理灵车。

 5.放等灵车部分录像,让学生体会。

 6.再读、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二段(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并参看教材插图。

思考:①灵车是什么时候来的?灵车是怎样装饰的?②人们眼望灵车,心里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2.自学准备后讨论。

①灵车是在“夜幕”降临时来到的。灵车的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佩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②“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个句子真切地描绘了课文插图的情景。

 “无声的指挥”是什么意思?“不约而同”怎么理解?

 这是反映总理的灵车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使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的一致行动。这句话表现了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③“就在这十里长街上……”写了作者的联想。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这些人民群众,所以联想自然。人们回顾当年见到周总理的幸福情景,更增添了想念总理的悲痛之情。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概括段意:

人们眼望总理灵车,想念总理。

 4.放这部分录像。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读前两部分内容,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二、指名背诵前两部分内容

三、学习第三段

 1.自读:边读边划出表达人们心情和神态的语句。

心情:“牵动着千万人的心”、“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神态:“面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

 2.指导朗读。这段课文表达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深情,朗读时,语气要深沉些,速度缓慢些。这样更能表达我们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3.练习朗读。概括段意:灵车已经远去,人们久久不能离开。

 4.放这部分录像。

四、指导造句

五、总结全文

课文记叙人们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送别周总理灵车的情景,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无限热爱和沉痛悼念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做课后第3题填空练习。

 3.造句。

主要板书计划:

送(无比崇敬、无比热爱、无比沉痛、)

 等灵车时 总的概括 人多

个个悲痛

 具体叙述 老奶奶

年轻夫妇

红领巾

 灵车到来时 时间 夜幕降临

 灵车 庄严、肃穆

 人们 心情:无比悲痛

的表 神态:不约而同 站着

现动作:摘下帽 望着 哭泣

联想:怀念

 灵车开走时 动作:追站着站着

 心情:希望希望

延伸阅读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用。圈出来。

[板: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长、宽、高

赞叹](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填表:

历史时间离现在多远怎样筑长城长城当时作用

战国时期

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板书:19、万里长城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长、宽、高

赞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默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3、用巍然屹立、智慧造句。

4、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教学难点: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板书来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2、说说长城的建筑史。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思考:你从哪里看出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呢?

(找出书上有关句子)

2、汇报:

(1)如果可以[板书]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板:得用多少巧妙的方法

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为什么不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呢?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19、万里长城

工程浩大如果可以

施工艰难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

得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血汗和智慧]

万里长城 教案教学设计


万里长城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之——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在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正确书写本课的15个生字,理解“刚毅、巍然、浩大”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全文谈感受,对长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壮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月球上用肉眼看地球,能看见的建筑物只有一座,那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一遍读完的同学可以想一想,万里长城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2、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动情的学生,并就学生对长城的印象做初步了解。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说说初步的印象,引导朗读。教师随机点评。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是分了几个方面来介绍长城的,第二自然段是抓住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的? 2、请你自己用心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话中哪句话或者哪个词语深深地激发了你对长城的赞美之情,用笔划一划,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3、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巡视,并且关注学生划的是什么句子和词语,可以随机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4、小组交流: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划的句子或者词语和伙伴做一个交流,说说理由。 5、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请学生读读自己划的句子,引导学生重点读悟: ①、“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用巨龙比喻长城:一种中华民族的象征。) ②、“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6、师生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7、教师小结:这段话是围绕着“长城气魄雄伟。”这句话写的,按照从远望到近看、由物到人的顺序层层写来。写得多么生动,多么精彩! 四、作业: 写写课后的生字,挑选特别陌生的多写几遍。 从课文中找出至少六个描写长城的词语,并记在心里。 ()长城()长城()长城 ()长城()长城()长城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理解部分词语。 1、听写词语:组织学生听写带生字的新词,听好以后自己校对订正。 2、用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心里的长城。并请学生做简单的解释把词语的理解与长城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3、用自己头脑里的词语说说你了解的长城。 二、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1、是啊,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座不朽的长城,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又从其他角度为我们介绍了长城,请你认真地读一读这2个自然段,还是划一划你认为深深打动你的词语或者句子,并且想一想为什么。 2、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并划出有关的句子。教师巡视,关注学生所划的句子,并做简单交流。 3、组织同桌之间先做一个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与理解。教师参与同桌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读书心得,寻找典型事例准备全班交流。 4、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朗读,引导学生重要读悟以下句子: ①、“到了明朝,几百万人又进行了整修和扩建,历时200多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主要是明朝时修筑的长城”。 ②、“要采制这么多的砖头和条石,并要运送到陡峭的山峦上砌筑起来,光靠肩膀和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与生命。” ③、“这虽然只是传说,却说明了正是千百万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生命修筑了长城。” 5、再快速地读读3、4自然段,看看你还有特别想知道的知识,还有特别想提的问题。(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可以发现孩子们读懂课文的情况,也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暂时回答不了的问题还可以延伸到课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同桌为你做一些评价。 2、找一些你感兴趣的关于长城的资料,与同学们做交流。 第三课时 预设目标 1、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用朗读表达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1、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学习《猫》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方法,请你想一想《万里长城》的2、3、4自然段你如何来概括。(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摘下来加以改动。) 2、这一部分的内容和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发现什么问题?(结构上是总分关系。)那这一部分内容与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联系起来,你又发现了什么?(结构上是分总关系。)概括一、三段的段意。 二、朗读,再说感受。 1、配乐朗读。 2、同学们,现在你对长城一定有了新的体会和了解,你的朗读比第一节的时候更动情了,能对大家说说你的动情理由吗? 3、师生朗读。 三、交流资料。 我们对长城的了解不仅仅限于课文,你找到的有关的长城的资料、知识或者传说故事,与大家一起来分享。 四、作业: 根据提示,写一段话。 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它……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曹婕 部分参考“名师名校长论坛”中王崧舟老师的《万里长城》。 伟大的友谊 课前学情分析: 预测: 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所从事共产主义运动并不熟悉,这就必然妨碍他们对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的理解; 马克思和思格斯的伟大友谊是有着深刻内涵的,学生不易把现实生活中的一般情谊同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接通; 课文仅以几百字就力图阐释两位伟人的伟大友谊,总的来看是缺乏感染力的,不利于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本单元阅读训练点之——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到两位伟人之间的伟大的友谊。 预设目标: 1、能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正确书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3、不同程度的感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纯真、高尚、伟大。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预设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全文谈感受,对马克思、恩格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看两位伟人之间的友谊,先来说说你们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多少了解吧?老师这里有一些有关的资料可以供你参考。(准备资料,屏幕阅读) 二、初读课文 1、这样两位人物之间的友谊会是怎样的呢?课文里有一些描述,请你自己读读课文,读完的同学可以想一想,你对伟大的友谊怎么理解? 2、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读得认真的学生,并就学生对伟大的友谊的理解做一些交流。 3、教师组织全班交流。由学生说说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对他们的伟大的友谊的理解。教师随机点评。 三、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四、作业: 1、写写课后的生字,挑选特别陌生的多写几遍。 2、读一读课文。 第二课时 预设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精读三、四自然段,感受长城的古老和浩大。 教学过程 一、由题入手,紧扣友谊 1、请学生围绕课题说说:我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读懂了什么?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想弄懂的问题是什么? (肯定所得,引发深究) 二、由疑入手,感悟友谊 1、出示讨论题及提示(课件) 讨论: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 提示:1).从友谊表现的两个方面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3)联系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 2、先请学生结合三个阅读提示,读一遍课文,自己思考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深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3、读书,讨论 4、广泛交流,抓住重点词句段指导朗读,加深感悟,(分组讨论增加课堂上的交际场,加强生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及语言、思维等训练) 三、鼓励质疑,深究友谊 1、鼓励学生在感受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基础上,就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提出质疑。 2、学生自行解疑(在深入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层面,情感层面都加深了许多,肯定有着比课前预习更深的感悟及产生新的疑问,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嫩里,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 四、充分辩论,歌颂友谊 1、出示辩题,学生自由选择辩题 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2、学生辩论 (此设计,一是在学生对伟大友谊有了初步了解基础上进行的,二是学生有参阅了相关资料,有了论辩的可能。就是说,时机与条件都具备,而辩论的形式又易于激发思考,训练语言) 这种教学设计,从总体上力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并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打开学生学习语文的信息通道,让阅读理解文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与文学系的僵化局面,使学生有厌学到乐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附:教学实录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结合课题简要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这节课你最想弄懂的是什么问题? 〔肯定所得,引发深究。“简要”一语,利于语言训练。) 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读懂了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伟大的友谊。 生:我想弄懂一个问题:是什么致使马克思、恩格斯之间有这么伟大的友谊呢? 师:问得多好哇!还有没有想说说的? 生:我懂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建立一种伟大的友谊。 师:他提的问题,看来你都读懂了。事实上,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为什么是伟大的?(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将教学引向课文的重点。) 师:好,看幻灯片,这里有一个讨论题,下面有几个提示,谁来读一下? 生:(读)讨论:为什么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提示:1.从表现友谊的两个方面来体会友谊的伟大。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友谊的伟大。3.结合课外阅读和生活实际来体会友谊的伟大。 [这个思考题好就好在提示重点,渗透学习方法指导。] 师:对这个讨论题和几个阅读提示,同学们懂不懂? 生:懂!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结合三个阅读提示,先读一遍课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深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生读书、讨论) 师:刚才我们小组读书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现在哪个小组先从表现友谊的两个方面来谈谈他们的友谊是不是伟大的? 生:他们的友谊是建立在生活和事业方面。以前马克思的生活十分穷苦,恩格斯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来维持马克思的生活。还有在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无微不至。在1876年9月至1878年,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一书,马克思不仅听他念了全部书稿,还写了其中政治经济学篇的第十篇。还有马克思当时是担任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的欧洲通讯员,可是他还不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 师:那你的结论是什么? 生:我的结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是表现在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 师:这位同学很了不起,她不光学习了课本内容,还阅读了大量材料,你们听懂了吗? [这个答后评既肯定了学习成果,又引导学习方向。] 生:听懂了! 师:对她的发言,谁还有补充意见? 生:(读)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了马克思。在共同的目标——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对对方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 师:所以说—— 生: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师:真好!她说的这段话,你们听来是不是感觉很熟悉?这么多同学举手,你们真聪明,书上有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生:“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师:这段话能不能体现友谊的伟大?谁再讲一讲? 生甲:因为它不仅说明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但说了思格斯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的事,还说了恩格斯和马克思在事业上的互相帮助。 生乙: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我从“热忱”一词体会到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帮助是无微不至的。 生丙:我从“他们互相关怀,在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体会到他们之间有伟大的友谊。我从“亲密”这里体会出了他们在工作上是互相取长补短的,他们的友谊是伟大的。 师:从刚才那位女同学的发言,我们知道这一段在文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那么把这个重点段的内容整理到黑板上,应该写一点什么呢? 生: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师:说得好,简练点写什么? 生:生活上热忱地帮助马克思。 生:生活上热忱地帮助。 师:那么,相应地下边写点什么? 生: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 生:简单地概括,就是事业上亲密地合作。 [将学习所得用板书固定下来,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的理解是不错的,我们能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同学们先练习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很好。如果停顿注意一些,感情再充沛一点会更好。还想读吗?想读的同学都起立。 [在议的基础上读,有利于深入感悟课文内容,起立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生:(起立读这一段) 师:这样看来,我们循着生活和事业这两条线索,抓重点词、句、段进一步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能不能? 生:能! 师:发言的时候,你可以先把你抓的句子读一读,然后再讲一讲。其他同学还可以补充。 [教师的两次引导,前次引导学生抓重点内容,后次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 生甲:我抓的句子是:“有一个时期,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他把挣来的钱分给马克思,十镑,一百镑,连续不断地给马克思汇去。”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能做他不喜欢的事情,看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生乙:恩格斯如果不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他就不会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能看出恩格斯十分关心马克思,要维持马克思的生活。 生丙: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他还“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宁愿”就是心甘情愿。恩格斯对商业本来是厌恶的,而这时却心甘情愿地去做,说明他们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 师:那么谁把这句话读给同学们听? (生读) 师:那么你还抓了哪些内容体会友谊的伟大? 生:我说的是事业上。马克思过世的时候,他的伟大著作《资本论》还没有最后完成。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从这段话里的“毅然”“竭尽全力”就能看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毅然”说的是恩格斯放下自己研究工作的态度,而“竭尽全力”是他对待好友马克思的态度。 师:“竭尽全力”这个词抓得好。它在文中出现几次,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甲:这两句话是:“那时候,恩格斯竭尽全力在生活上给马克思很大的帮助。”“恩格斯毅然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竭尽全力从事《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工作。” 生乙:我从这两个“竭尽全力”体会到他们友谊的伟大。 生丙:我是从生活和事业两个方面找句子的。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无微不至”这个词就是待人非常周到,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生丁:“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的时候,还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表现出了他们的友谊伟大。 生戊:我补充的也是事业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在这40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我从这里重复使用的三个词语,一个是“40年”,一个是“共同”,一个是“伟大”,看出他们的友谊非常伟大,他们合作了40年,而且都是向着一个目标的,创立了伟大的友谊。 师:作者为什么要重复用这些词?用这些词能突出什么? 生甲:“40年”能突出他们合作时间长。 生乙:“共同”是突出他们一起研究创造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生丙:“伟大”是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师:不光是友谊的伟大,事业也是伟大的。这段话是文章的中心段,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同学们先练一下。 [教师帮学生升华认识,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感悟。] 生:(齐读) 师:这40年里头,你能不能想象两位伟人都做了什么?其实课文里也有提示。 生甲:我想马克思为了帮助恩格斯,可能不吃饭不睡觉。 生乙:在40年里头,他们同住伦敦的时候,他们会在马克思家里,为了某个问题,谈论几个小时,各抒己见,滔滔不绝。 生丙:在40年里头,他们共同研究学问,共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共同办报、编杂志,共同起草文件。 师:我们把“共同”的这个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读) 生:“共同”说明他们不论什么事都是一起做的。 师:这几个“共同”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可以是什么? 生:形影不离。 生:亲密无间。 师:还可以是“志同道合”。现在看,同学们已经初步理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伟大。课文阅读到这,我们反倒会有一些疑问,谁还有疑问? [通过成语概括有利于深化所得,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都有好处。在学生学有所得的情况下,教师激疑,将教学引向深入。] 师:这么多同学有疑问,说明你们很会读书。好,下面小组先讨论一下,如果是共同的疑问请一名代表提出来。 生:(讨论) [分组讨论增加了课堂中的交际场,加强生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以及语言、思维等训练。] 师:谁先说说你的疑问?能回答的同学可以解答疑问。 生:后来他们分开了,为什么恩格斯还能帮马克思翻译,帮马克思写文章? 生:因为写文章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没有分开。 师:马克思担任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通讯员,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他没精通英文,恩格斯就帮他翻译,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所以恩格斯有时代他写。 生:我的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共同写《资本论》? 生:我认为XX同学的问题提错了。不是共同写的,是因为马克思逝世了,恩格斯才帮助马克思完成的。 师:听话很仔细,连老师都没察觉问话中的这个毛病。但这毕竟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资本论》呢? 生:因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所以要写《资本论》。 师:说得好极了!连老师都感到惊讶,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通过“好极了”“惊讶”等,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体会,引导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解决课内问题。] 生:我是从介绍《资本论》的文章中知道的。 师:她这样能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是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呢?还有疑问吗? 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这里只是说马克思,而没有提起恩格斯呢? 师:这个问题你们听懂了吗?老师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恰巧和刚才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差不多。请同学们看幻灯。 生:(读)辩论。正方:《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反方:《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辩论的设计比较巧妙,它一是在学生对伟大友谊有了初步了解基础上进行的,二是学生又参阅了相关资料,有了论辩的可能。就是说,时机与条件都具备。而辩论的形式又易于激发思考,训练语言。] 师:对这个辩论题,你们懂吗?那么,哪些同学喜欢按正方的观点发表意见?哪些同学赞同反方的观点?好,现在请同学们简单调整一下座位。 师:为了大家辩论得充分,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片。(放录像片) 师:同学们辩论时,要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结合录像片,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好,现在正方、反方先讨论一下,然后辩论开始。 生甲:我觉得《资本论》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他们干什么事都是一起干的,署上他们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生乙:我认为《资本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这里恩格斯和马克思有伟大的友谊,署不署名字都无所谓。 生丙:如果署谁的名字都无所谓,不如干脆署上两个人的名字最好。 生丁:《资本论》最后两卷的出版,恩格斯是依据马克思的目录索引和部分原稿。也就是说《资本论》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我认为不署恩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 生戊:我觉得《资本论》署上思格斯的名字,更能突出他们友谊的伟大。因为《资本论》最后两卷都是恩格斯帮助马克思完成的,还有我从课文中了解到,在生活上和事业上,大多是恩格斯帮助马克思。所以我认为《资本论》应该署上恩格斯的名字。 师:同学们辩论得很精彩。通过辩论,我们就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他们友谊的伟大。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友谊源于他们共同的什么?你们能把省略号的内容补充出来吗? [教师对辩论的总结没有法官式的裁定正误,而是将注意力引到“友谊的伟大”上,突出了教学重点。] 生甲:共同的目标。 生乙:共同的志向。 生丙:共同的意愿。 生丁:共同的理想。 生戊:共同的思想。 师:也就是他们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曹婕 第二课时是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 东北师范大学附小王显才老师的《伟大的友谊》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我的家(听说训练) 预设目标: 能认真听录音,了解录音中的孩子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的。 能根据要点,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家,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建议: 1、家是港湾,是我们每个人休憩调整的地方。我们对它充满了情感,我们的听说训练绝对不是为了说“家”而说“家”,是为了表达我们对家的依恋。语文学科永远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在这样的课中要注意引导孩子们体会家庭的温暖与温馨,使课堂洋溢着一种情感。教师的引导很重要。 2、“倾诉是你的权利,而倾听是你的义务!”在听说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专注地听别人的发言,发现其他伙伴发言中的优点!互相交流,相互感染。 3、让每个人都机会说,可以采取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要好的小伙伴之间的交流,尽可能地在一节课里让每个学生都有张口的机会。 4、说话要有要点,要说清楚,语句完整,意思连贯。在同学的互相帮助下,把话说清楚。 5、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听,让他们帮你补充、给你建议,使你说得更好。 资料提供者: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之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里长城》教学设计之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4个词语。

2、给文章分段,了解课文大意。

3、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教学难点:用摘录法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谁见过万里长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城?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出示第一段。说说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2、出示最末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你有什么问题?

三、自学课文。

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文。

1、开火车读词语。

正音:鸭绿江、了不起、为了、成为、得用

字形:魄、嘉峪关、御、巍

2、指名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按课后第2题分段。

首段与尾段有什么作用?

2、第二段写长城的特点,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出来?你运用了什么方法?

3、引读。

4、用摘录法归纳大意。

五、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

2、作业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能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3、熟读课文,读出感情。

4、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起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理解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词语。

二、学习第一段。

1、比较句子。

(1)长城是我国古代的建筑物。

(2)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物。

(3)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通过比较性朗读,体会意思的不同,说说差异。

2、背诵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的第二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看图或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长城的气魄雄伟的?用。圈出来。

[板: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长、宽、高

赞叹](穿插自己的经验)

2、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应该怎样读?

3、为什么说长城坚强、刚毅、庄重呢?

(作者把长城当作了民族之魂)

齐读最后一句,重点词读出重音。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这么长、这么高的长城,不是几年,几十年可以完工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填表:

历史时间离现在多远怎样筑长城长城当时作用

战国时期

2、集体校对、订正。

五、巩固练习

1、用赞叹、巍然屹立造句。

2、作业本4、5题

[板书:19、万里长城

像一条巨龙

气魄雄伟长、宽、高

赞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默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3、用巍然屹立、智慧造句。

4、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了解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教学难点:体会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根据板书来说说长城的气魄雄伟。

2、说说长城的建筑史。

二、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思考:你从哪里看出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的呢?

(找出书上有关句子)

2、汇报:

(1)如果可以[板书]

地球的周长有多长?(约4万公里)

4万公里的墙需要多少石料呢?

联系长城现在的景观、长度再说说长城的工程浩大。

(2)施工艰难你从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呢?

[板:得用多少巧妙的方法

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为什么要用很多种方法?

师补充:用作长城外壳的条石,整齐,但非常重,每块重达1吨多,它们是怎样从采石头场被运到崇山峻岭之顶的呢?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这恐怕还是一个难题。我们的祖先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呢?这还是一个谜。

相传明朝修建嘉峪关时,工匠事先计算用砖的数量极为精确,竣工时只剩下一块砖,现在这块砖仍然放在嘉峪关的小楼上,是古今建筑史上计算用料精确度的顶峰。

说说你的感受。

(3)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作者用什么故事来说明它呢?谁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4)朗读指导。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说说段意。

(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作者为什么不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呢?

3、汇报。

(巍然屹立、万里写出了长城的气魄雄伟,第二句强调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用血汗和智慧修筑起来的,写了这两句使第三句话更显得理直气壮)

4、感情朗读。

[板书设计:

19、万里长城

工程浩大如果可以

施工艰难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

得有多少人为之付出血汗和智慧]

◆[2004-03-11]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第二段,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

2、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万里长城》。我们知道,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东西横亘着一道气势雄伟、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今天,我们就将浏览网络课件,参观这一伟大的中华建筑。

二、制作参观券

要想免费参观长城,你必须自己设计完成一张长城参观券,怎么样?能行吗?好,先请你回忆一下,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打开长城券,从长城文中直接复制,用摘录法概括三大段段落大意,分别列在小圆点后面。很简单,赶快行动吧。

三、浏览自学:

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我们很快走进了长城,这里有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参观,同时完成有关练习。

学生选择一个特点,认真朗读有关课文,查阅文字图片资料,互相交流讨论。

四、交流汇报

现在我们交流刚才学习的收获,请同学们踊跃汇报。

1、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风光馆的同学,你们已经一睹为快了,现在就请你做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长城,欣赏图片参观关隘观看录象讲解课文。课文的第二段就形象地展示长城的磅礴气势和宏伟规模。让我们通过自己深情的朗读来抒发对长城由衷的赞美。(齐读课文第二段。)

2、登上长城,我们在赞叹之余,不禁无限感慨,那筑造长城的条石、每块重达两、三千斤,要把它们运上山顶,就是在我们拥有巨大马力起重机的今天,恐怕还是一个难题,何况在两千年以前,,光靠劳力搬运,简直无法想象。从建筑馆出来的同学,你能解开长城的建筑之谜吗?。说一说: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正是我国古代()。

那你是从那里看出来的?用读了我明白了的句式回答。

师:长城是用砖头、条石筑成的,更是千万个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筑成的,

所以有人说,长城的每一块砖石,都记录着一个悲惨的故事。

师:长城这座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的历史变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聪明智慧、卓越的建筑才能和伟大的创造精神。

3、最后,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追溯长城的悠久历史。请历史馆参观的同学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出示表格填写各朝代长城的建筑情况和作用)

师:是的,在远古时代,万里长城是以金戈铁马、逐鹿争雄的军事工程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的统一,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请你思考,今天的长城,存在的意义又何在?对,各族同胞和国际友人又把他看作和平的象征、友谊的纽带和旅游的胜地。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长城随想

最后,请你思考课后问题,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你可以阅读课文,可以参考《长城篇》,也可以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摘录重点词句,适当归纳整理制成幻灯片,并插入你喜欢的长城图片。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材说明:

《万里长城》是介绍我国万里长城的说明文,内容比较浅显,条理清晰。全文围绕长城伟大,按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长城的三个特点:长城的气魄雄伟;长城的建筑年代久远;长城的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来表现,并由联想到人,写出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教学构思:

本教案是《万里长城》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

学习课文第二、四、五小节,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气魄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下面是这堂课的整体构思:

(一)、课的基调:挖掘课的情感信息,创设情境,感受长城的雄伟英姿和古代人民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这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多处穿插抒情歌颂长城,赞扬中华民族的不朽精神。而且,在所有华夏儿女的心中,长城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因此,我并没有简单地按一般的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挖掘其情感素材,把学生与长城的距离拉得更近,激起学生对长城的无限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课的模式:以读悟形,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学生对课文的领悟是否深入,要看学生对课文的钻研是否深入。读是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本课中,我有层次到运用了多种读的方式,读中理解语句的深刻内涵,读中启迪智慧,懂得道理,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三)、主题的开掘,体现三层递进:长城伟大修筑长城的人的伟大爱我长城,兴我中华。

学生的理解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进入到课的精髓。在这堂课中,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物到人,逐步开掘,实现三个跨度。

(四)、注重学生情绪的调动,课堂氛围有起伏。

教师应该是一堂课中氛围的调节者,以努力创设一个学生最愿意学习的环境。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课件的视觉刺激、阅读方式的变换、问题情境的创设、鼓励等,努力使课有起伏,出现情感性的高潮,使学生始终处于愉悦、充实的情绪中。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学生只有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获得真知,提高能力。在这节课的设计时,我就特别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量和方式,注重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时间的协调,还特别注重研究性学习在课堂中的渗透。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过程:◆[2003年12月13日]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设计意图说明

一、巩固旧知1、引导学生回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长城有了哪些了解?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1、交流上节课学过的知识?1、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建筑物。

2、长城建筑年代久远。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了解长城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二节,感受长城气魄雄伟。1、出示课件。激情引导。

2、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节。

3、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个别学习。

4、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中找理解。疑难处适当点拨。

(1)、倾听学生谈自己的感悟。

(2)、适时出示课件:反映长城长、宽、高|等特点的图片。

(3)、演示长城东西贯穿活动线,辅助学生谈巨龙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和确切。

(4)、教师可作示范朗读,运用气声体现情不自禁地流露内心的感叹。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6、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听觉认识。

重点语句的感知。

1、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

啊,确实了不起!(层层深入)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注重学生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视觉听觉获得感性的冲击,既而在语言中搜寻与感性信息相对的文字,使两者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也充分地使学生各种感官动起来。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用最擅长的方式与人交流,相互弥补。

这一环节中,教师特别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学生在交流中,遇到不够深入的,教师鼓励学生反复读,细体会,逐步使句子所含包的深刻内涵和广泛的信息量得以呈现。而教师在其中的鼓励、出示图片、演示动画等,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从内心叹服长城的伟大,使学生的内在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读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多种读的训练方式,改变前面以议为主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师生之间的评价,逐步加深对语句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情感的激发,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个关键的动力,教师随着课文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一个小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四小节,体会长城雄伟外形的背后,更令人赞叹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1、教师谈话,引入下文:

举目远眺,崇山峻岭上,长城腾越起伏,呼啸着奔向远方。同学们。此时,你除了由衷地赞叹,你还在想些什么呢?

2、教师巡回,进行个别指导。

3、引导学生在自我读悟中,理解词语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1)、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字中提炼或在具体的语言中求证。

(2)、出示长城的横截面图,使学生加深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古代的能工巧匠,想一想,该怎样将2000多斤中的大条石运上崇山峻岭呢?

(4)、参与评价。

(5)、小结假想,出示课件:古代工匠运输原料的方法。

(6)、课件播放《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

4、课件出示第二节最后一句话,引发学生思考:啊,确实了不起!你对这句话有什么新的认识?1、学生谈自己内心最想了解的问题。

例:长城是怎么修筑而成的呢?

2、指名读第四小节,思考:哪一句话你最有感触?

3、交流。

重点句举例:得用多少巧妙的办法去克服一个个困难,得有多少人为它付出血汗和生命。

(1)、细读句子,反复琢磨: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谈谈读读再谈谈)

(3)、四人小组讨论。

(4)、交流评价。

(5)、自由朗读,感叹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并深入思考,还有什么更深的理解?

(6)、听故事后再读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7)、有感情地这一小节。

5、学生深思,交流。

一个个困难:困难多,运输难,艰苦。*条石多;*山高路险;*机械简单;1、巧妙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2、得用多少人付出血汗和生命:长城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命累积而成的。

长城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它的气魄雄伟,更在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生命、智慧换来的长城是伟大的,人民更伟大。

边学边思,边思边学,这使学生研究的意识不断加强.

课文的内容有时是散在无序的,学生的回答有时也比较散,并且不够深入.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集中、深入地研读,以自主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真实、具体。创设问题情境和课外知识的插入,,旨在强化获得感悟的实践过程,使学生的领悟是由衷的,自然的,这种超文本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故事激情,激发情感,为阅读奠基。

这个环节,应该说,是课的又一个高潮,也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学习文章最后一小节。,总结全文。1、此时,如果你站在长城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教师总结。

3、出示课件:歌曲《长城长》。1、学生交流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2、学生怀着满怀的激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3、学生同唱《长城长》。长城祖国:爱我长城,兴我中华。这个环节,使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学生的情绪达到最高潮。

七年级语文《万里长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万里长城》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15课《万里长城》练习

第一部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执著()跻进()乌鞘()岭戈()壁

2、请用下列形似字组词:

跻()慨()凝()

挤()概()疑()

3、我为什么会用自己的双脚来进行“长城万里行”?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小时候,“我”有什么样的梦想?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我下决心要用我的脚步量完长城,用笔和相机勾画出长城的历史与现状。

⑵我的梦还在继续着。

6、你从作者的身上得到哪些启示?请简要谈谈。

第二部分

大自然是无情的。两年来,我只身()大漠,()戈壁,()高山,()大河,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在腾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铺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袭击。

在贺兰山考察岩画时,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要不是我会一点气功,拼命一搏,险些跌进万丈深渊。

在罗布泊,我身负100斤重的水和干粮、行装,半个多月未见人烟,还遇到狂风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陆下高头一带荒凉的山沟里,夜间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踪。

在河北蓟县考察震旦亚纪地貌时,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然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记录了沿途涉及政治、历史、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笔记30多万字,收集了数百万字的文史资料,还拍摄了600多张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我在贺兰山发现了一组岩画。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众的热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颗颗红枣、一个个胶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嘱托、一条条留言,都凝结着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感到我的心、我的脉搏在和祖国人民一起跳动。

我走过的地方大概是祖国的西北部,那里还很穷,很荒凉,还在沉睡,但是却充满了生机。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

面对我的还是无尽的地平线。

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

7、给文段括号中选入一组恰当的词()

A、走闯越趟B、闯走越趟

C、走闯越涉D、闯走爬涉

8、为什么说大自然是无情的?

9、为什么又说大自然也是慷慨的?

10、““我将尽快写出我沿途的观感,帮助人们认识大西北、热爱大西北、开拓大西北”中加点的词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1、课文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这个“梦”指的是什么?

(二)

读不完的大书

七十多年前的农村,不像今天小朋友的家里有许多自动或机动的玩具,没有开发儿童智力的新式玩具。我在幼年时,家里什么玩具都没有,大人们不关心孩子玩耍的事。我在五六岁时就自己到大自然去找可以玩的东西。农村的特点是接近大自然。辽阔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浩瀚的河流,繁茂的花草和树木,空中的浮云和飞鸟,地上的走兽和昆虫,水中的游鱼等等,有说不完的好玩东西,能够引起孩子的退想和实验的兴趣。例如小麻雀的蹦蹦跳跳、快乐活泼的样子,叫你高兴。老鹰在高空中盘旋时,展翅飞腾或流荡滑翔,有时猛扑而下,像在捕捉小鸡或什么东西,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花草树木的生长、开花、结子,暑()荣(),都有各种不同的趣味。草的叶子不二样,有长有短,有的还带刺;开的花有红的、黄的、紫的、蓝的,形状也有单瓣、重瓣的,有四瓣、五瓣的等等。树木的千姿百态,更有给人乐趣的东西。昆虫的动作也很好玩,例如蚂蚁搬家,那么长的队伍,那么井井有条的阵营,个个尽自己的力量,把货物全部搬迁。这种组织性很强的小动物的行动,真叫人佩服。当它们两军对垒时,更是好看,队伍整齐;正式打仗时,打得你死我活,直至尸体堆积如山,勇敢忠贞的精神,真令人敬佩。

我家房子的前后左右都有余地,栽有各种果树,有梨树、桃树、橘子树、柚子树、酸橙树,它们在不同的季节开不同的花,结不同的果实。从树上直接摘下的果子,格外鲜美。我家后面还有两丛竹林和一株棕榈,是我最爱的。竹子长得快,雨后春笋,一天长几寸,出土几天就长得和我一样高了。笋子炒咸菜,味道鲜美无比。更可爱的是它们那耸入高空的青翠茎叶,亭亭玉立,显得那么纯洁!微风吹来,一片沙沙声,是那么温柔细腻。但当大风袭来时,竹林总是最先发出萧萧的喧声,不平静的调子,奏出我幼小心灵的怅惘情绪。池塘边的棕榈树坚毅地独立着,大蒲扇似的叶子显得很高洁,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倒映池水中,小鱼在池水的倒影中间游玩,是另一种境界。

大自然是一部看不完的大画册,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极大的学问,有欣赏不完的乐趣。

12.文章为什么把大自然比作“读不完的大书”?(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13.对大自然这本书作者是分哪三部分来描写的?

14、如果在文中的括号内填入两个与前面的词意思相反的词,应该是和,组成的词语是。

15、加点的“雨后春笋”是一个成语,我们现在常用它的比喻义,意思是。

16.文章对大自然中万物的描写有详有略,看一看第一、二段详细描写的各是什么?突出了事物哪方面的特点?

第一段:

第二段:

17.读了这篇文章,你肯定会被作者的描写所吸引,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回忆起童年时在大自然怀抱中体会到的一切。学习本文,运用拟人的方法,写一写你小时候在大自然中见到的一种事物(生长在农村的自然对此不陌生,即使生活在城市,也有偶尔到乡间的时候)。(不超过50字)

《长城万里行》答案

1、略2、略

3、因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世界伟大奇迹之一,中国研究长城的专家罗哲文、法国的作爱朗兹曼、美国人史葛达都曾想走完长城而未能如愿,而且我的梦就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

4、略

5、⑴我决心徒步走完长城,并用自己的笔和相机记下长城的变迁。⑵我还在继续着对理想的追求。

6、略7、D

8、两年来,我只身……我多次从山坡上滚了下去。

9、万里长城……文物工作者认为是首次发现。

10、不能,因为这是按照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排到的。 

11、略

12.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极大的学问,有欣赏不完的乐趣。

13.从空中的飞鸟、地上的花草和树木、地上的昆虫三个方面来写的。

14.寒、枯、暑寒荣枯15.大量涌现的新生事物。

16.第一段详细描写的是蚂蚁,突出了蚂蚁虽小,但却有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团结性;第二段详写的是竹林,突出了竹子成长快,竹笋味鲜美,以及竹子美的外形和风中撩动人心的响声。

17.略

送阳光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阳光”,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送阳光

本单元说明:本单元以“助人为乐,关爱他人”为主题,编选了两篇主体课文《送阳光》、《做什么事最快乐》,两篇“快乐读书屋”的阅读材料《荷叶姐姐》、《小乌龟笑了》使学生懂得助人为乐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关心他人做对人有益的事才是最快乐的,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写了《看望生病的小伙伴》《我们一起来洗澡》,这两部分内容是看图说话写话,在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教育他们要关心帮助别人,本单元的选文包括故事、童话、诗歌等体裁,趣味性强适合儿童特点,根据单元主题“语文七色光”板块中设计了字词训练,日积月累、知识窗,听说训练等练习,《送阳光》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内容。

教材分析:1、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记事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4岁的苗苗天真地想把阳光带给因为腿坏而渴望见到阳光的妈妈,表现了奶奶和孙女之间的亲密感情。

2、教学时可从题目入手,引起疑问,展开教学。

设计理念:1、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认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本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一、二年级孩子小,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多方面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兴趣,尊重学习过程的体验。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够根据文中内容,回答课后思考题。

2、认识10个认读生字,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心、王”

3、了解文中的故事,感悟到关心他人,帮助他的行为和品德是高尚美好的。

教学重难点:1、认、读、写生字,并用生字组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兴趣。

师:同学们,夏天到了,阳光多么充足呀,站在阳光下晒太阳,我们会感到浑身舒服,你们知道阳光都给我们带来什么了?

生:带来光亮,带来温暖。……

师:你给人送过阳光吗?有一个小女孩她要给别人送阳光,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想知道。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11课送阳光(板书课题)

生:我想知道是谁给谁送阳光?怎么送阳光?阳光送到了吗?……

师:你们想知道的可真多呀,那就赶快打开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课课文,认生字。

师:同学们先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自读课文。

师:通过读课文,你弄懂了哪一个问题?

生:我知道,是一个才只有4岁的叫苗苗的小女孩要给奶奶送阳光。我知道,奶奶腿坏了想见阳光……

我知道,苗苗是用裙子包住阳光……

师:(板书:奶奶想阳光苗苗送阳光)

同学们你们可真够厉害了,刚读一遍课语文就了解了这么多,老师佩服你们的阅读能力,下面我们再看汉字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边读边圈出生字。

生:读文,圈生字。

师:课文读完,你们看,老师把生字宝宝都找出来,写在了卡片上,我们来认一认,并给它找一个朋友好吗?(指名认读生字,组词)

生:好呀,(认读生字,组词)

师:谁来领读一下。

生:领读,跟读。

师:生字宝宝写在卡片上你们认得,在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吗?

生:认识。

师:那我们再读课文,遇到生字就多读几遍,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生:读文标自然段。

师:大家用手势告诉老师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打手势。(四个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悟内容。

师:课文、生字我们已学习得差不多了,正面我们重点来解决为什么送阳光?阳光怎样送?阳光送到没有这三个问题。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然后回答:为什么送阳光?

生:读文后汇报:因为奶奶腿坏了,想见阳光,所以……

师:再读第二自然段,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送阳光?

生:读文后汇报:用裙子包住阳光,回家了。

师: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你们真棒。老师这有两句话想让你们帮老师读一下。(出示:苗苗把阳光包在裙子里,回家了和苗苗把阳光紧紧包在裙子里回家了。)

生:读句子。

师:你们觉得哪句更合适,写的更好?一起再读读这句话。

生:第二句话。(读句子)

师:同学们看第三自然段。找出体现苗苗送阳光急切心情的词语。

生:一进门,就直奔她去。

师:你们找得真准,那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体会一下苗苗急切的心情好吗?

生:齐读:苗苗一进门……

师:谁能也照着课文的样子用:“一……就……”这句式说一句话。

生:造句。

师:前两个问题我们都解决了,那第三个问题还没有答案呢?阳光到底送到没有?奶奶到底收到阳光没有?请问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找答案。

生:读文后汇报:阳光送到了,奶奶收到了,阳光没送到,奶奶没收到。

师:哎呀,怎么出现两个答案呢?老师不知该相信谁了,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阳光到底送到没送到?讨论时要注意倾听他们意见,并找出句子证明自己观点。

生:小组讨论,汇报。

四、老师总结,外延伸

师:你们各自说得都很有道理,从字面上看奶奶没有收到真正的阳光,可奶奶收到了比真正阳光还好的东西,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生:是苗苗的爱心、关心……

师:对,苗苗虽只有4岁,但她地懂得关心他人,她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女孩,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苗苗一样是一个爱心的孩子,你们能做到,老师相信你们。

五、板书设计:

11、送阳光

奶奶苗苗

想阳光送阳光

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窦桂梅:在秋天里站成了春天———十易其稿的故事

够简洁了吧?这样做的好处是教者可以从学生们描绘的画面——菊花、落叶、作者、妹妹等引人课文。可试教的时候,学生们把秋天的景象描绘得很丰富:什么丰收的麦田,金黄的果实,红红的苹果,把这个“秋天的怀念”的画面涂抹得“五谷丰登”,独独缺少一种“怀念”情愫和淡淡的哀愁。这显然与我抓的“好好儿活”的主题不兼容,情感的脉线没有进人深沉的基调中去感受“好好儿活”带给我们的人生韵味。

到底怎么切人这个主题?真是个问题。

不妨顺风顺水,以作者简介为开头吧——

有一位作家生活在北京,叫史铁生。已经54岁了。从21岁起到现在,坐在轮椅上已经33年。他写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都很有名。当然,在他写的文字中有很多是写给母亲的。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孩子。

介绍完之后,觉得很自然,顺便把作者的生平也告诉了学生——这便是第四稿的开头。但是这样下来的公开课还是显得太“平”,而且这样的资料上网一搜就成,老师不必代替。

偶然间想到史铁生当年不就在清华附属学校读书吗,如果以一位校友的身份引人,再把这段话改编一下,那该多好!于是,第五稿成了——

……有一位曾经就读我们这里的校友,他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遗憾的是,从21岁起,已经坐在轮椅上33年。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母亲。母亲在47岁时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这是他写的一段话,请读一读,看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孩子们读的还是第一稿中的那段话,如果全部引用则太长,不够开门见山,可出于对作者的尊重,又不能擅自修改作者的文章。于是在第六稿中我这样修剪了开场白的前半部分——

清华附小有一位校友叫史铁生。现在已经54岁了。在他20多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他。

接下来该引用哪段话合适呢?我想到了他另一篇文章中的话,于是在第七稿中加上了这段: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第八稿是第六稿与第七稿合并起来的定稿。首先自感引人入“情”,而不是“主题先行”——能够让学生总体感觉到儿子对母亲的想念,同时通过这段话唤起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从而激起他们体悟文字的兴趣。

然而,“开头”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有老师举例子谈到我这堂课的设计:起承转合,课堂围绕“好好儿活”,先体会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活”;再探究“我俩在一块好好活”;最后引申到“我们在一块要好好活”。这位老师特别提到,教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好好儿”这个字眼,埋了一条暗线:“苦”——母亲活得辛苦,自己的病让自己痛苦,儿子的病让她“苦上加苦”,可母亲要告诉儿子的是要“好好儿活”——接受、承受人生之苦。于是,字里行间体现母亲的“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以至于作家史铁生终于懂得人生“苦”的韵味——人生怎一个“苦”字了得。

这个“苦”字的评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当时并没有和课的开头联系起来。有意思的是,有一次在外地上课,和学生们一起读《合欢树》中开头的一段时,学生发现了这句“母亲活得太苦了”并谈到儿子怀念母亲好心苦(辛苦)。我没有追问学生到底说的是哪种“苦”,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心苦”而不是“辛苦”。让学生从“心”出发,以“苦”为线延展开去,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教学……

这就是第九稿的开头。那一次板书时我把开场白的“苦”字加粗、涂黑,并郑重地在教案中提示自己:当学生读到此处时,教师板书“苦”字。

故事到此仍没有终结。课上完之后我开始反思:“苦”不正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么,长路漫漫,谁没有过“苦”的感觉?这文中的“苦”字让我们想到是活之苦恼、苦难。苦心——这各种各样的“苦”便是所谓的“心苦”啊。我们当然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这“苦”中的“好好儿活”是一缕阳光,它提示着我们,人要活出的是尊严,是个性,是自我!

我在自己的第九稿教案中的“苦”后面特意加上了一个“?”,这个问号在第十次课结束的时候,随着教师黑板擦下消失的“苦”字已经化作了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无尽的思考。

至今,这十个设计方案仍然保留在我电脑的文件夹中。说实话,十次思考和梳理的过程是颇费心思的。试想仅一个开头就这么“麻烦”,何况课堂40分钟的行走呢?

回过头来看,每一次设计都是有其合理性的,这里面延续了个人的思路和习惯,并没有好坏的分别。或许你会认为这样做有些小题大做,但在我的观念里,好课就是这样“炼”成的。

5 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 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2.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了解周总理对民族团结、边疆和平繁荣的殷切希望。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字,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品诗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悟诗情,了解周总理对民族团结、边疆和平繁荣的殷切希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周总理的图片与资料,课文朗读磁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交流资料,认识周总理。
(出示周总理的图片)同学们,图片里那位身着中山装、慈祥和蔼的老人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总理的一生有说不完的感人故事,你了解吗,说出来听听。
2.引入课文。
1956年12月16日,中缅两国边疆的人民在云南芒市联欢,两国人民手牵着手,载歌载舞,表达美好情意。周总理在芒市宾馆种下了一棵缅桂花树,象征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和平。看老师写课题。(5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1.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
3.自由读课文,自由选择方法识字。可边读课文边将不认识的字画记出来,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读准字音。也可以先读课后的生字,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如果课文中除了生字还有不认识的字,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4.检查生字认读。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缅俊秀荣祥忆
(2)交流难字的识记方法。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画出课文中含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缅桂花树俊秀繁荣吉祥忆念
2.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感情。
4.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四、指导学生写字。
1.观察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般”字左边的“舟”字一横不能出头。
“秀”字下边注意不要写成“及”。
“忆”字右边是一笔,笔画名称是“横折弯钩”。
2.在田字格里书写。
3.同桌互相评一评。
五、作业。
1.把这首诗歌读流利,读给家人听。
2.用本课的生字做成词语卡片。积累课后词语库中的词语。
3.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几个词语:
芳香浓郁高大俊秀历经风雨葱茏茁壮
2.师:这四个词语都是作者对缅桂花树的赞美,作者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诗句里,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里感悟作者的情感。
二、细读课文入诗境。
1.闭上眼睛,听同学朗读课文,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缅桂花树的美丽?
3.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
师:能说说你对“俊秀”一词的理解吗?
生:高大挺拔。
师:你闻一闻,仿佛闻到了什么?
生:浓郁的芳香。
师:在生活中你闻过哪些带有浓郁芳香的东西呢?(联系生活理解“浓郁”一词。)
师:既然缅桂花树散发着这么浓郁的芳香,那该怎么读这句?请你读出缅桂花树的美丽。
三、默读课文悟诗情。
默读课文,想一想总理的殷切希望与祝福是什么?
1.学生讨论。
2.交流。
3.板书:民族团结,边疆和平。
4.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表演朗读,背诵诗歌。
1.练习朗读,争取当堂背诵下来。
2.学生代表上台表演朗读课文,把边疆人民世代友好的决心用朗读表达出来。

送阳光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送阳光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阳光

教材分析:本文选取教科版注提教材一年级下册单元,是一篇阅读课文,全文蕴含着小女孩苗苗敬爱奶奶,关心奶奶的天真、纯洁的童心意趣。文章生动、活泼,字里行间跳跃着灵性,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抓住人物特征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现出小苗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和品德。

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的氛围。

2、利用多种形式体现语文的综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学习苗苗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难点:体会奶奶说的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生病的经历吧!你们生病的时候家里人是怎么照顾你们的?要是有一天你们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也生病了,你会怎么做呢?

有个4岁的小女孩,叫苗苗,她在奶奶生病的时候却想到要着送奶奶阳光,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送阳光》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把书翻到68页看着汉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去看拼音争取

把句子读通顺,争取不丢字不添字。

2、同学们读的可真认真,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细读感悟

1、苗苗为什么要着送阳光给奶奶呢?“念叨”是什么意思?“天天念叨”说明了什么?你能试着把奶奶的话读一读吗?

2、听了奶奶的话,苗苗去寻找阳光,她找到了吗?阳光是什么样的?(播放课件)你觉得阳光美吗?配上好听的歌曲就是更好听了。(播放歌曲《七色光》)阳光这么美,你能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吗?

3、见到奶奶苗苗的心情怎样?怎样读苗苗的话呢?奶奶收到苗苗的礼物了吗?为什么呢?包得的怎么会丢呢?“严严实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包得严严实实?你会象这样说一个词吗?老师给你一点提示:屏幕出示“干净”“整齐”指导学生扩词。

自读课文,想一想苗苗把阳光丢了,心情怎么样啊?又该怎么样读呢?奶奶怎么说的?包的严严实实的阳光没有了,可奶奶却说没有丢,你知道奶奶为什么这样说吗?怎样读奶奶的话呢?

这“阳光”指的是什么?

〔在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把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抑扬顿挫的朗读来进一步体会表达阳光的风景美以及小苗苗给奶奶送阳光的情感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再造想象能力,并在读的过程中感悟体验小苗苗为奶奶送阳光的爱心,感受到苗苗爱奶奶的美好情愫。

四、拓展延伸

1、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把关心帮助他人的爱心播进了自己幼小的心田,你从她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2、你以后也会给别人送阳光吗?能举个例子说明吗?

五、总结

只有我们的心中有阳光,才能给别人阳光,希望同学们能做个爱心的人,把阳光撒满世界,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第二课时

一、学习字词

1、认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比一比,看谁记得快又准。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2、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9个生字,分小组讨论汇报:字音;记字形的方法;书写时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大家补充,老师点拔指导。

(3)指导观察课本田字格中的范字仿写。

3、选自己喜欢的词语,填在“自选词语”的空白处。

板书:

11课送阳光

苗苗——————奶奶

送阳光

(苗苗爱奶奶)

《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诗句。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2、以读为主,读悟结合,体会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诗中周总理对各族人民的祝福与期待,感受文中的我对总理的深切怀念。
2、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并树立勤奋学习建设祖国的信念。
重点、难点关键
1、朗读诗歌、谈话诗意。
2、感悟文中由数及人的写法,激发学生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怀念。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题导入。
老师出示文中的插图。
1、学生看图,书书图上画了什么?
2、指名反馈,导入新棵。
3、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认识生字“缅”。
4、认识周总理。
(1)、学生介绍、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和文章。
(2)、老师小结:周总理是我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为总理。
6、认识周总理栽下的缅桂花树。
(1)、学生看图介绍。
(2)、齐读“信息窗“中的内容,了解这棵缅桂花树的来历。
二、认读生字,通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
2、老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认读。
浓郁俊秀繁荣吉祥祝福一般记忆
3、集体评议,全班齐读。
4、从词中抽出本课的生字,开火车读并扩词。
5、老师强调生字的要点。
6、回到课文,学生再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三、整体感知,熟读诗歌。
1、同桌比赛读诗歌,看看谁读得更正确、流利。
2、整体感知: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反馈,评议。
4、全班齐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老师出示本课生字词,开火车读。
2、全斑齐读生字。
3、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知道文中主要写了作者看缅桂花树深切忆念周总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认真谈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读悟结合体会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节,思考:这节中共有几句话,每句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反馈评议。
(3)学生齐读第一句,说说这棵缅桂花树美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引导体会文中的两个比喻句,感受缅桂花树的芳香美丽。
(5)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6)老师小结,引导体会周总理种植缅桂花树的意义。
2、学习课文第二节。
(1)老师导言: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缅桂花数有是怎样的?
(2)齐读第二节:此时站在这高大的缅桂花树旁,作者想起了什么?
(3)说说总理的祝福和期望是什么?
(4)学生有过感情的读课文。
(5)老师总结:是的,总理的祝福与期待温暖着,激励着各族儿女。
(6)又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夜晚,深切怀念着总理的“我”站在缅桂花树旁是怎么做的?
(7)指名读课文最后一句。
(8)讨论:在我心中珍藏的只是缅桂花的馨香吗?那到底是什么?
(9)学生自由发言、评议,感悟作者对总理的深切的怀念。
三、总结全文,练习背诵。
1、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
2、介绍、交流文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
3、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板书:
浓郁的香
周总理栽的缅桂花树寄托总理的祝福与期望
常青的树
葱绿的叶
金黄的花

在爱里长大──读《窃读记》有感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爱里长大──读《窃读记》有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深了,我的思绪仍沉浸在今天刚看的文章《窃读记》里面,书中的一幕幕在我的脑海里闪过,感慨颇多。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在一个角落里看书,被书店老板发现了,狠狠地斥责了我一顿,而我只是一个穷学生。我为了看书不择手段,甚至还感谢下雨天。有一次,我禁不住诱惑,又去看书,有一位服务员让我看书,我的心温暖了许久。

读了这篇文章,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我对读书的渴望,我仿佛看到了那位服务员为了满足我读书的渴望而投来的那深情的目光。作为一个穷学生,在饥肠辘辘的时候,能忍住了饥饿去看书,是多么可敬啊!窃读,窃读,一个窃字蕴涵了百般滋味。这个窃窃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腰酸腿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

贫穷是无奈的,但又是珍贵的,它能使人以一颗更加虔诚和敏感的心去品位生命的酸甜苦辣,珍惜各种机会与真情。

书,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稀奇,但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一本书是多么可贵!此时,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上学期我们举行的为闫家峪小学的小伙伴们捐书的活动。是呀,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仍然渴望着幽幽墨香,仍然渴望着爱的传递。当我把自己心爱的书捧在手心,捐给他们的时候,心里是那样的兴奋与激动。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相信爱能战胜一切。

记住,爱无时无刻包围在你身边。

语文版二年级语文下29千里送鹅毛教案反思作业题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语文版二年级语文下29千里送鹅毛教案反思作业题”,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9千里送鹅毛

教学

要求1.学会本课“民、洗”等8个生字,认识“纯、皇”等16个生字。

2.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出处

3.能熟练地复述故事。

4.能结合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重点

难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

教学

课时两课时。

1.学会本课的生字,积累新词。

2.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生字卡片,形近字活动偏旁卡片,词语卡片。

一学生初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

二小组学习:互帮互助学习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交流记字方法)

三全班交流,互动学习

1.认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民(mín)族清洗(xí)礼(lǐ)物实(shí)在哭(kū)号(háo)亲(qīn)自

纯(chún)白皇(huánɡ)帝派(pài)人路途(tú)艰(jiān)辛送达(dá)

精致(zhì)照顾(ɡù)沾(zhān)上礼貌(mào)挣(zhènɡ)脱(tuō)

呈(chénɡ)上贡(ɡònɡ)品伏(fú)地

2.共同交流,提出建议。

学生甲:“号”的读音是“háo”,还是“hào”?

学生乙:“洗”“途”“挣”“达”可以通过理解字义记住部首,掌握字形。“洗”用水洗,所以部首是“氵”。“途”是表示走的路,所以部首是“辶”。“挣扎”和手有关,所以部首是“扌”。“达”是到达,也和走路有关,所以部首是“辶”。

学生丙:“哭”“实”“亲”可以通过形近字比较记忆。“哭与笑”“实与卖”,“亲与辛”它们的一部分相同,一部分不同。

学生丁:“礼”的部首是“礻”,注意和“衤”的区别。

四正确、规范书写,老师作重点指导

“民”的第一笔“横折”,不要一笔写成横折横,第五笔是斜勾,要写得长一些,和第三笔的竖提落在同一水平线上。

“号”的第五笔“竖折折钩”,下面不要写成“亏”。

“哭”的下面是个“犬”,不是“大”。

五认读词语,扩词积累

民:人民民族农民号:哭号号角句号符号

洗:清洗洗手洗脸洗衣机哭:哭闹哭笑嚎啕大哭

礼:礼品礼貌礼物彬彬有礼亲:亲自亲手亲人

实:实在诚实实心实意达:到达达成送达

六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七布置课下实践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意思,并能在学习中正确地运用。

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交流感知

(指读题目)千里送鹅毛,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甲:走那么远的路,为什么只送一根鹅毛?

学生乙:这只鹅哪里去了?为什么只剩下一只鹅毛?

学生丙:这是一根怎样的鹅毛?

学生丁:我想知道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一定很有趣。

……

二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小组交流:

读了这个故事,你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你能不能在小组内将故事复述出来?

3.班上交流,并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三探究课文,感悟内容

1.让学生默读故事,边读边思考:

(1)这是一只怎样的天鹅?

(2)缅伯高是怎样护送这只天鹅的?

(3)天鹅为什么丢失了?

(4)说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

(5)联系实际,说说身边类似的故事。

2.小组内交流自己学习的结果,如果不理解的,就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或向老师请教。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1)这是一只怎样的天鹅?

预设1:这是一只纯白的天鹅。

预设2:这是一只非常珍贵的天鹅。

预设3:这只天鹅是云南的一个首领要献给皇帝的礼物。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抓住“纯白、珍贵”等词语读出天鹅的珍贵、美好。

(2)缅伯高是怎样护送这只天鹅的?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缅伯高把天鹅装到一个精致的笼子里,一路上亲自照顾,十分用心。

你觉得缅伯高把天鹅照顾得怎样?(非常负责、非常用心)

理解“精致”一词,找出它的近义词。(精美)“用心”的意思是?(有心)

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读出缅伯高用心照顾天鹅的感情。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过渡:可是,即使这样,天鹅还是飞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3)天鹅是怎样丢失的,为什么只剩下一根羽毛?

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出示课件:可是,天鹅一碰到水,就挣脱了缅伯高的手,展翅飞走了,只留下一根羽毛从空中飘飘悠悠地落下来。

表演一下天鹅的一系列动作。

“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结构类似的词语有哪些?

预设:“飘飘悠悠”就是很轻的东西从高空很慢很轻地飘下来的样子。

预设:像“飘飘悠悠”这样的词语还有:洋洋洒洒、平平安安等,都是aabb式词语。

(3)你能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吗?可结合文中的哪句话话来理解?

出示“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引导学生重点阅读最后两段,并让学生说说你们的理解。

引导学生说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

(比喻礼品虽薄而情意深厚。)

四延伸感受,拓展运用

1.过渡:

刚才同学们理解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歇后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歇后语的意思。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类似的故事。

今天是妈妈生日,我给她做了一张贺卡,妈妈很高兴,夸我是好孩子,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啊!

学生举例,进一步体会“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

29千里送鹅毛

地方首领得到天鹅,想献给皇帝

缅伯高用心护送天鹅

清洗天鹅,天鹅飞走了

留下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佳话

“千里送鹅毛”讲一个地方官,偶然得到了一只稀有的飞禽——天鹅,便派一位名叫缅伯高的心腹拿去向皇帝进贡.缅伯高抱着天鹅,走到沔阳湖边时,忽然觉得应该停下来给天鹅洗个澡,就小心翼翼地将天鹅放入水中.不料,天鹅却振翅飞走了,只掉下—根鹅毛.缅伯高没有办法去捉,只好拿着这根鹅毛面见皇帝。我引出了问题:(1)这是一只怎样的天鹅?(2)缅伯高是怎样护送这只天鹅的?(3)天鹅为什么丢失了?(4)说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意思。(5)联系实际,说说身边类似的故事。于是让学生去读课文,多读几遍;再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以回答上面的问题做好铺垫。在教师“适时点拨”这个环节中,在回答上面设置的五个问题时,回答的很流利,我随着学生的回答及时的板书。

在“高效课堂”中是一个较好的起步,虽然效果不是很好,可也是跨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因为他们难以想象故事发生的年代,而我却设置了一个针对一年级而言难度有些大的问题,这也是我考虑不周,不足之处当中的问题,但我不会感到遗憾,因为这给学生在今后的“高效课堂”中奠定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1.比一比,再组词。

实(实在)哭(哭笑)亲(亲人)

卖(卖出)笑(笑话)辛(辛苦)

2.在下面的括号中填写合适的词语。

一(个)首领一(只)天鹅一(个)笼子

一(根)羽毛一(首)诗一(些)粪便

3.说一说你对“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理解。”

一类似“飘飘悠悠”的词语

日日夜夜、兢兢业业、、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生生世世、絮絮叨叨、

朝朝暮暮、影影绰绰、郁郁葱葱、形形色色、踉踉跄跄、浩浩荡荡

二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类似的诗句。

1.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在远里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形容盼望已久终于如愿的欣喜心情。

2.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天气越冷,越能看得出来松柏不怕寒冷,依然是绿色的。有患难的时候,才能看得出来一个人是否有真正的情义。

三精彩教学实录节选

在理解“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意思的基础上,学会运用。

1.师:我们理解了“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歇后语的意思,这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运用它,下面我们就看看同学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个歇后语的意思。

2.师: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类似的故事。

学生1:今天是妈妈生日,我给她做了一张贺卡,妈妈很高兴,夸我是好孩子,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啊!

学生2:今天是表妹小丽的生日,我送给她一支钢笔,表妹可高兴了!这正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呀!

学生3:爸爸过生日的时候,我画了一张全家福,并写上“爸爸,生日快乐!我们都爱您!”爸爸高兴地眼中充满泪花,拿着画,连声说:“我的宝贝长大了!”这真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呀!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毽子里的铜钱教学设计”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