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高中圆周运动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4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7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探究点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例1(2011连云港调研)2010年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⑴~⑶题。

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答案:⑴C⑵D⑶A

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学习。复习时抓住气温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高低→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分析气温、密度和气压三者关系,层层推进、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压的理解:所谓高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探究点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要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点,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

1.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学生自绘示意图)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而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又叫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例2(2008年高考广东卷文科基础)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对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本题正确的作答。

解析: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即使没有地球白转也是这样,故③正确,选C。

答案:C

(2011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底,成为山风。据此回答⑴—⑵题。

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C正确;白天的谷风使坡面温度升高,夜晚的山风使坡面温度降低,故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温差,有利于作物的生长,D错误。

答案:⑴B⑵D

探究点四等压面与等压线的空间关系

例2(07宁夏新课程卷)右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⑴~⑶题。

⑴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B.3℃

C.2℃D.1℃

⑵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⑶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命题意图:本题可以验证本探究点对等压线和等压面的关系,只有在对二者的区别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灵活作答。

解析:⑴第一幅图中的O、P两点的气温分别是:25℃O26℃,29℃P30℃。两点的温差是3℃温差5℃,最大温差超过4℃。正确选项是A。⑵从第二幅图的等温线分布状况看出,该图表示的是城市热岛现象。解题关键是,要将平面图转换成立体的热力环流图。P点位于城区,温度高,气压低;N点位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的风应该从N点吹向P点,加上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的影响,风向是东南风。正确选项是B。⑶第二幅图中的P点由于气温高,空气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所以等压面向高空凸出。正确选项是C。

答案:⑴A⑵B⑶C

探究点五大气的水平运动

用图表综合法学习。风的性质多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进行描述,风又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学习中要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并层层递进地认识三个力对风向的影响。

注意:在阅读风压图时要注意观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和风向的关系。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风向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例3(07海南新课程卷)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⑴~⑶题。

⑴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

⑵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

⑶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命题意图:本题灵活考查了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理,同时可以通过这道试题让学生知道问题的思考需要全面,不可凭常规思维做题。如本题就涉及到了不同半球的风向问题。

解析:⑴PM>PN,水平气压力应垂直等压线,有高压指向低压,因此⑤为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偏右,如果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为⑦,近地面又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为⑥。⑵高空等高面,PM<PN,气压梯度力为①,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南北半球不同,受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答案为③或⑦。⑶近地面空气受水平气压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作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成180°角。

答案:⑴A⑵C⑶C

一、单项选择题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卷)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B.12C.16℃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4.(2011江苏启东中学质量检测)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苏南盛夏,甲图中此日闷热难当

B.若在苏北冬季,乙图中此日比较暖和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则丁图中的那天气温日较差最小

5.(2010广州模拟)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B.大气逆辐射较强

C.夜间风力较大D.昼最短夜最长

(2011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6~7题。

6.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7.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BCD

(2011安徽联考)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8~9题。

8.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9.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2011盐城一模)图Ⅰ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风向为东南风B.b为上升气流

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上升气流

(原创题)下图是沿某条经线绘制的我国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此刻①②③三地天气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可能是晴天,②地可能是阴天

B.①地是阴天,②③地可能是晴天

C.①③地可能是阴天,②地可能是晴天

D.①②地阴天,③地是晴天

13.①②③处地貌和植被状况可能是

A.①是冬天的湖泊B.②是夏天的盆地

C.②是冬天的湖泊D.③是夏天的荒漠

14.以下四幅图中,为南半球高空气流的是(单位.百帕)

15.(2011杭州模拟)图示曲线为等压线,且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如仅考虑气压影响,图中各点气温最低的是d点

②b、d之间有一低压槽

③b、d的相对气压大于a、b的相对气压

④b、d位于高压脊上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6.(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甲,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产生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9分)

(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乙)。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9分)

17.(2011佛山调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认识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6分)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

18.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2)右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

(3)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4)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和。丙图中白天和夜晚都是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丁图中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高,气温日较差最小。

14.C高空气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种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还要考虑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向左,所以C符合题意。

15.B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在高压中心附近有高压脊出现;在低压中心附近有低压槽的出现。

16.解析:(1)二氧化碳主要是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玻璃温室能透过短波辐射,阻挡长波辐射。

(2)本题难度不大,可以结合农业区位的知识进行分析。

(3)注间北京,做为首都所在地,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而且环保要求高,且太阳能发电技术要求高,北京具有较高的科技力量。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画图如下所示

向下 向上

(3)BADC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

(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

18.第(1)题,根据热力环流中上升气流形成的原理可知,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越多,近地面气压越低。第(2)题,热力环流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A、B、A′、B′气压大小的判定,A、B大小明确,其对应高空的A′、B′相反,且越向高空气压越低,即高空的气压低于近地面。气温判断时注意高空气温比近地面气温要低,而高空两处大小与近地面两处大小一致。第(3)题,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与地面相反。第(4)题,根据风向判断步骤及各个力的特点绘制。

(1)B

(2)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PA>PB>PB′>PA′(或PA′<PB′<PB<PA) TB>TA>TB′>TA′(或TA′<TB′<TA<TB)

(3)B (4)

相关阅读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1

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主要把握以下内容:

1、"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2、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4、大气热力环流是需要阐述的另一基本原理;

5、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

(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

(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的形成。

3、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热力环流知识的具体化,也是热力环流知识的深化,即分析大气水平运动,也就是风的大小与方向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复习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8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探究点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因此要运用综合图表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抓住主干,化繁为简。

例1(2011连云港调研)2010年6月11日早,连云港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回答⑴~⑶题。

⑴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答案:⑴C⑵D⑶A

探究点二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可采用因果联系法学习。复习时抓住气温高低→上升或下沉→密度差异→气压高低→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这条线索,分析气温、密度和气压三者关系,层层推进、由因及果。

注意:①高低压的理解:所谓高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大气密度降低,气压逐渐降低。②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探究点三常见的热力环流

要学会解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现象,并绘制相关的热力环流图。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和特点,并能根据热力环流的成因(受热不均)绘制热力环流图。

1.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底,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2.海陆风: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学生自绘示意图)

3.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补充,而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又在一定高度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又叫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例2(2008年高考广东卷文科基础)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

④如果地球不自转,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C.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只有对原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对本题正确的作答。

解析:晚上陆地由于热容量小,降温快,气温低,气压较高,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低,所以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②正确;赤道地区终年高温,气压低,极地地区终年寒冷,气压高,所以近地面风应由两极向赤道吹,即使没有地球白转也是这样,故③正确,选C。

答案:C

(2011届杭州市高三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山谷风是由于山地热力原因形成的。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成为谷风;夜间由于山坡上辐射冷却,使邻近地面的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变大,因而流入谷底,成为山风。据此回答⑴—⑵题。

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C正确;白天的谷风使坡面温度升高,夜晚的山风使坡面温度降低,故山谷风能扩大坡面温差,有利于作物的生长,D错误。

答案:⑴B⑵D

探究点四等压面与等压线的空间关系

例2(07宁夏新课程卷)右图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⑴~⑶题。

⑴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B.3℃

C.2℃D.1℃

⑵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⑶下图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命题意图:本题可以验证本探究点对等压线和等压面的关系,只有在对二者的区别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可以灵活作答。

解析:⑴第一幅图中的O、P两点的气温分别是:25℃O26℃,29℃P30℃。两点的温差是3℃温差5℃,最大温差超过4℃。正确选项是A。⑵从第二幅图的等温线分布状况看出,该图表示的是城市热岛现象。解题关键是,要将平面图转换成立体的热力环流图。P点位于城区,温度高,气压低;N点位于郊区,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的风应该从N点吹向P点,加上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的影响,风向是东南风。正确选项是B。⑶第二幅图中的P点由于气温高,空气上升,在高空形成高压,所以等压面向高空凸出。正确选项是C。

答案:⑴A⑵B⑶C

探究点五大气的水平运动

用图表综合法学习。风的性质多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进行描述,风又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学习中要在它们之间建立联系.并层层递进地认识三个力对风向的影响。

注意:在阅读风压图时要注意观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等压线和风向的关系。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风向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例3(07海南新课程卷)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⑴~⑶题。

⑴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

⑵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

⑶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命题意图:本题灵活考查了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理,同时可以通过这道试题让学生知道问题的思考需要全面,不可凭常规思维做题。如本题就涉及到了不同半球的风向问题。

解析:⑴PM>PN,水平气压力应垂直等压线,有高压指向低压,因此⑤为气压梯度力,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偏右,如果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为⑦,近地面又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为⑥。⑵高空等高面,PM<PN,气压梯度力为①,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南北半球不同,受地转偏向力不同,因此答案为③或⑦。⑶近地面空气受水平气压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作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合力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反,成180°角。

答案:⑴A⑵C⑶C

一、单项选择题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卷)自某城市市中心向南、向北分别设若干站点,监测城市气温的时空分布。监测时间为8日(多云)9时到9日(晴)18时。监测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的最大温差可能是

A.4℃B.12C.16℃D.18℃

2.监测时段被监测区域气温

A.最高值多云天高于晴天B.白天变化晴天比多云天强烈

C.从正午到午夜逐渐降低D.白天变化比夜间变化平缓

3.下列时间中热岛效应最强的是

A.8日15时左右B.8日22时左右

C.9日15时左右D.9日18时左右

4.(2011江苏启东中学质量检测)根据图中昼夜的阴晴情况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在苏南盛夏,甲图中此日闷热难当

B.若在苏北冬季,乙图中此日比较暖和

C.丙图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

D.假设四图连续出现于某地的四天中,则丁图中的那天气温日较差最小

5.(2010广州模拟)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B.大气逆辐射较强

C.夜间风力较大D.昼最短夜最长

(2011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6~7题。

6.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A.温室效应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差异D.风的形成

7.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ABCD

(2011安徽联考)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8~9题。

8.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9.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2011盐城一模)图Ⅰ示意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Ⅱ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0~11题。

10.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风向为东南风B.b为上升气流

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上升气流

(原创题)下图是沿某条经线绘制的我国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变化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此刻①②③三地天气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可能是晴天,②地可能是阴天

B.①地是阴天,②③地可能是晴天

C.①③地可能是阴天,②地可能是晴天

D.①②地阴天,③地是晴天

13.①②③处地貌和植被状况可能是

A.①是冬天的湖泊B.②是夏天的盆地

C.②是冬天的湖泊D.③是夏天的荒漠

14.以下四幅图中,为南半球高空气流的是(单位.百帕)

15.(2011杭州模拟)图示曲线为等压线,且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如仅考虑气压影响,图中各点气温最低的是d点

②b、d之间有一低压槽

③b、d的相对气压大于a、b的相对气压

④b、d位于高压脊上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读下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的曲线表示的是()

A.臭氧层的高度

B.对流层的高度

C.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D.平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

17.对图中甲、乙两处的正确叙述是()

A.热量主要来自短波辐射的是甲处

B.乙处的气温高于甲处

C.甲处的水汽含量高于乙处

D.甲、乙两处同为下沉气流

二、综合题

18.(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天津卷)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6分)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甲,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产生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9分)

(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乙)。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有哪些?请列举三项。(9分)

19.(2011佛山调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认识其形成原理是掌握其他大气运动的基础,某教师为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请结合实验报告,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证明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了空气的环流运动,即热力环流。

(1)在下面图中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由此总结出的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热量差→________→同一水平面上的________→大气________→热力环流。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不同高度上纸屑点燃前的等压面,则用实线表示出纸屑点燃后的变化。(6分)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低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高压处等压面________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由此可总结出不同海拔高度上气压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

(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利用了热力环流原理,能说出一个生活实例吗?

20.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

(2)右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

(3)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

(4)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和。丙图中白天和夜晚都是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常见于我国西北地区。丁图中白天气温低,夜晚气温高,气温日较差最小。

14.C高空气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种力的作用,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还要考虑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向左,所以C符合题意。

15.B近地面气压低,气温高。在高压中心附近有高压脊出现;在低压中心附近有低压槽的出现。

16.B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在低纬度约有17~18km,低纬度约有8~9km。

17.C甲位于对流层,乙位于平流层,大气层中几乎所有的水汽都集中在对流层。

18.解析:(1)二氧化碳主要是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玻璃温室能透过短波辐射,阻挡长波辐射。

(2)本题难度不大,可以结合农业区位的知识进行分析。

(3)注间北京,做为首都所在地,市场对能源的需求量大,而且环保要求高,且太阳能发电技术要求高,北京具有较高的科技力量。

答案:(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画图如下所示

向下 向上

(3)BADC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近地面与相应高空气压“高”、“低”相反

(4)房间内的暖气装在下部,空调冷风口装在上部。

18.第(1)题,根据热力环流中上升气流形成的原理可知,地面温度越高,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越多,近地面气压越低。第(2)题,热力环流的形成根据所学知识可确定。A、B、A′、B′气压大小的判定,A、B大小明确,其对应高空的A′、B′相反,且越向高空气压越低,即高空的气压低于近地面。气温判断时注意高空气温比近地面气温要低,而高空两处大小与近地面两处大小一致。第(3)题,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与地面相反。第(4)题,根据风向判断步骤及各个力的特点绘制。

(1)B

(2)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PA>PB>PB′>PA′(或PA′<PB′<PB<PA) TB>TA>TB′>TA′(或TA′<TB′<TA<TB)

(3)B (4)

2.1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学案导学
一、课标解析
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知道这里的“大气”仅指低层大气。理解大气的热量来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能量来源:(特点: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形式:、等。
影响因素:、等。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部分而产生。
大气对地面的作用大气辐射:大气吸收绝大部分而产生。
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结论: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概念:。
形成: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差异,形成大气的运动。
举例并图示: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受力:
风向:
受力:
风向:
三、典题解析
1、读图,判断A、B两处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
低则气压高。故a>c,b<d,而c=d,所以a>b。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
处气压较低(注意,A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相比而言的),B处气压较高。而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处温度较高,B处温度较低。
2、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
飞机左侧是高压,判断()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风以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解析:飞机在高空飞行故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只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北半球空气在此二力作用下,风向右偏成与等压线平行,吹西风。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反,逆风飞行。风向的判断依据是气压差异状况和所在半球,若不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90°,与等压线平行;若考虑摩擦力则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一锐角,与等压线相交。
四、课堂练习
1、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连续三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0月4日平均气温最高B、10月5日昼夜温差最大
C、10月6日最易出现霜冻D、10月5日恰逢冷锋过境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做2-3题。
2、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3、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应差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
4、下图中,符合南极大陆极地东风、南半球气旋、我国台风、我国江淮地区的伏旱示意图的顺序是()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D、②④①③
5、关于右图的错误叙述是()
A、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B、丁处的气压高于丙
C、若丙处气温为1℃,则乙处气温一般低于25℃
D、甲、乙、丙、丁之间形成的热力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读甲、乙两幅等压线分布图,判断下题。

6、有关甲、乙两点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点盛行西南风B、乙点盛行东北风
C、甲、乙两点风力大小相等D、甲点风力小于乙点
7、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A、农村
B、近郊
C、郊区
D、市区

8、根据如图所示垂直剖面气压变化判定热力环流方向()
A、①→②→③→④→①
B、①→③→④→②→①
C、①→②→④→③→①
D、②→④→③→①→②
9.假设在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力的变化情况为()
A.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B.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C.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D.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二、综合题
1、右图是我国某地阴天和晴天
时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后回答:
(1)表示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
的是(A、B),形成这种变化
的原因是。
(2)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天夜里?。
2、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如图所示,回答:
(1)在A、B、C、D四处用箭头表示出热力环流的方向
(2)B地的气温比A地。
(3)C处气压比D处。
(4)高空的气压高低往往与近地面。
(5)若A在B的西方,则AB之间的地方吹风。
3、读下面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
①,②,
③,④。
(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
其方向是。
(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
(4)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此图表示的地区在(南或北)半球,理由是。
(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地,原因是。
五、能力提高
1、读“北京市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的气
温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3月9日白天与黑夜的气温都比3月8日低
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
C、云层对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作用D、体现了云层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等温线,其中表示7月份等温线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如图所示中数字表示的地区,七月份气温按由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图5为美国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回答4-6题。
4.O、P两点的温差最大可超过
A.4℃B.3℃C.2℃D.1℃
5.若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
6.图6中与M、P、N一线上空等压面的剖面线相符合的示意图为
A.①B.②C.③D.④
图1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7-9题。

7、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
8、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
9、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六、课后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B4、B5、B6、D7、C8、B9、D
(二)综合题
1、(1)B白天云层反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不很高;夜间云层使大气逆辐射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降得很低,故日较差小。
(2)晴天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2、(1)图略(方向应为:从A→B→C→D→A)
(2)高(3)高(4)相反(5)西北
3、(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垂直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3)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相交北风向向右偏
(5)NN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